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错!
☆学习每种知识都有敏感期,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不长了,错过的话怎么学都学不好?错!
☆人类的大脑其实只开发了5%-10%,还有90%的大脑是闲置的?错!
☆记忆力高的人智商就高,学习记忆术可以提高智商,智商高的人可以更容易取得成就?错!
☆运动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头脑聪明的孩子运动都不好,学习好的孩子不应去练体育?错!
《zui强大脑》科学评审魏坤琳和他的科学家朋友们告诉您怎样搞定“熊孩子”,小孩子怎样学“科学”,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掌握脑科学,厘清育儿迷思,练就zui强脑力,培育聪明孩子!
内容简介
《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是爱贝睿学堂魏坤琳等知名育儿专家著作的一本专注于养育聪明孩子的指导书。 本书分为“真正的聪明”“聪明的大脑”“聪明学习”“聪明玩耍”“聪明养育,养育聪明”五部分,作者以“科学评审”魏坤琳为主,囊括知名高校教授、博士、科学家等科学达人,他们以儿童为中心,提倡家庭互动,结合脑科学原理,将科学的育儿思想传递给正在为养育孩子苦恼的家长们。 怎样培养真正聪明的孩子,如何搞定“熊”孩子,走出养育孩子、早教益智的误区,本书为您系统解决育儿难题。育儿即育己,让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
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zui强大脑》科学评审,爱贝睿儿童实验室主任。 爱贝睿学堂是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儿童教育产品提供商,面向0—8岁的儿童及其家庭,Du家推出以家庭为单位,结合大脑科技的儿童教育2。0课程与产品体系,科学养育,与宝宝一起成长!豪华专家团队,包括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任教的黄扬名博士、香港教育学院任教的双博士妈妈王贞琳、创新提倡“积极教养”的刘建鸿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陈忻博士等等
精彩书评
本书精华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育儿专家,百万父母参与讨论,在儿童发展早期,为您提供*威、专业、靠谱的脑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知识,学会“聪明养育”,与孩子一起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阳志平 爱贝睿联合创始人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富有科学精神又温暖活跃的育儿社群。结识爱贝睿,我收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了静待花开,学会了以年为单位来看待小朋友的成长,学着聪明地养育孩子。
——爱贝睿社群一位妈妈
目录
序 颠覆常规,科学养育第一部分 真正的聪明第一章·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魏坤琳神经智力、经验智力与反省智力三者构成了“真正的聪明”。 三种智力没有偏废,才是真正聪明的孩子。第二章·运动即教育,指令需清晰 魏坤琳(专访)小朋友们的大脑目标感不强,没有办法对行动指令快速做出回应。如果大人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情,最好能够帮助他们把目标拆解开。
第二部分 聪明的大脑第三章·关于儿童大脑科学的五个谬误 魏坤琳你的大脑只被开发了 10% 吗?左脑掌管语言逻辑,右脑掌管艺术创造?这些从小听到大的话,仅仅是神经迷思。第四章·识别和管理孩子的情绪 魏坤琳当记忆被提取和组合时,恰恰是会被改写的时候。我们需要识别孩子的情绪,表达理解,即心理学所谓的“共情”;教孩子玩“认知重评”游戏可以从多视角对记忆进行编码。第五章·掌握脑科学,厘清育儿迷思 黄扬名面对书上、网络上的诸多育儿专家宝典,选择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前,必须仔细审视。多掌握些脑科学知识,有所判断,用心了解自己的孩子,以爱为基石,理性学习,你一定会形成自己的一套育儿经。
第三部分 聪明学习第六章·小孩子怎样学“科学”? 王贞琳科学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点滴渗透。尊重孩子的观点,倾听他们的声音。你大可放心,想象和科学可以和平共处。第七章·搞定“熊孩子”,先提高他们的自控力! 洪一嘉生命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希望你的孩子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控力,学会认清自己的目标,做理性的决定!第八章·科技产品是保姆还是魔鬼? 黄扬名·魏坤琳在这满城尽是大小屏幕的时代,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从科技产品中受益,而不被它奴役?
第四部分 聪明玩耍第九章·通过游戏进入孩子的世界 吴·倩让孩子当他的世界的主宰,你跟随孩子的引领,以开放的态度接纳孩子的世界,就能走近孩子的心。第十章·如何建立亲密的亲子联结? 刘建鸿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是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除了拥抱,共情、游戏、接纳和好奇也可以帮助你增进亲子联结。
第五部分 聪明养育,养育聪明第十一章·养育不割裂,父母更从容 陈·忻孩子小时候愁长牙长几颗,长大了又愁不会交朋友,每个阶段都有发愁的事情。如果你能用长远的、发展的、整体的眼光看孩子的成长,可能会少点担心,多些淡定。第十二章·看见成长的自己,看见成长的孩子 徐珺泽当你将世界看成一成不变,智力不可提升,那么你可能一成不变。当你认为智力可以提升,思维模式能够改变,那么你可能拥有更大的世界。思维模式的不同,同样将影响你对孩子的养育。第十三章·培养自主的孩子 赵昱鲲· 魏坤琳你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只能边抚养,边摸索他应该是什么样子。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更加了解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人生更有意义。附录 育儿心书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魏坤琳 ◆Dr.魏说:科学家养娃也犯难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儿童智力的问题,通俗点来说,就是家长们都很关心的:怎样才能让我家的孩子更聪明? 我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教授,清华-北大联合生命中心的中心外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脑工作的机制,专业方向是研究人脑如何感知世界进而控制人体运动。这些都只是工作,生活中我和大家一样,就是一个普通的爸爸,一个尽量挤时间陪女儿玩耍的爸爸。 大家在屏幕上看见的我比较严肃,那是因为节目的需要。在私底下,其实我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冒险,喜欢潜水、冲浪、滑雪这些极限运动。但是到了某个时间段,我发现我不能再玩儿那些危险的运动了,因为我有了自己的孩子。 我和大家一样,就爱为孩子操心。其实,父母最希望小孩拥有的就两样东西—健康和聪明。健康,以现在的医疗水平和营养水平,一般问题不大。但是聪明,怎么让小孩更好地发挥他的潜力,培养他的能力和兴趣,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了。 尽管我知道脑科学的很多知识,但是真正面对成长的小生命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还是有点不知所措。也不只是我,包括我的同事,他们专门研究儿童发展、儿童教育,平时管教别人的孩子很容易,可一旦对付起自己的孩子,他们很多时候也慌了神。这些经验我相信各位为人父母的都深有体会。 所以我也只好开始重新学习怎么当好一个奶爸,以让小孩的早期教育是合理的、科学的。这个过程的体会我用一个词做总结,那就是困惑!这个困惑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是市面上的育儿书。他们的观点经常矛盾,并没有涵盖现在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很多都是几十年前的观念。 第二是父母的经验。他们的教育理念经常跟我自己掌握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打架,你去纠正他们还会被他们念叨:你从小就是这么养大的啊。 第三是早教机构。他们提出了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有的还自己造出来一些名词和概念,跟神经科学大脑发育这一块的专业知识差别很大。普通家长被忽悠的应该更多,我自己在判断的时候还要仔细看看他们的说辞,哪些是忽悠的市场化的语言,哪些是真正的干货。 我也在反思为什么会一直存在这种状况:一方面是错误的未经检验的养育观念一直得不到澄清,另一方面是专门做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地传达给孩子父母。这之间似乎缺少一个有效的桥梁,把两者连接起来。而这正是我们想做的事: 把育儿的专业知识传达给普通父母。 在这里,我想强调两点: 第一,我不会手把手地教大家具体的、个性化的养育方法。养孩子还得靠各位父母因材施教、自己动手。 第二,我也不是来宣扬某个养育理论是绝对正确的,是一定要遵循的,我只是把当前科学界对养育的一些主流概念展示出来,让大家明白这些理论是怎样提出来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养孩子这个问题的,这其实也是一个给科学去魅①的过程。 育儿也是育己,在育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也在不断学习,和宝宝一起不断成长。 ……
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 (图书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以科学严谨、实证为导向,系统性地培养孩子的思考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热情的指南。它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而是引导父母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首席研究员”,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和调整,深度理解并陪伴孩子发展。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未知。在这种环境下,仅仅传递知识已不足以让孩子装备好应对未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具备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对未知的好奇心,以及一种强大的工具——科学的思维方式。这套养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将科学探究精神融入到日常育儿的每一个环节,赋能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勇于探索、乐于解决问题的个体。 这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将父母的角色定位为“首席研究员”,而孩子则是“研究课题”。我们鼓励父母放下传统的、基于经验或坊间传闻的育儿模式,转向一种更加主动、系统、数据驱动的养育方式。这意味着,我们会教你如何像科学家一样观察孩子的行为、情绪和学习过程,如何提出关于孩子发展的假设,如何设计“实验”(即不同的教育方法、互动方式)来验证这些假设,并根据实验结果来调整你的育儿策略。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展开,帮助您构建一个科学的育儿框架: 第一部分:构建科学育儿的心智模型 拥抱不确定性与迭代思维: 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试错和修正。养育孩子同样如此。我们理解每位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完美的解决方案。本书将帮助您培养一种“敏捷育儿”的心态,接受育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并将每一次“不奏效”的尝试看作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从中提炼信息,不断迭代改进。 区分信息与证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和有效性至关重要。本书将引导您识别不同类型的信息来源,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学会从大量的育儿建议中筛选出真正有证据支持的、适合您家庭和孩子的科学方法。 建立因果关系意识: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将相关性误解为因果关系。例如,孩子不吃蔬菜就发脾气,我们可能会简单归结为“他不爱吃蔬菜”。但深究下去,可能还有睡眠不足、缺乏运动、情绪不稳定等多种潜在因素。本书将帮助您训练识别和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避免简单化的归因,从而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第二部分:像科学家一样观察与提问 精细化观察: 科学研究始于细致的观察。本书将教授您如何像一位博物学家一样,关注孩子行为的细节:情绪的细微变化、学习过程中的卡点、与同伴的互动模式、对特定事物的反应等等。我们会提供观察清单和记录方法,帮助您系统性地收集关于孩子的第一手“数据”。 提出可检验的假设: 基于细致的观察,您将学会提出关于孩子发展和行为的“假设”。例如,“如果我每天睡前花15分钟与孩子一起阅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升”,“如果我在他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而不是直接代劳,他的解决问题能力会增强”。这些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您对孩子的了解和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设计“实验”: “实验”在育儿中并非实验室里的复杂操作,而是指有针对性地改变某些环境因素、互动方式或教育策略,并观察其对孩子行为或能力产生的影响。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验设计”的思路,帮助您规划如何引入新的学习活动、调整沟通方式、改变家庭规则等,以验证您的假设。 第三部分:分析数据与优化策略 解读“数据”: 孩子行为的变化就是您收集到的“数据”。本书将指导您如何分析这些“数据”:哪些变化是积极的?哪些变化是消极的?这些变化与您引入的“实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我们鼓励您建立简单的记录系统(如行为日志、情绪曲线),以更客观地评估育儿策略的有效性。 迭代与调整: 科学研究的结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实验结果不如预期时,科学家不会放弃,而是会重新审视假设,调整实验设计。同样的,在育儿中,当某种方法效果不佳时,您需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及时调整您的策略。本书将提供框架,帮助您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优化。 量化与质化结合: 科学研究既注重量化指标,也关注质性描述。在育儿中,我们可以记录孩子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错误次数(量化),也可以通过描述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表达出的情感(质化)。本书将教您如何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成长。 第四部分:培养孩子的科学家精神 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本书将提供一系列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的策略,例如,如何提问才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对周围世界提出疑问,如何创造鼓励探索的环境。 教授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不仅仅是记忆科学知识,更是理解科学方法论。我们将介绍如何将科学方法论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预测,如何鼓励孩子思考“为什么”,如何帮助孩子从失败中学习。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书将帮助您引导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分析问题,拆解问题,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并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我们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塑造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升。这种思维模式与科学家的精神高度契合。本书将介绍如何通过语言、鼓励和反馈,帮助孩子建立对挑战的积极态度,将错误视为学习机会,从而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潜能。 本书的特点: 高度实践性: 本书并非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工具、方法、案例和练习,帮助您将科学养育的理念落地到日常生活中。 以人为本: 强调育儿是一个动态、个性化的过程。本书鼓励父母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家庭环境和价值观,灵活运用书中提供的框架和方法。 赋能父母: 目标是赋能父母成为孩子成长的“智囊团”和“导航员”,而不是一个被动的遵循者。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建立起一套自信、有效的育儿体系。 面向未来: 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思考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谁适合阅读这本书? 希望以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养育孩子的父母。 对育儿方法感到困惑,希望能找到更有效指导的父母。 渴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索精神的父母。 关注孩子长远发展,希望为孩子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的父母。 对科学思维和方法论感兴趣,并希望将其融入育儿的父母。 通过阅读《聪明养育:像科学家一样养孩子》,您将不再是凭感觉摸索,而是成为孩子成长旅途上一位胸有成竹的“首席研究员”,用科学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陪伴孩子探索世界的奥秘,释放无限潜能,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创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