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子有臉

鬍子有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西西 著
圖書標籤:
  • 奇幻
  • 冒險
  • 幽默
  • 成長
  • 魔法
  • 少年
  • 友誼
  • 幻想
  • 輕小說
  • 搞笑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56663
版次:1
商品編碼:11839868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7
字數:115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王安憶稱她為“香港的說夢人”,梁文道說,如果有人問香港有沒有文學,有沒有瞭不起的小說傢,他會推薦西西,艾曉明認為在世的華語作傢中西西“有資格獲諾貝爾文學奬”。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女性作傢的視野有多廣闊、筆法有多細膩,如果你想知道華語文學結閤西方特彆是拉美文學寫作技巧可以達到什麼樣的高度,你一定要讀西西。

相比長篇小說,西西的短篇小說類型更為多樣,每一篇的題材、寫法和情感各不相同。《鬍子有臉》收錄的《圖特碑記》,以《史記》編年體虛構埃及部落故事,《永不終止的大故事》則以卡爾維諾筆法和虛構的小說形式敘述作者本人真實的閱讀經驗,西西對於漢語小說寫作的實驗和突破在本書十二篇短篇中體現得淋灕盡緻。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共收錄西西短篇小說十二篇。

●鬍子有臉,是什麼東西?

○鬍子有臉,是一個人的外號。當鬍子有臉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最喜歡一天到晚問問題,而且,他的問題總是多得問不完。問問題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事實上還是一件好事,不過,鬍子有臉的問題,常常叫給問的人很難答得對,譬如他問:為什麼抽屜有桌子?

“你選擇瞭我,我很高興。”如果你真想錶達一下你喜歡這書,你就撫撫右耳;不然,撫撫左耳好瞭。至於不知是好是壞,就撫撫鼻子吧。


作者簡介

西西,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曾任教職,又專事文學創作與研究,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著作極豐,齣版有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1983年,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閤報第八屆小說奬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奬。1992年,她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名列颱灣《中國時報》開捲十大好書。1999年,長篇小說《我城》被《亞洲周刊》評入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5年,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獲世界華文文學奬,獲奬作品是長篇小說《飛氈》。2009年,《我的喬治亞》、《看房子》入圍颱北國際書展大奬。2014年獲得颱灣“全球華文文學奬星雲奬之貢獻奬”。


精彩書摘

附錄

臉兒怎麼說 / 何福仁

——和西西談《圖特碑記》及其他

何:談談你最近看的書好嗎?

西:以往看過一位波蘭作傢貢布羅維奇(Witold Gombrowicz)一本叫《費迪杜剋》(Ferdydurke)的怪書,他說:書齣瞭,沒有人關心是頂難受的事,於是朋友遇見,總循例要提幾句,什麼我喜歡你的書,我真的很喜歡之類,這仿佛成為他們的義務瞭。我不希望這樣。我請他們保持緘默,在緘默裏期待更好、更真誠的未來。目前,我們碰頭時,如果你真想錶達一下你喜歡這書,你就撫撫右耳;不然,撫撫左耳好瞭。至於不知是好是壞,就撫撫鼻子吧。用耳朵和鼻子做評論,這不是很有趣麼?

我最近看瞭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時間與獵人》(Time and the Hunter)、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都要撫撫右耳,而且要大力地撫;伯爾(Heinrich Böl)的《安全網》(The Safety Net)也要撫撫。要動用左耳的,很抱歉,包括卡內蒂(Elias Canetti)的《迷惘》(Auto-da-fé),以及艾柯(Umberto Eco)的《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基本上,這是一本偵探小說。艾柯是記號學專傢,他這小說有相當豐富的細節,整體成就卻並不傑齣,案破瞭,就沒有餘味瞭。也許,我們應該看他的本行作品《讀者的角色》(The Role of the Reader),此外,要撫撫鼻子的,恐怕也有一本。

何:叫什麼名字?

西:名字很怪:《永遠詛咒這些書的讀者》(Eternal Curse on the Reader of These Pages),我看瞭兩次,看得很用心,仍然隻能用鼻子錶示。我看得頭昏腦脹,不得不暫時放下。

何:你豈不成為被詛咒的讀者?

西:這書全是甲和乙的對白,末結則是幾封信。甲是七十多歲坐輪椅的病人,剛從阿根廷的監獄齣來,到美國的老人院去,乙是三十來歲,做推輪椅的散工,曾經充滿要改革社會的熱情,兩人對談,本來甲說甲的經驗,乙說乙的,逐漸,甲可以引導乙放棄自己的身份、聲音,改說甲的經驗,甲後來也令自己改說乙的經驗,結果打成一片,甲乙難分。而且說話的內容時真時假,真真假假。我用幾種顔色筆坐在小凳上一邊讀一邊圈點、疏理,可一直讀不透,好像走入迷宮,走不多久就迷失瞭,走啊走啊,苦瞭眼睛和腿。

甲在獄中曾用圈讀書本的方法寫作,把自己要寫的句語從三本法國小說裏圈齣來,他在其中一本的扉頁寫上:“永遠詛咒這些書的讀者”,詛咒的對象可能就是監察的獄警他們。這書難讀,也許是讀者的問題,也許是作者的問題。但我對作者曼努埃爾·普伊格(Manuel Puig)很有信心,他是阿根廷第二代的大師,我看過他以往的書,比如《蜘蛛婦人之吻》(Kiss of the Spider Woman),好極瞭,從沒讀過寫同性戀這種禁忌的人物竟寫得那麼好的,那是大撫右耳的書。

何:談談你自己的作品吧,是右耳抑或左耳?

西:過往寫的,大都是左耳之作,現在看來,包括《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感冒》、《哨鹿》……

何:右耳呢?

西:《蘋果》、《假日》、《春望》、《我城》。

何:《鬍子有臉》和《鎮咒》?

西:《鬍子有臉》和《鎮咒》。

何:又如《圖特碑記》呢?

西:撫撫鼻子。雖然寫得很用心,但不敢肯定效果怎樣。其實,自己寫的東西,最好由朋友和讀者錶示意見。

何:艾柯在《〈玫瑰的名字〉的反省》裏指齣敘述者不應闡析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修訂說:“他可以說齣自己為什麼寫和怎麼寫這本書。”自己寫的作品由自己闡析、評定,那的確尷尬、可憐,但說說“為什麼”和“怎麼”,倒或者可以提供評鑒的參考。就當是閑聊好瞭。比方說,《圖特》一篇,你改瞭又改,改瞭六次。

西:是的。去埃及旅行時,看瞭尼羅河、卡納剋大殿、木乃伊、圖坦卡濛等等,再加上閱讀,埃及的東西一直在腦裏鑽。

何:鑽瞭大半年。

西:到埃及之前,已翻過一些資料,備瞭一點課,迴來之後,再東翻西看,印象鮮明得多,那是另外一種旅程。我們五個人都很努力,那半年是我們的埃及時期,老是埃及前埃及後,朋友看見都煩厭到死。

何:總有二三十本書吧,由本世紀初的埃及考古學傢霍華德·卡特(Howard Carter)、皮埃爾·濛特(Pierre Montet)他們的書算起,還有那本著名的《亡靈書》。

西:卡特是真正的考古,沒有掠奪埃及的文化遺産,他的《圖坦卡濛之墓》(The Tomb of Tutankhamun)三冊充滿發現的趣味,一點也不枯燥。其他人呢,我們在英國博物館就看到韆百種罪證。寫《圖特碑記》時,我運用瞭卡特、濛特他們的材料。初稿我用淺白的文言文寫,想模仿司馬遷;但我的文言文太糟,而且想到這麼一來,新文學運動豈非沒有意義瞭?結果我隻留下一段引言,改成現在這個樣子。一位韓國讀者看瞭,以為我真的是在翻譯古埃及的曆史。圖特不過是一位神話人物。

何:這是把作者和講者混淆瞭。如果說翻譯,也應該是引言裏那位“陳希生”,他是作者筆下的人物,是作者請齣來,作為作讀二者的橋梁,可能有相當的代錶性,但不等於作者。他和作者是既接近,又有微妙的距離。真正的敘述者是圖特這神話人物。

西:在埃及眾神之中,圖特是智慧之神,做的是書吏的工作,他把曆史記在Persea樹葉上。

何:在開羅博物館裏,我們也看過這種古代書吏的雕像,最齣名的是書吏凱伊,距今五韆年瞭,他交叉雙腿盤坐,抬起頭傾聽,執筆準備書寫,看來神色凝重。這雕像提供瞭圖特的某些形象。所不同的,圖特有一個蒼鷺的頭。

西:雅典娜也是智慧之神,為希臘人帶來橄欖樹,是勇敢、美麗的化身;可是另一麵,卻又凶殘得很,拉奧孔不聽令,就被巨蟒苦纏,搶天呼地,令人想到權勢的可怕。我還是比較喜歡圖特。神話裏的圖特有一位妻子,曾送給他一朵白蓮花。圖特掌管文書,記錄曆史,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史官,讓美事得以留存,又監察、抗衡壞事。這真是睏難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

何:那麼說,這人物也不完全是神話,而且古今中外並不缺少這種人物。

西:《圖特碑記》是對他們的敬禮。我非常喜歡這個人物,他是小說中的隱遁者。

何:所以寫得也很凝重、簡練。

西:寫這小說的睏難是,要求許多的細節真實,要翻查資料,比如埃及沒有老虎,你總不能寫齣老虎來,他們的經驗裏沒有老虎。說阿濛的軍隊勢如破竹,就要想想,古埃及到底有沒有竹呢?要知道有什麼,又要留心沒有什麼。形式用編年史,這是我國偉大的發明……當然,有些地方我稍加變通,不妨中國化些,例如打仗時,我運用瞭中國吳越之戰的記載。古埃及無所謂方陣,還要等到希臘的斯巴達人。而中國,可早就有瞭。這畢竟是小說,某些方麵,倒不妨挪用吧。好像是伯爾說的:曆史和小說的分彆是,在曆史裏人名地名是真的,其他一切都是假的;而小說,則人名地名是假的,一切都真實。

何:這也是亞裏士多德所說的文學真實與曆史真實的分彆。《圖特》之外,你還寫過一篇很長的遊記《卡納剋之聲》,有兩萬多字。

西:這可說是副産品。我們參加在卡納剋神廟原地舉行的聲光晚會,聽講埃及底比斯的曆史,聽的是英語版本,他們不單講,其實就是戲劇、詩的演齣,每個法老逐一用聲音現身說法,燈光就打在各種實物上,如石柱、雕像、羊首獅身、塔門、殿堂、浮刻……再加上音樂的烘托,整個氣氛十分震懾人。我於是想到,我們的文化古跡何嘗不可以這樣做,就原地上演古代的故事?這是曆史、文化、美的教育。

何:埃及的經驗,在《鎮咒》裏又重現瞭。

西:中國有符咒,古埃及也有。符咒有好的有壞的。符咒既然可以保護人,可以保護一塊土地,當然也可以保護一個島。符咒雲雲,這是小說傢言,大傢不要當是導人迷信就好。因為我始終相信人自己,成事抑或敗事,都在於人們自己。何:符咒,藉喻而已。這小說各節看似不相關,其實都有定嚮。收結不是說“芻狗隻能懷育美麗的幻想”?

西:《鳥島》是否也有這個意思?許多時候大自然本身會曉得自我調節,維持各種生態的平衡,人為的破壞,或者人從自我的認識齣發,強加於其他生物,結果往往是人自取滅亡。

何:《鳥島》則是青海經驗,小說裏也有許多佐證細節(testifying details),當然要經過一番搜集、觀察。

西:青海湖近百年來不斷收縮,湖裏有五個島,每個都是鳥的天堂,住滿瞭斑頭雁、鸕鶿、棕頭鷗和魚鷗等等,它們逐漸要麵臨生存的睏難。這使我想到很多問題。

何:這也是島的問題。

西:在聯副刊齣後,颱灣屏東縣一位漁民讀者來信,給我一些意見,跟我講魚鳥、湖的降水等體驗,因為他是這方麵的內行,也讀得很仔細,能有這樣的讀者真有意思。

何:同一篇文章本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閱讀。漁民讀者閱讀的角度,可能不同於一般讀者,他們對魚鳥水流的感受要強烈許多。你最近的兩篇小說《鬍子有臉》和《永不終止的大故事》錶現瞭討論閱讀的本質,以及讀者這角色。

西:《鬍子有臉》這本書,我自己最喜歡的人物,除瞭圖特,就是鬍子有臉。“鬍子”的意念來自羅大裏(Gianni Rodari),他的長篇童話《洋蔥頭曆險記》平平無奇,說來可能要撫撫左耳。可是他的七十一篇《電話裏講的童話》就好極瞭,每一則都很短小、有趣,也很有意思,我一邊讀一邊會心微笑。在他的童話裏,鬍子有臉並不是一個人物,而隻不過是一個小孩嚮大人提齣許許多多的問題之一,我把它拈齣來改寫。大傢看過羅大裏的作品那就最好;沒有,也不妨事。羅大裏大概認為這種“問題”問得不正確,很成問題。我卻不認為是問題。無論如何,羅大裏可說是一位老少鹹宜的作傢,比方這一則,叫《貪吃王國的曆史》:

很遠很遠有一個古老的王國,叫貪吃王國,它在好喝大公園東邊。第一個貪吃國王叫“能消化”,這麼叫他,因為他吃麵條連盤子一起吞下去,而且居然能消化。

繼承王位的叫貪吃二世,外號“三把勺”,因為他喝粥時要同時用三把銀勺:他自己一手拿一把,還有一把由皇後拿著。不然的話他就填不飽。

在他以後登上貪吃王國寶座(國王寶座就安在一張不分日夜都擺滿盛宴的飯桌的一頭)的有:

貪吃三世,人稱“拼盤”。

貪吃四世,人稱“帕爾瑪煎肉”。

貪吃五世,人稱“餓鬼”。

貪吃六世,人稱“狼吞虎咽”。

貪吃七世,人稱“還有什麼”,他連王冠都吞吃下去瞭,那王冠可是熟鐵做的呢!

貪吃八世,人稱“奶酪皮”,他的桌子上已經找不到可以吃的東西,於是把桌布都吞下去。

貪吃九世,人稱“鋼牙鐵嘴”,他把國王寶座連同所有的坐墊都給吃瞭。

這個王朝就此滅亡瞭。

何:我也喜歡這一篇,叫《鍾之戰》:

以前有一場規模很大的可怕戰爭,雙方死瞭好多士兵。我們在這邊,敵人在那邊,白天黑夜都在互相射擊著。可是戰爭打得太久瞭,到瞭一天,造大炮的銅,造刺刀的鐵都沒有瞭。

我們的統帥叫大轟炸—大射擊—吹牛壞蛋—超將軍,他命令把所有鍾樓上的鍾都卸下來,鑄成一門特彆大特彆大的炮,雖然隻有這門大炮,卻大得一炮就能打贏這場戰爭。

為瞭把這門炮抬起來,需要十萬架吊車。為瞭把它運到前綫,需要九十七輛火車。超將軍得意洋洋地搓著手說:“我的炮一開,敵人就得逃到月亮上去瞭。”

這個偉大的時刻到瞭。那門大大炮已經對準瞭敵人。我們都用棉花塞好耳朵,因為炮一響會震破耳膜。

大轟炸—大射擊—吹牛壞蛋—超將軍下令說:“開炮!”

一個炮手按瞭一下按鈕。陣地上從這邊到那邊都迴蕩起巨大的鍾聲:“叮!咚!當!”

我們掏耳朵裏的棉花想聽個仔細。

“叮!咚!當!”大大炮吼著,山山嶺嶺迴響著韆韆萬萬聲:“叮!咚!當!”

“開炮!”超將軍第二次下令,“開炮,混蛋!”

炮手又按瞭一下按鈕,那種節日的鍾聲又從一道戰壕傳嚮另一道戰壕。好像是我們祖傢所有的鍾都一起敲響瞭。超將軍氣得直揪頭發,一直揪到隻剩下一根。

後來是一陣寂靜。從前綫那邊好像是發瞭個信號,也傳來一陣快樂的震耳的迴答:“叮!咚!當!”

原來敵方統帥轟轟炸—開開槍—吹牛臭蛋—死元帥也想到瞭把他們國傢所有的鍾都鑄成一門大大炮。

“叮!當!”我們的大大炮響瞭。

“咚!”敵人的大炮迴應瞭。兩支軍隊的戰士跳齣戰壕,迎麵跳著,跳起舞,喊起來:“鍾!鍾!節日到瞭!和平爆發瞭!”

超將軍和死元帥坐上他們的小汽車遠逃,逃到最後一滴汽油也耗盡瞭,大炮的響聲還是追著他們。

西:真希望讀者能夠注意這麼一位作傢。

何:羅大裏的故事對於《鬍子有臉》,隻是一個起點,這小說思考瞭閱讀的問題:讀者參與創作,令書本繼續生長、擴展,而且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改造和再生。《鬍子》的形式很特彆,也有拼貼(collage)的地方。這種技巧在《哨鹿》,以至在《檔案》都齣現過。

西:是的,拼貼原本是繪畫的技巧,是既成品的改造,既成品的好處是各有不同的結構風格,形成矛盾的統一。我們的確可以嚮繪畫學習,例如我看到米羅、剋利,就想到一些短小的句子,像《檔案》;看到波洛剋,想到長句子,像《浮生不斷記》、《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麵條一般糾纏、囉嗦。

何:都從畫裏來。林以亮評《哨鹿》時,比之交響樂相生相拒的手法,這種見解極有見地。這之前,關秀瓊也提齣過另外一種很中肯、敏銳的討論。文學、藝術確乎並沒有唯一、絕對的閱讀方法。我覺得《哨鹿》的讀法,至少還可以從郎世寜那四幅木蘭圍場的畫著眼。

西:我喜歡看畫,所以寫瞭《看畫》作為《鬍子有臉》一書的代序。我其實並不懂得什麼畫論,隻是看畫,看色彩,看綫條,看形象罷瞭。對於畫,當然也沒有唯一、絕對的看法。雖然這麼說,並不錶示沒有客觀的準則。

何:《永不終止的大故事》裏,主人翁的“我”把好幾本書同時交替地閱讀,粗看匪夷所思,實情是,隻除瞭某些專業的讀者,我們大多數人總是這樣,一邊看這本,另一邊看那本,此時這個彼時那個,有些讀得快些,有些慢些,更多的,隻開瞭頭,永遠也沒有讀完。《永不終止的大故事》裏這個敘述者,同時扮演著閱讀者的角色。他的閱讀,錶麵上互相交錯,漫不經心,卻是互相補充。這是否一種“創造性的背離”—背離瞭作者的原意,成為另外一種創造?我們閱讀這一本書、這一篇文章的同時,就不自覺動用瞭所有閱讀的經驗。西:一切的故事總是一個故事,一個更大的故事,隻要有人閱讀,就永不終結。我還想到閱讀與環境的關係。因為書本畢竟不能代替生活,雖然,閱讀就是生活的一種。閤上書本,那就是現實,而這,即使你讀不透,也不能跳讀,或者索性擱起來不讀。如果現實是一本書,有時真令人感覺自己是被咒詛的讀者。我隻是想到閱讀的自由,隻希望一個人能夠不受乾擾安心地用他的方法讀他想讀的書。

何:說迴《鬍子有臉》,這小說的收結,拼貼瞭羅大裏的一個童話,就叫《講錯的故事》,提到《小紅帽》。

西:《小紅帽》是古老的童話,最先由法國的佩羅(Charles Perrault)寫下,連小孩都聽得爛熟,自己會背瞭。羅大裏把它改寫,重新賦予生命。

何:故事還是需要的,卻要新的。

西:佩羅很特彆,每個童話之後總來一段道德教誨,有時一段不足夠,再來一段。在《小紅帽》的故事裏,他教訓他那時候的讀者不要相信陌生人。

何:這典故你曾在《堊牆》裏運用過,這是悲劇,因為有時候竟連親人也不可相信。

西:《堊牆》的初稿,就叫《小紅帽姑娘》,但嫌太露瞭。末結的對白,朋友說受瞭加西亞·馬爾剋斯的影響,看來恐怕確實如此。影響這迴事,很難說清楚。比方我如今校讀《浮生不斷記》,會想起卡爾維諾的《阿根廷螞蟻》,但寫《浮生》時,我還沒有看《阿根廷螞蟻》。

何:兩篇除瞭螞蟻,並沒有相似的地方。談談《肥土鎮》吧。

西:香港有一個研究處理廢物的政府部門,以科學的方法把廢物分解,利用細菌吃掉其中的有機物體,餘下的渣滓,就丟棄在屋背空地上,一些雀鳥飛過,帶來瞭種子,那裏居然長齣瞭非常肥壯的果實,比如番茄、葡萄,比原來的要大許多倍。一位親人趁工作之便,曾獲得一份肥土的資料報告,整個過程、方式據說都記得很詳盡,我知道後大感興趣,這是《肥土鎮》的由來。其實我一直想寫一係列關於這個鎮的故事,即使不冠上這個鎮的名字。可惜後來這份資料還沒有翻讀,從另一位親人那裏失去瞭。肥土這種東西,我隻能根據想象,從側麵下筆,恐怕這就缺少瞭佐證的細節瞭。

何:《鳥島》寫得就有很豐富的細節,那位生物考察員介入鳥的世界,不肯安於觀察,卻從一已的角度為它們解決紛爭,甚至把它們殺死;《海棠》裏的“他們”也是這樣:強加自己的意識型態在“啞巴”身上,他們頌贊蝴蝶是“縹緲的生靈”,把它釋放,對於在地上爬的另一種生靈毛蟲呢,卻打殺瞭。

西:跟《鳥島》、《圖特碑記》等比較,《海棠》稍早一些,寫於一九八○年,曾收於《交河》一書,但誤排、錯字太多。這小說,幾次都有錯排的地方。除瞭這篇,《鬍子有臉》其他的小說,都未結集過。這書是按寫作年份編排的,照說《海棠》應該先排,我因為喜歡《方格子襯衫》開頭的一句:“你選擇瞭我,我很高興。”就把《方格子》放在第一篇。

讀者選擇瞭我,我也很高興。見麵時,請撫撫耳朵或者鼻子吧。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


前言/序言

  畫(代序)

我喜歡看畫。

空閑的時候,坐在小矮凳上,把書本擱在大矮凳上,就可以看一陣畫集瞭。

夏加爾是俄國人嗎?莫迪裏阿尼是意大利人嗎?杜菲是法國人嗎?波特羅是哥倫比亞人嗎?不要緊,他們的作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沒有文字的障礙,無需翻譯,可以看得懂。

小說是章節的貫連,電影由場鏡剪接,畫似乎要不同些,仿佛孤寂的存在,既沒有從前,也沒有以後。古希臘那位哲人赫拉剋利特怎麼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那麼,畫幅裏凝定瞭的河流呢?

柏洛瑪先生卡爾維諾曾說:步進美術館看畫,從一幅畫到另一幅畫,每個人可依自己的想象編述故事。的確這樣,而且,看似孤立的畫幅,彼此之間自有紐帶,同一大室裏的畫,或許皆隸屬古典的殿堂,另一樓層的,都可歸聚為印象館。

作者的畫冊,往往記錄瞭個人的創作曆程,從玫瑰時期到藍色時期,中間的過渡,鮮有明顯的斷層痕跡。《草地上的午餐》,原是數百草稿的疊印。

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博爾赫斯說:書本不但延展記憶,同時啓發想象。文藝復興的喬托在我,明澈如希臘悲劇,波提切利典麗仿若但丁,培根使我想起卡夫卡。

張萱《搗練圖》裏女子眉心的綴飾,就是《木蘭辭》裏的“對鏡貼花黃”瞭吧?古老的熨鬥,如此雷同一隻長柄水勺。熨鬥常常叫我想起福剋納,他在《喧聲與憤怒》中寫昆丁買兩個熨鬥,那時候的熨鬥,竟然按斤兩稱計。

顧愷之的畫裏恒常齣現兩類樹木,一種許是落花飛絮的楊柳,另一種卻似雞冠花。他畫的羅傘,不知道是植物還是動物,那麼像一條星魚,難道是曬乾瞭的巨大柚子皮?

我喜歡色彩。

喜歡野獸主義的濃熾,馬蒂斯的剪紙,艷亮而憂傷;喜歡後期印象互補的色係,高更的平塗,完全像散文體係的小說。

我喜歡實物。

喜歡烏篷船、水浪紋、褶衣彩帶;喜歡陶瓶、水果、布幔、魚與黑鳥。有兩個人畫的黑鳥,我念念不忘:硃耷與勃拉剋。

我喜歡人物。

喜歡水手、小醜、漁夫、裸婦、琴師、舞者;喜歡姿態、眼神、步調和肌膚。如果天使也是人物,我也喜歡天使。天使都長著巨大的翅膀,泉州開元寺的飛天也不例外,隻有敦煌的飛天沒有翅膀,靠飄帶飛舞。

陶淵明正在吃菊花嗎?明代盛行山水和花鳥,然陳洪綬獨繪人物。他的白描水滸葉子,頭上遍插花葉(會是茱萸麼?)的,竟然都是男子漢:小鏇風柴進、浪子燕青,還有拼命三郎石秀。時遷偷的是隻華麗的雉雞,史進身上滿布夔紋的雲龍。

不耐看的畫我照樣看。

阿加姆(Yaacov Agam)眩目,但像群宴的彩虹;濛德裏安機械化,配上音樂看卻充滿動感。前拉菲爾畫派流於縴巧,仍孕育點書捲氣;普普藝術畢竟粗疏,然而散發反叛的聲音。郎世寜滯於工整,但高度傳真,看他一捲《木蘭圖》,等同閱讀一遍皇帝狩獵的故事。畫者隻需嚴肅創作,態度誠懇,成敗得失,不足以論英雄。

盧梭那些獅虎齣沒的熱帶植物林,可以挪作不錯的糊牆紙,可他是素人畫中的奇葩。杜尚為濛娜麗莎加上兩撇八字鬍須,看來戲謔,我隻覺莊嚴。米羅把繩織並貼在畫布上,呈現物質肌理的絕佳對比。

我喜歡講故事的畫。

李公麟的《維摩演教圖》講維摩說法,天女散花,文殊的大弟子遭天女抖落的花朵黏滿袈裟瞭。“結習未盡,花著身耳”,這是大乘的教義。

我喜歡連環圖。

西斯廷天頂上是米開朗基羅畫的一套《創世記》故事:劃分光暗、創造日月、創造水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逐齣樂園、挪亞獻祭、挪亞方舟和挪亞醉酒。一連九幅大壁畫,是連環圖,像一本畫在牆上的故事書。

我喜歡捲軸畫。

顧閎中用五幅以屏風相隔的連環圖來講述韓熙載夜宴,那麼多的人,就像古埃及的壁畫,主要人物畫得特彆大。德明和尚不好意思看王屋山跳“綠腰舞”,彆過頭去看韓熙載擊鼓。除瞭羯鼓,樂器方麵還有琵琶、簫、笛、檀闆和篳篥。看看那名琵琶伎,坐在錦墩上,穿水綠衣,係淡紅裙,罩紫色彩金帔,梳高髻,插鳳翹,著雲頭鞋。看看那套杯盤,影青帶溫碗的執壺、帶托的酒杯,典型的五代北宋青瓷器皿。畫裏的桌案傢具、織綉花紋,無不細節詳盡。

我喜歡細節詳盡。

我喜歡走馬燈。

如果要我糊一盞走馬燈,我就會選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瞭。那條河將永遠流不盡。古希臘那位哲人赫拉剋利特的學生剋拉底魯又怎麼說呢?人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可惜他沒有真正領會老師的辯證法。《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流動的風景,房子鱗次櫛比,路上滿是騾子、毛驢、馬匹、牛車、轎子和駝隊,夾雜著和尚、道士、乞丐、官吏、江湖郎中、算命先生、商賈、船夫和攤販。拿一個放大鏡來,可以一厘米一厘米地仔細看畫裏的船釘、席紋、水縐、疊瓦、排闆、傘骨、虹橋和彩樓歡門。衙役在官署門前打盹睡覺,十字街頭,打扮得像取西經那玄奘似的行腳僧走過來瞭,經過趙太丞傢門外那口四眼井,經過一座圍著許多人聽說書的茶棚。啊啊,茶棚裏的說書人,他正在講什麼故事呢?

我喜歡聽故事。

讓我到茶棚裏去坐一迴,聽一陣子故事再說。



《鬍子有臉》:一部關於存在的沉思 《鬍子有臉》是一部探索人類存在意義與個體價值的深刻作品。它以一種近乎寓言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個體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如何掙紮著尋找自我定位、建立身份認同,並最終與世界建立真實聯係的漫長旅程。這本書並非局限於單一的敘事綫索,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零散卻又相互呼應的片段,編織齣一張關於生命、記憶、情感以及社會關係的精妙圖景。 故事的主角,我們姑且稱他為“局外人”,他的生活似乎被一種揮之不去的疏離感所籠罩。他觀察著周遭的世界,人群匆匆,各自扮演著既定的角色,而他卻總覺得自己是舞颱邊緣的旁觀者,無法真正融入。他試圖理解那些定義著“正常”的社會規範,那些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都感覺自己像是一個不閤拍的音符,與整個鏇律格格不入。 “鬍子有臉”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象徵意義。鬍子,常常被視為男性特徵的標誌,是身份的象徵,是歲月的沉澱,是閱曆的痕跡。而“臉”,則是最直接的麵貌,是與他人互動的界麵,是情感的錶達窗口。當“鬍子”與“臉”緊密相連,它似乎在暗示著一種更為復雜、更為內在的身份構成。它不僅關乎外在的形象,更深入到個體內心深處,那些不為人知、甚至連自己也未必完全理解的層麵。 書中,局外人不斷地進行著內省,他審視著自己的過往,那些童年記憶的碎片,那些青春期的迷茫,那些成年後的失落。他發現,自己對世界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到瞭過去經曆的影響,而那些經曆,又被情感的濾鏡所扭麯和塑造。他開始懷疑,自己所認為的“自我”,究竟有多少是真實存在的,又有多少是過往經曆的疊加,是他人評價的投射,甚至是社會預設的模闆? 他嘗試用各種方式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試圖在職業、愛情、友情中尋找歸屬感。然而,每一次的嘗試,都似乎將他帶入更深的睏境。在職場中,他看到的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和虛僞的恭維,那些所謂的成功,在他看來,不過是更高明的僞裝。在愛情中,他渴望的是靈魂的契閤和情感的共鳴,但現實中的關係,卻常常被物質、地位以及短暫的激情所左右,最終走嚮平淡甚至破裂。在友情中,他珍視的是真誠與理解,但大多數時候,他感受到的是疏遠、猜疑,甚至是背叛。 他開始對“身份”這個概念産生深刻的質疑。我們是誰?我們為何而存在?我們的身份是由我們自己定義的,還是由他人賦予的?社會為我們設定瞭太多的標簽:職業、性彆、年齡、國籍、信仰……這些標簽,在給予我們歸屬感的同時,也可能成為限製我們的枷鎖。局外人覺得自己被這些標簽所睏,他渴望擺脫它們,找到那個不受任何外部因素影響的、純粹的自我。 書中,他會遇到一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這些人就像一麵麵鏡子,映照齣他內心深處的睏惑和渴望。有的是看透世事的智者,用一種超然的姿態講述著人生的無常;有的是沉溺於享樂的狂徒,用放縱來掩飾內心的空虛;有的是執著於某種信念的理想主義者,用固執來對抗世界的荒謬。局外人從他們身上汲取養分,也在他們身上看到瞭自己的影子,或者說,看到瞭自己可能走嚮的各種結局。 他開始嘗試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世界。他不再試圖去“融入”,而是選擇“理解”。他開始關注那些被社會忽略的細節,那些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真相。他發現,原來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掙紮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不為人知的麵孔。他開始意識到,所謂的“正常”和“異常”,隻是相對的概念,是社會建構的産物。 《鬍子有臉》並非提供現成的答案,它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讀者與主角一同踏上這場關於存在的追尋。書中,對於“鬍子”與“臉”的探討,也逐漸深入。鬍子不再僅僅是外在的標誌,而是內心的某種沉澱,是經曆的積纍,是思考的痕跡。而臉,也不再隻是錶情的畫布,而是真實情感的流露,是與世界真誠對話的媒介。當鬍子與臉融為一體,當內心的沉澱與外在的錶達和諧統一,那或許纔是最接近真實的自我。 故事中,作者運用瞭大量的意象和隱喻,使得整個敘事充滿瞭詩意和哲思。例如,對於“時間”的描繪,它時而如流水般匆匆而逝,時而又如靜止的畫麵般凝固。對於“記憶”的描寫,它時而清晰如昨,時而又模糊不清,仿佛一層薄霧籠罩。這些意象的運用,不僅增添瞭作品的藝術魅力,也深化瞭對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局外人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瞭如何與自己的“鬍子”對話,如何理解和接納自己臉上的每一道紋路,每一絲情感的波動。他開始明白,真正的身份認同,並非來自於外界的認可,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接納。他開始懂得,生命的價值,並非取決於成就的大小,而是取決於我們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驗、如何去愛。 他或許依然是一個“局外人”,但他不再是那個帶著疏離和痛苦的旁觀者。他變成瞭一個帶著理解和善意的觀察者,一個能夠與世界建立深刻情感聯係的個體。他的“鬍子”,見證瞭他的成長,他的“臉”,也因此散發齣一種更為成熟和睿智的光芒。 《鬍子有臉》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覺醒、關於與自我和解的史詩。它提醒我們,在追逐外界的喧囂中,不要忘記迴望內心,去傾聽那個最真實的聲音。它鼓勵我們,勇敢地麵對自己的“鬍子”和“臉”,接納生命中的所有不完美,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生命意義。這部作品,將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之旅,去探索關於存在,關於愛,關於成為自己的終極命題。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費的讀物,而是一部值得反復品味、引發長久思考的經典之作。它將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並最終,讓你更加熱愛生命本身。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讓我這個老書蟲都感到有些陌生和挑戰。它充滿瞭大量的生僻詞匯,以及一些我從未見過的、像是從地方方言裏提煉齣來的獨特錶達。閱讀過程簡直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語言考古”。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字典,試圖理解那些詞語在特定語境下被賦予的微妙含義。這種閱讀體驗,既是摺磨,也是一種極大的愉悅。它強迫我跳齣自己習慣的、被現代白話文框定的思維定式。作者似乎對語言本身抱持著一種近乎宗教般的虔誠,他對待每一個字的選擇都極其審慎,仿佛每一個音節都承載著某種不可替代的曆史重量。他很少使用比喻,更傾嚮於用最直接、最原始的詞語去觸碰事物的核心。這種文字的“硬度”讓情感的錶達顯得更為剋製和有力。讀完某一章節,那種感覺不是被故事感動瞭,而是被文字的力量所震撼——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粗糙的外錶下是令人屏息的內在光澤。對於追求閱讀的輕鬆感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道高牆,但對於渴求語言深層挖掘的讀者而言,這絕對是一次值得耗費心力的朝聖之旅。

評分

我嚮來偏愛那些結構精巧、邏輯嚴密的文本,所以當我拿起《鬍子有臉》時,最初的感受是強烈的“失重”。它讀起來更像是一係列隨筆的鬆散集閤,章節之間的跳躍性極大,主題仿佛是信馬由繮,從對某件舊傢具的追憶,一下子跳到對某一特定天氣現象的描述。我一度懷疑作者是否對“連貫性”這個概念完全不屑一顧。但奇怪的是,當我放下書本,試圖在腦海中重構它的內容時,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碎片卻自行開始拼接。它不是用傳統的綫索來串聯,而是用一種更深層次的“情緒共振”將它們粘閤在一起。比如,對一位早已逝去親人的模糊記憶,會因為一個相似的顔色或者一種特定的氣味而突然鮮活起來,而這種情緒的觸發點,可能正是前一章節中對一塊老式懷錶的描寫。這本書就像一麵多棱鏡,你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摺射齣完全不同的光影,但所有的光影最終都指嚮瞭同一個核心——時間對個體記憶的侵蝕與重塑。如果你期待一個清晰的論點或一個圓滿的結局,你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你願意沉浸於這種意識流般的探索,你會發現它內在的秩序,那是一種比綫性敘事更古老、更貼近生命本質的組織方式。

評分

我必須承認,《鬍子有臉》在處理人物塑造上,采取瞭一種近乎“反人性”的手法。書中齣現的角色,往往沒有清晰的動機,他們的行為邏輯常常是跳躍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你無法完全代入任何一個人物的處境,因為他們似乎並不完全屬於我們所理解的“現實世界”。比如其中一位核心人物,他似乎終其一生都在追逐一個不存在的影子,他的所有努力,從外人看來都是徒勞且荒謬的。這讓我一度感到睏惑:作者究竟想錶達什麼?是某種存在主義的虛無感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這種“不真實感”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並非在描繪“誰是誰”,而是在描繪“人與環境的關係”。這些角色更像是某種哲學命題的載體,他們的荒誕行為,正是為瞭映照齣社會環境的某種僵化或荒謬。他們的“臉麵”,與其說是社會給予的,不如說是他們在對抗既有規則時,為自己硬生生“刻”齣來的印記。這種疏離感,反而讓讀者跳齣瞭共情的陷阱,得以用一種更客觀、更冷峻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深刻的生存睏境。

評分

這本《鬍子有臉》,我得說,簡直是本讓人又愛又恨的矛盾體。初翻開時,我滿心期待著能看到那種傳統意義上關於“麵子”和“尊嚴”的深刻探討,也許是古代士大夫的掙紮,或者現代都市人在社會壓力下的自我塑造。然而,這本書卻完全走上瞭一條我意想不到的道路。它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復雜的哲學思辨,反而像是一部極其細膩的、甚至有些瑣碎的日常觀察集。作者似乎對那些被我們習慣性忽略的微小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捕捉能力。比如,他可以花上整整三頁來描寫一個老人在早晨習慣性地整理鬍須的動作,那種緩慢、專注,仿佛在進行某種古老的儀式。這種寫法初期讓我感到有些不耐煩,心想:這到底跟書名有什麼關係?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領悟到,那份“有臉”並非是外在的榮耀,而是深藏於這些日常儀式背後的,一種對自我存在的確認。它不是說教,而是呈現,將我們從快節奏的生活中猛地拽迴來,強迫我們去看那些“無用”之物,或許,真正的“臉麵”恰恰就藏在這些不被在意的角落裏,等待著被光照亮。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是緩慢的,像一條深鞦的河流,靜靜地流淌,偶爾激起一兩朵小小的浪花,但那份底蘊卻是紮實的,讓人迴味良久。

評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對“寂靜”的描繪。在當代文學作品中,我們習慣於充斥著對話、衝突和高昂的情緒,但《鬍子有臉》的底色卻是異常沉靜的。即便是描寫最激烈的場景,作者也總能找到一種方式將聲響抽離齣去,留下純粹的動態和光影。你仿佛能聽到筆觸劃過紙張時發齣的細微沙沙聲,甚至能感受到空氣本身的密度。這種對寂靜的雕琢,營造齣一種近乎冥想的閱讀氛圍。它不是故意製造空洞,而是通過移除多餘的感官刺激,來放大那些被我們日常噪音所掩蓋的內在聲音。這種“有聲的寂靜”,對我的精神狀態産生瞭奇妙的療愈作用。在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外界的雜音變得更加寬容,因為我知道,真正的深度和力量,往往潛藏在那些最不引人注目的沉寂之中。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避風港,一個可以暫時逃離喧囂、與自我進行深層對話的文本空間。

評分

評分

書很好,用紙盒子包裝,沒有磨損。搞活動的時候買的,摺斷下來還是很實惠的。就是領券越來越難,建議定期給鑽石會員發些優惠券。

評分

幫朋友下訂單,這一單買瞭不少書

評分

內頁插圖

評分

評分

剛買還沒有看,應該不錯。

評分

兩小時看完,還行吧

評分

因為餘華的推薦嘗試著閱讀西西,也有在豆瓣試讀,一切都準備好瞭,可是拿到書質感這麼差真的不能忍。

評分

當鬍子有臉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最喜歡一天到晚問問題,而且,他的問題總是多得問不完。問問題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事實上還是一件好事,不過,鬍子有臉的問題,常常叫給問的人很難答得對,譬如他問:為什麼抽屜有桌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