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零件机械加工生产实例 第3版

典型零件机械加工生产实例 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宏钧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加工
  • 生产实例
  • 典型零件
  • 制造工程
  • 机械工程
  • 工艺技术
  • 实训
  • 案例分析
  • 第3版
  • 工业制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8532
版次:3
商品编码:11862535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典型零件机械加工生产实例》第3版在遵循第2版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全过程为主线的基础上,精选了轴类、套类、曲轴类、连杆类、轴瓦类、齿轮类、花键类、箱体类和丝杠类等46例典型零件,重新按中、小型企业基础工艺装备条件和小批量生产规模的特点,对所编工艺过程卡进行了全面核实、补充和完善。
  第3版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需要,适当增删了有关技术资料,使该书在原有实用性的基础上,内容更翔实,工艺参数更准确,工艺过程操作更可行,能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一般机械加工零件的工艺过程卡编制。
  全书由第2版的8章改写为本版的4章,主要内容包括:工艺设计基础,工艺技术的选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卡等。
  本书可供中、小型企业从事机械加工的工程师、工艺设计员、生产车间工艺施工员、技师、高级技术工人及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使用。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1章工艺设计基础1
1.1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1
1.1.1一般术语1
1.1.2典型表面加工术语7
1.1.3冷作、钳工及装配常用术语9
1.2产品工艺工作程序和内容11
1.2.1产品工艺工作程序11
1.2.2各程序段的主要工作内容12
1.3机械加工定位、夹紧符号12
1.3.1符号12
1.3.2各类符号的画法14
1.3.3定位、夹紧符号及装置符号的使用15
1.3.4定位、夹紧符号和装置符号的标注示例15
1.4工艺文件格式及填写规则20
1.4.1工艺文件编号方法20
1.4.1.1基本要求20
1.4.1.2编号的组成20
1.4.1.3代号编制规则和登记方法20
1.4.1.4工艺文件编号示例23
1.4.2工艺文件的完整性24
1.4.2.1基本要求24
1.4.2.2常用工艺文件26
1.4.3工艺规程格式28
1.4.3.1对工艺规程填写的基本要求28
1.4.3.2工艺规程格式的名称、编号及填写说明28
第2章工艺技术的选择43
2.1各种生产类型的主要工艺特点43
2.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43
2.3常用毛坯的制造方法及其主要特点45
2.4各种零件的最终热处理与表面保护工艺的合理搭配46
2.5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参数48
2.5.1优质碳素结构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48
2.5.2合金结构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50
2.5.3弹簧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55
2.5.4碳素工具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56
2.5.5合金工具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57
2.5.6高速工具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60
2.5.7轴承钢常规热处理工艺参数62
2.6零件图样工艺性审查64
2.6.1零件结构工艺性的基本要求64
2.6.2零件结构的切削加工工艺性65
2.6.2.1工件便于在机床或夹具上装夹的图例65
2.6.2.2减少装夹次数图例66
2.6.2.3减少刀具调整与走刀次数图例67
2.6.2.4采用标准刀具减少刀具种类图例68
2.6.2.5减小切削加工难度图例69
2.6.2.6减少加工量图例71
2.6.2.7加工时便于进刀、退刀和测量的图例72
2.6.2.8保证零件在加工时刚度的图例74
2.6.2.9有利于改善刀具切削条件与提高刀具寿命的图例75
2.6.3一般装配对零部件结构工艺性的要求76
2.6.3.1组成单独部件或装配单元76
2.6.3.2应具有合理的装配基面76
2.6.3.3考虑装配的方便性77
2.6.3.4考虑拆卸的方便性78
2.6.3.5考虑装配的零部件之间结构的合理性79
2.6.3.6避免装配时的切削加工79
2.6.3.7选择合理的调整补偿环80
2.6.3.8减少修整外形的工作量81
2.6.4零件结构的热处理工艺性81
2.6.4.1防止热处理零件开裂的结构要求81
2.6.4.2防止热处理零件变形及硬度不均的结构要求83
2.6.4.3热处理齿轮零件的结构要求85
第3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87
3.1工艺规程设计要点87
3.1.1设计工艺规程的基本要求87
3.1.2设计工艺规程的主要依据87
3.2工艺规程设计一般程序87
3.2.1零件图样分析87
3.2.2定位基准选择88
3.2.2.1粗基准选择原则88
3.2.2.2精基准选择原则88
3.2.3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88
3.2.4加工顺序的安排89
3.2.4.1加工阶段的划分89
3.2.4.2工序的合理组合89
3.2.4.3加工顺序的安排90
3.2.5工序尺寸的确定90
3.2.6加工余量的确定95
3.2.7工艺装备的选择101
3.2.8切削用量的选择101
3.2.9提出有关工艺文件102
3.2.10劳动定额的制定102
3.2.11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编制103
第4章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分析及
工艺过程卡107
4.1轴、套类零件107
4.1.1柱塞107
4.1.2输出轴109
4.1.3定位销轴110
4.1.4活塞杆112
4.1.5阀螺栓114
4.1.6连杆螺钉115
4.1.7调整偏心轴118
4.1.8接头119
4.1.9惰轮轴120
4.1.10钻床主轴122
4.1.11铜套124
4.1.12缸套126
4.1.13偏心套127
4.1.14密封件定位套130
4.1.15十字头滑套132
4.1.16车床尾座套筒134
4.1.17活塞136
4.1.18十字头138
4.1.19飞轮140
4.2曲轴、连杆和轴瓦类零件141
4.2.1单拐曲轴141
4.2.2三拐曲轴145
4.2.3轴瓦149
4.2.4连杆151
4.2.5三孔连杆156
4.3齿轮、花键、丝杠类零件158
4.3.1圆柱齿轮158
4.3.2机床主轴箱齿轮161
4.3.3齿轮轴162
4.3.4二联齿轮164
4.3.5齿圈166
4.3.6齿条168
4.3.7锥齿轮169
4.3.8锥齿轮轴171
4.3.9矩形齿花键轴172
4.3.10矩形齿花键套174
4.3.11丝杠176
4.4箱体类零件178
4.4.1C6150车床主轴箱箱体178
4.4.2小型蜗轮减速器箱体181
4.4.3减速器183
4.4.4曲轴箱188
4.5其他类零件194
4.5.1法兰194
4.5.2十字接头195
4.5.3拨叉196
4.5.4带轮198
4.5.5轴承座199
4.5.6方刀架201
4.5.7活塞环204

前言/序言


《现代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前沿》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机械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紧跟时代步伐的数控(NC)编程与现代加工技术学习平台。面对工业4.0的浪潮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加工方法和理论正面临深刻变革。本书紧密围绕这一核心,系统地阐述了从基础理论到尖端应用的全景知识体系,重点突出了高效性、智能化和高精度这三大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数控技术基础与编程语言的革新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坐标系建立以及机床结构组成,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本书的重点在于对现代编程方法的深度剖析。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G/M代码手动编程,而是将篇幅大量投入到参数化编程(Parametric Programming)和基于模型的定义(MBD)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高级编程语言的实践应用: 详细解析了FANUC、西门子以及海德汉等主流控制系统的宏程序(Macro Programming)编写技巧,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变量、判断和循环结构实现复杂曲面和变截面零件的自动代码生成,极大地提高了编程效率和通用性。 面向对象的编程理念: 探讨了如何将现代软件工程中的面向对象思想引入到复杂的加工工艺包开发中,实现刀具路径库的标准化管理和快速调用。 第二部分:复杂曲面与五轴联动加工策略 随着航空航天、模具和医疗器械等行业对复杂零件需求的激增,五轴联动加工已成为衡量一个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书用了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了五轴加工的理论基础、运动学模型及补偿技术。 五轴运动学与误差补偿: 深入分析了五轴机床的结构类型(如Y型、B-C型等)及其运动学方程,重点讲解了如何通过后处理软件和机床内置系统实现几何误差和传动链误差的精确补偿,确保高精度曲面加工的实现。 刀轴控制策略的优化: 详细对比了倾斜平面加工(Tilting Plane Machining, TPM)、跟踪铣削(Tool Center Point Path, TCPP)等核心刀轴控制方法的适用场景和参数设置要点,并提供了大量实际案例中优化刀轴方向以避免干涉、延长刀具寿命的实战经验。 复杂曲面铣削的仿真与验证: 强调了在实际加工前,利用高精度仿真软件(如Vericut或NCSIMUL)对五轴刀具路径进行干涉检查、步进验证和残留材料分析的重要性,确保“零试切”。 第三部分:高速与高精度加工(HSC/HPC)的技术集成 高速加工不仅仅是提高进给速度,它涉及到切削力学、热管理和刀具选择的系统工程。本书从材料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探讨了实现稳定高效高速加工的集成技术。 先进切削理论与微观分析: 阐述了切削力模型在高速状态下的变化,重点分析了“跳刀”现象的产生机理及其抑制方法。对于新型硬质合金、陶瓷和金刚石涂层刀具的适用范围和磨损特性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机床的热稳定性与动态刚度: 探讨了如何通过主轴热补偿、冷却液温度控制以及优化机床的动态刚度来维持加工精度,尤其是在长时间的重载切削中如何保持尺寸和形位公差。 振动控制与表面质量: 引入了主动和被动减振技术,并结合实时监测数据,讲解如何通过调整切削参数(如径向进给量、主轴转速)来抑制颤振(Chatter),从而获得镜面般的光洁度。 第四部分:增材制造(AM)与减材制造(Subtractive Manufacturing)的融合趋势 现代制造体系正朝着混合制造的方向发展。本书关注增材制造(如3D打印)后处理和如何利用先进的减材技术对增材零件进行精加工,以满足最终性能要求。 增材零件的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 分析了金属增材制造(SLM/LPM)零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特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力释放”精加工路径规划,防止在后续切削过程中发生形变。 非传统加工方法的整合: 简要介绍了电火花加工(EDM)、超精密研磨以及激光加工技术在模具和复杂零件精加工中的地位,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技术嵌入到CNC加工中心的工作流程中。 第五部分:智能制造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聚焦于数据驱动的制造未来,介绍如何将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深度融合。 切削过程的数字化与可视化: 讲解了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如声发射、振动分析)对切削力、刀具磨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并将数据反馈至CNC系统,实现加工参数的自适应调整(Self-Adaptive Control)。 人机交互界面(HMI)的优化: 探讨了触摸屏、增强现实(AR)技术在机床操作和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旨在降低对操作人员专业知识的过度依赖,提升人机协作效率。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编程代码片段,力求让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掌握“怎么做”,是机械制造领域技术人员迈向高端制造的必备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务实,几乎没有一句废话,完全是“干货”的堆砌。它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喜欢用复杂的数学公式来吓唬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来阐释理论的。每一个实例都像是一份完整的技术档案,从零件图纸的解读开始,到夹具设计的考量,再到实际的程序编写逻辑,层层递进,逻辑链条清晰得让人佩服。我尤其喜欢它对“返工”和“废品”案例的分析,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负面经验,反而详细剖析了导致缺陷的根本原因,并给出了明确的预防措施。这种“失败学”的分享,比一味地展示成功案例更有教育意义。它让我对质量控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加工过程中一步步“做”出来的。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人,放在工作台触手可及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打开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深入骨髓的实践精神所吸引。它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带着你在车间里转悠的感觉。书里对每一个零件的加工流程,从毛坯准备到最终检验,都描述得极其详尽,简直就像是拿着图纸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技师在耳边讲解一样。特别是那些关键工序的参数设置,比如刀具选择、切削速度和进给量,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际的参考范围,对于我们这些刚入行,或者想提高效率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宝典级的存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藏私的分享态度,把那些在实际生产中摸爬滚打才能积累出来的“诀窍”毫不保留地呈现出来,这种真诚度在技术书籍中是相当少见的。而且,书中对不同类型材料的加工特性分析得也很透彻,理解了这些,才能在面对复杂任务时游刃有余。它让我明白了,教科书上的知识和实际生产线上的需求之间,到底还隔着多远的距离,而这本书,恰恰就是那座坚实的桥梁。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简直无可挑剔。那些剖面图和工序流程图,线条清晰,标注准确,即便是涉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复杂夹具设计,也能通过书中的示意图一目了然。这对于理解那些晦涩的几何公差和配合要求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别提那些细节之处的处理,比如在提到某个特定设备的精度校准时,作者甚至会附带上操作人员需要注意的几个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决定最终产品合格率的关键。我试着按照书中的步骤,对一个旧的加工程序进行了优化,结果仅仅是微调了几个参数,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就有了肉眼可见的提升。这证明了作者的经验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经过了无数次试错和验证的真知灼见。这本书更像是导师的手册,它不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果不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本书的内容会过于陈旧,毕竟机械加工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然而,通读下来,我发现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工艺原理”的把握,而不是对某个特定型号机床功能的罗列。它建立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比如,在处理振动抑制和热变形补偿的章节里,作者强调的是对物理现象的理解,如何通过优化支撑结构和选择合适的减振材料来应对,这些原理是跨时代的。即便是面对未来更智能化的机床,这些关于材料应力、热传导和刀具路径规划的基础知识,依然是基石。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教你如何“思考”加工,而不是仅仅“执行”指令。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高级的工艺诊断课程,每学到一个知识点,都能立刻在脑海中对应到车间里遇到的某个棘手问题上,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评分

坦白讲,我是一个对传统制造工艺怀有敬畏之心的人,而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对“匠心”的追求。它没有过多追逐最新的、尚未成熟的“高大上”技术,而是聚焦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在主流制造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硬核”技术。比如,在谈到螺纹加工的滚压工艺时,书中详细对比了车削和滚压的优劣,并给出了针对不同材料的推荐策略,这种深度的横向比较,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工艺选择视野。我发现,很多我过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加工顺序,在这本书里被重新审视和优化了。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如何用最经济、最可靠的方式实现设计意图。此外,书中对刀具磨损和寿命的预估模型分析,也相当到位,这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的控制,对于车间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提供了实用的财务视角。

评分

挺好的,非常满意,下次还来买

评分

书质量还可以

评分

很实用,很好。物流速度快,性价比高,质量很好,适合刚入门的。

评分

内容换汤不换药,略带失望

评分

京东,神速!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希望自己能有收获。

评分

内容很好,送货很及时,很给力

评分

此书不错,值得大家购买参考来看看

评分

挺好用的 只德国铺面挺好用的 只德国铺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