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画传

丘吉尔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时影 著,张平 编
图书标签:
  • 丘吉尔
  • 传记
  • 历史
  • 绘画
  • 艺术
  • 政治
  • 英国
  • 人物
  • 传记文学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36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88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39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丘吉尔画传》丘吉尔,英格兰的一头雄狮。他叼着雪茄、蔑视强大敌人的形象,他创造的流行于全世界的V字形手势,他的闻名于世的天才演讲,令人们永世难忘。他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丘吉尔画传》以精炼的文字、精彩的图片、优化的内容组合,形象而凝练地展示丘吉尔丰富多彩的一生。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他、看见他、感受他,并从中收获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

内容简介

  丘吉尔,英格兰的一头雄狮。

  他叼着雪茄、蔑视强大敌人的形象,他创造的流行于全世界的V字形手势,他的闻名于世的天才演讲,令人们永世难忘。

  这位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政治家,以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和高超的政治谋略,鼓舞和领导了英国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战争。

  他是一个智慧的人,也是一个酷爱历史的人。他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已成为后人回顾那个惊心动魄的时代的经典篇章,他也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时影,资深图书策划编辑人,曾策划编撰许多历史图文书籍,尤其集中在影像人文历史类图书。出版有《世界名人小画传》《民国万象》《目击世界100年》等系列影像历史图书。

目录

第一章 出身贵族的坏孩子 / 2

第二章 军旅生活 / 14

第三章 投身政治 / 32

第四章 年轻的大臣 / 48

第五章 统领海军 / 68

第六章 一战时期 / 76

第七章 幸福美满的婚姻 / 96

第八章 仕途坎坷 / 108

第九章 风云紧急 / 122

第十章 临危受命,勇击“海狮” / 140

第十一章 打击意大利 / 168

第十二章 同盟国的胜利 / 190

第十三章 英雄薄暮 / 220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节选 / 237

丘吉尔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说 / 240

丘吉尔生平大事年表 / 24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出身贵族的坏孩子

  1874年11月30日,丘吉尔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父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

  丘吉尔3岁时,祖父马尔巴罗公爵被任命为爱尔兰总督。幼小的丘吉尔在爱尔都柏林的里特鲁弗基公馆生活了三年。在都柏林,丘吉尔不喜欢自己的家庭教师,也不喜欢上课学习,尤其是数学。丘吉尔在他写的《我的半生》一书中描写了他青少年时代的经历。他说:“我最先的记忆是爱尔兰……”

  1880年,祖父不再担任爱尔兰总督,丘吉尔返回了英格兰。7岁时,父母为丘吉尔选择了詹姆斯教会学校。这所学校专收富家子弟,实行寄宿制,对学生的处罚十分严厉。校长经常把全校师生召集到图书馆,排好队伍,然后把任性的孩子拖到隔壁房间,用鞭子抽打他们。

  有一次,丘吉尔因没有写法语遭到惩罚,校长挥动鞭子抽打着丘吉尔的手臂和肩膀,丘吉尔咬着牙始终没有哭。挨打时,他把校长的草帽抢下来,踏了个稀烂。其他学生则在一边都吓破了胆。自此,丘吉尔成了学校的英雄。但是,他还是不喜欢学法语,所以成绩一直落在最后。

  在詹姆斯教会学校生活了不久,丘吉尔因病休学回到家中。康复后他转入布赖顿小学。这里的女校长非常温和,这里不用学法语,还可以骑马和游泳。小学毕业后,丘吉尔参加了哈罗中学的入学考试。试题之一是把拉丁语翻译成英语,丘吉尔对此一窍不通,但校长还是准许丘吉尔入学了。因为丘吉尔的历史、英语、作文等其他课目的成绩相当优异,而且他是马尔巴罗公爵家族的后代,是现任财政大臣的儿子。丘吉尔被编入哈罗中学最下等班级。

  他仍然不愿学拉丁文和希腊语,但他的英语、历史、诗歌的成绩很优异。在文艺会上丘吉尔一字一句地背诵了1200行的长诗《古代罗马之歌》,受到了校长的表扬。丘吉尔喜欢游泳和击剑。他的击剑曾在公立学校运动会上获得优胜。假期回家后,丘吉尔常与弟弟约翰一起用锡兵玩具玩战争游戏。

  后来,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被解除财政大臣职务,不再参加重大活动,伦道夫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希望儿子从哈罗中学毕业后考入牛津大学,以后成为一名卓有见识的政治家,并继承自己未完成的事业。但丘吉尔的学习成绩实在糟糕,因此伦道夫不得已劝他去当军人。可是丘吉尔两次参加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的考试都名落孙山。

  第二章 军旅生活

  丘吉尔参加了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的第三次考试,这次终于及格了。这时的丘吉尔已经十九岁了,他被分到骑兵班。骑兵班费用高,考试成绩好的都被分到步兵班,成绩差的才进骑兵班。“桑赫斯特是我人生的新起点。”丘吉尔后来这样说道。

  父亲让书店给丘吉尔寄去不少参考书,这使丘吉尔的学识日趋丰富。丘吉尔对战术和筑城兴趣最浓。另外,他非常喜欢骑马,丘吉尔后来在书里这样写道:“不要给孩子钱花,与其给钱不如买匹马送给他们。”

  桑赫斯特军校的生活结束时,丘吉尔在158名学员中名列第8名,一跃成为了优等生。因为毕业成绩优异,丘吉尔还获得了陆军骑兵少尉的军衔。

  1895年1月24日,丘吉尔的父亲,年仅46岁的伦道夫因病去世。面对父亲的早逝,丘吉尔十分难过:“我曾梦想和父亲一起以下院议员的身份参与一些活动,可梦破灭了。今后我要继承父业,决不玷污家门。”父亲去世后,丘吉尔的堂兄继任了马尔巴罗公爵。

  当时被西班牙占领的古巴人组成了军队,正同西班牙人进行着激烈的游击战争。刚刚晋升少尉的丘吉尔,渴望早日体验真正的战争。于是,他与同样喜欢冒险的巴恩斯中尉一起来到古巴,以记者身份随西班牙军队报道古巴独立战争。抵达古巴时,西班牙军司令部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丘吉尔和巴恩斯中尉第二天就出发去了前线,他们找到了西班牙作战部队。部队分步兵、骑兵和炮兵,共计4000人。古巴游击队出奇不意地到处袭击他们。丘吉尔和巴恩斯有时泡在河水里,有时在吊床上过夜。丘吉尔怜悯行军不止的西班牙士兵,也很同情古巴游击队,他理解自己的祖国被外国人奴役的痛苦。

  丘吉尔在古巴从军时学会了吸烟,从此他一生口不离烟,而且嗜好古巴雪茄。1896年秋季,丘吉尔少尉所在的轻骑兵第四连队接受命令,去英国殖民地印度的班加罗尔驻守。在印度,生活十分惬意,丘吉尔喜欢玩马球,在部队里称得上名手。此外,丘吉尔让母亲每个月都寄些书来,如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他哲学书籍和文学丛书等。

  1896—1898年,丘吉尔随英军参加镇压印度西北部的居民起义和苏丹马赫迪起义。他同印度的报纸《拓荒者》签订了担任战地特派员的契约,还同英国《每日电讯报》签订了合同,他把战场通讯寄给母亲,再由母亲转交报社,稿酬商定为每稿五英镑。丘吉尔把这个时期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报道发表在《每日电讯报》上,题目是:“青年军官”。这篇文章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连王子也写信来赞扬他。丘吉尔开始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树立信心。任务完成后,丘吉尔再次回印度服役。

  不久,在英属非洲发生了布尔人起义。丘吉尔被编进第21骑兵连参加远征军作战。丘吉尔在他的著作《我的半生》中,这样描绘当时的一个战斗情景:“一个匍匐在我附近的敌人挥舞着战刀站了起来。我向右边躲闪,在离他三米的地方向他连开两枪。正当我要把身子贴到马鞍上的时候,又有一个敌人挥舞战刀冲杀过来。‘哇’的一声,枪响刀落,敌人跌倒在我的马蹄前。在左侧约十米的地方,立着一名身穿鲜艳服装、头戴钢盔、身披铠甲的骑士。我向他开了一枪,他马上逃跑了。我手握缰绳,骑在马背上向四外窥视着。”

  在丘吉尔笔下,他是一位远离战友、孤军奋战、勇敢沉稳的骑士。从非洲回到班加罗尔,丘吉尔最后一次参加全印度连队马球比赛。当时他不慎右肩脱臼,伤势未愈,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把右手绑在身体上,左手持棒出场。丘吉尔所在的马球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对丘吉尔来说,难忘的班加罗尔的生活也结束了,丘吉尔离开军队返回伦敦。

  ……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为您撰写一份关于一部名为《风云际会:二十世纪的巨人与时代变迁》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尽地描绘其内容,并完全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丘吉尔画传》。 ---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的巨人与时代变迁》 一部宏大叙事,勾勒人类历史的关键转折点 《风云际会:二十世纪的巨人与时代变迁》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全球格局剧烈动荡与塑造过程的史诗性著作。本书跳脱出单一国家或领域的线性叙事,以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力挽狂澜、推动文明进程的非凡个体,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时代背景。全书结构精巧,内容博杂而深入,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二十世纪由硝烟、思想、技术革新与社会思潮交织而成的全景图。 第一部:旧世界的瓦解与新秩序的萌芽(1900-1939)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好年代”如何在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下走向崩溃。我们将详细审视两次工业革命的余波如何重塑了全球经济版图,以及帝国主义的日暮途穷如何孕育出难以遏制的民族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 焦点人物群像: 此部分并非单纯的人物传记汇编,而是将焦点人物置于时代熔炉之中。例如,对列宁的革命理论的剖析,不仅关注其思想的形成,更考察了其理论在俄国特定社会土壤中如何生根发芽,最终催生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同时,书中也深入探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何不仅是物理学的革命,更是对既有世界观的颠覆,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科学时代的到来。 思想的激荡: 在社会层面,本书细致梳理了自由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这三大核心意识形态的兴衰与角力。从西奥多·罗斯福的进步主义到墨索里尼的社团主义,再到凡尔赛体系下的国际秩序重构,本书旨在揭示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如何扭曲、演变,最终将世界推向悬崖边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用相当篇幅分析了“迷惘的一代”的文化心理,探讨了现代艺术(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如何作为对传统理性世界的反叛宣言。 第二部:全面战争与文明的炼狱(1939-1949)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转折点,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人类精神和物质世界的毁灭性影响。本书避免了传统军事史的枯燥复盘,而是侧重于“总体战”的社会学维度,以及科技对战争伦理的挑战。 战争的侧面: 我们将探究曼哈顿计划背后的科学精英群像,探讨原子弹的发明者们在面对其创造物时所承受的道德重负。在宏大的战场叙事之外,本书也关注了战时经济的动员、抵抗运动的复杂性,以及在种族灭绝的阴影下,普通民众如何求生与反抗。对图灵在布莱切利园的工作的描述,不仅是关于密码破译的胜利,更是对早期计算科学在危机中加速发展的刻画。 战后的重建与冷战序曲: 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而是进入了更为隐蔽的对抗阶段。本书详细分析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以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如何标志着意识形态对抗进入新的高潮。对联合国创建的意义的讨论,则着重于人类在共同的毁灭恐惧下,对建立普遍性国际规范的渴望与妥协。 第三部:分治的世界与加速的现代化(1950-1989) 冷战主轴贯穿本部分,但本书的视角更为开阔,深入探究了技术进步、非殖民化运动以及文化革命如何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的面貌。 去殖民化的浪潮: 印度、非洲和东南亚的独立运动被视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书中通过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到霍华德·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革命实践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争取民族自主的殊途同归与内在张力。对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探讨,更是展现了“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试图在两大阵营夹缝中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 科学与社会的反思: 这一时期,人类在太空探索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而阿波罗登月计划被视为冷战科技竞赛的巅峰体现。然而,技术的光芒下,社会矛盾也在激化。本书对民权运动的深入分析,着重于其思想基础——从马丁·路德·金的基督教博爱到马尔科姆·X的激进自决理念,展示了社会正义诉求的复杂性。同时,对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的描绘,则揭示了在物质丰裕背景下,西方青年对既有消费主义和既定权威的集体质疑。 第四部:全球化的序幕与世纪末的审视(1990-2000) 本书收尾于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这是一个充满乐观主义和深刻焦虑的过渡时期。 意识形态的胜利与陷阱: 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解体,被誉为“历史的终结”的序曲。本书对福山的论断进行了批判性审视,探讨了全球资本主义扩散的初期图景,同时也警示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冲击与不平等加剧。 信息革命的酝酿: 互联网技术的初步商业化,预示着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书中细致描绘了个人电脑和万维网如何从极客的工具转变为大众的媒介,以及这对全球文化交流和政治参与模式产生的潜在影响。 文化记忆与遗产: 终章部分,作者反思了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复杂遗产——从核威慑的阴影到人权理念的普及。本书强调,理解二十世纪的“巨人”及其决策,并非为了简单的赞颂或谴责,而是为了在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历史的幽灵与希望的火种。 本书特色: 《风云际会》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网络化叙事”。它不是简单的历史编年,而是通过对不同领域(政治、科学、艺术、社会运动)关键节点的交叉引用,构建出一个相互影响、层层叠叠的二十世纪动态模型。阅读本书,如同站在时间的十字路口,回望那段既辉煌又残酷的百年旅程,理解我们今日世界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而成。它适合所有对宏大历史叙事、思想脉络梳理和复杂人物解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听说了,据说内容非常详实,我一直犹豫要不要入手。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它的讨论,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它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了解丘吉尔生平的绝佳选择。书中不仅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回顾,还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从他的童年教育到军事生涯,再到政治斗争,几乎涵盖了他一生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据说,这本书的作者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考证那些历史资料,力求还原一个最真实、最全面的丘吉尔形象。光是看到这样的介绍,就足以让人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丘吉尔决策过程的描写,想知道在那些关键时刻,他究竟是如何思考和判断的。毕竟,他是一位改变了世界格局的伟大人物,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带来深远的影响。而且,我听说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非常高,能够直观地展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以及丘吉尔本人的一些珍贵影像,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的画像能够传达出比文字更丰富的情感和信息,有时候一张照片,一段影像,就能让你对一个人产生全新的认识。所以,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本书,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丘吉尔。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厚重感。翻开书页,我立刻被精美的印刷和大量的历史照片所吸引。这些照片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很多都展现了丘吉尔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的真实状态,有他在议会上的慷慨陈词,有他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视察,也有他在家中享受天伦之乐的温馨瞬间。这些影像资料,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之门,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以及丘吉尔本人的风采。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相互印证,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生动立体。书中的文字部分,也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娓娓道来,将丘吉尔波澜壮阔的一生徐徐展开。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历史事件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人物的个人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和精神上的启迪。

评分

老实说,我对丘吉尔这个人物一直抱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无疑是伟大的,但他身上也充满了争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这位历史巨人。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丘吉尔在政治生涯中那些艰难抉择的描写。我知道,历史的进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像丘吉尔这样的人物,需要在极大的压力下做出关乎国家命运的决定。这本书似乎在这方面做了很深入的探讨,它揭示了在那些关键时刻,丘吉尔所面临的内外困境,以及他是如何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坚韧,带领英国度过难关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仅是拥有权力和地位,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承担起责任,能够在逆境中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而且,我听说这本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丘吉尔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的内容,这让我对他的了解会更加立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他的政治身份。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这些细节往往能够折射出他更深层的人格魅力。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主要是基于它在历史细节方面的挖掘。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历史非常着迷,而丘吉尔无疑是那个时期最核心的人物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层面,不仅仅是陈述史实,更能挖掘出丘吉尔在其中的个人挣扎、内心矛盾以及他对当时局势的独特见解。比如说,他在面临巨大压力时是如何保持冷静的?他在制定战略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又是如何与盟友沟通的?这本书据说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私人信件的解读,这一点让我非常欣喜。我总觉得,真正的历史人物,他们的魅力恰恰体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中。一个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不仅仅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重要的是他在那些平凡时刻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人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加“人性化”的丘吉尔,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弱点,但最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才华,克服重重困难,赢得胜利的伟人。这本书的篇幅相当可观,这给了作者充分的空间去展开叙述,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次酣畅淋漓的历史阅读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人物传记写出史诗般感觉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丘吉尔的传记,更像是一幅描绘20世纪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恢宏巨著。作者在叙事上采用了宏大的视角,将丘吉尔的个人经历置于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如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非常欣赏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力,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并将丘吉尔的个人行为与历史走向紧密联系起来,使得整本书充满了逻辑性和说服力。而且,书中引用的史料丰富,论证严谨,让人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文学的感染力。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丘吉尔的演讲和著作的解读,我知道他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能够鼓舞人心,我想通过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字和话语。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填补,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伟大人物的崇敬,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