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写给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关于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小说家;比《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还畅销的略萨作品!
这是一部专门谈论小说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的随笔集,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组成。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阅读心得,广征博引八十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包括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伯-格里耶、弗吉尼亚?伍尔夫、胡安?鲁尔福……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
这是一部专门谈论小说创作才能和写作技巧的随笔集,由巴尔加斯·略萨写给一位对写作充满激情的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组成。略萨在信中分享了自己一生的创作理念和阅读心得,广征博引八十多位作家近百部作品,包括塞万提斯、福楼拜、雨果、海明威、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加西亚?马尔克斯、罗伯-格里耶、弗吉尼亚?伍尔夫、胡安?鲁尔福……对小说创作中一系列关于技巧和形式方面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名作家,世界小说大师
被誉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
1985年获海明威文学奖
1986年获西班牙阿里图里亚斯王子文学奖
1988年获美洲金质奖章
1994年获西班牙文学的荣誉塞万提斯文学奖
1999年获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学奖
2000年获梅嫩德斯·佩拉约国际奖
201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完美的生活方式。
——巴尔加斯?略萨
一 绦虫寓言
二 卡托布勒帕斯
三 说服力
四 风格
五 叙述者空间
六 时间
七 现实层面
八 变化与质的飞跃
九 中国套盒
十 隐藏的材料
十一 连通管
十二 权作信后附言
可是,这样泛泛的思考让我们有些脱离了您的具体情况,我们还是回到具体问题上来吧。您在内心深处已经感觉到了这一文学倾向的存在,并且已经把献身文学置于高于一切的坚定不移的行动之中了。那现在呢?您把文学爱好当作前途的决定,有可能会变成奴役,不折不扣的奴隶制。为了用一种形象的方式说明这一点,我要告诉您,您的这一决定显然与十九世纪某些贵夫人的做法如出一辙:她们因为害怕腰身变粗,为了恢复美女一样的身材就吞吃一条绦虫。您曾经看到过什么人肠胃里养着这种寄生虫吗?我是看到过的。我敢肯定地对您说:这些夫人都是了不起的女杰,是为美丽而牺牲的烈士。六十年代初,在巴黎,我有一位好朋友,他名叫何塞·马利亚,一个西班牙青年,画家和电影工作者,他就患上了这种病。绦虫一旦钻进他身体的某个器官,就安家落户了:吸收他的营养,同他一道成长,用他的血肉壮大自己,很难、很难把这条绦虫驱逐出境,因为它已经牢牢地建立了殖民地。何塞·马利亚日渐消瘦,尽管他为了这个扎根于他肠胃的小虫子不得不整天吃喝不停(尤其要喝牛奶),因为不这样的话,它就烦得你无法忍受。可何塞吃喝下去的都不是为了满足他自己的快感和食欲,而是让那条绦虫高兴。有一天,我们正在蒙巴拿斯的一家小酒吧里聊天,他说出一席坦率的话让我吃了一惊:“咱们一道做了许多事情,看电影,看展览,逛书店,几个小时、几个小时地谈论政治、图书、影片和共同朋友的情况。你以为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和你一样的吗?因为做这些事情会让你快活,那你可就错了。我做这些事情是为了它,为这条绦虫。我现在的感觉就是:现在我生活中的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着我肠胃里的这个生物,我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奴隶而已。”从那时起,我总喜欢把作家的地位与何塞·马利亚肠胃里有了绦虫以后的处境相比。文学抱负不是消遣,不是体育,不是茶余饭后玩乐的高雅游戏。它是一种专心致志、具有排他性的献身,是一件压倒一切的大事,是一种自由选择的奴隶制一一让它的牺牲者(心甘情愿的牺牲者)变成奴隶。如同我那位在巴黎的朋友一样,文学变成了一项长期的活动,成为某种占据了生存的东西。它除了超出用于写作的时间之外,还渗透到其他所有事情之中,因为文学抱负是以作家的生命为营养的,正如侵入人体的长长的绦虫一样。
福楼拜曾经说过:“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谁把这个美好而耗费精力的才能掌握到手,他就不是为生活而写作,而是为了写作而生活。”这个把作家的抱负比作绦虫的想法并没有什么新意。通过阅读托马斯·沃尔夫(福克纳的老师,两部巨著《时间与河流》和《天使望故乡》的作者)的作品,我刚刚发现这个想法,他把自己的才能描写成在心中安家落户的蠕虫:“于是,那梦想永远地破灭了,那童年时期感人、模糊、甜蜜和忘却的梦想。这蠕虫在这之前就钻进我的心中,它蜷曲在那里,用我的大脑、精神和记忆做食粮。
……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简直是文学大师级的展现。我原本以为信件体裁会显得松散和随意,但作者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将看似不连贯的“信件”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逻辑严密的思想网。每一封信的主题看似独立,却又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观察世界”到对“虚构的伦理”的探讨,再到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苛求,他的思维像一条蜿蜒而上的河流,虽然时有岔流,但最终总能汇入主题的核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真实”与“虚构”界限的反复叩问。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讲述自己早期创作中如何处理敏感题材的挣扎,展示了一种面对创作责任的勇气。这种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它强迫读者必须参与到思考中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读到后面,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信件,而更像是在旁听一场精彩的、关于如何建构一个世界的哲学辩论。文字的力量在这种层层剥茧的论述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铁砧,精准而有力,让人在拍案叫绝之余,也忍不住要停下来,琢磨一下自己最近写下的某个句子,是否也值得这样的打磨。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整体感受,我会选择“祛魅”。在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觉到,过去那些笼罩在文学殿堂周围的神秘光环,被一层层剥离了。作者将“天才的灵感”还原为“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将“完美的文本”还原为“无数次痛苦的抉择和取舍”。这种祛魅,非但没有让我对文学失去兴趣,反而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敬意。因为,当我们看清了其背后的艰辛和常人可及的努力后,那些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优秀作品,其价值就显得更加真实和可贵。书中对“风格”的论述尤为精彩,他没有教你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是通过描述自己如何痛苦地“摆脱”模仿的影子,来暗示风格的诞生是挣脱而非塑造的过程。这种由内而外、由否定到肯定的哲学路径,让我意识到,文学的训练,最终指向的是心智的成熟和世界观的完善。这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顺带也学会如何写出好故事的著作。它带来的改变,是深刻而持久的,绝非一次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终于啃完了这本!说实话,初看书名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青年小说家”这个标签听起来就自带一股说教的意味,我生怕它变成一本干巴巴的写作理论大全,读起来索然无味。但实际翻开后,那种感觉完全被颠覆了。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文学巨匠,在壁炉边,用一种极其坦诚、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自嘲的口吻,跟你絮絮叨叨地聊着文学的奥秘和创作的艰辛。作者似乎完全没有摆出“导师”的架子,而是把自己过去所有的挣扎、失败、醍醐灌顶的瞬间,毫无保留地摊开在你面前。他谈及初稿的糟糕、对题材的选择恐惧,以及如何从生活琐碎中提炼出永恒的主题,这些都不是那种教科书上“黄金三要素”式的空洞指导,而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活生生的经验之谈。读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清晰地想象出他当时的窘迫和兴奋,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觉得,原来那些我一直以为是自己“笨拙”才会遇到的困境,在他那个时代也同样存在。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温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指点,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跨越时空的真诚邀约,邀请你一同进入这个充满陷阱但也无比迷人的文字迷宫。它让我对自己手中的笔,乃至对文学本身,有了一种更深沉、更敬畏的理解,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指导手册”的期待。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在文字边缘徘徊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文学创作的门槛似乎高不可攀,仿佛只有那些天赋异禀的天才才能窥得殿堂之门。然而,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宿命论。作者在书中非常直白地承认了天赋的重要性,但更着重强调了“毅力”和“反思”的不可替代性。他没有美化写作的过程,相反,他把“写作是苦役”这件事阐述得淋漓尽致,那种反复修改、自我怀疑,甚至想要彻底放弃的瞬间,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让我感到极度的慰藉——原来,伟大的作家也曾与我一同在深夜的灯下,对着空白的屏幕或纸张感到无助。他似乎在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冷静地分析着“创意是如何被磨损”的过程,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防腐剂”。这种基于实践的深刻洞察,远比任何空泛的“保持热情”之类的口号要有效得多。读完这本书,我没有立刻想要拿起笔去写一部鸿篇巨制,但那种想要“重新开始认真对待每一次落笔”的内在驱动力,却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重新点燃了。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启迪。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文学技巧时,其广度和深度令人叹服。它不仅仅局限于叙事结构或者人物塑造这些基础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媒介与时代变迁对文学形态的影响。作者仿佛带着一架高倍望远镜,审视着文学从巴尔扎克时代到现代的演变轨迹,并冷静地指出,当我们试图模仿经典时,最大的陷阱恰恰在于对“时代背景”的忽视。他举了许多文学史上的鲜活例子,分析了那些看似伟大的作品,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后,其力量是如何被削弱的。这让我对“经典阅读”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阅读不应是静止的膜拜,而应是带着批判性眼光的对话。更具启发性的是,他谈到了如何处理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张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年轻人很容易被宏大的社会议题所裹挟,但作者提醒我们,所有的宏大,最终都必须落实到具体人物的呼吸和心跳之上。这种从个体到群像,再回归个体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一种在喧嚣时代保持头脑清醒的工具箱,让人学会如何从小处着眼,去捕捉那些不易察觉的时代侧影。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
评分薄薄的一册。应该看的快。
评分上班第一天就遇到霸道总裁逼领证,她是该反抗还是顺从? 夜晚,某人把她剥光压在身下,邪气而暧昧:“反抗和顺从
评分思嘉和媚兰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思嘉对媚兰的言行举止都看不惯,而媚兰却在任何场合下处处维护着思嘉。思嘉为了丢去黑纱竟在一个支持战争的舞会上与白瑞德跳起舞来,这种行为在当时真算是把一个上等女人的名誉给丢尽了,于是周围一切人的议论、指责一起向思嘉压来,这时只有媚兰为思嘉辩护,当一个北佬兵来到陶乐抢劫时,思嘉凭着她一时的冲动,将北佬兵击毙在血泊中,她顿觉害怕了,又是媚兰的无声支助给了思嘉勇气,然而这一切改变不了思嘉对媚兰的反感,直到媚兰将要去世之时思嘉突然醒
评分很不错,物流很快,都是很好的作家更好的作品,非常喜欢…………
评分短小精悍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巴尔加斯·略萨写给青年小说家的十二封信,关于如何阅读、如何写作、如何成为一名伟大的小说家;比《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和作家》还畅销的略萨作品!
评分虽然读了也不一定能成为小说家,但是略萨这本可能仅次于《绿房子》。
评分绝对的经典,早就想买了,终于下手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