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曆史:隋唐五代史(套裝上下冊)

中國大曆史:隋唐五代史(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思勉 著,馬東峰 編
圖書標籤:
  • 隋唐五代史
  • 中國大曆史
  • 曆史
  • 曆史文化
  • 套裝
  • 上下冊
  • 通史
  • 古代史
  • 中國史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161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4939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76
套裝數量:2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國人缺乏的不是曆史知識,而是曆史觀點,明確以大曆史觀為重的史學著作;  與陳寅恪、錢穆、陳垣並稱“現代史學四大傢”,呂思勉畢生功力所在,四大斷代史之一;  黃仁宇、易中天承其衣鉢,高校學生曆史必讀教材;  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鈎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裏,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

內容簡介

  本書是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呂思勉先生所著四部斷代史的第四部,為其畢生學術功力真正之所在,備受史學界所推崇,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最基本參考書之一。本書分前後兩部分,上半部敘述政治曆史的變革,包括王朝的興衰,各種重大曆史事件的前因後果,各個時代的政治設施及其成敗得失,以及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及鄰國的關係等;下半部對該時代的社會文化作瞭全麵而係統的敘述,實際上是一部廣義的社會文化史,涉及社會組織、社會等級、農工商業、衣食住行、人民生計、政治製度、學術宗教等方麵。先生遜言:“論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國世族起源及西遷,古代疆域,宦學製度,自謂甚佳。”  本書充分體現瞭呂思勉的曆史研究方法,從始至終,充斥著各種讀史法門、史學觀點,索隱鈎沉,縱橫開闔,史料充足,然後鞭闢入裏,一針見血,又極喜翻案,閱讀之下,或者豁然開朗,或者瞠目結舌。每一小節,都足以成就一篇重大論文。民國期間,就被列為齊魯大學國學院的專著匯編,之後更成為全國高校的曆史必讀教材。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  現代史學四大傢之一。字誠之,江蘇常州人,15 歲入縣學,21 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於常州學堂,負笈從學的就有後來成為文史大傢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後任教於上海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呂思勉讀書廣博,治學嚴謹,通貫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蔚為一代史學宗師,代錶著作有《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斷代四史,及《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呂思勉讀史劄記》《中國民族史》《中國製度史》《文字學四種》等。

目錄

第一章總論 1第二章隋室興亡 6第一節文帝內治 6第二節文帝外攘 14第三節煬帝奪宗 26第四節煬帝荒淫 32第五節煬帝事四夷 39第六節隋末之亂(上) 51第七節隋末之亂(下) 64第三章唐之初盛 76第一節高祖、太宗之治 76第二節唐初武功(一) 86第三節唐初武功(二) 95第四節唐初武功(三) 100第五節唐初武功(四) 106第六節唐初武功(五) 111第七節唐初武功(六) 120第四章武、韋之亂 130第一節高宗之立 130第二節武後得政代唐 136第三節武後政治 144第四節高宗、武後時外患 152第五節中宗復位 163第六節韋後亂政 168第七節玄宗之立 174第五章開元、天寶治亂 179第一節玄宗政治 179第二節開、天邊事(一) 190第三節開、天邊事(二) 197第四節開、天邊事(三) 201第五節開、天邊事(四) 205第六節開、天邊事(五) 211第七節安史之亂(上) 216第八節安史之亂(下) 225第六章安史亂後形勢 237第一節代宗之立 237第二節吐蕃、迴紇之患 242第三節藩鎮及內亂 253第四節代宗政治 265第七章德宗事跡 276第一節德宗初政 276第二節東方藩鎮之變 284第三節涇師之變 289第四節興元後藩鎮起伏 297第五節貞元後邊患 308第六節貞元朝局 321
第八章順、憲、穆、敬四朝事跡 335第一節順宗謀誅宦官 335第二節憲宗時藩鎮叛服 341第三節元和朝局 351第四節穆宗時藩鎮叛服 361第五節穆、敬荒淫 372第九章文、武、宣三朝事跡 385第一節甘露之變 385第二節武、宣朝局 400第三節文、武、宣三朝藩鎮叛服 412第四節迴紇之亡 426第五節吐蕃衰亂 437第十章唐室亂亡(上) 449第一節懿、僖荒淫 449第二節中葉後南蠻之患 457第三節懿、僖時之內亂(上) 470第四節懿、僖時之內亂(中) 475第五節懿、僖時之內亂(下) 479第六節僖宗再播遷 493第十一章唐室亂亡(下) 497第一節昭宗徵河東 497第二節河東與邠、岐、華之爭 506第三節岐、汴之爭 516第四節梁太祖代唐 525第五節唐末割據(上) 534第六節唐末割據(下) 546
第十二章五代十國始末(上) 555第一節梁、唐盛衰 555第二節梁室之亡 559第三節後唐莊宗亂政 573第四節唐滅前蜀 578第五節後唐莊宗之亡 583第六節後唐明宗時內外形勢 594第七節從榮、從厚敗亡 606第十三章五代十國始末(中) 613第一節唐、晉興亡 613第二節晉高祖時內外形勢 622第三節石晉之亡 630第四節契丹北去 640第十四章五代十國始末(下) 652第一節郭威代漢 652第二節南方諸國形勢(上) 659第三節南方諸國形勢(中) 664第四節南方諸國形勢(下) 674第五節周世宗徵伐 679第六節宋平定海內 688第十五章唐中葉後四裔情形 697第一節東北諸國 697第二節南方諸國 702第三節西北諸國 709第十六章隋唐五代社會組織 727第一節婚製 727第二節族製 740第三節人口 748第四節人民移徙 756第五節風俗 761第十七章隋唐五代社會等級 773第一節門閥 773第二節豪強、遊俠 783第三節奴婢 786第十八章隋唐五代人民生計 803第一節物價、工資、貲産 803第二節地權 821第三節侈靡之俗 831第四節官私振貸 845第十九章隋唐五代時實業 854第一節農業 854第二節工業 866第三節商業 871第四節錢幣(上) 884第五節錢幣(下) 903第二十章隋唐五代人民生活 916第一節飲食 916第二節食儲、漕運、糴糶 924第三節服飾 943第四節宮室 951第五節葬埋 969第六節交通 984第二十一章隋唐五代政治製度 1011第一節政體 1011第二節封建 1018第三節官製(上) 1027第四節官製(下) 1046第五節選舉(上) 1066第六節選舉(下) 1097第七節賦稅(上) 1126第八節賦稅(下) 1142第九節兵製 1164第十節刑製 1194第二十二章隋唐五代學術 1220第一節學校 1220第二節文字 1237第三節儒、玄、佛思想轉移 1251第四節史學 1263第五節文學美術 1288第六節自然科學 1304第七節經籍 1319第二十三章隋唐五代宗教 1330第一節諸教情狀 1330第二節限製宗教政令 1341第三節雜迷信 1351

精彩書摘

  第一節文帝內治  隋文帝何如主也?曰:賢主也。綜帝生平,惟用刑失之嚴酷;其勤政愛民,則實齣天性,儉德尤古今所無,故其時國計之富亦冠絕古今焉。其於四夷,則誌在攘斥之以安民,而不欲緻其朝貢以自誇功德。既非如漢文、景之苟安詒患,亦非如漢武帝、唐太宗之勞民逞欲。雖無赫赫之功,求其誌,實交鄰待敵之正道也。  帝平陳之明年,江南復亂,遍今浙東西、皖南、閩、贛之地,遣楊素討平之。事見《素傳》。又《陸知命傳》:晉王廣時鎮江都,召令諷諭反者,知命說下十七城,得其渠帥三百餘人;亦可見亂事蔓延之廣也。江都,隋郡,今江蘇江都縣。《通鑒》述緻亂之原曰:“自東晉以來,刑法疏緩,世族陵駕寒門。平陳之後,牧民者盡更變之。蘇威復作《五教》,使民無長幼悉誦之。士民嗟怨。民間復訛言隋欲盡徙之入關,遠近驚駭。”蓋南北隔絕既久,民情不免猜疑,喪其利權者,乃從而鼓動之也。此等變亂,究非民欲,故不鏇踵而冰消瓦解矣。  偃武修文之治,文帝蓋深有意焉。《本紀》:開皇三年正月,禁長刀大矟。九年(589年)平陳之後,詔禁衛九重之餘,鎮守四方之外,戎旅軍器,皆宜停罷。武力之子,俱可學文。人間甲仗,悉皆除毀。十年五月,詔曰:“魏末喪亂,寓縣瓜分。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南徵北伐,居處無定。傢無完堵,地罕苞桑。恒為流寓之人,竟無鄉裏之號。朕甚湣之。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罷山東、河南及北方緣邊之地新置軍府。”十五年二月,收天下兵器,敢有私造者斬之;關中緣邊,不在其例。十八年正月,詔曰:“吳、越之人,往承敝俗,所在之處,私造大船,因相聚結,緻有侵害。其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已上,悉括入官。”此承久亂之後,不得不然,固不得訾其欲弱天下之民,以保一傢之業也。《煬帝紀》:大業五年正月,製民間鐵叉搭鈎刃之類,皆禁絕之。猶沿此策。  楊氏先世,久居武川,當亦漸於鬍俗。然南北朝末,世運已更,雖宇文氏猶思變革,而況於帝乎?帝在受禪之先,即令已前賜姓,皆復其舊。既受禪,又易周氏官儀,依漢、魏之舊。皆見《本紀》。時詔議服色。攝太常卿裴正奏言:“後魏已來,製度鹹闕。天興之歲,草創繕修。所造車服,多參鬍製。周氏因襲,將為故事。大象承統,鹹取用之。輿輦衣冠,甚多迂怪。周宣帝變鬍服,見《兩晉南北朝史》第十五章第一節,據此,則仍非純乎漢儀也。今皇隋革命,憲章前代。其魏、周輦輅不閤製者,已敕有司,盡令除廢。然衣冠禮器,尚且兼行。既越典章,須革其謬。”《禮儀誌》。開皇二年(582年),顔之推上言:“今太常雅樂,並用鬍聲。請馮梁國舊章,考尋古典。”高祖不從,曰:“梁樂亡國之音,奈何遣我用邪?”俄而鄭譯奏請修正。於是詔太常卿牛弘、國子祭酒辛彥之、國子博士何妥等議正樂。九年,平陳,獲宋、齊舊器,詔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牛弘奏曰:“前剋荊州,得梁傢雅麯。今平蔣州,隋平陳置於石頭城。又得陳氏正樂。請修緝之,以備雅樂。其後魏洛陽之麯,《魏史》雲:太武平赫連昌所得,更無明證。後周所用,皆是新造,雜有邊裔之聲。戎音亂華,皆不可用。請悉停之。”製曰:“製禮作樂,聖人之事。功成化洽,方可議之,宇內初平,我則未暇。”晉王廣又錶請,帝乃許之。十四年三月,樂定。詔並令施用,見行者皆停之。《音樂誌》。  帝頗能勤政。《本紀》言其“每旦聽朝,日昃忘倦。乘輿四齣,路逢上錶者,則駐馬親自臨問。或潛遣行人,采聽風俗。吏治得失,人間疾苦,無不留意。嘗遇關中飢,遣左右視百姓所食。有得豆屑雜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責,為之撤膳,不禦酒肉者,殆將一朞。及東拜泰山,關中戶口就食洛陽者,道路相屬。開皇十四年八月,關中大旱,人飢。上率戶口就食洛陽。十五年正月,以歲旱,祠泰山以謝愆咎。上敕斥堠,不得輒有驅遣。男女參廁於仗衛之間。逢扶老攜幼者,輒引馬避之,慰免而去。至艱險之處,見負擔者,遽令左右扶助之”。《舊唐書·太宗紀》:上謂房玄齡、蕭瑀曰:“隋文帝何等主?”對曰:“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之論事。宿衛之人,傳飧而食。雖非性體仁明,亦勵精之主也。”貞觀四年(630年)。帝之勤政,固時人所共喻矣。  其儉德尤為絕人。《本紀》言其居處服玩,務在節儉。《食貨誌》雲:六宮鹹服浣濯之衣。乘輿供禦,有故敝者,隨令補用,皆不改作。非享燕,所食不過一肉而已。開皇十五年(595年),相州刺史豆盧通相州,今河南安陽縣。貢綾文布,命焚之於朝堂。《紀》言帝令行禁止,上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不衣綾綺,無金玉之飾,常服率多布帛,裝帶不過銅鐵骨角而已。雖曰齊之以刑,究亦由其能以身先之也。  帝初受禪,即以官牛五韆頭分賜貧人。又弛山澤之禁。開皇三年(583年),入新官,見下。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減十二番,每歲為二十日役。減調絹一匹為二丈。罷酒坊。通鹽池、鹽井,與百姓共之。陳平,以江錶初定,給復十年。自餘諸州,並免當年租賦。十年(590年),又以宇內無事,益寬徭賦。百姓年五十者,輸庸停防。十二年(592年),有司上言庫藏皆滿,更闢左藏之院,構屋以受之。下詔曰:寜積於人,無藏府庫。河北、河東今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十七年(597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滿。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皆見《食貨誌》。皆寬恤民力之事也。  ……

前言/序言


《東周列國誌:兼論春鞦戰國風雲》內容簡介 這部恢弘巨著,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中國曆史上最為波瀾壯闊、思想激蕩的“軸心時代”——東周春鞦戰國時期。 本書並非對單一王朝或某一特定曆史階段的敘述,而是以列國興衰為主綫,輔以同時期思想、文化、軍事和社會變遷的深度剖析,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生動的畫捲。它摒棄瞭傳統史書的枯燥編年體敘事,采用更具畫麵感和人物刻畫的筆法,力求還原那個“禮崩樂壞”卻又英雄輩齣的黃金時代。 第一編:禮崩樂壞的序麯——春鞦初期的格局重塑 本書開篇追溯自西周王室的衰微,重點描繪瞭周平王東遷後,中原大地如何從鬆散的封建體係,逐漸滑嚮諸侯爭霸的殘酷現實。我們詳細梳理瞭最初幾代霸主的崛起邏輯,如鄭莊公如何巧妙周鏇於王權與諸侯之間,奠定中原政治博弈的基調。重點分析瞭“尊王攘夷”口號背後,齊桓公、晉文公等英主如何通過軍事同盟和製度革新,短暫地維係瞭周室的虛名,並確立瞭春鞦時期大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書中對早期列國間的復雜關係進行瞭細緻梳理,例如魯國作為文化正統的維護者,其與新興強權之間的張力;楚國如何在南方蠻荒之地崛起,挑戰中原文明的邊界。我們不僅關注宮廷的權謀鬥爭,更深入探討瞭“士”階層的齣現及其對政治格局的影響,以及井田製在局部地區的瓦解與萌芽。 第二編:思想的洪流與軍事的革命——諸侯爭霸的白熱化 春鞦中期,隨著各國兼並戰爭的加劇,舊有的秩序已難以為繼。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描繪這一時期思想文化的爆炸性增長。作者深入剖析瞭“百傢爭鳴”的社會根源——戰亂催生瞭對社會秩序、治國方針的迫切需求。 我們不僅介紹瞭儒傢思想的早期形態,孔子周遊列國的艱難與影響,還對道傢、墨傢等流派的最初理念進行瞭詳盡的辨析。例如,墨傢“兼愛非攻”的樸素人道主義,在連年戰火中是如何引起部分貴族和民眾的共鳴,以及它與儒傢在實踐路綫上的根本分歧。 在軍事層麵,長勺之戰、城濮之戰等經典戰役被進行細緻的沙盤推演,重點解析瞭鐵製兵器和步兵方陣的運用如何顛覆瞭過去貴族戰車為主體的作戰模式。各國為瞭在殘酷的生存競爭中存活,開始推行“申商變法”式的國傢治理改革,這部分內容將集中探討商鞅變法(雖處於戰國,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春鞦末期的改革嘗試)對秦國崛起的奠基性作用,以及其他各國在土地製度、賦稅和兵役上的相應調整。 第三編:戰國七雄的角力與閤縱連橫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戰國時代,一個由“兼並”取代“會盟”的時代。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某一個特定強國,而是全麵展現瞭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之間錯綜復雜的政治、外交與軍事博弈。 重點分析瞭蘇秦、張儀為代錶的外交傢如何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構建和瓦解“閤縱”、“連橫”的聯盟體係。這一時期的戰爭規模空前,長平之戰的慘烈、馬陵之禍的教訓,不僅是軍事上的勝負,更是對國傢動員能力和戰略遠見的終極考驗。 書中對各國都城(如臨淄的繁榮、鹹陽的內斂、大梁的革新)進行瞭社會風貌的描摹,讓讀者得以一窺當時都市生活的具體景象。同時,本書也探討瞭在高度中央集權和法律治國(如秦國的嚴苛法律體係)的趨勢下,傳統貴族階層是如何被逐漸邊緣化,以及平民階層如何通過軍功或纔能進入權力中樞。 第四編:終局與反思——秦之統一與曆史遺産 尾聲部分,本書詳述瞭秦王嬴政如何通過繼承和發展前人改革的成果,最終完成瞭對六國的統一,結束瞭數百年的分裂割據。但我們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深入分析瞭秦朝統一所帶來的巨大曆史進步(如文字、度量衡的統一,郡縣製的推廣),以及其速亡的深層原因——過度嚴苛的統治手段與未能有效消化戰爭紅利之間的矛盾。 最終,全書將目光投嚮春鞦戰國留給後世的寶貴精神遺産:對“王道”與“霸道”的永恒探討,對個體價值與傢國責任的思辨,以及“天人閤一”等哲學思想如何深刻影響瞭後續的中華文明進程。 全書特點: 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並重: 在描繪宏大曆史走嚮的同時,穿插大量曆史人物的生動細節與鮮活對話。 文化與政治交織: 將思想史、軍事史、社會史融為一體,展現齣東周時期社會整體的復雜麵貌。 史料紮實,論證嚴謹: 充分吸收瞭《史記》、《左傳》等經典文獻的精髓,並結閤現代考古學成果進行交叉印證,力求還原曆史的厚重感與真實性。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不再將春鞦戰國視為簡單的一段“亂世”,而是一個充滿創造力、矛盾衝突與文明蛻變的偉大時代。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最初我對“隋唐五代”這個階段的曆史抱有某種先入為主的刻闆印象,總覺得那是英雄輩齣、戰爭不斷的“大場麵”,缺乏那種細膩入微的生活質感。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沒有把筆墨僅僅集中在李世民的雄纔大略或安史之亂的慘烈上,而是花費瞭大量篇幅去描摹當時社會結構的細微變化。比如,對於科舉製度的初期影響,作者的分析就極其精到,探討瞭它如何一步步侵蝕瞭舊貴族的權力基礎,以及底層知識分子在這一變革中的掙紮與機遇。我尤其欣賞它在處理文化融閤問題上的視角,唐代的開放性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製度和經濟基礎之上的,作者通過對絲綢之路貿易路綫的變遷和宗教傳播路徑的勾勒,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生活完美地結閤起來,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綫,而是鮮活的人間煙火。

評分

閱讀體驗極其酣暢,仿佛請瞭一位博學多識的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那種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對於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很多史書往往一帶而過,或者將其簡單歸結為“軍閥割據的必然結果”。但在這裏,作者卻展現瞭驚人的耐心,細緻地剖析瞭後梁、後唐、後晉等政權的政權構建邏輯和覆亡的內在邏輯。特彆是對契丹族興起的敘述,不再是突兀的外部衝擊,而是將其置於唐末藩鎮權力真空的演變過程中去考察,這種將“內部矛盾”與“外部力量”結閤分析的方法,極具洞察力。每一章的過渡都銜接得如行雲流水,即便是涉及復雜的軍事部署和冗長的官僚體係改革,作者也能用精煉的語言提綱挈領,讓人在領會其大勢的同時,不會被細節淹沒。讀完後,我對“分裂”的理解都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國傢解體,而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權力重組過程。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那便是“立體化”。過去我對唐朝的印象更多是盛世的輝煌和後期的衰敗,結構感較弱,像一幅被拉平的壁畫。而這套書構建瞭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曆史空間。它不僅關注瞭皇帝、宰相和名將的“宏觀敘事”,更難能可貴地引入瞭社會階層中下層人物的生存狀態——比如基層吏員的睏境、寺院經濟的崛起對地方的影響,以及女性在政治幕後的角色轉換。這些側麵的描寫,如同為宏大的曆史骨架填充瞭有血有肉的肌理,使得整個隋唐五代史的畫捲變得豐滿而真實可感。閤上書捲時,我感覺自己不僅是瞭解瞭一段曆史,更是體驗瞭一段真實發生過的人間曆程,那種被曆史的細節所打動的感覺,是很多單純的年代記錄所無法比擬的。

評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批判性的史觀,它敢於挑戰一些流傳已久的“定論”。比如,在評價武則天及其統治時期時,它沒有陷入“妖後”與“韆古一帝”的二元對立,而是從賦稅製度的調整、均田製的維護以及對江南士族的平衡中,揭示齣其統治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這種超越時代局限、以更長遠的目光來審視曆史人物的勇氣,是這部書的靈魂所在。它促使我這個讀者不斷地質疑自己既有的知識框架,去重新審視那些被簡化瞭的曆史人物的復雜動機。書中對一些關鍵史料的考證也十分紮實,注釋詳盡而不纍贅,為我們這些想做進一步探究的愛好者提供瞭極佳的起點,讓人感受到作者背後付齣的巨大心血和嚴謹的治學態度。

評分

這本曆史著作的篇幅之宏大,簡直讓人望而生畏,然而一旦翻開,便仿佛被一股強大的曆史洪流裹挾而去。作者對於時代脈絡的梳理清晰得令人嘆服,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新手,也能在紛繁復雜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到清晰的路徑。尤其是對關隴集團興衰的描繪,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臉譜化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內部的權力製衡與利益糾葛,那些曾經模糊的政治博弈,在此刻變得栩栩如生,仿佛能看到士族們在朝堂上的眼神交鋒。讀來不禁拍案叫絕,那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細節的豐富性,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在陳述“發生瞭什麼”,更在追問“為什麼會這樣”,這種探究精神,使得這部作品充滿瞭思想的張力,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曆史的再構建。全書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不失文學的流暢性,讀起來酣暢淋灕,很少有晦澀難懂之處,實乃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

評分

此用戶未及時填寫評價內容,係統默認好評!

評分

非常給力!速度超快!2天到貨!

評分

不錯,好頂贊支持威武有希望瞭

評分

很好看的下次繼續光顧快遞小哥點個贊

評分

寫的不錯,專題的寫法我喜歡

評分

明史,其實很讓人好奇,那個時代本應是最燦爛的,結果意外的崩壞掉瞭,讀瞭當年明月的書,轉迴頭再看看孟生的書,希望有收獲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很喜歡,因為看瞭最後一本近代史從而買瞭全套,讀史明智。

評分

呂思勉的書。想拜讀一下,看看真實的故事和真實的人

評分

速度很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