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做,才叫爱孩子:当人们一窝蜂地将给孩子花钱、为孩子铺路搭桥当成是爱孩子的方式时,这本书,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父母的职责,不是让孩子快乐,而是让孩子拥有面对不快乐的勇气,而这种对情绪的调节与控制,才是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
2.孩子也需要被理解:幼儿期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噩梦,但他们每一次乖张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着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在教育孩子前,我们先要弄清楚孩子心中真正的想法。
3.是教育,也是父母的成长:为人父母,本身就是一次修行,而面对一个幼儿期的孩子,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也在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这一路,孩子与我们都在不断成长。
托娃·克莱因博士(Tovah P. Klein, PhD),被誉为“全美国懂孩子的心理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幼儿发展中心担任了20年主任,亲身见证了10万多名幼儿的成长,擅长洞察孩子内心,并且懂得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托娃博士常年在《早安美国》、《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及CNN等知名节目中担任嘉宾,并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的约稿作家,由她领导的精英团队,一直致力于幼儿发展问题的研究。
孩子,从此以后,我们互相关照
在正式成为父母前,尽管我们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做爸爸妈妈的样子,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和孩子是多么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但直到今天,我们才会明白,现实总会与想象的不一样。
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孩子满地打滚、尖叫着哭泣的场景,更别说这一幕还发生在大庭广众的地方;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孩子前一分钟让我们“走远点”、后一分钟又紧紧抓住我们衣角的状况;我们的幻想中,必定没有半夜十二点,我们头发凌乱,看着就是不睡觉的熊孩子,只能心中默默流泪的抓狂。
是的,幻想很完美,现实却凶猛异常。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那个曾经人见人爱、乖巧无比的天使baby,怎么就成了现在这个样?!为什么变得捉摸不定,一边表现着对我们的依恋,一边却又抗拒和我们在一起?为什么突然就有了那么多的鬼主意和坏脾气?
当孩子从婴儿变成幼儿时,育儿,也从此变成了一场战争。我们的口中开始有了抱怨,有了责怪,有了命令甚至奚落,我们开始简单粗暴地为孩子划定路线、描绘未来,甚至设定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我们无视孩子的抗争,疲惫地拖着他们去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只希望在某一天,当孩子成为一个卓越的人时,可以明白我们的用心良苦。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切还可以是另一副模样。也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孩子并不需要我们以这样的方式,陪伴他们成长。
是的,当孩子正式进入幼儿期后,确实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会乖张,会顶嘴,会喜怒无常,但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正在成长。他们在这个阶段,开始经历很多个人生第一次,开始体会很多复杂的情绪,开始面对很多意外的波折。他们还没做好准备,这一切就已涌入他们的生活,而那些在父母眼中不可思议的表现,只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我们发出求救信号:“这是怎么回事?天哪,你们快来帮我想一想。”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肯按捺住自己那颗几近崩溃的心,俯下身,去孩子的世界看一看,便会明白种种表象后,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害怕的又是什么;便会确信即便孩子不停与我们作对,但却仍然离不开我们的陪伴;便会明白哪些能力对于孩子的未来,才算得上是最关键的砝码。
理解是最好的礼物,爱与守护是最好的教养,养育孩子,不仅是让他变高变壮,还要以孩子真正想要的方式,陪着他,一起面对成长中的一切。孩子需要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我们精心规划的那些路线,而是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角度,读懂他们内心的渴求,在他们想要自由时远远遥望,需要安慰时用力拥抱,手足无措时给予引导,然后,任他们成为他们愿意成为的样子。
这便是童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这便是我们所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虽然也会鸡毛蒜皮,也有鸡飞狗跳,也会有数不清的欢笑和吵闹,但一个充满理解的爱的童年,却让孩子储备了在未来足以高飞的能力。而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印证了本书不遗余力宣扬的育儿观点——用孩子想要的方式,陪他成长。
孩子,在你之前,我们并没有什么为人父母的经验,而你也是第一次做小孩,面对你,我肯定会手足无措,而面对我,你也会有种种不适应。未来的路上,就让我们互相关照吧。这一程的悉心陪伴,并不是为了能够陪你走得足够远,而是希望在某一天注定需要告别时,你可以拥有独行的力量。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我预期中的“育儿技巧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家庭关系重塑”的哲学探讨。作者在探讨如何支持孩子探索世界时,提到了一个非常前卫的概念——“允许失败的遗产”。她认为,家长为孩子铺平的道路越多,实际上是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未来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如何适度“放手”的艺术,以及如何将家中的每一个小失误,转化为孩子未来面对社会挫折的“实战演习”。这种眼光是长远的,它超越了眼前的作业完成情况或礼貌用语,直指孩子未来独立人格的构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好奇心保护伞”的章节,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如何保护孩子那颗未经污染的好奇心,避免被成年人的功利思维所扼杀。通读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只关注孩子“现在”的表现,而是开始思考他“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今天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如何影响那个遥远的未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育儿书籍通常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书读起来让人压力倍增,总是在制造一种“你做得还不够好”的焦虑感。但这本书的语言基调是如此的治愈和鼓舞人心,它更像是一个强有力的后盾,时刻提醒你“你已经做得很棒了,我们只是来优化一下策略”。作者在处理“亲子冲突”时的描述,尤其打动我。她没有回避冲突的残酷性,但她提供的解决方案却充满了智慧的弹性。例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关于“分享”的场景:两个孩子都想要同一个玩具,传统做法可能是强行分配时间,但作者建议的是“先暂停,等情绪平稳了再讨论替代方案”。这种对“情绪窗口期”的精准把握,简直是神来之笔。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就是急于在孩子情绪高涨时解决问题,结果往往是火上浇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慢下来”,教会我们把“解决问题”放在“管理情绪”之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们与你共同成长的过程。
评分不同于市面上那些热衷于提供“即时见效”技巧的书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持续性。它的核心思想是建立在对“人”——即孩子本身——的深刻洞察之上,而不是依赖于某种流行的教育方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提到“学习习惯养成”时的细腻处理。她没有提供一个万能的“番茄工作法”或“学习时间表”,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对“自主权”的需求差异。例如,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他的“学习”就是游戏,而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他开始渴望被视为一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书里提供的策略是动态调整的,它要求父母必须保持一种持续学习和观察的状态,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陪伴”不是一个被动的名词,而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焦距的动词。这本书真正赋予了父母的,是一种“成为更好自己”的动力,因为要以孩子想要的方式去陪伴,首先自己得愿意去探索和改变,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自我成长。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简直就像是邻居家那位经验丰富、总是笑眯眯的阿姨在跟你唠家常,充满了烟火气和实操性。它最让我眼前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对“规则建立”的论述,完全颠覆了我过去“严厉”和“惩罚”挂钩的传统认知。作者巧妙地用“合作共创”的理念取代了单方面的“命令”,书中举例的场景极其生动,比如关于“睡前阅读时间”的约定,不是家长说“几点必须上床”,而是引导孩子一起讨论“我们什么时候读完这本书能保证明天精神饱满地去幼儿园?”这种将选择权适度下放的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尝试在家里执行书里提到的“后果预演”环节——在设立新规则时,先和孩子一起设想不遵守规则可能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家长提前预设的惩罚。效果立竿见影,孩子似乎更容易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而不是将其视为束缚。整本书的排版也很友好,有很多留白和可以做笔记的地方,仿佛作者早就料到读者会迫不及待地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家庭实践的记录。这绝不是一本“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一本需要伴随孩子成长的“行动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那种不加修饰的质朴感,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阳光下奔跑、泥巴里打滚的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我翻开扉页,首先注意到的是作者对“尊重个体差异”这一核心理念的反复强调,这可不是那种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章节论述里的真诚呼唤。特别是关于“情绪的接纳与引导”那一章,作者没有使用那些高高在上的心理学术语,而是用极其生活化的场景来剖析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需求。比如,当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发雷霆时,很多家长可能会急着去“修复”玩具或者“说教”孩子,但书里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先蹲下来,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确认他的失落,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这个小车对你很重要”。这种“看见”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有效。而且,全书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它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更像是一份地图,指引父母在面对育儿迷雾时,如何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北极星。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之前很多时候的“想当然”被温柔地纠正了,那些过去积累的挫败感似乎也找到了一个出口,不再是无解的难题。
评分孩子想要什么样的方式,怎样陪他成长。
评分好书
评分外国人的写作方式有点复杂,但是思路方法角度不错。
评分陪着孩子一起长大,得细细的品读,吸收经验!
评分对,家长学着陪孩子成长
评分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的孩子健康成长
评分蛮好的!
评分东西不错,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装进购物车很久了,搞活动中午入手了。宝宝还有三个月就要出生了,提前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