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东北经济近代化的“空问范式”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二、“港口一腹地”分析框架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东北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回顾
一、18951931年:地志的编纂
二、19321948年:传统经济地理学成果的涌现
三、19491977年:重点研究生产关系
四、1978年以来:生产分布的再认识
第三节 本书写作主线和基本资料说明
一、本书写作主线
二、基本资料说明
第二章 近代经济区形成的自然环境、历史基础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近代经济区形成的自然环境
一、东北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
二、自然分区二元张力的历史性冲破
第二节 近代经济区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柳条边:清前中期东北的自然、经济和政治分界线
二、南部的农业区
三、东部以渔猎经济为主的地区
四、西部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地区
第三节 近代经济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移民与东北经济开发
二、日俄侵略与东北经济开发
三、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对东北的经济开发
四、三元社会经济结构的消融与近代经济区的形成
第三章 港埠开放、对外贸易发展与辐射腹地
第一节 口岸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口岸开放的时空格局
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第二节 各口岸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一、1907--1931年各El岸在东北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二、1907—1931年各口岸贸易发展特征
三、伪满时期各口岸在东北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第三节 各F1岸辐射腹地
一、营口港腹地的盈缩
二、南满铁路干支线延伸与大连港腹地空间的拓展
三、安东港的腹地空间
四、俄国(苏联)海参崴港对东北北部地区的影响
五、朝鲜北部港口对东北东部地区的影响
第四章 交通运输与通信体系近代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
第一节 南部沿海港口的修筑与海运发展
一、新式港13的修筑及其运营
二、海洋航路的开辟和轮船运输的发展
第二节 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的兴起
一、以港口为指向的铁路交通网络的形成
二、公路的修筑和汽车运输
三、航空交通的兴起
第三节 传统大车与内河帆船运输的延续
一、大车运输的普遍
二、河运的变迁
第四节 邮政与电讯的发展
一、从通商E1岸开始的邮政
二、电讯的兴起和发展
第五章 农垦拓展和农业商品化的空间过程与格局
第一节 农垦的空间过程
一、由南向北、由内及边的农垦过程
二、土地利用的空间差异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一、农垦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二、近代农技的引进和推广
第三节 区域专业化的农业空问结构
一、大豆专业区的形成与重心推移
二、粮食作物的区域专业化生产趋向
三、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生产
第四节 林、牧副业的外向化
一、林业的采伐和运销
二、畜牧业的分布和商品化
三、渔业资源的分布和开发
第六章 工业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勃兴与分布
一、出口加工和进口替代轻工业的勃兴
二、南满、中东铁路工业带的初现
第二节 伪满时期重工业发展和重点工业区的形成
一、满铁、满业主导下的重工业发展
二、重点工业区的形成
第七章 商业体系和金融中心的变迁
第一节 以商埠城市为中心的商品市场网络的形成
一、沿海、沿江、沿边城市的全面开放与区域中心市场的形成
二、区域中级市场与口岸城市、腹地城乡的经济互动
三、腹地集镇与村落初级市场的发育
第二节 商品流通结构的演进
一、19世纪后半期以营口为中心的商品交易
二、20世纪前期以大连为中心的商品流通
三、伪满时期对商品流通的统制
第三节 金融中心的变迁
一、1931年前以港埠城市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体系
二、伪满时期统一金融体系的建立与金融统制
第八章 城市化的空间进程与格局
第一节 商埠城市的密集诞生
一、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型政区“市”的孕育
二、内陆商埠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
第二节 铁路交通枢纽和工矿业城市的兴起
一、铁路附属地与近代城市的兴起及转型
二、其他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
三、工矿业城市的崛起
第三节 城镇规模的急剧壮大与地域差异
一、大城市的急剧发展
二、中小城镇的迅速增长
三、城镇发展的地域差异
第四节 以港埠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结构体系
一、清中期东北城镇的连接结构
二、营口一口开放时期的城镇连接结构
三、南、北港口并存时期的城镇连接结构
四、伪满时期满铁一元化管理下的城镇连接结构
第九章 近代东北的经济地理特性及区域发展分异
第一节 近代东北的经济地理特性
一、基础设施布局的外向性
二、经济的商品性和输出性
第二节 经济近代化的南、北分异与其成因
一、商业发展差异
二、工业发展差异
三、农业发展差异
四、区域发展落差的历史地理成因
第三节 港埠经济区近代化发展的个案分析
一、“营口-辽西”港埠经济区构建的滞碍
二、“安东-辽东南”港埠经济区发展的困境
后记
表图总目
参考征引文献举要
索引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逻辑清晰,每一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的探险,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奥秘。作者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但他又善于将复杂的理论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叙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时,能够将内在的因素(如技术进步、资本积累)与外在的因素(如国际贸易、列强侵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分析模型。书中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更是增添了本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例如,他对于某一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历程,从最初的勘探、开采,到后来的运输、加工,再到其对周边城镇和人口聚集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种细致入微的描绘,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经济脉搏。书中的语言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韵味,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枯燥的学习。
评分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广阔的视野。作者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演变,但他又能够深入到微观层面,去挖掘那些最真实、最生动的经济活动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区域经济特色的对比分析。他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南北经济格局的差异,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以及不同产业在特定地理环境下所展现出的生命力。书中的案例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更是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发展脉络中的重要节点。例如,他对某一新兴工业城镇崛起过程的描绘,就生动地展现了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和人口聚集如何共同作用,催生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对中国的过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这本书以其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这一宏大主题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局限于描绘地理要素本身,而是将其与经济活动的动态发展紧密结合,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层次的近代中国经济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史料发掘和整合上的巨大功力,那些尘封已久的统计数据、地方志、报刊文献,在他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勾勒出区域经济格局的变迁、产业结构的调整、贸易网络的形成以及人口流动的轨迹。书中的地图和图表运用得恰到好处,它们不仅是辅助理解的工具,更是独立的叙事载体,直观地展现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经济优势,又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重新定义。例如,他对某个港口城市兴衰的分析,不仅涉及其水文条件和陆路交通,更深入探究了政治决策、外来资本的影响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结构的反应。这种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使得整本书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细节的精致,读来引人入胜,也极具启发性。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研究方面,有着独特的创新之处。作者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地理学视角,而是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这使得他对经济地理现象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尤其让我赞赏的是,他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中国经济地理演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影响经济地理格局的关键性因素,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书中对交通运输网络的变迁,如铁路、公路、水运等,以及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述。这种对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视,也反映了作者对经济发展根基的深刻认识。阅读此书,我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了一些新的启示。
评分翻开这本书,仿佛瞬间穿越回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中国近代。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他对于经济地理要素的解读,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注入了历史的厚度和人文的温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绘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所付出的心血。他不仅仅关注那些繁荣的中心,更深入到边缘地带,去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展现了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呈现出的多元面貌。特别令我触动的是,书中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那些关于土地利用的变化、资源开发的足迹、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变迁,都以一种深沉而理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美,而是试图揭示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阅读此书,我不仅增长了经济地理知识,更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对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正是目前我所需要的!好评
评分一套丛书,收的第二本。好书。目前关于东北此类书太少。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难得的良心之作!值得慢慢阅读细细品味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一套丛书,收的第二本。好书。目前关于东北此类书太少。
评分不错的书,就是有点贵
评分真是一本资料大全好书
评分一套丛书,收的第二本。好书。目前关于东北此类书太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