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取材於唐代以真實用筆抄寫並保存下來的共時紙質文獻,屬中土所缺失、日本所藏國寶級及重要文獻級。
書中將所有字形圖片經過分切保存,梳理字際關係,準確歸納字位,按時代先後排列字形係列,使得書體發展、字形演變、媒介因素的時代坐標能夠到眼即辨。字形錶的字頭標注對應《說文》小篆、日本音讀和音訓,實現瞭文字傳承脈絡對照。書後附錄部首索引錶、筆畫檢字錶和日本語索引錶。
《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的編排方便日中兩國學者,乃至國際漢學界學者使用。
《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為日中兩國專傢學者長期閤作、共同開展的重大項目
學術顧問:
岡村繁教授 (日本)
鬆丸道雄教授(日本)
濱久雄教授(日本)
劉誌基教授(中國)
王元鹿教授(中國)
董蓮池教授(中國)
河永三教授(韓國)
李圭甲教授(韓國)
樸興洙教授 (韓國)
阮俊強教授 (越南)
丁剋順教授 (越南)
主 編: 臧剋和 (中國)
海村惟一(日本)
副主編: 郭 瑞 (中國)
唐代是日中兩國文明史上都有著重要影響的曆史時段。由於唐寫文字的保存很睏難,中國現在見到的唐抄文獻極為稀有,現有漢字發展斷代調查形成的各類字形錶,都缺少瞭這重要一環,成為科學構建漢字發展史、正確認知漢字書籍形態發展史的一個重要製約因素。
現今日本存有相當豐富的漢字抄寫本古文獻,其中時間上相當於中國隋唐時期一批字形清晰的漢字手抄本文獻,在日本具有“國寶”級的地位。這批珍貴的漢字材料絕大部分罕為中國學者所知。若將這些材料經研究整理後公之於眾,對於當今中國學術界,乃至漢字文化圈的文字文化傳播,有著非常重要的互補意義。
為此,中日兩國專傢學者聯手多國學者,曆經數年醞釀、規劃,大量收集整理相關素材,依托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所研發的中國文字數據化先進技術,在完全保真的前提下進行瞭計算機處理,按照字典編排的形式進行字形匯編,最終呈現為本著作。翻檢本書,有關時段漢字在傳播過程中字形演變軌跡一目瞭然,為漢字發展史和傳播史的考察研究提供彌足珍貴的資料。
因此,《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的齣版,填補瞭業經基本失落瞭刻本流行之後的紙寫形式記憶,對於科學構建完整的漢字發展史尤為寶貴。
說實話,我剛翻開第一冊,就被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所震撼瞭。現在的學術齣版物,很多追求“快餐式”閱讀體驗,圖文並茂但深度不足。但這套《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錶》,明顯是作者嘔心瀝血多年,甚至可能傾注瞭大半生精力纔完成的成果。它不是那種讓你輕鬆翻閱的書籍,你需要準備好放大鏡和足夠的耐心。我特彆留意到其中對某些常用偏旁部首的拆解分析,比如“言”、“心”、“手”旁在唐代草楷中的不同寫法,以及它們是如何受到書寫速度和紙張縴維影響的。書中似乎還收錄瞭大量罕見甚至已失傳的寫法,這對於研究宋代以後的字書編纂源流也提供瞭旁證。這種將海量一手資料進行係統化、數據庫式梳理的工作,其難度遠超一般的研究課題。它更像是一套工具書的終極形態,讓你在麵對任何模糊不清的筆畫時,都能有一個權威的參照係去進行校勘和判斷。
評分這本關於唐代漢字抄本字形的研究著作,從一個學習古代文獻學角度來看,絕對是裏程碑式的存在。我最近在整理一批敦煌遺書的殘片,裏麵很多字體的形體演變讓我睏惑不已,傳統字典和字帖往往隻關注楷書定型後的規範字形,對於那種介於隸變和楷書之間,充滿草化傾嚮的“官定”或“民間”手寫體,真是束手無策。這套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些在浩瀚墨海中摸索的人點亮瞭一盞明燈。光是看目錄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抄本的細緻分類,我就能預感到其深度。特彆是它似乎著重梳理瞭筆畫的連帶、起收的處理方式,這些細節正是辨識早期唐寫本真僞和歸屬的關鍵。我尤其期待第三冊關於字形演變趨勢的分析,那種跨越百年、觀察微小變動的學術洞察力,是任何普通字帖都無法提供的。對於真正想深入理解唐代書風流變的人來說,這套書的價值無可估量,它不是簡單的字形羅列,而是一部活生生的漢字形體“化石記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也體現瞭專業性。考慮到其內容是高度密集的字形對比和索引,如果排版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閱讀疲勞。但編者似乎深諳此道,在保證信息密度的同時,依然保持瞭相對清晰的結構層次。我尤其欣賞其中圖例的清晰度,很多細微的筆鋒轉摺,在低分辨率的影印本中是無法察覺的,但在這套書中被精確地描摹齣來,這無疑極大地方便瞭研究人員和學習者。它提供瞭一種前所未有的“可視化”的唐代文字體係。購買前我還有些疑慮,畢竟這是專門針對“日藏”部分進行係統整理,是否會因為樣本的局限性而有所偏頗。但讀完導論部分,便知作者在選擇樣本時已經充分考慮瞭代錶性和互證性,這套書無疑將成為未來幾十年內,研究唐代俗體字、楷化過程和手寫體演變的必備參考書目,其學術地位不言而喻。
評分我最近在嘗試臨摹唐代的寫經體,但總覺得自己的筆法總帶著一股後世宋元刻本的影子,總覺得“形”不到位,更彆提“神”瞭。這套字形錶給瞭我一個明確的靶子。我發現書中對於不同抄本源流的區分非常細緻,比如某個寫本是受長安風格影響,另一個則帶有洛陽的地方特色,這種地域性的差異被清晰地量化和圖解化瞭。這種細緻入微的對比,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同一年份的抄本,其字形結構也會因為抄手(書寫者)的個人習慣和地域文化的影響而産生顯著差異。這不僅僅是字典,更像是一部唐代“社會語言學”在視覺符號上的投影。光是研究它如何處理那些筆畫極簡、已經高度符號化的數字和特殊符號,就足夠讓人沉浸其中,體會到古人信息記錄的效率和智慧。
評分作為一名對書法史有濃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購買這套書是抱著“朝聖”的心態的。我以前總覺得,研究唐代書法,重點應該放在“二王”或“歐顔柳趙”這些大傢的名篇上。但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它關注的是那些在經捲、賬簿、私人信劄中流淌的、未經過“藝術加工”的、最真實的民間書寫樣本。這種“去精英化”的研究,反而更能揭示漢字在社會日常應用中的生命力。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字形“不穩定階段”的捕捉。唐代正是漢字結構從方正嚮扁平、筆畫從隸書蠶頭燕尾嚮楷書的平直轉化的關鍵時期,這種“過渡態”的字形纔是最難辨識的。這套書似乎係統地解決瞭這個難題,它不是告訴你“應該怎麼寫”,而是展示瞭“當時人們是怎麼寫的”,這種實證精神太寶貴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