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后印象派巨匠”高更,艺术创作巅峰的图文手记。
高更拥有个性高飚、感情挚烈的一生,为毕生所求,出走蛮荒,在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岛生活了十二年。毛姆根据高更的经历,创作了著名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本书是他告别欧洲文明社会后,在塔西提岛书写的手记。他的油画《你要何时嫁人》以3亿美元成交,创下艺术品昂贵的价格成交纪录。
◎尘封百余年后,再现法文书稿原貌。精装护封,典藏品质。随书附赠高更手稿四色笔记本《NoaNoa》。
本书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收录卢浮宫博物馆珍藏的全套原版手绘插图,并附加了40余幅塔西提时期创作的精美油画。
图书装帧由知名设计师操刀,全彩印刷,精装品质,原汁原味再现了高更笔下这段闪烁着“流金与阳光的欢乐”的岁月。
◎这是一本献给理想主义者的书:“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对心灵勇敢,对自己诚实。高更用他的半生和勇气证明:真正的理想,可以摒弃一切孤独与苦难。生命将会永远充满热情,永远光彩灼灼。
正如意大利著名美术理论家文杜里说:“高更在塔西提的生活缩短了他的生命,却拯救了他的艺术。
◎畅销书作家午歌、祝小兔联袂作序推荐,解读高更精神。
午歌:“高更一生似乎终身都在孤寂中踽踽独行,匍匐前进。而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他,让这颗倔强而冥顽的灵魂,在艺术的乌托邦里生上翅膀,自由翱翔。
祝小兔:“活着也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就像艺术本身一样具有不确定性,用美来克服阻碍,用赤诚与天真度日。”
内容简介
《生命的热情何在》由法国“后印象派巨匠”保罗·高更所著。本书是他出走文明社会后在塔西提岛书写的散记。高更用充满诗意的文笔,勾勒出第二故乡塔西提的万种风情,层层拆解,屡屡绽放,使之成为艺术创作巅峰的记录,更是他晚年艺术创作的宣言。
本书记录了他在塔西提生活的十二年。高更以自传色彩绘出心中的美好,他要告诉文明社会,那些野蛮人教会他,关于生活与幸福的事。
作者简介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拥有个性高飚、感情挚烈的一生,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艺术并为此殉道。
高更在异域的原始之美中收获了灵感,他的画具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平面化的装饰性效果,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并且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为原型写过一部著名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目录
推荐序:在孤独中飞翔 005
推荐序:生命是神的灵感之作 011
出版说明:生命的热情何在 017
诺阿·诺阿——高更的塔西提手记
塔西提,芳香的土地 022
没落的塔西提公主 039
我对塔西提的观察 055
在塔西提,样样都芬芳 073
我的塔西提新娘 097
怎么,你嫉妒吗? 117
毛利族的神秘世界 139
永远的他乡 157
补录 170
附录 183
高更纪事 190
精彩书摘
要坚强,够坚持,才能承担孤独,才能特立独行。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他们唱歌,从不偷窃,我的门从来不锁,他们不杀人。然而,人们说他们是野蛮人。
我不再感觉日子流逝,毫无意识好与坏,每件事都是好与美丽的
……
前言/序言
推荐序:在孤独中飞翔
我相信这世上,有人生来便带着伟大的灵魂和高贵的宿命。譬如500多年前的王阳明,被谪贬贵州龙场,在这里他日夜反省,感应天地万物的根本,传奇般地顿悟,创立“心学”。譬如100年前的弘一法师,东渡归来,却诀别妻子,皈依佛门,“一轮圆月耀天心”。又譬如高更,中年潦倒的他,为追求心中的艺术,毅然离开了繁华的巴黎,前往南太平洋上的塔西提岛,宿命般地过上了原始、荒蛮却自由、隐逸的生活。马克·吐温说,人生最重要的两天,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明白自己为什么出生的那天。我相信,断绝了家庭关系,只身行走在茂林深篁、碧海长天中的高更,他灵魂的旌旗一定是孤独而招展的!
保罗·高更(PaulGauguin,1848—1903)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高更1848年生于法国巴黎,三岁至八岁在秘鲁度过,回到奥尔良后他的生活特别不愉悦,常常逃学,十七岁弃学,当了七年水手后在法国一家银行工作,娶了一名漂亮的丹麦妻子。二十六岁开始作画,因想要专心于绘画事业,高更放弃了银行工作,妻子与家人十分反对。此后,高更穷困潦倒。1887年11月,高更与法国另一位印象派巨匠梵高在巴黎画廊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梵高称誉高更的画“极富诗意”,高更则赞赏梵高“关于艺术的热情”,梵高与高更在法国一个叫阿尔的小镇一同度过了62天。作为印象派的画家,两人希望丢弃一切,给世界留下“一份新艺术的遗言”。但是由于性格差别,加上创作理念不同,他们共同度过的日子里充溢着分歧与争执,高更终于不辞而别去了布列塔尼,而梵高当晚割掉了自己的耳朵,之后住进离阿尔不远的圣雷米一家叫圣保禄的精神病院。
高更把绘画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的直觉经验中的东西。在塔西提,茂密的植物、蔚蓝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质朴的民风成为高更创作得天独厚的艺术给养。高更在此度过了此生中不多的一段心平气和的幸福时光。他坚持绘画,写短而美的诗歌:“南纬17度,夜夜都是美的……北纬47度,巴黎,我相信椰子树己经不存在,声音也不再悦耳动听……”岛上的湖泊鲜艳夺目,树木郁郁葱葱,土地闪烁“流金与阳光的欢乐”,岛上的土著性情温和,也激励着他的艺术创作。
高更的画作,充斥着神秘的象征色彩,满是原始情调,但本质上却是孤寂的。而看似隐逸、自由的塔西提生活,于高更而言,更像是一场孤独而旷日持久的修行。他在日记中写道:“塔西提是洪水的杰作,在古代的一次大洪水之后,海面上升,淹没了原先的群山,只留下几座山顶兀自露出,和攀附在山顶的珊瑚丛。在面对这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时,会让人升起莫名的孤寂之感。”
然而孤独也沉淀了高更的艺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是高更最为宏伟的一部作品。此时的高更贫病交加,心情沮丧,他曾决定自杀,喝下毒药却被人救活。就是在这样极端孤独中,高更以巨大的热情完成了此画。这幅画展现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意向绵密,极具象征意义,是高更的巅峰之作。日本俳句大家佐藤义清隐遁山中时,曾望月兴叹写下凄美孤寂的俳句:
“洒在孤单草堂上的月光,就想我在山里的友人。
人影在月下交叠,若有人能陪我一起赏月,该有多好啊?”
我想,生活在塔西提的高更,一定也曾伫立在南天平洋的澄明月空之下,而这一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哪里去?》正是高更根植于深邃的孤独之中,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执着“天问”。
1903年1月,塔西提岛遭受龙卷风的蹂躏,高更勇敢正直,在岛上维护土著的正当利益,不惜与法国殖民当局发生冲突。5月高更心脏病突发,猝死在马克萨斯岛阿图阿那的一间小屋内。这本《诺阿·诺阿》的成书几经波折,与历次版本不同的是:编者引用了卢浮宫最原始版本的插画,汇总了高更在塔西提时期创作的40余幅名画,并印制了高更《诺阿·诺阿》法文原始手稿,随书附赠。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文中写到:有两种孤独。灵魂寻找自己的来源和归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没有根据的偶然性,这是绝对的、形而上的、哲学性质的孤独。灵魂寻找另一颗灵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间的一个没有旅伴的漂泊者,这是相对的、形而下的、社会性质的孤独。前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上帝和神圣的爱,或者遁入空门。后一种孤独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间的爱。而高更在塔西提的创作生活,从最初的隐遁出走,到最后的“终极天问”,实现了从“社会属性”的孤独,像“哲学属性”孤独的抽离与升华,也终将个人艺术推向巅峰。
波斯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反观高更的人生,除了潜心沉浸于塔西提的艺术创作,似乎终身都在孤寂中踽踽独行,匍匐前进。而正是这种孤独成就了他,让这颗倔强而冥顽的灵魂,在艺术的乌托邦里生上翅膀,自由翱翔。
午歌
2015年12月于宁波
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的塔西提手记 序曲:远方的呼唤 在一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热带的阳光慷慨地洒下,将一切染成一片浓郁的色彩。这里,是塔西提,一个在遥远欧洲人的想象中,充斥着原始野性、纯粹自由和未被文明玷污的美丽天堂。而正是这片遥远土地的召唤,激起了保罗·高更内心深处最澎湃的渴望,驱使他抛弃一切,踏上了一段寻觅生命真正热情的旅程。 《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的塔西提手记》并非一本简单的游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艺术评论。它是一颗不安分的灵魂,一次对内心深处最原始呼唤的回应,一次对西方文明束缚的勇敢挣脱,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极致探求。高更,这位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却又倍感窒息的画家,在人生的某个十字路口,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将目光投向了地图上那片遥远的蓝色,投向了那个传说中充满生命活力的塔西提。 塔西提,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诱惑,一种对逃离的承诺。对于高更而言,它意味着摆脱欧洲社会的虚伪、僵化和物质的桎梏,去寻找一种更真实、更淳朴、更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他渴望在那里找到一种能够重新点燃他艺术火焰的灵感,一种能够触及他灵魂深处共鸣的生命力量。这本手记,便是他踏上这片土地后,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下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次灵魂的洗礼。 第一章:告别与启程——踏上未知之海 故事的开端,总是伴随着告别。告别的是熟悉的故土,告别的是既定的生活轨道,告别的是社会赋予的身份和期望。高更的告别,是沉重的,也是必然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带着对过往的审视。在出发之前,他必定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决绝。他不是一个轻率的人,他的决定是深思熟虑的,是源于一种无法抑制的冲动,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意义的追寻。 他登上前往塔西提的船只,海风吹拂着他的面庞,仿佛带着远方泥土的芬芳和异域的歌谣。海浪一次次拍打着船舷,也一次次激荡着他的心弦。前方的旅途充满未知,或许有艰辛,或许有失望,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自由和解脱的期待。他知道,他即将离开的,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心灵的隔阂。他要抵达的,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目的地,更是他内心渴望的灵魂的栖息地。 在旅途中,他或许会回忆起在巴黎的日子,那些在画室里挥洒的汗水,那些与艺术家的交流,那些关于色彩与形式的探索。然而,他内心深处清楚,那些曾经让他心潮澎湃的事物,在逐渐被压抑和驯化。他需要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艺术,认识生命。塔西提,正是他认为能够给予他这一切的神秘之地。 第二章:初抵塔西提——色彩与生命的觉醒 当高更的船只终于靠岸,映入眼帘的景象,必定如同一场视觉的盛宴。浓绿的山峦,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海滩,以及那一抹抹鲜艳欲滴的花朵,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这与他熟悉的欧洲色彩截然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直接,那么热烈,那么充满生命力。 手记中,他会详细描绘他初抵塔西提时的感受。空气中弥漫的湿热气息,四周传来的奇异的鸟鸣声,远处悠扬的歌声,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他会仔细观察那些他从未见过的植物,它们奇异的形状和鲜艳的色彩,会让他联想到原始的生命力。他会关注当地居民的服饰,他们的简单却充满艺术感的图案,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的纯真与安详。 在高更的笔下,塔西提的色彩不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被赋予了情感和生命。那是一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色彩,它直接触动人的感官,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他会尝试去理解这些色彩背后的文化和意义,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生命密码。 塔西提的居民,是高更观察的另一个重要焦点。他们淳朴的生活方式,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对于仪式和歌舞的热爱,都深深地吸引着高更。他会努力去融入他们的生活,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去了解他们的信仰和习俗。他渴望从他们身上汲取那种未经污染的生命力,那种对生活的热情。 第三章:融入与观察——生命的图腾与符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更逐渐深入塔西提的生活。他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尝试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他会选择在塔希提岛上定居,寻找一处能够让他安心创作的居所。他会和当地的居民交流,学习他们的手工艺,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 手记中,他会详细记录下他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他会描绘他们的家庭生活,他们的劳作方式,他们的娱乐活动。他会关注那些在欧洲文明看来“野蛮”或“落后”的习俗,并试图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它们的意义。他会发现,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背后,隐藏着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理解。 塔希提的图腾和符号,也会成为高更关注的重点。那些神秘的图案,那些古老的传说,都蕴含着当地居民的信仰和世界观。高更会仔细研究这些符号,并试图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他认为,这些符号是塔西提人民与自然连接的纽带,是他们灵魂的表达。 他也会在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风格和技法。他会摒弃欧洲古典绘画的严谨和写实,转而追求色彩的自由运用,线条的象征意义,以及形式的原始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画笔,捕捉到塔西提那种直接而充满力量的生命情感。 第四章:艺术的探索——从外在到内在的追寻 在塔西提,高更的艺术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描绘眼前的景象,而是试图捕捉更深层的精神内涵。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能够触及灵魂,能够表达生命的真实情感。 他会反思欧洲艺术的局限性,认为它过于注重形式和技巧,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追求。他会在塔西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寻找新的灵感,他会从当地的神话传说、宗教仪式、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E中汲取养分。 手记中,他会记录下他在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挣扎。他会描述他如何运用大胆的色彩,如何简化形式,如何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他会试图在画面中传达他对生命、对爱、对死亡的理解。 高更的艺术,逐渐从描绘塔西提的“外部世界”,转向探索塔西提的“内在精神”。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热情,对自然的敬畏,对纯粹情感的渴望。 第五章:挑战与挣扎——文明的阴影与艺术的孤独 然而,塔西提并非完美的天堂。高更在这里也会面临种种挑战和挣扎。殖民者的到来,逐渐侵蚀着这片土地的纯粹。疾病、贫困、以及文化上的隔阂,都会给他带来困扰。 高更作为一位欧洲人,即使他努力去融入,也难免会受到欧洲文明的影响。他也会感受到孤独,感受到不被理解的痛苦。他的艺术风格,在当时看来是如此的激进和不被接受,这让他饱受质疑和嘲笑。 手记中,他会坦诚地记录下他的痛苦和迷茫。他会描绘他在物质上的困顿,他在精神上的孤独。他会反思他是否真的找到了他所追寻的生命的热情,或者,他只是在逃避现实。 尽管如此,高更从未放弃他的艺术追求。他知道,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更真实的表达自己,为了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即使孤独,即使不被理解,他也会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他的艺术,是他与生命对话的唯一方式。 第六章:回归与反思——生命的热情永不止息 最终,高更或许会选择离开塔西提,或者,他会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无论结局如何,塔西提都将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手记的结尾,他会对他的经历进行深刻的反思。他会总结他在塔西提所获得的教训,他会对生命、对艺术、对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会发现,生命的真正热情,并非仅仅存在于某个遥远的土地,而是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存在于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存在于我们对真理的追求。 《生命的热情何在:高更的塔西提手记》,最终留下的是一个关于探索、关于坚持、关于追寻的永恒主题。它告诉我们,生命的活力,源于我们敢于打破束缚,敢于踏上未知,敢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命。高更的塔西提之旅,是一次勇敢的远征,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更是一次对生命最真挚的礼赞。他用他的画笔和文字,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让我们得以窥探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何在他对生命热情的永恒追寻中,绽放出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