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静,什么叫静坐?静坐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精、气、神?怎样静坐才能炼精、炼气、炼神?常见的七支坐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气机在体内运行,身体各部位有什么反应?……所有静坐修定的人都想了解这些问题,也必须了解这些问题,南怀瑾先生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一一作了解答,简洁明晰,切中要害,为他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而对于一般修习者常见的糟糕做法,南师更和盘托出,直指其非,并一一加以说明,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身体康健乃至“长生不老”,千百年来一直是世人的向往与追求。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本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欢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恰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南怀瑾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
什么叫静,什么叫静坐?静坐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精、气、神?怎样静坐才能炼精、炼气、炼神?常见的七支坐法,需要注意哪些要点?气机在体内运行,身体各部位有什么反应?……所有静坐修定的人都想了解这些问题,也必须了解这些问题,南怀瑾先生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中一一作了解答,简洁明晰,切中要害,为他们提供了实用的指导。而对于一般修习者常见的糟糕做法,南师更和盘托出,直指其非,并一一加以说明,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更为重要和有意义。
长生不老确有可能
静坐的方法
静坐的心身状况
哪一本是静坐的最佳入门参考书
因是子静坐法的利弊
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静坐与气脉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七支坐法的形式
有关七支坐法的传说
叉手盘坐与健康的效果
关于头脑的健康功效
盘足曲膝与健康
学习静坐如何用心
存想与精思
安心守窍的方法
当心守窍的后果
守窍与存想的原理
守窍与炼气
什么是气
静坐与气的存想
人体内部的气机与空气的关系
静坐的休息与气机
开始静坐时气机的反应
背部的反应
静坐与后脑的反应
前脑的反应
间脑的反应
如何打通任脉
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
大腹便便不足道
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
气脉的异同之争
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
中脉的重要争论
为什么气脉会震动
打通气脉为什么
静坐与锻炼精神
三炼精气神之说
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
新旧医学养“精”观念的异同
认识真精
静坐与“炼精化气”的剖析
炼气和止息
气息的神奇和奥秘
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
炼气不如平心
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
炼气与化神
神是什么东西
气化神的境界
炼气化神三问
附:修定与参禅法要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
定慧影像
参掸指门
人体的气机是怎么一回事
东方古代的医药之学,皆与巫术同源共祖,中国的医学,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医药之学,由巫医而转入道家的方术,(又称为方技),这是周、秦之间的事。中国的医学和道家的方术,以及印度自古相传的瑜伽术,都承认人身生命的泉源,在于人体内部所潜藏无限气机的库藏。不过古代道家的丹经,这个气字,是用原始的“炁”字。如用拆字的方法来讲,“无”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点即是“火”字的假借,换言之,“无火”之谓“炁”。什么是“火”呢?淫欲、情欲、躁动的意念都是火。没有了这些躁火(等于中医书上所说的相火),元气大定(君火正位),渐渐便可引发固有生命的气机。气机的流行,它依循昼夜十二个时辰(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与宇宙日月运行的规则相通),周流人身气脉(十二经脉)与腑脏一周。而且在每一时辰之中,经过气脉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学说,发展成为针炙之学。
除了医学所称的十二经脉以外,另有不隶属于十二经脉的气脉,便是道家特别重视的“奇经八脉”。“奇经”的奇字,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单支”的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单独的含义。“奇经八脉”,包括了督、任、冲、带、阳维、阴维、阳蹻、阴蹻等八根脉腺。督脉便是庄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缘督以为经”的督脉,大约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神经。任脉则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自律神经系统与腑脏的关系。带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肾脏神经系统。阳维、阴维则和现代医学的大脑、小脑与间脑的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联。阳蹻、阴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生殖神经,包括摄护腺与手足等主要神经作用。唯有冲脉很难说,扩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枢神经与自律神经之间并无固定部位和系统的范围:它由生殖机能与睾丸之间的小神经丛开始,一直经过胃与心脏部分而上冲间脑。
只有打通气机的人,才能切实体会得到气脉的状况,而后相信确有其事。但特别须要声明的,我非专门学医的人,所引用中西医学上的名词,仅是研究心得,强作解人加以说明而已,不可拘泥属实。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伽术的传承,经过佛家的洗炼和整理,而成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炼方法,也很注重人体的气脉,以三脉四轮(详称七轮)为其主要的体系。三脉,即是人体平面的左、右、中三脉,不同于道家以前(任)、后(督)、中(冲)等三脉为主。四轮或七轮,便是人体横断面神经丛的几个主要部位,与道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说,各有不同的概念,却有大同小异的效果。丹田与脉轮是什么丹田与脉轮是什么
说到气与丹田,学习西医与生理解剖学的人,便会引为笑谈,认为人体上根本就没有这回事,这是愚昧和迷信,或者是道家的人故作神秘之说。如果讲到瑜伽术的三脉七轮,倒也并不反对,因为近年以来,瑜伽术在欧美很流行,在外国学了几手再三变相而不到家的瑜伽术,回来大开教门,倒也大受欢迎。因为这是进口货,从外洋学来的,一定不错。我们可怜的这一代啊!“无洋不是学,有外才称尊。”将来留给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页,必定是可怜可悲的笑料。其实,现代所谓的生理学,严格地说,只能称为人体解剖学。否则,便可称它为死理学了!因为现代对人体的生理学,都以解剖人死之后的身体而得到的证明,并非像中国古代,从活人的身上求得证据。道家所说的三丹田:上丹田,在两眉之间横通间脑的部位:中丹田在两乳之间横通肺与心脏的部位;下丹田,在脐下横通肾脏之间与大小肠的部位。另有所谓中宫的,便是胃脘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这些现象和作用,都是人体生命在活着的时候,与呼吸系统发生连带的关系。丹田,不过是道家修炼观念中的代名词,并非此中真会炼成一颗丹药,假使真有,便会成为肠癌、心肺等癌,或肝瘤了,希望学道的朋友们,切勿迷信内丹真会成粒的误解。
瑜伽所说的脉轮,经过西方科学文化的洗礼,一般瑜伽家们便认为它是生理学所说的神经丛,由间脑一直到会阴各部位,分别为之定名。脉轮是否便是神经丛很难说;脉轮与神经丛有密切的关系,那是事实。静坐与气脉静坐与气脉
人在静坐的过程中,心理的杂想比较清静,头脑中的思虑比较减少,所以血液流行也比较缓慢,心脏也因此减轻负担。同时因为身体的姿势放置端正,不再运用动作来消耗体能,脑下垂体的内分泌平均分布,渐渐感觉四肢与内部,发生充满的感受。有了这种感受发生以后,反应最为敏感的,便是中枢神经和背脊骨的末端,连带肾脏部分,通常都会有胀紧的刺激。由此逐渐推进,循着气机和血脉的流行,如有物蠕动,逐部发生感觉。但以上所说的现象,是以普通一般人,在“静坐”中较为正规的初步状况而言,如果身体有特殊的情形,倘有某种病痛,或体能特别强健的,又当别论。总之,每个人的心身,各有不同的情况,其中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执一不变,真像“刻舟求剑”,愈来愈不对了!
关于气脉问题,如要详细论述,不是片言可尽,留待以后慢慢道来。现在要讲的主旨,仍然继续前面“静坐”的求“静”问题,我们要特别留心。为了便于容易了解,先把心理和生理作用,归纳为知觉与感觉两个部分:所谓知觉,包括心理思虑想念等等现象。所谓感觉,包括身体气机觉受等等作用。但综合起来,两者都是心的动向。人在静坐中,感觉体内气机发起作用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便在不知不觉中,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感觉上面,而且愈来愈强,于是,全部心力,就会搅乱气机,构成幻想、联想等的狂乱心理。比较稍好一点的,认为自己气脉已通,便沾沾自喜。其实,真的打通气脉现象,并非如此情形。再差一点的,由于气机的觉受,使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是无形中配合意识的幻想等心理作用,反使神经过于紧张,便成为一般所说“走火入魔”的病态了,这不是“静坐”会使人着魔,实在是不明“静坐”的究竟道理,反使心理变态之魔害了“静坐”的静境了!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
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势,历来相传有96种之多,其中当然包括几种卧睡的姿势与方法。通常所用的姿势,如佛门中的各个宗派,修习禅定的方法,大多采用七支坐法,又简称它为跏趺坐,俗名盘足坐法。
宋以后的儒家——理学家们,由于大程夫子——程颢(明道),变更佛、道两家修炼静坐的心法,因袭禅宗大师修习禅定的工夫,著作《定性书》一文,主张在“静”中涵养性理的端倪开始。他的老弟二程夫子——程颐(伊川),又加上《主敬》为其陪衬,从此儒门也主张静坐。但是他们所取的静坐姿势,便是平常的正襟危坐,所谓端容正坐便是。至于道家,有时即用佛家的七支坐法与卧姿,有时又穿插许多不同的形态,配合生理的需要与炼气修脉的作用。大体说来,儒、佛、道三家的静坐姿态,并不外于此法。七支坐法的形式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谓七支坐法,就是指肢体的七种要点(如附图):
(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刚坐。开始习坐,单盘也不可能时,也可以把两腿交叉架住。
(二)脊梁直竖。使背脊每个骨节,犹如算盘子的叠竖。但身体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过拘泥直竖,更不可以过分用力。
(三)左右两手圜结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两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拄。这在佛家,便叫做“结手印”,这种手势,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其平整适度为止,不可以沉肩▲背。
(五)头正,后脑稍微向后收放。前颚内收(不是低头),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六)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
(七)舌头轻微舔抵上腭(参考27页附图),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
附带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凡在静坐的时候,必须使脑神经以及全身神经与肌肉放松,绝对不可有紧张状态。最好是微带笑容,因为人在笑时,神经自然会全部放松。
(二)初学静坐者,不可以吃过饭就打坐,以免妨碍消化。同时也不能在肚子饿时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静坐时空气必须流通,但是不能让风直接吹到身上。
(四)静坐时光线不能太暗,否则容易昏沉:光线也不能太强,否则容易紧张。
(五)气候凉冷的时候,要把两膝和后脑包裹暖和,即使热天打坐,亦不可使膝盖裸露。
(六)初学静坐不要勉强坐太久,以时间短、次数多为原则。
(七)初习静坐时多半无法双盘,则以单盘为宜。单盘时臀部必须加坐垫,坐垫的高矮依各人身体状况而定,总以舒适为原则,如果坐垫太高或太矮,都会使神经紧张。至于坐垫的软硬程度也必须适中,否则引起身体的不适,则影响静坐的心情和效果。
这本书就像一个久违的老友,带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光芒,轻轻敲开了我的心门。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和养生之道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它不像市面上许多浅显的养生书籍,仅仅罗列一些养生秘诀,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作者对于“道”的阐释,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包容和深刻的哲学体系。他并没有强求读者去理解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切的例子,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关于“静坐”的部分,对我而言尤为重要。我一直认为静坐是一种需要极高天赋和毅力的修行,但作者却告诉我们,静坐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达到的境界。他详细介绍了静坐的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静坐对身心健康的益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长生不老”的观点,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是追求身体的不朽,而是强调精神的充盈和生命的活力,这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可持续的生命追求。
评分这本书仿佛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浮躁与不安。我一直对东方哲学和神秘主义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对这些领域的好奇心。作者以一种极其深邃却又无比浅显的语言,阐述了“道”的奥秘。他并没有将“道”描绘成一种遥不可及的神圣存在,而是将其融入到生命的本然之中,让我们感受到“道”就在我们身边。书中关于“静坐”的讲解,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静坐的精髓。它不是简单的闭目养神,而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觉察。作者细致地指导我们如何放松身体,调整呼吸,以及如何应对纷繁的思绪。这种贴切的引导,让我觉得静坐不再是一种神秘的修行,而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实践。而对于“长生不老”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并非是追求肉体的永恒,而是强调生命的活力与精神的觉醒,这是一种更加符合哲学和人生智慧的阐释,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我被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理解和精妙的阐释所折服。他并没有高高在上地讲授理论,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读者一同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书中关于“道”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它涵盖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也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对于“静坐”,作者的讲解让我觉得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绝技,而是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掌握的技巧。他细腻地描述了静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而关于“长生不老”,书中并非是追求生命的长度,而是强调生命的质量。它让我们反思,真正的长寿,或许在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健康,而非仅仅是身体的机能。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
评分初读此书,我本以为是一本深奥难懂的哲学著作,但翻开扉页,温和的序言便将我引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洞察的世界。作者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的理解,并将其与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了巧妙的联系。书中对于“静坐”的讲解,并非简单地描述几个动作,而是深入到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义和生理效应。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心念”的论述所吸引,作者指出,我们内心的烦恼和焦虑,往往源于对外在事物的过度执着和不当的认知。通过静坐,我们可以学会观察自己的心念,从而达到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清明。书中对于“长生不老”的解读,也并非是追求肉体的永恒,而是更侧重于精神层面的长寿,即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显得神秘莫测的“长生不老”变得触手可及,也更加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长寿的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被洗涤了一般,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愿意去实践书中所倡导的静心之道。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养生学都有一种莫名的向往,总觉得那里蕴含着许多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智慧。这本《南怀瑾作品集1》恰似一扇通往那个古老世界的窗户,让我窥见了其中蕴藏的宝藏。我特别被书中对于“道”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宇宙的规律。作者用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将“道”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讲堂。而关于“静坐”,书中并没有将其神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回归本心、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作者详细地阐述了静坐的各个方面,从姿势到呼吸,从心念的调整到精神的升华,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让我对一直以来觉得困难重重的静坐产生了新的认识,并且跃跃欲试。至于“长生不老”,书中并非是提供什么长生不死的秘方,而是倡导一种生命的“活法”,一种让生命充满能量和智慧的状态,这是一种更加符合当下人生观的解读,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不错,不错,很好
评分挺不错的,值得购买!
评分物流超快,这是第二次买这本书了,送朋友的,很好!
评分神速,原版,包装完好无损,一直等降价,懒得等了。计划2018年和南怀谨耗一年!先认真刻苦读完佛学的,然后读其他的。
评分活动时入手,好书值得收藏~
评分孟子旁通,触类旁通。未祥读,已然南师之教诲扑面而来。
评分先生的这套书真的不错,内容丰富,书本身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杠杠的杠杠的杠杠的杠杠的杠杠的杠杠的
评分不错,不错,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