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准确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但令广大读者遗憾的是,面对这些艰涩的辞句,真能入乎其中、探骊得珠者,为数甚少。而境外诸邦,咸称中国传统文化,尊奉其为修身真理,治世良策。有鉴于此,新排古籍应运而生。这种融古今于一体的出版方式,真正适应了大众读者的需求。它采用了线装的形式,加入现代人的阐释和解读,使这些曾闪现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的思想火花,呈现出绚丽的光芒,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海内外的传播和发展。
《三希堂法帖》编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一七四七年),由清高宗弘历(乾隆帝)敕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等编刻而成,收录了自魏至明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书法名家的书法墨迹精品,分为正续两帖,并均由乾隆作序。其流派绘呈,风格各异,堪称贴中巨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收藏价值,而且为研究者、学习者提供了详细、珍贵的资料。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
上古仓颉『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后世经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依次演进,至隋唐,书法大盛,篆隶楷草行风行于世。王羲之、张旭、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米芾等书法方家各擅其长,引领着各种书体的发展,使书艺创作更加辉煌。
沿至清朝,满族的书艺亦达到极盛,清帝皆长于书画。清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帝更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藏历代书法珍品。
『三希堂』原名『温室』,本为乾隆皇帝读书之所。乾隆帝在此珍藏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稀世墨宝,并时常把玩,遂以此更名。后乾隆帝敕令朝臣编刻《三希堂法帖》,收录内府所藏魏晋以来书法家名迹,其中就包括此三珍。
《三希堂法帖》摹刻精良,卷帙浩繁,堪称丛帖中之巨制。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原石嵌于北京北海公园阅古楼壁上。
我们重新编排的《三希堂法帖》,择其精华编辑而成,并用传世原帖替换了三希堂中收入的部分拓本,使其更接近于原作。另参考了《中国法帖全集》、《中国美术全集》,展示了中国古代辉煌灿烂、异彩纷呈的书法艺术。所有藏品后都附有相关说明,告知其尺寸、作者、创作时代、馆藏等历史信息,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将藏品的来历及其相关典故娓娓道来,叙及其艺术风格。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人生情趣和艺术修养的体现,希望这本《三希堂法帖》,无论是楷书的方润整齐、结体爽健,草书的纵横奇倔、点划大气,还是行书的飘逸秀丽、顾盼多姿, 都让我们感受到古老而美丽的书法神韵。
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它不仅仅是学习书法的工具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史诗。每当我感到心浮气躁或者对生活产生迷茫时,我都会把它请出来,随便翻到一页,凝视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笔画。你会发现,那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艺术高峰期,也常常是他们人生中极为沉静、甚至饱受磨砺的阶段。那些强劲有力的线条,那些看似随意却又绝不松懈的结构,无声地诉说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哲学。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反思性的。它迫使你慢下来,去思考“美”的本质,去体会古人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通过手中的笔墨来安顿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任何快餐式的文化产品都无法替代的,它让人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说实话,我对古代书法史略知一二,但真正要深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书家风格的差异,没有一套好的范本是很难把握的。这套法帖在选取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拼凑式的字帖那样只追求数量,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脉络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呈现。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上的巨匠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比如,当我们从王羲之的灵动飘逸过渡到颜真卿的雄浑开阔时,那种气势上的巨大转变,仅凭文字描述是无法体会的,必须亲眼目睹笔画的粗细、结体的欹侧才能领悟。编者显然下了大功夫做了导读性的注释,但非常克制,没有过度解读,而是将主要的篇幅留给了原作本身,这种“少说多看”的处理方式,非常尊重读者的理解能力,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修养去慢慢体会个中妙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纵向对比平台,去理解中国书法艺术是如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和突破的。
评分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三希堂法帖》也绝对是值得入手的。在如今文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能够将如此重要的古代法帖以如此高规格的形式汇编出版,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它不仅仅是供人阅读和临摹,更是一种对珍贵文化遗产的备份和展示。考虑到其用料的精良和制作的复杂程度,它的市场定价是完全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物超所值。我敢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这样用心制作的传统文化精品,其收藏价值只会逐年攀升。对于任何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收藏家或爱好者来说,它都应该被郑重地收藏在家中的书架上,作为文化传承的见证。它代表了一种对“慢工出细活”的坚持,是现代浮躁社会中难得的一股清流,体现了出版方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
评分这本《三希堂法帖》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触感到翻开书页的那一刻,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配合着精细的印刷工艺,使得每一幅拓本的细节都得以完美呈现。我尤其欣赏它在摹刻与影印之间的平衡把握,既保留了原帖那种穿越时空的古朴质感,又确保了现代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识出笔锋的转折和墨色的浓淡变化。装帧的线装方式,虽然在日常翻阅时需要更小心翼翼一些,但正是这种传统工艺的坚持,为阅读过程增添了一种仪式感,让人在接触这些国宝级的书法作品时,自然而然地就放慢了速度,心神也随之沉静下来。书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大气,留白得当,使得每一张帖文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不会显得拥挤,这对于细细品味那些千古名家的笔法精髓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对中华传统文化敬畏与珍视的气息。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练习书法的爱好者,我对字帖的实用性要求极高,这套《三希堂法帖》在临摹体验上带给我很多惊喜。首先是尺寸的还原度,它尽可能地接近了原作的开本,这对于把握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气韵至关重要。很多字帖为了方便印刷或携带而缩小了尺寸,导致一些细微的提按顿挫感丢失了,而这本保持了足够的“体量感”。其次,就是拓印的清晰度。很多古代的法帖在流传过程中,或者由于早期的拓印技术限制,有些关键的“飞白”或者“涨墨”效果并不明显。但经过现代技术的精心处理后,这些本应被视为瑕疵、实则蕴含书家创作状态的关键笔触,都被精准地捕捉了下来,这对于我们练习者模仿其神韵,捕捉其“偶然”的精妙之处,提供了无价的参照。我尝试用毛边纸对着其中一页进行了临摹,那种感觉就像是手指头真的能感受到纸上的墨痕一样,代入感极强,比对着屏幕上的电子版要有效得多。
评分不错,京东自营产品好,而且速度快,送货师付热情
评分字帖还是要买实体书,感谢京东快递小哥帮我搬上5楼!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发
评分包装很好, 好评,留着慢慢看
评分装帧印刷都不错,足够用了。相信张大千齐白石啥的那些大师,学画当时手头的版本,也未必比这个强到哪里。不苛求~~
评分本草纲目,非常好的中医书,线装版的,值得收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老公买的,挺好的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