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色彩探秘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华民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
  • 色彩
  • 科普
  • 博物
  • 摄影
  • 动植物
  • 科学
  • 儿童
  • 探索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921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5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萤火虫的发光有什么特点?
  变色龙是如何实现变色的?
  植物园里的四季颜色为什么不同?
  动物为什么会有保护色?
  要想了解这些知识,赶快加入本书,《大自然的色彩探秘》讲述了各种类型动植物、自然之色产生的原因或机理,阐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决定和影响它们的色彩。
  内容编排与选取上以各类别的“颜色”为主线,力争图文并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述,将难以理解的不同类别的自然之色与无数引人入胜的具体色彩实例结合起来,同时又将看似普通的颜色现象,归纳、总结出其深刻的“起源”。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对于读者增加广博的知识,提高科学素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面对的读者群体可以是青少年,也可以是化学、专业、美术、艺术设计专业等文理科通用,为开设全校性公选课服务,为社会各类群体提供精神食粮。

作者简介

  涂华民,河北师大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并从事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科研工作,重点侧重于新型功能材料与新能源方面的应用研究,对于分子生物无机化学及谱学分析技术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担任《光谱实验室》杂志编委。目前在校开设《颜色与化学》公开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色彩世界
1.1 颜色的定义 / 002
1.2 颜色的命名 / 003
1.3 颜色浅析 / 004
1.4 食盐之色 / 005
1.5 多彩的水 / 006
1.6 奇异温泉 / 012
1.7 冰雪呈色 / 014
1.8 美丽矿石 / 017
1.8.1 矿物的成分 / 017
1.8.2 颜色 / 017
1.8.3 纹理 / 018
1.8.4 透明度 / 018
1.8.5 莫氏硬度表 / 018
1.8.6 矿石的形状 / 019
1.8.7 岩相 / 021
1.8.8 岩石的种类 / 021
1.9 多彩沙子 / 024
1.10 五色土 / 027
1.11 血液的颜色 / 028
1.12 卵之形色 / 030
1.13 全世界为什么都使用统一的交通信号灯呢? / 032
第2章 光的科学
2.1 光的特性 / 034
2.2 发光 / 037
2.2.1 发光的认知历史 / 037
2.2.2 发光分类 / 038
2.2.3 化学发光 / 038
2.2.4 生物发光 / 039
2.2.5 蓄光型发光 / 054
2.2.6 极光 / 055
2.2.7 佛光 / 058
第3章 光色无忌
3.1 宇宙起源 / 060
3.2 宇宙的组成 / 061
3.3 认识星体 / 061
3.4 星体的形状与呈色 / 066
3.5 奥伯斯佯谬 / 069
3.6 太阳 / 070
3.7 地球 / 071
3.8 自然奇观 / 072
3.8.1 蓝天白云 / 073
3.8.2 日出日落 / 075
3.8.3 彩虹 / 077
3.8.4 烟 / 080
3.8.5 海市蜃楼 / 080
3.8.6 幻日 / 081
3.8.7 华 / 082
3.8.8 反日华和冕 / 083
3.8.9 其它自然奇观 / 083
第4章 人在旅途
4.1 童话世界九寨沟 / 086
4.2 人间瑶池黄龙 / 088
4.3 桂林山水甲天下 / 089
4.4 彩云之南 / 091
4.5 神秘的西藏 / 094
4.6 大美新疆 / 096
4.7 丹霞地貌 / 098
4.8 澳大利亚波浪岩 / 099
4.9 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峡谷 / 100
4.10 美国的石浪奇观 / 101
4.11 美国大峡谷 / 102
4.12 会变色的巨石 / 103
第5章 自然精灵
5.1 动物毛色简介 / 109
5.1.1 毛发之形形色色 / 109
5.1.2 动物毛色的功能 / 111
5.1.3 标志色 / 112
5.1.4 婚姻色 / 112
5.1.5 鱼类奇妙的颜色 / 114
5.2 动物生存智慧 / 116
5.2.1 警示色 / 117
5.2.2 隐蔽色 / 118
5.2.3 变色保护 / 121
5.2.4 拟态保护 / 126
5.2.5 防卫 / 132
5.2.6 攻击 / 134
第6章 植物呈色
6.1 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 136
6.2 藻类植物 / 139
6.3 彩叶植物 / 139
6.4 植物“好色” / 140
6.5 花色娇艳 / 140
6.6 植物果实颜色的变化 / 142
6.7 树液之色 / 144
6.8 树木和木材的颜色 / 144
6.9 捕虫植物 / 147
6.10 奇特植物 / 151
6.11 独具特色的花 / 151
6.12 奇特的果实 / 155
参考文献 / 159
后 记 / 161










精彩书摘

  自然界中一些最美丽的现象起源于物质微粒对光的散射,蔚蓝的天空、霞光万道的朝阳、红彤彤的落日、变幻莫测的朵朵白云等即是很好的实例。当太阳光通过大气层时,大部分被空气分子吸收,并立即从某些新的方向射出,见下图。散射现象可以用水波对漂浮的轻小物体的作用来描述,当一小块石子被投入平静的水面,产生的水波会使轻小的物体(如小软木塞)随水的波纹上下跳动。光波也是以类似的方式作用于空气中的分子、细小的灰尘以及烟雾粒子。当一行光波使分子或粒子产生振动时,波就可以在某些方向上再次发射。白色的阳光中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当它们遇到分子或相当于分子大小的微粒时,不同颜色的光受到的散射的情况差异很大,即虽然都可以向各个方向散射,但散射的多少大不相同。山魈蓝色的面部、人的蓝眼睛等都是光散射的结果。  当水蒸气越积越多时,云层越来越厚,如果云层太厚时,白云大量吸收了太阳光,透过云层的光强明显减弱,于是就只能看到乌云了。云层加厚并扩展开,形成黑云压顶之势,则预示着暴风雨既将来临。如果没有大气,太阳光得不到大气中各种分子、微粒的散射,那么即使在白天,天空也是黑洞洞的,人们仰望天空,只能看到光辉夺目的太阳悬挂在漆黑的背景中,这种景象正是宇航员航行时经常看到的。  天空呈现灰色为大气污染的结果,灰尘和污染不仅使天空变成棕色和灰色,也能使天空变成灰蓝色。霾是浓度较大、直径很小的气溶胶粒子对太阳光散射造成的,透过霾层远望时,犹如隔了一层有色的薄幕使物体染色,当背景发暗时,薄幕呈浅蓝色;当背景明亮时,薄幕呈淡黄色或红色。  清晨,东方闪现出万道金光,红彤彤的太阳徐徐升起,大地处处充满生机。黄昏,夕阳西坠,霞光满天,这与日出或日落时段太阳光要穿过一层比太阳高挂时更厚的大气层有关,因为更多的蓝色光线在到达观测者的眼睛之前已经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含红光和橙光的太阳光,所以此时的太阳看起来呈红色,周围的云朵也被映衬得绚丽多彩。朝霞、晚霞不外乎是大气分子、气溶胶粒子和水汽凝成物等对太阳光的折射所产生的色散、散射和衍射所造成的。霞的颜色和艳丽程度与大气中的水分有关,出现朝霞说明大气中的水汽和小水滴比较多,考虑到云层自东向西的移动,因此预示天气变化将由晴天转为阴雨;晚霞的出现表明含大量水汽的云层已经移到西边,故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黄龙的钙华地貌最具特色,莲台飞瀑流淌在金黄色的钙华堆积形成的莲台上,乳黄色钙华塌陷形成的岸壁水流跌宕飞泻,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黄龙南部山区主要由碳酸岩组成,钙源十分丰富,溶有大量钙质的水在该区域流动中,使大量析出钙华成为可能。黄龙的钙华池层层叠叠,逶迤而下,状似梯田,最具代表性的是五彩池、争艳池和迎宾池。产生原因是碳酸钙饱和度和水深差异等导致水对光的吸收和反射差异,再加上池中生长的藻类颜色的不同,出现了池水五彩斑斓的现象。  中国南方多为红土壤,这与土壤中含铁较高有关。以云南东川红土地为例,因云南东川高温多雨,导致发育而成的红色土壤中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土壤里的铁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炫目的色彩。有关专家认为云南东川红土地是全世界除巴西里约热内卢外,最有气势的红土地,其景象比巴西红土地更为壮美,堪称“色彩的盛宴”。当一部分红土地翻耕待种,另一部分红土地已经种上绿绿的青稞、或油菜和其它农作物,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到来,远远看去,山川和原野呈现出一片片暗红、紫红、砖红等不同的红色,方圆数百里大大小小的山头、山坡上,油菜花与洋芋花热烈地绽放着,金色的麦浪在清凉的山风下如碧浪般翻滚,一层绿,一层白,又一层红,一层金,就像上天涂抹的色块,色彩绚丽斑斓,衬以蓝天、白云和那变幻莫测的光线,构成了红土地奇异壮观的景色。  为什么火山熔岩多是黑色的?  火山岩浆主要是熔融状硅酸盐,SiO2含量一般在45~52%。火山熔岩可分为碱性玄武岩,中性安山岩,酸性流纹岩,此外尚有三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由于火山熔岩含有大量黑色的Fe3O4和FeO,因此火山熔岩多是黑色的。黑色的岩石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风化,其中的Fe3O4和FeO会转化成红色的Fe2O3,“丹霞地貌”就是这样现出美丽红色的。当然,熔岩中若含有不同的呈色离子或组成、结构不同等,也可能呈现出其它多种不同颜色来。  ……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 引言 色彩,是这个世界最生动、最迷人的语言。它们或炽烈如火,或静谧如水,或神秘如影,或轻盈如羽。从巍峨的山峦到浩瀚的海洋,从繁茂的森林到贫瘠的沙漠,大自然用它那鬼斧神工的画笔,挥洒出万千斑斓的色彩。然而,这些色彩并非随意涂抹,它们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演化智慧和生命密码。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这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非凡的旅程,深入探寻隐藏在自然界万千色彩背后的奥秘。我们将超越表面上的视觉享受,去理解色彩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这些色彩的背后又讲述着怎样精彩的进化故事。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图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与理性探索的完美融合。 第一篇:色彩的物理本质——光与色的交织 我们首先要从最基础的层面开始,理解色彩的物理基础。光,是色彩的源头。这本书将从光的本质出发,讲解光的波长、频率等基本概念,以及可见光光谱是如何划分出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的互动:反射、折射与吸收 我们将详细阐述物体呈现色彩的根本原因——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折射和吸收特性,决定了我们眼中所看到的颜色。例如,为什么绿叶是绿色的?因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而反射绿光。我们将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例如不同材质的宝石、水中的彩虹、天空的蓝色,来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些物理现象。 结构色:光影的魔术 除了颜料的吸收和反射,大自然还掌握着一种更神奇的色彩生成方式——结构色。蝴蝶翅膀上闪耀的金属光泽、孔雀羽毛上变幻的色彩、某些甲虫外壳上难以置信的蓝绿色,这些都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物体表面微观结构的精确排列,通过光的干涉、衍射和散射作用产生的。我们将揭示这些微观结构的精妙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在大自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求偶展示到伪装逃生。 第二篇:色彩的生物学意义——生命的语言 色彩在大自然中绝非偶然,它们是生命为了生存和繁衍而演化出的强大工具。这本书将深入探讨色彩在生物体内的各种功能。 伪装与欺骗:隐藏的智慧 许多动物利用色彩来融入环境,逃避捕食者的追踪,或者悄悄接近猎物。本书将展示从变色龙的巧妙伪装,到枯叶蝶的以假乱真,再到不同地域动物的地域性色彩适应,分析它们是如何通过色彩的运用,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我们还会探讨一些“拟态”现象,例如无毒蛇模仿有毒蛇的颜色,以达到威慑捕食者的目的。 信号与吸引:繁衍的秘密 色彩也是动物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尤其是在繁殖季节。鲜艳的羽毛、斑斓的鳞片,往往是吸引配偶的有力武器。我们将深入研究鸟类色彩的求偶展示,昆虫的性二态色彩,以及某些植物通过鲜艳的花朵和果实来吸引传粉者。我们会分析这些色彩信号是如何被识别和解读的,以及它们在物种繁衍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警告与防御:危险的信号 色彩有时也代表着危险。许多有毒或具有攻击性的生物,会通过鲜艳的色彩来警告潜在的捕食者,让它们远离。本书将探讨“警戒色”的演化,例如毒蛙、毒蛇、某些昆虫身上醒目的条纹和斑点,以及它们是如何有效地吓退敌人,保护自己的。 生理与感知:视觉的奥秘 我们还将触及色彩的感知层面。不同动物的视觉系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例如某些昆虫可以看到紫外线,而人类则无法感知。我们将探讨动物的视觉色素、感光细胞,以及它们如何将光信号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颜色信息。 第三篇:色彩的生态学联系——和谐的画卷 色彩不仅仅是单个生物体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并体现着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影响。 植物的色彩策略:吸引与共生 本书将重点关注植物的色彩。从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到五彩缤纷的花朵吸引昆虫授粉,再到成熟果实的诱人色彩吸引动物传播种子,植物的生命活动与色彩息息相关。我们将分析不同花朵的颜色如何对应不同的传粉者,例如红色吸引鸟类,黄色和蓝色吸引蜜蜂,以及某些植物如何通过改变颜色来表达授粉时机。 季节的色彩变迁:自然的节拍 季节的更替是大自然中最显著的色彩变化之一。春天的嫩绿,夏天的繁茂,秋天的金黄与火红,冬天的银白,这些色彩的变化不仅是气候的反映,更是生命周期和生态变化的标志。我们将探讨叶片中色素的变化,例如叶绿素的分解,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显现,以及这些色彩变化在植物抵御寒冷、休眠过冬中的作用。 地理的色彩印记:地域的特征 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独特的色彩景观。热带雨林的浓绿,沙漠的黄褐色,高山草甸的五彩斑斓,极地的冰雪世界,这些色彩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环境适应和生物演化的结果。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域的植被、土壤、水体和生物所呈现出的独特色彩特征。 第四篇:人类与色彩——灵感的源泉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色彩有着深刻的联系,并从中汲取了无数灵感。 艺术与文化:色彩的表达 自古以来,人类就用色彩来描绘世界,表达情感,传承文化。本书将简要回顾人类历史上色彩在绘画、建筑、服饰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不同文化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象征意义。 科学与技术:色彩的应用 对色彩的深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染料的开发,到光学仪器的设计,再到数字影像的呈现,色彩科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未来展望:色彩的无限可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对色彩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例如,仿生学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中的结构色来制造新型材料,生物技术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来调控生物体的色彩,这些都预示着色彩在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结语 《大自然的色彩探秘》这本书,是一次对自然界色彩奥秘的深入挖掘。它希望唤醒读者对身边世界的观察力,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隐藏在色彩背后的深刻意义。每一次日出日落,每一次花开花谢,每一次蝶舞蜂飞,都蕴含着色彩的智慧和生命的力量。希望通过这本书,您能以全新的视角去欣赏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并从中获得知识、启迪和无尽的灵感。 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色彩的探险之旅,去感受大自然最迷人的语言,去聆听生命最动人的旋律。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非常奇特的“感官重组”过程。作者在描述某些自然现象时,所使用的语言极具画面感,但这种画面感往往是通过调动读者其他感官来实现的。例如,在描绘撒哈拉沙漠中,被高温炙烤得几乎看不见的空气中光线的扭曲时,他不用“热”这个词,而是用“光线被蒸腾成了一种粘稠的、带有金属焦糊味的琥珀色物质”。又比如,在描述深海火山喷口附近,由于化学物质和热源的激发而产生的奇异的生物光芒时,他将那种视觉上的刺痛感,与水流在极端压力下发出的低频轰鸣声联系起来。这种跨模态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体验的沉浸感。它不再是单纯地“看”颜色,而是“听”颜色、“尝”颜色,甚至是“感觉”颜色在皮肤上留下的温度和质地。这种写作手法,让原本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立体而生动,仿佛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感官旅行,让那些遥不可及的自然奇观,在想象中变得触手可及。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令人印象深刻。在探讨某些濒危物种的色彩保护问题时,作者的态度不再是纯粹的客观记录者,而是带上了一丝深沉的忧虑。他不仅详细分析了某些具有特定保护色或炫目求偶色的蝴蝶,其生存如何依赖于其栖息地中特定植物所含有的特定光敏物质,更深入地挖掘了人类活动对这些微妙色彩平衡的破坏。读到关于珊瑚礁白化现象的部分时,那种从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霓虹光谱,骤然转为苍白、近乎死亡的单调灰白的描述,极具冲击力,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责任感。这本书没有高声疾呼,但正是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反而比任何激昂的文字都更有力量。它让人意识到,我们所赞叹的“大自然的色彩”,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生命力的外在体现,一旦失去,便意味着一个物种,乃至一个生态系统的消亡。这本书最终落脚于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与守护,令人深思良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对自然界光影变幻的敬畏之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处理,触感温润细腻,仿佛指尖就能感受到清晨薄雾拂过叶片的凉意。选用的主色调是那种深邃的、近乎午夜的靛蓝,但在其上,用烫金工艺勾勒出了几道流动的、模仿极光或水波纹的线条,这些线条并非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经过细致观察后提炼出的自然韵律。当我翻开内页时,那种对色彩的敏感度更是被瞬间点燃。印刷质量达到了顶级的水平,即便是最细微的色阶过渡,比如日落时分云层边缘那一抹转瞬即逝的橘红与紫罗兰的交融,都被精准地捕捉并还原了出来。尤其是那些关于矿物晶体和深海生物的插图,色彩的饱和度和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在进行一次艺术的二次创作,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触摸、去分辨每一种色彩背后的化学构成和物理原理。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让浓烈的色彩得以呼吸,同时也引导读者的视线自然地流向那些精心挑选的细节图。这本书,毋庸置疑,是送给任何一位对视觉艺术和自然科学抱有热忱的朋友的绝佳礼物,光是陈列在书架上,就已经是家居环境中的一抹亮色。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老实说,初读时会让人感到有些跳跃,但深入进去后,你会发现这恰恰是作者高明之处的体现。它不是那种按照时间顺序或地理位置线性铺陈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由无数个微观瞬间剪辑而成的交响乐。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收集癖”,他不会满足于笼统地描述“天空是蓝色的”,而是会带领读者深入到分子层面,去探究瑞利散射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影响,以及这种散射如何在不同大气密度下产生出从黎明时的玫瑰金到正午的钴蓝的微妙变化。这种叙事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随时可能从对热带雨林中变色龙表皮色素细胞的微观分析,倏地跳跃到对北极苔原在极夜光照下呈现出的微弱荧光的哲学思考。这种跨越尺度的叙事,非但没有造成混乱,反而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让读者在宏大与微小之间不断穿梭,极大地拓宽了对“色彩”这一概念的理解边界。它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习惯,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联系的桥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密度,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构成了相当高的门槛。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地窝在沙发里,伴着咖啡随手翻阅的休闲读物。相反,它更像是一本需要配合笔记本和计算器才能啃下来的学术专著。作者在阐述光谱现象时,频繁地引用了大量的物理学和化学公式,尤其是涉及到衍射光栅、薄膜干涉以及生物体内色素蛋白的特定激发态时,文字的密度几乎达到了饱和。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那些名词的背景知识,比如“卟啉环”的结构特性或者“酪氨酸酶”在色素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然而,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专业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彰显。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进行任何形式的简化,而是以一种严谨、近乎“固执”的态度,展示了自然界色彩背后的科学逻辑。对于那些真正渴望从底层逻辑理解自然现象的深度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是表面的惊叹,而是深入骨髓的理解,让人在读完之后,再看世界时,眼中的色彩都变得更有分量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好。。。。。。。。。。。。。

评分

物流速度快,200减80买的,彩图很多,纸张质量好

评分

还不错,好评

评分

给小表弟买的,他很喜欢,挺适合小学生看的。

评分

好东西。

评分

科普读物,印刷不行

评分

给宝买的,囤货。

评分

一般觉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