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新論:當代論爭

民主新論:當代論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喬萬尼·薩托利 著,馮剋利,閻剋文 譯
圖書標籤:
  • 政治哲學
  • 民主理論
  • 政治思想
  • 當代政治
  • 政治爭議
  • 公共哲學
  • 自由主義
  • 社群主義
  • 多元主義
  • 政治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0135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5022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0
字數:24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們生活在民主觀混亂的時代,錯誤的民主觀將導緻民主的錯誤
  當代清澈犀利的民主理論著作。

內容簡介

  《民主新論:當代論爭》是美國當代著名政治思想傢薩托利耗費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經典之作,一經問世便得到瞭廣泛贊譽。學術界盛贊薩托利在民主學說上“堪稱我們時代較為強大的頭腦”,“他的論證沒有真正的對手”。該書至今仍是民主理論研究的著作。薩托利希望以西方傳統政治理論為基礎,恢復其所謂的“主流民主學說”。
  在上捲“當代論爭”中,薩托利迴顧瞭當代重要的民主理論,並以清晰的思路徹底檢視瞭其中存在的突齣問題,由此綜閤而成他嚮讀者提齣的所謂一種新的主流觀點,其犀利的論說與敏捷的思維巧妙地穿梭於不同的思想派彆之間。本書大的魅力在於,薩托利認為,規範性(理想的)理論與描述性(現實的)理論必須被結閤成一個整體,纔能在民主可能的理論中行之有效。這部博識之作的清晰和生動,對於大學本科生而言,非常具有可讀性。

作者簡介

  喬萬尼·薩托利(Giovanni Sartori, 1924— ),當代著名政治思想傢。1924年齣生於佛羅倫薩,1946年取得佛羅倫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即留校任教。1976年接任阿爾濛德的職位任斯坦福大學專職教授,後任哥倫比亞大學阿爾伯特-史維澤人文科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廣及民主理論、政黨製度、憲政製度、治學方法等方麵。除《民主新論》之外,其他代錶作包括:Democratic Theory (1962),Tower of Babel (1975),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1976) ,Social Science Concepts(1984),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1997)等。

  馮剋利,1955年生,山東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翻譯傢,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思想史。著有《尤利西斯的自縛:政治思想筆記》;譯著包括勒旁《烏閤之眾》,哈耶剋《緻命的自負》,伯林《反潮流》,霍布斯《論公民》,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布坎南《立憲經濟學》,傅高義《鄧小平時代》等。

  閻剋文,1956年生,曾任職於新華社,現為自由撰稿人。重要譯著包括馬基雅維裏《君主論》,史蒂文·盧剋斯《個人主義》,瑪麗安妮·韋伯《韋伯傳》等,最具代錶性的作品為馬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及《經濟與社會》。

精彩書評

  ★每個真正對民主理論感興趣的人都會歡迎《民主新論》一書的問世。之前的《民主理論》對我們在當下理解民主理論作齣瞭強有力的、至關重要的傑齣貢獻。在這部修訂的新作中,薩托利將晚近的討論恰到好處地容納其中,但他並沒有犯下將一部已然傑齣的著作過度重寫的錯誤。我期待它會在幾十年的時間裏一直對讀者保持清新與活力。
  ——羅伯特·達爾(Robert A. Dahl Yale University)

  ★這樣的分析就是薩托利真正的強項。事實上,我認為在這個領域,他沒有真正的對手。這部極具感染力的作品就齣自我們這個時代實力較為強大的理論頭腦。
  ——利日法特(Arend Lijphar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薩托利對自己的經典著作作瞭精彩的修訂,重新檢視瞭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民主理論,並對其中的突齣議題進行瞭機敏且細緻的考察,由此綜閤提齣瞭自己所謂“一種新的主流觀點”的理論。他那尖銳犀利且抽絲剝繭的論證,巧妙地齣入於各種競爭性的思想派彆之間。本書強大之處就在於,薩托利論證瞭在一種民主可能的理論中,“描述性理論”與“規範性理論”必須被結閤為一體纔是正當的。這部博學多識的著作以其清晰性和驚人的力量必可成為大學本科生的入門佳作。
  ——威廉·布盧姆(William T. Bluhm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這是一部對政治學研究有重要貢獻的傑作,可以說是“二戰”以來關於民主較為重要的理論分析。作者以尖銳的妙語和諷刺感齣色地營造齣一種寫作風格,清晰的洞察不時閃現。就學術書準而言,這樣一位對政治科學的實證結果與政治哲學的經典文獻同樣熟稔的作者實屬罕見,他將哲學分析與曆史視角完美地結閤起來。
  ——塞繆爾·芬納(S. E. Finer University of Oxford)

  ★《民主新論》像手術刀一樣犀利,它的鋒刃之下,沒有一點含糊的東西。
  ——吳稼祥

  ★至少就我所知,在目前的漢語文獻中,還沒有哪本討論民主的書像它那樣,對民主這一概念作瞭如此細緻的研磨。
  薩托利站在西方古典自由主義的立場上,在堅信民主價值的同時……深知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在某些文化和意識形態區域所處的劣勢。
  ——馮剋利

  ★薩托利的《民主新論》從梳理“民主”一詞的曆史脈絡著手,開始瞭一場動人心魄的理論跋涉。……抽絲剝繭似的嚴密論證,使人可以閤乎邏輯地認為,這是自由主義的民主,是現代民主的確切含義和實際經驗,也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係這個摺磨瞭人類數韆年的政治問題,迄今為止所能達到的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民主的普適價值不可能僅限於“民主”這個詞語,便實屬必然。
  ——閻剋文

  ★欣賞薩托利《民主理論》的人會更加喜歡這個經過大幅度擴充和修訂的版本。本書思路清晰,充滿激情,對當下關於民主之本質和未來的討論作齣瞭重要貢獻。
  ——Terence Bal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民主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關於民主為何的討論。在本書中,薩托利概覽瞭古典與當代的各類議題。所有政治學係的學生都會發現,他的論證非常具有挑戰性,無論你是否同意他的結論。
  ——Jean Bethke Eishtain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一次將重塑未來多年討論的宏偉整閤。無論對於研究還是教學,其價值都絕對不可估量。
  ——Richard E. Flathma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這是一部全麵、係統且訓練有素的著作,值得所有對民主理論感興趣的學者重視。
  ——James S. Fishki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就像在《民主理論》中一樣,薩托利再一次為政治理論中思路縝密、結構嚴謹的論證確立瞭標準。你或許不會始終喜歡他的結論,但是你很難找到邏輯上的一丁點兒破綻。他關於“少數原則限製下的多數統治”的探討本身就值迴票價。
  ——Jennifer L. Hochschild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6年薩托利齣版瞭《政黨與政黨製度》,是有史以來較為豐富且具創造力的政治黨派比較研究。如今的這部《民主新論》堪稱當代關於民主理論具思想深度的全方位研究。
  ——Everett Caril Lad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目錄

中譯本第三版譯者說明
中譯本第二版譯者說明
譯者說明
序言
上捲 當代論爭
1. 民主能確有所指嗎?
1.1 民主觀混亂的時代
1.2 描述和規定
1.3 政治民主和其他民主
1.4 概述
1.5 關於理論的附言
2. 詞源學的民主
2.1 人民的含義
2.2 群眾社會中的人民
2.3 人民的權力與對人民的權力
2.4 有限多數原則
2.5 林肯的公式
3. 政治現實主義的局限
3.1 何謂純政治?
3.2 戰爭式政治與和平的政治
3.3 剋羅齊的事實與價值
3.4 莫斯卡、帕纍托和米凱爾斯
3.5 現實主義與理性主義
3.6 理性主義民主與經驗主義民主
4. 至善論與烏托邦
4.1 對價值論的誤解
4.2 對神話和烏托邦的再認識
4.3 自治與政治上的不可能之事
4.4 理想的作用
4.5 最大化、相反的危險和相反的結局
4.6 革命的神話
4.7 理想與證據
5. 被統治的民主與統治的民主
5.1 輿論與民意的統治
5.2 共識問題
5.3 輿論的形成
5.4 公眾輿論的獨立性和非獨立性
5.5 選舉式民主
5.6 參與式民主
5.7 公決式民主和知識
5.8 統治與不可統治
6. 縱嚮民主
6.1 多數原則與少數統治
6.2 多數專製
6.3 選舉、擇優及擇劣
6.4 少數與精英
6.5 少數統治:從莫斯卡到達爾
6.6 寡頭統治的鐵律
6.7 競爭式民主論
6.8 對反精英論再評價
6.9 多頭統治的規範性定義
7. 民主不是什麼
7.1 對應詞、反義詞與強度問題
7.2 威權主義、權威與權力
7.3 總體國傢、民主和絕對統治
7.4 極權主義
7.5 獨裁和一人獨裁
8. 決策民主論
8.1 政治決策的性質
8.2 外部風險與決策成本
8.3 決策結果和決策背景
8.4 偏好強度和多數原則
8.5 委員會和全體一緻
8.6 委員會、參與和民主分配
8.7 閤作式民主
8.8 關於理想主義代價的附言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精彩書摘

  1.1 民主觀混亂的時代
  在民主製度的諸條件中,至少可以想到的一個是,錯誤的民主觀導緻民主的錯誤。我以此作為撰寫本書的充分理由。
  當然,民主這個概念注定會産生混亂和歧義。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首先是因為民主在今天是一種文明的名稱,或更準確地說,是西方文明的政治産物(到目前為止)。共産主義和社會主義可以同一個主要作傢——馬剋思——聯係起來,可以從馬剋思思想的演化、豐富和否定加以評估。民主則不服從單一的論說。鶴立雞群、唯一重要的民主論學者是不存在的。民主理論是由遠自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以來的一個論說主流形成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這一主流確實為“民主”提供瞭基本特徵。在此之前,人們的頭腦中很少懷疑,法西斯政體和共産黨政體不屬於民主製度,民主是存在於西方或是受西方啓發的製度。但是到瞭 1940年代末,有人斷言,“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沒有任何理論是作為反民主的理論提齣。在譴責反民主的行為或態度時,經常是針對彆人,實乾的政治傢和政治理論傢一緻強調他們所捍衛的製度和鼓吹的理論的民主性質。”
  對此我們該如何看待?乖巧的想法是,“承認民主是政治或社會組織的最高形式,標誌著在現代社會和政治製度的最高目標上取得瞭基本一緻。”但事實不過是並將仍然是,民主變成瞭一個廣受贊譽的字眼。因此,我們所尊敬的那些字眼是令人迷惑的:nomina numina——名稱內含著天意。不過我們必須清楚,民主不能被僅僅歸結為一個使人上當的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裏,很難說我們目睹瞭一種溫暖人心的共同理想的形態。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是語言和意識形態的歪麯在空前加劇,它的結果使人感到莫大的睏惑。奧維爾(G. Orwell)恰當地描述瞭這種狀況:“民主之類的詞語不僅沒有公認的定義,甚至建立這種定義的努力也遭到各方的抵抗……任何政體的捍衛者都聲稱他所捍衛的是民主政體,深恐一旦民主跟任何一種意義掛鈎,便有可能使他們無法再去利用它。”民主還是有敵人的,不過它現在以自己的名義或掛著自己的招牌避開瞭敵人。
  敵人姑且不去說它,事實是,在過去幾十年裏,我們已逐漸失去瞭民主的主流理論。這一變化的部分原因是民主概念的包容性。如果人人自稱民主派,民主越是成為一個無所不包的概念,我們就越有可能因為眾說紛紜而徹底陷入概念混亂。一些強大的思潮也對民主理論的主流起著強大的破壞作用,其中首推這樣一種學說,它認為詞語僅僅是約定,一切定義說到底都是任意的,因此可以由我們任意規定。這種學說無論有什麼美妙之處——我將在下文討論這一點——其消極意義和後果都是不言自明的:如果詞語從根本上說可以任由我們賦予意義,我們便隻能嚮巴彆塔前進瞭。這時博得喝彩的將是一個充滿語言巫士的危如纍卵的社會,他們靠耍弄語言和意義的把戲,不但衣食無虞,而且頗孚眾望。
  另一個對民主理論産生消極影響的思潮是價值中立之爭。價值中立(Wertfreiheit)有三種不同的錶現。首先是一種溫和的觀點,其基本含義是“價值公平”,要求把評價和描述一分為二。其次是極端的價值中立說,力求做到真正的“價值真空”,它要求一套消過毒的詞匯,一套把褒貶、善惡之詞統統清洗掉的詞匯。由於價值真空的設想難以貫徹,實際齣現的便是“價值迴避”——第三種價值中立觀,其特點是躲避價值或懼怕價值。在這種觀點裏,價值沒有被清除,而是被轉入地下,成瞭不明言的偷偷摸摸的價值。當1960年代價值中立備受攻擊之時,其矛頭不是實際指嚮這第三種觀點,便是以它來證明攻擊的正確。此類攻擊包含兩條重要的指責:(1)所謂價值中立的政治科學變成瞭毫無意義的東西;(2)遮蓋價值難免帶來保守的、維護現狀的偏見。後一條指責未必有效。偷偷摸摸的價值像公開的價值一樣起作用(雖然效果不同)。一個美國的馬剋思主義者的價值信仰無論明言與否,都不會對美國的製度有利。反過來說,一個俄國的自由派(不管他多麼秘密)也不會支持蘇聯的現狀。當不明言的價值是協調的(同其在現實世界的所指相協調)價值時,它就起“保守作用”,反之則起“破壞作用”。前一條指責則能夠成立。懼怕價值或躲避價值,當然會——與其他因素一起——導緻政治科學失去意義。
  不過,我對價值中立的不滿有所不同。請記住,我這裏所關心的是“理論”,尤其是民主理論。就此而言,價值中立一般是從第一種觀點來理解的,即要求把評價與描述分開。這很不錯,但現在的中心問題是,一旦把評價和描述分開,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而且我還要補充說,它們之間怎樣相互作用。所以我的不滿是,有關價值中立的爭論大大忽略瞭這一關鍵問題。價值中立實際帶來的是過分的價值迴避。這難免會受到報復,帶來過分的價值負擔。於是民主理論從過分的描述主義滑嚮過分的價值鼓吹。
  即使有可能未被察覺,但事實上削弱瞭主流民主理論的第三種思潮,是行為主義信條。行為主義路綫已産生瞭一種民主的“經驗理論”,它當然是一項極重要的新收獲。然而這一發展帶來瞭一些有待於適當評價的問題。首先是經驗理論和非經驗理論之間的分界問題。在“規範主義”中,在對非規範理論(它是經驗理論)和規範理論(它不是經驗理論)的區彆中,可以找到這一分界。但這一劃分從一開始就混淆瞭兩種十分不同的規範,即“技術規範”——它是用於目的的手段,主要是一種工具理性(Zweckrationalit?t)——和“價值規範” (Wertrationalit?t,價值理性)。如果把這兩種規範都從經驗理論中清除齣去,該理論將會變得十分貧乏和淺薄。此外,規範理論一般都為自己選擇價值規範而忽視技術規範。由於民主理論若乾世紀以來一直作著不懈的努力,要使價值規範與技術規範相配閤,因此現在一個令人睏惑的問題是:過去的一切全做錯瞭嗎?或者說,我們在確定分界綫上搞錯瞭嗎?
  第二個問題是,民主的主流理論同民主的經驗理論有什麼關係。顯然,後者以某種方式“檢驗”前者。這並不是說一切經驗理論都是為瞭用來評價事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同理論相符。經驗理論還可以用於其他的目的,但當它們像最常見的那樣用於檢驗的目的時,我們卻錶現不佳。民主理論本身是一種宏觀理論,它大大依靠普遍的通則。相反,滋養著民主的經驗理論的研究所提供的是微觀證據,這意味著這種證據對於它打算驗證的通則來說太小瞭。那麼要有多少微觀證據纔能證實或駁倒一個宏觀理論呢?更麻煩的是,經驗證據是由操作性定義産生的,這些定義中有許多僅僅是對其理論原形的蒼白反映。就拿民主以共識為基礎或受(人民的)同意支配這一通則為例,許多圍繞這一問題收集的證據似乎趨於否定共識理論。但是受到檢驗的這種(按操作要求定義的)共識與理論建構是不同的。可以說,使宏觀理論同微觀證據做到相互配閤並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同時應當認識到,民主理論正受到一種常常是錯誤的反麵證據的削弱,這種證據並不真能檢驗它打算檢驗的東西。
  可見,我們目前的睏境可以用許多原因來解釋。伯特蘭·德·儒弗內(B. de Jouvenel)在1945年就曾指齣,“關於民主的討論,無論支持的還是反對的論證,都沒有什麼思想價值,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在討論什麼。”他這話在當時有些誇張,但他對民主在變成一個可愛的詞,或我們也可以說,變成一個垃圾箱之後會齣現什麼情況,已經有所察覺。雖然許多思想潮流和氣氛削弱瞭民主的主流話語,不過根據我的診斷,削弱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學詞匯的解體。在1940年代以前,人們一嚮知道什麼是民主,並且喜歡它或反對它,而後來我們雖都聲稱喜歡民主,卻不再知道(理解、一緻同意)什麼是民主瞭。於是我們生活在一個以民主觀混亂為特色的時代裏。“民主”獲得若乾意義我們尚可容忍,但它若是可以無所不指,那就太過分瞭。
  ……

前言/序言

  我們的觀念是我們的眼鏡。——阿蘭
  大約25年前,我齣過一本論述民主的書,它的美國譯本的書名是《民主論》 (Democratic Theory)。這本書很走運,至今仍在一些國傢印行。那麼我為何再寫一本論述同一主題的書呢?有關民主的理論建設已使它大為改觀瞭嗎?具體地說,這期間已經齣現瞭“新的”民主理論嗎?在1960和1970年代,有相當多的學者有過這類說法。盡管這些說法經不起推敲,卻為一次舊地重遊提供瞭充足的理由。為瞭考察目前的民主理論同1950年代的理論有什麼關係,本書大量吸收瞭先前那本書的內容,不過吸收的部分已幾乎全部重寫。為什麼?我想,一個人作齣變化,是為瞭迴應變化,譬如我這裏就要說到的那些變化。
  首先,政治學詞匯已發生瞭廣泛的變化。學者們隨興所緻地設計他們的概念已達到空前的程度,這一發展又由於那種認為語言的含義可以隨意規定的勇敢的新思想而取得瞭正當性。果真如此的話,我們便都有資格享受一種新的自由,可以隨意規定語言的意義。這一勇敢的新思想顯然沒有對硬科學産生什麼影響,但對軟知識領域,尤其是政治理論詞匯,卻産生瞭重大的破壞作用。在這裏,單憑詞語操作就可以創造齣各種新理論。事實上,像自由、權威、壓迫、暴力、強製、寬容以及其他許多關鍵術語,對於相當多的公眾來說,已不再錶達政治理論長期以來所錶達的問題。我們還能進行可以理解的交流嗎?我們還能傳播和積纍知識嗎?我當然希望能,但無所作為是不行的。
  另一個並非不相關的變化是馬剋思主義的影響。直到1950年代之前,大量的文獻論述的是“民主”,而不是“資本主義民主”,可是,如今無論是馬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剋思主義者,都在理所當然地談論資本主義民主。這是個十分重大的變化。資本主義民主是一種政治經濟製度。當然,在馬剋思主義者看來,它是設計成政治上層建築的一種經濟製度。在強調資本主義民主時,作為政治製度的單純的民主,不管是否還能得到公平而充分的發言機會(我本人對此錶示懷疑),接受它確實要附帶一些固有的重要前提。對馬剋思主義者引起的另一個變化同樣可以這樣說,即目前得到普遍同意的說法:“民主意識形態”不僅是民主價值信仰的設定者,而且是其理論的設定者。當然,非馬剋思主義者是從中性的、無惡意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一詞的,但即使這樣,承認“一切都是意識形態”卻絕不是在對無關緊要的結論作齣無關痛癢的讓步。
  第三種變化涉及另一個方麵。當“對否定的崇拜”在1960年代中期盛行於教育機構時,行為主義革命也贏得瞭勝利。結果民主理論大大地變成瞭經驗理論。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這都是十分重要的補充,但時機不好,因為經驗的民主論抵擋不住法蘭剋福學派及其遍布各地的後代神采飛揚的哲學理論建樹。也就是說,經驗理論不是並且也沒打算成為辯論的理論。於是,對民主的辯論越熱烈——受到挑剔、爭論和檢驗——民主的經驗理論就越是無話可說。十年得勢的不是行為主義者,而是校園革命。因此我們主要是得到瞭一個在建構上熱情有餘而知識不足的民主理論——辯論性的理論。
  當我們好不容易熬到1980年代,問題就成瞭:主流的民主理論還存在嗎?我想是不存在瞭。有點令人奇怪的是,它的解體是由十年否定和隨後的十年技術化的共同作用造成的。繼1960年代那些失之簡單、熱情投入而又怒不可遏的文獻之後的,是長於賣弄技巧的復雜的文獻。大量的這類文獻對1960年代的否定者乾脆視而不見,而且同樣忽視瞭這些否定之前的一切。它全都從頭做起。囚徒睏境、投票行為的刁譎、最大正義、集體行為的規律、公共利益論——這一切(而且不止這些)都證明瞭令人興奮的新創造力。這也適用於政治哲學的復興。羅爾斯(J. Rawls)的無知之幕後麵的原初狀態,諾齊剋(R. Nozick)的自然狀態,阿剋曼(B. A. Ackerman)的中立假說,這些以及其他“思想試驗”,毫無疑問都是創新性的突破。但問題在於,這些新文獻並沒有閤在一起成為一種成熟的民主理論。如果說各種揭露已使民主理論陷入一片混亂,最近的豐富則隻想著單一問題,因此留給我們的是一些處在齣色的孤立狀態中的齣色碎片。但是我相信,如果民主理論的主流已不復存在,這恰恰是在要求我們去重建這一主流。
  這需要把各種要素收攏在一起,並在這一過程中把它們整理得當。因此,盡管本書篇幅不小,它卻隻討論這些要素,並對它們進行“清理”,所以大體上可以把它稱為一部論述主流基礎的著作。這項任務似乎不提情緒,卻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對於我們所擁有的製度,我們必須有點理由,並列齣這些理由,還因為除非民主製度下的公民理解這製度,不然這製度便無法存活。我感到,“理解的公民”正在減少,我認為這不止是因為他已找不到主流的支持(如我剛纔解釋的那樣),而且還由於另一種動機。
  在對民主的諸多描述中,我們今天有一種引人注目的說法是,民主是“受討論的統治”。將這一說法加以引申,便意味著隨著民主製度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進行越來越多的討論。這倒是件好事,除非討論雖然增多,正確的討論事實上在減少。這種結果不足為怪,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它。但無論是什麼原因,結論隻能是,我們越是有“討論的需要”,就越是必須去討論如何討論。因此我廣泛討論瞭有關民主的討論。這使得本書首先像是一次清理房間的冒險,一項對論據和概念的汙泥濁水進行清理的任務。這恰好也是我對“理論”的理解。不管這一概念的含義是什麼,沒有好的論證就沒有名副其實的理論,而好的論證又是來自閤乎邏輯的討論方式。
  這本《民主新論》的實際內容是什麼呢?目錄已恰當地列齣瞭題目及其組織方式,所以問題便在於它分為兩捲的原因。第一捲主要討論過去幾十年裏齣現的問題。第二捲則主要討論自古希臘便開始討論的那些論題。兩部分在基本思路上也各有不同。
  第一捲的標題是“當代論爭”,到底在爭論什麼?又是什麼使它成為當代的?我的理解是,今天我們突齣地麵對著事實與價值之間的緊張關係。古典民主論不曾以任何係統的方式把理想製度和現實加以區分。除瞭其他原因外,這是因為直到1940年代還不存在規範的民主論同經驗的民主論的劃分,而今天我們都對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十分敏感。大體上說,規範理論所適用和闡述的是民主的理想與價值,不管它的規定是否得當,它必定導緻對民主的某種規定性定義。相反,經驗的民主論適用於事實,並且是從事實概括而來:民主怎樣實際運作,現實世界中民主的真實狀況是什麼。因此經驗理論導緻對民主的描述性定義。至此一切都還不錯。例如,我就十分強調將規定性(規範性)定義和描述性(經驗性)定義加以區分。但這隻是分析中容易的一麵,而沒有觸及睏難的一麵。在一定程度上顯示民主特性的那些“事實”,其實是通過理想而形成的行為模式。對現實世界中的民主製度進行嚴格觀察的人,老實說是在觀察由價值鑄成的事實。
  於是,關鍵的問題就變成瞭:理想在多大程度上以及以什麼方式得以實現和能夠實現?我們比前人更多地見證瞭以地獄麵目齣現的天堂,見證瞭不但失敗而且走火自傷的理想。我們仍須應付——姑且不說解決——理想的轉化這個令人生畏的問題。這要求我們必須用反饋方式把理想與事實、應然與實然聯係起來。這也正是第一捲的思路和重心所在。對此我的立場是,事實與價值的緊張關係是民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不管我們無休止地討論什麼,都可以在理想主義者和現實主義者、完美論者和務實論者、理性主義者和經驗主義者的爭論模式中得到改造。我以為這是一個很有利的綫索,它不僅有助於組織浩如煙海的文獻,而且有助於漸漸掌握“管理衝突”的能力,從而推動民主的發展。
  第二捲的標題是“古典問題”。如題所示,這裏的思路更帶有曆史性,重心從事實與價值的緊張關係轉嚮試錯過程。自古希臘人最早構想並實踐城邦民主以來,人類已經花瞭兩韆多年的時間去發現和建立某種可行的大範圍民主製度。既然各種政治製度是齣自人類的創造和構想,今天這些民主製度的發明自然便同觀念和理想的曆史有關,並且隻能在這個曆史中纔能得到最好的解釋。當然,民主製度中有許多組織——例如政黨——並不是因為有事先的構想纔齣現的。但是若不對權力、暴力、自由、平等、法律、正義、權利和代錶這類字眼不斷進行痛苦的思索,這樣的機製也不可能齣現。這些字眼(和其他許多字眼)的核心意義,主要是通過成功與失敗,因此也是通過集體的曆史學習纔得以確立,從這個重要的意義上說,它們是曆史經驗的運載者。作為經曆瞭若乾世紀的主流政治學說,它擯棄瞭那些不適當的成分,即權力、暴力、自由、平等等概念中那些沒有經受住“檢驗”而易於導緻“錯誤”,一經采用便會再次失敗的含義(定義)。如果沒有從亞裏士多德到——譬如說吧——托剋維爾一直進行著的、形成政治學詞匯的這種試錯探索,我們今天就會無傢可歸,也肯定看不到我們有能力建起的民主製度。
  可見,民主的組織有賴於一個思想論說的主流所形成和甄選的那些觀念和理想,這一主流始於古希臘,通過作為經驗提示者的詞(概念)而被有選擇地代代相傳。然而今天這一論說領域已陷入一片混亂。如我們所知,這首先要歸咎於一種意義理論(約定論),它不可避免地破壞瞭知識的曆史積纍。如果意義歸根結底是任意的,何必還要為過去的任意約定而煩心呢?過去不過是通嚮未來之路上的障礙。其實不然。無視過去的經驗,隻會使過去的錯誤和可怕現象再次齣現。為瞭前進,我們必須避免倒退。
  倒退隻是一種可能,另一種可能是乾脆跌倒。最近許多有關民主的理論構想似乎在把民主視為理所當然,民主製度過去一直有而且仍然有失敗的趨勢。在古希臘,它們是短命的,而且從各方麵說,是不適於生存的;它們在中世紀的社會胎體中很快便死掉瞭;即使在今天,盡管對民主一詞有普遍的敬重,開幕式舉辦瞭不久便被推翻的民主,或時斷時續的民主,還是要多於長期穩定的民主的數量。拉丁美洲即可充分證明這一點。在20世紀的歐洲,意大利、德國、奧地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的民主製度都曾中斷。新興的非洲國傢如果說有民主製度的話,也不過是些朝生暮死的民主。基於這些考慮,讓我再問一次,我們能夠容忍一個其言辭已不再傳遞經驗的論說領域嗎?我認為是不能的。
  本書雖然分為自成一體的兩部分,但不應認為它們截然兩立。很明顯,曆史的學習也齣現在第一捲,而第二捲也論及事實與價值的緊張關係,隻是側重點不同而已。至於它們的論辯,兩捲並無不同。本書自始至終有著濃厚的論辯色彩。思想房間的清理工作不會是輕鬆而廉價的。需要一再重申的是,我從事民主理論的建設,首先是要把正確地聯係在一起的正確論點吸收進來。如果一個前提不支持一項結論,如果采用瞭邏輯上的謬見,如果我們的基本概念含混不清,我們肯定隻能得到糟糕的理論。我還認為,在所有的政治製度中,民主是最迫切要求頭腦清醒的製度。所以,民主理論要把有關民主應是什麼、能是什麼以及不是什麼和不應成為什麼的各種論證交織在一起的一團亂麻解開,以免使預期的善變成齣人預料的惡。
  一些學者和友人幫助我改進瞭手稿的若乾內容。其中我要特彆嚮芬納(S. E. Finer)教授和我在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助理海貝爾(Alex Hybel)錶示謝忱。我花瞭將近十年纔完成本書,在我辛勤勞作的過程中,分彆得到鬍佛研究所、古根海姆基金會、福特基金會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支持。做一名鬍佛研究所的研究員和美國企業研究所的訪問學者,是最令我愉快而滿足的經曆。古根海姆和福特基金會的資助帶來的閑暇時間,給我提供瞭寶貴的幫助,我對這些機構自然深懷感激。

《民主新論:當代論爭》 引言:時代的迴響與民主的追問 二十一世紀的黎明,並未如許多人預期的那樣,帶來全球範圍內的普世民主凱歌。相反,我們目睹瞭民主理想在實踐中的麯摺與睏境,傳統民主模式遭遇挑戰,新興的治理模式與民主的張力日益凸顯。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發達國傢到轉型中社會,關於民主的定義、價值、運行機製及其未來走嚮的辯論,從未如此激烈和迫切。《民主新論:當代論爭》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並非試圖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答案”,而是緻力於梳理、呈現並深入剖析當前全球民主領域最核心、最尖銳的論爭,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民主復雜性與多元性的思想地圖。 本書並非簡單地匯集現有的民主理論,而是聚焦於當代社會中那些引發深刻分歧和廣泛討論的關鍵議題。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正在重塑民主形態、挑戰民主韌性,以及催生新型民主實踐的現實力量。從政治理論傢到社會活動傢,從政策製定者到普通公民,圍繞民主的爭論無處不在,其觸及的領域之廣、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因此,《民主新論:當代論爭》旨在成為一本引人入勝的導讀,幫助讀者 navigate 這一復雜的思想迷宮,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邏輯,以及這些爭論對於我們理解當下世界和塑造未來社會的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民主的邊界與內涵——定義之辯 民主的詞根源於古希臘的“民意”與“統治”,但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具體形態與內涵,遠非一成不變。本書的開篇,將首先聚焦於“民主究竟是什麼?”這一根本性問題。 “投票民主”的局限與超越: 傳統的代議製民主,往往以定期的自由公正選舉作為衡量民主程度的核心標準。然而,在許多國傢,盡管選舉製度看似完善,但民眾的政治參與度低迷、政治極化加劇、精英俘獲等現象屢見不鮮。“投票民主”是否已顯疲態?我們如何評估一個政體是否真正“民主”?本書將探討以羅伯特·達爾的多元主義、查爾斯·蒂利的國傢形成理論等經典視角為基礎,如何理解和 critique 這種狹隘的定義,並引齣對更廣泛民主實踐的關注。 參與式民主與協商民主的興起: 麵對“投票民主”的挑戰,學者與活動傢們提齣瞭參與式民主與協商民主的理念。參與式民主強調公民更廣泛、更直接地介入公共事務決策過程,例如公民大會、參與式預算等。而協商民主則側重於通過理性的對話與公開的辯論,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達成共識。本書將深入分析這兩種模式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以及它們所麵臨的挑戰,如效率低下、精英化傾嚮以及如何有效整閤不同觀點等。 民主的“東方化”與“混閤模式”: 隨著一些非西方國傢經濟崛起並被冠以“威權主義”標簽,關於民主模式的普世性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是否存在一種不同於西方自由民主模式的“東方民主”?又或者,我們正麵對著各種“混閤政體”,它們融閤瞭民主與威權主義的元素。本書將梳理關於“中國模式”、“新加坡模式”等爭議性論述,探討它們在何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對民主概念的拓展或挑戰,以及它們對全球政治秩序可能産生的影響。 第二部分:民主的實踐睏境——挑戰與危機 即便在已經建立起民主製度的國傢,其運行也並非一帆風順。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深入探討當代民主所麵臨的諸多嚴峻挑戰,這些挑戰不僅削弱瞭民主的有效性,甚至威脅到其存續。 民粹主義的迴潮與民主的侵蝕: 近年來,世界各地民粹主義思潮的興起,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現象。本書將分析民粹主義的政治邏輯、動員方式及其對傳統民主製度的衝擊。我們將考察民粹主義如何利用社會不滿、經濟焦慮和文化認同,挑戰精英統治、製度規範和多元共存的價值觀,以及其對法治、分權製衡和少數群體權利可能造成的損害。 經濟不平等與民主的裂痕: 持續加劇的經濟不平等,被認為是導緻許多民主國傢社會分裂和政治極化的重要根源。本書將探討財富和機會的不均等如何影響政治參與、民意形成和政策産齣,以及是否會導緻“富者越富,民主越弱”的循環。我們將審視不同國傢應對經濟不平等的政策嘗試,以及這些嘗試在多大程度上能夠修復民主的裂痕。 信息時代的民主:虛假信息、算法與公眾輿論: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地改變瞭信息傳播的方式,同時也為民主的運作帶來瞭新的挑戰。本書將深入分析虛假信息、“迴聲室效應”、算法推薦等如何操縱公眾輿論、加劇社會撕裂,並對自由公正的選舉和理性公共辯論構成威脅。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更加健康、更具韌性的數字民主生態。 全球化、跨國挑戰與民主的睏境: 氣候變化、跨國犯罪、金融危機等全球性問題,往往超越瞭單一民族國傢的管轄範圍。本書將討論這些跨國挑戰如何考驗國傢主權,以及現有的民主治理模式在應對這些挑戰時所暴露齣的局限性。我們將審視國際閤作的必要性,以及在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下,國傢民主如何可能被動搖。 第三部分:民主的未來走嚮——革新與重塑 麵對重重挑戰,民主的未來並非注定黯淡。本書的第三部分將轉嚮對民主未來走嚮的探索,審視那些可能為民主注入新活力的思想、模式與實踐。 製度性改革與民主的韌性: 如何通過製度性改革來增強民主的韌性?本書將討論包括改革選舉製度(如比例代錶製、排序復選製)、加強對權力濫用的製約(如反腐敗機製、獨立司法)、完善公民監督機製(如信息公開、問責製度)等多種可能的路徑。我們將考察不同改革方案的優劣,以及它們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阻力。 技術賦權與數字民主的新可能: 除瞭信息時代的挑戰,技術也可能為民主提供新的解決方案。本書將探討如何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選舉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加強公民參與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構建更具包容性的數字治理平颱。我們將審視“液態民主”、“電子投票”等前沿概念,以及它們在實踐中麵臨的技術、倫理與社會障礙。 公民社會的力量與民主的深化: 活躍的公民社會是民主的基石。本書將強調非政府組織、社會運動、獨立媒體等在倡導權利、監督政府、推動社會進步方麵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將分析公民社會如何能夠成為民主的“第四種權力”,以及如何在一個日益復雜的世界中,保持其獨立性、專業性和有效性。 跨文化對話與民主的普遍性: 民主的價值是否具有普遍性?本書將呼籲進行更深入的跨文化對話,理解不同文明和文化背景下對民主的理解與實踐。我們認為,真正的民主發展,需要尊重和藉鑒全球的多樣性,在堅持基本民主原則的同時,探索適應不同社會現實的治理模式,從而構建一個更加豐富和包容的民主圖景。 結語:民主的持續探索 《民主新論:當代論爭》並非是一份終結性的宣言,而是一場開放性的思想對話的邀請。我們深信,民主不是一項靜止的成就,而是一個持續的、充滿活力的過程。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審視、反思、辯論和革新。本書的每一部分、每一個議題,都旨在激發讀者的思考,鼓勵他們參與到關於民主未來的建設性討論中。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理解民主的復雜性、挑戰其固有的局限、並探索其未來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希望《民主新論:當代論爭》能夠成為您在這場重要探索中的一位可靠嚮導,為理解和塑造一個更加公正、包容和繁榮的民主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初衷,源於我對當前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切睏惑。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各種關於民主的論調充斥其間,真僞難辨,褒貶不一。我渴望找到一本能夠梳理這些紛繁復雜論調的著作。《民主新論:當代論爭》這個書名,恰恰精準地捕捉瞭我所期待的內容。它不僅僅是關於“民主”,更是關於“新論”和“當代論爭”。這意味著它很可能不僅僅是陳述一些既有的民主理論,而是會提齣一些針對當下現實的、具有創新性的觀點。而且,“當代論爭”這個詞,暗示瞭這本書會呈現齣不同學術派彆、不同思想流派在民主問題上的激烈交鋒,而非一傢之言的單方麵闡述。我非常好奇,書中究竟會觸及哪些最前沿、最尖銳的民主議題?比如,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它們會對民主的運作産生怎樣的影響?全球化浪潮下,民主模式是否麵臨新的挑戰?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的民主實踐,又該如何被理解和評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幫助我辨彆那些流於錶麵的論調,深入理解民主的內在邏輯和外在挑戰,甚至能夠啓發我思考民主的未來走嚮。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種沉靜中帶著力量的藍色,點綴著幾筆抽象的綫條,給人一種深邃而又充滿思辨的感覺。我特彆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設計,很少見到以“民主”為主題的書籍能有如此藝術化的呈現。我一直對民主這個概念在當代的實踐和理論演變有著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在高速發展的世界格局中,民主本身也在經曆著深刻的重塑。這本書的標題——“民主新論:當代論爭”,就直擊瞭這個核心,讓我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探討,更是對當下現實社會的一種迴應。我期待它能從曆史的縱深和現實的廣度去解讀民主,能夠呈現齣不同學派、不同視角的碰撞,而不是一傢之言。尤其是在全球民粹主義思潮湧動,一些傳統民主模式受到挑戰的當下,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深刻的洞見,理解這些挑戰的根源,以及可能的發展方嚮。它是否能提供一種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民主的復雜性,避免簡單的二元對立?我猜想,書中一定會有關於民主製度的優劣勢,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民主實踐的差異性進行深入剖析。這種多維度、多視角的探討,恰恰是我所尋求的。

評分

我一直對政治哲學和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關於現代國傢形成和民主製度演進的部分。最近在書架上翻到瞭這本《民主新論:當代論爭》,封麵上“民主”和“當代論爭”幾個字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身就對當代民主麵臨的各種挑戰,比如信息繭房、社會撕裂、民粹主義抬頭等議題非常關注,總覺得需要更深入的理論框架來理解這些現象。《民主新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硬核”,預示著它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而是會深入到民主理論的核心,探討一些可能頗具爭議的議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新論”,也就是說,它不隻是重復已有的觀點,而是能提齣一些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或者對現有理論進行有力的批判和發展。特彆是“當代論爭”這部分,我希望它能真正呈現齣當下學術界和思想界在民主問題上的交鋒,而不是僅僅羅列一些觀點。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種審視當下民主睏境的有力工具,幫助我們辨彆信息,形成獨立的判斷?我尤其好奇它會如何處理一些西方民主模式與非西方文化之間的張力,以及在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民主的邊界和可能性。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民主新論:當代論爭》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具有很強的現實關懷。作為一個對社會發展和政治變遷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我總是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當前世界格局變化的書籍。民主,作為一種政治理念和實踐,無疑是當前世界最受矚目也最具爭議的議題之一。這本書的“新論”二字,預示著它可能是在現有民主理論的基礎上,提齣一些新的視角、新的解釋,甚至是新的模式。“當代論爭”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定位,它不是一本曆史迴顧,而是直接切入當下關於民主的各種辯論和爭議。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聚焦於哪些具體的“論爭”?是關於民主的本質屬性,還是關於民主的實現路徑?是關於不同民主模式的優劣比較,還是關於民主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我尤其期待它能夠挑戰一些固有的、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帶來一些思想的“火花”。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淹沒,一本能夠梳理復雜論爭、提供清晰思考脈絡的書籍,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構建一個更係統、更深入的民主知識體係,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評分

封麵設計樸實無華,但“民主新論:當代論爭”這個標題卻在我的腦海中激起瞭層層漣漪。在我看來,民主早已不是一個靜態的、標準化的概念,它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社會土壤中,呈現齣韆姿百態的樣貌,也麵臨著層齣不窮的挑戰。這本書名中的“新論”二字,讓我對它寄予瞭厚望,我期待它能夠超越那些陳舊的、已被反復咀嚼的理論,為我們揭示齣民主在當代的全新維度和可能的發展方嚮。而“當代論爭”則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是孤芳自賞的理論探索,而是直麵當下社會中關於民主的各種激烈爭論,並試圖在其復雜性中梳理齣清晰的脈絡。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解讀當下那些令人憂慮的政治現象?例如,民粹主義的興起是否是對傳統民主模式的某種反動?數字技術在賦能個體民主參與的同時,又是否加劇瞭社會的分裂?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推行民主過程中所遇到的獨特障礙,又會如何被本書所剖析?我渴望從這本書中獲得一種超越錶象的洞察力,理解民主背後深刻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動力,並能夠為我在紛繁復雜的時局中,提供一個更具思辨性的觀察視角。

評分

讀民主理論,是繞不開薩托利的。

評分

挺好的書,莫名其妙刪節還不吱聲實在有點......不過這是幫助理解『民主』思路最清晰的書

評分

很好,物有所值,是正品書籍。

評分

拓展知識邊界,廣泛閱讀,不錯的

評分

疊加券很便宜。本書是美國著名政治思想傢薩托利耗費十年心血撰寫而成的經典之作,一經問世便得到瞭廣泛贊譽。學術界盛贊薩托利在民主學說上“堪稱我們時代最為強大的頭腦”,“他的論證沒有真正的對手”。該書至今仍是民主理論研究的權威著作。

評分

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非常有價值

評分

東西很好 包裝不錯 值得購買

評分

很好很好非常好,喜歡喜歡很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