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审美风尚史 第四卷 六朝清音

华夏审美风尚史 第四卷 六朝清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盛源,袁济喜 著,许明 编
图书标签:
  • 六朝
  • 审美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文学
  • 中国古代
  • 华夏文明
  • 风尚
  • 清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师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956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603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夏审美风尚史》由季羡林担任顾问,许明担任主编,从一个侧面舒展出一幅哀婉动人、辉煌壮丽的中华民族审美风尚的历史长卷。丛书改变了以往的美学史写作方式,以大量翔实的资料细致地描述、全方位地扫描、立体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诞生、发展的历史,把美作为人类的审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历史描述。全书流畅豁达,意蕴深远,在较深的层次上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是美学、美育研究和教育的案头常备书。

作者简介

  许明,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民俗学会副会长,《社会科学报》社长、总编,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评论》等杂志编委,中国人权基金会专家委员等职。主要著作有:《华夏审美风尚史》《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新意识形态批评》《建设新世纪的先进文化》《轻拂那新理性的风》《美的认知结构》《人文理性的展望》《文化发展论》《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中国知识分子丛书》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审美风尚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价值转换与审美意识裂变

第二章 名理学与六朝审美精神
第一节 才性之辨与人物鉴识
第二节 天道自然观念与性命原则
第三节 人格范式与主体价值

第三章 重“气”时尚引发的审美新风气
第一节 从人的自觉到文的自觉
第二节 建安文人重“气”的审美精神
第三节 “气”与建安文学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玄学清谈与审美风尚之新变
第一节 玄学流变对美学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玄学清谈与名士“玄思”之美
第三节 玄言诗与晋人的“体玄”趣味
第四节 “清”“远”的美学品格
第五节 言意之辨的美学新义

第五章 竹林名士的存在体验与审美精神式样
第一节 关于“竹林七贤”
第二节 嵇康、阮籍生命意识的二重性
第三节 作为人格和审美姿态的放任狂诞

第六章 山水审美文化的人文意蕴和美学特点
第一节 山水审美与“寄畅”情调
第二节 “嘉会欣时游”
第三节 作为山水审美经验结晶的山水诗

第七章 隐逸情怀的美学特质
第一节 作为价值符号的隐逸文化
第二节 “得意在丘中”
第三节 陶渊明田园生活的美学“真意”

第八章 逸兴与逍遥
第一节 逸兴与士风
第二节 人生意义的漫游

第九章 忧生与挽歌
第一节 忧生之嗟的审美转化
第二节 挽歌中的生命忧思

第十章 人间情爱的吟咏
第一节 思心徘徊
第二节 伤逝之歌

第十一章 翰飞韵逸的书法风采
第一节 书法风韵的出新
第二节 书法美学的营造

第十二章 传神写照的丹青天地
第一节 绘画艺术乌瞰
第二节 顾恺之的丹青神韵
第三节 南朝诸人的绘画美学

第十三章 演绎心灵的音乐至境
第一节 从“乐以致教”到心灵抒发
第二节 从“声无哀乐”到至和之境

第十四章 错彩镂金的丽辞苑囿
第一节 丽辞艺术的形成
第二节 丽辞之赋的演变过程
第三节 丽辞之赋的分类与审美特征

第十五章 文学批评与审美自觉
第一节 批评意识的自觉
第二节 艰难中的崛起

第十六章 佛陀幻影与审美折射
第一节 佛教艺术巡礼
第二节 “见佛神悟,即得道矣”
第三节 “神也者,圆应无生”
第四节 “神道无方,触象而寄”

第十七章 人文走向与审美流变
第一节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二节 文学之美与世俗情结
第三节 庸音中的逸响

精彩书摘

  《华夏审美风尚史 第四卷 六朝清音》:
  由此可见,江南士族的经济势力非常强大,其庄园实际上已经成为从事农业、畜牧和园林等多种经营的经济组织。西晋时期,士族庄园在北方也有了非常快的发展,如石崇“有别庐在河南县金谷涧(今河南洛阳市西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石崇又在《思归引》中谈到他的这所“河阳别业”时说:“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遂肥遁于河阳别业。其制宅也,却阻长堤,前临清渠,百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可见他的这一庄园的规模是相当大的。石崇的好友潘岳在洛水边上也建有庄园别墅,他“筑室穿池”,精心营造。西晋亡后,北方来的士族凭借他们的政治优势,以及从北方带来的大量佃户、部曲、奴童和财富,四处“求田问舍”,不择手段地掠取土地,建立自己的庄园。士族们获得土地的方式,或者通过购买,或者通过巧取豪夺,或者从皇帝那里得到赐田,但是主要还是通过占山固泽手段来横暴地、大规模地掠取。东晋末年时勃海人氏刁逵的庄园也相当有名,自他的祖父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到了他们兄弟子侄,由于几辈人都“以货殖为务”“奴客纵横,固吝山泽”,因而“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可见其庄园规模之大。东晋名将谢玄在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县西南)建造的山墅,经几代的经营,到了他的孙子谢灵运时又进一步修营,就更是非常不同凡响了。谢灵运在《山居赋》中对这一庄园“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的种种特点作了细致的描写,详细记述了始宁一带的山岭溪涧、亭台楼宇、花草竹木、鸟兽鱼虫,在盛赞故乡山水之美的同时,表露出浓重的隐逸避世思想。
  ……

前言/序言


华夏审美风尚史:第四卷·六朝清音 导论:乱世芳华,静水流深 中华文明长河,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裹挟着无数辉煌与沉寂。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每一个时代都以其独特的风骨与韵律,塑造着民族的精神图腾。汉魏风云的磅礴气势尚未远去,旋即迎来了分裂与融合的六朝时代。这并非一朝一夕的转折,而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深刻的蜕变,一次意想不到的“静水流深”。 “六朝”二字,承载着太多沉重的历史印记:三国鼎峙的烽火,两晋南北朝的动荡,皇权更迭的频仍,士族兴衰的起伏。然而,正是这看似破碎的时空,孕育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至关重要的审美觉醒与风尚塑造。本卷《六朝清音》,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拂去岁月的尘埃,探寻在这跌宕起伏的乱世之中,中华民族如何以一种别样的姿态,奏响了属于自己的“清音”。 “清音”,并非指代声音的纯粹或高亢,而是指向一种更为内在、更为细腻、更为超脱的精神气质。它是在战争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是在文化交融中激荡出的灵感,是在个体生命体验中升华出的豁达。六朝的审美风尚,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生命,从物质繁荣转向精神超越,从外在形制转向内在神韵。它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一种对自然万物的感悟,一种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共同谱写了一曲在乱世中悄然回响的华美乐章。 本卷将围绕“六朝清音”这一核心命题,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时代的审美特征与风尚变迁。我们将超越简单的历史事件叙述,力图还原那个时代士人、文人、艺术家们鲜活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将时代的风骨与时代的感悟凝练成永恒的审美遗产。 第一章:乱世中的精神寄托——玄学思潮与名士风流 六朝伊始,汉末以来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压迫,使得传统儒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危机。此时,一种新的哲学思潮——玄学,应运而生。它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佛教的某些观念,对“有”与“无”、“名”与“实”、“有生”与“无生”等哲学命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玄学并非象牙塔里的纯粹思辨,它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士人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成为理解六朝审美风尚的关键钥匙。 “越名教而谈老庄”: 传统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而在战乱频仍、政治黑暗的时代,这种积极入世的精神似乎显得过于沉重与渺茫。玄学倡导的“清静无为”、“自然逍遥”,为饱受压抑的士人心灵提供了一个避风港。他们开始反思社会,但更多的是退而求其次,将目光投向个体生命内在的觉醒与自由。 “名士风流”的时代画像: 玄学思潮的盛行,催生了“名士”这一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往往出身士族,学养深厚,却又蔑视功名利禄,崇尚个性解放,以其超然物外、纵情山水的姿态,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偶像。从魏晋的“竹林七贤”到东晋的王羲之、谢安,他们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无不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不拘泥于世俗礼法,追求精神的契合与自由的表达,这种“风流”气质,成为六朝审美风尚的鲜明标志。 “谈玄”与“尚意”: “谈玄”成为士人之间重要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辩论哲理,交流思想,不仅丰富了哲学内涵,也提升了语言的艺术性。这种对抽象概念的深入探讨,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为后来的“尚意”诗风奠定了基础。他们开始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刻意的雕琢。 第二章:文字的韵律与精神的飞扬——诗歌的革新与晋宋文风 诗歌作为时代精神的镜子,在六朝时期经历了显著的变革,尤其以晋宋时期的诗歌创作最具代表性。从建安风骨的雄健到正始之音的清幽,再到陶渊明的田园诗意,以及宋齐的宫体诗与山水诗的勃兴,无不体现着审美趣味的演变与时代的脉搏。 建安风骨的余响与“三曹”: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以其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这种诗风虽然属于前代,但其对真实情感的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 正始之音的清雅与阮籍: 魏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以其隐晦曲折、意象纷繁的风格,展现了在压抑环境下士人的彷徨与苦闷,开启了“清谈”诗风的先河。这种内敛的抒情方式,追求意境的深远,成为六朝诗歌的另一重要面向。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淳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和对自然田园的热爱。他的诗歌,是对“清音”最纯粹的体现,是回归生命本真的一种向往。 晋宋诗歌的演进: 晋代诗歌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细腻情感的描绘。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以其精妙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展现了新的审美维度。而到了宋齐时期,虽然也出现了“宫体诗”等迎合上层生活的作品,但山水诗的发展与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依然是时代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笔墨的意趣与山水的精神——书法与绘画的独立与自觉 如果说诗歌是情感的流淌,那么书法与绘画则承载了更深层的精神意象与审美追求。六朝时期,是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走向独立与自觉的关键时期。脱离了早期与宗教、政治的紧密依附,它们开始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书法的“晋人尚韵”: “晋人尚韵”是评价六朝书法艺术的高度概括。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以其飘逸洒脱、骨力遒劲的书法,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们的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写照,一种性情与才情的自然流露。笔势的连贯、墨色的浓淡、结构的疏密,都充满了无穷的韵味与变化。 画论的兴起与“以形写神”: 魏晋时期,绘画理论开始兴起,著名的画论家如曹不兴、顾恺之等,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艺术理念。他们认为,绘画不仅仅是模仿现实的形态,更重要的是捕捉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顾恺之的“六法论”,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创作。 山水画的萌芽与发展: 随着玄学思潮对自然的关注,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早期山水画虽然尚未完全独立,但已经开始注重对山川景色的描绘,以及通过山水来寄托情感、表达意境。士人们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的疏离,投射到对山水画的创作与欣赏之中。 佛教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佛教的传入,也极大地影响了六朝的艺术。石窟造像、壁画等佛教艺术,在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敦煌壁画,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艺术风格,并在人物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第四章:生活的雅趣与风度的养成——服饰、器用与园林审美 审美并非仅限于艺术的殿堂,它更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时代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六朝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与文化观念的演进,人们在服饰、器用、居住环境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服饰的演变与“褒衣博带”: 六朝士人的服饰,在继承汉代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向更加宽博、飘逸的方向发展。宽袖、大襟、垂带的“褒衣博带”成为士人阶层的典型装束,这不仅是一种服饰风格,更象征着他们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精神风度。这种服饰风格,与玄学倡导的“清静无为”在视觉上形成了有趣的呼应。 器用的精巧与“尚古”风气: 这一时期,器用制造也展现出精巧与雅致的特点。青瓷的烧制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造型优美、釉色温润的器皿。同时,伴随着“尚古”风气的兴起,对古代器物的仿制与借鉴也成为一种风尚,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敬畏与继承。 园林景致的营造与“寄情山水”: 士族阶层的兴起,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与经济实力,开始注重营造个人的生活空间。园林成为他们寄情山水、修身养性的重要场所。这种园林不仅注重植物的种植与景物的布置,更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意境,体现了深厚的哲学与艺术造诣。 结语:回响不绝的清音 《华夏审美风尚史·第四卷:六朝清音》,所要呈现的,绝非一个断裂与衰败的时代,而是一个在风雨飘摇中孕育新生、在分裂与融合中淬炼出独特风骨的辉煌篇章。六朝的“清音”,是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一种精神求索,是一种对生命内在价值的重新发现,是一种对自然与艺术的深沉热爱。 它不是惊天动地的呐喊,而是静水流深的沉淀;它不是金戈铁马的豪情,而是风拂竹林的低语。这种“清音”,以其超然的风骨,清雅的韵致,飘逸的神韵,渗透进文学、艺术、哲学乃至于日常生活之中,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深层肌理。 “六朝清音”,是华夏审美风尚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乐章,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至今仍在回响,启迪着后人,感悟生命的真谛,体味艺术的至美。本卷的研究,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一时期审美风尚的细致梳理与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感受中华文明在动荡中的顽强生命力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 说实话,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初是有些担忧的,毕竟“风尚史”这个主题很容易写得流于表面,变成简单的风物志。但《六朝清音》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关注的不再是那些宏大的帝王将相,而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比如点茶的讲究、插花的取舍,甚至是园林设计中对“曲径通幽”的追求。这些细节的描摹,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六朝士大夫阶层生活情趣的想象。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生活习惯中,推导出整个时代的审美价值取向。这让阅读过程变得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感觉自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历史的尘埃中发现了被遗忘的精致与优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将“大历史”与“小生活”熔铸一炉,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生活美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第五段 我个人认为,阅读《六朝清音》的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六朝正值“五胡乱华”与文化融合的动荡时期,但正是在这种看似混乱的背景下,诞生了中国文化史上最纯粹、最“真我”的一股审美流派。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在动荡中寻求精神避难所的时代情绪。那种对生命短暂的深刻洞察,促使士人将精力投向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艺术境界的极致追求。我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既有对衰亡的感伤,更有对超脱的渴望。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真正的“风尚”并非简单的潮流更迭,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精神困境中寻求的一种集体性“呼吸方式”。它引发了我对自身生活态度的反思,让我开始审视当下社会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真正触动灵魂的美。这是一本需要慢品,才能领会其深意的传世之作。

评分

第四段 对于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我也想特别点赞。作为一本涉及到视觉艺术和文化史的作品,清晰的图文配合至关重要。印刷质量非常优秀,无论是对那些古代书法拓片的展示,还是对六朝青瓷、玉器的复原图分析,都做得非常到位,色彩还原度和细节清晰度都令人满意。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晦涩的理论时,能够有直观的视觉参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当然,内容的深度也是无可挑剔的。尤其是关于佛教艺术对本土审美的冲击与融合那一部分,作者的论述鞭辟入里,揭示了“外来文化”如何被本土精英阶层消化、改造,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清雅”之风。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的专业性,完全可以作为高等艺术史课程的参考教材,但其叙事的节奏感又让普通读者能够轻松跟进,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

评分

第一段 这本《华夏审美风尚史 第四卷:六朝清音》实在是太引人入胜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作者能将六朝那个时期纷繁复杂的审美变迁梳理得如此清晰、如此有层次感。从魏晋风度那种飘逸洒脱的士人气质,到南渡后江南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怀,书中每一个转折点都描绘得入木三分。尤其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对当时服饰、器物、乃至生活方式中的审美取向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读来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充满艺术张力的时代,感受着名士们如何以“玄谈”寄托情怀,如何以“竹林七贤”的姿态对抗世俗的束缚。文字流畅又不失学术的严谨,即便是对六朝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这种独特的时代风韵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梳理,更是一场关于“雅”与“俗”、“出世”与“入世”之间永恒拉扯的美学对话。这本书绝对值得我反复品读,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

第二段 我一直对六朝的艺术,特别是那个时期书法和绘画上的突破非常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作者对于顾恺之、卫夫人等艺术巨匠的论述,绝非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个人哲学。书中对“骨法用笔”和“以形写神”的探讨,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古典美学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完成了质的飞跃。更棒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艺术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思潮中去理解,解释了为何那一时期的审美偏向于清瘦、空灵和超逸。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和对照那些被提及的经典作品,那种知识获取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这是一部真正做到了将历史、哲学和艺术完美融合的佳作,对于任何一位想深入了解中国艺术源头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本案头必备的“指南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