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校释(修订本)(全二册)

荀子校释(修订本)(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战国] 荀况 著,王天海 校,王天海 注
图书标签:
  • 荀子
  • 先秦诸子
  • 儒家
  • 校释
  • 修订本
  • 古籍
  • 典籍
  • 哲学
  • 思想
  • 中国古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1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036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要籍集释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2
套装数量:2
字数:79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校释一反近代以来用王先谦集解本为底本的常例,而选用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为底本。同时还先用了南宋巾箱本、题注本、元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库本、谢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吴汝纶点勘本、村岗良弼评点本相参校。博彩杨倞以下至当今学人校释之文上百家,其附录辑有荀子佚文十三条。其中四条为笔者所钩辑,亦于荀子辑佚有所帮助。本书附录广集历代有关荀子研究资料,并列出引用参考书目文献二百余种,欲为研究荀子学者提供方便。总之,选取底本优良,参校本丰富,收集的资料较为完备,可谓《荀子集解》之后的又一传世力作。

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又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学识渊博,继承了儒学,并对先秦各家学说皆有吸取和批判,故在儒学中自成一派。郭沫若称他为集百家之大成者。整理者贵州民族学院教授王天海先生长期从事古籍整理,曾先后出版过多种古籍今译著作。

目录

序徐复一
前言一
凡例一
荀子注序一

第一卷
劝学篇第一一
脩身篇第二四六
第二卷
不苟篇第三八一
荣辱篇第四一一六
第三卷
非相篇第五一五九
非十二子篇第六一九九
仲尼篇第七二三五
第四卷
儒效篇第八二六○
第五卷
王制篇第九三三八
第六卷
富国篇第十四一九
第七卷
王霸篇第十一四七二
第八卷
君道篇第十二五二六
天海案: 巾箱本、递修本作‘君臣篇’,误。
第九卷
臣道篇第十三五六八
致士篇第十四五八七
卢文弨曰: 刘向元目亦作‘致仕’。其当篇皆作‘致士’,当由古‘仕’与‘士’本通。⊙天海案: 此‘士’,旧刻皆作‘仕’,二字虽可通,但目录不当与正文異,故据正文径改。
第十卷
议兵篇第十五五九九
第十一卷
彊国篇第十六六四六
天论篇第十七六七六
第十二卷
正论篇第十八七○二
第十三卷
礼论篇第十九七五一
第十四卷
乐论篇第二十八○九
第十五卷
解蔽篇第二十一八三二
第十六卷
正名篇第二十二八八二
第十七卷
性恶篇第二十三九三四
君子篇第二十四九六五
第十八卷
成相篇第二十五九七六
赋篇第二十六一○○九
第十九卷
大略篇第二十七一○三五
第二十卷
宥坐篇第二十八一一○六
子道篇第二十九一一二六
法行篇第三十一一三七
哀公篇第三十一一一四五
尧问篇第三十二一一六五
附录
一、 刘向孙卿书录一一八二
二、 荀子佚文一一九○
三、 荀子真伪考一一九三
四、 史传所载荀子事考一一九七
五、 荀子行历年表辑录一二○二
六、 史志著录荀子辑要一二一○
七、 荀子版本源流考一二一八
八、 荀子旧刊序跋辑要一二二五
九、 荀子历代评述辑要一二四九
十、 荀子校释引用及参攷文献列目
一二六八
後记一二八四

前言/序言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余读章先生訄书木刻本,列尊荀为首篇,所尊者为荀況,战国赵人,所如不合,终废老兰陵。及訄书定本在日本翔鸾社出版,更篇名为订孔,其尊荀也如故。其言:‘荀卿以积伪俟化治身,以隆礼合羣治天下,不过三代,以绝殊瑰,不贰後王,以綦文理。百物以礼穿敹,故科条皆务进取而无戾。’又称其正名学说,世以为在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间。其道术踊绝孔氏,神明千古,其绳誉可谓备至矣。余之治荀学自此始基。诵法王念孙读书杂志、俞樾诸子平议、孙诒让札迻。逮王先谦荀子集解而集其成。嗣後学者踵起,各有擅长,而荀学大显於世。呜呼,盛矣哉!余撰後读书杂志,中有荀子臆解一篇,未尽善也。然其校雠训释,有足多者。余弟子高正研究员为全面校理,得異文一千三百多条,並写有窥管一文,亦可喜也!
迩来異军突起,则有贵州王天海教授,尽力为荀子校释一书,体大思精,钜细无遗。余阅其部分篇目,觉其体例妥善,胜义稠叠,允为荀学功臣,钦迟无已。辱承雅爱,嘱为弁言,其何敢辞!下列四端,愿共商榷。依次述之。
一、 勤校雠
籀读古籍,须勤校雠,此义前人已言之。余观作者所列版本源流,如数家珍,纤悉无遗,治荀学者循此求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清顾广圻之业绩,可师法也。
二、 稽雅训
荀子为先秦古籍,号称难读。学者借助于尔雅、小尔雅等书,自可迎刃而解。同时还可查覈同时代的书,以作比覈。如: 正论:‘桀、纣者,其知虑至险也,其至意至闇也。’杨倞注:‘至意,当为志意。’余谓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至意。’汉书司马迁传作‘指意’,义为意恉,可以互证。又如大略:‘货财曰賻,舆马曰賵,衣服曰襚,玩好曰赠。’汉书朱建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赙凡五百金。’正指货财言。覈之说文:‘赠,玩好相送也。’即本於荀子此文。训释可以展转相求,此类是也。
三、 考通假

四、 明代语

代语,谓当代恒言,为前此所未有。举‘物故’一词为例。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闲之时,则不能不有疾痛物故之忧焉。’物故,杨倞无注。余谓物故为秦、汉人语,义为死亡。汉书苏武传:‘前已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顔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死也。’宋祁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歾,即殁字;故,为故世;与鬼物义无与。物故,始见於荀子,而注者不知,顔师古为训释大家,而又误说物为鬼物,至宋祁说歾故,始为後人所承用。欲明解代语,洵其难哉!
余年近耄期,不能深思。天海君年富体强,囟力敏锐,当厚植根柢,层楼更上,前程未可量也!属有小恙,勉缀芜辞,以寄遐想,切愿荀学日益广大,尽其效用,此则余所日夕馨香祷祝者夫!

二五年四月杪撰於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荀子其人,史记有列传,然记其行事简略,语焉未详,其生卒之年阙如。但荀子为战国末期一大思想家、哲学家,则是不爭之事实。称他为孔孟之後儒学大师,亦为学界所认同。
荀子生逢末世,抱不世之才,奔走於赵、魏、齐、秦、楚列国之间,然终不见用,废老兰陵,留其著述荀子七万五千馀言传於今〔一〕,亦可谓不朽矣!
荀子之学,本仲尼而斥诸子,隆礼义而重名法,主性恶而倡人为,制天命而材万物,尊先王而法後王,推王霸而举贤能,其内容之广博,识见之敏锐,思想之精密,行文之浑厚,实为其他先秦诸子所不及。他对先秦各家学说皆有吸取和批判,郭沫若称之为集百家之大成者,亦有因也〔二〕。
荀子之书,在他身前即已部分流传於世。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云:‘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与荀況同时人,此言当信。且西汉初年韩婴著韩诗外传,广引荀书达五十九处之多,涉及荀书二十一篇〔三〕。故西汉成帝时,刘向方能据中秘所集三百二十二篇荀卿书去其重複,删定为荀卿新书三十二篇。荀子一书能流传二千一百馀年而至今日,首归刘向整理编定之功。
自西汉以降,羣经诸子已有注疏。论、孟二书在汉文帝时即立於学官並置博士,老子、孟子二书,两汉时均有注释,至魏晉南北朝时,诸子之书已多为学人校注。但荀书却因其‘制天命’、主性恶、兼王霸、斥孟子之说而备受统治者冷落。加之其书行文古奥,最多奇字僻词〔四〕,故难大行於世。至唐中叶,韩愈孟、荀並论,称荀子‘大醇而小疵’,肯定了荀子在儒家的地位,其後方有杨倞为之作注。刘向叙录所称荀卿新书,汉志後又称孙卿子、荀卿子。‘荀’、‘孙’乃声音之转,非颜师古所谓‘本曰荀卿,避宣帝讳,改曰孙’。清儒辨之已明〔五〕。
杨倞其人,两唐书皆无传。据其荀子注序所记之年,知为唐宪宗时代人。杨倞据所传孙卿子十二卷,改易篇次,详加校注,析为二十卷,定名为荀子。此乃今传荀子最古之本。杨倞校注荀子不仅有首创之功,且校勘、注释谨严详审。今通检杨倞注本,计出校释之文三千四百八十八条,校注文字八万一千七百馀字,超出荀书本文六千馀字〔六〕。(其中君道、乐论二篇及王制篇‘具具而王’以下不见注文,疑传写或手民夺漏。)其中有十一篇篇目下撰有简要说明,实开後世注荀篇目题解之先河。其校释虽未尽善,时有引书冗繁之病〔七〕,然‘多明古义,亦異於无稽之言’〔八〕。今人李中生曾专文评议杨倞注荀子成绩有五条:
一、 训诂与义理的统一;
二、 注解确切灵活;
三、 结合荀书词例以注荀;
四、 结合语法分析以明训诂;
五、 校勘精审〔九〕。
这些评议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总之,杨倞对荀子的校勘注释大体不误,用力至勤,为後世荀书整理者提供了借鉴和范例,其首创之功实不可没。
杨倞所注荀子,在北宋熙宁元年(一六八年),有王子韶同校、吕夏卿重校,由国子监刊刻之本,通称监本或吕本。然此本原刻今已不存。南宋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年),唐仲友於台州公使库翻刻此本,通称宋台州本。南宋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年),此本重修,後流入朝鲜、韩国、日本,国内久已不见此本原刻。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黎庶昌使日时,据日本岛田篁村所藏影摹全本影刻此书,收入古逸丛书中,方存其宋台本之旧貌。此本虽係清刻,然因唐仲友刊时‘悉视熙宁之故’,且刻工精美,字迹清晰,首尾完整,存北宋熙宁监本之风,实为荀子旧刻诸本中首善之本。宋台本刊刻同年,钱佃以二浙、西蜀四本与元丰国子监刻本相校(顾广圻云:‘按熙宁、元丰相接,当无異本。’〔一〕),是正一百五十四字,考異文一百二十六条,刻之江西计台,通称漕司本或钱本。此本原刻今已不见,国家图书馆藏有清士礼居摹抄钱本,存其概貌。此本当为杨倞注本最早之合校本。北宋熙宁监本在南宋尚有浙北翻刻之本,通称宋浙本。此本刊刻之年未详,今人高正称‘考其讳字及刻工之时代、地域,似可定为南宋宁宗时浙北刻本’。此本现藏於国家图书馆,後附清人顾广圻跋文。此本或是现存荀子诸本中时代最早之刻本。然‘详考之,其所据底本似有缺叶,而以纂图互注系统本之文补之’〔一一〕。此本共抄补十二叶半,尚缺二叶未补,亦有多处因书叶残破而微描字画者,故其校勘价值已逊於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此本於一九七四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
南宋时尚有数种纂图互注本荀子刊刻行世,而所据底本则不同於北宋熙宁监本系统。元刻明修之本、明六子书本,多出於此系统传本,故与宋台本、宋浙本等文字颇異。(高正以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为底本,与浙北本、南宋刊删纂图互注巾箱本、南宋坊刻纂图互注分门类题注本、南宋坊刻元明递修本相参校,共校得異文一三九六条〔一二〕。)明嘉靖十二年(一五三三年),世德堂刊顾春辑六子书本荀子最为通行。此本即以元刻纂图互注六子为底本,删去‘纂图互注重言重意’,仅存杨倞注文,又据钱佃刊本略加校改而成。此本今存国家图书馆。清乾隆时主修四库全书,其文渊阁荀子写本亦以明世德堂本为据,並校以少量误字。
宋代理学兴盛,宋儒多扬孟抑荀。荀子刻本虽有数种,但全面校释荀书者竟无一人。洪迈在容斋续笔卷十一中提及杨倞注荀子,仅对臣道篇、致士篇注引尚书有过批评。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十中涉及荀子校释者亦只有十四条。此外刘辰翁亦有批注之文,今散见於明末傅山的荀子评注手稿中。元、明两代以翻刻南宋纂图互注本荀子为主,更未见其有价值之校注本。今人严灵峰荀子集成虽收明刊十二种,然除世德堂本外,几无可取。明末清初傅山的荀子评注尚有一定价值,然其手稿本迟至一九九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刊行,故清儒治荀者似未能见。傅山此本仍以明刊世德堂本为底本,共摘荀子三十二篇词句並杨倞相关注文五百零六条,其下用号标示傅山案语者一百六十五条。正如他自己在书前小序所言‘取其词义雋永者,略记一半句或数字’,可见此书体例为读书札记。傅山评注之内容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直接评论荀子之思想理论、文章风格等,借以抒发自己的意见和思想;二是批驳旧注,主要是杨倞之注;三是考订文字、音韻、训诂,校正其义训音读;四是指示典故词语之本源等等〔一三〕。其中精到之见随手可撷。书之末傅山评述认为: 荀子三十二篇不全为儒家言,而近於法家、刑名家,非墨而又近於墨家言。此乃司马迁之後,最早指出荀子思想兼采百家之说。
清代是荀书校勘、整理、训释成绩卓著的时期。清人校释荀子,首推王懋竑之荀子存校。王氏生於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年),乾隆六年卒(一七四一年),其书至少早於卢校谢刻荀子笺释四十五年。当然,最突出的表现仍是卢谢本荀子笺释、王念孙的荀子杂志八卷及补遗一卷、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卢校谢刻本最早刊於清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其所据之本实以摹抄南宋浙北本与元刻纂图互注本为主,故凡称‘宋本’之处,並不全与今存宋本同,显为抄本所误。杨守敬以影刻宋台本对照,‘其遗漏不少数百字’〔一四〕。卢谢本全录杨倞注文,並在原注基础上有所补充和发明。其参校本尚有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世德堂本、明鍾人傑本;其所参订者有赵曦明、段玉裁、吴骞、朱奂、汪中、卢文弨、谢墉七家。据统计,此本共出校语五九二条〔一五〕,各家校说未一一标示。校语以校订原文原注为主,兼及训释,大多要言而不繁,简洁而意明。故此本一出,清人多用之。如王念孙、王先谦、吴汝纶诸人。此本不久即东渡日本,为日人治荀者据为底本。如朝川鼎、村岗良弼等。
王念孙读书杂志刊成於清道光十年(一八三年),其中荀子杂志八卷及补遗一卷,是他在卢校的基础上,再参以陈奂、顾广圻手录吕、钱二本之異而成。他采用札记的形式,先摘出荀子原文词句及杨倞相关注文,再详加考辨,共写出校释之文七五二条,辑荀子佚文四条,其後附有顾千里校释荀子二六条〔一六〕。在所有校释荀书的著述中,其校释内容之多,仅次於杨倞注文。他校勘与诂训並重,其说之精密,考辨之详审,似无人可以相比。後来王先谦撰荀子集解,将其校释之文全部采入。
清末王先谦(一八四二—一九一七),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号葵园,後改名遯。同治进士,历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长沙城南书院院长、岳麓书院院长等职。他在古籍整理方面的著作,除荀子集解外,还有汉书补注、後汉书集解、庄子集解等。荀子集解初刊於光绪十七年(一八九一),是有清一代荀子整理、校释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以卢校谢刻荀子笺释为底本,以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参校,在保留杨倞原注同时,采入卢文弨校文五九二条、顾千里校文二六条、王念孙校文七五二条、刘台拱荀子补注校文一一条、郝懿行荀子补注校文四百条、俞樾荀子平议校文二四九条。並零星采用了汪中、陈奂、洪颐煊、郭嵩焘、郭庆藩等人的校语。王先谦在采集众人校说後,校释案语亦有五六一条之多。自称‘不敢谓於荀书精意有所发明,而於析杨、谢之疑辞,酌宋、元之定本,庶几不无一得’〔一七〕。亦为切实中肯之说。今人鲍国顺曾总结过该书的四个特点: 第一,列考证;第二,存古注;第三,择善本;第四,集众说〔一八〕。虽不尽当,亦有见地。应该说荀子集解确实是当时最精详、最完善的荀子校释之书,故其後翻印之本甚多。近代以来凡注译荀书者,多以此为底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点校本通行至今。
清末民初,校释荀书成绩显见者,有于鬯校荀子二卷,收入香草续校书中校释之文一八条;陶鸿庆孙卿子札记校释荀子一四四条,收入其读诸子札记中。民国时期,专书校释荀子的,首推刘师培的荀子斠补、荀子补释、荀子词例举要,三书共载校释之文六八条,其数量之多,仅次于杨倞、王念孙而居第三。其次鍾泰有荀注订补,共出校文五四条,可以说是卢文弨、王念孙、刘师培、王先谦之後校释荀书最勤的著作。著名学者梁启超、杨树达、高亨、刘念亲、刘盼遂、徐复、罗焌、张长弓、潘重规、鲁实先、龙宇纯、于省吾等人亦对荀书的校释倾注了精力,各有札记或论述问世。
一九三六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梁启雄荀子柬释。一九五五年,此书经修订後,更名为荀子简释而再版。其书最大之特点是简明易读;其次,他以荀子集解为底本,摘采杨倞以下诸说以补其不足。前於集解而漏收者,如乾隆时王懋竑、王绍兰之说;後於集解者,如孙诒让、陶鸿庆、梁启超、刘师培诸人之说;皆摘要而用之。尤可贵者,他首先采用了日人久保爱等九家之说,为荀书校释前所未有。书後附有荀子传徵、荀子行历繫年二文,为研究荀子提供了相关资料。然是书最大之缺点,就是改易原文较多,今人张觉、李中生曾先後有专文评论〔一九〕,此不赘述。其次,梁氏一九五五年修订再版此书时,亦未能免俗而注入了迎合时事的思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以今语校理、注释、对译荀子全书者,有章诗同荀子简注(一九七四年)、台湾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一九七五年)、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一九七九年)、李涤生荀子集释(一九七九年)。此四书皆以王先谦集解为底本,共同的特点是: 多承袭前说而少新见。
荀子简注、荀子新注二书因受‘文革’後期‘评法批儒’之影响,其注说皆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章诗同的简注也许是早期最简明之荀子今注本。荀子新注则於杨倞、熊公哲之後,首开逐篇撰写说明之先例〔二〕;书後附录有荀況大事简表、部分名词和人名简释、部分词条及人名索引四项,为初学荀书者提供了查检之便利。熊公哲的今注今译也许是最早注译合体的荀子整理之作。此书篇目之下偶有题解,其後有附录三篇: 荀子其人其书、读荀子旧序、荀卿书考略。本书之特色: 译文文白兼行;注文多采集解、柬释二书;出於己说者极少新意。李涤生的荀子集释采杨倞以下清儒、近贤及日人校说,择善而从。凡所采,皆略其徵引而取其结论,务求简明以便初学。其书同新注之例,每篇皆撰有介绍内容大意之说明,亦似篇目题解。其说‘大抵皆能提要钩玄,洞见真章,作深入浅出之说明’〔二一〕。书前有牟宗三序、自序、凡例;书末附录两篇,一为近人施之勉撰荀子年表,一为重要参考文献。此书迻述他人之说而不指明出处,亦是其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我国重新重视对文献古籍的整理与研究,以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促进精神文明之建设。以今语注译荀子者,约有二十馀家。其中以杨柳桥荀子诂译(一九八五年)、张觉荀子译注(一九九五年)较有代表性。而专书全文校释荀书者,似只见董治安、郑傑文二人所编荀子彙校彙注(一九九七年)一书。
齐鲁书社出版的杨柳桥荀子诂译前有青出於蓝的孔门儒士——荀子一文作为代序;其目录称‘遵杨倞本’,实际上是以集解为底本而选用了杨倞之注文;正文分为‘释诂’和‘译话’两部分;书末有附录三篇: 刘向校书序录、国策楚策四荀卿遗春申君书诗、王念孙录荀子佚文四条。此书‘释诂’部分摘采诸家校说以集解本为主,间用按语标明己见。采他说简要明瞭少引考证,出己说则略引书证及古训。此虽是其所长,然亦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弊。较为严重的缺点是臆改原文比梁氏过甚,已犯整理古籍之大忌。其‘译话’部分畅达者有之,牵强者亦有之,故得失参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觉荀子译注以清光绪集解刻本为底本,並以宋、明、清及日人善本参校,采集解之後诸家校说之精见者入注。其篇目卷次仍其旧,而对篇题皆有简明扼要之题解。其注释博采而简洁、精要而稳妥;译文平实而畅达;在荀子今注今译诸本中,称得上是‘公允精当’之作〔二二〕。
齐鲁书社所刊齐文化丛书中收入了董治安、郑傑文二人编撰的荀子彙校彙注一书,或是当时仅有的全文校释荀子之书。书前有述例,说明其书的性质是荀子三十二篇校注资料的彙编。该书仍以王先谦集解本为底本,按原文篇次分章节为单元,标注序号,每注依次排列‘彙校’、‘彙注’资料,若有己见则加‘案’出之,藉以对所采校注的补充、说明或订正。其‘彙校’部分首先依据由宋至清重要版本十种,与集解本相校,列出異文;其次还以几种类书、专书相校,摘录其文字差别。‘彙注’部分则参用了主要注本三十六种,上溯杨倞之注,下及七十年代末包遵信之札记。为求资料详备,对於各家不同意见,一概兼取並收。故有利於研究荀书者参考。然而此书缺点亦很明显: 一、 收采面狭窄。作为资料彙编之书,理当尽量網罗世所刊行之著述以备查考。然是书所遗民国以来名家之说尚多,如鍾泰、罗焌、潘重规、鲁实先、张长弓、蒋礼鸿、徐复诸人,更何況台湾及日人所著更无所见(据所列参校书目,知有少量日人校说乃转引自梁氏柬释本)。二、 彙校彙注刻意分立,资料零乱。编者此举本为眉目清晰而行,故校勘与训释资料人为分割而用。但我国古今校释之作,大多融校勘与释义、音读为一体,若率意截取,势必使原始资料支离破碎,文不成义,面目全非,更不便於学人阅读或查检原典。此或编撰者始料所不及。
除了以上三种全文校释、注译荀子的专著外,以札记形式摘文校释荀书而成绩突出者,尚有如下诸人: 赵海金荀子集解补正(一九七二年)有校释文八五条、严灵峰荀子读记(一九七七年)有校释文五十条、包遵信读荀子札记(一九七九年)有校释文一八四条、骆瑞鹤荀子补正(一九九七年)有校释文二八五条、龙宇纯荀卿子记馀(一九九九年)有校释文一七条、李中生读荀子札记(二年)有校释文二五条。这些著述的共同特点是,摘录荀子原书字词文句,合校勘文字、音读、释义为一体,用简易文言对前人校释进行补充、订正,或纠误,或出以新说。都为进一步整理和校释好荀书提供了参考的资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严灵峰於一九七七年主编刊行了无求备斋荀子集成丛书一套,共收荀子旧刻及整理校注之作九十种,计八十家,影印精装五十册,极大地便利了荀书研究之用,实为荀子整理、校释者一大善事。此丛书颇具特色的是,它不仅收有宋元明清旧刻,还收入了日人校刊荀子十二种。其中物双松读荀子四卷,以札记形式校释荀子,刊成於一七六四年,早於卢文弨校荀子二十二年、早於王念孙荀子杂志六十六年;冢田虎荀子断四卷,体例同物氏,刊於一七九五年,早於王氏杂志三十五年,早於王先谦集解九十六年。其中全文(並存杨倞注文)校释荀子者,还有久保爱荀子增注二十卷(一八二年)、朝川鼎校定荀子笺释二十卷(一八三年)、村岗良弼增评荀子笺释二十卷(一八八四年)。久保爱的荀子增注因其详善而为人称道和引用。其他如豬饲彦博、帆足万里、安积信诸人校释之作,皆为严氏影印收入。日本汉学者致力於荀书校释代有其人,功不可没。
纵观荀子一书的校理,杨倞的校注无疑是现存最古、价值极高的著作,也是历代校释荀书的可靠祖本。它虽有首创之功,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陷和疏失。宋人洪迈曾指出他注引尚书的失误;钱佃校本校正一百五十四字;清人谢墉亦认为杨注‘颇有舛误’。故後世学者多有补充、订正。杨倞释义虽大体不误,然因不明古音通假,颇有望文生义之处,王念孙杂志已多有批评。卢文弨校、谢墉刊刻之荀子笺释,在清代甚为风行,然所据影抄宋本多有譌误,其校改又多从元刻,所下案语则偏重於校勘異文而疏於注释。故杨守敬、王先谦等人对此亦略有微词。王先谦的荀子集解彙集了清儒重要校释成果,其体例之完备、校释之详审,前无可比。它不仅代表了当时荀书校释的最高成就,也是其後百馀年尚无人超越的集大成之作。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集解的缺陷和疏失也日益显现。李中生曾以集解为例,总结了清代训诂学的得失。他在文中既指出了清儒校注荀子超越前人的五点成就,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缺陷与疏失:
一、 疏於义理的考察分析;
二、 欠缺通过全篇全书来考察字词的阐释循环;
三、 囿于文句的常例而忽略其異例;
四、 忽略一字有数义,应根据不同语言环境区别对待;
五、 对荀书词例缺乏瞭解,随意援引他书加以比附;
六、 缺乏语法分析。〔二三〕
这些虽不失为切实中肯的意见,然未能从文献整理的宏观角度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来审视王先谦集解的局限与不足。首先,集解彙集资料未为完备。虽集解采众说厥功甚伟,但未能网罗的名家校说亦不在少数。如宋人洪迈、钱佃、刘辰翁,明人归有光、王纳谏、傅山,清人方苞、姚鼐、王懋竑、王绍兰、赵绍祖、孙诒让等人校说皆未能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其次,选择底本不精。王先谦之时已见到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却仍用了卢校谢刻的荀子笺释为底本,此亦是一大失误。更何況还有南宋浙北本、钱佃摹抄本、巾箱本、题注本、明世德堂本等重要旧刻皆未涉及,可见並未广参众本。第三,王先谦本人虽出校文五百六十馀条,然大多依从卢校或成说,新说不多,故荀子集解集释之功多而发明创见不足。附带指出的是: 集解原刻文字脱误时有所见,如考证十六页所録郝、李之文,竟脱失七十八字(参见本书附録一二四一页至一二四二页)。而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标点本不仅承其原刻之误,又新增其文字错譌、标点符号失误,约上百处之多。特别是注文标点符号的差错更甚,李中生亦有专文论及〔二四〕,此不赘述。
从王先谦荀子集解刊成(一八九一年)至今,已历百十馀年,清末民初及至当代,对荀书进行校释、整理者代不乏人,且成绩斐然。更兼时代之进步,港、台及日本,甚至西方学者研究荀子的成果,亦逐步为世人所共享,理当极力蒐求网罗略备,以便整理、校释出一个更新、更完善的荀子研读本。此外,由於荀子原典篇幅较长,行文古奥,且多用奇字僻词。清人李慈铭曾称:‘诸子中亦惟荀与管两家最多奇字。’此语信然。自杨倞注荀至今,虽有历代学人不断为此付出努力,然仍有令人费解之处。鉴於荀子整理、校释之现状,以及荀子思想研究之必需,荀子一书的董理与校释,亦当与时俱进。故笔者不揣谫陋,勉为其难,力图在前人与时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对荀书进行整理、校释,上承王先谦集解,下启未来,使之成为新世纪荀子整理的创新之作。
首先,本校释一反近代以来用王先谦集解本为底本的常例,而选用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为底本。此本之善,前文已详。同时还选用了南宋巾箱本、题注本、元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库本、谢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吴汝纶点勘本、村岗良弼评点本相参校。凡与荀书相关之经传、载籍、类书、专书,皆取以参考,并吸收了今人高正所校荀子異文的成果。对极少数确有所据的譌舛衍夺之文(含杨倞注文)进行订正,並说明依据;其他则列出異文,不予校改,以存其旧,力避窜乱古籍之讥。
第二,本校释博采杨倞以下至当今学人校释之文上百家〔二五〕。除杨倞注文全录以存其旧外,诸家校说皆摘其精要,略其详考,择善而从;补其疏失,正其譌误;详加考究,提出新说。本校释直接采用日人校释之作计有: 物双松、冢田虎、久保爱、朝川鼎、豬饲彦博、帆足万里、安积信、村岗良弼八家;间接采用者,计有桃井盛、古屋鬲、冈本保孝、兼山、桃源藏、太宰纯六家,共采日人校释十四家。本校释彙集众说共出校释四七六六条,其中附笔者案语者三九七七条,力图补正前人时彦之说,並以新说释其久悬未決之疑。补其空白,正其音读,正者是之,误者驳之。
第三,本书附录辑有荀子佚文十三条。其中四条为笔者所钩辑,亦於荀子辑佚有所帮助。
第四,本书附录广集历代有关荀子研究资料,並列出引用参考书目文献二百馀种,欲为研究荀学者提供方便。
笔者虽欲蒐集更为完备的资料,竭其心力使拙著能成为荀子集解之後又一传世力作,终因条件所限,一些重要旧刻本及近当代优秀校注之作尚未寓目;加之笔者学识浅陋,才力微薄,故有力不从心之歎。本校释拙稿现已付梓,其中错譌疏脱之处亦在所难免,谬奉弁言於端,诚望海内外方家不吝赐教,幸甚!

公元二00三年十一月十四日苍溪王天海谨叙


《荀子校释(修订本)(全二册)》是一部旨在深入研究和解读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及其重要著作的学术力作。本书并非对荀子思想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严谨的校勘、详尽的释义,以及对相关史料和学术观点的梳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清晰、准确、深入的荀子思想世界。 一、 严谨的校勘:溯源辨讹,正本清源 《荀子》一书,流传至今,历经千年,其文本难免出现讹误、衍脱。本书的“校释”二字,首先强调的便是其严谨的校勘工作。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基础,也是理解原著的前提。《荀子校释(修订本)》的校勘工作,力求追溯《荀子》文本的源头,梳理历代主要传本,细致对比各本的差异,辨别字句的真伪。 具体而言,校勘工作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搜集与整理传本: 编者广泛搜集了包括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荀子》重要刻本、抄本,以及宋人笔记、史书中引用的《荀子》片段。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全面梳理,力求掌握《荀子》文本的最原始和最可靠的依据。 细致的字句比对: 编者逐字逐句地对比不同传本的异文,详细记录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在不同版本中的差异。对于出现错字、漏字、多字、衍文、脱文等情况,会一一列出,并考证其原因。 考证传本源流: 针对重要的传本,如宋本《荀子》、王安石《荀子注》等,会深入考证其成书年代、刻印情况、流传路径,以及它们对后世版本的影响。这有助于理解文本演变的脉络,为判断文本的准确性提供重要线索。 参考学界研究成果: 在校勘过程中,编者充分借鉴和吸纳了历代以来在《荀子》校勘、辨讹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对于前人已经解决的疑难问题,予以肯定;对于存在争议之处,则提出自己的见解。 附录珍贵校勘资料: 为便于读者深入了解校勘过程,本书可能在附录部分收录重要的校勘记、异文表、版本源流考等,使校勘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得以充分展现。 通过如此细致严谨的校勘,本书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荀子》文本的原貌,纠正历代传抄中产生的错误,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可靠、纯粹的《荀子》阅读文本。这不仅是对古籍的尊重,更是对荀子思想本身负责任的态度。 二、 详尽的释义:疏通文义,阐释玄机 校勘之后,更为核心的工作便是“释义”。《荀子》一书,文辞古奥,思想深刻,其中不乏一些后世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式、概念和论证。本书的释义工作,正是要将这些晦涩之处一一疏通,让读者能够准确地把握荀子原著的含义。 释义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字词疏解: 对《荀子》原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古字、通假字、多义字以及古代特有的词汇,进行准确的解释。释义会结合《说文解字》等字书、古代词典以及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献,力求释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句读与语法分析: 《荀子》原文的句读和语法结构,对于理解其意思至关重要。本书会根据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为原文进行准确的句读,并对一些特殊的句式、语法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帮助读者理清句子的脉络。 概念阐释: 荀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政治、伦理等概念,如“天论”、“性恶”、“隆礼”、“法后王”等。本书的释义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字面解释,更重要的是深入阐释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它们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段落与篇章梳理: 对于一些篇章结构复杂、逻辑跳跃的段落,释义会通过梳理段落的层次、论证的脉络,帮助读者理解每一部分内容的要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论证或思想单元。 引用与典故考证: 《荀子》中常引用古代的典故、历史事件、经典文献。释义会对其进行考证,说明其出处,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荀子的论述。 结合上下文语境: 释义并非孤立地解释词句,而是始终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置于其所在的段落、篇章,乃至整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进行理解。通过对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来确定词句的确切含义。 借鉴与辨析前人注疏: 历代以来,《荀子》的注疏成果丰硕,如杨倞注、王先谦集解等。本书的释义工作,会广泛参考这些前人的注疏,吸收其合理之处,并对一些存在争议或理解偏差的地方,进行辨析和修正,提出自己的见解。 通过如此详尽的释义,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真正走进荀子的思想世界,理解他深刻的洞见和精辟的论述。释义的目的是“疏通”,即让文本的意义流畅地传达给读者,而非故作高深。 三、 学术性的探讨:深度挖掘,多维解读 《荀子校释(修订本)》在校勘和释义的基础上,还包含着丰富的学术性探讨。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 学术性的探讨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史的定位: 编者会在释义的过程中,不时将荀子的思想置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其与儒家内部其他学派(如孟子)、道家、法家等的联系与区别,阐明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 理论体系的梳理: 深入剖析荀子在政治、伦理、认识论、美学等方面的核心理论,揭示其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例如,在“性恶”理论的释义中,会联系其“隆礼”、“劝学”等主张,全面展现荀子以“伪”补“性”的思路。 与现实的关联: 尽管《荀子》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许多思想,如对教育的重视、对社会秩序的强调、对人才培养的关注等,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的探讨可能会适时地指出这些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 学案的梳理与研究: 对于《荀子》研究中的重要学案,如“性善性恶之辨”、“天人关系”、“政治理想”等,本书可能会进行梳理和研究,呈现不同学者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判断。 版本研究的深化: 除了校勘,对《荀子》版本的研究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本书可能还会涉及对版本流传、版本价值的进一步探讨,为《荀子》的版本研究做出贡献。 多角度的解读: 针对一些重要的篇章或论点,本书可能会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学派对荀子思想的理解和诠释,展现荀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四、 “修订本”的意义:精益求精,与时俱进 “修订本”的标志,说明本书在前一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体现了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修订之处可能包括: 吸收新成果: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荀子》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成果和观点。修订本会及时吸收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原有的校释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 完善校勘: 在进一步的文献考察和研究中,可能发现了新的史料或校勘线索,从而对原有的校勘结果进行补充或修正。 优化释义: 随着对荀子思想认识的深化,或者对某些古籍文献的理解发生变化,原有的释义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准确、清晰。 调整结构: 为了更好地呈现研究成果,可能对原有的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学术研究的逻辑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精细化处理: 在文字表述、排版印刷等方面进行更精细化的处理,提高本书的整体质量。 五、 全二册的体量:系统完整,深度呈现 《荀子校释(修订本)》采用全二册的装帧形式,这通常意味着本书内容翔实,体量可观。 第一册: 通常会涵盖《荀子》的部分篇章,例如《劝学》、《修身》、《不苟》、《活性》、《荣辱》等,并附有详细的校勘和释义。 第二册: 则会继续涵盖《荀子》的剩余篇章,如《天论》、《性恶》、《君子》、《议兵》、《富国》、《强兵》等,同样附带精细的校勘和释义。 可能包含的附录: 此外,二册本也可能包含一些重要的附录,如《荀子》各篇篇名考、主要传本考、历代《荀子》研究大事记、相关文献索引等,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参考信息。 总而言之,《荀子校释(修订本)(全二册)》是一部集校勘、释义、研究于一体的严谨学术著作。它通过对《荀子》文本的精细打磨和深度解读,致力于为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经学史等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更加权威、清晰、易懂的荀子原著阅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本书不仅是对经典的重现,更是对经典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荀子校释(修订本)》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业余的国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窗。我之前尝试过读一些荀子的选集,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领略其思想的全貌和精髓。原因就在于原文的阅读障碍。而这套书,以其极其详尽的校释,将这些障碍一一扫除。我可以安心地跟着作者的引导,逐字逐句地品味荀子的思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考古,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看到最真实的思想内核。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流畅而不失古朴,让人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感,又不乏文学的美感。我最欣赏的是,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注重思想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让人能够理解荀子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这套书不仅让我“读懂”了荀子,更让我“理解”了荀子。

评分

说实话,最初是被这套书的“修订本”三个字吸引的。市面上关于古代经典的著作很多,但能够不断修订、精益求精的,往往是真正有生命力、有价值的作品。拿到这套《荀子校释(修订本)》后,我的感觉得到了证实。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版本更迭,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学术成果和更为精深的见解。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个我曾经阅读时感到困惑的段落,在新版本中,作者的解释更加清晰,论证也更为充分,让我豁然开朗。这种不断打磨、不断完善的精神,本身就值得称道。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解读文本时,既尊重原文的古奥,又能够用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和阐释,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对于那些希望在学术前沿跟进荀子研究的读者来说,这套修订本无疑是极好的参考。它提供了最新的研究动态,也展现了学术探索的严谨与热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曾多次尝试阅读荀子原文,但总是因为文言的生涩和意义的难解而半途而废。直到我遇到了这套《荀子校释(修订本)》,我才真正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套书的编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将原文、校勘、注释、以及相关的引文和考证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它的注释部分,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深入地剖析了句子背后的哲学思想,并且常常会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同一个问题。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拥有了一位博学多识的向导,陪我在荀子思想的迷宫中穿行。这套书不仅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荀子,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荀子思想体系。对于想要系统了解这位伟大学者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入门和进阶之作。

评分

拿到这套《荀子校释(修订本)》,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指书本的物理重量,更是指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学术积淀和严谨治学态度。我是一个对古典文献的“原汁原味”比较看重的人,总觉得经过过多解读的文字,往往会失掉原有的味道。而这套书,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释,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在保留食材本身鲜味的前提下,用最恰当的调料和烹饪方式,将菜肴的美味发挥到极致。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较大的地方时,会清晰地列举不同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论证,这种开放性和学术的审慎,让我非常信服。每一次阅读,都感觉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碰撞,既学习了荀子的思想,也学习了如何进行学术研究。这对于想要提升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绝对是极佳的范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荀子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装帧设计也很精美,封面简洁大气,一看就是用心之作。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严谨细致的校勘注释深深吸引。作为一名对先秦诸子尤其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荀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古籍原文晦涩难懂,普通读者往往望而却步。而这套《荀子校释(修订本)》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作者在原文校勘上下足了功夫,比对不同版本,辨析字词,细致入微,让人能更清晰地把握荀子原文的原貌。更难得的是,注释部分并非生硬的字词解释,而是结合了深厚的学术功底,旁征博引,对原文的义理进行了深刻阐释,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与一位智慧的先哲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套书不仅适合专业研究者,也绝对是每一个想要深入了解荀子思想的爱书人的必备之选。它的价值,绝非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殿堂的庄严大门。

评分

上古的这一系列书,收了很多。不错,很厚 像砖头一样

评分

本来这本书也极佳,可惜是和中华书局精装诸子集成一块买的,被比下去一头。

评分

包装等各方面都好,很漂亮的书,服务也很好。书可以充实我的生活。

评分

对儒家或是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不应该错过墨子。推荐。

评分

荀況所著的《荀子校释(修订本上下)/中华要籍集释丛书》一反近代以来用王先谦集解本为底本的常例,而选用古逸丛书影刻宋台本为底本。同时还先用了南宋巾箱本、题注本、元刻明修本、明世德堂本、四库本、谢刻本、增注本、集解本、吴汝纶点勘本、村岗良弼评点本相参校。@杨倞以下至当今学人校释之文上百家,其附录辑有荀子佚文十三条。其中四条为笔者所钩辑,亦于荀子辑佚有所帮助。本书附录广集历代有关荀子研究资料,并列出引用参考书目文献二百余种,欲为研究荀子学者提供方便。总之,选取底本优良,参校本丰富,收集的资料较为完备,可谓《荀子集解》之后的又一传世力作。

评分

一直在京东自营买书,差不多有好几千了吧。京东自营的书越来越少了,价格也越来越贵了,618折扣力度越来越小了。难道是跟京东金融一样不行了吗?!

评分

帮助群友买的,确实有水平,开眼界了。

评分

卖相不错,这次包装的也不错,内容不做评价了,因为还没看

评分

相当不错啊,连夜拍照晒单。上海古籍出版社,范先生的学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