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 偉大的博物館 巴黎盧浮宮+華盛頓國傢藝術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定價 197.60
齣版社 譯林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6年04月
開本 16開
作者 [意] 羅薩·喬爾吉 等 著
裝幀 精裝
頁數 492
字數 432000
目錄
《華盛頓國傢藝術館》
前言
華盛頓國傢藝術館
主要館藏
參觀指南
藝術傢和作品索引
《巴黎盧浮宮》
前言
巴黎盧浮宮
主要館藏
參觀指南
藝術傢和作品索引
《倫敦大英博物館》
前言
倫敦大英博物館
主要館藏
參觀指南
藝術品索引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前言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主要館藏
參觀指南
藝術傢和作品索引
內容簡介
對大英博物館部分藏品的一次巡禮,該館是有著***聲譽的博物館,藏品不但數量極其龐大,其質量也是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文物價值。
本書是叢書“偉大的博物館”31冊中的一本,介紹的是巴黎盧浮宮。盧浮宮曾為法國王宮,現為上古老、大、**的博物館之一,在法國乃至文化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早在16世紀,弗朗索瓦一世便開始瞭大規模的收藏;此後,曆代國王逐次繼承並充實;拿破侖一世稱雄歐洲時,大肆掠奪瞭其他各國的藝術品;無數收藏傢和藝術傢進行瞭無私的捐贈。時至今日,盧浮宮已成為一座龐大的藝術殿堂,其藏品數量在40萬件以上,包括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古代東方、古代埃及、古希臘羅馬六個門類,分彆在六大展館中展齣,展覽大廳就有198個。在燦若繁星的藝術珍品之中,《濛娜麗莎》《米洛的維納斯》《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尤為知名,被譽為“鎮館三寶”。書中介紹瞭一係列**藝術作品,配以清晰大圖和精彩點評,是展示盧浮宮館藏的不可多得的鑒賞收藏書和藝術入門書。
華盛頓國傢藝術館是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藝術館,囊括瞭大批的名傢名作,是名副其實的***藝術館。館裏歐洲名傢作品很多,尤其是近現代大師的一些作品,有些還是代錶作:如畢加索、莫奈、德加、梵高、高更、塞尚、雷諾阿、馬奈、馬蒂斯、達利……本書對這些名傢名作做瞭細緻地梳理和分析,使得讀者能很容易讀齣名傢名作的過人之處。
拉斐爾遊曆佛羅倫薩期間為塔代奧·塔代伊創作瞭這幅畫,時間為1506 年,而聖母衣服的領子上便有1506 的落款。這幅作品也叫作《美景宮的聖母像》,18世紀菲爾迪南多入手這幅畫後,便將它陳放在維也納的美景宮內。佩魯吉諾正是年輕的拉斐爾的**位導師,受益於他的影響,後者利用空間創造瞭新的視覺體驗。
左後背景幽藍的薄霧環繞山嶺,山腳下隱約可見幾座屋捨。拉斐爾采用溫和柔軟的漸變,與達·芬奇慣用的技法非常相似,而拉斐爾輕快的色澤恰是點睛之筆,為整個構圖增添瞭自然的韻律。
在這幅畫中,拉斐爾不僅實踐瞭導師佩魯吉諾在人物麵貌和心理刻畫上的細膩感,還模仿意大利畫傢弗朗西斯科在人物空間上下足瞭心思,使畫麵中三個人物自由地構成一個金字塔的結構,而他們三個人物之間還通過眼神進行瞭很好的銜接和關聯。拉斐爾巧妙地將達·芬奇畫作技法中的柔和漸變以及明暗對照運用到創作中,而背景中的風景更是很好地烘托齣瞭主體。
偉大的博物館叢書共31冊。本冊講的是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此館繪畫部分*為精美和齊全,在各大藝術博物館中屈指可數。本書對館藏精品細緻的分析與品評,讓讀者足不齣戶就能領略到***博物館真品的絕世魅力。
這本書的厚度和分量感著實讓人吃驚,拿到手裏那一刻,就感覺像是抱住瞭一段沉甸甸的曆史。光是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典雅和莊重,那種淡淡的復古油畫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怎樣的瑰寶。我本以為會是一本走馬觀花的圖冊,畢竟要涵蓋四個世界頂級的博物館,內容量巨大,很難做到麵麵俱到。然而,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展品清單,而是巧妙地將曆史背景、藝術流派的發展,以及鎮館之寶背後的故事串聯起來。比如,講述盧浮宮時,它花瞭大量筆墨去描繪法國大革命前後藝術品收藏的變遷,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濛娜麗莎的微笑上。這種深入骨髓的敘述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一本旅遊指南,而是在聽一位學識淵博的策展人娓娓道來。翻閱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著某一幅畫作或某一件雕塑的研究細節沉思良久,文字的精煉和圖片的清晰度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讓那些遙不可及的藝術品仿佛觸手可及,這種體驗遠超預期。
評分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的“跨文化對話”能力。它沒有把四大博物館割裂開來,孤立地介紹,而是通過巧妙的章節過渡和主題對比,展示瞭不同文明在藝術錶達上的共通性和差異性。例如,在對比瞭盧浮宮的古典雕塑與華盛頓國傢藝術館中後世對古典主義的“再詮釋”之後,你會立刻明白,藝術史不是一條直綫,而是一個不斷吸收、反思和創新的復雜網絡。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總能適時地拋齣一些引發深思的問題,比如“當一個帝國的財富被轉移到一個新的國傢,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是否會發生本質的改變?”這種對文化身份和藝術品歸屬權的探討,讓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越瞭一般的導覽手冊,它開始觸及當代藝術哲學和博物館學的核心議題。
評分初讀這套書時,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打破瞭傳統博物館導覽書的刻闆印象,做到瞭知識的“可咀嚼性”。很多介紹藝術史的書籍動輒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但這套書的語言風格明顯是為普通愛好者量身打造的。它的敘事口吻非常親切,像一位資深的朋友在耳邊低語,分享他遊曆這些藝術殿堂的獨特見解。比如,在描述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的哈布斯堡傢族收藏時,作者並沒有生硬地羅列中世紀的宗教藝術品,而是著重講述瞭這些藝術品如何服務於王室的政治宣傳和權力展示,這一下子讓冰冷的文物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權謀和戲劇性。我尤其欣賞它對細節的捕捉,比如某件雕塑的修復曆史,或者某幅畫作顔料中微小的化學成分變化,這些“幕後花絮”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讓人對藝術品的敬畏感更添瞭一份理解與共鳴,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是一種享受。
評分這套書的價值,更體現在其作為一種“永恒的陪伴”的潛力上。我通常買書後會很快讀完,然後就束之高閣,但這套書完全不同,它具有極高的“迴看價值”。每次重新翻開其中任何一本,總能發現上次閱讀時忽略掉的細節或者當時未曾理解的深層含義。例如,當我最近重溫維也納那本時,我對那些描繪宮廷生活的肖像畫有瞭全新的理解,因為我最近對當時的歐洲政治格局有瞭更多瞭解。這說明作者在撰寫時,提供的信息是多層次的,既有基礎的藝術知識,也有深層的曆史背景支撐。它不是一次性的消費品,而更像是一個可以伴隨你知識儲備不斷增長而同步“升級”的學習夥伴,無論你是在博物館前駐足,還是在沙發上消磨時光,它都能提供可靠而迷人的文化滋養。
評分坦白說,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從紙張的選擇到印刷的油墨光澤,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齣版方對“偉大”二字的尊重。我拿起倫敦大英博物館的那一本時,那種帶著微微紋理感的紙張,讓原本就復雜的古埃及文物照片顯現齣驚人的立體感和年代感。很多介紹世界文化遺産的書籍,圖片往往失真或者色彩失真,導緻我們對原件的想象産生偏差,但這裏的圖片質量非常高,色彩還原度驚人,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古典油畫的層次感,即便沒有親臨現場,也能感受到光影的流動。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在版式設計上很有巧思,不是將文字和圖片擠在一個版麵上,而是懂得“留白”,讓讀者的大腦有時間去消化吸收信息。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節奏感,使得連續閱讀幾個小時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反而會讓人沉浸其中,仿佛真的在世界各大文明的中心漫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