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

历代纪事本末:三藩纪事本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杨陆荣<撰> 著,吴翊如 校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三藩
  • 纪事本末
  • 明清
  • 地方志
  • 文化
  • 社会
  • 风俗
  • 人物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09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832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纪事本末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8
字数: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三藩纪事本末》记述颇为详尽系统,对南明三朝几种政治势力之间的军事,政治交锋交待得井然有条,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南明史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三藩纪事本末》是清朝杨陆荣于康熙五十六年写的记载南明史事的史书,共四卷,二十二篇。是叙明、清之际史事,起崇祯甲申(1644)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迄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郑克塽以台湾归清止。书成于康熙丁酉(1717),距清朝全部消灭南明势力,仅三十余年,当时尚无禁毁野史之令,作者杂采各家野史所记,并参考王鸿绪《明史稿》中有关部分,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南明史事,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清)杨陆荣,字采南,江苏青浦人,于康熙五十六年写成《三藩纪事本末》。由于他撰写此书是站在清朝统治者的立场上,当然奉清朝为正朔,视南明诸朝为僭号,所以把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等三个王朝看作是割据作乱的藩王,所以,该书名字为《三藩纪事本末》。

内页插图

目录

卷一
三藩僭号
四镇
两案
马阮之奸
卷二
王师平南浙
王师平闽
金王收江西
李成栋乎粤东
鲁藩据浙东
益藩扰湖东附傅揭
卷三
杨刘万殉赣
金王之乱
王师南征
何腾蛟殉楚
瞿式耜殉粤
孙李构隙
孙李奔北
卷四
永明入缅
檄缅取王
蜀乱
郑成功之乱
杂乱

前言/序言

序  


  薛永年


  以新旧论画,莫甚于近数十年,而风起景从,影响甚巨。究其缘由,大略有二,一则晚清绘画与国运并衰,志士欲吐故纳新。二则西学东渐,新学即取法西哲。六十年来,融合中西,演为巨流,借古开今,一脉未断。


  自改革开放,批判“文革”,思想解放,传统重光,画苑艺林百花齐放。然揆诸展览,传统一派,无外两途:一求变于明清文人,每出之意笔,唯粗率浮躁者多;一求新于光照重彩,纵出之工笔,而骨法用笔薄弱。而求新变之风,一如既往,几成百川归海之势焉。然有识者曰,绘事当论高下,不可只评新旧。往者金城亦谓,化其旧虽旧亦新,泥其新虽新亦旧。心中一存新旧之念,落笔遂无法度准绳。盖画绘一事,贵在有法而化,规矩方圆,得心应手,无传承岂非从零开始,失传统何异抛弃积淀。


  朔方任重,年少才俊,深思敏学,自幼得乃翁教诲,筑基国学,涵养诗文,钻研书法,入院校而力脱时趋,不竟其业,隐于沪而精研古法,自成家数。善师前贤之迹,更师前贤之心,尤能借径张大千,解读古人,始工花鸟,渐耽人物,亦作山水,上溯晋唐宋元,时参老莲唐仇,于徽宗院体,参悟尤深。一往从容不迫,兼以沉思静虑,见其微,察其着,恭摹,对临、背临、缩临,时局部,时整体,良工苦心,焚膏继晷。间以造物为师,对景写生,精心体物。欲集古之大成,自出机杼,年方逾立,各科并兼。或工笔,或白描,或没骨,或青緑,功力深厚,古意盎然,笔法老到,设色精美,周密不苟,时见远思,题画小楷,亦复妍雅。人物体格多样,重在传神,巧密而有情思;花鸟尤自成体貌,荟萃众美,神妙生动,精工而恬静,华贵而雍穆,松针松果,穷其变化,栩栩如生,幽情远思,不让前贤。近岁作品之广为流传,遍获赏音,良有以也。余览其作,惊其功力深湛,别有卓识,虽不敢谓人物、山水无懈可击,滥发溢美之词。然叹羡之余,环顾画坛,举一反三,颇觉良有启示。盖今之画者,自成一家无非两途:急躁者,每先求新异无法,再求艺术品位;沉稳者,而先求古法与艺术质量,再求化古为我。人所共知,后者之难远甚于前者,而欲求接续文脉,血战古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又非后者不能。


任重知难而进,无愧后者。新生代之翘楚,宜其名任重字千里也。


《史海钩沉:明末遗珍》 卷首语 历史的长河波澜壮阔,其中不乏被淹没的细节与被遗忘的片段。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塑造了时代的关键抉择,那些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在时间的洪流中,或隐或现,或清晰或模糊。本书《史海钩沉:明末遗珍》,便是尝试于这浩瀚的历史星空中,搜寻那些璀璨的星辰,拨开历史的迷雾,重现那些被遗忘的真实。我们将聚焦于一段尤为特殊的时期——明朝晚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巨变前夕的时代。在这动荡不安的岁月里,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外患内忧,种种矛盾交织,最终将这个古老而辉煌的王朝推向了衰亡的边缘。然而,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无数个体的命运,无数个微小的事件,共同谱写了那个时代的悲歌与挽歌。 本书并非要讲述一个宏大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也并非要描绘一场惊天动地的战役。我们的目标,是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去发掘那些散落在史料角落里的“遗珍”——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那些改变命运的细节,那些反映社会风貌的片段。我们将力求以严谨的态度,考据史料,还原事实,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抗争、沉浮。 第一章:遗落的士魂——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文人 明末,朝堂之上党争激烈,文官集团与宦官势力犬牙交错,朝政日渐腐败。然而,在这乌烟瘴气的政治环境中,仍有无数心怀家国、秉持气节的士人,他们或隐居乡野,以笔为剑,抨击时弊;或在官场中,虽身处泥沼,却不忘初心,力图挽救颓势。本书第一章,便将目光投向这些“遗落的士魂”。 我们将选取数位在明末士林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那位在乡间著书立说,批判朝政腐败,却因言获罪,最终被流放甚至牺牲的文人。他的文字,如同黑夜中的星光,虽微弱,却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影响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我们不只关注他的思想,更将追溯他的人生轨迹,他如何从一个满怀理想的青年,一步步走向悲剧的结局,他的家庭、他的朋友、他的著作,将共同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个体形象。 又如,那些身居要职,却不为权势所动,坚持秉持清廉与正直的官员。他们可能在弹劾贪官时孤军奋战,可能在抵抗外敌时力排众议,也可能在改革图强时举步维艰。我们将详细梳理他们的仕途生涯,分析他们在关键时刻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影响。即使他们的努力最终未能扭转乾坤,但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是那个时代不屈精神的见证。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一些在文学、艺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文人。明末社会的动荡,催生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作品,如冯梦龙的“三言二拍”,白话小说的勃兴,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与情感。我们不仅要解读他们的作品,更要探究这些作品是如何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二章:市井百态——镜头下的平民生活 宏大的历史叙事常常忽略了普通人的声音。在明末的动荡之中,最直接承受苦难的,往往是广大的平民百姓。本书第二章,将尝试以“镜头”般的细腻笔触,捕捉明末市井的百态生活。 我们将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细致描绘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在衣着上,我们不再局限于官服礼仪,而是关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服饰特色,了解当时的纺织业发展,以及服装的社会象征意义。在饮食上,我们将探究当时的食物种类、烹饪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地域性饮食文化。饥荒与战乱,是否影响了百姓的餐桌? 居住方面,我们将描绘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所,从富商巨贾的园林宅邸,到普通百姓的茅屋陋巷,展现当时建筑风格和社会等级的差异。城市的扩张与乡村的凋敝,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出行方面,除了官方的驿站系统,普通百姓的出行方式是怎样的?集市的繁荣与凋零,是否反映了经济的起伏?我们将通过对商业活动、手工业生产的考察,来还原当时的市场经济形态。那些消失的店铺、那些失传的技艺,都将成为我们钩沉的对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如女性的地位与生活,她们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在动荡年代所遭受的困境。流民、乞丐、娼妓等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又是怎样的?通过对这些群体的描绘,我们希望能展现一个更立体、更复杂的明末社会。 第三章:家国之殇——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的抗争与无奈 明末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抵抗外侮、镇压内乱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的叹息。本书第三章,将聚焦于那些“家国之殇”,那些在历史大潮中被掩埋的抗争与无奈。 我们将选取一些被历史书写为“小人物”的抵抗者。例如,在某个地方爆发农民起义时,那些并非领袖,却勇于挺身而出的普通士兵、普通百姓。他们为什么而战?他们抱着怎样的信念?他们的最终命运如何?我们将通过史料的发掘,还原他们的勇气与牺牲。 同时,我们也关注那些在明朝末年,面对外部侵略,或内部叛乱时,选择坚守城池、抵抗到底的将领与士兵。他们的战役可能规模不大,他们的名字可能鲜为人知,但他们的血与泪,是那个时代悲壮的注脚。我们将深入分析他们的作战策略,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最终的结局。 然而,历史并非只有悲壮的抗争。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强大的敌人和腐朽的朝廷,个人和集体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我们还将展现那些在绝望中的无奈与妥协。例如,那些在战乱中被迫背井离乡的百姓,那些在权力斗争中选择沉默或依附的官僚,他们的选择,也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 本书还将探讨一些被忽视的战役或事件。例如,某个边疆地区发生的局部冲突,某个地区爆发的民间起义,它们可能并未在主战场上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它们同样折射出明末社会深层的矛盾与危机。我们将通过细致的考证,还原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 第四章:余韵悠长——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史海钩沉:明末遗珍》的最后一章,旨在回顾与总结,并试图从这些被发掘的“遗珍”中,汲取历史的回响与启示。 明末这段历史,是一个王朝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转折。我们通过对个体的命运、微观的事件的深入探究,希望能让读者对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那些曾经的抗争,那些曾经的无奈,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没落,都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的钩沉,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简单罗列,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态度。我们相信,历史的细节中蕴藏着真理,个体的命运中折射着时代的缩影。通过还原那些被遗忘的人物与事件,我们希望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在动荡的时代,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遗珍”并非只存在于史料之中,它们也存在于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之中。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历史角落,去发现属于他们自己的“遗珍”。历史的长河仍在奔流,而那些沉淀在其中的珍贵记忆,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去反思、去传承。 结语 《史海钩沉:明末遗珍》,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致敬,一次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读者在浩瀚的历史星空中,看到那些曾经璀璨却被遗忘的星辰,感受到那个时代鲜活的脉搏,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沉浮的灵魂。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历史的辉煌,不应被湮没。让我们一同,在历史的星空下,继续探索,继续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煌煌巨著,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它并非那种流水账式的年代记录,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脉络,如同抽丝剥茧般,细致入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叙事姿态,既不过分渲染英雄的丰功伟绩,也不回避那些权力斗争中的阴暗面。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历史人物面对面的深度对话,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个体。尤其是对那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那种运筹帷幄的智谋和一念之差的悲剧性,读来令人唏嘘不已。书中的细节考据极其扎实,无论是官场的微妙人际关系,还是民间社会的暗流涌动,都有着令人信服的描摹,足见作者下了多少苦功在浩瀚的史料中穿梭。这种精雕细琢的笔法,让历史的画面感极为强烈,仿佛身临其境,能嗅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尘土和硝烟味。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权力更迭”这一主题的深刻剖析。它将复杂的政治博弈,处理得如同高明的棋局推演,每一步的进退都暗藏杀机,步步惊心。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冲突爆发的前夜时,那种氛围的营造是极其出色的,通过对细节的捕捉——比如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汇,一句意味深长的寒暄——将山雨欲来的紧迫感烘托到了极致。这种笔法并非煽情,而是基于对人性和权力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它清晰地展示了,再宏伟的构架,也可能因为人心的细微变动而瞬间崩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沉思,现代社会中的某些权力动态,是否也能从这些古老的纪事中找到投射和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史学研究,具有了现实的警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着实令人叹服,行文之间,既有史家之厚重,又不失文人雅致。它的语言节奏感非常强,在叙述宏大战争场面时,笔力雄浑,气势磅礴,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之声;而在描绘私下密谋或情感纠葛时,则又转为细腻婉转,一字一句都浸润着历史的沧桑感。这种语言风格的自如切换,是判断一部历史作品是否达到上乘境界的重要标准。每一次阅读,都会在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不仅仅是记住了事件的经过,更是被那种历史的重量感所包裹。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在那样的情况下,人还能做出怎样的选择”的深层思考。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像是一坛经年老酒,历久弥香。

评分

对于一个不甚精通古代官制的朋友来说,最初接触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毕竟涉及的人物众多,派系纷杂,头衔交错复杂。然而,作者似乎预料到了这一点,他并没有采取生硬的注解方式,而是通过场景的铺陈和人物关系的自然引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层级。这种“沉浸式教学”的效果,远胜于枯燥的术语解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后果时,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笔调。他从不急于给出道德评判,而是将所有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让他们自己去权衡事件的得失与人物的功过。这种尊重读者的姿态,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主动和富有创造性。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历史记录,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和理解复杂人世的指南。

评分

读罢全卷,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酣畅淋漓和思想的不断激荡。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为精妙,它没有被传统史书的体例所束缚,而是展现出一种近乎文学的叙事张力。作者对史料的筛选和重组,高下立判,他懂得如何扬弃冗余,聚焦于真正能推动历史进程的核心事件。对于其中涉及的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的探讨,更是直击要害。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许多既定的历史结论,那些被简化和标签化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复杂性和多面性。那种对“人”在历史洪流中能动性的深刻反思,远超出了单纯的史事罗列。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作为支撑,但一旦进入其构建的世界,那种被知识充盈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视野随之开阔。

评分

挺好的。东西不错,京东自营的送货也很快。给个好评。

评分

现在纸价贵了,书价涨了,包装标准下降了,七八本书直接裹个塑料袋子送过来,磕碰难免。

评分

《明史纪事本末/历代纪事本末(套装全4册)》汉族纪事本末体史书。该书成于《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本书仿《通鉴纪事本末》之例﹐纂次明代典章事迹﹐凡八十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评分

这套书缺版已经很多年了,孔网上已炒到了好几百,还好重印,又赶上京东618活动300-200,果断拿下,太便宜了,还是一版一印3000册。当然一印的错误版权页作者袁枢居然标的是清代,这个玩笑开大了,小编要罚薪了。

评分

与同到的宋、明纪事本末相比封面保存较完好,没有明显边角磨损。配送速度、纸张、印刷都无差错。比较老的版本了,序言有明显时代烙印,不过于内容无碍。

评分

《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清高士奇编著。该书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评分

搞活动买的,划算!

评分

纪事本末系列收齐了,对照二十四史来看

评分

好书好书,喜欢宋史的必须买。纸质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