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纪事本末》记述颇为详尽系统,对南明三朝几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军事,政治交锋交待得井然有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明史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杨陆荣,字采南,江苏青浦人,于康熙五十六年写成《三藩纪事本末》。由于他撰写此书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当然奉清朝为正朔,视南明诸朝为僭号,所以把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三个王朝看作是割据作乱的藩王,所以,该书名字为《三藩纪事本末》。
序
薛永年
以新旧论画,莫甚于近数十年,而风起景从,影响甚巨。究其缘由,大略有二,一则晚清绘画与国运并衰,志士欲吐故纳新。二则西学东渐,新学即取法西哲。六十年来,融合中西,演为巨流,借古开今,一脉未断。
自改革开放,批判“文革”,思想解放,传统重光,画苑艺林百花齐放。然揆诸展览,传统一派,无外两途:一求变于明清文人,每出之意笔,唯粗率浮躁者多;一求新于光照重彩,纵出之工笔,而骨法用笔薄弱。而求新变之风,一如既往,几成百川归海之势焉。然有识者曰,绘事当论高下,不可只评新旧。往者金城亦谓,化其旧虽旧亦新,泥其新虽新亦旧。心中一存新旧之念,落笔遂无法度准绳。盖画绘一事,贵在有法而化,规矩方圆,得心应手,无传承岂非从零开始,失传统何异抛弃积淀。
朔方任重,年少才俊,深思敏学,自幼得乃翁教诲,筑基国学,涵养诗文,钻研书法,入院校而力脱时趋,不竟其业,隐于沪而精研古法,自成家数。善师前贤之迹,更师前贤之心,尤能借径张大千,解读古人,始工花鸟,渐耽人物,亦作山水,上溯晋唐宋元,时参老莲唐仇,于徽宗院体,参悟尤深。一往从容不迫,兼以沉思静虑,见其微,察其着,恭摹,对临、背临、缩临,时局部,时整体,良工苦心,焚膏继晷。间以造物为师,对景写生,精心体物。欲集古之大成,自出机杼,年方逾立,各科并兼。或工笔,或白描,或没骨,或青緑,功力深厚,古意盎然,笔法老到,设色精美,周密不苟,时见远思,题画小楷,亦复妍雅。人物体格多样,重在传神,巧密而有情思;花鸟尤自成体貌,荟萃众美,神妙生动,精工而恬静,华贵而雍穆,松针松果,穷其变化,栩栩如生,幽情远思,不让前贤。近岁作品之广为流传,遍获赏音,良有以也。余览其作,惊其功力深湛,别有卓识,虽不敢谓人物、山水无懈可击,滥发溢美之词。然叹羡之余,环顾画坛,举一反三,颇觉良有启示。盖今之画者,自成一家无非两途:急躁者,每先求新异无法,再求艺术品位;沉稳者,而先求古法与艺术质量,再求化古为我。人所共知,后者之难远甚于前者,而欲求接续文脉,血战古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又非后者不能。
任重知难而进,无愧后者。新生代之翘楚,宜其名任重字千里也。
这本煌煌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它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年代记录,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脉络,如同抽丝剥茧般,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姿态,既不过分渲染英雄的丰功伟绩,也不回避那些权力斗争中的阴暗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深度对话,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尤其是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种运筹帷幄的智谋和一念之差的悲剧性,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书中的细节考据极其扎实,无论是官场的微妙人际关系,还是民间社会的暗流涌动,都有着令人信服的描摹,足见作者下了多少苦功在浩瀚的史料中穿梭。这种精雕细琢的笔法,让历史的画面感极为强烈,仿佛身临其境,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硝烟味。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权力更迭”这一主题的深刻剖析。它将复杂的政治博弈,处理得如同高明的棋局推演,每一步的进退都暗藏杀机,步步惊心。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冲突爆发的前夜时,那种氛围的营造是极其出色的,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一句意味深长的寒暄——将山雨欲来的紧迫感烘托到了极致。这种笔法并非煽情,而是基于对人性和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清晰地展示了,再宏伟的构架,也可能因为人心的细微变动而瞬间崩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沉思,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权力动态,是否也能从这些古老的纪事中找到投射和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具有了现实的警示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行文之间,既有史家之厚重,又不失文人雅致。它的语言节奏感非常强,在叙述宏大战争场面时,笔力雄浑,气势磅礴,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而在描绘私下密谋或情感纠葛时,则又转为细腻婉转,一字一句都浸润着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语言风格的自如切换,是判断一部历史作品是否达到上乘境界的重要标准。每一次阅读,都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不仅仅是记住了事件的经过,更是被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所包裹。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那样的情况下,人还能做出怎样的选择”的深层思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像是一坛经年老酒,历久弥香。
评分对于一个不甚精通古代官制的朋友来说,最初接触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毕竟涉及的人物众多,派系纷杂,头衔交错复杂。然而,作者似乎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采取生硬的注解方式,而是通过场景的铺陈和人物关系的自然引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层级。这种“沉浸式教学”的效果,远胜于枯燥的术语解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后果时,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调。他从不急于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所有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权衡事件的得失与人物的功过。这种尊重读者的姿态,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主动和富有创造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复杂人世的指南。
评分读罢全卷,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酣畅淋漓和思想的不断激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没有被传统史书的体例所束缚,而是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的叙事张力。作者对史料的筛选和重组,高下立判,他懂得如何扬弃冗余,聚焦于真正能推动历史进程的核心事件。对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探讨,更是直击要害。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许多既定的历史结论,那些被简化和标签化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复杂性和多面性。那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能动性的深刻反思,远超出了单纯的史事罗列。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但一旦进入其构建的世界,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视野随之开阔。
评分挺好的。东西不错,京东自营的送货也很快。给个好评。
评分现在纸价贵了,书价涨了,包装标准下降了,七八本书直接裹个塑料袋子送过来,磕碰难免。
评分《明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套装全4册)》汉族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成于《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评分这套书缺版已经很多年了,孔网上已炒到了好几百,还好重印,又赶上京东618活动300-200,果断拿下,太便宜了,还是一版一印3000册。当然一印的错误版权页作者袁枢居然标的是清代,这个玩笑开大了,小编要罚薪了。
评分与同到的宋、明纪事本末相比封面保存较完好,没有明显边角磨损。配送速度、纸张、印刷都无差错。比较老的版本了,序言有明显时代烙印,不过于内容无碍。
评分《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评分搞活动买的,划算!
评分纪事本末系列收齐了,对照二十四史来看
评分好书好书,喜欢宋史的必须买。纸质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