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全鉴

楚辞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屈原 著,孙红颖 译
图书标签:
  • 楚辞
  • 先秦诗歌
  • 文学
  • 古籍
  • 韵文学
  • 文化
  • 经典
  • 诗歌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
  • 屈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楚辞》是我国一部浪漫主义诗歌和骚体类文章总集。《楚辞全鉴》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称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诗篇之先河,是继《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者简介

  孙红颖,女,河北省涿州市人,毕业于邯郸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现为自由撰稿人。已出版的作品有《别让不懂拒绝害你一生》《管人要稳管事要准》《列子全鉴》《战国策全鉴》等多部作品。

内页插图

目录

离骚 1
九歌 25
东皇太一 26
云中君 27
湘君 29
湘夫人 32
大司命 35
少司命 37
东君 39
河伯 41
山鬼 43
国殇 46
礼魂 47
天问 49
九章 69
惜诵 70
涉江 76
哀郢 81
抽思 86
怀沙 92
思美人 97
惜往日 101
橘颂 107
悲回风 109
远游 117
卜居 129
渔父 133
九辩 137
招魂 153
大招 165
惜誓 175
招隐士 181
七谏 185
初放 186
沉江 188
怨世 192
怨思 196
自悲 198
哀命 201
谬谏 204
哀时命 211
九怀 219
匡机 220
通路 222
危俊 225
昭世 227
尊嘉 230
蓄英 233
思忠 235
陶壅 237
株昭 240
九叹 243
逢纷 244
离世 248
怨思 252
远逝 256
惜贤 260
忧苦 264
愍命 267
思古 271
远游 275
九思 281
逢尤 282
怨上 285
疾世 288
悯上 291
遭厄 293
悼乱 296
伤时 299
哀岁 303
守志 306
参考文献 311

精彩书摘

  离骚
  【题解】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关于诗题《离骚》的解释历来异说纷呈,而联系作品实际,本书认为“遭受忧患”及“离别忧愁”之说较为确切。
  《离骚》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余字,可分十二章。依次追述家世、姓名的由来,历数上古圣君尧、舜、桀、纣等人的为政得失,申述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政治斗争中遭受的迫害,对楚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幻想中的美政理想境界进行了热情的讴歌,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楚国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诗人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
  《离骚》是楚辞的灵魂篇章,其篇幅之长、文采之美、想象之丰富、气势之宏伟、感情之强烈,在古典诗歌宝库里首屈一指,不愧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原典】
  帝高阳之苗裔兮①,朕皇考曰伯庸②。摄提贞于孟陬兮③,惟庚寅吾以降④。皇览揆余初度兮⑤,肇锡余以嘉名⑥。名余曰正则兮⑦,字余曰灵均⑧。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⑨,又重之以修能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注释】
  ①帝:先秦的“帝”字,直至战国中期,指的都是天神、天帝。夏以后的人间君主称为“后”或“王”,而不称“帝”。古氏族为了美化自己的世系,都要托祖于天神天帝,自称是某“帝”或某“神”的后裔。高阳:即古代帝王颛顼(zhuānxū)的别号,传说为高阳部落首领,实际上是楚人崇拜的天帝,是太阳神。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这里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兮:语气词,楚国方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②朕:我,上古时代的第一人称代词,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诏定为封建帝王自称的专用词。这里是屈原自称。皇考:对亡父的尊称。皇,大、美、光明。考,在先秦西汉的典籍里,有时指从祖父以上的先人,有时仅指亡父,东汉以后,专指亡父。伯庸:“皇考”的名或字,不见经传,可能是化名。③摄提:这里指“摄提格”的简称。战国时代根据岁星(木星)的运行纪年。木星绕日一周约十二年,以十二地支表示,寅年名摄提格。贞:正。孟:开端。陬(zōu):农历正月的别名。正月是一年的开始,故称“孟陬”。夏正建寅,夏历正月也即寅月。④惟:句首发语词。庚寅:屈原出生的日子,纪日的干支。寅年寅月寅日,古人认为是难得的吉日。降(古音hóng):诞生、降生。本意指从天降临,这里屈原自言天生。⑤皇:即上文“皇考”的省略,指太祖。览:观察。揆(kuí):揣测,衡量。初度:指初生的时节,即生辰。⑥肇:同“兆”,占卜的意思。锡:同“赐”,送给。⑦正则:公平而有法则,这是对屈原名“平”的解释。⑧灵均:灵善而均调,这是对屈原字“原”的解释。⑨纷:美盛的样子。内美:先天具有的内在的美好品德。⑩重(chóng):加上。修:美好。能:通“态”,指姿态、姿容。修能,即美好的外表仪形。?扈(hù):披,楚地方言。江离:江蓠,一种香草。辟:幽僻的地方。芷:幽香的芷草。?纫:楚地方言,连接,联缀。秋兰:香草名。以为:以之为。佩:佩戴。?汩(yù):楚地方言,水流得很快的样子,这里指时光飞逝。不及:赶不上。?不吾与:即“不与吾”的倒装,意思是不等待我。?搴(qiān):拔取。阰(pí):大的山坡。木兰:香树名,又称黄心树,紫玉兰,皮似桂而香,状如楠树,高数仞,相传去皮而不死。?揽:采摘。洲:江河中的陆地。宿莽:一种经冬不死的香草。
  忽:过得很快的样子。淹:通“延”,逗留,停留。?代序:轮流。序,通“谢”,过去,逝去。?惟:想。?美人:这里指楚怀王。迟暮:比喻晚年。?不:“何不”的省文,“为什么不”的意思。抚壮:趁着盛壮之年。秽:指污秽的行为。?度:态度。?骐骥:骏马,这里比喻贤能的人。驰骋:纵马疾驰,奔驰。?道:通“导”,引导。夫:语气助词。先路:前面的路,即先王的路。
  【译文】
  我是天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去世的父亲名字叫伯庸。岁星正好在寅年的孟春月,我从天降临。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通过卦兆赐给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作正则,同时起字叫作灵均。天赋给我很多内在的美好品质,再加上有外在的出众才能。披戴着江蓠和芷草,把秋兰结成佩环挂在身上。光阴似箭我怕赶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早晨我在坡地上拔取木兰,傍晚在小洲中采摘宿莽。时光迅速逝去从不停下脚步,四季更相交替永无止境。想到草木在西风里一片片凋零,恐怕楚王步入衰残的暮年。为什么不趁着盛时抛弃污秽啊,为何还不改变你的态度?骑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吧,我在前面为你引导开路!
  ……

前言/序言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诗歌的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司马迁的《史记·酷吏列传》。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将楚国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人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编纂的《离骚传》,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楚辞作品的注本,不过久已失佚。继刘安之后,相继出现了不少《楚辞》注本。东汉汉元帝初年,王逸给刘向所编的《楚辞》作注,又增入己作《九思》,命名全书为《楚辞章句》,成《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十七篇,是现存最古的一种注本,成为后世通行本。
  《楚辞》灵活地运用了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着楚地的山川江河、人物风情,使文中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是继《诗经》四言体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楚辞》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独创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体式,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在结构形式上,它把《诗经》整齐短小的重章叠句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在语言上,采用了大量的楚国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诗的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比兴夸饰与神话传说的广泛运用,使全诗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因为《楚辞》中的语言习惯、社会背景等都年代久远,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为了能较好地理解《楚辞》作品,从中领略楚辞的精粹,我们特编写了《楚辞全鉴》一书。
  本书以权威版本的《楚辞补注》为底本,通过题解、注释、译文三部分对《楚辞》中的每篇诗文进行诠释。每篇前的题解以简明精要的语言阐述篇章概要;注释主要对文中难理解和多解的字词和文化常识加以出注,注释语言力求简明准确,尽可能让读者理解诗文,参透诗词的蕴意;译文则力求直译,不妄加改动、随意增减,便于读者更清晰地理解诗文本意,品悟其中深厚的内涵。希望此书能够帮助您轻松学习《楚辞》,增长知识。
  解译者
  2015年11月

《楚辞全鉴》:一部承载着千年楚风与浪漫的文学瑰宝 《楚辞全鉴》,顾名思义,是一部对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格的《楚辞》进行全面梳理、深度解读与系统呈现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仅仅是诗歌的汇编,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回溯,一次对古楚大地深邃精神世界的艺术探寻,更是一曲献给屈原及其时代不朽的浪漫主义挽歌。本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先秦时期楚国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政治抱负、人生哲思以及审美情趣的窗口,让那些曾经激荡在湘江、洞庭湖畔的澎湃心潮,再次穿越历史的烟尘,与现代心灵产生共鸣。 一、 历史的源流:孕育《楚辞》的沃土 要理解《楚辞》的精髓,便不得不追溯其诞生的土壤——古楚国。楚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便以其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以及与中原文明既独立又交融的独特发展路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广袤的疆域,秀丽的山川,以及在南方气候环境下生长出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为《楚辞》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诗经》的现实主义叙事,向更注重个人情感抒发、更富于想象力和浪漫色彩的抒情诗的转型。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精神,但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楚地独有的巫风、神话、方言,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了“曲罢不知何处起,回看却在洞庭波”的迷离意境。屈原,作为《楚辞》的集大成者,更是将个人遭遇、政治理想与楚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前无古人的诗歌体裁。他的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不仅是文学的巅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他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反思。 二、《楚辞》的多重维度:信仰、神话、情感与哲思的交织 《楚辞》并非铁板一块,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神灵的颂歌与信仰的图景——《九歌》: 《九歌》是《楚辞》中最具地方色彩和宗教神秘感的部分。它源于楚地祭祀鬼神的仪式,包含了对山鬼、湘君、湘夫人、东皇太一、云中君等众多神灵的歌颂与祈祷。这些歌辞,不仅仅是对神灵的描摹,更是古楚人对自然万物、生命起源、生死轮回的理解与敬畏。它们展现了楚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与神灵沟通、祈求福祉的愿望。阅读《九歌》,仿佛能听到远古祭祀的鼓乐,感受到敬畏与虔诚交织的氛围。 个人遭际与政治理想的悲歌——《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中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篇章。它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壮阔胸怀,抒发了屈原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政治失意、奸臣谗毁下的孤独、痛苦与不屈。篇中的“凤鸟”、“灵修”、“扈江离与辟荔”,都成为屈原内心世界和政治态度的象征。他以极尽浪漫的笔法,将个人遭遇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创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悲剧色彩的艺术世界。 宇宙的追问与哲学的探索——《天问》: 《天问》以连珠炮式的问句,对天地万物的起源、自然现象、历史传说、神话人物等提出了连串的疑问。它展现了屈原非凡的求知欲和批判精神,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这些问题,看似寻常,实则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哲学命题。屈原通过发问,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也暗示了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质疑,是一种深沉的智慧和批判的勇气。 游仙的梦境与浪漫的想象——《远游》、《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梦游天姥吟留别》实为李白作品,但在《楚辞》研究中,常常会将与楚辞风格相近的浪漫主义作品一同探讨其浪漫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此处需谨慎区分,但若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探讨楚辞的精神影响,也可提及此类与楚辞浪漫精神契合的作品): 《远游》等篇章,展现了屈原超越现实的想象力,他渴望乘坐龙舟,驾驭飞龙,遨游于天地之间,与神仙相会。这种“游仙”的题材,充满了奇幻色彩和自由奔放的精神,是《楚辞》浪漫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 《楚辞》的艺术特色:想象、比兴、象征与音乐性 《楚辞》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瑰丽奇绝的想象: 《楚辞》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其磅礴奔放的想象力。作者们善于将现实与虚幻、人间与神界融为一体,创造出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艺术景象。神灵的形象、异域的景物、神奇的交通工具,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展现了古楚人丰富而奔放的想象力。 比兴手法的运用: 《楚辞》大量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感,暗示人物的品格,或寄托作者的理想。例如,用“蕙”、“兰”比喻君子的美德,用“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表达内心的孤寂与不安。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委婉,也更为深沉。 象征的运用: 《楚辞》中许多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如“凤鸟”象征高洁的品德和理想的追求,“绿衣”可能象征被贬谪的忧伤,这些象征性的运用,为诗歌增添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 浓郁的音乐性: 《楚辞》在形式上,多采用“兮”字作为句末的语气助词,这种“兮”字的使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使得诗歌在吟唱时更显跌宕起伏,富有感染力。此外,《楚辞》的语言也多采用楚地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四、 《楚辞全鉴》的意义:传承、解读与创新 《楚辞全鉴》的编纂,旨在系统地呈现《楚辞》的文献价值、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它将汇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深入的考证、辨析与解读。 文献的整合与整理: 本书将收录历代重要的《楚辞》版本,并对其进行校勘、注疏,力求还原《楚辞》最原始的面貌。同时,也将收录与《楚辞》相关的史料、传说,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历史背景。 思想的深度挖掘: 编者将对《楚辞》中的政治理想、人生哲思、宗教信仰、神话传说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内涵,探讨《楚辞》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艺术的精妙赏析: 本书将对《楚辞》的艺术特色,如想象、比兴、象征、音乐性等进行详细的阐释,通过对具体篇章的赏析,展现《楚辞》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文化的时代传承: 《楚辞》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楚文化的载体。本书的编纂,不仅是对古代文学的致敬,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希望能够激发当代读者对古代文学的兴趣,理解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结语 《楚辞全鉴》,将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的巨著。它将带领读者走进那个风云激荡、神话传说与政治抱负交织的时代,去感受屈原那颗赤诚而孤独的心,去领略楚地那片神秘而浪漫的土地,去体会中国古代诗歌那雄浑而瑰丽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是对《楚辞》的全面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回响。它将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悟的传世之作,它将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滋养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我必须为这部《楚辞全鉴》点赞。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快速消费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整理、考证并出版这样一套体系宏大、资料翔实的典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担当。从纸张的厚度、油墨的质感,到校对的精准度,都体现出一种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我的书架上的一员,更像是一个家庭图书馆里定海神针般的存在,代表着一种对传统文化深入探索的决心。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知识体系和学术积淀上的。我知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任何关于楚辞的疑问,我都会下意识地翻开它来寻求最权威、最全面的解答。这已经超越了一般阅读的范畴,更像是在构建一个个人专属的、可靠的古典文学研究基石。

评分

这部《楚辞全鉴》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深深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调,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熠熠生辉,透着一种庄重又不失灵动的美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讲究,那种略带米黄的细腻质感,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平添了几分怀旧的味道,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的竹简气息。排版布局上更是下了大功夫,注释清晰却不拥挤,正文与译文穿插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晦涩难懂的古文时,能随时找到指引,不至于迷失在字里行间。特别是那些引人入胜的插图,无论是对屈原形象的勾勒,还是对湘江楚地的山水描摹,都充满了艺术感染力,将文本中的意境具象化了,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的沉浸感。看得出来,编纂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心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光是摩挲书脊、翻阅书页,便已是一种享受。这份对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这部典籍的内涵增添了厚重的底色,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才算大致翻阅完这部鸿篇巨制的前半部分,坦白说,它远比我预想的要“吃力”得多,但这种“吃力”恰恰体现了其学术价值的深度。它并非那种轻松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九歌》的宗教色彩与《天问》的哲学思辨的肌理之中。书中对生僻字词的解析详尽得近乎苛刻,不仅仅给出现代汉语的解释,还会追溯到其在先秦时期的语义流变,甚至会引用不同版本的校勘差异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对于我这种对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的视角。尤其欣赏它对楚辞中那些标志性的意象——香草美人、巫术、龙凤图腾——进行系统梳理和文化溯源的部分,将这些意象从单纯的文学修辞提升到了上古楚地信仰体系的高度进行阐释,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让人在惊叹于屈原才华的同时,更能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理结构。这种层次分明的解析,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深度对话。

评分

说实话,当我决定入手这本厚重的《楚辞全鉴》时,内心是有一点忐忑的,毕竟市面上关于楚辞的读物多如牛毛,大多是碎片化的赏析或浅尝辄止的普及。但这部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地域性”的强调和挖掘。它没有将楚辞孤立地看待,而是用大量的篇幅去重建“楚地”这个地理与文化概念。书中穿插的地图、历史事件年表,以及与《山海经》、巴蜀文化等相关联的对比分析,非常有效地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立体化的楚国文化图景。比如,书中对屈原在流放途中所见的南方山川形貌的描述,结合现代地理学和民俗学的考证,让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蛮荒与灵性的交织。这种“大历史观”的介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楚辞的理解维度,不再局限于抒情文学的范畴,而是将其置于中国早期文明探索的宏大叙事之中。这种广博的视野,是其他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突出优点在于其译注的“可操作性”。以往阅读古文,最怕的就是译文过于晦涩,与原文对照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猜谜游戏”。这部《全鉴》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采用了“原文——句解——意译”的三段式处理。句解部分精准地拆解了每一个复杂句式和难点词汇的语法功能,非常适合作为学习工具书来使用;而意译部分则力求在保持古雅韵味的前提下,清晰流畅地传达原意,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滞涩感。我尝试着让一位对古文不太感冒的朋友阅读了其中一小段,他反馈说,因为有清晰的导读和流畅的现代解读作为支撑,他竟然能跟上节奏,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悲愤与激昂。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把握,着实是难能可贵,成功地拉近了千年前的文学瑰宝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评分

京东的书挺不错的,种类齐全,大部分都有塑封,边角无损伤,送货速度快,折扣力度大,每次都要好几箱,下次继续购买。

评分

太好了!非常好,对孩子帮助很大

评分

书不错,送货也快!读书对我们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了知识,就等于有了在社会立足的资本。金钱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读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

评分

在一起时代三国时代为背景?你是在说我们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带领下?这

评分

是我喜欢的内容,支持京东商城,支持正版书,在京东商城买书放心,下次在来,,

评分

内容详实 翻译很好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做功精细,纸张很厚实,封皮也很结实,里面字体清晰,配有图画,值得购买!

评分

书没得说,让你对中国古诗词全方位了解。

评分

原文 注解 翻译 结构很合理人性化 但译文枯燥 语句不通顺 意义不准确 主观臆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