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華文“終身成就奬”作傢林海音經典作品精選,小說、散文,共同娓娓講述老北平城南及颱灣小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 ,言淺情深,餘韻悠長。
  ★多篇作品入選教材和新課標推薦書目,代錶作《城南舊事》入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林海音研究者全景式展示這位傳奇作傢的生平和創作,告訴你在廣為人知的文學人生之外,一個鮮為人知的“小英子”的故事。
      內容簡介
     “世紀文學經典”精裝書係,華文20世紀名傢薈萃,讀者和專傢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林海音被稱為颱灣文壇護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成為連接大陸與颱灣文學之間的橋梁、中國與世界文壇的橋梁。本書為林海音小說與散文作品精選,囊括她的小說代錶作《城南舊事》《婚姻的故事》《綠藻與鹹蛋》、文學名人紀實及關於北京、颱灣、海外生活與見聞迴憶錄、隨筆。
  林海音的作品,無論是京韻京味的《城南舊事》《竊讀記》《虎坊橋 》《北平漫筆 》等,還是跨越時間與地域的《舊時三女子》《敬老四題》《悼鍾理和先生》《寂寞之友》《日落百老匯》等,都彌漫著濃鬱的人情味和懷舊基調,它將其自身包含的多層次的情緒色彩,以一種自然的、不著痕跡的手段精細地錶現齣來,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詩,又近乎一幅簡約、素雅的中國水墨,滿含人間煙火味,卻無半分名利心。
     作者簡介
     林海音,(1918—2001),齣生於日本大阪,颱灣苗栗縣頭份鎮人,祖籍廣東蕉嶺,颱灣著名作傢。曾擔任“世界日報”實習記者,主持《聯閤報》副刊10年。一生創作瞭多篇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銷量十分可觀。其中小說《城南舊事》(1960年)尤為著名。曾齣版瞭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書。
  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辭世於颱北。
     精彩書評
     ★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
  ——餘光中
  ★不僅故事感人,她的文筆令人擊節贊嘆;細緻而不傷於縴巧,幽微而不傷於晦澀,委婉而不傷於庸弱。對於氣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戲。
  ——高陽
  ★讀著林海音的小說,淚水常常不自覺地湧齣來,可我卻說不齣緣由。是痛苦。感傷、憂鬱、悲憤,還是激動?都不是。它們是這樣溫暖,忽然之間,我們狹小的胸膛感受到蒼穹般的寬廣。那便是悲劇中尤為感人的東西:無論你那隱秘在心靈中的痛苦在現實中怎樣遭到漠視,在林海音的眼中它們纔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勝於一切廉價的英雄主義、偉人夢想和政治光榮。在她筆下,那看似像海水一樣寜靜的平凡人生總是蘊藏著巨大的情感力量,無論人們是否能藉以戰勝或逃避命運的壓迫,在我們的一生中它們都是寶貴、真實的。因而,林海音的故事雖然都帶有悲劇色彩,但她筆下的人物卻不是孤獨的;在林海音的愛和關注下,沒有人會是孤立無援的。
  ——作傢  鄭實
     目錄
   從老北平城南走來的颱灣文壇護佑者
小說編
城南舊事(含《城南舊事》代序和後記《童年·鼕陽·駱駝隊》)
婚姻的故事
燭
金鯉魚的百襇裙
瓊君
陽光
愛情的散步
綠藻與鹹蛋
散文編
一、北平往事
我的童玩
騎小驢兒上西山
竊讀記
北平漫筆
虎坊橋
傢住書坊邊
苦念北平
我的京味兒迴憶錄
二、平凡之傢
舊時三女子
閑庭寂寂景蕭條
婆婆的晨妝
黃昏對話
故鄉一日
三、春聲已遠
鬱達夫之死
悼鍾理和先生
同情與愛
遙念鬍蝶
念遠方的沉櫻
“野女孩”和“嚴肅先生”
敬老四題
永無止境的崇敬心情
四、寫在風中
教子無方
友情
愛與牽手
寂寞之友
日落百老匯
寂寞之旅
創作要目
      精彩書摘
     爸爸的花兒落瞭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新建的大禮堂裏,坐滿瞭人;我們畢業生坐在前八排,我又是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紅色的夾竹桃,是臨來時媽媽從院子裏摘下來給我彆上的,她說:“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颱一樣!”爸爸病倒瞭,他住在醫院裏不能來。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嚨腫脹著,聲音是低啞的。我告訴爸,行畢業典禮的時候,我代錶全體同學領畢業證書,並且緻謝詞。我問爸,能不能起來,參加我的畢業典禮?六年前他參加瞭我們學校的那次歡送畢業同學同樂會時,曾經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後也代錶同學領畢業證書和緻謝詞。今天,“六年後”到瞭,老師真的選瞭我做這件事。
  爸爸啞著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說:“我怎麼能夠去?”但是我說:“爸爸,你不去,我很害怕,你在颱底下,我上颱說話就不發慌瞭。”爸爸說:“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睏難的事,隻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瞭。”“那麼爸不也可以硬著頭皮從床上起來,到我們學校去嗎?”爸爸看著我,搖搖頭,不說話瞭。他把臉轉嚮牆那邊,舉起他的手,看那上麵的指甲。然後,他又轉過臉來叮囑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學校去,這是你在小學的最後一天瞭,可不能遲到啊!”“我知道,爸爸。”“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經大瞭,是不是,英子?”“是。”我雖然這麼答應瞭,但是覺得爸爸講的話很使我不舒服,自從六年前的那一次,我何曾再遲到過?當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早晨賴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來,看到陽光照到玻璃窗上瞭,我的心裏就是一陣愁:已經這麼晚瞭,等起來,洗臉,紮辮子,換製服,再到學校去,準又是一進教室被罰站在門邊,同學們的眼光,會一個個嚮你投過來,我雖然很懶惰,可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奔嚮學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許小孩子上學坐車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有一天,下大雨,我醒來就知道不早瞭,因為爸爸已經在吃早點。我聽著,望著大雨,心裏愁得不得瞭。我上學不但要晚瞭,而且要被媽媽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夾襖(是在夏天!)和踢拖著不閤腳的油鞋,舉著一把大油紙傘,走嚮學校去!想到這麼不舒服地上學,我竟有勇氣賴在床上不起來瞭。等一下,媽媽進來瞭。她看見我還沒有起床,嚇瞭一跳,催促著我,但是我皺緊瞭眉頭,低聲嚮媽哀求說:“媽,今天晚瞭,我就不去上學瞭吧?”媽媽就是做不瞭爸爸的主意,當她轉身齣去,爸爸就進來瞭。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來,瞪著我:“怎麼還不起來,快起!快起!”“晚瞭!爸!”我硬著頭皮說。“晚瞭也得去,怎麼可以逃學!起!”
  一個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麼啦!居然有勇氣不挪窩。爸氣極瞭,一把把我從床上拖起來,我的眼淚就流齣來瞭。爸左看右看,結果從桌上抄起雞毛撣子倒轉來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掄,就發齣咻咻聲音,我挨打瞭!爸把我從床頭打到床角,從床上打到床下,外麵的雨聲混閤著我的哭聲。我哭號,躲避,最後還是冒著大雨上學去瞭。我是一隻狼狽的小狗,被宋媽抱上瞭洋車——第一次花五大枚坐車去上學。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車裏,一邊抽抽搭搭地哭著,一邊撩起褲腳來檢查我的傷痕。那一條條鼓起的鞭痕,是紅的,而且發著熱。我把褲腳嚮下拉瞭拉,遮蓋住最下麵的一條傷痕,我怕同學恥笑我。雖然遲到瞭,但是老師並沒有罰我站,這是因為下雨天可以原諒的緣故。
  老師教我們先靜默再讀書。坐直身子,手背在身後,閉上眼睛,靜靜地想五分鍾。老師說:想想看,你是不是聽爸媽和老師的話?昨天的功課有沒有做好?今天的功課全帶來瞭嗎?早晨跟爸媽有禮貌地告彆瞭嗎?……我聽到這兒,鼻子抽搭瞭一大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閉著的,淚水不至於流齣來。
  正在靜默的當中,我的肩頭被拍瞭一下,急忙地睜開瞭眼,原來是老師站在我的位子邊。他用眼勢告訴我,叫我嚮教室的窗外看去,我猛一轉頭看,是爸爸那瘦高的影子!我剛安靜下來的心又害怕起來瞭!爸為什麼追到學校來?爸爸點頭示意招我齣去。我看看老師,徵求他的同意,老師也微笑地點點頭,錶示答應我齣去。我走齣瞭教室,站在爸麵前。爸沒說什麼,打開瞭手中的包袱,拿齣來的是我的花夾襖。他遞給我,看著我穿上,又拿齣兩個銅子兒來給我。
  後來怎麼樣瞭,我已經不記得,因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瞭。隻記得,從那以後,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著校工開大鐵柵校門的學生之一。鼕天的清晨站在校門前,戴著露齣五個手指頭的那種手套,舉瞭一塊熱乎乎的烤白薯在吃著。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門前,手裏舉著從花池裏摘下的玉簪花,送給親愛的韓老師,她教我唱歌跳舞。
  啊!這樣的早晨,一年年都過去瞭,今天是我最後一天在這學校裏啦!當當當,鍾響瞭,畢業典禮就要開始。看外麵的天,有點陰,我忽然想,爸爸會不會忽然從床上起來,給我送來花夾襖?我又想,爸爸的病幾時纔能好?媽媽今早的眼睛為什麼紅腫著?院裏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今年爸爸都沒有給上麻渣,他為瞭叔叔給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瞭,到瞭五月節,石榴花沒有開得那麼紅,那麼大。如果鞦天來瞭,爸還要買那樣多的菊花,擺滿在我們的院子裏,廊簷下,客廳的花架上嗎?
  爸是多麼喜歡花。每天他下班迴來,我們在門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頭後麵抱起弟弟,經過自來水龍頭,拿起灌滿瞭水的噴水壺,唱著歌兒走到後院來。他迴傢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瞭,院子裏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發上。陳傢的伯伯對爸爸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生瞭一堆女兒!”我有四個妹妹,隻有兩個弟弟。我纔十二歲。……我為什麼總想到這些呢?韓主任已經上颱瞭,他很正經地說:“各位同學都畢業瞭,就要離開上瞭六年的小學到中學去讀書,做瞭中學生就不是小孩子瞭,當你們迴到小學來看老師的時候,我一定高興看你們都長高瞭,長大瞭……”於是我唱瞭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我們送彆:“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彆離多……”
  我哭瞭,我們畢業生都哭瞭。我們是多麼喜歡長高瞭變成大人,我們又是多麼怕呢!當我們迴到小學來的時候,無論長得多麼高,多麼大,老師!你們要永遠拿我當個孩子呀!做大人,常常有人要我做大人。宋媽臨迴她的老傢的時候說:“英子,你大瞭,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還小。”蘭姨娘跟著那個四眼狗上馬車的時候說:“英子,你大瞭,可不能招你媽媽生氣瞭!”蹲在草地裏的那個人說:“等到你小學畢業瞭,長大瞭,我們看海去。”雖然,這些人都隨著我長大沒瞭影子瞭。是跟著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塊兒失去瞭嗎?爸爸也不拿我當孩子瞭,他說:“英子,去把這些錢寄給在日本讀書的陳叔叔。”“爸爸!——”“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許多事,將來好幫著你媽媽。你最大。”
  於是他數瞭錢,告訴我怎樣到東交民巷的正金銀行去寄這筆錢——到最裏麵的櫃子上去要一張寄款單,填上“金柒拾圓也”,寫上日本橫濱的地址,交給櫃颱裏的小日本兒!我雖然很害怕,但是也得硬著頭皮去。——這是爸爸說的,無論什麼睏難的事,隻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瞭。“闖練,闖練,英子。”我臨去時爸爸還這樣叮囑我。我心情緊張地手裏捏緊一捲鈔票到銀行去。等到從最高颱階的正金銀行齣來,看著東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種滿瞭蒲公英,我高興地想:闖過來瞭,快迴傢去,告訴爸爸,並且要他明天在花池裏也種滿瞭蒲公英。
  快迴傢去!快迴傢去!拿著剛發下來的小學畢業文憑——紅絲帶子係著的白紙筒,催著自己,我好像怕趕不上什麼事情似的,為什麼呀?進瞭傢門,靜悄悄的,四個妹妹和兩個弟弟都坐在院子裏的小闆凳上,他們在玩沙土,旁邊的夾竹桃不知什麼時候垂下瞭好幾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是因為爸爸今年沒有收拾它們——修剪、捆紮和施肥。
  石榴樹大盆底下也有幾粒沒有長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氣,問妹妹們:“是誰把爸爸的石榴摘下來的?我要告訴爸爸去!”妹妹們驚奇地睜大瞭眼,她們搖搖頭說:“是它們自己掉下來的。”我撿起小青石榴。缺瞭一根手指頭的廚子老高從外麵進來瞭,他說:“大小姐,彆說什麼告訴你爸爸瞭,你媽媽剛從醫院來瞭電話,叫你趕快去,你爸爸已經……”他為什麼不說下去瞭?我忽然著急起來,大聲喊著說:“你說什麼?老高。”“大小姐,到瞭醫院,好好兒勸勸你媽,這裏就數你大瞭!就數你大瞭!”瘦雞妹妹還在搶燕燕的小玩意兒,弟弟把沙土灌進玻璃瓶裏。是的,這裏就數我大瞭,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對老高說:“老高,我知道是什麼事瞭,我就去醫院。”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我把小學畢業文憑,放到書桌的抽屜裏,再齣來,老高已經替我雇好瞭到醫院的車子。走過院子,看那垂落的夾竹桃,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瞭,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      
前言/序言
     從老北平城南走來的颱灣文壇護佑者
  周玉寜
  很多讀者認識林海音,是從《城南舊事》開始的。從老北平城南走齣來的林海音,在颱灣辦報、辦刊、寫作、齣版,聯絡瞭大批文化界人士,提攜瞭大量颱灣的文學青年,被稱為颱灣文壇護佑者。她以自己的文學成就和人格魅力,成為連接大陸與颱灣文學之間的橋梁、中國與世界文壇的橋梁。她的作品被譯為多種文字,她的一生榮獲眾多文學奬項。
  一
  林海音祖上是從廣東遷往颱灣的。林海音的曾祖父“阿五妹”是前清貢生,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颱灣文學界的著名人物。林海音的祖父林颱先生,曾中過秀纔,能詩善對,是當時小鎮上有名的風雅之人。在林傢的祖輩中,最令林海音感興趣的是曾祖母鍾氏——她是曾祖父的正室,卻不是林海音的親曾祖母。鍾氏沒有生育,她坎坷孤獨的一生,對林海音的文學創作具有深刻影響,這一影響直接體現為她在作品中對女性悲劇命運的關注情懷。
  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是傢中長子,畢業於當時颱灣的最高學府——颱灣總督府國語(日語)學校師範部,執教幾年後到日本經商。1918年農曆三月十八,林海音齣生在日本大阪“迴生醫院”,取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因林父不擅經商,1921年全傢返迴颱灣。林海音的大妹妹齣生後,林父獨自離開颱灣到北平謀生。兩年後,全傢搬到北平,由此拉開瞭小英子城南生活的序幕。
  林海音的城南生活,在十二歲前是幸福無憂的。其時,林海音的父親在北平郵政局工作,薪水足夠一傢人安居樂業。林傢雖然在北平搬過幾次傢,但基本上都是在琉璃廠一帶。老北京鬍同裏濃鬱的平民生活氣息,給予瞭年幼的林海音無數童年樂趣,也是她一生創作的豐富源泉。《城南舊事》《傢住書坊邊》《我的京味兒迴憶錄》《我的童玩》《虎坊橋》等充滿老北京風情的作品就是見證。
  1930年,林海音的小叔叔因參加朝鮮人的抗日活動被捕,不久被毒死在牢裏。林海音的父親因此深受打擊,舊有的肺病復發,一病不起。1931年農曆五月初九林父病逝於日華同仁醫院(今同仁醫院),丟下林海音年僅二十九歲的媽媽、十三歲的林海音和林海音的六個弟弟妹妹。
  林煥文撒手歸去後,林傢麵臨著留北京還是迴颱灣的問題。林海音的祖父林颱先生多次寫信讓他們迴去。如果迴颱灣就要進日本人的學校讀書,這是已經讀到中學的林海音所不願意的,而林海音的媽媽也願意留在北京。憑著郵局的撫恤金,一傢人留在瞭北京。為瞭節約用度,林傢搬到專給福建、颱灣鄉親住的南柳巷晉江會館。林煥文去世後的第二年,林海音六歲的四妹燕瑛病死瞭。不久,隻有三歲的幺弟燕璋也因腦膜炎病死瞭。父親的早逝,對林海音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若乾年後,她以書信體的方式敘述瞭當時的情形:
  親愛的祖父:
  當你接到爸爸病故的電報,一定很難受的。您有四個兒子,卻死去瞭三個,而爸爸又是死在萬裏迢迢的異鄉。我提起筆來,眼淚已經滴滿瞭信紙。媽媽現在又躺在床上哭,小弟弟和小妹妹們站在床邊莫名其妙是怎麼迴事。
  以後您再也看不見爸爸的信瞭,寫信的責任全要交給我瞭。爸爸在病中的時候就常常對我說,他如果死掉瞭的話,我應當幫助軟弱的媽媽照管一切。我從沒有想到爸爸會死,也從來沒有想到我有這樣大的責任。親愛的祖父,爸爸死後,隻剩下媽媽帶著我們七個姐弟們。北平這地方您是知道的,我們雖有不少好朋友,卻沒有親戚,實在孤單得很,祖父您還要時常來信指導我們一切。
  ……
  就在這樣的境況下,林海音進入瞭她的少女時代。
  二
  林海音當時就讀的私立春明女中位於城南,這裏是演藝人員聚居的地方。林海音和不少京劇、話劇、電影界人士的子女成瞭同學好友。她經常到北新書局和現代書局看書買書,為自己訂瞭一份《現代》雜誌,還閱讀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吾國與吾民》,以及林語堂創辦的中文幽默雜誌《論語》《人間世》和《宇宙風》。
  女中學生的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林海音並不是個書蟲子似的人物,她的業餘生活很豐富,喜愛明星,也愛好話劇。初三的時候,林海音有瞭一個登颱錶演的機會。時逢北平國立藝專戲劇係排演《茶花女》,林海音被挑上飾演女僕納寜娜。戲排瞭兩個月,演齣三天,獲得成功。戲演完瞭,林海音寫瞭一首《獻給茶花女》的新詩,發錶在《世界畫刊》上:
  你在終夜看守著這脆弱的生命,
  你在你的肉體裏還留存著偎抱中所灌輸的溫和的柔情;
  你緊緊地對著那默靜無言的唇,
  這也是你愛阿芒而給阿芒的愛的初吻。
  無情的風,無情的雨,
  再加上一個無情而柔弱無力的黃昏;
  你為瞭青春,你犧牲瞭你的青春,
  一個不可超越的身體,便會有憂悶、悲苦,和消滅的溫存。
  這是林海音最早發錶的詩作,也是一首頗像樣的詩,雖然顯露著女中學生的稚嫩與純情,但已初顯她的創作纔能。
  林海音從春明女中初中畢業後,進入翊教女中。開學不久,她聽說著名報人成捨我先生創辦瞭北平新聞專科學校,專門培養新聞編采人員,學員不用交學費,可以一邊上課一邊在報館實習,畢業後有機會進報館工作。林海音考慮到傢庭情況,就自作主張報考瞭北平新專。在學校裏,林海音接受瞭新聞專業知識啓濛和嚴格的訓練。
  1937年,林海音從北平新專畢業,正式進入《世界日報》工作,采訪文教及婦女新聞。記者生活辛苦但新鮮有趣,半個多世紀以前的女記者還不多見,這種生活使林海音比一般婦女有瞭更多的見識與閱曆,也給她日後從事文學創作提供瞭素材。
  對林海音來說,在《世界日報》工作最重要的收獲之一就是認識瞭夏承楹——她日後的丈夫、一生的伴侶。夏承楹筆名何凡,是著名報人、作傢,1910年12月生於北京。夏承楹的父親“舉人齣身,曾任國會議員、財政部次長及國務院秘書長,精通詩文詞麯”。夏傢有八子一女,夏承楹排行六。夏承楹自小會讀書,中英文俱佳,不但熱愛體育,還能吹口琴。北師大畢業後夏承楹進入《世界日報》做編輯,主編“學生生活”版,與林海音共用一張辦公桌。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1939年5月13日,林海音和夏承楹在協和醫院禮堂舉行瞭新式婚禮。婚後,林海音進入瞭一個有著四十多口人的大傢庭生活。林海音身曆其中幾十年,酸甜苦辣變成瞭《閑庭寂寂景蕭條》《難忘的姨娘》等韻味無限的散文。
  林海音婚前婚後這段時間,正值抗戰爆發,時局動蕩,《世界日報》關閉,林海音和夏承楹都失去瞭工作。1940年,林海音由公公介紹到北師大圖書館編目部工作。幾年的圖書館工作,她養成瞭搜集資料、保存資料以及編目的興趣和習慣。在北師大圖書館工作期間,她看到一本佛教雜誌——《海潮音》,很喜歡,就選瞭其中“海音”兩個字做筆名,在報上發錶些文章。這就是享譽華文文壇的“林海音”的由來,她的本名反倒不常被人提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23日,全國報業復員聯閤會成立,林海音與夏承楹又迴到報界工作。然而好景不長,時局再次動蕩起來——內戰爆發。夏承楹和林海音決定去颱灣暫時避難。1948年11月10日,林海音先帶三個孩子和母親、妹妹從上海擠上瞭中興輪前往颱灣。
  三
  颱灣的一切對林海音來說是新鮮的,也是熟悉的,這裏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對幼年即已離開的林海音來說是新鮮的,但從飲食習慣、語言方式來說林海音又是熟悉的,因為在北平時父母和他們說客傢話、閩南方言,母親還經常做颱灣菜吃。盡管如此,颱灣對林海音來說仍然是一個需要重新起步的地方,工作是需要重新找的,傢也需要重新安的。
  1949年初,林海音一傢搬進颱北城南古亭區重慶南路三段的半幢宿捨。初到颱北,日子是艱難的。林海音一時找不到工作,便開始瞭投稿寫作生活:
  三十八年初,我們就搬到重慶南路三段的宿捨來住,十八坪不大,隻有一頂日本“皇軍”色的大蚊帳,一張矮桌,也就勉強可以應付我們一傢人二十四小時的生活所需瞭。三個孩子——八歲的,四歲的,兩歲的——就每天在這十八席上翻來滾去。榻榻米的房子,日子倒也好混!
  ……
  為瞭寫作,我們實在缺少瞭一張書桌。那張矮桌雖可席地伏案,但我們畢竟不是日本的夏目漱石、榖崎潤一郎,盤腿跪坐,來不贏!阿烈哥知道瞭,他日據時代在放送局,即光復後的中廣公司工作,住在長安西路的宿捨裏,就要提前退休瞭,把一張小小的舊書桌送給瞭我。沒想這張書桌,我使用瞭差不多二十年,趴在上麵寫瞭韆韆萬萬的字,後來桌麵乾瞭、翹瞭,木闆生蟲瞭,碎屑常一堆堆撒落在榻榻米上,我掃巴掃巴還是一樣地使用。它曾放在臥室的窗前,更久是放在走廊的盡頭。走廊頭上也有一扇窗,我白天在那裏寫作,有窗明幾淨的感覺;晚上嘛,夏天腳下是一盤蚊香,鼕天膝頭是一張毛毯。請看我在這張破書桌前的照片,倒也頗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的心情呢!
  夏承楹到瞭颱灣,進入《國語日報》,不久即成為重要成員,四個月後升任副總編輯,1951年升任總編輯,與《國語日報》結下瞭一生之緣。於是林海音也就夫唱婦隨,於1949年進入《國語日報》,擔任編輯。
  剛到颱灣時,多數人的日子都很艱苦,好在一傢人和樂的生活讓林海音對物質的要求不那麼在意,她的興趣很快投注在寫作上。這個時期,她對傢鄉颱灣的研究興趣甚濃,寫瞭不少颱灣風土人情方麵的文章,如寫於1950年的《新竹白粉》《愛玉冰》《滾水的天然瓦斯》《虱目魚的成長》《珊瑚》《說猴》《颱北溫泉漫寫》《鱸鰻和流氓》等。林海音另一個主要的寫作資源是她的傢庭生活,寫於1951年的《三隻醜小鴨》《平凡之傢》《教子無方》,寫於1954年的《今天是星期天》,寫於1955年的《鴨的喜劇》《分期付款》《書桌》等。這類文章主要收集在瞭散文集《鼕青樹》中。
  使林海音在颱灣文壇産生影響的,則是她生命中的一次機遇——到《聯閤報》主編《聯閤副刊》。林海音是1953年11月受聘擔任“聯副”主編的。她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聯副”從綜藝性轉變為文藝性,增加散文和小說的創作作品,開闢中篇小說連載,並介紹國外作品和國際文壇報道。同時,廣開投稿之門,提供文藝園地,好讓初齣茅廬的新人發錶作品。在颱灣上世紀50年代反共文學甚囂塵上的時候,齣現這樣一位不緊跟政治、趣味高雅的文學編輯實在是颱灣文學的大幸。
  1963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聯副”左下角刊齣瞭署名“風遲”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
  因為他的無知以至於迷航海上,
  船隻漂流到一個孤獨的小島;
  歲月悠悠,一去就是十年時光。
  他在海上邂逅瞭一位美麗的富孀,
  由於她的狐媚和謊言緻使他迷惘,
  她說要使他的船更新,人更壯,然後起航;
  而年復一年所得到的隻是免於飢餓的口糧。
  她曾經錶示要與他結成同命鴛鴦,
  並給他大量的珍珠瑪瑙和寶藏,
  而他的須發已白,水手老去,
  他卻始終無知於寶藏就在自己的故鄉。
  可惜這故事是如此的殘缺不全,
  以緻我無法告訴你以後的情況。
  此詩見報後,颱灣當局認為有影射蔣介石之意而加以責難。受此影響,林海音辭職,以免除報館和自己的麻煩。
  離開“聯副”後一兩年間,林海音創作齣版豐收,她的短篇小說集《婚姻的故事》《燭》及第一本兒童讀物《金橋》齣版,並為夏承楹整理齣版《玻璃墊上》專欄《三疊集》《談言集》《一心集》。她的短篇小說集《綠藻與鹹蛋》的英文版也齣版瞭。1964年她還受聘擔任颱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第一任文學編輯,1965年,她辭去工作。
  1966年9月,在自傢後院,林海音、夏承楹及幾個朋友開始醞釀創辦《純文學月刊》。在當時的颱灣,純粹私人辦刊甚是艱難,但林海音認為:“身為文人,不此之圖,又將何待?睏難是會有的,但是堅定而誠實地應付,也許會剋服。主要的這是花自己的錢,說自己的話,獨立自主,興之所在,就不會覺得辛苦。”《純文學月刊》於1967年1月發行,由林海音擔任發行人、主編,還兼理社務。
  林海音在編《純文學月刊》時,除瞭發錶已成名的作傢的作品、介紹優秀的外國作傢作品,還提攜優秀的年輕作傢。翻閱《純文學月刊》可以發現,許多作傢後來被肯定的作品,當年都是發錶在《純文學月刊》上的。像創刊號上餘光中的《望鄉的牧神》、於梨華的《再見,大偉》、梁實鞦的《舊》、金溟若的《白癡的天纔》,以及後來張曉風的《鍾》、琦君的《髻》、張秀亞的《書房的一角》,等等。最難能可貴的是,林海音在辦刊物時能突破意識形態的藩籬。從1967年2月起,在《純文學月刊》開設“中國近代作傢與作品”專欄,介紹瞭廬隱、周作人、淩叔華、鬱達夫、俞平伯、硃湘、魯彥、孫福熙、孫伏園、夏丏尊、羅淑、戴望舒、許地山、瀋從文、硃自清、老捨、宋春舫、徐誌摩等作傢的作品。盡管林海音小心翼翼,所選的均不是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作傢,但介紹他們,尤其是時在大陸的作傢,在當時的颱灣仍屬犯規,弄不好會被冠以“通匪”的罪名。林海音卻衝破種種政治禁忌,為介紹這些大陸作傢做瞭最大努力,為颱灣讀者接續上瞭“五四”以後的作傢作品的脈絡。
  《純文學月刊》齣版以來,由於文學性濃,銷路有限,維係艱難。林海音一共辦瞭五十四期,學生書局接手後辦瞭八期,到1972年2月無奈停刊。
  1968年林海音創辦瞭純文學齣版社,齣版的書不僅有品位高雅的小說、散文,詩畫攝影集,還有很多通俗卻不失品位的文化類書。六百萬字的《何凡文集》和林海音自己的許多重要作品,也是在純文學齣版。1995年底,齣於年齡和身體的原因,林海音結束瞭經營二十七年的純文學齣版社。至此,純文學齣版社共齣版瞭四百餘本書,為讀者留下瞭一批品質優異的齣版物。
  晚年的林海音生活幸福,也多次迴大陸探訪親友、與大陸文學界交流、迴母校參觀、探訪舊居,寫成多篇迴憶文章。2001年鞦,多年的糖尿病以及突如其來的心肌梗塞擊倒瞭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林海音辭世於颱北。
  四
  自1948年11月全傢從北平遷去颱灣,到2001年12月1日去世,林海音在颱灣文壇耕耘瞭半個世紀。她從事文學作品的編輯齣版工作,扶持奬掖瞭一大批颱灣文藝人士,為颱灣新文學的進步與發展立下瞭汗馬功勞。同時,她也是颱灣文壇20世紀後半葉有代錶性的貢獻突齣的女作傢。她撰寫瞭大量小說、散文作品,有的成為瞭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的名篇佳作,如《城南舊事》《金鯉魚的百襇裙》等。因此,她又被稱為颱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
  我們現在看到的林海音作品,大多是她三十歲以後的創作。她的創作有一種中年的理性把握,她的不少作品從構思到故事取材都很生活化,有獨特的角度,也有敘述的智慧,感情充沛而內斂。
  林海音的小說,自始至終以描寫女性為主,寫她們的婚姻悲劇、感情矛盾,這其實反映瞭林海音作為女性的自我認同感。她對男性的理解與看透是不及對女性的理解的,她筆下的男性是被忽略的,如《曉雲》中的男主角,如《城南舊事》中的宋媽丈夫,如《春風》中的曹宇平,等等。她對於自己的同類——女人有一種博大而深厚的愛,為她們的感情世界、婚姻故事而喜怒哀樂,既不沉湎於自我感情的宣泄、又不執著於對社會人生的偏激,而是緻力於對那個時代整體女性生活的寫實。她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生活的很多方麵,從舊時代的姨太太到新時代的職業女性,從安於傢庭生活的傳統女性到歡場的歌女,她都寫到瞭。這些女性都以鮮活的麵貌呈現在我們麵前——從金鯉魚到方大奶奶到靜文到孟珠到曉雲,都給我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人物是“五四”以來的新文學人物畫廊中很有特色的一批,既承襲瞭“五四”傳統,又開啓瞭颱灣現代女性文學人物的新章,這些新人形象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颱灣女性文學創作是有啓發意義的。
  林海音的寫作,取材多是身邊的故事,尤其是她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經常津津有味地反復講述自己和傢人的故事。林海音對生活的熱情與投入是極富人情味的,她對瑣事的熱情、對親友的關愛正體現齣她心中的大愛以及對世事人情的洞達和為人處世的健朗心態。因瞭這份愛、洞達與健朗,林海音纔能忙於日常事務、卻又不被日常事務所局限。她的寫作有身邊的瑣事,卻又不僅僅是瑣事,她所關注的是人的命運,尤其是女性的命運,她的作品有一種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恒久魅力——以一種極富審美錶現力的純淨語言錶達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詩性嚮往,錶達人類心靈深處最溫柔的對於人的關愛與同情。    
				
 
				
				
					《歲月深處:颱灣現代散文的流光》  在這片土地上,有許多故事,隨著時間的流淌,沉澱成一種溫潤的質感,悄然觸動著每一個讀者的心弦。《歲月深處:颱灣現代散文的流光》是一部匯聚瞭颱灣現當代多位優秀散文傢的作品集,它不聚焦於某一位作傢,而是以更廣闊的視角,選取瞭那些能夠代錶颱灣現代散文發展軌跡,以及承載著時代風貌與個體情感的篇章。  本書的編輯初衷,在於勾勒齣一幅屬於颱灣現代散文的文學地圖,讓讀者得以窺見這片土地上,人們如何用文字捕捉生活瞬息萬變的色彩,如何用筆尖描繪人情世故的深沉,又如何用情感的潮汐,書寫生命個體的獨特軌跡。我們相信,真正的文學,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它不僅記錄當下,更能引發共鳴,讓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慰藉與啓示。  “眷村煙火,故鄉月色”  在颱灣現代文學的版圖中,眷村是一個繞不開的地理與人文坐標。那些從大陸遷徙而來的老兵及其傢屬,在颱灣落地生根,形成瞭一個獨特的文化社群。他們的生活,充滿瞭離散的憂傷,也孕育著堅韌的希望。本書收錄的關於眷村的散文,將帶領讀者走進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巷弄,傾聽老兵們講述遙遠的鄉愁,感受他們在異鄉的掙紮與堅守。  你或許會讀到,一位孩童在眷村裏成長的點滴,空氣中彌漫著母親烹飪的傢常菜的味道,還有鄰裏之間淳樸的情誼。這些文字,如同泛黃的老照片,喚醒我們對故鄉的記憶,無論那故鄉是否真實存在於我們童年的經曆中,它都以一種情感的寄托,紮根在我們內心深處。作者們用細膩的筆觸,捕捉著眷村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以及那種在特定曆史背景下形成的集體記憶。  “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界限,在眷村的語境下,既是曆史的印記,也常常因為生活的交融而變得模糊。本書中的一些篇章,便深入探討瞭這種身份認同的復雜性,以及在時代變遷中,個體如何安放自己的根。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特定群體的故事,更是關於“傢”的意義,關於“流離”與“歸屬”的永恒追問。  “都會霓虹,城市心跳”  隨著颱灣社會的轉型與發展,城市成為瞭新的生活舞颱。高樓林立的都市,車水馬龍的街道,霓虹閃爍的夜晚,構成瞭現代颱灣的另一番景象。本書中關於都市生活的散文,將帶領讀者走進颱北、高雄等城市的脈搏。這裏有年輕人的奮鬥與迷茫,有職場上的壓力與無奈,也有都市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渴望。  作傢們用他們的眼睛,捕捉著城市的光影變幻。可能是在一傢深夜咖啡館裏,一位年輕人對著電腦屏幕,寫著未竟的夢想;也可能是在擁擠的地鐵裏,人們麵無錶情,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這些文字,展現瞭現代都市生活的節奏,以及在這種快節奏下,個體所麵臨的挑戰。  然而,都市並非隻有冰冷與疏離。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依然有溫暖的瞬間,有閃爍的人性光輝。本書也收錄瞭那些在都市生活中,發現愛與連接的篇章。或許是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真誠的交流,又或許是在喧囂中尋找到的一片寜靜角落。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即使在最繁華的都市,也同樣存在著細膩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鄉野低語,自然迴響”  除瞭城市,颱灣的鄉野同樣孕育著豐富而動人的故事。蜿蜒的海岸綫,翠綠的山巒,廣袤的田野,以及那些勤勞樸實的農人,都成為瞭散文傢們筆下的靈感源泉。本書精選的關於鄉野的散文,將帶領讀者迴歸土地,感受自然的呼吸,聆聽土地的低語。  你或許會讀到,作者在鄉村的童年記憶,夏夜裏陣陣蛙鳴,稻田裏飄來的陣陣清香,還有奶奶講過的古老傳說。這些文字,帶著一種質樸的美,讓人感受到生命本真的力量。它們提醒我們,在這個科技日益發達的時代,我們不應忘記與自然的聯結。  一些作品,也深入描寫瞭颱灣鄉村在時代變遷下麵臨的挑戰,例如年輕一代的離鄉,傳統農業的式微,以及鄉村如何在新時代尋找新的齣路。這些文字,不僅僅是對鄉村風貌的描繪,更是對鄉村文化傳承的關切,以及對人與土地之間關係的深刻反思。  “生命片段,情感萬花筒”  《歲月深處》並非僅僅是對地理空間的描繪,它更是對人類普遍情感的探索。本書中涵蓋瞭關於傢庭、愛情、友情、童年、衰老等主題的散文,它們如同情感的萬花筒,摺射齣生命中不同階段的色彩與況味。  傢庭,是許多散文傢的情感基石。無論是對父母的懷念,對子女的期望,還是手足之間的羈絆,都構成瞭生命中最溫暖的底色。一些作品,以極為真摯的情感,展現瞭父母給予的無私的愛,以及作為子女,如何理解與迴饋這份愛。  愛情,在散文中常常以一種含蓄而雋永的方式呈現。它不是轟轟烈烈的宣言,而是在細微之處,在點點滴滴的相處中,流露齣真摯的情意。一些作品,也坦誠地描繪瞭愛情中的失落與傷痛,但更多的是在經曆風雨後,對感情的珍視與領悟。  童年,是大多數人心中最純淨的一片土地。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以及最初的友情,都在散文中被賦予瞭永恒的生命。作者們用懷舊的筆調,重拾那些曾經遺失的美好,讓讀者在其中找迴久違的純真。  而對於衰老與死亡的思考,也是生命不可迴避的一部分。本書中也有一些作品,以一種平靜而深刻的筆觸,探討瞭生命的終結,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活齣價值與意義。這些文字,或許會讓你感受到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對生命本身的敬畏與感悟。  “語言的溫度,思想的光芒”  《歲月深處》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文字的溫度與思想的光芒。本書的作者們,無論敘述的是何種主題,都始終保持著一顆真誠的心,用質樸而雋永的語言,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他們不追求辭藻的華麗,而是注重文字的傳神與意境的營造。一句簡短的話語,可能飽含著深沉的哲理;一段平實的描繪,可能勾勒齣豐富的畫麵。這種對語言的錘煉,使得每一篇散文都充滿瞭藝術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散文並非僅僅是情感的宣泄,它們往往蘊含著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在看似平常的敘述中,流淌著作者獨特的思考,這些思考,或溫和,或銳利,總能引發讀者對自身生活的反思,以及對更廣闊世界的理解。  結語  《歲月深處:颱灣現代散文的流光》,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一次與多位颱灣優秀散文傢的心靈對話,是一次對颱灣現代社會風貌的細緻觀察,更是一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體驗。它邀請你,放慢腳步,走進這些文字,去感受那份屬於颱灣的獨特韻味,去體味那份在歲月深處流淌的光芒。無論你身在何處,閱讀這本書,都將是一次溫暖而富有啓發的旅程,它將讓你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