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关友惠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敦煌艺术
  • 装饰图案
  • 中国艺术
  • 精装
  • 艺术设计
  • 历史文化
  • 丝绸之路
  • 佛教艺术
  • 图案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96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91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
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为什么用缤纷图案装饰石窟?
为什么敦煌图案中西交汇?
为什么隋唐图案繁荣华贵?
为什么龙凤图案流行于五代之后?
关友惠《敦煌装饰图案》,认为图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来自印度的、波斯的、中亚的、西域和中国传统的石窟图案纹样及诸多纹样在这里交流融合、发展变化,形成具有敦煌特色的装饰图案的过程。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
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目录

前 言 秀美富丽的智慧之花
第一章 庄重朴实的建筑纹样
1.北朝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23
2.平棊:奇花异兽编织的方井 26
3.人字坡:天人与莲花的空间 35
4.藻井:画出的木构藻井与华盖 49
5.华盖:地位的象征 54
6.龛楣:童子与花鸟的世界 56
7.背光:火焰与光芒的印象 64
8.边饰:开启北朝图案之门的钥匙 70
第二章 在秀美的华盖之下
1.隋代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81
2.藻井:集隋代图案之大成 83
3.龛楣:火焰下诞生的莲花童子 95
4.背光:火焰下的勃勃生机 101
5.边饰:美丽的彩带链接着何方? 105
第三章 绚丽的莲花世界
1.初唐至盛唐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119
2.初唐藻井:莲花池中生出了葡萄和石榴 121
3.盛唐藻井:繁花似锦、庄严有序 128
4.初唐边饰:百花与鸟兽编织的彩带 136
5.盛唐边饰:边饰纹样的鼎盛时期 140
6.背光与华盖:简朴的佛门,华丽的装饰 148
第四章 简约秀美的绿洲之花
1.中、晚唐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159
2.中晚唐藻井出现的新纹样 162
3.佛龛、背屏、平棊:繁复华丽的新纹样 171
4.边饰:从宁静走向程式化 176
5.背光与华盖:曲线折射出的光芒 180
第五章 龙飞凤舞金光闪耀
1.五代、宋代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185
2.五代藻井:象征皇权的龙凤,寓意吉祥的狮子 188
3.宋代藻井:佛窟中金光闪耀的龙凤 194
4.佛龛与平棊:与唐代有什么气质差异? 199
5.边饰:充满活力的彩带 203
6.背光、华盖:复制唐代纹样 206
第六章 多民族培育的装饰之花
1.西夏至元代敦煌石窟图案概貌 209
2.西夏藻井:层次繁多的边饰是仿建筑彩画吗? 212
3.西夏背光与华盖:细密的行云卷涡 221
4.元代藻井:神秘图像中的新纹样 222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秀美富丽的智慧之花
敦煌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镇,也是佛教东入中原的门户。由于佛教文化的介入,为敦煌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因素,使之成为中原与西域艺术交融的产物。在敦煌石窟艺术中,图案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条精美的纽带,把石窟的建筑、壁画、塑像联结成一个风格统一的有机整体。石窟中如果没有装饰,就不能展示其庄严与华美。
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历代绘饰于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处500余窟的图案保存完好,这在现存佛教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图案不仅纹样丰富,色彩绚丽,而且承继关系明确,发展脉络清晰。从这个意义上讲,敦煌石窟不仅是一座历代画库,还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的图典。
“图案”一词,是20世纪初由国人学子从日本引入的,传统上称为“藻饰”、“纹样”。在美学上泛指为美化物体施行的装饰,它包括纹样、符号、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图案不同于绘画,它的艺术形象是经过抽象、异化了的,并且大多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了规范。有些纹样随着民族文化属性而赋予它特定的寓意,如莲花在佛教中象征“圣洁”,中国人则因莲花谐“连”音,借以表示“连绵不断”。
敦煌石窟的图案装饰具有佛教文化特色,佛经中颂扬自然界的美好,倡导对飞禽走兽赋予爱心,并认为天堂就是充满爱的净土。为了装点这片人们理想中的净土,各种人间美丽的图案几乎填充了洞窟中所有的空白,人字坡上花香鸟语、天人飞翔,平棊布满莲花绿池,藻井化为帝王的伞盖,佛的背光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不一而足。石窟仿照殿宇建筑进行装饰,庄严华丽,诚如三国时期何晏在《景福殿赋》中所说:“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饰不美,不足以训后。”中国宫殿装饰的这一宗旨,与佛陀的“唯我独尊”思想是一致的。
依照图案在石窟中的装饰部位及性质,可分为建筑、服饰、佛具器物、一般装饰四大类。其中建筑图案主要介绍石窟内的人字坡、平棊、藻井,佛具图案主要介绍佛龛楣饰、华盖、佛座、背光,以及绘在建筑、壁画间的带状边饰。
敦煌地区文化的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纹样的题材、内容和绘制技法。纹样可分为花草、禽兽、云气、火焰、几何、金釭等种类,每一种类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记录下图案的演化过程。纹样构成形式,有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角隅纹样、带状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纹样等,可以说敦煌石窟图案囊括了通常所见装饰中的所有形式。
敦煌石窟图案在习惯上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北朝(公元386~581年)、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7年)、五代至元(公元907~1368年)。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不同,窟内图案分布及纹样也随之变化。
北朝时期的图案,初期多受西域影响,北魏灭北凉之后,受到中原石窟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西域、中原与敦煌本地的多种艺术因素相融合为特征的北朝图案。北朝石窟的中心塔柱窟,是仿效中国庙堂与西域佛寺、印度“支提”窟而营造的。窟顶前部作人字坡形起脊,以带状连续纹饰示意脊、枋、檐、柱,圆椽和斗拱均仿真实建筑画金釭纹。窟顶后部的平顶上绘套斗(迭涩)方井,连续成如同殿堂顶部的平棊。有趣的是,窟顶构架是仿中原殿堂式建筑,而所绘纹样则多是西域的,图案与建筑在石窟装饰中得到完美的结合。以表现建筑形象为主旨,是北朝石窟图案的特征。北朝图案具有优美的西域风貌和淳朴的汉画神韵,纹样在组合中各有一定的范围与部位,如圆轮形莲荷纹主要绘于窟顶平棋套斗方井中,缠枝莲荷纹主要绘饰在龛楣和窟顶人字坡的条椽之间。火焰纹是专用于佛背光的纹样。忍冬纹、几何纹、云气纹,是筑构窟顶人字坡、平棊装饰的基本纹样。每种纹样又在组合中变现着不同的节奏和韵律。
隋王朝重视开拓西北边疆,皇帝亲巡河西,在西部地区造成极大影响,敦煌画师工匠的视点由西域转向中原也是理所当然的。中原的石窟、陵墓雕饰、丝织物上的纹样都成为敦煌石窟装饰仿效的样本。窟形转为覆斗顶,平棊为华盖形藻井所取代。隋代藻井图案题材丰富,形象华丽,突出的有三兔莲荷纹、缠枝忍冬莲荷纹、联珠纹、翼兽神像纹、葡萄藤纹、菱格狮凤纹和新型忍冬纹等。缠枝忍冬莲荷纹以莲荷摩尼宝、伎乐化生组成,是龛楣、藻井方井的主纹样。联珠纹绘于佛龛口沿上。新的忍冬纹形象纤巧秀丽,是藻井四边三角垂帐的主纹饰。这些具有中亚粟特艺术风貌的纹样,北魏时已传入中原,并逐渐中国化,隋代统一南北之后,西返回流,构成了隋代装饰特色。
初唐至盛唐,敦煌置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下。这一阶段是敦煌艺术的繁荣时期,石窟装饰图案经由了从成熟到鼎盛的过程。纹样富于变化,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尤以团花(莲花)纹藻井图案、卷草纹边饰图案为代表,纹样繁丽,色彩鲜艳。纹样主要是莲花、卷草纹,装饰繁缛,色彩鲜艳,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装饰纹样中的花卉、禽兽纹图案达到全盛期。
中唐,敦煌为吐蕃占领时期,晚唐收归张氏归义军的管辖之下,石窟装饰品格再度发生转变,显出平稳、简略、清雅的特点,藻井中绘有狮子、团龙、伽陵频迦鸟等祥禽瑞兽纹样,为后世所承袭。
中原的五代、宋,敦煌处在曹氏归义军统治管理之下,其间石窟装饰在沿袭唐代纹样的基础上,再行翻新创造,形成了以团龙藻井为特征的地方风格。
西夏、蒙元时期,装饰纹样受中原王朝宋、北方政权辽和藏传佛教艺术影响,纹样多摹仿汉式建筑彩画,以缠枝牡丹纹、花草禽兽纹、回纹和卷涡纹最有特色,呈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交融的特点。五代及宋代,藻井多以团龙、凤鸟为主纹饰,服饰图案也很有特色。西夏及元代,图案多受北方辽、宋装饰影响,以牡丹、凤鸟和神兽纹为特征。从唐至元的这一时期,敦煌的装饰纹样发展、演变的脉络清晰,承袭关系明确,并影响到明、清乃至近代,这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极其重要的一页。
敦煌石窟图案历时千年,具有难得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纹样有来自印度的、波斯的、中亚的、西域和中国传统的,诸多纹样在这里交流融合,发展变化,形成具有敦煌特色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有少数或在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或在考古遗物中依稀可辨,但有些是在别处尚未见到的。它既是研究古代图案的珍贵档案,也为发展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纹样数据,在当代生活中继续闪耀瑰丽的光彩。
0-1 印度阿旃陀石窟内的壁画和图案
公元5~6世纪
阿旃陀石窟内布满壁画与图案,其艺术对西域和敦煌石窟的影响深远。
0-2 莫高窟275窟内景
北凉时期的275窟是莫高窟早期独有的一种石窟形制。窟室平面呈矩形,窟顶为盝顶形式,中部的两条脊中间成平顶形式,两侧坡上塑作椽形,后被宋代改绘。
0-3 莫高窟46窟内景
该窟开凿于盛唐。方室覆斗顶三龛窟。隋代及盛唐的三龛窟一般均塑三世诸佛,而此窟南壁开龛塑涅槃变一铺,北壁龛中塑七佛,形成此窟的特征。
0-4 敦煌莫高窟428窟壁画与图案
0-5 莫高窟249窟窟顶人字坡佛教故事与栏墙
0-6 葡萄卷藤纹背光
佛的背光、头光主纹饰均为葡萄卷藤纹,依缠枝蜿蜒的走势画出葡萄叶与小坐佛像。外周画大面积火焰纹,是隋代遗风。
初唐 莫高窟209窟 西壁
0-7 桃形瓣莲花纹藻井
方井内所绘莲花以桃形瓣为主,配以内卷云纹组合而成。方井外围边饰为单枝莲花纹。在整体上还保持初唐纹样简洁纤秀的特征。
盛唐 莫高窟216窟 窟顶
0-8 团花纹平棊
平棊棋格边条绘小团花和四叶,格内绘卷云纹团花。纹样与佛龛顶部平棊相同。
五代 榆林窟16窟 前室顶
0-9 莲花华盖
以缠枝莲花代表华盖,缠枝挂饰珠玉示意宝相,是想象美化的装饰纹样。
西夏 榆林窟2窟
《丝路瑰宝:敦煌壁画的视觉叙事与符号密码》 这本书并非对敦煌装饰图案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索敦煌壁画作为一项宏大艺术工程,其视觉元素如何承载和传递丰富的信息。它将引导读者穿越千年时光,站在这些斑斓的壁画前,不仅仅欣赏其精湛的技艺和瑰丽的色彩,更能理解隐藏在图案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 本书的核心在于“视觉叙事”与“符号密码”的双重维度。我们认为,敦煌壁画的每一个图案,无论是飘逸的飞天,庄严的佛陀,还是飞扬的莲花,亦或是神秘的卷草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艺术点缀,而是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视觉语言系统。这个系统既讲述着佛教故事,传达着信仰理念,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审美情趣乃至地域文化交流的盛况。 在“视觉叙事”部分,我们将从不同主题出发,逐一剖析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场景设置。我们会探讨唐代壁画中菩萨形象的演变,如何从早期较为朴素的形态逐渐发展出雍容华贵的风姿;分析“九色鹿”等本生故事的叙事结构,理解其道德教化的功能;以及佛教经变画如何将抽象的教义转化为生动具象的画面,便于普通信众理解和接受。本书将关注这些叙事如何通过构图、人物的姿态神情、服饰纹样等细节来完成,展现出艺术家们高超的叙事能力。 而在“符号密码”的解读中,我们将聚焦于敦煌壁画中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元素。例如,莲花在佛教中代表纯洁与解脱,但它在敦煌壁画中又有哪些细微的变化和多重含义?飞天作为佛教艺术的经典形象,其飘带的姿态、羽翼的形状是否也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本书还将深入研究那些看似装饰性的纹样,如宝相花、忍冬纹、联珠纹等,它们是如何从中亚、印度等地传入,并与本土审美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敦煌风格。我们将尝试揭示这些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多重解读可能,以及它们如何构成一个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敦煌壁画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汇聚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精华。壁画中的图案无疑是这一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我们将追溯这些图案的源流,考察它们如何受到印度佛教艺术、波斯萨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等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如何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后,焕发出勃勃生机。通过对图案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时丝路沿线各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和本土化的过程。 此外,本书也并非止步于图案本身的解读,而是会探讨这些视觉元素在整体壁画布局中的作用。例如,栏杆、藻井、门窗等建筑元素的描绘,如何为宗教叙事提供空间框架;宝盖、华盖、幢幡等仪仗性图案,如何烘托神圣氛围;以及那些看似纯粹的装饰性图案,如几何纹、卷草纹、联珠纹等,它们如何与主体形象相互呼应,增强画面的整体感和节奏感,起到画龙点睛之笔的作用。 本书还将特别关注壁画的色彩运用。敦煌壁画以其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而闻名。我们将探讨不同色彩的象征意义,以及色彩在营造情绪、区分空间、突出重点等方面的作用。例如,红色代表吉祥与热情,蓝色象征天空与深邃,绿色寓意生命与希望,金色则彰显神圣与尊贵。色彩的搭配与运用,是敦煌壁画视觉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的目标读者包括但不限于对敦煌艺术、佛教文化、历史学、艺术史、民俗学以及丝绸之路研究感兴趣的学者、学生和广大艺术爱好者。我们希望通过严谨的研究和生动的解读,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丝绸之路上传承千年的文化脉络。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案图录,更是一次关于历史、信仰、艺术与文化交流的深度对话。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视觉的宝库,去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却依然闪耀着智慧与美学的密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敦煌装饰艺术宝库的大门。它并非那种浅显的图集,而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将敦煌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装饰图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收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质感所震撼,厚重的装帧,考究的纸张,还有那高清细腻的图片,都预示着这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回纹”的解读,作者不仅展示了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还追溯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源远流长,以及在佛教艺术中的独特运用,让我看到了这种看似简单的几何纹样,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样让我惊叹的是对“龙纹”的解析,书中不仅仅列举了不同形态的龙纹,更深入探讨了龙在佛教思想中的演变,以及在敦煌艺术中,龙如何与其他吉祥元素结合,形成独特的视觉符号。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她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史和文化背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为我讲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图案象征意义的解读,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线、面,在作者的笔下,都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例如,对“火焰纹”的阐释,让我理解了它不仅仅是火焰的具象表现,更是代表着光明、智慧和佛法的传播。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敦煌装饰艺术的精髓。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的带领下,漫步于敦煌艺术的迷宫。我一直觉得敦煌艺术是神秘而遥远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亲切、深入浅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而精美的装饰图案一一展现在我面前。我最先被吸引的是书中的图片,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品,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高质量印刷,能够让你清晰地看到图案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笔触,甚至颜料的质感。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连珠纹”的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种原本可能带有宗教象征意义的图案,在敦煌艺术中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变成了极具装饰性的纹样,出现在器皿、服饰、壁画的边沿,增加了视觉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令人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图案的样式,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比如,对“莲花纹”的解读,作者不仅分析了其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还介绍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吉祥、纯洁的象征,以及在敦煌艺术中如何通过不同的形态和组合,表达出丰富的寓意。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些图案背后隐藏的故事,那些古老民族的信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丝绸之路上不同文明的交融碰撞。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优美,让我能够轻松地沉浸其中,丝毫感觉不到枯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探讨图案演变时,所使用的比喻和类比,能够帮助我更形象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这不仅仅是一本图案鉴赏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丝绸之路文化基因流传的生动史书。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是一次关于细节的盛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专注的目光,聚焦于敦煌壁画中那些常常被整体画面所掩盖的装饰图案,并赋予它们应有的关注和解读。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外观所吸引。高清的图片,细腻的印刷,让每一处图案都清晰可见,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花卉纹”的细致梳理。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各种花卉图案,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花卉在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敦煌艺术中是如何被巧妙地运用和变形,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例如,对“牡丹纹”的讲解,让我看到了它在中国文化中富贵、吉祥的象征,以及在敦煌艺术中如何与其他图案结合,增添画面的华丽感。另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几何纹”的深入探讨,作者不仅展示了各种复杂的几何图案,还分析了它们在结构上的严谨性和在视觉上的稳定感,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秩序和和谐的追求。我喜欢书中对于图案演变的梳理,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图案对比,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敦煌装饰艺术是如何吸收、融合、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雅致,让我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装饰图案,也可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图录,不如说是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敦煌壁画中那些精美绝伦的装饰图案,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从未想过,那些在昏暗窟顶或斑驳墙壁上只能依稀辨认的纹样,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寓意。书中对每一个图案的解析都力求严谨,从其起源、演变,到在不同时期、不同洞窟中的具体运用,都做了详尽的考证。我常常会花上很长时间,对着书中的图片,再对照着作者的文字,一遍遍地揣摩。比如,书中对“卷草纹”的讲解,让我了解到这种最初源自西方植物纹样的图案,是如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变成了既有力量又不失灵动的装饰元素。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图案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那些交织缠绕的藤蔓,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繁衍;那些形态各异的神兽,寄托着人们对吉祥、平安的祈愿。书中对“宝相花”的细致描绘,让我明白了这种集牡丹、莲花、菊花等多种花卉优点于一体的虚构花卉,不仅仅是美的象征,更是一种宗教情怀的体现,代表着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向往。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中融入的考古学和艺术史的专业知识,使得整本书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看图说话”的书,而是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图案构建的视觉世界,去感受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用艺术来表达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梦想。这本精装版的质感也极佳,书页厚实,色彩还原度高,每一幅图案都如同亲眼所见,栩栩如生,这对于欣赏和研究装饰图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如同一位耐心的老师,引导我深入探索敦煌艺术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图案,而是以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视角,揭示了这些装饰图案背后的文化密码。我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情景,那厚重的质感,精美的设计,以及那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瞬间就让我沉浸其中。书中对“卷草纹”的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卷草纹的形态演变,还考证了其可能源自西方植物纹样的传播路径,以及在中国化过程中如何与中国本土审美相结合,形成了既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之美的独特纹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云纹”的解析,作者不仅展示了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云纹,还深入探讨了云在佛教象征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用来表现空灵、祥瑞的意境。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些壁画的场景,仿佛置身于千年的敦煌,亲眼见证着这些图案的诞生和流传。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美的世界。我喜欢书中对图案寓意的阐释,那些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在作者的笔下,都承载着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对“水波纹”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对水的描摹,更蕴含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装饰图案并非只是简单的视觉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内涵。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艺术书籍中,《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一种极其精细的视角,将敦煌壁画中那些常常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装饰图案,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和解读。初读这本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精良的制作。沉甸甸的纸张,细致的印刷,让每一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触摸到那千年的沧桑。我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但对敦煌的艺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敦煌。作者的解读功力非凡,他/她不仅仅是展示图案,更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个图案的文化渊源、宗教含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忍冬纹”的分析,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其作为植物纹样的基本形态,还考证了其在佛教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作为吉祥纹样的发展,让我看到了一个图案如何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演变成一种普遍的审美符号。另外,书中对“宝相花”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这种集多种花卉优点于一身的虚构花卉,在作者的笔下,不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图案,而是承载着对完美、对极乐世界的美好期盼。我特别喜欢书中将不同洞窟、不同时期的图案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敦煌装饰艺术的发展脉络和风格演变。本书的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作者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艺术史和文化知识呈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敦煌,与古人一同创造这些精美的艺术。

评分

《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部图录,不如说是一份精心打磨的文化遗产。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细腻和深度,将敦煌壁画中那些精美绝伦的装饰图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解读。收到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出色的制作工艺。精美的装帧,厚实的纸张,以及那些高清晰度的图片,都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我曾经在参观敦煌展览时,就对那些精美的图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光线和距离的限制,很多细节都无法看清楚。这本书则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欣赏和研究这些艺术瑰宝。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莲花纹”的细致解读,作者不仅分析了莲花作为佛教圣物的象征意义,还追溯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渊源,以及在敦煌艺术中如何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形态,从写实的莲花到抽象的莲瓣,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另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团花纹”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团花纹的对比,展示了这种圆形图案所体现的和谐、圆满的审美追求,以及它在服饰、器皿、建筑等不同载体上的巧妙运用。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赞叹,他/她用一种既专业又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史和文化背景融入到对图案的解读中,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那些深奥的文化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图案之间相互联系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独立的图案,是如何共同构建出敦煌艺术独特的视觉体系。

评分

初捧《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甸甸的质感和别致的装帧,瞬间就点燃了我对这本厚重之作的期待。打开扉页,那精美的印刷和考究的纸张,就已经透露出非凡的用心。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仿佛置身于千年敦煌的石窟之中,那些穿越时空的壁画和彩塑,以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展现在眼前。此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图案,而是以一种深入骨髓的解读方式,将每一处纹样、每一抹色彩都赋予了生命和意义。从飞天菩萨身上飘逸的裙带,到莲花座上盛开的曼妙,再到建筑檐角的祥云瑞兽,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虔诚。书中的图片清晰度极高,细节处的纹理、勾勒的线条,甚至是细微的颜料晕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让我得以近距离地感受那些古老艺术的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样令人赞叹,他/她用一种既专业又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艺术史和文化背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博学的朋友,耐心地向我这个初学者讲解着敦煌艺术的博大精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图案寓意的阐释,那些看似普通的符号,在作者的笔下,都承载着古人对宇宙、对生命、对神灵的敬畏与想象。例如,对“藻井”图案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它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宇宙穹顶的缩影,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对“忍冬纹”的细致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对美好生命的祈愿和对繁荣昌盛的追求。本书的编排也很出色,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风格演变,到微观的图案分析,层层递进,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敦煌装饰艺术的脉络。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每一次品读,都能获得新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图案的书,更是一扇通往千年敦煌文明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辉煌时代的艺术成就和文化底蕴。

评分

拿到《解读敦煌·敦煌装饰图案(精装版)》,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分量感,无论是纸张的厚重,还是内容的扎实,都让人觉得物超所值。这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速食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艺术宝典。我不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但我一直对敦煌的艺术充满了好奇。之前看过的很多关于敦煌的书籍,更多侧重于壁画的整体内容,或者人物形象的描绘,而这本书则将目光聚焦在那些被视为“配角”却又不可或缺的装饰图案上,这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她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图案视为填充空白的工具,而是挖掘出了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历史演变。书中的图片质量极其出色,那些原本在洞窟中因光线昏暗或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的细节,在这里都得到了高清的呈现。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联珠纹”的解析,作者不仅展示了其在不同朝代、不同服饰上的变化,还考证了其可能源自西亚的传播路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敦煌艺术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另外,书中对“飞天”形象的辅助图案,比如祥云、彩带、宝相花等,都有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看似简单的元素是如何与主体形象相互辉映,共同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氛围。作者的文字如同丝线,将散落的图案串联成一条完整的历史长河,勾勒出敦煌装饰艺术的发展轨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图案的分类和解读方式,例如将图案按题材(植物、动物、几何)或功能(建筑装饰、服饰装饰)进行划分,使得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入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敦煌艺术,让我从微观的图案中,看到了宏观的历史文化变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