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全鉴

曾国藩家书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张宏伟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清史
  • 书信
  • 家风
  • 修身
  • 处世
  • 励志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2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3994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曾国藩从道光八十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之路一直到同治十一年去世为止所写的近300封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前后30多年为官的经历和从武生涯,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大到进德修业等都做了精要的总结。

目录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2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4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6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12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14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17
致诸弟·宜力除牢骚 19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23
致九弟·宜息心忍耐 25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27
致九弟·做人要有恒心 29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33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35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38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41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 42
致九弟·宜平骄矜之气 44
致沅弟季弟·须戒“傲惰”二字 46
致四弟·用药须小心谨慎 48
致四弟·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50
致沅弟季弟·做人须谦虚谨慎勤劳 51
致沅弟季弟·必须自立自强 55
致九弟·望勿各逞己见 57
致沅弟季弟·治身宜不服药 59
致沅弟季弟·服药不可太多 61
致沅弟季弟·须静养身体 63
致九弟·述治事宜勤军 65
致九弟·只问积劳不问成名 67
致九弟·万望毋恼毋怒 69
致九弟·宜以自养自医为主 71
致九弟·凡郁怒最易伤人 73
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 74
致九弟·宜自修处求强 77
致九弟·时刻悔悟大有进益 79
致九弟·必须逆来顺受 82
致九弟·圣门教人不外敬恕 84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90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92
致诸弟·教弟婚姻大事须谨慎 95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99
禀叔父母·勿劳累过度 100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103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106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109
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 112
谕纪泽·家眷万不可出京 117
谕纪泽·家眷在京须一切谨慎 119
致诸弟·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 121
致四弟·得两弟为帮手 125
致澄弟季弟·在家里注重种蔬等事 127
致诸弟·述六弟妇治家贤慧而命最苦 129
致诸弟·述起屋造祠堂 131
致四弟·教弟必须爱惜物力 134
致四弟·惜福贵乎勤俭 135
致九弟·欣悉家庭和睦 137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139
致诸弟·勿使子侄骄奢淫逸 142
致四弟·教子勤俭为主 144
致四弟·宜常在家侍候父亲 146
致四弟·治家有八字诀 148
致诸弟·述家庭不可说利害话 150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153
致四弟·嫁女不必定富室名门 156
致四弟·教子弟去骄气惰习 158
致四弟·居乡宜节俭 160
致四弟·教子侄宜戒骄奢 162
致诸弟·宜兄弟和睦又实行“勤俭”二字 163
致四弟·教子弟牢记祖训八字 166
致四弟·宜以耕读为本 168
致四弟·教子侄做人要谦虚勤劳 170
致沅弟季弟·后辈宜戒骄横之心 172
致九弟·能读经史进为根柢 175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177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回家 180
致诸弟·寄回上谕及宫门抄 182
为政篇
禀父母·欣喜诸弟皆得中试 186
致九弟·述弟为政优于带兵 189
致诸弟·得派为举人复试阅卷 191
致九弟·为政切不可疏懒 193
致诸弟·但愿不张虚名,不进官阶 196
致沅弟·一字攸关生死荣辱 199
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 201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205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207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211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214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216
禀叔父母·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220
禀父母·敬请祖父换蓝顶 223
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 226
禀父母·请勿以得差为望 229
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 231
致诸弟·喜述补侍郎缺 234
致九弟·述兄弟同获圣恩 236
致九弟·述让纪瑞承荫 238
致九弟·述纪梁宜承荫 241
致九弟·述奏议乃为臣之事 243
致九弟·不必再行辞谢 244
致九弟·战事宜自行具奏 246
致四弟·兄弟同蒙封爵 248
致四弟九弟·述应诏面陛之策 251
致季弟·望讲求将略品行学术 253
致沅弟·从政上的进退 255
致诸弟·述奉旨为较射大臣 257
致沅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260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262
劝学篇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266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268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271
致诸弟·凡事宜立志有恒 274
致诸弟·读经史增长见识 278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280
致诸弟·勉事事应勤思善问 282
致诸弟·读书宜选一明师 285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287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289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290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292
致四弟九弟·宜居家时苦学 294
致四弟九弟·述为学有四要事 295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297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300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303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306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310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315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320
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 323
致诸弟·读名人文集足以养病 330
谕纪泽·读古文之要义 333
谕纪泽·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336
谕纪泽·望雪父平生三耻 338
谕纪泽·宜习天文,以慰我心 342
谕纪泽·谈读书作文之要义 345
谕纪泽·教导用笔、作文之法 346
谕纪泽·论书法南北两派之长 350
谕纪泽·看书要有所择,了解治学之道 352
谕纪泽·读经要胸怀博大,不可无恒 355
谕纪泽·读书要求个明白 357
谕纪泽·作文写字,应以珠圆玉润为主 359
谕纪泽·述文章雄奇之道 362
谕纪泽·要从短处下功夫 364
致沅弟季弟·论沅弟字及季弟挽联 367
谕纪泽·尔须读唐宋诗,作五言诗 369
谕纪泽纪鸿·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372
谕纪泽·手抄与摹仿宜并进 374
谕纪泽·洁身自持,应效法王、陶 376
谕纪泽·钻研古义望读顾江等六家之书 378
谕纪泽·诗文立意,须超群脱俗 381
谕纪泽·宽闲岁月,切莫错过好光阴 383
谕纪泽·好文章须熟读成诵 386
谕纪泽纪鸿·少年文字,总归气象峥嵘 390
谕纪泽·读书要有“常” 392
禀父母·劝弟结实用功 394



用人交友篇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398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401
致九弟·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 404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408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410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412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413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416
致九弟·宜多选好替手 418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419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421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423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426
谕纪泽纪鸿·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428
谕纪泽·切不可与权贵交往银两之事 429
致四弟九弟·千里寄银礼轻义重 432
致四弟·送银子共患难者 434
治军篇
致九弟·带勇以能打仗为第一义 438
致两弟·目前敌势尚不足制 442
致四弟·心无愧悔可生可死 443
致四弟·宁国被围仍不能援救 446
谕纪泽·若克复大局必有转机 448
致沅弟季弟·目下不可言战,应勉守待机 450
谕纪泽·不急得失,寻转旋之机 452
致沅弟·公牍中须有一记事册 454
致沅弟·极盛之后应加倍小心 457
致季弟·询巢县贼是否有意投诚 458
致澄弟沅弟·望沅弟来援,力保上海重地 460
致沅弟·可分可合,不伤和气 463
谕纪泽·责任重大,如履薄冰 465
致沅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467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469
致沅弟·宜休养锐气不遽进兵 470
谕纪泽·推诚相与,吏治或可渐有起色 472
致沅弟·积劳而使人不知其劳为佳 474
谕纪泽·各路请援,应接不暇 476
致沅弟·三城可构成犄角之势坚守 478
致沅弟·无形之功不宜形诸奏牍 479
致沅弟·商军情并鼓励磨炼文笔 481
谕纪泽·审问李秀成已毕 484
谕纪泽·查明战功,论功行赏 486
谕纪泽·无一人独坐之位,无一刻清静之时 488
谕纪泽·酬庸之典,此次最隆 489
谕纪泽纪鸿·驻临淮先救皖北之急 490
谕纪泽·皖南闹饷竟日忧灼 491
致九弟·述作战不轻进、不轻退 494
处世篇
致诸弟·常存谦虚敬畏之心 498
致澄弟沅弟季弟·切勿占人便宜 501
谕纪泽·岳家凋败,宜往宽慰 503
谕纪泽·做人要有气量 505
致澄弟沅弟·交人带回字帖等物各得所用 507
致沅弟季弟·人无完人,不可强求完美 508
谕纪泽·安危之际,不可为一己之身名计 510
谕纪鸿·凡岁考科考,须有老成者照应 512
谕纪鸿·船行沿途不可误挂帅旗 514
谕纪泽·如涉外事请子密作缄相告 515
谕纪泽·凡认证皆发给盘川,以示体恤 516
谕纪鸿·为人以“谦敬”二字为主,择交要慎重 518
谕纪泽纪鸿·须按月接济邵宅 519
谕纪泽·构怨太多将毁仕途 521
致四弟·与官相见以谦谨为主 523
致诸弟·就纪泽所问作复 526
致九弟·顺便可以周济 528
致九弟·周济受害绅民 530
禀叔父母·请兑钱送人 532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534
致九弟·患难与共勿留遗憾 535
谕纪泽·读书当勤勉,做人需忠恕 537
致沅弟·与他人交际,须省己之不是 540
致诸弟·殷望沅弟速来商定大局 542

精彩书摘

禀父母·九弟习字长进
【原文】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九弟之病,自正月十六日后,日见强旺;二月一日开荤,现全复元矣。二月以来,日日习字,时有长进。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近来改临智永千字文贴,不复临颜柳二家帖,以不合时宜故也。
孙男身体甚好,每日佻达①欢呼,曾无歇息,孙女亦好。浙江之事,闻于正月底交战,仍尔不胜。去岁所失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二县城,尚未收复。英夷滋扰以来,皆汉奸助之为虐,此辈食毛践土,丧尽天良,不知何日罪恶贯盈,始得聚而歼灭。
湖北崇阳县逆贼钟人杰②为乱,攻占崇阳、通城二县。裕制军即日扑灭,将钟人杰及逆党槛送京师正法,余孽俱已搜尽。钟逆倡乱不及一月,党羽姻属,皆伏天诛,黄河去年决口,昨已合拢,大功告成矣。
九弟前病中思归,近因难觅好伴,且闻道上有虞,是以不复作归计。弟自病好后,亦安心不甚思家。李碧峰在寓三月,现己找得馆地,在唐同年李杜家教书,每月俸金二两,月费一千。男于二月初配丸药一料,重三斤,约计费钱六千文。男等在京谨慎,望父母亲大人放心,男谨禀。(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注释】
①佻达:佻皮,戏闹。
②钟人杰:秀才出身,以教书为业。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领袖。
【译文】
儿子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自从正月十六日以后,九弟的身体一天天地好起来了,二月一日起已经开始吃荤,现在已经全部恢复。二月以来,他不仅天天学习写字,而且进步得很快。在临字方面,我也常常练习小楷,以后考差的时候可以用得到。近来,我改为临习智永的《千字文帖》,不再临颜、柳两家的书帖了,主要是因为时机不对。
孙儿的身体很好,每天到处调皮戏闹,也不知道歇息,孙女也很好。浙江的事,听说正月底的时候开战了,但是却仍旧没有取胜。去年丢失的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两县城,也还没有收复。自从英国人在我国寻衅滋事以来,那帮汉奸助纣为虐,这些人在我们的国土上作乱,丧尽了天良,罪恶滔天,不知道哪天才能把他们彻底消灭。
在湖北的崇阳县,逆贼钟人杰起兵造反,攻占了崇阳、通城两县。当天就被湖广总督裕泰的军队给平定了。钟人杰和他的逆党都被关进囚车,押送到了京城正法,余党也已经一网打尽。钟人杰发起叛乱不到一个月,它的党羽和亲属,就受到了该有的惩罚。黄河去年的决口,昨天已经合拢,大功总算告成了。
前些天,九弟生病时想回家,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旅伴,而且我听说路上也不安全,所以就不准备让他回去了。自从病好之后,九弟也安心了,不再那么想家了。李碧峰在家里住了三个月,现在已经找到教馆,在唐同年李杜家教书,每个月俸金二两,月费一千。二月初,我配了一剂丸药,重三斤,大约花了六千文钱。儿子在京城谨慎行事,希望父母亲大人放心。儿子谨禀。(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解析】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浙江的抗英战争失败,定海、镇海、宁波等地接连失陷。道光帝于当年九月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调集数省军队前往收复失地。奕经从北京至浙江,一路流连酒色,勒索贿赂。尚未交战,先命帐下秀才们比赛,看谁的奏捷文告写得生动出色。又迷信神佛,到庙中抽签决定开战时间。结果所选定的“吉日、吉时”,正值江南阴雨天气和黎明前黑暗之时,清军同时向三城进发。由于连日阴雨,天黑路滑,士兵们饥寒交迫,苦不堪言。结果进攻宁波的清军遭到英军猛烈夹击,死伤过半,仓皇后撤。另外两路则因指挥混乱,还未到指定战场即先行溃败。英军乘机反扑,迅速攻陷慈溪,清军全线崩溃,奕经逃往杭州。五月,英军攻占乍浦,道光帝只得再次妥协,派耆英为钦差大臣,去向英军乞和。
曾国藩对此痛心不已,在信中说:去年丢失的宁波府城,定海、镇海两县城,也还没有收复。自从英国人在我国寻衅滋事以来,那帮汉奸助纣为虐,这些人在我们的国土上作乱,丧尽了天良,罪恶滔天,不知道哪天才能把他们彻底消灭。
信中提到湖北崇阳县发生的一次反清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钟人杰,又名钟九,秀才出身,以教书为业。道光二十一年底,因反对县衙横征暴敛,凌辱纳粮农民,遂与陈宝铭等聚众抗粮。他们围攻粮房,痛打衙役,因此遭到官府通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崇阳衙役抓捕抗粮农民,钟人杰于是聚众三千,占领了崇阳,杀死知县,竖起了都督大元帅的旗帜,自称“钟勤王”,分设知县、千总等官,并开仓济民。起义军发展迅速,人数增加至一万余人。随后又攻占了通城,并分两路围攻蒲圻。道光帝命令湖广总督裕泰调湖北兵五千余人,会合从陕甘调来的两万余清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钟人杰分兵迎战,因寡不敌众被击败,返回祟阳。正月二十八日,崇阳城破,钟人杰被俘,押送到京城,当年五月遇害。
虽说这场起义是官逼民反,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卫道士的曾国藩,从来没有过一丝同情的心理。在他的眼中,所有造反的人都是逆党作乱,都应该无情镇压,并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受到的惩罚。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还向父母报告了他和九弟临习书法的情况,九弟病复元后,便每天坚持练习书法,技艺大有长进。

前言/序言


乱世浮沉:近代名臣的权谋与抱负 一卷时代侧影,尽览晚清风云变幻 本书并非一部人物传记,也非单纯的史学著作,而是一次深入近代中国社会肌理的探索。它聚焦于那个风云激荡、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时代,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事件的细致梳理与深入剖析,展现了一个旧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挣扎求存的复杂图景。 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晚清的权力中枢、广袤的疆域,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或沉或浮的政治精英。本书旨在描摹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晚清图景,而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人物及其私人通信。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内忧外患的交织 清朝末叶,帝国的衰朽已是肉眼可见。本书将从制度层面入手,剖析中央集权体制在应对时代挑战时的僵化与无力。 一、漕运与财政的重压: 详细考察晚清政府的财政困境。从传统的田赋、盐税到新开辟的关税,逐层分析税收体系的崩坏与地方财政的割据化。探讨数额庞大的外债如何一步步将国家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以及清廷在“自救”尝试中如何屡屡陷入因循守旧的泥潭。重点分析厘金制度的兴起及其对地方经济的结构性影响,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权的失控。 二、农民的呐喊与秘密结社的兴衰: 本书不回避那个时代最深刻的社会矛盾。详细叙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分析其思想内核、军事组织,以及清廷如何依赖地方团练力量最终镇压了这场空前规模的农民起义。同时,对同期其他如捻军、回民起义等地方性冲突进行梳理,揭示底层民众在饥荒、腐败和战乱中的生存困境,以及这些运动对中央权威的侵蚀。 三、列强的叩门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系统梳理自鸦片战争始,列强对中国逐步加深的侵略过程。重点分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乃至《马关条约》的签订背景、核心条款及其对中国主权、领土和司法权的损害。本书将引入国际关系视角,探讨列强在华利益的分配格局——“均势政策”下的暗流涌动。 第二部分:体制内的挣扎——洋务与自强的悖论 面对空前的危机,清朝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改革的呼声与保守的阻力从未停歇。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局限: 本书将洋务运动视为一次基于“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尝试。详细介绍以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如何在中央授权下,兴办军工、民用企业、建立新式学堂和海军。分析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在不触动儒家伦理和政治体制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可行性。 二、淮军与湘军的崛起: 重点分析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以地方士绅力量为基础组建的新式武装力量(如湘军、淮军)如何逐渐壮大,并事实上架空了传统的八旗和绿营体系。探讨这些“地方军阀”的形成,如何影响了晚清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关系,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三、海军的兴衰与甲午之殇: 以北洋水师的建立与覆灭为核心案例,探讨国家意志、财政投入、技术引进与管理腐败之间的复杂关系。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挫败,更是对“自强”思想的一次彻底检验。 第三部分:思想的断裂与变革的冲动 在军事和经济层面屡遭挫折后,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体制与思想变革。 一、戊戌变法的前因后果: 详细梳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士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他们如何吸收西方启蒙思想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学说相结合。聚焦光绪皇帝的改革决心、后期的具体举措(如裁撤冗员、改革科举),以及其被保守势力——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集团——迅速镇压的政治博弈过程。 二、晚清的学术转向与西学东渐: 考察西方哲学、科学和社会学思想如何在传教士和早期留学生群体中传播。分析严复等知识分子如何通过翻译介绍西方经典,冲击了传统的经世致用观念。探讨新式学堂和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如何催生了新的政治话语权。 三、预备立宪的幻梦: 分析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被迫启动的“预备立宪”运动。本书将细致剖析清廷希望借此“集权不下放”的真实意图,以及不同阶层(立宪派、革命派)对“君主立宪”的不同理解和诉求。考察“皇族内阁”的出台如何彻底宣告了立宪改革的破产,并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结语:历史的必然与转折点 全书的叙事将导向辛亥革命的爆发,但焦点将放在革命爆发前的社会情绪积累、革命党人的组织努力,以及清廷在最后关头的策略失误。本书力图展现,晚清的衰亡是内生结构性矛盾与外部冲击共同作用下的历史必然,而非单一事件的结果。通过对制度、经济、军事和思想层面的多维考察,勾勒出那个充满悲剧色彩却又孕育着新生的伟大时代。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不失生动,力求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带领读者穿越百年风烟,直抵近代中国最核心的困境与抉择。它为理解今日之中国,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这段时间,我沉浸在《曾国藩家书全鉴》的世界里,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对曾国藩其人其事的了解。我发现,他信中所探讨的许多人生哲理,无论放在何时何地,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比如,他对于“安贫乐道”的阐述,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强调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再比如,他对“持中之道”的推崇,告诫我们要避免走向极端,在各种关系和事务中寻求平衡。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学以致用”的强调,他不是一个空谈理论的人,而是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书中,我看到了他如何以身作则,教导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那种言传身教的力量,让我深受触动。他对待家人,既有严厉的一面,更有温情脉脉的关怀,展现了一个父亲的智慧和担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君子”,一个在纷繁世界中依然能够坚守内心原则的人。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曾国藩家书全鉴》时,对书名里的“全鉴”二字并没有太强的概念,只知道曾国藩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的家书想必有些分量。然而,真正阅读起来,我才意识到这“全鉴”二字所包含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书信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生活图景的百科全书。在曾国藩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晚清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朝廷的政治斗争,到军务的艰难部署;从个人的学问修养,到家庭的日常琐碎;从对子女的殷切期望,到对朋友的真挚情谊。他信中提到的那些关于“慎独”、“克己”、“知耻”的理念,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贯穿于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在他对自我行为的严格要求上。我尤其欣赏他对“用人”之道的精辟论述,以及他对“自省”的不断强调。这些内容,对于当今身处复杂社会中的我们,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曾国藩,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依然保持着清醒头脑和坚定意志的智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起《曾国藩家书全鉴》这本书,多少有些功利心,想着从中能学到一些“成功学”的秘诀,或者是一些处世为人的“套路”。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曾国藩的言传身教,向你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人生智慧。他谈到治学,不仅仅强调勤奋,更注重理解和融会贯通;他谈到为人,不仅仅强调正直,更重视情商和人际的圆融。我特别欣赏他在信中对“修身”的反复强调,他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不断需要反省和改进的人,即使身居高位,也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书中那些关于如何处理家庭矛盾、如何教育子女成才的内容,对我来说尤为宝贵。他并不是简单地灌输道理,而是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引导子女自行领悟。这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其耐心和智慧的长辈形象。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获得一套现成的“秘籍”,而是收获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人格魅力的人。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另一面”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拿到《曾国藩家书全鉴》这本书,我本来以为会看到大量关于政治、军事的论述,但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曾国藩在信中,更多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真挚情感和生活态度。我尤其被他与家人之间那些充满温情的对话所打动。他会详细询问家人的健康状况,会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甚至会为一些生活琐事而烦恼。这些细节让我感到,这位历史上的大人物,其实也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可信。书中对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他教导儿子要“勤奋读书,不可懈怠”,但同时又强调“读书在于明理,而非死记硬背”。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比生硬的命令更令人信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与曾国藩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

评分

初次翻阅《曾国藩家书全鉴》时,我怀揣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期待着能从中一窥这位晚清名臣的内心世界,学习他治家育子、修身律己的真谛。然而,读到后面,我惊奇地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最初设想的要丰富和多元。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家国情怀的书,更像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百科全书。曾国藩在信中提及的那些为人处世的智慧,如“戒盈持满”、“事事留有余地”等等,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他根据自身经历,结合儒家思想,提炼出的切实可行的人生法则。当我看到他对子女的教诲,不仅有学业上的督促,更有关于品德、情操的引导,那种深沉的父爱和对家族未来的殷切期望,扑面而来。他谈论军事策略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深邃的战略眼光和对局势的精准判断;而当他描述日常生活的琐事,如读书、写字、种菜,又显露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的尊重。这种在宏大叙事与细微之处的完美融合,让我深刻体会到曾国藩作为一个全能型人物的魅力。书中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读来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评分

小孩的作业

评分

书还可以?????

评分

很好,纸张也很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包装内容都不错 可以看看 给孩子买的 反馈挺好

评分

正版书有便宜性价比高

评分

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评分

正在细细回味,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评分

看上去不像是正版的,比较粗糙的样子,字体黑度也不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