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平,郑秉文 编
图书标签:
  • 美国史
  • 世界史
  • 21世纪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外交政策
  • 全球化
  • 政治
  • 历史
  • 当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10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63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5
字数:38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的中国与美国》是中华美国学会的年刊,每年一本。中华美国学会是中国美国研究学界大的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管,本书收录了当年中国的美国学研究的比较重要的成果,有资深学者的重磅文章,也是一些中青年学者的展示平台。
  
  

作者简介

  倪峰(1963年8月~),祖籍上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毕业于北京 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士学位。1987年7月~1992年3月,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1992年至今,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 所。1999年9月~2000年9月,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


目录

笔谈: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从困难中看到前进的方向——谈领导人主席访美
中国需要调整观察和分析国际问题的视角和思维模式
美国“再平衡”战略与对华“竞合”关系
中美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建设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增信释疑
中美关系中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秩序与中美关系

美国内政
茶党现象与美国保守主义的走向
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的官僚化趋势
美国经济增长的社会与政治潜质分析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地方应对及启示

美国外交
“斯诺登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析论
日美同盟的新调整及其影响分析
宗教自由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美国的“能源独立”及其对全球能源格局的影响

中美关系
新常态下中美关系发展的特征与趋势
二十国集团与基础设施:失速后的新方向
全球地缘政治变化与中国第三次重要战略机遇期
美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与反应
奥巴马政府台海政策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解读
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利益碰撞与战略博弈
论南海问题中的中美博弈

会议综述
“21世纪的美自与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华美国学会2015年年会综述
后记

精彩书摘

  《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其基本原则是:自由优先于平等,秩序、道德和价值至关重要,重视宗教信仰。可以说由古典自由主义裂变而成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构成了当代美国政治思潮演变的基本脉络。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保守主义”,两者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上享有高度共识,“自由主义”更强调运用政府的力量推动所谓“结果的平等”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而“保守主义”则更多地强调所谓“个人自由”及“机会平等”才是资本主义的真谛。与这种意识形态分野相对应,在美国的政党图谱中,民主党更多地信奉“自由主义”,而共和党则被视为是“保守主义”的大本营。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以政府干预、福利国家、文化包容、社会进步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理念及政策在整个西方社会大行其道、如日中天,保守主义虽然站在自由主义的对立面,但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社会上和政治上,都不是自由主义的对手。自由主义俨然一统天下,成为美国政治思潮的主流。保守主义当时处于话语的边缘地位,在社会上没有信徒,在政治上受到轻视。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起,自由主义开始遭遇一些严重问题。首先,政府的过度干预导致政府机构膨胀、开支过大、企业税负加重,包括美国在内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滞胀”(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的困境。其次,自由主义的社会公平政策发展成为“以种族、民族血统和性别来享受和分配来自政府或非政府渠道的社会福利政策”。
  ……

前言/序言

unll




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 内容梗概 《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并非一本详述历史事件的编年体著作,也不是一本预测未来的预言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21世纪初至今,美国在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社会思潮以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如何与全球浪潮交织、碰撞、重塑。本书旨在深入剖析驱动这些变化的复杂因素,探寻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演变,以及其国内发展如何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 本书的首要篇章,将聚焦于21世纪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战略。在“9·11”事件的冲击波之后,美国迅速调整了其全球战略,反恐成为核心议题。本部分将详细探讨美国发起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军事行动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对美国单边主义倾向、国家利益的重新定义,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社会反应的深入分析。我们审视了这些冲突如何消耗了美国的国力,动摇了其在某些地区的影响力,并促使盟友重新思考与美国的伙伴关系。同时,本书也将探讨美国在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中的作用变化,从主导到参与,再到有时面临的挑战和质疑。 紧接着,本书将转向美国经济在21世纪的脉络。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到随后数年的复苏与转型,作者将细致描绘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我们关注科技创新在美国经济中的核心地位,从互联网泡沫到数字经济的崛起,以及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如何重塑就业市场和产业格局。全球化进程对美国的影响是另一重要议题,包括全球供应链的重塑、跨国贸易协定的变迁、以及美国国内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呼声。本书还将深入分析贫富差距、中产阶级萎缩等社会经济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如何与政治决策相互作用,成为理解当代美国社会的重要切入点。 在社会思潮与文化领域,本书将呈现21世纪美国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身份政治的兴起,种族、性别、性取向等议题的凸显,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运动,如“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等,将得到详细的阐述。本书探讨了社交媒体在放大这些声音、塑造公共舆论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撕裂与融合的张力。美国在全球文化输出方面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从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到互联网文化,这些“软实力”如何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传播,以及它们如何与在地文化产生互动,形成新的文化现象,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此外,本书还将审视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提升,以及围绕科技伦理、个人隐私等新议题的讨论。 地缘政治的演进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崛起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战略竞争,将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部分。我们将分析两国在贸易、技术、军事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博弈,以及这种竞争如何深刻影响着全球秩序的未来走向。同时,本书也将关注美国与俄罗斯、欧盟、印度等其他重要全球行为体的关系变化。中东地区的持续动荡、欧洲一体化的挑战、亚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以及新兴大国力量的崛起,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全球战略提出了新的考验。本书将探讨美国如何应对这些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与他国的合作与平衡。 最后,本书将对21世纪以来美国民主制度的挑战与韧性进行深入剖析。从政治极化、党派斗争的加剧,到虚假信息的传播、对机构信誉的侵蚀,美国民主面临的内部压力将得到细致的梳理。本书将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2016年总统大选、以及近年来围绕选举公正性、政治暴力等事件,这些都深刻地暴露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脆弱性。然而,本书同样会关注公民社会的力量、司法独立的韧性、以及美国人民在维护民主价值方面的努力。通过对这些挑战与回应的考察,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 nuanced 的视角,理解21世纪美国政治的现状与未来。 总而言之,《21世纪的美国与世界》是一部试图捕捉时代脉搏的著作,它不回避问题,也不预设答案。它以严谨的分析和深入的洞察,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美国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走向何方。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关于经济现象的解读,是关于社会文化趋势的观察,是关于地缘政治格局的推演,是关于民主制度运行的审视。这些内容相互关联,共同描绘了21世纪美国与世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对这类宏大叙事的著作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它们要么流于空泛,要么过于偏颇。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复杂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试图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将无数个“为什么”摆在读者面前,要求我们自己去权衡利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不同流派观点时的平衡感,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现场,各方观点交锋,火花四溅。读完后,我并没有得到一个“标准答案”,但我获得了一套更锋利的分析工具,去看待我周围那些瞬息万变的国际新闻和国内事件,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宽了不止一个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作者似乎对词汇有着近乎偏执的筛选,每一个动词和形容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没有一句废话,却又将深奥的理论阐述得清晰有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停下来,回味某一个精妙的句子结构,那种将复杂概念凝练于简洁表达中的能力,简直是一种艺术。它不像某些严肃著作那样,需要反复查阅术语表才能勉强跟上,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游,耐心而又自信地引导你穿越知识的迷宫。这种阅读体验是令人愉悦且收获丰厚的,读完之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日常表达的精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立刻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又现代的感觉。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家老旧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块等待被开启的宝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一次对复杂时代的深入探究。书页的质感也非常好,翻阅时那种沙沙的声响,总能让我想起那些历史学家埋首故纸堆时的专注与宁静。我特别喜欢它扉页上引用的那句格言,虽然内容我已不记得具体措辞,但那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和反思,让我立刻决定把它带回家。它散发出来的那种知识的醇香,是其他流行读物所不具备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处理,体现出一种极高的专业水准。我一向对学术著作的视觉呈现要求较高,很多书籍内容虽好,但版式设计却令人昏昏欲睡。然而,这本书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图表的对比。那些历史地图的绘制精细到令人发指,每一个边界的变动都清晰可见,辅助读者迅速定位到作者讨论的地理政治背景。更别提那些贯穿全书的、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献照片,它们不仅仅是装饰,更像是对文本内容的无声佐证,充满了历史的重量感。每次翻到需要图表支持的地方,我都感觉作者完全理解了读者需要“看”而不是仅仅“读”的心态,这种体贴,在学术书籍中实属难得。

评分

我是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被这本书的内容彻底“抓住”了。起初只是随便翻阅,想找点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结果却一头扎进了作者精心编织的逻辑网中。那些对于全球化进程中权力结构变迁的论述,简直是字字珠玑,精准地描摹出了我日常生活中那些隐约感受到的、却无法言说的社会脉络。特别是关于技术革新如何重塑国家认同的那一部分,作者的论证角度非常刁钻,不是简单地赞美或批判,而是展示了其内在的张力与矛盾。读到凌晨三点,我甚至忘了自己还开着灯,只是盯着那密集的文字,仿佛能看到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轰鸣声。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推着往前走的阅读体验,实在是太酣畅淋漓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