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取材于唐代以真实用笔抄写并保存下来的共时纸质文献,属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国宝级及重要文献级。
书中将所有字形图片经过分切保存,梳理字际关系,准确归纳字位,按时代先后排列字形系列,使得书体发展、字形演变、媒介因素的时代坐标能够到眼即辨。字形表的字头标注对应《说文》小篆、日本音读和音训,实现了文字传承脉络对照。书后附录部首索引表、笔画检字表和日本语索引表。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的编排方便日中两国学者,乃至国际汉学界学者使用。
《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为日中两国专家学者长期合作、共同开展的重大项目
学术顾问:
冈村繁教授 (日本)
松丸道雄教授(日本)
滨久雄教授(日本)
刘志基教授(中国)
王元鹿教授(中国)
董莲池教授(中国)
河永三教授(韩国)
李圭甲教授(韩国)
朴兴洙教授 (韩国)
阮俊强教授 (越南)
丁克顺教授 (越南)
主 编: 臧克和 (中国)
海村惟一(日本)
副主编: 郭 瑞 (中国)
唐代是日中两国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的历史时段。由于唐写文字的保存很困难,中国现在见到的唐抄文献极为稀有,现有汉字发展断代调查形成的各类字形表,都缺少了这重要一环,成为科学构建汉字发展史、正确认知汉字书籍形态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现今日本存有相当丰富的汉字抄写本古文献,其中时间上相当于中国隋唐时期一批字形清晰的汉字手抄本文献,在日本具有“国宝”级的地位。这批珍贵的汉字材料绝大部分罕为中国学者所知。若将这些材料经研究整理后公之于众,对于当今中国学术界,乃至汉字文化圈的文字文化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互补意义。
为此,中日两国专家学者联手多国学者,历经数年酝酿、规划,大量收集整理相关素材,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所研发的中国文字数据化先进技术,在完全保真的前提下进行了计算机处理,按照字典编排的形式进行字形汇编,最终呈现为本著作。翻检本书,有关时段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字形演变轨迹一目了然,为汉字发展史和传播史的考察研究提供弥足珍贵的资料。
因此,《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的出版,填补了业经基本失落了刻本流行之后的纸写形式记忆,对于科学构建完整的汉字发展史尤为宝贵。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了专业性。考虑到其内容是高度密集的字形对比和索引,如果排版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阅读疲劳。但编者似乎深谙此道,在保证信息密度的同时,依然保持了相对清晰的结构层次。我尤其欣赏其中图例的清晰度,很多细微的笔锋转折,在低分辨率的影印本中是无法察觉的,但在这套书中被精确地描摹出来,这无疑极大地方便了研究人员和学习者。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可视化”的唐代文字体系。购买前我还有些疑虑,毕竟这是专门针对“日藏”部分进行系统整理,是否会因为样本的局限性而有所偏颇。但读完导论部分,便知作者在选择样本时已经充分考虑了代表性和互证性,这套书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研究唐代俗体字、楷化过程和手写体演变的必备参考书目,其学术地位不言而喻。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法史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购买这套书是抱着“朝圣”的心态的。我以前总觉得,研究唐代书法,重点应该放在“二王”或“欧颜柳赵”这些大家的名篇上。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它关注的是那些在经卷、账簿、私人信札中流淌的、未经过“艺术加工”的、最真实的民间书写样本。这种“去精英化”的研究,反而更能揭示汉字在社会日常应用中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字形“不稳定阶段”的捕捉。唐代正是汉字结构从方正向扁平、笔画从隶书蚕头燕尾向楷书的平直转化的关键时期,这种“过渡态”的字形才是最难辨识的。这套书似乎系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不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而是展示了“当时人们是怎么写的”,这种实证精神太宝贵了。
评分这本关于唐代汉字抄本字形的研究著作,从一个学习古代文献学角度来看,绝对是里程碑式的存在。我最近在整理一批敦煌遗书的残片,里面很多字体的形体演变让我困惑不已,传统字典和字帖往往只关注楷书定型后的规范字形,对于那种介于隶变和楷书之间,充满草化倾向的“官定”或“民间”手写体,真是束手无策。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浩瀚墨海中摸索的人点亮了一盏明灯。光是看目录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抄本的细致分类,我就能预感到其深度。特别是它似乎着重梳理了笔画的连带、起收的处理方式,这些细节正是辨识早期唐写本真伪和归属的关键。我尤其期待第三册关于字形演变趋势的分析,那种跨越百年、观察微小变动的学术洞察力,是任何普通字帖都无法提供的。对于真正想深入理解唐代书风流变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不是简单的字形罗列,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汉字形体“化石记录”。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临摹唐代的写经体,但总觉得自己的笔法总带着一股后世宋元刻本的影子,总觉得“形”不到位,更别提“神”了。这套字形表给了我一个明确的靶子。我发现书中对于不同抄本源流的区分非常细致,比如某个写本是受长安风格影响,另一个则带有洛阳的地方特色,这种地域性的差异被清晰地量化和图解化了。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同一年份的抄本,其字形结构也会因为抄手(书写者)的个人习惯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显著差异。这不仅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唐代“社会语言学”在视觉符号上的投影。光是研究它如何处理那些笔画极简、已经高度符号化的数字和特殊符号,就足够让人沉浸其中,体会到古人信息记录的效率和智慧。
评分说实话,我刚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严谨到近乎“偏执”的考据精神所震撼了。现在的学术出版物,很多追求“快餐式”阅读体验,图文并茂但深度不足。但这套《日藏唐代汉字抄本字形表》,明显是作者呕心沥血多年,甚至可能倾注了大半生精力才完成的成果。它不是那种让你轻松翻阅的书籍,你需要准备好放大镜和足够的耐心。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对某些常用偏旁部首的拆解分析,比如“言”、“心”、“手”旁在唐代草楷中的不同写法,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书写速度和纸张纤维影响的。书中似乎还收录了大量罕见甚至已失传的写法,这对于研究宋代以后的字书编纂源流也提供了旁证。这种将海量一手资料进行系统化、数据库式梳理的工作,其难度远超一般的研究课题。它更像是一套工具书的终极形态,让你在面对任何模糊不清的笔画时,都能有一个权威的参照系去进行校勘和判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