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概论,内容主要包括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耳郭的表面解剖、常见耳郭形态、常用耳穴分布、国际标准耳郭分区、耳穴定位和主治六个部分,简述了耳穴诊病的历史、原理以及正常耳郭的生理特点;中篇为耳郭视诊法,主要介绍了耳郭视诊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用颜色、形态为主线,归纳、整理耳郭常见病理反应的特点规律;下篇为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反应,通过大量翔实的临床耳诊图片,重点展示临床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表现和诊断特点。
陆汎,女,1952年出生,北京人。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兼任福建省针灸学会理事、厦门市针灸学会会长。在《中国针灸》《中医杂志(英文版)》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经络辨证概论》《针灸学概论》《医学心理学》等教材。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及抑郁症的研究等工作。
陈少东,男,1977年出生,福建晋江人,医学博士。现为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医杂志(英文版)》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参编《观舌养生》《临床实用舌象图谱》著作两部。
上篇·概论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1.耳与经络的关系
2.耳与脏腑的关系
二、耳郭的表面解剖
三、常见耳郭形态特殊变化
1.耳轮
2.耳轮结节
3.耳轮脚
4.对耳轮
5.对耳轮上、下脚
6.耳舟
7.三角窝
8.耳甲艇
9.耳甲腔
10.耳屏
11.对耳屏
12.耳垂
13.其他
四、常用耳穴分布规律
五、国际标准耳郭分区
(一)耳轮
(二)耳舟
(三)对耳轮
(四)三角窝
(五)耳屏
(六)对耳屏
(七)耳甲
(八)耳垂
(九)耳背
六、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一)耳轮
(二)耳舟
(三)对耳轮
(四)三角窝
(五)耳屏
(六)对耳屏
(七)耳甲
(八)耳垂
(九)耳背
(十)耳根
中篇·耳郭视诊法
一、耳郭视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1.环境
2.光线
3.操作方法
4.注意事项
二、耳郭病理反应特点
(一)颜色改变
1.白色
2.红色
3.青紫色
4.褐色
5.灰色
6.黑色
(二)形态改变
1.凸起
2.隆起
3.凹陷
4.脱屑
5.丘疹
6.皱褶
7.囊疱
下篇·常见疾病的耳郭病理反应案例
第一节·内科疾病案例
一、呼吸系统疾病案例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慢性支气管炎
3.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4.肺内多发囊性改变
附:肺部钙化点
二、消化系统疾病案例
1.食管炎
2.呃逆
3.急性胃炎
4.慢性胃炎
5.肥厚性胃炎
6.上消化道出血
7.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8.急性胰腺炎
9.脾肿大
10.急性肠炎
11.慢性肠炎
12.肠息肉
13.痔疮(内痔)
14.痔疮(外痔)
三、肝胆系统疾病案例
1.脂肪肝
2.肝硬化
3.肝硬化腹水
4.胆囊结石
5.肝肿大待查
四、内分泌系统疾病案例
1.糖尿病
2.甲状腺结节
3.甲状腺囊肿
4.垂体肿瘤
五、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案例
1.焦虑症
2.失眠
3.头痛
4.眩晕
六、心脑血管疾病案例
1.脑动脉硬化
2.脑梗死
3.冠心病
4.心肌供血不足
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案例
1.前列腺炎
2.前列腺结节状增生
3. IgA肾病
4.泌尿系结石
第二节·骨科疾病案例
1.颈椎病
2.腰肌劳损
3.腰椎退行性变
4.前臂骨折
5.胸椎压缩性骨折
6.胸背肌筋膜炎
7.肥大性脊椎炎
8.腰椎间盘突出症
9.骶髂关节炎
10.坐骨神经痛
11.股骨良性肿瘤
12.隐形脊柱裂
13.髋关节外伤
14.退行性膝关节炎
15.膝关节外伤
16.踝关节损伤
17.痛风结石
第三节·妇科疾病案例
1.痛经、月经失调
2.盆腔炎
3.急性输卵管炎
4.输卵管粘连
5.附件炎
6.子宫肌瘤
7.卵巢囊肿
8.阴道炎
9.葡萄胎
10.乳腺增生
11.外阴白斑
附:排卵期生理变化
第四节·五官科疾病案例
1.屈光不正
2.龋齿
3.扁桃体炎
4.咽炎
第五节·肿瘤案例
1.食管癌
2.贲门癌
3.胃癌
4.十二指肠肿瘤
5.肠癌
6.直肠癌
7.肝癌
8.宫颈癌
9.卵巢癌
10.卵巢癌术后盆腔转移
11.前列腺癌
第六节·术后瘢痕案例
第七节·其他案例
1.下肢水肿
2.下肢血肿
3.过敏性皮炎
附1:性格内向
附2:肝阳点
第八节·观耳诊病图例
在中医学浩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中医诊断学方法为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审视病情及辨证论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观耳诊病则是中医诊断学望诊方法中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系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把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紧密联系在一起,机体各部协同努力,共同维持和完成生命活动的各项功能。因此,生理状态下,脏腑组织器官相互合作、相互为用;发生疾病时,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也会相互传递、相互影响。由于这种内脏与外在器官相互联系的特点,在机体相应的特定体表部位就可以通过“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的规律表现出来。
耳郭是人体相对独立的外在器官,虽然仅占人体总面积的1%左右,但却是最能敏感反映人体脏腑生理、病理信息的窗口。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灵枢·师传》就有“视耳好恶,以知其性”的记载。因此,通过观察耳郭色泽、形态、皮疹、脱屑等变化,分析、辨别脏腑功能状态和病理改变,以辅助诊断疾病,这样的“望耳诊病”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和应用。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概括介绍观耳诊病的历史渊源,通过古医籍记载的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引经据典,说明观察耳郭可以了解脏腑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依据,并且通过彩色图片,更加形象地呈现耳郭解剖定位、耳穴的脏腑分布规律及常用耳穴分布,特别是选择了一些临床上正常耳郭的特殊变化图片,避免影响初学者对正常耳郭的判断。中篇详细介绍耳郭视诊的方法、视诊的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并展示了常见耳郭颜色、形态病理反应的各类图片,直观地描述耳郭细微的异常变化,指导初学者认识阳性反应物,并从阳性反应中辨别脏腑功能的变化,进一步辅助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下篇精选大量临床常见疾病真实案例的耳郭反应图片,客观显示疾病过程中耳郭的病理反应,体现耳诊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下几点:
1.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选用图片全部来自临床病例,在近万张照片中精选约400张作为样图。
2.力求文字简练、内容少而精,避免繁杂叙述而造成学习者困惑难解。
3.增强实用性,注重实践,利用形图再现,直观明了,易学易懂。
4.首次采用临床综合耳诊例图,举例说明耳诊综合判读方法,旨在帮助初学者掌握耳诊整体判断思路。
5.观耳诊病虽属中医望诊范畴,但只是临床辅助诊断的方法之一。临床应用时,应与触诊、电阻测定、压痛等各种方法相配合,并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必要的理化检查,相互印证,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不应片面追求或夸大耳诊作用。
6.耳穴虽是脏腑疾病的反应点,但由于个体差异,反应点的表现部位、形式也有所差别;有时同一阳性反应可以反映不同的疾病;或不同阳性反应显示同一疾病;甚至同一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表现。
7.为了规范和提高耳诊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水平,本书在耳穴分区、定位和主治方面的描述,基本遵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的相关内容。
虽然我们极尽努力、力求完美,但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诚请同道谅解。谨愿以此书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学习探讨。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浩领企业有限公司、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市中医院在本书编写及资料采集过程中给予的鼎力相助和大力支持。
《观耳诊病》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这个概念。我一直以来都将健康视为一种“不出问题”的状态,而这本书则教会我,健康更是一种需要积极观察和主动维护的状态。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描写,将“观耳”的技巧描绘得栩栩如生。例如,书中对“耳廓颜色淡白”和“耳垂上出现小红点”的解读,都让我感觉像是亲眼看到了身体在“说话”。它让我明白,耳朵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更是我们身体内部状况的一面镜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赋予了我一种观察自己身体的“工具”,让我不再对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感到茫然。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就能诊断出疑难杂症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与自己的身体沟通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多了一份对健康的掌控感,也多了几分对身体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曾探索过的领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医学充满兴趣,但常常因为其理论的复杂性而望而却步。然而,《观耳诊病》以一种极其亲切和实用的方式,将“观耳”这一古老而精妙的诊断方法展现在我眼前。作者的叙述风格流畅自然,没有生硬的术语,而是用生活化的语言,将耳朵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与身体的脏腑功能巧妙地联系起来。书中穿插的案例和图解,更是让那些抽象的医学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曾对某些身体不适的原因感到困惑,读了这本书后,仿佛打开了新的思路,开始尝试从耳朵的形态变化中寻找线索。它并非一本速成手册,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开始关注身体、理解身体的启蒙之作。它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是医学专业人士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更好地了解和守护自己的身体。它像一股清流,滋润了我对健康知识的渴望。
评分我带着一种半信半疑的心情翻开了《观耳诊病》,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没想到它却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身体奥秘的一角。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如同在讲一个关于人体的小故事。他以一个“耳朵地图”为线索,带领读者一步步探索耳朵上那些我们平时几乎不会注意到的细节。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典型症状的描述,例如“耳廓颜色异常”和“耳背青筋显露”所指向的潜在问题,这些都非常具有画面感,让我能轻松地在脑海中勾勒出身体内部正在发生的变化。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的感知更加敏锐了。很多时候,我们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都会被我们忽略,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细心的侦探,教会我如何从耳朵这个“小窗口”捕捉到这些信息。它让我意识到,健康并非遥不可及,而是隐藏在日常的点滴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和呵护。这本书也让我对传统医学的智慧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古老的学问中蕴藏着如此精妙的观察方法。
评分这本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感到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们现代生活有些遥远。这本《观耳诊病》却以一种非常接地气、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古老的中医智慧呈现在我面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的诊室,他循循善诱,将那些复杂的理论化繁为简。书里描述的耳廓的各个部位与身体脏腑的对应关系,以及通过观察耳廓上细微的颜色、形态变化来判断身体状况的原理,都让我惊叹不已。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配以清晰的图解,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理解。例如,书中关于“耳垂皱纹”和“耳轮焦黑”的描述,让我立刻联想到自己或身边人的某些健康小毛病,仿佛一下子就找到了原因。我以前总以为看病就是去医院,吃药打针,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身边就隐藏着很多自我观察和初步判断健康的方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耳朵就能看病”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了解自己身体”的入门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细心地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信号。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观耳诊病》之前,我对中医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总觉得它太神秘、太难以捉摸。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中医的一扇窗。作者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中医理论进行了“可视化”的呈现。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耳鸣”和“耳痛”不同类型分析的章节,它不再是简单的“耳朵不舒服”,而是细致地指向了身体内部的具体脏腑失调。通过书中的图示和文字描述,我能清晰地看到,耳朵的某个特定区域的变化,可能预示着肝脏、肾脏甚至肠胃的问题。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想,让我对身体的整体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是那种让你立刻就能成为“中医高手”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个更懂得如何观察自己、照顾自己身体的人。它鼓励我们去倾听身体的声音,去理解那些微小的信号,从而提前采取措施,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麻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