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怀瑾 著
图书标签:
  • 南怀瑾
  • 楞伽经
  • 佛教
  • 哲学
  • 文化
  • 经典
  • 解读
  • 人生
  • 智慧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16106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90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字数:23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正版全新
南怀瑾著作权合法拥有者台湾老古公司授权
南师生前多次亲加审定,风行大陆三十载,今以全新版本推出平装版——大陆完备、经典的南师作品集!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论三大道,出入百家言。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四四三)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〇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
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兹经版权方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老古公司二〇一一年十月第二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内容简介

《楞伽大义今释》内容简介: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卷一
问题的开始
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
如何恢复真识
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
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
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
心物有无二见之辨
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
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
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
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
禅的类别
什么是涅槃的真义
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
自性无生的真谛
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
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
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
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辩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
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
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
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
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
八识规矩颂法相表
八识规矩颂总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精彩书摘

楞伽经乘性宗顿教四十一法门
  
浙水慈云沙门续法 述
  
一诸识生灭 二藏识境界 三有无妄计 四顿渐净流
  五常不思议 六建立诽谤 七空无生性 八如来藏性
  九四大修行 十诸法因缘 十一言说分别 十二远离四句
  十三大般涅槃 十四分别缘起 十五常声依幻 十六四果差别
  十七圣智一乘 十八意成身相 十九五无间业 二十诸佛体性
  廿一四等密意 廿二依二密法 廿三法离有无 廿四宗趣言说
  廿五虚妄分别 廿六善于语义 廿七迷执解脱 廿八智不得境
  廿九勿习世论 三十涅槃差别 卅一如来觉性 卅二不生不灭
  卅三拣别无常 卅四入灭现证 卅五常无常义 卅六蕴处生灭
  卅七四法差别 卅八佛如恒沙 卅九诸法刹那 四十如来变化
  四一遮断食肉
  
颂曰: 四十一门离 一百八句遣
法相非非尽 真性顿然显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浙等路制置盐矾

兼发运副使上护军赐紫金鱼袋蒋之奇 撰

  之奇尝苦楞伽经难读。又难得善本。会南都太子太保致政张公施此经。而眉山苏子瞻为书而刻之板。以为金山常住。金山长老佛印大师了元持以见寄。之奇为之言曰。佛之所说经总十二部。而其多至于五千卷。方其正法流行之时。人有闻半偈得一句而悟入者盖不可为量数。至于像法末法之后。去圣既远。人始溺于文字。有入海算沙之困。而于一真之体。乃漫不省解。于是有祖师出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为教外别传。于动容发语之顷。而上根利器之人。已目击而得之矣。故云门至于骂佛。而药山至戒人不得读经。皆此意也。由是去佛而谓之禅。离义而谓之玄。故学佛者。必诋禅。而讳义者。亦必宗玄。二家之徒。更相非而不知。其相为用也。且禅者。六度之一也。顾岂异于佛哉。之奇以为。禅出于佛。而玄出于义。不以佛废禅。不以玄废义。则其近之矣。冉求问闻斯行诸。孔子曰。闻斯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说岂有常哉。救其偏而已。学佛之敝。至于溺经文惑句义。而人不体玄。则言禅以救之。学禅之敝。至于驰空言玩琦辩。而人不了义。则言佛以救之。二者更相救。而佛法完矣。昔达磨西来。既已传心印于二祖。且云。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此亦佛与禅并传。而玄与义俱付也。至五祖。始易以金刚经传授。故六祖闻客读金刚经。而问其所从来。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五祖山来。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成佛矣则是持金刚经者。始于五祖。故金刚以是盛行于世。而楞伽遂无传焉。今之传者。寔自张公倡之。之奇过南都谒张公。亲闻公说楞伽因缘。始张公自三司使翰林学士出守滁。一日入琅琊僧舍。见一经函。发而视之。乃楞伽经也。恍然觉其前生之所书。笔画宛然。其殆神先受之甚明也。之奇闻。羊叔子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镮。乳母谓之。汝初无是物。祜即自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木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知祜之前身为李氏子也。白乐天始生七月。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谙识声律。史氏以为笃于才章。盖天禀。然而乐天固自以为宿习之缘矣。人之以是一真不灭之性。而死生去来于天地之间。其为世数。虽折天下之草木以为筹箸。不能算之矣。然以沦于死生。神识疲耗不能复记。惟圆明不昧之人知焉。有如张公以高文大册再中制。举登侍从。秉钧轴出入朝廷。逾四十年。风烈事业。播人耳目。则其前身。尝为大善知识。无足疑者。其能记忆前世之事。岂不谓信然哉。故因读楞伽新经。而记其因缘于经之端云。



前言/序言

自叙

(一)
《楞伽经》,它在全部佛法与佛学中,无论思想、理论或修证方法,显见都是一部很主要的宝典。中国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把它列为“六经十一论”的重心,凡有志唯识学者,必须要熟悉深知。但注重性宗的学者,也势所必读,尤其标榜传佛心印、不立文字的禅宗,自达摩大师东来传法的初期,同时即交付《楞伽经》印心,所以无论研究佛学教理,或直求修证的人,对于《楞伽经》若不作深入的探讨,是很遗憾的事。
《楞伽》的译本,共有三种:
(1)宋译(公元四四三年间刘宋时代):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计四卷。
(2)魏译(公元五一三年间):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计十卷。
(3)唐译(公元七〇〇年间):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计七卷。
普通流行本,都以宋译为准。
本经无论哪种翻译,义理系统和文字结构,都难使人晓畅了达。前人尽心竭力,想把高深的佛理,译成显明章句,要使人普遍明白它的真义,而结果愈读愈难懂,岂非背道而驰,有违初衷。有人说:佛法本身,固然高深莫测,不可思议,但译文的艰涩,读之如对海上三山,可望而不可及,这也是读不懂《楞伽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本经的难通之处,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译文的晦涩,因为《楞伽》奥义,本为融通性相之学,指示空有不异的事理,说明理论与修证的实际,必须通达因明(逻辑),善于分别法相,精思入神,归于第一义谛。同时要从真修实证入手,会之于心,然后方可探骊索珠,窥其堂奥。
无论中西文化,时代愈向上推,所有圣哲的遗教,大多是问答记录,纯用语录体裁,朴实无华,精深简要。时代愈向后降,浮华愈盛,洋洋洒洒,美不胜收,实则有的言中无物,使人读了就想忘去为快。可是习惯于浮华的人,对于古典经籍,反而大笑却走,真是不笑不足以为道了。《楞伽经》当然也是问答题材的语录体裁,粗看漫无头绪,不知所云,细究也是条分缕析,自然有其规律,只要将它先后次序把握得住,就不难发现它的系统分明,陈义高深。不过,读《楞伽》极需慎思明辨,严谨分析,然后归纳论据,融会于心,才会了解它的头绪,它可以说是一部佛法哲学化的典籍(本经大义的纲要,随手已列了一张体系表)。他如《解深密》、《楞严经》等,条理井然,层层转进,使人有抽丝剥茧之趣,可以说是佛法科学化的典籍。《阿弥陀》、《无量寿观》及密乘等经,神变难思,庄严深邃,唯信可入,又可以说是佛法宗教化的典籍。所以研究《楞伽》,势须具备有探索哲学、习惯思辨的素养,才可望其涯岸。
《楞伽经》的开始,首先由大慧大士随意发问,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其中有关于人生的、宇宙的、物理的、人文的,如果就每一个题目发挥,可以作为一部百科论文的综合典籍,并不只限于佛学本身的范围。而且这些问题,也都是古今中外,人人心目中的疑问,不只是佛家的需求。倘使先看了这些问题,觉得来势汹涌,好像后面将大有热闹可瞧,谁知吾佛世尊,却不随题作答,信手一搁,反而直截了当地说心、说性、说相,依然引向形而上的第一义谛,所以难免有人认为大有答非所问的感觉。实则,本经的宗旨,主要在于直指人生的身心性命,与宇宙万象的根本体性。自然物理的也好、精神思想的也好,不管哪一方面的问题,都基于人们面对现实世界,因现象的感觉或观察而来,这就是佛法所谓的相。要是循名辨相,万汇纷纭,毕竟永无止境。即使分析到最后的止境,或为物理的,或为精神的,必然会归根结底,反求之于形而上万物的本来而后可。因此吾佛世尊才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加以析辨,指出一个心物实际的如来藏识作为总答,此所以本经为后世法相学者视为唯识宗宝典的原因。
(二)
自佛灭以后,唯识法相之学,随时代的推进而昌明鼎盛,佛法大小乘的经论,也可以纯从唯识观点而概括它的体系。不幸远自印度,近及中国,乃至东方其他转译各国的佛学,却因此而有“胜义有”与“毕竟空”的学术异同的争论,历两千余年不衰,这诚非释迦当初所乐闻的。殊不知如来藏识,转成本来净相,便更名为真如,由熏习种性,便名为如来藏,此中毕竟无我,非物非心,何尝一定说为胜义之有呢?所以在《解深密经》中,佛便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同一道理,佛说般若方面,一切法如梦如幻,无去无来,而性空无相,又真实不虚,他又何尝定说为毕竟的空呢?倘肯再深一层体认修证,可谓法相唯识的说法,却是破相破执,才是彻底说空的佛法。般若的说法,倒是老实称性而谈,指示一个如来自性,跃然欲出呢!
但无论如何说法,佛法的说心说性,说有说空,乃至说一真如自性,或非真如自性;它所指形而上的体性,如何统摄心物两面的万有群象?乃至形而上与形而下物理世界的关联枢纽,始终没有具体地实说。而且到底是偏向于唯心唯识的理论为多,这也是使人不无遗憾的事。如果在这个问题的关键上,进一步剖析得更明白,那么,后世以至现代的唯心、唯物哲学观点的争辩,应该已无必要,可以免除世界人类一个长期的浩劫,这岂不是人文思想的一件大事吗?唐代玄奘法师曾经著《八识规矩颂》,归纳阿赖耶识的内义,说它“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做主公”。而一般佛学,除了注重在根身,和去后来先做主公的寻讨以外,绝少向器世界(物理世界)的关系上,肯做有系统而追根究底的研究,所以佛法在现代哲学和科学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光芒。也可说是抛弃自家宝藏不顾,缺乏科学和哲学的素养,没有把大小乘所有经论中的真义贯串起来,非常可惜。如果稍能摆脱一些浓厚而无谓的宗教习气,多向这一面着眼,那对于现实的人间世,和将来的世界,可能贡献更大;我想,这应该是合于佛心,当会得到吾佛世尊的会心微笑吧!倘使要想向这个方向研究,那对于《华严经》与《瑜伽师地论》等,有关于心识如何建立而形成这个世界的道理,应该多多努力寻探,便会不负所望的。
反之,说到参禅直求修证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于是许多在意根下立定足跟,或在独影境上依他起用,就相随境界而转;或著清静、空无,或认光明、尔焰;或乐机辩纵横;或死守古人言句。殊不知参禅,也仅是佛法求证的初学入门方法,不必故自鸣高,不肯印证教理,得少为足,便以为是。这同一般浅见误解唯识学说者,认为“诸法无自性”、或“一切无自性”,自己未加修证体认,便说禅宗的明心见性是邪说,都同样犯了莫大的错误。须知“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自性”,这个观念,是指宇宙万有的现象界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别所生的种种知见,都没有一个固定自存,或永恒不变的独立自性。这些一切万象,统统是如来藏中的变相而已,所以说它“无自性”。《华严经》所谓:“一切皆从法界流,一切还归于法界”,便是这个意思。如有人对法相唯识的著作或说法,已经有误解者,不妨酌加修正,以免堕在自误误人、错解佛法的过失中,我当在此合掌曲躬,殷勤劝请。
(三)
一九六〇年,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时候,《楞严大义》的译述和出版,初次告一段落,又兴起想要著述《楞伽大义》的念头。有一天,在北投奇岩精舍讲述华严会上,杨管北居士也提出这个建议,而且他的夫人方菊仙女士,发心购赠两支上等钢笔,回向般若成就。因缘凑泊,就一鼓作气,从事本书的译述。自庚子重阳后开始,历冬徂春,谨慎研思,不间寒暑昼夜,直到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二日,夏历岁次辛丑四月二十九日之夜,粗完初稿。在这七八个月著述的过程中,覃思精研,有难通未妥的地方,唯有宴坐入寂,求证于实际理地,而得融会贯通。那时我正寓居一个菜市场中,环境愦闹,腥臊污秽堆积,在五浊陋室的环境里,做此佛事,其中况味,忆之令人哑然失笑!处于这种情景十多年来,已能习惯成自然,而没有净秽的拣别了。只有一次冬夜挥毫,感触正法陵夷,邪见充斥,人心陷溺的现况,却情不自禁,感作绝句四首,题为《庚子冬夜译经即赋》,虽如幻梦空花,姑录之以为纪念。其一:“风雨漫天岁又除,泥涂曳尾说三车。崖巉未许空生坐,输与能仁自著书。”其二:“灵鹫风高梦里寻,传灯独自度金针。依稀昔日祗园会,犹是今宵弄墨心。”其三:“无著天亲去未来,眼前兜率路崔嵬。人间论义与谁证,稽首灵山意已摧。”其四:“青山入梦照平湖,外我为谁倾此壶。彻夜翻经忘已晓,不知霜雪上头颅。”
本书的著述,参考《楞伽》三种原译本,而仍以流通本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据,但译义取裁,则彼此互采其长,以求信达。遇有觉得须加申述之处,便随笔自加附论标记,说明个人的见解,表示只向自己负责而已。后来有人要求多加些附论,实在再提不起精神了。
这次述著,除了杨管北居士夫妇的发心外,还有若干人的出力,他们的发心功德,不可泯灭。台大农化系讲师朱文光,购赠稿纸千张,而且负责誊清和校对,查订附加注解,奔走工作,任劳任怨,虽然他向来缄默无闻,不违如愚,但这多年来,旦夕相处,从来不因我的过于严格而引生退意,甚之,他做了许多功德事,也是为善无近名的。但到本经出版时,他已留学美国,来信还自谓惜未尽力。其余如师大学生陈美智、汤珊先,都曾为誊稿抄写出过力。中国文化研究所的研究生吴怡,也曾为本书参加过润文,和提出质疑的工作。韩长沂居士负责出版总校对。最后,程沧波居士为之作序。这些都是和本书著述完成及出版,有直接关系的人和事,故记叙真相,作为雪泥鸿爪的前尘留影。
本书述著完成以后,对于文字因缘,淡到索然无味,也许是俱生禀赋中的旧病,素来作为,但凭兴趣,兴尽即中途而废,不顾任何诟责,或者因人过中年,阅历愈深,遇事反易衰退,故原稿抄好一搁,首尾又是四年了。在这四年中间,也写作过儒、道两家的一些学术著
作,但都是时作时辍,兴趣索然。甚之,觉得著述都是多余的事,反而后悔以前动笔的孟浪。每念德山禅师说的:“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实在是至理名言,很想自己毁之为快。引用佛家语来说,可谓小乘之念,随时油然而生,故对本书的
出版,一延再延。今年春正,禅集法会方毕,杨管北居士又提出此事,并且说:为回向他先慈薛太夫人,要独自捐资印刷本书五千部,赠送结缘,藉资冥福,所以今日才有本书的问世。始终成其事者,为杨管北居士。经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我但任兴而为,得失是非,都了不相涉,只是对本书译文,仍然不如理想的畅达,确很遗憾。倘使将来触动修整的兴趣,再为本书未能尽善的缺憾处,重作一番补过工夫。但排印中间,又为误罹目疾而耽搁了七八个月,深感业重障深,蒇事之难。本来要替本经与唯识法相的关系,及性相两宗的互通之处,作一篇简单的纲要,但又觉得多事著述,徒费笔墨纸张,于人于世,毕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便懒得提笔。唯在前贤著述中,寻出范古农居士述《八识规矩颂贯珠解》,附印于次,以便学者对唯识法相,有一基本认识,可以由此入门,研究性相的异同,契入经藏。

一九六五年(乙巳)十一月
南怀瑾自叙于金粟轩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图书简介 一、 缘起与精神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是南怀瑾先生对佛教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以下简称《楞伽经》)的深刻阐释与现代解读。本书并非凭空臆造,而是根植于南怀瑾先生数十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佛教思想的深入研究与实践。他以一位真正“过来人”的智慧,将一部深奥晦涩的佛经,化为贴近现代人心灵需求的甘露法雨,引导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领悟佛陀慈悲与智慧的精髓。 《楞伽经》作为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历来被视为“一切佛语要义”,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唯识、如来藏、禅观等多个佛教核心思想。然而,古文的阅读门槛,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使得许多渴望深入了解佛法者望而却步。南怀瑾先生深感于此,故而以其宏通的学养和善巧的方便,为我们架起了通往《楞伽经》智慧殿堂的桥梁。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故作高深,更不在于玄之又玄的理论说教,而是直指人心,关照现实。南怀瑾先生深知,佛法并非是远离尘世的宗教符号,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智慧,是解决人生苦恼、体悟生命真谛的根本之道。因此,他以极其平实、生动,又不失庄重的语言,将《楞伽经》的义理,如剥茧抽丝般展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得以窥见佛教思想的堂奥,进而反思自身的存在,体悟生命的无常与圆满。 二、 《楞伽经》的地位与核心要义 《楞伽经》在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大乘佛教禅观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对后世佛教的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中提出的“大慧”、“一切智”、“心意识”、“如来藏”、“无自性”、“三平等”等概念,构成了其核心的思想体系。 “一切智”与“心意识”: 《楞伽经》强调一切法的根源在于“心”。“一切智”并非指世俗意义上的知识,而是指对宇宙人生真相的究竟了悟。这种了悟,必须从认识我们自身的“心意识”开始。经中细致地分析了“心意识”的种种形态和运作规律,揭示了我们日常思维、情感、感知所形成的种种幻象,以及这些幻象如何束缚着我们的生命。 “如来藏”思想: 这是《楞伽经》中最具革命性的概念之一。“如来藏”并非是外在的神佛,而是存在于我们每个生命体内的清净自性,是圆满的佛性。它如同包裹在污垢中的宝珠,虽然被烦恼所覆盖,但其本性光明,永不损减。理解“如来藏”,就是理解我们生命的本真面目,从而生起回归自性的力量。 “无自性”的见地: 经中阐述了“无自性”的空性观。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所执着的“我”,都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皆是因缘和合而生。认识到“无自性”,能够帮助我们破除我执与法执,摆脱颠倒梦想,获得真正的解脱。 禅观的实践: 《楞伽经》不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实践的指南。经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禅观的方法,指导修行者如何收摄心神,观照自心,一步步体悟“如来藏”,实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三、 南怀瑾先生的解读特色 南怀瑾先生解读《楞伽经》,并非简单地逐字逐句的翻译或注解,而是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哲学(儒、道)的深刻理解,以及他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解读方式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融会贯通,贯古今: 南怀瑾先生擅长将《楞伽经》的义理,与儒家、道家的思想相连接,打通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脉络,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一体不二的整体观。他将佛法深邃的智慧,与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符号相结合,使之更加贴近中国人的理解习惯。 直指人心,关照现实: 他从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是将佛法的智慧,直接应用于解决人生困境,应对时代挑战。他教导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安顿身心,体悟生命的真义,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语言平实,生动活泼: 南怀瑾先生的语言,极富感染力。他善于运用比喻、故事、乃至幽默的语言,将抽象的佛学概念,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逐渐领会佛法的精妙。 强调实践,重在体验: 南怀瑾先生一贯主张“读佛经,要动手去做”。他不仅讲解理论,更着重于指导读者如何去实践,如何去观照,如何去体悟。他认为,佛法的真谛,最终要落实到个人的亲身证悟上。 批判性思考,不落俗套: 南怀瑾先生在解读经典时,不回避其可能存在的争议之处,并能以批判性的眼光,提出自己的见解。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迷信,真正成为佛法的受益者。 四、 本书内容概览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并非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次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流的听课记录。书中,他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为我们逐一梳理《楞伽经》的脉络,并对其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阐发。 开篇立意,点明主旨: 南怀瑾先生在开篇便点明了《楞伽经》的重要性和其“今释”的必要性,强调了佛法是“活的”智慧,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和实践。 逐章逐句的精妙解读: 每一品、每一句,南怀瑾先生都力求将其最深层的含义揭示出来。他会追溯经典的来源,考证词义的演变,但绝不拘泥于文字游戏,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将经文的智慧,应用于我们当下的生活。 对“心意识”的深入剖析: 经中对“心意识”的种种分析,在南怀瑾先生的解读下,变得生动而深刻。他会结合我们日常的心理活动,揭示“心意识”如何制造烦恼,如何扭曲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如来藏”的豁然开朗: 对于“如来藏”这个佛法中最核心的理念,南怀瑾先生以其独到的见解,将其阐释得更加清晰明了。他会帮助我们认识到,人人皆有佛性,关键在于如何去发掘和显露。 “无自性”的破执之道: 经中关于“无自性”的论述,在南怀瑾先生的引导下,成为我们破除我执、法执的有力武器。他会教导我们如何放下对“我”和“外物”的执着,从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禅观的实践指导: 南怀瑾先生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他会结合《楞伽经》中关于禅观的指导,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他鼓励读者动手去尝试,去体会,去证悟。 对治世间诸病的良方: 南怀瑾先生深谙世人的苦难,他会从《楞伽经》的智慧中,提炼出能够对治现代社会种种心理问题、精神困扰的良方。他教导我们如何以佛法的智慧,来面对压力、焦虑、迷茫等人生课题。 五、 结语 《南怀瑾作品集(新版):楞伽大义今释》,不仅仅是一部佛学著作,更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它带领我们走入《楞伽经》的深邃世界,领略佛教思想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自我、完善人生、体悟生命真谛的切实途径。 阅读本书,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循循善诱,旁征博引,将古老的智慧,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生命的真相;它能够指引我们走出困境,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它更能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回归生命本有的圆满与光明。 无论您是佛教的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修行者,抑或仅仅是对人生智慧充满好奇的求索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为您的人生注入一股清流。在南怀瑾先生的引导下,您将有机会在《楞伽经》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璀璨的明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哲学的阐述方式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深奥难懂的文本,如何能够被现代的语言有效地转译,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精髓和韵味。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流于简单的白话翻译,而是巧妙地在保持原典古朴气息的同时,融入了清晰而富有洞察力的现代阐释。作者在梳理复杂概念时的逻辑脉络极其清晰,常常能在关键节点插入一些精妙的比喻或恰到好处的引证,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那些看似飘渺的核心思想。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词精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循循善诱,让人心悦诚服。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思考,真正体现了“化繁为简”的智慧,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该领域的新手和老读者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体例编排显示出编辑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它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知识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设置和索引系统上的设计。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简洁的概述,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读者对接下来将要面对的论点有一个初步的框架认知。更妙的是,书中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穿插在正文的注释和尾部的专门术语表中,相互印证,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学习网络。当你在阅读中遇到疑问时,总能方便快捷地找到相关的补充说明,这种无缝衔接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效率。这种细致入微的结构设计,让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结构清晰、目标明确的学术探索,而不是漫无目的的文字漂流。

评分

从一个资深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更在于它为后来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范本。许多同类书籍往往在引用和对比上显得单薄,但这本书在旁征博引时展现出的广博学识和严谨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常常会将不同学派的观点进行细致的辨析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各种思想流派的细微差别和核心差异。这种深度的横向比较,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避免了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对于任何想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详实的参考资料和清晰的辨析脉络,无疑是开启更高级别学术探究的钥匙。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极其可靠的出发点和参照坐标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触感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很有质感的哑光纸,搭配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若隐若现,低调中透着一股庄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调既护眼又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字体的排版疏密得当,间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装帧上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缝线工艺,结实而美观,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可以珍藏多年的典籍。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执着,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质感,构建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前奏,让人在正式进入文字内容之前,就已经对这次精神旅途充满了期待和敬意。整体来说,这本书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典雅、沉稳的气质,非常符合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跨越时代的洞察力。虽然内容涉及的是古代的智慧,但其中的许多论述,在面对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现状时,竟然显得如此贴切和必要。作者似乎拥有洞察世事人心的能力,能够精准地指出我们当代人在精神层面所缺失的部分,并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修养心性的途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仿佛被指引着看到了事物背后更深层的关联。这种深刻的共鸣感,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更像是一次深层的心灵对话和自我审视。它促使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态度,无疑是对个体精神世界的一次有益的“除尘”。

评分

大师作品,虔诚拜读中,希望可以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评分

和南翁的缘分还得从这本《易经杂说》开始,偶然机会在地摊上看到,花了十块钱买下来,因为是先生之前讲课的讲义和录音,所以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南翁的幽默,自谦,就像在自己眼前一样。后来去网上寻找先生其他的著作,陆陆续续,五六年的时间读了不少,学会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段时间多佛学比较感兴趣,还是想通过先生的指引,可是前天再去网上寻找,老版的那些著作都已经不再卖了,心里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不过新书不论从印刷还是排版,纸张都不亚于老版。老婆常常抱怨我说,你看看你天天买书,能看完吗?其实我是这样想的,好书先买了再说,可以慢慢看,不要等哪天你想看了却买不到。大家说对吗?

评分

看了视频,再买书来看,感觉有点小深奥

评分

大师作品,虔诚拜读中,希望可以有更好的人生体验!

评分

没什么好说的,反正就凑凑字,直接看佛经原文有些看得迷迷糊糊,还有不知道够了二十个字了没,反正就凑凑

评分

很难想象到笔锋锐利、惯于批判外界现实的龙应台,在《目送》这本书中,开始对亲情作详尽感受描述,也开始对生活作深度的体会与思考,转向私密。如她对生命中两件刻骨铭心事情的描写。

评分

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评分

在喜马拉雅听过南怀瑾大师的金刚经说什么,里面有很多南老师的经验心得,对理解佛学很有帮助。

评分

学佛的必修书目 南师的书平易近人 循序渐进 推荐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