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收藏史

西泠印社收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佩智 著,刘江 编
图书标签:
  • 西泠印社
  • 篆刻
  • 印学
  • 中国美术
  • 艺术史
  • 收藏史
  • 古籍
  • 文化
  • 历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152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26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品味西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部集多年心智与功力并品评的,又涵以西泠印社印学史、篆刻史、庋藏史及文脉性、文献性、文艺性于一体的,《西泠印社收藏史》问世了。它无疑是中国印学史上、西泠印社的文史中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因为它填补了西泠印社文化研究中收藏研究的空白,以及构建西泠印社古今人文的一个重要坐标。

作者简介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秋枫,安徽涡阳人。现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等。出版文学作品、篆刻史研究、西泠印社史研究、个人书法集等专著12册,合作编著7册,主持编撰5册,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总序
代序
引 言

第一章 略述文物收藏及影响
一、文物收藏的由来
二、文物收藏的法律定义
三、文物收藏的传承载体
四、民间收藏对西泠印社收藏的影响

第二章 西泠印社藏品的种类
一、可移动文物
二、不可移动文物
三、暂时未列入文物范围的藏品
四、当代艺术品和新征集藏品
五、印学图书(印谱)及资料

第三章 西泠文物的收藏特性
一、金石文化与篆刻艺术
二、西泠印社的收藏目的
三、西泠藏品的基本属性
四、西泠藏品的主要来源

第四章 西泠藏品保护的意义与鉴定
一、西泠藏品保护的社会意义
二、准确把握两个辨证关系
三、西泠文物藏品的鉴定

第五章 西泠藏品的收藏起始
一、最初收藏的起因
二、最初的收藏和地点
三、最初收藏的门类
四、困境中的坚守
五、早期收藏的转移

第六章 藏品的征集与收藏重建
一、文物藏品重建的起因
二、管理制度的再建
三、文物捐献再现先贤遗风
四、文物收藏种类日渐繁多

第七章 丰硕的藏品捐献成果
一、藏品捐献的再度兴起
二、藏品捐献的风采长歌
三、印学图书捐献绵延
四、无私捐献的精神永恒
五、拾遗补缺丰富收藏

第八章 西泠藏品的庋藏历程
一、初藏杭州书画社三楼
二、葛岭山上“小黄楼”
三、延安路上的闹市区
四、设备齐全的新家
五、印学图书的收藏地

第九章 西泠藏品的文化效用
一、藏品外展大受欢迎
二、固定展出广播大众
三、复制外捐有益名声
四、出版图书成效明显
五、助力篆刻学术研究
六、设置古籍保护中心
七、创建印学图书馆
八、媒体关注影响广远

第十章 社址文物的保护与管理
一、社址文物的存在形态
二、社址文物的维护修葺
三、社址文物的有序管理
四、社址管理经费的来源

第十一章 社址文物的社会影响
一、传承民族艺术弘扬国粹
二、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三、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四、文明健康的社会文化旅游
五、篆刻文化吸引世人目光

第十二章 文物保护管理机制的建设
一、长期重视藏品管理
二、社址文物管理持之以恒
三、不断加强管理机制建设
四、建立健全规章 制度
五、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建设
六、制定《孤山社址保护规划》
七、推进藏品数据库建设
八、抢救性修复破损藏品
九、丰富扩大收藏体系
十、库房管理实现现代化

第十三章 文物管理的未来展望
一、充分体现藏品数字化功能
二、全方位丰富藏品体系
三、建立藏品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四、深入做好藏品利用开发文章
五、拥有功能齐全的藏品展示平台
六、着力打造孤山社址艺术传播园区

第十四章 藏品背后的故事
一、醵资共赎“汉三老碑”
二、魏廷荣首捐邓石如草书
三、寄怀印社千秋业
四、金石书画自有情
五、吴昌硕“缶庐”的由来
六、社员创作热情高
七、“百岁进军”王个移
八、李叔同自用印的出土
九、躲进小楼著文章
十、十二方田黄印的坎坷路
十一、历经沧桑献国宝
十二、吴昌硕铜像再塑及捐献
十三、不枉人间物我缘
十四、“西泠印社中人”印人藏
十五、珍贵的吴昌硕铭砚
十六、鲐背老人与捐献证书
十七、“道在瓦甓”的由来
十八、归之春捐明代雕版《说文解字》
十九、新有宝物北方来

第十五章 藏品展览精彩回顾
1959年西泠印社金石书画展览
1963年举办建社60年金石书画展览
1984年举办“吴昌硕诞辰140周年作品展”
1986年西泠印社藏品展
1988年西泠印社藏品赴日本展出
1993年西泠印社建社90年大展
1994年纪念吴昌硕诞辰150周年作品展
1997年“西泠印社藏品展”在温州
1998年西泠印社“九五华诞纪念展”
2000年“西泠印社社员百印展”在澳门展出
2000年西湖文化博览会“西泠社藏精品展”
2003年西泠印社百年华诞特展亮相京城
2003年西泠藏品特展
2004年西泠印社庋藏明清书画展
2005年西泠藏品台北展
2007年西泠印社藏品澳门展
2009年西泠印社古旧书画修复展
2011年“西泠八家”百印首次亮相浙江美术馆
2012年西泠印社珍藏印谱展
2012年西泠八家书画印精品展
2014年纪念吴昌硕诞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七任社长作品展

第十六章 一个民间社团的奇迹
编后语

前言/序言


书籍简介:风雅入宋:宋代文人生活与艺术的流变 第一章 序曲:靖康之变前的绮丽与不安 本书旨在描摹一幅跨越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初年,围绕文人阶层及其日常生活、审美取向、艺术实践所展开的宏大画卷。我们选择的切入点,并非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那些渗透在笔墨、器物、园林、诗词中的细微肌理,它们共同构成了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底色。 宋代,尤其是在徽宗朝前后,文人的地位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他们不仅是朝廷的肱股之臣,更是文化精神的引领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使得文人艺术不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高孤傲,而是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与精致背后,潜藏着对国土沦丧、政权更迭的深切忧患。 本章首先考察了东京汴梁的城市文化生态。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汴梁汇聚了全国的精英,其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复杂的双向影响。一方面,市民文化对高雅艺术的普及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文人则试图在世俗喧嚣中,保持其精神的独立性。我们将细致梳理宋徽宗时期翰林图画院的制度化运作,探讨院体画如何追求“格物致知”的极致写实与内敛的意境表达,并将其置于当时的哲学思潮——理学兴起的背景下进行考察。 第二章 翰墨气象:书法在士人心中的地位重塑 宋代以前,书法常被视为一种技艺,或服务于官方的符号。但在宋代,尤其是在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这“宋四家”的推动下,书法完成了其向“人品、学问、文章”三者合一的审美飞跃。 本章的核心在于分析“尚意”书风的形成及其深层动因。苏轼提出的“我书意造无法”,标志着书法主体性的确立——笔墨不再是纯粹的再现古人法度,而是书写者心性、性情、学养的外化。我们考察了黄庭坚在江西诗派中对笔法的改造,他那种抽紧、内敛、拗折的笔势,如何对应了北宋士人面对政治困境时,力求自我坚守的姿态。米芾的“刷字”,则体现了一种率真、洒脱,对前人刻意求工的挑战。 此外,本书将探讨宋代文人对晋唐书论的重新解读。他们如何在学习古人笔意的同时,成功地摆脱了对古法的僵硬模仿,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审美趣味。通过对大量墨迹和刻帖的细致比对,我们试图揭示,为何在宋代,写得“像”古人已不再重要,写得“有我”才真正令人推崇。 第三章 诗词的转向:从格律到心性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最显著的标志,其兴盛并非偶然。它与文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情感表达的内在化紧密相关。本书区别于传统的词史叙事,将重点放在词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与情境下的使用差异。 北宋中叶,以柳永为代表的词人,将词带入市井歌妓之间,使其在情感表达上更具世俗的温度和细节的描摹。而苏轼的出现,则是一次文学史上的“革命”。他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境界,使其能够承载哲学思考、政治抱负与宏大叙事,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藩篱。 南渡之后,词的境遇尤为特殊。面对故国沦丧,词成为了承载家国之思最恰当的载体。辛弃疾的豪放派,并非简单的模仿苏轼,而是将“恢复中原”的沉重使命感,熔铸于其奔放的笔力之中,其“郁勃之气”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抒情,进入了对历史的深沉反思。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则体现了如何在个人生命体验的极致痛苦中,寻求一种精神的节制与升华。 第四章 雅集与园囿:生活中的艺术实践 宋代文人对“雅集”的推崇,是对魏晋清谈的一种继承与世俗化的实践。雅集不仅仅是文人间的社交活动,更是检验其学养、修养的“现场考试”。 本章细致考察了“点茶”、“焚香”、“插花”这三大“雅事”在文人生活中的地位。点茶,从唐代的煎茶演变为宋代的斗茶,成为一种精致的仪式感,其中蕴含的对水温、茶粉、击拂技巧的苛求,反映了宋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茶汤击拂出的“白雪堆雪”,成为美学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艺术在宋代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炫耀性建筑,而是文人寄托性灵的私密空间。我们以苏轼、周邦彦的诗词中描绘的园林意象为蓝本,探讨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造园哲学。园林不再追求气势磅礴,而是强调“清、静、雅、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与理学对“格物”的强调不无关系。 第五章 物质的审美:宋瓷的极简与内涵 宋代的陶瓷艺术,特别是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代表了中国工艺美学的高峰。它们的美学特征——釉色的内敛、造型的洗练、器形的简约,与文人的审美趣味高度契合。 本书将宋瓷的审美归结为一种“去装饰化”的内敛美学。汝窑的天青色,其微妙的色泽变化,被文人视为“雨过天青”的自然造化,是难以言喻的诗意。定窑的覆烧技法所形成的“泪痕”与“ অপ্র光”,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品鉴价值。 我们考察了宋人如何通过对这些素净器物的把玩、收藏,来体现自身的“雅”。这批器物不再是纯粹的日用品,而是文人心灵的投射物。通过对宋人笔记中对瓷器、玉器的记载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文人如何通过对器物的鉴赏,构建起一种排斥外来粗俗、强调内在修养的文化壁垒。 结语:时代的终结与精神的流传 靖康之变,对宋代文人精神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正是这场灾难,催生了南宋文人更深沉的内省与坚韧。他们将北宋遗留下来的艺术成果,带到江南,并与新的地域文化相融合。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南宋初期文人在临安的重建工作,他们如何将昔日的雅集精神,转化为对民族文化血脉的坚守。 《风雅入宋》力求通过对文人生活、艺术实践的细节深描,呈现宋代文化繁荣背后的精神脉络,揭示文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下,如何以艺术构建自我,以审美抵抗命运的无常。这不是一部政治史,而是一部关于“宋人如何生活”的审美心灵史。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很少读到能将厚重的历史脉络梳理得如此清晰流畅的书籍。《西泠印社收藏史》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没有拘泥于时间线的单调推进,而是采用了主题式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全书读起来张弛有度,主次分明。特别是对于印社藏品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代言人”角色的分析,观点新颖独特。比如,它如何阐释在特定时期,收藏活动本身成为了抵抗文化湮灭的一种无声的宣言。这本书不仅是关于“西泠印社”的,更是关于“中国文人如何通过收藏来确立和维护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一部深刻论述。它不仅满足了我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宏大命题的思考,是一次精神上的丰盛之旅。

评分

这本《西泠印社收藏史》简直是一部打开的活历史,光是目录就能让人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我本来对金石篆刻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献堆砌,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西泠印社从诞生之初到近代风云变幻中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特别是关于早期社员之间的交往和创作理念的探讨,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文人雅士的时代,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书中对重要藏品的流转路径的梳理,也体现了极高的学术严谨性,每一个转折点都像是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交织的体现,引人深思。通过阅读,我开始明白,一块小小的印章背后,蕴含的是多少文人的心血和时代的烙印,这本书让我对“收藏”二字的理解,从简单的拥有,上升到了对文化传承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那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入微。很多史料的挖掘和考证,明显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关注到一些关于早期藏品入藏的模糊记载,作者通过交叉比对多方文献,最终给出了一个非常可靠的推论,这种严谨态度令人叹服。它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只关注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收藏细节——比如某位社员是如何费尽心思从古董商手中购得一方名家之印,其中的周折和心路历程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文化史,特别是与文人圈子相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且详实的参照系,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找到值得细品的干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抱有敬意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如何构建起“收藏”与“文化身份”之间的桥梁。西泠印社的收藏,绝非简单的物质积累,而是一系列精神选择的结果。书中详细描绘了历代同人如何在战乱和动荡中,冒着风险也要将那些孤本、名拓妥善保存下来的故事,那种情怀令人动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某几件核心藏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物以载道”的解读视角,将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了多层次的关联。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印章的价值,远超乎其材质本身,那是因为它承载了一代人的文化理想和民族气节。读罢掩卷,感觉自己的胸襟也随之开阔了不少,对如何对待和珍视我们手中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层的责任感。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的,毕竟历史类的书籍,常常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西泠印社收藏史》的装帧设计和版式安排都非常考究,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书中穿插的那些珍贵历史照片和印谱拓片,简直是视觉盛宴。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印社内部争论与融合”的章节,那部分写得非常精彩,展现了艺术团体在不同思潮冲击下的挣扎与进化。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历史时期,而是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了印社如何保护和延续其核心价值。这种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叙述,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部了解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侧影的优秀读物。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文化机构,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并在变迁中找到不变的根基。

评分

有这么多资料可以写,佩服佩智。还有,快递一切都好。

评分

挺好,挺好,挺好,重要事情要说三遍

评分

说实话,西泠收藏史令我有些失望,这本书基本上已经遗失了西泠作为江南文化传承代表的精神,仅仅成为一本单位的志书和总结,了无文气,读之几如嚼蜡。西泠的历史在我的想象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反正不是这样的。也可能是希翼得多了,于是失落得也多些罢了。还是给四颗星聊作鼓励。

评分

这书一般,读读而已。

评分

帮朋友买的好书,他非常喜欢。

评分

没有塑封不开心脏脏的

评分

说实话,西泠收藏史令我有些失望,这本书基本上已经遗失了西泠作为江南文化传承代表的精神,仅仅成为一本单位的志书和总结,了无文气,读之几如嚼蜡。西泠的历史在我的想象里,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反正不是这样的。也可能是希翼得多了,于是失落得也多些罢了。还是给四颗星聊作鼓励。

评分

有这么多资料可以写,佩服佩智。还有,快递一切都好。

评分

帮朋友买的好书,他非常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