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华庆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藏经洞
  • 佛教艺术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精装
  • 文物
  • 考古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69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8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解读敦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敦煌研究普知型读物,学术大咖奉献给大众读者的传世经典。敦煌的全方位呈现,再现千年文明。

内容简介

为什么会有藏经洞?为什么先早来到藏经洞的是外国人?为什么藏经洞文献流散到世界各地?为什么藏经洞是中国学术界的伤心史?为什么称藏经洞文献为百科全书?为什么敦煌学能成为一门国际显学?《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叙述发现藏经洞的过程及莫高窟遭劫的每次经历,以及佛经等所遭无可挽回的损失,对于研究和了解敦煌概貌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学研究的科研单位,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单位。樊锦诗: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罗华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石窟考古、佛学图像学、博物馆学研究。主编过《敦煌石窟全集?再现敦煌》,《敦煌石窟全集?尊像画卷》,《敦煌石窟鉴赏丛书》第一辑的第七、九分册,第三辑的第六分册,发表敦煌研究论文数十篇,独著或合著有《玉门关与阳关》、《中国敦煌学史》、《敦煌学入门》等学术著作。

目录

前 言 百年叹息
第一章 藏经洞的发现与劫难
1.敦煌为何衰败? 17
2.是谁发现了藏经洞? 21
3.洪的影窟为什么成为藏经洞? 24
4.谁是最早进入藏经洞的外国人? 29
5.是谁让中国学者知道了敦煌遗书? 34
6.日本探险队从藏经洞掠走了多少文物? 38
7.谁是最后从藏经洞劫走大宗宝藏的外国人? 41
8.藏经洞引来了哪些中国学者? 44
9.藏经洞的珍宝知多少? 48
10.莫高窟还存在第二个藏经洞吗? 54
11.藏经洞如何打开了敦煌学的大门? 57
第二章 百科全书式的文献
1.藏经洞的文献以佛经为主吗? 63
2.佛教洞窟中为何出现其他宗教典籍? 70
3.藏经洞保存了多少史籍? 75
4.藏经洞史料如何反映中世纪的科技水平? 80
5.为什么藏经洞的古典文学引人瞩目? 86
6.敦煌歌辞如何反映民间生活? 90
7.为什么说藏经洞文献是语言学的宝库? 94
8.藏经洞出土的舞谱能解读吗? 98
9.藏经洞出土的曲谱是音乐天书吗? 100
第三章 盛世的绘画
1.藏经洞绘画现存何方? 103
2.藏经洞绘画用什么材质? 106
3.藏经洞绘画有哪些内容? 114
4.藏经洞绘画有哪些技法? 126
5.为什么藏经洞绘画可作断代标尺? 134
6.藏经洞绘画如何反映中西文化的交融? 146
第四章 中世纪的书法
1.为什么敦煌书法艺术发达? 151
2.为什么说藏经洞写卷堪称一部书法史? 158
3.什么是写经体? 161
4.严肃的写经卷为什么采用行书、草书? 166
5.藏经洞保存了哪些名家名帖? 169
附录 敦煌大事记

精彩书摘

主编寄语
众所周知,中国的佛教与儒家和道教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与佛教相生相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佛教美术艺术应佛教需要而成长,应佛教发展而发展,对弘扬佛教教义和佛教思想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佛教美术艺术也是中国古代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
中国佛教美术留下了无数的遗迹、遗存和遗物,但历史上诸多古刹名寺因战火、天灾、人祸而灰飞烟灭,寺庙建筑中的佛教艺术也随之消失殆尽。唯开凿于山崖的佛教石窟寺虽历经沧桑,仍大多得以保存。敦煌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商业贸易的集散之地,是世界上四大文化、六大宗教、十余个民族文化的融汇之处,在敦煌适宜的土壤上,辉煌的敦煌莫高窟及其佛教艺术应运而生。敦煌莫高窟迄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窟檐。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代表了公元3至14世纪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
然而,敦煌莫高窟这处千年佛教圣地,由于历史原因,公元16世纪以后,竟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它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长期鲜为人知。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至10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5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和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范文、回鹘文、粟特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藏经洞及其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学界的震惊,中外学者以藏经洞文献研究为发端,开始关注敦煌莫高窟,从而引发了对敦煌莫高窟和敦煌地区石窟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这个敦煌研究的热潮中,1944年,一个保管和研究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的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在大漠戈壁的敦煌莫高窟中诞生了。
六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西部边陲的敦煌莫高窟安家创业。他们住土房、喝咸水、点油灯,严寒酷暑,大漠风沙,孤独寂寞,磨灭不了他们心中神圣的追求,为了保护敦煌石窟,为了研究和解读敦煌石窟艺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敦煌人”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智慧、家庭,乃至人生。
经过几代敦煌学者对敦煌石窟长期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考证、研究,敦煌石窟壁画的尊像画(指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等佛教众神),释迦牟尼故事画(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生前救度众生的种种善行故事,今生诞生宫廷、犬马声色的太子生活、出家修行、降魔成道、教化众生的传奇故事)、经变画(指隋唐时期中国艺术家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创作绘制的大幅壁画)、佛教东传故事画(指宣扬佛教东传、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等神奇故事)、神怪画(指佛教接纳的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供养人画像(指为祈福禳灾而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图案纹样(指装饰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图案纹样)等七类专题性如同天书般的内容逐渐得以认识、揭示和解读。
通过研究,学者们不仅解读了作为敦煌石窟主体的佛教的题材内容、思想、教义及其演变发展,而且还揭示出壁画表现的人间所没有的佛教众神和他们所居住的佛国世界,其素材无不取自于现实人间世界。揭开佛教教义的神秘面纱后,可以看到,敦煌壁画中名目繁多的佛国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射。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的佛国世界,而且是 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因此,敦煌石窟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和“中世纪的百科全书”。今天,当历史图像资料已经成为凤毛麟角的时候,通过博大精深的敦煌壁画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出版的“解读敦煌”系列丛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资深专家和摄影师共同完成的一套内容详备、体例新颖、面向广大读者的通俗读物。本系列丛书具有三大优势:
一、全面涵括了敦煌石窟的建筑、壁画、彩塑以及出土文书的内容,体系浩大、内涵丰富;
二、由敦煌研究院资深专家组成的作者队伍,将他们数十年的研究成果,以佛教、艺术、社会三大类多专题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析敦煌石窟的奥秘;
三、由敦煌研究院资深摄影师拍摄的两千副精美照片,向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多姿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
本丛书将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的杰出艺术成就和东方古代文化的辉煌,向全世界讲述历史留在敦煌的繁华和一个个悠远的故事。
最好,我们通过出版“解读敦煌”系列丛书,以纪念藏经洞发现110周年,敦煌研究院建院66周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4周年。
樊锦诗
2010年6月20日

前言/序言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西接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由于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敦煌自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建郡起,尤其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稳定和巩固,逐渐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世界四大文化的交汇点,以及儒教、佛教、道教、摩尼教、袄教、景教等古代世界的六大宗教的汇合交流之地。历经魏晋、北朝、隋唐,丝绸之路的千年繁盛带来了敦煌的辉煌。然而自元代末年,中原朝廷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终于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采取闭关政策,丝绸之路承载的贸易、文化随之衰落萧条,敦煌也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遗忘。直至一百年前,在人迹罕至的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才让这个有过辉煌历史的地方重新为人所知,并享誉世界。
1900年6月22日,藏经洞无意间被发现,诸多珍宝重见天日。这给敦煌带来了盛誉,同时也带来了无尽的劫难。盗宝者纷至沓来,使藏经洞及敦煌石窟中的诸多珍宝流散国内外,至今难以聚首,有的甚至已经佚失,难觅踪迹,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既是藏经洞的悲哀,也是当时积弱的中华民族的悲哀。
藏经洞封存了4至11世纪初的文献、绢画、纸画、法器等各类文物,约计5万余件。其中90%是宗教文书,非宗教文书占10%。后者的内容包括官私文书、四部书、社会经济文书、星图、云图、文学作品、启蒙读物。文书除汉语写本外,还有古藏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栗特文、突厥文、龟兹文等写本。此外还有一批木版画、绢画、麻布画、粉本、丝织品、剪纸等作品。这些来自丝绸之路的中世纪珍宝,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数据,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与殷墟甲骨文、汉简、明清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由藏经洞引发的敦煌学更是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学术价值于此可见。
敦煌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对研究、探索文化汇流现象和规律,具有比其它地区更有利条件,藏经洞文物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长期以来,藏经洞文物散布世界各地,中外学者的研究,多为分散地进行,缺乏全面、系统地交流。相信随着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在中外学者不断深入的揭示和解读下,将逐步揭开藏经洞的全部秘密。
0-1 敦煌藏经洞
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1900年发现约5万件中世纪佛经、文书、法器以及美术品等文物而闻名于世。
0-2 曹元忠状
0-3 二观音菩萨像

绢画 纵147.3厘米 横105.3厘米
现藏英国博物馆
二观音菩萨相向而立,面部丰腴,翠眉明眸,端庄慈祥,披帛随身,璎珞环绕。中间有信众发愿文,祈愿观音菩萨保佑平安。是当时敦煌僧俗观音信仰的代表作品。
穿越千年,探寻文明的瑰宝——《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长河中,敦煌无疑是最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熔炉,孕育了辉煌绝伦的艺术与智慧。而隐藏在这片古老土地深处的藏经洞,更是宛如一个被时光封存的宝库,静静等待着后人的开启,去聆听那些来自遥远岁月的低语。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正是这样一扇通往敦煌秘密世界的窗口,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敦煌莫高窟最神秘、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藏经洞。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文献,而是通过层层剥茧,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那段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过程,感受那些沉睡千年的珍宝重见天日时的震撼。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次伟大的发现 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20世纪初。一个看似偶然的发现,却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狂潮。藏经洞,一个被意外封闭了千年的石室,其内堆积如山的文书、绢画、佛像以及各类珍贵文物,如同一条条穿越时空的丝带,将我们与那个古老而繁荣的时代紧密相连。本书将细致描绘发现藏经洞的曲折过程,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的日常维护,到外国探险家接踵而至的“淘宝”,再到中国学者为保护和研究这些国宝而付出的不懈努力。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历史的戏剧性与人性的光辉。 藏经洞的“前世今生” 藏经洞何以形成?它为何会被封闭?其中的文献究竟为何如此重要?《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将系统地解答这些疑问。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藏经洞的形成历史,追溯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揭示了其作为佛教经典的收藏地、文献的保存所,以及宗教活动场所的多重身份。同时,也探讨了导致藏经洞被封闭的种种可能原因,包括战乱、政权更迭,以及为了保护珍贵文献而采取的措施。 海量的珍宝,璀璨的文明 藏经洞中出土的文物,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价值之高,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属罕见。本书将重点解读其中的精华部分,让读者领略到不同文明碰撞出的耀眼火花。 数量庞大的佛教文献: 从最早的梵文佛经,到汉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等多种文字的佛教经典,藏经洞的文书数量超过了六万卷。本书将精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佛经,解读其内容、版本以及在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得以窥见佛教如何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又如何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精美的绘画与艺术品: 除了佛经,藏经洞还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佛教绘画、壁画残片、彩塑以及刺绣等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绘画技艺和造型艺术,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研究当时社会生活、服饰、建筑、音乐、舞蹈乃至民俗风情的宝贵资料。本书将精选部分代表性的艺术品,进行详细的赏析,带领读者领略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 丰富多样的世俗文献: 藏经洞并非仅仅是宗教文献的宝库,它还保存了大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类文书,如户籍、契约、账簿、信件、诏令、文学作品等。这些世俗文献是研究唐代乃至更早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法律、民间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珍贵一手资料。本书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世俗文书,解读其内容,还原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让我们看到一个鲜活、立体的古代社会。 丝绸之路的见证: 藏经洞出土的众多外文文献,如梵文、粟特文、回鹘文、吐蕃文等,以及大量与中亚、西亚地区相关的文物,是丝绸之路繁荣的直接证据。本书将深入解读这些文献和文物,展现敦煌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当时丝绸之路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繁忙景象。 深度解读,多维视角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并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而是通过多位学者的智慧结晶,从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史、语言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藏经洞的文献和文物进行深入解读。本书将带领读者: 探寻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 通过藏经洞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本土化以及与其他宗教的交流融合过程。 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 那些尘封的世俗文献,如同时光胶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唐代乃至更早时期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法律制度、民俗文化的大门。 欣赏中外文明的交融之美: 藏经洞的文物,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写照,它们融合了不同地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感受中国古代的智慧与创造力: 无论是精美的艺术品,还是内容丰富的文献,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创造力。 精装呈现,典藏之选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以其精美的装帧设计,再现了敦煌文物的古朴典雅。每一页都经过精心排版,配以高清的文物图片,力求为读者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是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翻开《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您将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发现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辉煌,感受文明碰撞的脉动,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分量和质感。厚实的书页,精美的印刷,一切都显得那么用心。我一直对敦煌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但往往苦于资料分散,难以系统了解。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将敦煌的宏大历史,特别是藏经洞的发现和其中珍贵文献的解读,梳理得井井有条。我最喜欢的是它对藏经洞文献的深入分析,让我得以一窥千年前东亚地区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佛教经典的翻译,到各类世俗文书,再到其他语种的文献,每一份碎片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这些复杂的内容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探险与发现的年代。这本书的精装本,绝对是值得珍藏的瑰宝,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评分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敦煌的书籍,但总感觉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解读敦煌》却完全不同,它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索敦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秘密,也一一揭示。书中对于藏经洞发现的细节描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当时那种激动人心的氛围。那些文物的精美图片,再配上作者独到的解读,让我对这些古老的艺术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文化在敦煌交融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多元的古代中国。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让我非常喜欢,不仅有收藏价值,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敦煌,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评分

我一直对丝绸之路和沿途的文明古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而敦煌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敦煌的所有想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故事的百科全书。从藏经洞的发现过程,到其中文献的价值,再到壁画和彩塑的艺术分析,每一个章节都写得既严谨又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藏经洞文献的解读,那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文本,如同历史的信使,向我们讲述着千年前的社会风貌、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些古代文献的意义和重要性。这本书的精装版本,更是让人爱不释手,无论是作为案头读物,还是作为珍藏品,都显得格外有价值。它让我对敦煌的认识,从一个模糊的印象,变成了一个清晰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精装品质,简直可以用“无可挑剔”来形容。封面设计大气磅礴,书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拿在手中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令人惊艳的图片,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仿佛能感受到壁画的质感,听到丝绸的沙沙声。文字部分的深度更是让我惊叹,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层层剥茧,将敦煌数百年间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以及藏经洞背后那充满传奇色彩的发现过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藏经洞文献的研究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被历史遗忘的碎片,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组合,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社会图景。它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生活、甚至是情感,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不再只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历史的深度连接。

评分

天呐,我真的太惊喜了!拿到《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从封面那沉甸甸的质感到书页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它的分量和价值。我一直对敦煌的神秘和辉煌充满向往,但总觉得那是遥不可及的历史,难以触碰。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敦煌的读物,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那个辉煌时代的大门。精美的插图,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和佛像,仿佛穿越时空,带着我亲眼目睹了当年的盛况。文字的解读也非常深入浅出,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我像是跟随着作者一起,在敦煌的千年历史长河中缓缓漂流,时而惊叹于那些精湛的艺术,时而沉思于那些古老的故事。尤其是关于藏经洞的发现过程,简直比侦探小说还要扣人心弦,那些细节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本书让我对敦煌的了解不再停留在碎片化的印象,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历史、艺术和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次值得珍藏的阅读体验。

评分

《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真是我近期读到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首先,它的精装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无论从封面材质到内页印刷,都显得极其考究,透着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我一直对敦煌的历史和艺术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有些遥远和难以触摸。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不仅以生动有趣的笔触,详细讲述了藏经洞的传奇发现过程,更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其中数量庞大的文献。我被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字所吸引,它们像是跨越千年的信使,向我们诉说着古代的宗教信仰、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使得文字更加鲜活,仿佛能带我穿越时空,亲临那个辉煌的时代。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让我对敦煌的神秘面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和珍藏的佳作。

评分

一直以来,敦煌对我而言,都像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存在。直到我读了《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才仿佛推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门,窥见了它的全貌。这本书的精装品质,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了我一种庄重而愉悦的感觉。书中的图片,不仅仅是简单的插图,而是经过精心挑选和高清呈现的艺术品,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那些失传已久的壁画和雕塑的绝美细节。而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书中关于藏经洞发现过程的详细叙述,那份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探险者的执着与艰辛,都让我心潮澎湃。作者对藏经洞文献的解读,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鲜活的古代世界,它不再仅仅是宗教的象征,而是承载着当时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乃至普通人生存轨迹的宝贵载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对敦煌,乃至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送给所有对中国古代文明抱有好奇心的人的绝佳礼物。《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给我带来的震撼,已经超出了我对一本书的期待。我本以为只是会看到一些图文并茂的介绍,但没想到它提供了一个如此完整且深入的视角。作者显然是花了大量心血去考证和梳理,每一段文字都饱含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但又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那些关于敦煌石窟寺的历史渊源、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以及佛教思想在敦煌的传播演变,都被清晰地阐述出来。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藏经洞文献的研究部分,那些曾经被遗忘在历史角落的经卷,经过现代科学的解读,重新焕发了生命。书中对这些文献的分类、内容概要以及历史价值的分析,让我对古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交流有了更深的认识。它让我明白,敦煌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殿堂,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这本书就像一个百科全书,又像一本引人入胜的故事集,让我爱不释手,反复品读。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敦煌已经有所了解,但《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其专业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为我揭示了敦煌的无限魅力。精美的图片固然是其亮点之一,但更让我着迷的是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字解读。作者对于藏经洞文献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古代世界。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经卷,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串联起来,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宗教信仰到世俗生活,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交流,无不包含其中。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藏经洞发现过程的详细描述,那份探索的勇气、发现的惊喜,以及后续的保护艰辛,都让我深感敬佩。这本书的精装设计,更增添了它的收藏价值,无论是在视觉还是在阅读体验上,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

评分

初次翻阅《解读敦煌·发现藏经洞(精装版)》,便被其精湛的装帧设计深深吸引。厚实硬挺的书壳,触感温润,边缘的处理也十分细致,尽显高端品质。打开书页,那细腻的纸张质感,搭配饱满清晰的印刷,使得书中的每一幅图片,无论是壁画的色彩细节,还是文物的纹理刻画,都得到了极致的呈现。我一直觉得,对于敦煌这样一座文化宝库,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样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文字部分的编排也十分考究,段落清晰,逻辑性强,即便涉及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专业术语,也经过了巧妙的解释和引申,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敦煌艺术风格演变的梳理,从犍陀罗艺术的传入,到本土化、中国化的过程,都描绘得条分缕析,如同观看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书中对藏经洞发现过程的详述,更是充满了戏剧张力,从探险家们的执着,到发现的偶然,再到文物保护的艰辛,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引领,它让我更加敬畏历史,珍视文化遗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