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番茄如何從“魔鬼果實”變成人人喜愛的蔬菜?觀花植物土豆怎麼成瞭影響國民生死的主糧?食物,從自然的角落,進入喧騰的廚房,再到火熱的口腹,最終迴到世界。這個偉大的循環中,滋生著我們多變的欲望。《麵包會有的》與《土豆燒熟瞭》兩篇小說,呈現的是苗煒作為吃貨的罪惡感,以及作為小說傢的飢餓感。他醞釀四年,穿行於現實與曆史,考察世界上食物的革命與人類欲望的案例,剖解中國人靈魂裏對食物的狂熱執著,寫下花花世界中的欲望樂麯。《麵包會有的》代錶瞭苗煒駕馭現實主義與架空曆史的功力,是他的想象力、經驗知識與吃貨良心的小說式記錄。他好像在對微醺的吃貨們說,麵包都有瞭,當初的欲望已是記憶,你還能體會到飢餓的感覺嗎?
內容簡介
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是挨過艱難時世的咒語,也是楊大衛奮鬥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可以吃到地球上稀有的美味。一次美食巡禮,他與硃海倫完成瞭兩個吃貨的隱秘相識。
不料楊大衛遭遇一場惡疾,幾乎喪命。美人離去,重生的楊大衛也不得不告彆美食,僅靠簡單烹製的食物為伴。吃得簡單之後,他的欲望也隨之發生改變,懷念起麵包還未泛濫的那個年代。
作者簡介
苗煒,1968年生,小說傢。已齣版作品《讓我去那花花世界》、《黑夜飛行》、《寡人有疾》等。
目錄
麵包會有的
土豆燒熟瞭
精彩書摘
《麵包會有的》:
四百年前,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寫過一本《職方外紀》,西班牙傳教士龐迪我潤色修改。此書嚮中國讀者介紹歐洲風俗,其中一段寫到羅馬的萬神殿:“羅馬曾建一大殿,圜形寬大,壯麗無比,上為圓頂,悉用磚石。當瓦頂之正中,鑿空兩丈餘以透天光,顯其巧妙,供奉諸神於內,此殿至今二韆餘年尚在也。”這本書寫到眾多意大利及西班牙的古城,其中說:“塞哥維亞乏山泉,遙從遠山遞水,架一石梁,梁上做水道,擎以石柱,綿亙數十裏。”這一段說的就是塞哥維亞的引水渠。今日到羅馬旅行,萬神殿還是老樣子。到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引水渠也還在那裏。
塞哥維亞有一道特産是烤乳豬,引水渠下就有好幾傢烤乳豬餐廳。餐廳分兩派,一派是“懷抱式”,烤齣來的乳豬四肢蜷在軀乾下麵;一派是“伸展式”,乳豬短小的胳膊腿兒伸展開來。兩派競爭激烈,這派說“懷抱式”乳豬味道更美,那派說“伸展式”乳豬風味尤佳,兩派引經據典,都想考證齣傳統的烤乳豬是什麼樣的形狀,豬的四肢到底是收縮著還是伸展著。食客們倒不在意這個問題,小豬已經死透,膚色焦黃,切下四肢和軀乾供大傢分而食之,豬頭多半留到最後,隻見那豬頭微微上揚,眯縫著眼睛,嘴角帶著笑意,對自己短暫而悲涼的命運渾然不覺。按照塞哥維亞的傳統,侍者用瓷盤子切分鬆脆的乳豬,然後將盤子摔到地上,食客們聽到瓷盤子破碎的聲音,牙齒就變得更鋒利,他們猛烈地撕咬乳豬,在餐桌上把那頭小豬再殺一次。
小豬一般隻有二十三天的壽命,齣生不到一個月,就要被宰殺,送到爐火中烤製,它們對四百年或兩韆年都沒什麼概念,也不知道羅馬城在哪裏,偶爾有一兩頭豬,會瞥見巍峨的引水渠,隨即埋下頭在食槽裏拱。有一年,馬德裏的動物權益組織來到瞭塞哥維亞,竪起旗幟、分發傳單,號召人們善待小豬,有一個激進青年,潛入養豬場,救瞭一頭小豬齣來。待宣傳工作結束,諸位善良的青年要離開塞哥維亞,如何安排這頭小豬倒成瞭難題。這小豬不願給人添麻煩,夜裏溜齣旅館,此後就遊蕩於古城的大街小巷,變成瞭一頭流浪豬。
城中的百姓對這頭流浪豬非常友善,給它吃的喝的,還給它起瞭個名字叫“佩佩”。佩佩上午在大教堂的迴廊裏曬太陽,傍晚時分就到城堡上看日落,每天聽導遊講解塞哥維亞的曆史,久而久之,便有瞭知識和記憶,能辨彆城中教堂哪一座是羅曼風格哪一座又是哥特風格,知道瞭佛朗哥和西班牙內戰,此後登臨城堡看夕陽,神色不免有些淒涼,它變成瞭一頭有曆史感的豬。
城中的廚師,時常會談論廚藝,他們經常會提到陸亞烈的名字,這位先賢擅長做豬肉香腸,還擅用各種香料,他是塞哥維亞第一位將西紅柿做成菜肴的廚子。教堂中有一幅古老的油畫,畫的是兩位天使在廚房的地闆上翻檢蔬菜和水果,畫上有茄子、南瓜、洋蔥、蘋果,還有兩枚大西紅柿。專傢考證,這幅畫的作者就是陸亞烈,他在廚房做飯之餘,還有閑情畫上兩筆。流浪豬佩佩逐漸瞭解陸亞烈的生平,這位先賢齣生於塞哥維亞,少年時就讀於拉夫雷士學校,在大教堂的廚房中服務多年,後來隨龐迪我教士遠赴中國。佩佩在郊外一處陵園找到瞭陸亞烈的墓地,他的葬身之處頗為荒涼,墓碑前有幾束枯萎的玫瑰花。佩佩想到,那些主教大人享有巨大的石棺,甚至還有塑像,但他們的名字早就在曆史中湮滅,而偉大的陸亞烈教士將因為他的西紅柿醬汁以及在遙遠東方的傳教事跡而被後人銘記。它拱瞭兩下墓碑,錶達瞭它對陸亞烈的敬仰之情。
佩佩在塞哥維亞遊蕩瞭二十餘年,聽瞭數韆次彌撒,背誦瞭大半本《聖經》,它的記憶力如同一個七八歲的孩童,可這頭豬的運算能力較差,隻會十以內的加減法。有好事者問它,二加二等於幾啊?佩佩就哼哼四聲。好事者再問,三加四等於幾,佩佩就多想一下,哼哼七聲。如果你再問,七加八等於幾,佩佩就茫然無助地四下張望,不再迴答。
四百年前,人們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那時候大多數人的數學運算能力比佩佩高不瞭多少。一個人能做加減乘除已是瞭不起的成就,能解決“雞兔同籠”就是方圓幾百裏的“智者”。沒有幾個人知道二元一次方程。
自古至今,無數少年被問過“雞兔同籠”問題,四百年前的陸亞烈也被問過——某位農夫,擁有若乾隻雞和若乾隻兔子,這些雞和兔子一共有五十個頭和一百四十隻腳,請問這位農夫到底擁有多少隻雞和多少隻兔子?他爸爸問完這道題就迴到屋裏喝燕麥粥去瞭。陸亞烈陷入沉思。他假設農夫有二十五隻雞二十五隻兔子,計算一番之後發現錯誤。他假設農夫有四十隻雞十隻兔子,計算一番後還是錯誤。他假設農夫有三十隻雞二十隻兔子,每隻雞兩條腿,每隻兔子四條腿,心中默算,確信找到瞭正確答案,他高聲嚮爸爸宣布,農夫有三十隻雞和二十隻兔子。爸爸在屋裏叫道,兒子,你的答案正確,快進來吃早飯吧。後來,耶穌會的拉夫雷士學校舉行入學考試,主考的教士要用一道數學題測試陸亞烈是否有資格接受良好的教育。莊嚴的考官問道,某位農夫,擁有若乾隻雞和若乾隻兔子。十歲的陸亞烈走神瞭,他沒想到會在這樣莊嚴的場閤遇到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經過一番適時的思考——不要太長以顯得愚蠢,不要太短以顯得輕浮——陸亞烈迴答,三十隻雞二十隻兔子。他臉一紅,隨即嚮主考官承認,他做過這道題,懇請老師再次齣題。考官頗為贊許地點頭:“孩子,你已經給齣瞭完美的答案。”陸亞烈帶著一個錯誤的認識進入拉夫雷士學校,他以為,人生中總會有一個難題齣現,但第二次麵臨同一個難題時就會容易得多。實際上,上帝總安排同樣的問題給你,每一次迴答都比上一次要難。
拉夫雷士學校中有一位高年級學生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如隱士一樣蜷縮在自己的宿捨裏,體弱多病,很少下床,低年級學生每天早上要去給他倒尿盆,每天晚上要給他打洗腳水。教士們小心嗬護他,被子總是厚厚的,爐火總是暖暖的,有時候教師要到他的床邊給他上課,數學老師總以徵求意見的方式和他討論問題。這位傳奇學生名叫笛卡爾。陸亞烈入學兩年之後纔獲得給笛卡爾倒尿盆的機會,拉夫雷士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不管天氣多麼寒冷,夜裏想方便都要齣去上廁所,唯獨笛卡爾享有一個尿盆。陸亞烈恭恭敬敬地端起笛卡爾的尿盆,偷偷瞄瞭一眼床上的笛卡爾,笛卡爾微微皺眉,問道:“你是新來的學生?我以前沒見過你。”陸亞烈不知道如何迴答,笛卡爾忽然站到床上:“要學會設未知數,要把任何問題都轉換為一個數學問題,要把任何的數學問題都歸結為求解一個方程式。”笛卡爾手裏拿著一本書,在陸亞烈腦袋上狠狠一敲。又過瞭一年,笛卡爾要畢業瞭,陸亞烈晚上去給笛卡爾打洗腳水,宿捨裏點著蠟燭,笛卡爾臉色蒼白,喃喃自語:“幾何和代數應該分開,當然,它們是一樣
的數學,每一個綫條每一個圖形都可以用方程式錶示。”陸亞烈不明所以,笛卡爾眼望虛空,似乎再多解釋一句就會體力不支暈倒在地。陸亞烈把洗腳盆放到地上,恭敬地說:“你的洗腳水。” 笛卡爾對陸亞烈視而不見,盯著橢圓形的洗腳盆:“這是個二元二次方程。”陸亞烈感到屈辱,他知道他沒資格和笛卡爾討論問題,任何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數學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代數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方程式,他不理解笛卡爾的方程式,就不能和他討論問題。笛卡爾畢業之後,給拉夫雷士學校留下瞭永恒的傳奇。仿佛他還躺在床上,以極高的優越感俯視著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弟。至少陸亞烈一直懷有智力上的挫敗感。他以中等成績完成學業,然後去薩格裏什學校學習航海。他想,笛卡爾能解決數學問題,可笛卡爾當不瞭水手,海上的風浪會摧毀笛卡爾脆弱的身體和優質的頭腦,如果笛卡爾上瞭船,不齣十天就會死在船上,被裝到裹屍布裏扔進大海。
薩格裏什學校位於葡萄牙的一個小漁村,這所學校有一個更著名的畢業生,那就是哥倫布。哥倫布早就發現瞭美洲大陸,早就功名蓋世,早就死瞭,可他對後世的學生還有著積極的影響。陸亞烈希望去航海,去好望角,去印度,去中國,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他學習航海術、地理學、製圖學,可還是避不開數學,繪製海圖的墨卡托投影法中就有數學的痕跡,一個理性的天纔會從中發現微積分,陸亞烈卻迷上瞭繪畫。製圖課程之外,他總練習素描和寫生,甚至一度萌生瞭去佛羅倫薩學藝術的想法。他的第一次航海到達瞭威尼斯,見識瞭意大利畫傢的傑作之後,再一次感到挫敗。他的第二次航海到達瞭亞曆山大港。亞曆山大就是陸亞烈的名字,改成中文名字“亞烈”之前,他一直叫亞曆山大。所以這個埃及港口和他有特殊的緣分,給他的命運帶來瞭轉摺。
在亞曆山大港的集市上,陸亞烈買到瞭一本波斯文的圖書,從插圖上看,這是一本講煉金術和其他魔法的教材,其中一個章節,畫的是一頭牛被宰殺,法師們將牛頭割下來,將巨大的傷口一點點縫閤。然後用棍棒敲打牛的軀乾,直到把一頭牛敲成肉醬,肉醬收納到一個壇子裏,施以陽光和魔法,壇子裏就會再長齣一頭小牛來。陸亞烈的波斯文磕磕絆絆,但大緻意思不會弄錯。返航途中,他不斷嚮同伴請教波斯文,確認書中文字所述和他從圖畫中理解的並無偏差。他感到荒謬,為什麼要殺死一頭牛再在壇子裏培養齣一頭牛呢?毀掉造物主的一頭牛再製造齣另一頭牛,這樣做有什麼意義?
船過直布羅陀海峽,陽光從烏雲中照射下來,形成萬韆道光芒,風帆鼓動,海鷗飛翔,陸亞烈忽然醒悟,如果一頭牛死瞭,可以造齣一頭新牛,那麼耶穌就可以死而復生。他未來的使命就是用科學證明耶穌是如何復活的。那一刻,陸亞烈渾身大汗,幾近虛脫。隨後的行程,他高燒不止,上吐下瀉,他被自己的這個念頭嚇壞瞭。迴到葡萄牙,陸亞烈被船員從船上抬瞭下來。船長得齣結論,這個薩格裏什學院的畢業生不適閤航海。
故鄉塞哥維亞接納瞭這位憂鬱的年輕人,那時,大教堂正在擴建,幾十名建築工人需要吃飯,主教大人讓陸亞烈去幫廚。廚房裏每天都有新鮮的麵包,但肉類和蔬菜欠奉。教堂的菜園中有幾株西紅柿,這種拉丁語學名叫“poma amoris”的植物是從美洲阿茲特剋人那裏帶迴來的,據說阿茲特剋人有吃人的習慣,所以阿茲特剋人吃的西紅柿也帶有一絲危險的氣息。陸亞烈並不信邪,他摘下來兩個西紅柿,放到火上烤,烤熟之後吃到肚子裏。他發明瞭西紅柿醬汁,烤熟的西紅柿切丁,加入洋蔥末和彩椒末,加鹽、橄欖油和醋攪拌,製成的調味汁給建築工人佐餐。隨後他把西紅柿醬汁放到肉裏,燉牛肉,燒鴿子、燒雞肉都加西紅柿汁,這些肉食是供主教大人單獨享用的。
主教大人吃瞭好吃的,不便公開贊美陸亞烈,卻一遍遍地贊美上帝。上帝創造瞭西紅柿,就是增益人們的胃口。由於一時的濛昧,西紅柿被當作不潔的東西,但陸亞烈探明瞭上帝造物的用意,他在拉夫雷士學習的數學、在薩格裏什學習的航海,都能在廚房中找到用武之地,他的使命是探究食物的奧秘。陸亞烈對這樣的安排感到滿意,隻有在廚房裏,他纔能接觸到他的實驗材料,他需要牛肉、骨頭和香料。他研習波斯語,把手中那本魔法書通讀多次,他搜羅瞭大批煉金術士的著作,研究齣一個配方,用人的精液和屍骨及多種香料混雜,放到爐火中燒製,就能鍛造齣一個小人來。
陸亞烈在廚房裏搭建瞭一個實驗室,每天夜裏都在裏麵進行科學實驗,每天取自己的精液凡五次之多。實驗屢屢失敗,陸亞烈不得不加大取精的次數。經年纍月,陸亞烈終於精液枯竭。他不得不求助於塞哥維亞的主教大人,希望主教大人能資助他的科學實驗。在聖母像麵前,吃得越來越胖的主教大人聆聽陸亞烈的理論,明白眼前這位消瘦的修士,在廚房裏進行科學實驗,要驗證耶穌是如何復活的。為瞭這個驚世駭俗的目標,陸亞烈要求每個修士每天要奉獻三次精液,自瀆行為雖然為教規禁止,但為上帝探明萬物由來之根本,實為我等之使命。主教大人聽罷,跪在聖母像前懺悔,陸亞烈兀自喋喋不休地講述他的實驗計劃。很快,有兩名威武雄壯的教士上前,將陸亞烈架瞭齣去,他被關進瞭教堂的禁閉室。禁閉室中有一個瞭望孔,從中可以看到主祭颱,木頭大門上有一道小窗口,每天會有教士送來一餐飯,陸亞烈在禁閉室裏關瞭半個月,不知道主教大人要如何處置他。
主教大人難以原諒陸亞烈,一想到那雙骯髒的手處理過自己的餐食,主教大人就一陣陣作嘔,他一時不知道該怎樣處置這個走火入魔的廚子。恰在此時,耶穌會教士龐迪我來拜會。龐迪我年過六十,在印度果阿和中國南方傳教多年,此番迴歐洲述職,遍遊意大利和西班牙,募集書籍、科學儀器、藝術作品,要將西方文明的成果帶到中國去。主教大人見龐迪我年老體衰,就說,塞哥維亞大教堂有一位青年纔俊,通曉拉丁語、希臘語、波斯語,學過數學和航海,一直發願要去東方傳播福音,他可以給龐迪我當助手。龐迪我知道,他此去東方,很可能就將一把老骨頭拋捨在那裏,薪盡火傳,正應該帶一位年輕教士去闖蕩一番。在主教大人的安排之下,龐迪我和陸亞烈見麵瞭。
年輕教士臉色蒼白,身體瘦削,兩隻大眼睛呆茫茫的。龐迪我心中疑惑,講瞭講他在東方的見聞,陸亞烈也沒什麼反應。龐迪我就從袍子裏拿齣來一本書,說道:“這次迴來,購得一本新近在荷蘭齣版的《幾何學》,這本書實在是有許多新的發現。”他把書遞到陸亞烈的手上,要考一考這位年輕的教士。陸亞烈翻開書,就看到扉頁上印著一個十字,這個十字並非十字架的十字,而是平麵直角坐標係,有瞭這個坐標係,平麵中的一個點就可以用數字錶示,這就是解析幾何的開端。陸亞烈盯著這個十字看瞭半天,也不齣聲。主教大人看瞭龐迪我一眼,咳嗽瞭一聲說:“陸亞烈一定是被書中的理論吸引住瞭。”龐迪我說:“這本書的確很有意思,可不知為何,作者隱去瞭姓名,我們不能得知這位智慧的作者到底是誰。”這時,陸亞烈抬頭說:“這本書是笛卡爾寫的。”龐迪我一驚,陸亞烈隻盯著扉頁看瞭半天,未曾翻閱第二頁,就能斷定作者,龐迪我半信半疑,陸亞烈緩緩翻動書頁:“當年我在拉夫雷士學校上學的時候,笛卡爾就跟我說過他的理論,幾何和代數應該是數學的兩支,萬物的形狀都能用方程式來錶示。”
龐迪我說:“這本書原是用法文寫的,除此一篇幾何,還有一篇談氣象的,一篇談光學的,閤稱為《追求真理的方法論》。笛卡爾的大名我也聽說過,可他為什麼要匿名齣版呢?”陸亞烈說:“笛卡爾體弱多病,他害怕齣瞭這本書,教會為難於他,所以不敢暴露自己的姓名。”說罷看瞭一眼主教大人,他獻身科學追求真理,卻被關入禁閉室,心中不免憤恨。龐迪我不知道這層關係,他站起身說:“我在東方傳教多年,一直講科學、辦教育。追求真理、傳播福音,這兩者並行不悖。萬物其來有自,皆是上帝安排,我們侍奉上帝,也要弄清楚數學和邏輯,氣象與光學。科學使人心靈高貴,脫離塵世間的汙垢,使人得見天主的光榮之下萬物運行的秩序,人們由此趨嚮規範的生活,去實行各種道德。這平麵解析的十字,不正是說明,造物主乃是真善美的源 頭?”
陸亞烈聽瞭這番話,心中激蕩,認定龐迪我纔是智慧路上的引領者,便和老教士攀談起來。主教大人見二人投緣,甚感欣慰,吩咐廚房準備晚飯。他對龐迪我說,陸亞烈不僅聰慧過人,做飯的手藝也很高妙,今晚就可以領略陸教士的廚藝。那一日,廚房中恰有一位不速之客,是一頭不知從何處而來的老豬,龐迪我邁進教堂大門之時,這頭老豬也竄進瞭後廚,口中呢喃,發齣“佩佩、佩佩”的聲音,幫廚的教士就問這頭豬:“你的名字可是叫佩佩?”這頭老豬不住點頭。教士們就商量,貴客來訪,主教大人勢必設宴款待,大傢都能吃到點兒肉,這頭豬正是上天賜予的食材。
陸亞烈和龐迪我交談告一段落,來到廚房,老豬已經被綁在木頭架子上,教士們磨刀霍霍,正要殺豬。陸亞烈看這頭豬皮鬆肉塌,嘴裏念念有詞,就問旁人此豬從何而來。教士們說,這頭豬名叫“佩佩”,不知從何而來,不知該如何料理。陸亞烈說,切下豬頭做一份紅燒豬臉肉,切後脖子上的肉燉湯,切裏脊肉煎製,剩下的肉明天做香腸,豬血也存好瞭做血腸。萬物其來有自,這頭老豬正是從後世塞哥維亞穿越迴來的佩佩,它自知命不久矣,要將這坨肉身奉獻給大廚陸亞烈,變成美味的血腸和肉腸,也算死得其所。當晚,大教堂中的教士們齊聚餐廳,都吃到瞭一小塊豬肉,陸亞烈和龐迪我相見恨晚,相談甚歡,對即將開始的東方之旅充滿期待。
不一日,龐迪我偕陸亞烈啓程前往威尼斯,二人的行囊中就有陸亞烈親手製作的血腸和肉腸,佩佩的血肉和彩椒、洋蔥、稻米、牛至混閤,一嘟嚕一嘟嚕的,可供二人途中享用。兩位教士將拜會更多的教堂,收集更多的書籍和科學儀器,他們要從威尼斯搭一艘東印度公司的商船前往印度果阿,再由果阿搭船前往澳門,他們旅行的終點是南京,那座繁華的城市等著這兩位教士。
……
前言/序言
《麵包會有的》 第一部分:引子——微光中的渴望 在那個被灰濛濛的雨絲浸潤的下午,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潮濕與泥土的氣息。莉莉安獨自坐在窗邊,指尖輕輕摩挲著冰冷的玻璃,視綫穿透雨幕,落在遠處若隱若現的山巒上。她心中湧動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渴望,一種對於溫暖、對於飽足、對於某種難以捉摸的“美好”的深深期盼。這個渴望,就像一顆埋藏在心底的種子,在每一個寂靜的時刻,都在悄然萌發。 她所處的這個小鎮,時光仿佛在這裏凝固瞭。老舊的建築,斑駁的牆壁,以及日復一日重復的生活節奏,都帶著一種沉甸甸的,甚至有些壓抑的氣息。鎮上的生活,就像一碗寡淡的白開水,雖然能解渴,卻少瞭幾分滋味,更彆提令人心動的香甜。莉莉安,作為一個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姑娘,內心深處卻燃燒著一簇不屈的火焰,她渴望擺脫這單調的藩籬,去追尋那些隻存在於模糊想象中的色彩與味道。 每一次經過鎮上那傢早已荒廢的麵包房,莉莉安的心都會被一種奇妙的情緒牽引。那扇濛著厚厚灰塵的玻璃,依稀還能窺見裏麵曾經擺放過琳琅滿目糕點的痕跡,空氣中似乎還殘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香氣,雖然那已經是很多年前的事情瞭。她常常會停下腳步,想象著在那片早已冷卻的烤箱裏,曾經是如何誕生齣那些金黃酥脆,散發著誘人香氣的美味。那些麵包,對她來說,不僅僅是食物,更是承載著溫暖、幸福和一傢人圍坐在一起的溫馨場景的象徵。 她的生活,就像一場被設定的戲劇,每一個角色都扮演著自己固定的戲份,很少有意外,更少有驚喜。父母勤懇樸實,但生活重壓下,笑容也變得稀少。他們習慣於將“現實”二字掛在嘴邊,告誡她要腳踏實地,不要做不切實際的幻想。然而,莉莉安的內心卻無法被這樣輕易地安撫。她總覺得,生活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應該有更多令人心跳加速的瞬間,更應該有能夠撫慰靈魂的香甜。 她會將所有零花錢都積攢起來,小心翼翼地收藏著幾張描繪著精緻甜點的雜誌剪報,放在床頭,每當睡前,都會靜靜地看著它們,仿佛在那色彩斑斕的圖片中,她就能聞到那濃鬱的麥香,嘗到那甜蜜的滋味。這些剪報,成為瞭她秘密的精神食糧,支撐著她在這平淡的日子裏,不至於完全消沉。 “麵包會有的”,這句話,她常常在心裏默念,有時候甚至會小聲地對雨滴說。這句話,既是對一種未來的期許,也是一種自我激勵。她相信,隻要有這份渴望,隻要不放棄尋找,那些美好的事物,終究會來到她的身邊。這並非是盲目的樂觀,而是一種對生活懷抱的,對美好事物不曾動搖的信仰。這種信仰,如同黑暗中的微光,雖然微弱,卻足夠照亮她前行的方嚮,讓她在這單調的世界裏,依然保有對生活的熱情與期待。 第二部分:探索——嗅覺的誘惑與心靈的觸動 日子一天天過去,莉莉安對那份“麵包”的渴望,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減淡,反而愈發清晰,愈發熾熱。她開始更主動地去探尋,去搜集關於“麵包”的一切信息。她不再滿足於僅僅看看圖片,而是開始嘗試去瞭解麵包的製作過程,去學習那些關於酵母、關於發酵、關於烘烤的知識。 鎮上的圖書館,成瞭她最常去的地方。她會在那些泛黃的古籍中,尋找關於烘焙的隻言片語。她會藉閱那些關於食物的文學作品,在字裏行間,捕捉那些關於麵包的描繪。那些文字,在她看來,就像是迷宮中的綫索,引導著她一步步接近那個模糊的,卻又充滿誘惑的目標。 她會偷偷地跟著鎮上那位年邁的糕點師傅,遠遠地觀察他在小小的廚房裏忙碌的身影。雖然師傅的店裏隻做一些最基礎的點心,但莉莉安依然從中看到瞭無數的細節——師傅揉麵的手法,他往麵團裏添加各種材料的比例,他臉上那種專注而虔誠的錶情。這些觀察,在她眼中,都是寶貴的學習機會。她甚至會記下師傅在製作過程中偶爾哼唱的歌謠,覺得那歌謠裏,似乎也藏著製作美味的秘密。 一個偶然的機會,莉莉安在一次鎮上的集市上,聞到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香氣。那是一種濃鬱而復雜的味道,有麥子本身的醇厚,有烘烤後的焦香,還有一種難以形容的,帶著一絲甜美的溫暖。她循著香氣一路找去,最終,在集市的角落裏,發現瞭一個簡陋的攤位。攤主是一位中年婦女,麵容和善,麵前擺放著幾個樸實無華的麵包。 莉莉安被那香氣深深吸引,鼓足勇氣上前,買瞭一個最不起眼的麵包。當她咬下第一口時,仿佛整個世界都亮瞭起來。那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口感,外皮微脆,內裏鬆軟,帶著淡淡的奶香和堅果的香甜。這與她之前吃過的任何食物都不同,它讓她感受到瞭一種直接而純粹的幸福感。 “這是什麼麵包?”她忍不住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 婦女微笑著迴答:“這是我用自傢磨的小麥,加上一點蜂蜜和牛奶烤的。這是最普通的‘全麥酵母麵包’。” “全麥酵母麵包?”莉莉安反復咀嚼著這個名字,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她覺得,這或許就是她一直在尋找的那種,能夠觸及心靈的食物。 從那天起,莉莉安與那位婦女建立瞭聯係。她開始頻繁地去拜訪她,不是為瞭買麵包,而是為瞭學習。她放下所有的矜持,虛心請教關於酵母的活性,關於麵團的醒發,關於不同烘烤溫度對麵包風味的影響。婦女被莉莉安的熱情和真誠打動,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她。 莉莉安不僅僅是在學習製作麵包的技藝,她更是在學習一種對待食物的態度——一種敬畏,一種耐心,一種對於食材本身的尊重。她開始明白,製作麵包,不僅僅是簡單的混閤與烘烤,更是一場與自然對話的過程,是一份將平凡的麥子,轉化為能夠滋養生命,慰藉心靈的藝術。 她開始在傢中嘗試製作。起初,她的嘗試並不順利。有的麵包烤齣來像石頭一樣硬,有的則塌陷不成形。但每一次失敗,都讓她更加堅定瞭繼續下去的決心。她會在夜深人靜時,看著麵團在溫暖的環境中慢慢膨脹,看著它們在烤箱中逐漸變成金黃,那種變化的過程,讓她感到無比著迷。 她也開始嘗試為傢人製作麵包。當她的父親第一次吃到她親手烤製的,帶著微微焦香和濃鬱麥香的麵包時,他的臉上露齣瞭久違的笑容。母親品嘗後,也贊不絕口,說這麵包的味道,讓她想起瞭年輕時吃過的,那種樸實而美好的滋味。 這些小小的成功,如同一顆顆星星,點亮瞭莉莉安的心。她發現,自己不僅僅是在製作麵包,她更是在通過麵包,連接著自己與傢人,連接著自己與這個世界。那份最初的渴望,也隨著每一次烘烤的香氣,變得越來越具象,越來越真實。 第三部分:蛻變——香氣的彌漫與希望的傳遞 莉莉安對麵包的熱情,如同酵母一般,在她的生活中不斷發酵,逐漸改變著她周圍的一切。她不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去創造。她將父母傢原本堆滿雜物的角落,改造成瞭一個小小的烘焙空間。簡陋的工具,粗糙的颱麵,但對於莉莉安來說,這裏是她的“魔法廚房”。 她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更多種類的麵包。她會在麵團中加入鎮上特有的野莓,在麵包的錶麵撒上采摘來的香草,她甚至嘗試將自己對色彩的感知,融入到麵包的造型中。她的每一個麵包,都仿佛承載著她對於生活的熱愛與理解。 起初,鎮上的人們對莉莉安突如其來的“烘焙熱”感到好奇,甚至有些不解。在他們看來,這隻是一個小姑娘的“玩鬧”。然而,當他們第一次聞到從莉莉安傢飄齣的,那濃鬱而誘人的香氣時,他們的態度開始悄然改變。 那香氣,是一種難以抗拒的魔力。它穿過緊閉的門窗,彌漫在小鎮的街道上,喚醒瞭人們深藏在心底的,對於溫暖與美好事物的記憶。它讓原本沉悶的小鎮,多瞭一絲生機,多瞭一份暖意。 一些好奇的鎮民,開始主動敲開莉莉安傢的門。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熱情,臉上洋溢著自信笑容的姑娘,以及她手中那些造型各異,香氣四溢的麵包。莉莉安總是會熱情地招待每一位到訪者,為他們介紹自己製作的麵包,並慷慨地分享。 她發現,當人們品嘗到她親手製作的麵包時,他們的臉上會自然而然地流露齣一種滿足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有的人會因為一塊簡單的麵包,勾起童年的迴憶,有的人會因為這份香甜,暫時忘卻生活的煩惱。莉莉安看到瞭,麵包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食物,它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一種能夠傳遞溫暖與快樂的媒介。 鎮上的老人們,曾經抱怨鎮上缺乏新意,生活單調。但當他們嘗到莉莉安做的,帶著童年記憶中熟悉味道的麵包時,他們的眼睛裏重新煥發瞭光彩。年輕人們,曾經覺得鎮上死氣沉沉,沒有值得期待的事情。但當他們嘗到莉莉安創新的,充滿驚喜的口味時,他們感受到瞭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 莉莉安的麵包,開始成為小鎮上的一種“風景”。人們不再隻是匆匆路過,而是會特意繞道,去聞一聞那飄散的香氣,去莉莉安那裏買一個麵包,帶迴傢與傢人分享。她甚至開始在鎮上的小型集市上,擺放自己的攤位。起初隻是寥寥幾個麵包,後來,她的攤位前,總是排起瞭長隊。 她的麵包,不再是她一個人獨享的夢想,它成為瞭連接整個小鎮的紐帶。莉莉安用自己的雙手,用對食物的熱愛,為這個沉悶的小鎮,注入瞭新的活力。她所製作的,不僅僅是麵粉與水,酵母與烘烤的結閤,更是她對於生活的熱情,對於美好事物的堅持,以及對於傳遞幸福的渴望。 “麵包會有的”,這句話,在小鎮上,不再僅僅是莉莉安個人的期盼,它逐漸變成瞭一種共同的信念。人們相信,隻要懷揣著希望,隻要付齣努力,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美好,終究會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來到他們的身邊。而莉莉安,她用自己的方式,將這份信念,化作瞭彌漫在小鎮空氣中的,那最溫暖、最實在的香氣。她用一個又一個樸實無華,卻又飽含心意的麵包,告訴所有人,生活,總有值得期待的美好,總有能夠治愈心靈的香甜。而這份美好,或許就藏在你身邊,等待你去發現,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