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斯·N.玛格纳著的《医学史(第2版)》将数千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描绘之中。第二版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 全书共十四章,分别论述了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希腊一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欧洲医学的美国化、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医学非主流文化:非传统医学与选择医学、妇女和医学、外科的艺术和科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诊断和治疗。每一章末尾,为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文献。
洛伊斯·N.玛格纳著的《医学史(第2版)》以一 种大致按历史年代、主要以主题的方式展开,将数千 年的医学发展历史浓缩在一个前后连贯且富有趣味的 描绘之中。不仅涵盖了西方医学的全貌,还对丰富多 彩、互有差异的东方医学传统作了生动的介绍。书中 有专章描述了在哥伦布到来之前美洲大陆的医学史和 美国建立之后的医学进程,还对近几十年来医学理论 与实践中的重要事件、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等进行了 *深入的研究。
本书将医学史纳入整个社会历史的大框架中,从 “内史”和“外史”诸方面,多维度地考察了医学发 展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一些传统理论和已有观点提出 了挑战。
洛伊斯·N.玛格纳是印第安纳州拉斐埃特市普渡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她是诸多报刊、图书评论和书籍的作者和合著者,这其中包括《生命科学史》。她的研究兴趣包括了从女权主义者对达尔文学说的看法到对当下中、日、韩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内的广泛领域。玛格纳教授是美国医学史协会、科学社会只和沾亲带故曾史协会的会员,她于1936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68年在威斯康里-麦迪逊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序言
**章 古病理学和原始医学
引言
古病理学:方法和问题
木乃伊和疾病征兆
冰上旅行家
原始医学和外科
治愈的宗教仪式,传统和巫术
推荐阅读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医学: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引言
美索不达米亚
汉谟拉比法典
埃及
古代医学记载
推荐阅读
第三章 印度和中国的医学传统
印度
印度草医学,生命的科学
外科学、解剖学和标本
中医:经典的、传统的和现代的
三个天帝:伏羲、神农、黄帝
解剖学的经典中文概念
圣人、医师、医治者和庸医
针刺术和灸术
药物知识和营养学
外科学
中国的文化领域
现代中国的医学实践
推荐阅读
第四章 希腊—罗马医学
哲学和医学
希波克拉底和希波克拉底传统
疾病的本质和四元素说
对医药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崇拜
亚历山大时代的科学和医学
罗马世界的医学
盖伦和盖伦医学
盖伦的解剖程序
盖伦哲学:血液、呼吸、元气、灵魂
盖伦的治疗学及致病的原因
推荐阅读
第五章 中世纪
修道院和大学
医学教育和实践
中世纪的外科学
妇女和医学
中世纪的流行病
腺鼠疫
从麻风病到汉森氏病
伊斯兰医学
先知医学
医院和临床医学
伊斯兰教医学上的伟大圣人
伊本·阿尔·纳菲斯的奇怪案例
伊斯兰教医学的幸存
推荐阅读
第六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改变世界的发明
医学人文主义
验尸、艺术和解剖
安德烈·维萨里和人体结构
内科与外科
安布罗斯·巴累和外科艺术
玄学:占星术和炼金术
梅毒——文艺复兴的灾难
梅毒和人体实验
血液循环的发现
威廉·哈维和血液循环
哈维富于矛盾的影响:用柳叶刀和水蛭治疗
输血
换心术
桑克托留斯和定量法
推荐阅读
第七章 美洲土著文明与文化
拉丁美洲的土著文明
阿兹台特文明
玛雅文明
印加文明
美洲疾病
推荐阅读
第八章 欧洲医学的美国化
革命性战争与新的共和国
医疗职业
地方特色
南北战争
推荐阅读
第九章 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
托马斯·西登哈姆:英国的希波克拉底
痛风和秋水仙碱
奎宁与疟疾
18世纪:现代医学基础
启蒙哲学与医学改革
营养、营养不良、健康与疾病
天花:天花接种、天花疫苗和消灭天花
爱德华·琴纳、牛痘和疫苗
全球消灭天花
推荐阅读
第十章 医学非主流文化:非正统医学与选择医学
医学市场
卫生改革运动
家庭医学
医学宗派
整骨疗法与按摩疗法
选择性医学、补充医学和综合医学
推荐阅读
第十一章 妇女和医学
产褥热
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塞麦尔维斯
助产士和医学男性
护士的发展
“女性本性”和女性医生
推荐阅读
第十二章 外科的艺术和科学
麻醉
笑气、乙醚和外科麻醉剂
手术后感染
约瑟夫·李斯特和杀菌术
抗菌术和无菌术
关于院内感染
推荐阅读
第十三章 医学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
路易·巴斯德
罗伯特·科赫
看不见的微生物与病毒学
推荐阅读
第十四章 诊断与治疗
诊断的科学和艺术
血清疗法
抗生素与免疫
自然防御:体液性的或细胞性的?
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医学
反常的进步
推荐阅读
索引
阅读《医学史(第2版)》的过程,对我来说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先驱们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医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比如,当我们谈论到中国古代医学,作者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中医的理论体系,而是深入探讨了其哲学基础、伦理观念,以及在不同朝代经历的演变。从阴阳五行到经络学说,从辨证论治到药物本草,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并且特别强调了中国医学如何与哲学、道教、佛教等思想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注重整体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医学体系。这与西方医学早期注重解剖和病理的实体性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都在各自的语境下有效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再往后,当我看到文艺复兴时期,医学迎来了巨大的变革。维萨里对人体解剖学的革命性贡献,打破了盖伦学说的权威,为现代解剖学奠定了基础。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这一过程,从维萨里如何冒着风险进行人体解剖,到他如何以严谨的观察和精确的图谱来纠正前人的错误,这其中的勇气和智慧令人肃然起敬。随后,血液循环的发现,显微镜的发明,这些划时代的发现,逐一被作者娓娓道来,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科学思维如何一步步解放了人类对疾病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它让我们看到,每一次医学的进步,都是无数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付出的艰辛努力的结果。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非常大的启发是,医学史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治疗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与身体、与生命、与死亡的关系的历史。作者在论述生命起源、生殖医学、以及临终关怀等议题时,都展现了这一点。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关于分娩方式的演变,从古代的家庭接生,到现代的医院分娩,再到各种助产技术和药物的应用,这其中既有科技的进步,也有观念的变迁。作者还探讨了性别在医学史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在医学领域的贡献和遇到的挑战。当我读到关于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的出现时,我更是感受到科技如何介入了生命的创造过程,并引发了伦理、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讨论。这本书让我对“健康”的定义有了更深的思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以及对生命过程的尊重。它让我看到了医学在追求技术卓越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福祉。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终于在昨天合上了最后一页。坦白说,当我拿到《医学史(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丝期待和一点点忐忑的。期待是因为“历史文化经典译丛”这个名头本身就自带光环,总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深度和广度兼备的优秀译著;而忐忑则是因为“医学史”这个主题,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消化,很容易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和术语堆砌。然而,这本书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一个惊喜。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动,他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医学的发现和发展,而是将医学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乃至宗教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读到关于古埃及医学的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尼罗河畔的祭司们如何结合宗教仪式与经验观察来治疗疾病,那种神秘而又充满智慧的尝试,让我对医学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识。接着,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希波克拉底的誓言、盖伦的解剖学,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被赋予了鲜活的血肉。作者深入剖析了当时人们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如何一步步被拓展,又如何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禁忌和技术条件。尤其是对于盖伦解剖学中一些看似荒谬的错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评,而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让我们理解了科学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试错和迭代的过程。当我翻到中世纪部分,看到欧洲医学在战乱和教会的束缚下显得有些停滞,而阿拉伯医学却异军突起,在保留和发扬古希腊医学遗产的同时,在药物学、外科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更是感受到了知识传承和交流的强大生命力。这本书的叙述流畅且引人入胜,即便是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恰当的例子来阐释,使得我这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
评分总而言之,《医学史(第2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医学发现和发展的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探索和人文关怀的宏伟史诗。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文笔,将医学史的演变过程描绘得既宏大壮阔,又细腻动人。我从这本书中,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历史常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薪火相传,体会到了人类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坚韧与智慧。当我合上书本,回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为人类健康事业鞠躬尽瘁的先驱们,心中充满了敬意。这本书让我对医学这个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让我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着实令人称道。作为“历史文化经典译丛”的一员,《医学史(第2版)》的中文译本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更是在语言风格上力求贴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一些复杂的医学理论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例如,在解释免疫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作者将人体比作一个复杂的战场,将病原体比作入侵的敌人,而免疫系统则是保卫国家的军队。这样的描述,让原本枯燥的细胞和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直观而形象。此外,这本书的史料引用和考证也做得非常扎实,每一个重要的论断和发现,都有相应的历史文献作为支撑,这使得全书的学术严谨性得到了保证,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压力。我记得在读到关于精神病治疗的历史时,作者详细介绍了从早期的放血、束缚,到后来的精神分析疗法、药物治疗,以及脑外科手术等不同阶段的演变。其中关于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和非人道待遇,以及后来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在治愈身体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人类心灵和尊严的探索。
评分在阅读《医学史(第2版)》的过程中,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医学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文化思潮紧密相连。作者在讲述工业革命对医学的影响时,对此有非常生动的阐述。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密集,卫生条件恶化,传染病爆发更加频繁,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公共卫生学和流行病学的发展。同时,化工技术的发展也为新药的合成提供了可能。我记得书中详细描述了麻醉术和消毒法的出现,是如何彻底改变了外科手术的面貌,将外科医生从“屠夫”变成了可以挽救生命的“艺术家”。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人们疼痛感受、生命尊严的重新审视。当我读到关于医学教育改革的部分,看到弗莱兴的贡献,以及现代医学院的雏形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我更是体会到,培养合格的医生需要系统性的训练和科学化的教学方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工业化”和社会化进程。
评分我之所以强烈推荐《医学史(第2版)》,是因为它不仅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洞见的思想读物。作者在梳理医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始终没有脱离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例如,在讨论战争与医学的关系时,书中详细描述了战地医疗的发展,从简单的包扎到复杂的急救手术,再到后来的战伤救治体系的建立。作者强调了战争对医学技术和理论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也同样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生命的脆弱。当我读到关于“生物武器”和“生化武器”的讨论时,更是感到了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医学伦理面临的挑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社会责任”和“伦理困境”。它促使我思考,在追求医学进步的同时,如何避免技术被滥用,如何确保科技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和平与福祉。
评分《医学史(第2版)》在叙事方式上,采取了一种非常“立体”的视角。作者并非只关注那些伟大的发现和杰出的科学家,而是同样重视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和“平凡”的治疗方式。我记得书中有一部分详细介绍了民间医学、草药疗法以及巫医的实践。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这些很多可能缺乏科学依据,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尝试去理解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例如,在缺乏现代医疗条件的古代社会,民间疗法往往是人们获取健康保障的唯一途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痛,也承载了人们对健康的朴素愿望。当我读到关于“安慰剂效应”的讨论,以及现代医学对心理暗示和患者信念的重视时,我更是体会到了,医学的疗效并不仅仅取决于药物的成分,更与患者的心态、医患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多样性”和“情境性”。
评分《医学史(第2版)》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所展现的医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作者并没有呈现一条笔直向上的科学进步之路,而是细致地描绘了许多弯路、误区,甚至是对立的学说。比如,在论述癌症治疗的历史时,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每一种方法的出现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完善过程。我看到了早期对癌症的无知和恐惧,也看到了科学家们如何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和临床观察,逐渐揭示癌症的本质,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在不同时期,一些被认为是“科学”的疗法,如今看来却显得多么粗暴甚至无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不断自我修正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往往需要跨学科的融合和长期的积累。作者在讨论基因疗法、干细胞研究等前沿领域时,更是将这种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潜力并存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医学的未来,也让我对手术的精准性和药物的靶向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科学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评分我之前对医学史的了解,主要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碎片化信息,比如某个重要的发现者,某个著名的手术。但《医学史(第2版)》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医学史的“大历史”视角,是将医学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去理解。作者在讨论传染病的历史时,其叙述的宏大性让我印象深刻。从黑死病的恐怖蔓延,到霍乱的反复侵袭,再到麻疹、天花等疾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疾病如何塑造了历史进程,如何引发了社会恐慌、宗教反思,甚至推动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特别是关于19世纪细菌学革命的部分,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巴斯德、科赫等科学家的工作,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瘴气论”到“病原体论”的飞跃,这是多么伟大的思想解放!我读到他们如何通过严谨的实验,一步步揭示了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如何发展出疫苗和消毒技术,这些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科学的力量是如何对抗病魔的。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即使在科学昌明的时代,疾病的传播也与社会经济、人口流动、生活方式等因素息息相关,这对于理解当下的公共卫生挑战,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