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師們分化與交鋒時期的曆史真相
★《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入選《作傢文摘》2015年度十大非虛構好書
★著名作傢葉辛、何建明、張抗抗、梁曉聲、王躍文、餘世存、嶽南,著名文化學者葉廷芳、張頤武、孫鬱、解璽璋、李建軍傾情推薦!
★南方都市報、鳳凰周刊、央廣、人民網、新華網、北京晚報、騰訊、新浪等全國百餘傢媒體廣泛報道。
1. 《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係作者汪兆騫繼《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之後又一力作。作者憑藉翔實的史實與依據,以清麗優美的文筆進行客觀公正的講述與剖析,寫就瞭一部由大師集體演繹的1927年至1930年的文化斷代史。
2.作者汪兆騫是文學界、齣版界的老前輩,他的“朋友圈”全都是文學名傢和文化精英,可以說是輻射瞭中國的當代文壇。汪老先生經手孵化的名作,大多讓人如雷貫耳;汪兆騫做過嫁衣的作傢尤其是文學大傢,幾乎占據瞭中國當代文壇的半壁江山。更可敬的是,汪兆騫是一位秉持道義與良知的知識分子型作傢。可想而知,由汪兆騫以客觀公正的史傢視角講述的民國時代的文壇,在剖析人物的性格與人格方麵,自然是遊刃有餘,功力深厚。
3.《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主要講述瞭蔡元培、魯迅、茅盾、瞿鞦白、丁玲、葉聖陶、柔石、鬍適、瀋從文、林語堂、鬱達夫、梁實鞦、包天笑、周瘦鵑、蔣光赤、鬍也頻等在文化戰場上的分化與交鋒。時中國政局發生巨變,國共兩黨閤作分裂後的鬥爭也更加激烈和嚴酷。一眾作傢會聚上海,文化中心暫由北京轉到上海。創造社、太陽社、新月派、語絲派、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唯美頹廢派,旗幟鮮明,紛爭不休。八方豪傑,“封建餘孽”“革命戰士”“同路人”紛紛亮相,演繹齣民國文化思想界的恩怨情仇。
4.曆史人物在某一曆史節點上的一些錶現,往往非常復雜,它必然與時代宏觀大背景息息相關,也與其性格和個人當時的微觀處境緊密相連。《民國清流2:大師們的“戰國時代”》實事求是地撰寫曆史,披露真相,還原曆史,刻畫大文人大知識分子在大環境中呈現齣來的多種文化品格,彰顯人性的光輝與卑微。
★薑紹謨與蔡元培共事多年,深受蔡先生的人格精神感染。蔡先生為學界領袖,卻極為儉樸平易。每次外齣所帶行李有二:鋪蓋袋、手提箱各一。箱內除換洗衣物,便是書籍文具。蔡元培左腳動過手術,行走不便,卻從不讓人幫扶。每次外齣,薑紹謨都想為先生整理行囊,但當他走進先生屋裏,總是見先生已整理好,微笑地等著他呢。薑紹謨記得,那次從象山搭乘小漁船去福州,風大浪高,小船在波峰浪榖間顛簸,時時都有翻船的危險。先生卻極為鎮定,風浪略小時,見薑紹謨暈船嘔吐不止,蜷臥船角,便講起“《蘇報》案”屈死於獄中的鄒容,講起徐锡麟、鞦瑾捨生取義,講到動情處,仰天長嘯,哭聲直衝夜空……
★所謂“鴛鴦蝴蝶派”,並不像語絲派、新月派及創造社那樣有組織,有文學綱領,有社團齣版社和社刊。即使有三五同好,組成小團體,齣版刊物,也沒有明確的組織綱領或者係統理論,甚至連名稱都沒有。這個小說流派是由無數創作個體構成的獨特文學景觀。鑒於他們對文學的獨特貢獻,理應在現代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但至今,也沒有得到客觀的曆史評價,甚至他們那被人冠上的“香艷”、充滿鄙視的“鴛鴦蝴蝶”之名,都沒有被摘掉,至今仍被沿用。
★《梅蘭芳》以“犀利的影射性敘事,彰顯瞭批判和警戒之意”,但其內容涉及梅蘭芳早年的私寓經曆。私寓又稱相公,被男性玩弄或被貴婦包養。當時文人墨客亦多喜到名伶傢賦詩宴遊。私寓是當時梨園風俗。自民國始,尊重伶人人格,私寓亦被官方禁止。私寓雖是生活、生存所迫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是伶人傷痛、無尊嚴、不願人提及的經曆。故受到廣大梅迷們的聲討,釀成軒然大波。以緻連載《梅蘭芳》的京師《國華報》被勒令停刊。為此,穆儒丐便與梅迷們結下宿怨,從此寫文著書,更肆無忌憚地攻擊梅蘭芳。其《選舉伶王記》,變本加厲地揭梅老闆的老底,還影射瞭力捧梅蘭芳的齊如山。因梅迷勢力較大,穆儒丐在北京受到排擠,報館也不敢再聘用他,隻能齣關遠走東北。他在完成瞭《梅蘭芳》全書後,交給有日本背景的盛京時報齣版社齣版。梅迷聞之,即買斷小說,然後銷毀,故《梅蘭芳》一書存世極少。
★周瘦鵑還寫瞭不少提倡孝道、贊譽節烈的小說,在文壇引起爭議。他的《父子》,寫父親被撞,失血過多,品學兼優的兒子獻血救父,父親活瞭,兒子卻死瞭。不想鄭振鐸在《思想的反抗》中批評道:“周瘦鵑腦筋裏竟還盤踞著這種思想。”郭沫若在《緻西諦(鄭振鐸)先生的信》中,則從醫學角度,指齣“周瘦鵑對於輸血法也好像沒有充分的知識”,“惹人笑話”。
★如果讀1927年1月在上海的鬱達夫的日記,你會看到即便是追求革命者之鬱達夫,他的行為和精神狀態與包天笑筆下的人物也頗為相似,如為瞭愛情的失魂落魄,“去大世界聽妓女唱戲”,“喝醉瞭,就上馬路上打野雞(妓女) ”,“去燕子窩吸鴉片”(1927年鬱達夫《日記九種》)。
汪兆騫
生於1941年,人民文學齣版社編審,原《當代》副主編兼《文學故事報》主編。中國作協會員。著有《往事流光》《春明門內客》《記憶飄逝》《紫塞煙雲》《張騫》等,新近齣版有《民國清流1:那些遠去的大師們》《文壇亦江湖:大師們的相輕與相重》,深受讀者好評。
《南方都市報》:
《民國清流1》這部書詳盡地記錄瞭“五四”這一曆史進程,能幫很多有誌瞭解曆史真相的人答疑解惑……汪兆騫先生的功德,就是真實再現瞭“五四”的現場。
《鳳凰周刊》:
當汪兆騫老先生用明麗、曉暢的文筆,刻畫這些有主意、有風骨、有本事的民國文化前輩時,清流澎湃,激蕩鼓應,讓人久久不能釋捲……讀者可以把這部書當成展示“五四”全貌的散文長捲來閱讀,也可以把它當作諸位大師的集體傳記,更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反思,我等應該怎樣做一個文化人?
第一章 民國十六年(1927) / 001
蔡元培、鬍適、魯迅等先後來到被鮮血染紅的上海
蔡元培偶陷人生歧路 / 005
被誤讀的“鴛鴦蝴蝶派”包天笑、周瘦鵑 / 011
西遊東望十個月後,鬍適迴到上海 / 023
魯迅與周建人都攜情人同居景雲裏 / 031
第二章 民國十七年(1928) / 037
自由主義作傢與國民黨爭自由,魯迅和創造社、太陽社聯閤與林語堂論爭
魯迅與創造社、太陽社的激烈論爭 / 041
被文學史遺忘的張靜廬與《革命外史》 / 047
茅盾創作小說《蝕》 / 053
蔚為大觀的武俠小說及偵探小說 / 058
“厭世傢”葉聖陶長篇小說《倪煥之》,茅盾譽之“扛鼎”之作 / 064
戴望舒的《雨巷》,給五光十色的上海文壇帶來彆樣風景 / 070
巴金第一部中篇《滅亡》,經葉聖陶之手刊發在《小說月報》上 / 074
瀋從文評價施蟄存小說,是“一首清麗明暢的詩” / 079
林語堂與魯迅時密時疏,不外乎精神勝利法之法門 / 085
私人語境中的魯迅,“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 099
第三章 民國十八年(1929) / 107
《新月》和鬍適掀起人權運動是該年的主鏇律
鬍適、《新月》與悲壯風采的人權運動 / 111
林語堂與平社及鬍適交好有年 / 121
到上海謀求發展的瀋從文 / 128
留下斑駁多彩身影的田漢 / 137
張資平、葉靈鳳、曾虛白、邵洵美與唯美頹廢傾嚮的小說 / 144
傳統保守的梁實鞦與頹唐的鬱達夫 / 155
徐誌摩輕盈、瀟灑的詩和復雜的感情世界 / 163
第四章 民國十九年(1930) / 171
新月派及中國左翼作傢聯盟
中國左翼作傢聯盟,瞿鞦白與魯迅的友誼 / 175
蔣光赤想給中國革命留一個證據 / 183
“左聯五烈士” / 189
馮雪峰是黨聯係魯迅的橋梁 / 199
魯迅與曹聚仁 / 210
魯迅、伊羅生與《草鞋腳》 / 220
在左聯和國民黨的聲討中,鬍適拂袖作彆上海 / 229
丁玲是左聯最令人矚望的作傢 / 236
蔡元培是高遏行雲的文化巨人 / 243
徐新六在1927年1月12日給鬍適的信中也說,“兄西遊後,政治思想頗多變更,在各處通訊中所見兄之議論,弟贊成甚多”。又說“俄國革命對於舊式之社會雖有震撼摧拉之力,我輩亦不能見其力大而即以為是”。徐誌摩對鬍適贊揚蘇聯頗不以為然,他在迴鬍適的信中,先調侃道:“你的相片瘦瞭,倒像一個鮑雪微兒(布爾什維剋)。”然後駁斥鬍適肯定蘇聯的觀點。
★芳子與周建人的婚姻裂痕,始於周建人獨自離開北京四閤院去上海工作。開始芳子以身懷六甲為由,不隨丈夫到上海。魯迅與周作人兄弟失和前,周建人曾迴京省親,再次提齣接芳子母子去上海,過自己的小日子。芳子不願離開姐姐的細心照料,去人生地不熟的上海,過一切由自己操辦的苦日子,仍不答應丈夫的請求。等兄弟反目,魯迅搬齣八道灣在西三條另購瞭小院,周建人又迴京探親。魯迅搬齣已顯空落的八道灣,周建人不希望他的妻兒還寄人籬下,由二哥二嫂照顧。過丈夫齣門工作,老婆在傢侍候,女兒在膝前打鬧,是他嚮往的生活。芳子想得倒也簡單:中國不是有句古詩嗎,隻要兩情相悅,又何必朝朝暮暮長相廝守。於是說,夫婿,我從日本搬到紹興,又從紹興換到北京,如今再讓我去上海,我不願摺騰瞭,有婆婆照顧,有姐姐、姐夫幫助陪伴,這樣的日子挺好。
★1928年1月,郭沫若以筆名麥剋昂在《創造月刊》上發錶《英雄樹》一文,首次提齣要創作“無産階級文學”的口號,便是一例。這種錯誤的文學觀,導緻將魯迅當作主要批判對象,以魯迅為犧牲來祭“無産階級”的帥旗。錢杏邨寫《死去瞭的阿Q時代》,說魯迅的文學創作,“是濫廢的無意義和類似消遣的依附於資産階級的濫廢的文學”。杜荃的《文藝戰綫上的封建餘孽》則認定魯迅是“封建餘孽”,是“二重反革命”,是“法西斯蒂”。
★《革命外史》齣版後,1929年6月,日文版也在日本以《支那革命外史》之名由“同文社”齣版,作者署名仍是翁仲,譯者署名有點搞怪,為“東洋鬼”。
嗚呼,連日本都發現瞭《革命外史》的價值,而在上海,在國內一直被忽略、被遺漏、被輕慢,直到當下,中國文學史仍不正眼相視,奈何!
★1928年鞦天,剛從法國到上海暫住的陳學昭在《迴憶魯迅先生》一文中說:“我第一次迴國,留滬的二三個月間,我寓在瀋雁冰夫人處。”茅盾傢的後門,斜對著魯迅傢前門。那時,魯迅與周建人同住一幢房子裏。魯迅傢開飯比茅盾傢早,有時魯迅傢已開飯瞭,常到魯迅傢玩的陳學昭,還在與魯迅、周建人聊天,這時總會見到對門茅盾夫人德沚女士隔門朝這邊打招呼,王蘊如見到就會在後門喊:“陳先生吃飯去。”陳學昭這纔迴到茅盾傢。
★1928年初,葉聖陶正潛心醞釀《倪煥之》之時,創造社自詡革命傢的馮乃超在《文化批判》第一號(1928年1月)上,寫瞭一篇題為“藝術與社會生活”的評論。文中對葉聖陶的文學創作,作瞭這樣的判斷:葉聖陶“他是中華民國的一個典型的厭世傢”。
葉聖陶不以為然,也不與之爭論,而是將自己的一本小說集取名“未厭集”,並為該集寫瞭一篇短而精彩的題記。題記說:“有人說我是厭世傢,自傢檢察過後,似乎尚未。不欲去自殺,這個世如何能厭?自傢是作如是想的。”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夏天,戴望舒北去北京,通過昔日上海大學同學丁玲的介紹,與鬍也頻、瀋從文、馮雪峰、魏金枝、姚蓬子等人結識。這是“京派”作傢與“海派”詩人的第一次晤麵。年輕的作傢們不會想到,他們已逐漸以急進的步法,登上中國文壇的大舞颱,並將攪掀起波瀾。他們更未料到,作為“京派”和“海派”的代錶人物,若乾年後會被政治和文化邊緣化。
★林語堂與魯迅的直接衝突,發生在1929年8月28日。
事情的原委是,為瞭編《奔流》,魯迅和北新書局的老闆李小峰有瞭爭執。據魯迅方麵介紹,矛盾由來是這樣的:《奔流》和“北新”的關係,原是魯迅選稿並編輯,“北新”退稿並酌送稿費。後來方知,李小峰並未這樣執行。為此魯迅辭去編輯責任。後經中間人調解,乃約定先將稿費送到魯迅處,由他寄齣。後來又發生該付給作者孫用的稿費,李小峰仍未寄齣(見1929年11月25日魯迅緻孫用信)的事件。
魯迅編《奔流》第四期時,“又不再編下去”。而“北新近來非常麻木,我開去的稿費,總久不付,寫信去催去問,也不復”。這是魯迅在同年8月7日緻韋叢蕪的信中的話。還說,“投稿者多是窮的,往往直接來問我,或發牢騷,使我不勝其苦,許多生命,銷磨於無代價的苦工中,真是何苦如此”。
但北新書局總對魯迅說窮,魯迅自然不信,因魯迅聽人說“他們將現錢搬齣去開紗廠去瞭,一麵又學瞭上海流氓書店的壞樣,對作者刻薄起來”。
此外,北新書局還欠瞭魯迅不少版稅,多次催索,也無結果,魯迅決定請律師打官司,靠法律解決瞭。魯迅8月17日緻章廷謙的信中說:“老闆原在上海,但說話不算數,寄信不迴答,愈來愈甚。我熬得很久瞭,前天乃請瞭一位律師,給他們開瞭一點玩笑。”“老闆今天來訪我,然已無及,因為我的箭已經發射齣瞭。”
那時,潘梓年也是北新股東,用種種方法罵魯迅。見真要打官司,李小峰軟瞭下來,隻能讓步,於是8月28日到魯迅傢賠瞭540元後,又在南雲樓設酒宴,請魯迅、林語堂吃飯,想要和解。令人想不到的是,席間杯酒言歡,魯迅與李小峰倒是和解瞭,而不知何故,卻與林語堂發生瞭衝突。
★1928年至1929年鞦,因無産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引發的那場有關“革命文學”的大論爭。太陽社及創造社以激進的姿態,宣揚文學的本質就是“階級意欲和經驗”的形象化組織,無産階級文學也就等於無産階級“意欲和經驗”的組織(《蘇聯“無産階級文藝派”爭論資料》)。
這就在文學與政治之間畫上瞭等號,使文學淪為宣傳的工具,徹底拋棄瞭文學遺産,以政治批評取代文學批評,唯我獨尊,對廣大作傢大肆撻伐。他們首先拿魯迅、茅盾等開刀祭旗,特彆對魯迅進行“總的清算”。認定他的阿Q時代已經過去,其作品已失去“現代意味”,“隻能代錶清末以及庚子義和團暴動時代的思想”,認為魯迅是“封建作孽”“法西斯蒂”“三重三反革命人物”。
★林語堂真正“乾政治”,是一次在趙元任傢的聚會上,對剛從北平迴滬的鬍適提齣的。那時,鬍適正在北平籌辦政論性刊物《獨立評論》。“乾政治”的具體內容林語堂並沒有說清。一個一心做學問,不太過問政治的學者,能提齣“乾政治”,證明在當時的中國,已不能安放一張青燈古捲的書桌瞭,林語堂的“乾政治”,更是耐人尋味之舉。
鬍適與林語堂的友誼自1918年始,直到他們生命的終點。文化人格魅力的相互吸引,鬍適對林語堂的器重,林語堂對新文學運動的旗手鬍適的景仰,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息息相通的政見和觀念,鑄就瞭他們成為沒有政治功利色彩的牢固友誼。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舊時光的窗戶,那種感覺太奇妙瞭!我本來以為隻是會看到一些枯燥的曆史敘述,沒想到作者的筆觸如此細膩,把那個時代的氛圍勾勒得栩栩如生。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墨香和塵土味。特彆是對那些風雲人物的描繪,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化的形象,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人的掙紮與光輝。書中對復雜人際關係的剖析,那種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信念的探討,實在引人深思。它沒有簡單地贊頌或批判,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旁觀者的姿態,讓我們得以審視曆史的厚重。讀完之後,對“大師”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代錶著學術上的成就,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高度和風骨。整個閱讀體驗非常充實,像經曆瞭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依然能感受到曆史的餘溫和思想的撞擊。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一開始可能覺得信息量有點大,需要適應一下作者的行文風格。但一旦進入狀態,就會發現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最讓我佩服的是作者處理爭議性曆史事件時的那種平衡感。他沒有急於下結論,而是將各方觀點清晰地呈現齣來,讓讀者自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討論空間,正是學術著作的高明之處。我常常在讀到一些關於學術爭鳴或政治立場的描寫時,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反復琢磨其中的微妙之處。這本書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民國那個時期的理解邊界,它揭示瞭光鮮亮麗的背後,是無數次艱難的抉擇和妥協。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韌性”有瞭更深刻的體會,那份身處逆境依然能保持頭腦清醒和人格獨立的力量,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它需要你坐下來,泡上一壺好茶,沉下心來細細品味。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對現實的犀利洞察。特彆是那些人物小傳部分的描寫,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人物的神韻和性格的底色。我感覺作者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有著近乎宗教般的虔誠與敬畏。書中的一些論述角度非常新穎,讓我對一些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産生瞭完全不同的觀感。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人命運巧妙地編織在一起,使得那些過去的人和事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活生生存在過的個體。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史料的梳理,更在於它對“人”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精神狀態的深度挖掘,讀後讓人産生一種對前輩的深深的敬意。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有“重量感”的書,不是說它有多厚,而是內容給人的思想負擔感很強,是那種讀完會讓你感到精神富足的“重”。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極強,行文流暢卻不失學術的嚴謹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清流”這一概念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種錶麵的清高,更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道德堅守。書中那些關於學術自由與政治乾預的拉鋸戰描寫,在今天的環境中讀來,依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不同時代知識分子所麵臨的共同睏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超越時間限製的思考框架,讓我們得以用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當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跟曆史對話,能從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非常值得反復迴味。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隻是隨便翻翻,沒想到竟然被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張弛有度,絕不拖遝。作者對細節的考究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很多我原以為是固定曆史定論的事件,在書中都被挖掘齣瞭新的角度和側麵。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求真精神,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那些知識分子群體內部思想交鋒時的那種火花四射的感覺,簡直就是一場無聲的辯論賽。那種思想的碰撞、觀點的拉鋸,讀起來比任何虛構的小說都要精彩百倍。它強迫你去思考,在信息不透明、選擇艱難的年代,那些傑齣的頭腦是如何做齣抉擇的。這本書不是給你答案的,而是給你提齣更深刻問題的能力。看完後,感覺自己的思維都被激活瞭,非常提神醒腦。
評分一共買瞭五本,還沒時間看,感覺應該不錯,慢慢看!
評分書的質量不錯,內容也可以,拓寬視野吧!
評分多多瞭解民國的事情,民國的事很亂啊
評分第一部關於民國大師們的集體傳記!
評分書不嫌多,趕上活動就多屯些慢慢看。
評分正版圖書,內容不錯,值得閱讀。
評分但是我讀的很少,還沒看。過兩天有時間再看吧,民國大師的詩句和文章都是很好的。
評分包裝精美,物流很快。最主要的是書的質量很好,無論是硬件或是軟件。學生黨一臉滿足?讀完此書,纔知道民國巨擘們背後的故事!
評分不錯,這是第二套民國傳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