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众新编

济众新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朝鲜] 康命吉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儒学
  • 四书五经
  • 注疏
  • 传统文化
  • 经典
  • 古代文献
  • 文化典籍
  • 国学
  • 注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15207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20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医籍稀见版本影印存真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3
字数:2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济众新编》是综合性医书。8卷。朝鲜·康命吉撰。刊于1799年。《济众新编》系参阅《内经》、《难经》及历代方书二十余种,删繁取要,间附己见,分类编成。卷1-7分述临床各科多种病证,首脉法,次证治。卷8为药性歌,辑录《万病回春》、《寿世保元》所载药性歌括,并新增药物83种。

目录


凡例
济众新编引用诸方
原书总目
原书目录

卷之一



湿



卷之二
内伤
虚劳
身形





声立日
言语
……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医林集粹》 卷一:内科杂症证治 第一章:伤寒辨证论治 伤寒,乃外感时邪,寒邪侵袭人体所致的疾病,其病机在于寒邪束表,卫气郁遏,津液不行,血脉凝滞。辨证论治,重在审证求因,因证施治。 一、太阳病 太阳为六经之表,主一身之展束,为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太阳病证,乃寒邪初入,病在肌表,营卫不和之候。 1. 辨证要点 太阳病之辨证,首重“脉证合参”。凡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项强,腰背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证。若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者,为太阳中风证。 2. 治法 太阳伤寒,寒邪在表,卫气郁遏,治宜辛温解表,扶正祛邪。方用麻黄汤,以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辛温解肌,调和营卫;杏仁苦降,止咳平喘;炙甘草甘平益气,调和药性。若表虚自汗,脉浮缓者,加用桂枝汤,辛甘化阳,和营卫而解肌。 太阳中风,风邪袭表,营卫失和,治宜辛凉解表,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以桂枝辛温解肌,调和营卫;白芍酸敛,柔肝缓急;生姜辛温,温中止呕;大枣甘温,益气和中;炙甘草甘平,调和药性。若兼有项背强急,宜加葛根以解肌;兼有咳嗽,宜加五味子以止咳。 3. 禁忌 太阳病,切忌汗下。汗下则伤卫损营,损伤正气,使邪气内传,病情加重。故太阳病,非汗不得汗,非下不得下。 二、阳明病 阳明为六经之里,主受纳腐熟水谷,属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病证,乃寒邪由表入里,或饮食积滞,郁而化热,病在胃肠之候。 1. 辨证要点 阳明病之辨证,以“证候”、“脉象”为主要依据。阳明热盛,邪热亢于阳明,表现为高热不退,汗出多,心烦口渴,二便不通,舌红苔黄燥,脉洪大实数。若胃肠积滞,湿热内蕴,表现为腹满而痛,呕吐,舌苔厚腻,脉滑数。 2. 治法 阳明热盛,邪热亢于阳明,治宜峻下热实,泻热存阴。方用白虎汤,以石膏辛甘寒,大剂量清热泻火;知母甘寒,泻火生津;粳米甘平,益气生津;炙甘草甘平,调和药性。若腹满而痛,二便不通,为阳明腑实证,治宜峻下焦之邪。方用承气汤,大承气汤以芒硝咸寒,泻下垢腻;大黄苦寒,荡涤积滞;枳实苦温,破气散满;厚朴苦温,燥湿消胀。 阳明积滞,湿热内蕴,治宜和胃理肠,导滞化湿。方用保和丸,以山楂消食健胃;神曲消食化滞;麦芽消食回乳;茯苓淡渗利湿;陈皮理气燥湿;半夏燥湿止呕;连翘清热散结;莱菔子消食导滞。 3. 禁忌 阳明病,慎用温热药物。温热则助火炽焰,伤阴耗津。故阳明病,非寒不得寒,非下不得下。 三、少阳病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司纳疏泄之职。少阳病证,乃邪气居于半表半里,营卫失和,胆气不振之候。 1. 辨证要点 少阳病之辨证,以“口、目、耳”三症为主要标志。凡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黄,脉弦者,为少阳病。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细者,为少阳柴胡证。 2. 治法 少阳柴胡证,邪在半表半里,胆气郁结,治宜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方用小柴胡汤,以柴胡苦微寒,疏散半表之邪,条达肝胆之气;黄芩苦寒,清少阳之热;半夏辛温,燥湿和胃;生姜辛温,温中止呕;人参甘温,益气和中;大枣甘温,益气和营;炙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3. 禁忌 少阳病,切忌发汗、吐下。发汗则伤营,吐下则伤胃。故少阳病,非和解不得汗吐下。 四、太阴病 太阴为三阴之首,属足太阴脾经。太阴病证,乃寒邪内侵,脾阳不振,运化失司之候。 1. 辨证要点 太阴病之辨证,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等症为主要依据。若腹满而吐,食不下,舌淡苔白,脉沉迟,为太阴脾寒证。 2. 治法 太阴脾寒,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方用理中丸,以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炙甘草甘平,益气调中;白术甘苦,健脾益气。若兼有腹痛,加用附子以温阳散寒。 3. 禁忌 太阴病,慎用寒凉药物。寒凉则伤脾损阳,使病情加重。故太阴病,非温补不得寒凉。 五、少阴病 少阴为三阴之一,属足少阴肾经。少阴病证,乃寒邪直中,阳气虚衰,心肾俱惫之候。 1. 辨证要点 少阴病之辨证,以“精神萎靡,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为主要依据。若阳虚阴盛,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口不渴,舌淡胖,脉微欲绝,为少阴寒化证。若阴虚火旺,表现为心烦不寐,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细数,为少阴热化证。 2. 治法 少阴寒化证,阳气虚衰,寒邪内盛,治宜回阳救逆,温补脾肾。方用四逆汤,以附子辛热大辛,回阳救逆;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炙甘草甘温,益气调中。若兼有心悸,加用人参以益气固脱。 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用黄连阿胶汤,以黄连苦寒,泻心火;阿胶甘平,滋阴养血;芍药酸敛,柔肝养血;生地黄甘寒,滋阴清热;炙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3. 禁忌 少阴病,最忌妄投温热或寒凉药物。温热则助火伤阴,寒凉则损阳致厥。故少阴病,辨证需细,用药需慎。 六、厥阴病 厥阴为三阴之末,属足厥阴肝经。厥阴病证,乃寒热错杂,肝气郁结,气机升降失调之候。 1. 辨证要点 厥阴病之辨证,以“时时欲吐,绕脐腹痛,泄利下重,烦躁”等症为主要依据。若寒邪内盛,夹杂郁热,表现为形寒寒精,阴痒,下利,吐不止,舌灰黑,脉沉紧,为厥阴寒化证。若热邪郁结,损伤肝阴,表现为烦躁,消渴,呕血,吐血,舌红绛,脉虚数,为厥阴热化证。 2. 治法 厥阴寒化证,寒邪内盛,气机阻滞,治宜温肝散寒,理气止痛。方用乌梅丸,以乌梅酸温,收敛止痢;蜀椒辛热,散寒止痛;桂枝辛温,温经散寒;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当归甘温,养血调经;细辛辛温,散寒止痛;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附子辛热,回阳散寒。 厥阴热化证,热邪郁结,耗伤肝阴,治宜清热养肝,和营解郁。方用白头翁汤,以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黄连苦寒,泻火解毒;黄柏苦寒,泻火燥湿;秦皮苦寒,清热解毒。 3. 禁忌 厥阴病,寒热错杂,最为复杂,用药需随证变化。不可偏寒偏热,以免误治。 第二章:内科杂症 一、咳嗽 咳嗽,乃肺气上逆,引致音声的一种病症,病因多端,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1. 外感咳嗽 外感风寒,肺卫失宣,症见咳嗽,痰白而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辛温宣肺,祛风散寒。方用杏苏散,以杏仁苦降,苏叶辛温,宣肺止咳;前胡辛甘,散风清热;枳壳苦辛,宽胸理气;桔梗苦辛,宣肺利咽;半夏辛温,燥湿化痰;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外感风热,肺热壅盛,症见咳嗽,痰黄而稠,发热,咽痛,鼻干,舌红苔黄,脉浮数。治宜辛凉清肺,止咳化痰。方用桑菊饮,以桑叶辛凉,疏散风热;菊花甘寒,清热解毒;杏仁苦降,止咳平喘;连翘苦辛,清热解毒;薄荷辛凉,疏风散热;桔梗苦辛,宣肺利咽;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2. 内伤咳嗽 脾虚湿盛,痰湿内阻,症见咳嗽,痰白而多,胸闷纳呆,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汤,以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陈皮苦辛,理气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肝火犯肺,肝气郁结,症见咳嗽,痰少而粘,咽干口苦,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清肺,化痰止咳。方用黛蛤散,以青黛苦寒,清肝泻火;蛤壳咸寒,制酸止咳;海浮石咸寒,化痰软坚;黛蛤散合桑白皮汤,以桑白皮甘寒,泻肺降气;地骨皮甘寒,清肺降火;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二、泄泻 泄泻,乃肠道传导功能失常,水谷不化,排泄物稀薄或水样的一种病症,病因多端,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1. 外感泄泻 湿热蕴结肠道,症见泄泻,色黄而臭,腹痛,里急后重,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调中止泻。方用葛根芩连汤,以葛根甘辛,解肌发表,升阳止泻;黄芩苦寒,清热燥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寒湿困脾,症见泄泻,清稀如水,腹痛喜温,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沉缓。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方用胃苓汤,以苍术苦辛,健脾燥湿;厚朴苦温,燥湿消胀;陈皮苦辛,理气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湿;泽泻甘淡,利水渗湿;猪苓甘淡,利水渗湿;附子辛热,温中散寒。 2. 内伤泄泻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症见泄泻,日久不愈,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固涩止泻。方用参苓白术散,以人参甘温,益气健脾;白术甘苦,健脾益气;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山药甘平,健脾益气;莲子甘平,健脾益气;苡仁甘淡,健脾渗湿;砂仁辛温,健脾开胃;桔梗苦辛,宣肺利咽;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症见黎明腹泻,腹部冷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以补骨脂辛温,温肾助阳;吴茱萸辛热,温中止痛;肉豆蔻甘温,固肠止泻;五味子酸甘,敛肺滋肾。 三、水肿 水肿,乃体内水湿泛溢,浸渍肌腠,外现浮肿的一种病症,病因多端,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1. 外感水肿 风水相搏,浸淫肌肤,症见水肿,按之凹陷,面部尤甚,小便不利,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治宜疏风利水,消肿散邪。方用防己黄芪汤,以防己苦寒,利水消肿;黄芪甘温,益气固表;白术甘苦,健脾燥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2. 内伤水肿 脾虚湿盛,水湿内停,症见水肿,遍及全身,按之凹陷,腹部胀满,纳呆食少,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方用五苓散,以茯苓甘淡,利水渗湿;泽泻甘淡,利水消肿;猪苓甘淡,利水渗湿;白术甘苦,健脾燥湿;桂枝辛温,温阳化气。 肾虚水肿,水湿内停,症见水肿,下肢为甚,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利水消肿。方用济生肾气丸,以附子辛热,温补肾阳;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山茱萸甘酸,补肾益肝;山药甘平,补脾益肾;茯苓甘淡,利水渗湿;泽泻甘淡,利水消肿;牛膝甘苦,引药下行;桂枝辛温,温阳化气。 四、胸痹 胸痹,乃心脉痹阻,气滞血瘀,引起胸部憋闷、疼痛的一种病症。 1. 寒凝血瘀型 寒邪内侵,痹阻心脉,症见胸部憋闷,隐痛,遇寒加重,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紧。治宜温阳散寒,通阳活血。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以栝蒌甘寒,清肺化痰;薤白辛温,通阳散结;白酒辛甘,通阳散寒。 2. 气滞血瘀型 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影响心脉,症见胸部憋闷,刺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加剧,嗳气,胁胀,舌暗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通脉。方用血府逐瘀汤,以桃仁甘苦,活血祛瘀;红花辛温,活血通经;川芎辛温,活血行气;当归甘温,养血活血;赤芍酸寒,凉血活血;桔梗苦辛,宣肺利咽;枳壳苦辛,宽胸理气;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3. 痰浊阻滞型 痰湿内蕴,痹阻心脉,症见胸闷痰多,胸痛如刺,头晕,恶心,舌苔厚腻,脉滑。治宜化痰降逆,活血通脉。方用温胆汤,以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陈皮苦辛,理气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竹茹甘寒,清热化痰;枳壳苦辛,宽胸理气;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卷二:妇科杂症证治 第一章:月经不调 月经,乃女子以血为本,周期有常,月经失调,乃冲任二脉失调,气血失衡所致。 一、月经先期 血热扰冲任,血海溢于常期,症见月经提前,量多,色红,或伴烦躁,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凉血,调经固冲。方用清经散,以当归辛温,养血活血;白芍酸敛,柔肝养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丹皮辛甘,清热凉血。 二、月经后期 血虚或寒凝,致冲任失调,血海不能如期而至,症见月经延期,量少,色淡,或伴畏寒,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治宜补血养血,温经散寒。方用四物汤,以当归甘温,养血活血;白芍酸敛,柔肝养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生地黄甘寒,滋阴清热。若寒凝加用肉桂、艾叶温经散寒。 三、月经不调 冲任气滞,血行不畅,症见月经周期不定,量或多或少,色或紫或暗,常伴胁腹胀痛,烦躁易怒,舌暗红,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调经。方用逍遥散,以柴胡苦微寒,疏散肝郁;当归甘温,养血活血;白芍酸敛,柔肝养血;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白术甘苦,健脾益气;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四、闭经 冲任脉虚损,气血不足,或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致月经不行。治宜补血养血,温经散寒,化痰通经,视证而定。 第二章:带下病 带下,乃女子下部带脉失约,分泌物异常增多,色味质均发生改变。 一、白带过多 脾虚湿盛,带下色白,量多,质稀,气味不臭,腰膝酸软,乏力,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益气,渗湿止带。方用健脾止带汤,以党参甘温,益气健脾;白术甘苦,健脾益气;茯苓甘淡,健脾利湿;山药甘平,健脾益气;苡仁甘淡,健脾渗湿;车前子甘淡,利水渗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二、黄带过多 湿热下注,带下色黄,量多,质稠,气味腥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带。方用加味白头翁汤,以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车前子甘淡,利水渗湿;瞿麦甘苦,利水通淋;木通甘淡,利水通淋。 三、赤带过多 肝经湿热,或瘀血内阻,带下色赤,量多,或挟有血块,腰腹胀痛,或伴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视证而定。 第三章:妊娠诸疾 一、妊娠恶阻 孕妇妊娠早期,因气血失调,冲任不固,出现恶心呕吐,食入即吐,甚则不思饮食,体重下降。治宜和胃降逆,安胎止呕。方用保和丸合丁香柿蒂散,以丁香辛温,降逆止呕;柿蒂辛温,降逆止呕。 二、妊娠水肿 孕妇妊娠中后期,脾肾不足,水湿内停,出现全身浮肿,腰膝酸软,小便短少。治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方用实脾饮,以附子辛热,温补肾阳;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木香辛温,行气健脾;白术甘苦,健脾益气;茯苓甘淡,健脾利湿;泽泻甘淡,利水消肿;车前子甘淡,利水渗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第四章:产后诸疾 一、产后血虚 产后失血过多,或素体血虚,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血养血,益气固脱。方用八珍汤,以人参甘温,益气补血;白术甘苦,健脾益气;茯苓甘淡,健脾利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当归甘温,养血活血;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白芍酸敛,柔肝养血;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 二、产后腹痛 产后血瘀,或寒邪侵袭,致产后腹痛,痛势急迫,或拒按,或伴恶露淋漓不尽。治宜活血化瘀,温经散寒。视证而定。 第五章:妇科杂病 一、癥瘕积聚 妇人癥瘕,乃冲任失调,气滞血瘀,寒痰凝结,郁而成块。症见腹部包块,疼痛,月经不调,甚则崩漏。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理气通经。视证而定。 二、乳疾 乳房肿块,疼痛,或乳汁不行,或乳汁过多。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乳消肿。视证而定。 卷三:儿科杂症证治 第一章:小儿外感 一、小儿感冒 小儿脏腑娇嫩,易感外邪,症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精神萎靡。治宜疏风解表,清热化痰。方用小青龙汤(风寒兼咳嗽),以麻黄辛温,宣肺平喘;桂枝辛温,解肌发表;干姜辛热,温中散寒;细辛辛温,散寒止痛;五味子酸甘,止咳平喘;半夏辛温,燥湿化痰;甘草甘平,调和药性。用银翘散(风热),以银花辛凉,清热解毒;连翘苦辛,清热解毒;薄荷辛凉,疏风散热;荆芥辛温,祛风解表;淡豆豉甘咸,疏风解表;桔梗苦辛,宣肺利咽;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二、小儿肺炎 肺热壅盛,蒸郁成痰,症见发热,咳嗽,气促,痰鸣,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化痰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汤(寒化),以麻黄辛温,宣肺平喘;杏仁苦降,止咳平喘;石膏辛甘寒,清热泻火;甘草甘平,调和药性。方用桑菊饮(热化),以桑叶辛凉,疏散风热;菊花甘寒,清热解毒。 第二章:小儿内科 一、小儿泄泻 小儿脾胃虚弱,易受寒湿侵袭,症见泄泻,腹痛,呕吐,食欲不振。治宜健脾止泻,温中散寒。方用胃苓汤(寒湿),以苍术苦辛,健脾燥湿;厚朴苦温,燥湿消胀;陈皮苦辛,理气燥湿;茯苓甘淡,健脾利湿;泽泻甘淡,利水渗湿;猪苓甘淡,利水渗湿;附子辛热,温中散寒。方用葛根芩连汤(湿热),以葛根甘辛,解肌发表,升阳止泻;黄芩苦寒,清热燥湿;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甘草甘平,调和药性。 二、小儿厌食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或喂养不当,致小儿食欲不振,甚则拒食。治宜健脾开胃,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以山楂消食健胃;神曲消食化滞;麦芽消食回乳;茯苓淡渗利湿;陈皮理气燥湿;半夏燥湿止呕;连翘清热散结;莱菔子消食导滞。 三、小儿惊风 小儿肝旺,易受惊吓,或痰热内扰,致小儿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治宜平肝熄风,清热化痰。视证而定。 卷四:针灸推拿 第一章:穴位辨识与取法 详细介绍人体重要穴位,如: 一、头面部穴位 百会穴: 位于头顶正中线,前发际后5寸。主治头痛,眩晕,中风,精神病。 太阳穴: 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处。主治头痛,眼疾,面神经麻痹。 迎香穴: 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主治鼻塞,鼻渊,面神经麻痹。 二、颈肩部穴位 风池穴: 位于项后,枕骨下,风府穴两侧凹陷中。主治头痛,颈项强痛,眼疾,中风。 肩井穴: 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中点。主治肩背疼痛,颈项强痛,乳疾。 三、胸腹部穴位 膻中穴: 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主治咳嗽,哮喘,乳疾,心悸。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四、四肢部穴位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主治头痛,牙痛,面瘫,感冒。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主治胃痛,腹胀,泄泻,虚劳。 第二章:常见病症针灸治疗 一、头痛 配穴:百会,太阳,风池,合谷。 二、腰痛 配穴:腰阳关,肾俞,阿是穴。 三、失眠 配穴:神门,三阴交,内关。 第三章:常见病症推拿治疗 一、颈椎病 手法:颈部推拿,拿肩,按揉风池。 二、腰肌劳损 手法:腰部推拿,按揉肾俞,八髎穴。 第四章:保健按摩 一、头部按摩 手法:梳头,按揉太阳,点按风池。 二、足部按摩 手法:揉按涌泉穴,推按足底。 卷五:本草荟萃 第一章:常用药材 一、解表药 麻黄: 辛,温。归肺、膀胱经。功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感冒,喘咳,水肿,痹证。 桂枝: 辛,温。归心、肺、膀胱经。功用:发汗解肌,温经通阳,助阳化气。主治:风寒感冒,肌表虚寒,血脉痹阻,寒饮。 防风: 辛,温。归膀胱、肝、肺经。功用: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主治:风寒感冒,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二、清热药 黄连: 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湿热呕吐,烦躁,泄泻,痢疾,目赤肿痛。 黄芩: 苦,寒。归心、肺、肝、大肠经。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动胎。主治:湿热病,肺热咳嗽,热毒血痢。 石膏: 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温病热邪,高热,口渴,肺热咳嗽。 三、补益药 人参: 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功用: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主治:元气虚脱,脾肺气虚,血虚,津伤口渴。 白术: 甘,苦,温。归脾、胃经。功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主治:脾虚食少,泄泻,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功用: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主治:血虚,阴虚,精亏,骨蒸潮热,消渴。 第二章:常用方剂 一、温里药剂 理中丸: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主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 四逆汤: 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盛,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二、健脾药剂 参苓白术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苡仁、砂仁、桔梗、甘草。主治:脾虚湿盛,食少泄泻。 三、调经药剂 四物汤: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主治:血虚,月经不调。 四、清热药剂 白虎汤: 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主治:阳明经热盛,高热,大汗,大渴。 葛根芩连汤: 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主治:湿热泄泻。 卷六:养生保健 第一章:饮食养生 一、五谷为养 五谷杂粮,乃人体生存之根本,应均衡摄入。 二、五果为助 水果富含维生素,能助消化,增食欲。 三、五畜为益 肉类提供蛋白质,但应适量食用。 四、五菜为充 蔬菜提供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第二章:起居养生 一、顺时作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符合自然规律。 二、劳逸结合 工作与休息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第三章:情志养生 一、调和七情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悲喜。 第四章:运动养生 一、八段锦 坚持练习八段锦,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二、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舒缓身心,提高身体柔韧性。 第五章:四季养生 一、春季养生 春季生发,宜多户外活动,疏肝理气。 二、夏季养生 夏季暑热,宜清淡饮食,避暑纳凉。 三、秋季养生 秋季干燥,宜滋阴润肺,调理脾胃。 四、冬季养生 冬季寒冷,宜温补阳气,藏精固本。 结语 《医林集粹》旨在汇集前人医案,梳理辨证思路,融会贯通,期冀能为后学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启迪临床思维,发扬祖国医学之光辉。本书内容博大精深,虽力求详尽,然医海浩瀚,个中奥妙仍待不断探索与体悟。愿诸君勤于实践,精研细究,悬壶济世,造福苍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类“实用指南”类的书籍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浅显,要么过于鸡汤,很难真正触及问题的核心。然而,《济众新编》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试图给你一个“万能钥匙”去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教会你如何去“锻造”属于自己的钥匙。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深入剖析了问题的根源,引导读者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结论。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有效沟通”的章节,它不是罗列各种沟通技巧,而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阐释了不同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在沟通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并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读完这一章节,我感觉自己对身边一些曾经让我头疼的人,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去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书中关于“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内心平静”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教你如何逃避压力,而是如何正视压力,并在压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这种“内化”的智慧,比任何外在的技巧都要来得重要和持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和睿智。

评分

《济众新编》这本书,初次拿到手时,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提供切实帮助的书籍情有独钟,而“济众”二字,不正是这样一种寓意吗?翻开书页,我惊喜地发现,这并非是一部枯燥乏味的说教读物,而是一系列充满智慧和实践经验的分享。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道理,经过作者深入浅出的阐述,变得格外发人深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时所采用的各种生动活 thebō 的例子,仿佛我正置身于某个场景之中,与书中人物一同经历、一同思考。它没有空泛的理论,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提供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从人际关系的微妙处理,到个人成长的内在驱动,再到面对挑战时的心态调整,这本书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耐心解答着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更好的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回味某些段落,甚至会在纸页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对于一本非虚构类书籍来说,是一种极高的赞誉。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难题,并非不可逾越,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正确的视角和恰当的方法。

评分

我必须承认,《济众新编》这本书,在我的阅读经历中,绝对算得上是一股清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那种“贴地气”的风格。它没有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如何有效学习”的部分。它没有给出死板的学习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于我这个一直以来都在与“拖延症”作斗争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书中提出的那些看似简单,但却极其有效的原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所传递的理念,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鼓励我们保持好奇心,勇于尝试,并且在失败中学习。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让我倍感振奋。我常常在读完一段后,会立刻尝试书中所提到的方法,并惊喜地发现,它们真的能够带来改变。

评分

《济众新编》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沉默而智慧的朋友。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在你耳边喋喋不休地灌输各种道理,而是默默地陪伴着你,在你需要的时候,轻轻点拨几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这本书时的逻辑性。它不是零散的知识堆砌,而是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主题,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根本的自我认知,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再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每一个部分都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如何处理冲突”的阐述。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忍让”或“要据理力争”,而是深入剖析了冲突的根源,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们以更平和、更有效的方式去化解矛盾。这种“治本”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心灵的“体检”,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小毛病”,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显露出来,并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它没有给我任何许诺,却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因为我知道,我所获得的力量,来自于内在的成长,而这种力量,将伴随我走得更远。

评分

《济众新编》这本书,它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曾经迷茫的心灵。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一些坎坷和不顺,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往往决定了我们最终的高度。这本书并没有给你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教会你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从多个角度,例如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时间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体系”的章节印象深刻。我们常常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导致迷失自我,而这本书则引导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在的成长和对自我的肯定。它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汲取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细节,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再回归到实践中。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暖。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与你平等交流,共同探索人生的奥秘。每一次翻开它,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总有新的视角等待我去发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