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是颱灣地區2015年度傢教類圖書排行領先的熱門親子教育讀本。38個被傢長忽視的教育痛點,束縛著無數天纔的思考力!本書旨在通過這一件件小事,啓發孩子獨立思考的意識,培養創造性的思辨能力。 針對每一件被禁止的事的對話,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和方法!比正麵管教更輕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直觀典範!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分彆從傢庭、學校、生活和社會中選取瞭一些常見小事。在傢裏,孩子開始邁開獨立的步伐,初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在學校裏,孩子開始學習處理初級的人際關係,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在生活中,孩子通過感知生活,學會換位思考;社會上發生的事,可以幫助孩子拓展視野,增加靈魂的溫度。另外,鼓勵孩子做一些事,可以加強正確的信念,肯定自我價值。
目錄
PART 1 在傢裏每天麵對的事——開始獨立,初步建立價值觀
為什麼大人可以,小孩卻不行?——理解“負責”的真正含義/ 002
為什麼要用我最喜歡的事情“威脅”我?——一味禁止起不到讓孩子反省的作用/ 008
為什麼彆人說“對不起”之後,我一定要說“沒關係”?——建立真正的雙嚮同理心/ 013
為什麼我的東西一定要分享?——維護自我感覺的同時,也要多替彆人著想/ 018
為什麼什麼事都要讓爸媽知道?——成熟的人格從擁有秘密開始/ 025
為什麼不可以談戀愛?——兩性感情的入門課/ 030
為什麼有些小孩坐車不買半票?——獨立,從買兒童票開始/ 036
PART 2 在學校裏發生的事——與人相處,學習判斷與決策力
為什麼一定要和媽媽分開?——正麵迎嚮情緒挫摺/ 044
為什麼不可以請假齣去玩?——打破陳規,玩也是學習/ 050
為什麼一定要聽老師的話?—— 敢於質疑,被禁止不代錶都是錯的/ 057
為什麼一定要說“不可以”纔不能做?——對自己負責,決定權不要交由彆人/ 063
為什麼和誰交朋友要傢長說瞭算?——把交友決定權還給孩子/ 068
為什麼不跟他玩就是欺負他?——孩子被貼標簽,需要傢長多陪伴/ 073
為什麼他自己不帶,老是用我的東西?——學會人際關係的應變和錶達/ 081
為什麼他們考試要作弊?——正確價值觀比考高分重要/ 086
為什麼一定要嚮模範生學習?——發現彆人的閃光點,藉機提升自己/ 091
PART 3 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感受生活,培養多元化思維
為什麼我喜歡她,她不喜歡我?——進行真正有效的雙嚮交流/ 098
為什麼有些人聽到彆人說“不”就會發脾氣?——學會拒絕的藝術/ 104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可以”?——“原則”觀念的深耕/ 109
為什麼鞦韆不能一個人一直蕩?——溝通力與協調力由此奠定/ 115
為什麼溜滑梯不能往上爬?——在對與錯之間,培養思考彈性/ 121
為什麼有些場所小孩被禁止進入?——在不同空間學習接納和被接納/ 127
為什麼明明是公園卻不能盡情玩耍?——通過公共空間理解人性關懷/ 134
為什麼他外婆的傢在越南?——建立國際觀,從身邊開始/ 140
PART 4 社會上存在的事——拓展視野,為靈魂增加溫度
為什麼公交車上有些座位隻能給特殊人群坐?——體會愛心的真諦/ 146
為什麼這些遊民不迴傢?——領會生命的多元麵嚮/ 153
為什麼彆人遇到危險時,大傢都不齣手相助?——自助助人,付齣不等於吃虧/ 160
為什麼他/她怪怪的,和我們不一樣?——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自由/ 166
為什麼我不能養寵物?——愛不是占有,而是負責/ 172
為什麼動物園裏的動物好像不是很開心?——尊重生命的多元價值/ 178
為什麼有錢能使鬼推磨?——金錢有價,生命無價/ 185
PART 5 這些應該被鼓勵的事——擁抱自己,肯定自我價值
他做得真的比我好!——不要吝嗇你的贊美和誇奬/ 192
我們不要再浪費水瞭——責任感,從生活的點滴開始/ 197
總會有人喜歡我——肯定自我價值,拓展生命寬度/ 202
我可以自己搞定!——彆急著給,讓孩子感知生活/ 209
我隻想在你麵前哭——正確錶達情緒,反而能不再脆弱/ 213
我可以說到做到——培養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219
我的兒童節要這麼過——讓孩子感受尊重和信任/ 223
前言/序言
作者序 我的愛不夠,隻夠為你,改變社會 因為你,我決定成為全世界最自私的人。 我想要你快樂,所以你身旁的人不能悲傷; 我想要你健康,所以陽光、空氣、水都要自然純淨; 我想要你平安,所以你行走之時大傢都要守規矩。 我想要你成功時,有不嫉妒你的人可以分享; 我想要你難過時,有善良的人可以陪你一段時間; 我想要你憤怒時,有智慧的人可以和你分享經驗。 我希望你能放心地相信彆人,不需要小心拿捏尺寸, 以後我不在的時候,你纔會一點也不覺得孤單。 一切都是因為你, 要你好,就要彆人一起好。 媽媽真的很自私,自私到自大瞭起來, 要這個世界,邁嚮理想中的烏托邦, 我的愛不多,隻夠為你,改變社會。 那些街頭流浪的人,也許會惹你傷心難過; 那些痛苦掙紮的孩子,也許將懷著憤怒之心長大; 那些找不到自己價值的人,暗夜徘徊使你也懷疑起自己來; 那些受到壓迫的人,隻好瘋狂行事纔能活得下去。 找不到正直的人可以依靠, 找不到溫柔的人可以陪伴, 你又怎麼能自己好好地獨立於世外,不相乾地活著? 啊!這些事情我怎麼能不管? 每一件事都與你息息相關。 一切都是因為你啊,我的寶貝! 一個媽媽是這樣, 十個媽媽也是一樣, 韆百個媽媽都會是這樣! 直到我們的孩子互相遇見,走在一起, 並快樂地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 我的浪漫很實際, 我的夢想很具體, 我的願望就是我的下一步。 如果這世界上每個人都很幸福,那你怎能不覺得幸福? 編者序 規矩的背後是自由,禁令的背後是挑戰 我們這代人既慶幸於自己生在一個隻要努力就有迴報的時代,又對刻闆的應試教育對學生創造力的限製和扼殺而感到痛心和無奈。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努力讀書,聽老師和爸媽的話,要做個聽話的“好學生”,不要做惹是生非的“壞學生”。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為什麼不要那樣做,我們頂多得到一句不知所謂的“這是為你好”的空洞敷衍。 於是,我們懵懂地進入校園,踏入社會,在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麵前不斷摸索和試錯。最終,我們明白瞭社會的規則和人情的冷暖,但已經花費瞭大把的時光和精力。於是我們開始質疑幼時被灌輸的簡單粗暴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後來一係列彎路的罪魁,開始假設如果傢長和學校多一些引導和啓發,會不會讓後來的人生少一些遺憾。 還好,我們等來瞭這個時代!我們過去人生的遺憾或許已經不能挽迴,但是下一代的孩子的人生發展卻有無限的可能,他們可以飛得更高,看得更遠。我們深知現行教育製度的種種樊籬,所以要與孩子攜手繞過或突破這些障礙;我們熟諳社會慣常的陳腐規則,所以要帶領孩子打破這些僞善的假麵,自由地做真實的自己! 來自颱灣的溝通專傢羅怡君,帶著女兒“妹妹”從瑣碎的生活小事談到社會責任,無時無刻不在啓發孩子獨立思考,教給孩子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和方法,培養孩子的思辨能力。 本書前四章分彆從傢庭、學校、生活和社會中選取瞭一些常見小事。在傢裏,孩子開始邁開獨立的步伐,開啓對這個世界最早的認知,初步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在學校裏,孩子開始學習處理初級的人際關係,同時形成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在生活中,孩子通過感知生活,見識和瞭解更多的人和事,學會換位思考,用更包容的心態麵對這個多元化的世界;而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可以幫助孩子拓展視野,增加靈魂的溫度,讓孩子成為一個關心社會、心存社會責任感的人。最後一章是講孩子一些應該被鼓勵的事,可以讓孩子加強自己正確的信念,肯定自我價值,進而影響到彆人乃至整個社會。 作者的良苦用心讓她的女兒不僅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且滿懷愛心、善解人意。她的經驗可以而且應該讓我們得到啓發:麵對未來世界的未知挑戰,孩子不能被思想的規則和禁令框住頭腦,他們需要跳齣框架,培養與世界對話的智慧和能力。 規矩是尺子,禁令是鎖頭。但規矩的背後是自由,禁令的背後是挑戰。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找齣規則的刻度和禁令的鑰匙。讓孩子在自由中學會規矩,在規矩中揮灑自由;在挑戰中理解禁令,在禁令中肆意挑戰! 跳脫框架思考,激發思辨能力。是時候讓我們自己和孩子,好好地看看這個世界瞭。 精彩文摘 為什麼彆人說“對不起”之後,我一定要說“沒關係”? ——建立真正的雙嚮同理心 與人發生摩擦時,是不是一句“對不起”和一句“沒關係”就解決問題瞭?每一件衝突都代錶著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磨閤,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學到解讀他人行為動機、控製自己情緒的能力,而這些則需要大人的協助和引導。如果急於讓孩子陷入道歉和原諒的框架,反而不利於情緒的疏導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人傢說‘對不起’,我們就要迴‘沒關係’!” 我和妹妹應該屬於“歡喜冤傢”型的母女,既愛吵,又愛黏在一起,一會兒吵吵鬧鬧,幾秒鍾後又親來親去。 雖然我們兩個的脾氣都屬於來得快去得也快,但不同的是,事情過去瞭,妹妹有時還會放在心上,我則是船過水無痕。 一天晚上,睡前說故事時,我一時興起走搞笑路綫,妹妹笑到肚子疼,連忙叫我先停一下,我倒覺得要“乘勝追擊”,就繼續鬧下去。她冷不防地抓瞭我手臂一把,因為指甲長瞭還沒剪,紅抓痕立刻浮現,我痛到大喊齣來。 妹妹愣住瞭,看著我。 “很痛啊!乾嗎抓我?你看!”我秀齣手臂上的紅抓痕。 “因為我叫你停,你不停嘛。”妹妹委屈地小聲說。 “我們不是在玩嗎?那你就可以抓人嗎?”怒氣衝衝的我大吼,可能因為太痛瞭。 “對不起。”妹妹迴過神來補道歉。 氣呼呼的我沒說話,揉揉還在發疼的手臂,時不時還瞪瞪她。 “你要說‘沒關係’啊,老師說人傢道歉後,我們要說‘沒關係’。”妹妹竟然接瞭這句。 “我現在還在疼,還在生氣,為什麼要說‘沒關係’?‘有關係’啊!”我越說越火。 “可我已經說對不起瞭嘛!還要怎樣?”妹妹惱羞成怒。 “你可以繼續說啊,或者用彆的方法道歉啊!為什麼還要我告訴你怎麼做?”唉!我知道這時候我就像小孩一樣。 “對不起!對不起!”妹妹非常大聲地連聲道歉。 “我們剛剛玩得太瘋瞭,但是以後不要這樣動手,我知道你笑到說不齣話來纔會抓人,但是我的手臂太痛瞭,沒辦法不生氣。”我終於冷靜下來,“很晚瞭,我們先睡吧,明天再討論。” 我敲瞭和平鍾,照例親親妹妹道晚安,她這纔放心睡覺。 “沒關係”,不代錶真的已經“沒關係”瞭 走齣房門時,我一直迴想妹妹說的那句話:“老師說人傢道歉後,我們要說‘沒關係’。” 其實不隻在學校裏,通常我們碰到孩子之間發生爭執或衝突時,大概也都這樣息事寜人地處理,心想孩子本質善良,玩的時候難免擦槍走火,一句“對不起”、一句“沒關係”,一會兒不就又玩在一起瞭嗎? 然而,有時候卻沒那麼簡單。 仔細想想,我的確曾經在公共場閤看到兩方孩子爭執不下,旁邊的大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催促著某邊孩子道歉,等道歉完,又催促著另一邊接受道歉,錶達善意。隻是在“對不起”和“沒關係”之間的眼神,依舊是氣呼呼的,誰也不願意看誰。 大人都需要點時間消化情緒,怎麼能把孩子當成道德楷模呢?這樣息事寜人的和平,真的能夠讓孩子知道對方為何生氣嗎?對方可以不接受道歉嗎?除瞭“對不起”,還有其他錶達方式嗎?同樣地,我一定要馬上接受道歉嗎?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對方會這樣做嗎?有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不能發生的?我又該怎麼處理情緒、收拾善後呢? 我頓時覺得慚愧。其實每一次衝突不論大小,都代錶著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磨閤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有機會學習解讀他人行為的動機,觀察他人行為的意義,瞭解彆人和自己想法的差異,這些都是細微的社交能力的發展,也是同理心的最佳情境課。不論身為哪一方,在處理自己情緒的過程中,都能學習到瞭解自己、控製自己的基本功。最重要的是,韆萬彆建立“自己道歉,彆人就一定要接受”的錯誤期待。 “沒關係”,不代錶真的已經“沒關係”瞭。 在孩子發展自我意識的階段,受限於語言能力和生活經驗,他們其實更需要大人的協助和引導。 也許可以從手足或傢人開始,發生摩擦時,就開啓哲學式的對話和思維,這樣能夠讓孩子領悟到人際關係的細微之處,接受更多元的獨立個體,不再使用“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而是“色階式”的蘊含多種可能的方法。 要是我真的不想原諒他,可以嗎? 抓手臂的事情過瞭一陣子之後的某天,我與妹妹藉由同學之間的小衝突進行瞭一番對話,她最後問我:“要是我真的不想原諒他,可以嗎?” “不想原諒的意思是什麼,再也不跟他說話,再也不想看到這個人嗎?” “也不是啦,就是這件事我不想原諒他而已。” 孩子就是比大人厲害,可以分得這麼清楚。 “你隻是想告訴他以後絕對不可以再齣現類似的事情瞭,對嗎?”我用更簡單的話猜測。 “對。但是他其他時候還是很好。”答案越來越清楚。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當然可以不原諒他。不過你必須把話講得很清楚,不然他會以為你永遠不理他瞭。” “我知道啦!” 妹妹非常開心,大人沒有“強迫”她原諒。那麼下一次的挑戰,就是如何協助妹妹練習多層次的事理和情感錶達瞭。 思考的延伸 ●若今天自己做錯瞭事跟彆人道歉,是否會期待彆人說“沒關係”,或立刻獲得原諒?如果現場沒有得到預期中的迴饋,自己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呢? ●相反的情況,若自己仍在生氣而無法當場原諒對方,那要怎麼處理? ●若在學校或公司裏,有第三者(老師或者老闆)希望自己現場錶達原諒之意,你會選擇照做嗎,還是會順著自己的心意呢? ●選擇“言不由衷”的和好方式,對事情的影響會是什麼?
被禁止的事:所有“不可以”都是教孩子思考的起點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