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Chinese and Foreign Famous Generals and Classic Battles]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Chinese and Foreign Famous Generals and Classic Battl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兆才,杜金玲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历史
  • 战争
  • 战略战术
  • 名将
  • 现代战争
  • 军事人物
  • 经典战役
  • 历史
  • 军事
  • 战争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69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382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hinese and Foreign Famous Generals and Classic Battl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285000
正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民主为民族

  一线猛将 硝烟智勇显英豪

  二战名将 沙场血战扬威名


内容简介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00位著名将领指挥的经典战役,生动反映了我军辉煌的历史。

作者简介

  胡兆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校。1942年8月生于江苏丹阳,1962年入伍,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工作。在南京军区司令部编研室从事研究新四军与第三野战军战史,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自1989年起,从事军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有《新四军演义》、《八路军演义》、《中国红军演义》、《解放军演义》等反映人民解放军光辉战斗历程系列丛书,共计450万字。以上作品曾在《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报刊上作过介绍和连载。中央电视台和江苏电视台曾做过个人专访。

目录

解放军名将篇

出奇制胜,七战七捷——粟裕大将指挥苏中战役(又称七战七捷) 003

【生平及趣闻轶事】/003

无冕元帅/003

【经典战役】 苏中战役/007

粟裕的建议改变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007

首歼“天下第一团” /012

奔袭如南/016

4个团阻击7个旅/019

这一仗捉了两个将军/022

钻进敌人肚子里打/025

送上门的两块肥肉/026

【战役点评】/028

围点打援,全歼“天下第一旅”——陈赓大将指挥临浮战役030

【生平及趣闻轶事】/030

救过蒋介石的命/030

【经典战役】 临浮战役经过/033

将敌人引出城打/033

围一个吃一个/035

【战役点评】/040

扭转东北战局的一仗——萧劲光大将指挥四保临江战役042

【生平及趣闻轶事】/042

为列宁守过灵/042

【经典战役】 四保临江战役经过/044

七道江会议鼓足了劲/044

首战歼敌一个师/049

四保临江获全胜/050

【战役点评】/056

击毙“名将之花”——杨成武上将指挥黄土岭战斗058

【生平和趣闻轶事】/058

“护驾将军” /058

【经典战役】 黄土岭战役经过/060

箭在弦上/060

阿部进退两难/064

逞能蹈覆辙/066

【战役点评】/069

快跑快打,活捉敌军长——杨得志上将指挥清风店战役071

【生平及趣闻轶事】/071

毛泽东说他一生是志愿军/071

【经典战役】 清风店战役经过/073

上下都期望打个大胜仗/073

选择清风店为战场/076

四处寻找敌军长/082

【战役点评】/085

夜袭阳明堡 战绩震惊全国——陈锡联上将指挥夜袭阳明堡086

【生平及趣闻轶事】/086

身体前后左右有四个洞的将军/086

【经典战役】 阳明堡战斗经过/089

战士的愤怒启发了打飞机的念头/089

对机场周密侦察/094

用手榴弹炸毁24架飞机/095

【战役点评】/096

“牛刀子战术”取济南——许世友上将指挥济南攻城097

【生平和趣闻轶事】/097

打不死的敢死队队长/097

【经典战役】 济南战役经过/102

毛泽东点名要他指挥/102

“我就是宰牛师傅” /106

改“助攻”为主攻,两面都是主攻好/112

不让王耀武喘息,连续作战/118

比毅力、比后劲,王耀武不再耀武/121

【战役点评】/126

东西对进,29小时攻占天津——刘亚楼上将指挥天津战役128

【生平及趣闻轶事】/128

被装进棺材后又被抬了出来/128

【经典战役】 天津战役经过/132

刘亚楼毛遂自荐/132

侦察敌情险当俘虏/136

东路西路会师金汤桥/138

【战役点评】/143

引火烧身,歼敌一个整编师——胡奇才中将指挥新开岭战役145

【生平及趣闻轶事】/145

四百多人追杀一人/145

【经典战役】 新开岭战役经过/150

通远堡定方案/150

孤身冒险诱敌/153

“千里驹”彻底灭亡/155

【战役点评】/157

“避实就虚”取襄樊——王近山中将指挥襄樊战役158

【生平及趣闻轶事】/158

用望远镜才找到的16岁小连长/158

【经典战役】 襄樊战役经过/162

在山顶上议论方案/162

三路人马进襄阳/165

【战役点评】/168

木船敢打军舰 红旗插上五指山——韩先楚上将参与指挥海南战役169

【生平及趣闻轶事】/169

“旋风司令” /169

【经典战役】 海南战役经过/173

充满信心,担任第一线指挥/173

充分准备,筹船训练同时抓/176

掌握时机,千舟竞发直取对岸/180

【战役点评】/183

死守塔山,阻击东进兵团增援锦州——吴克华中将指挥塔山阻击战184

【生平及趣闻轶事】/184

“突击司令” /184

【经典战役】 塔山阻击战/187

双方都看重塔山/187

人在,阵地在/190

六昼夜打出三个英雄团/194

【战役点评】/198

远程奔袭,攻点打援——叶飞上将指挥车桥战役200

【生平及趣闻轶事】/200

华侨将军/200

【经典战役】 车桥战役/204

战机垂青有心人/204

周密部署/207

攻坚打援双胜利/208

【战役点评】/214

国外名将篇

“霸王”行动,迎来欧洲曙光——艾森豪威尔上将(五星)指挥诺曼底登陆战役217

【生平及趣闻轶事】/217

草根总统的传奇人生/217

【经典战役】 诺曼底战役经过/221

战前丘吉尔态度消极/221

艰难选择登陆时间/226

制造假象迷惑对方/228

“霸王计划”获得成功/231

【战役点评】/234

攻占菲律宾,直扣日本大门——麦克阿瑟上将(五星)指挥菲律宾群岛战役236

【生平及趣闻轶事】/236

日本的“太上皇” /236

【经典战役】 菲律宾群岛战役经过/240

总统支持他的作战计划/240

18万盟军登上莱特岛/244

“神风决死队”不神了/246

【战役点评】/252

登陆北非,出其不意占领摩洛哥——巴顿上将(四星)指挥北非登陆战役253

【生平及趣闻轶事】/253

美国第一坦克兵/253

【经典战役】 北非登陆战役经过/257

巴顿到华盛顿接受任务/257

在争吵中选定登陆点/260

“巴顿来了” /263

【战役点评】/268

规模空前,战略转折——朱可夫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269

【生平及趣闻轶事】/269

“斯大林的救火队员” /269

【经典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经过/273

临危担任最高副统帅/273

市区战斗呈拉锯战/275

精心制订大反攻计划“天王星行动” /278

【战役点评】/282

扭转北非战局之战——蒙哥马利元帅指挥阿拉曼战役283

【生平及趣闻轶事】/283

“沙漠之狐”的猎手/283

【经典战役】 阿拉曼战役经过/286

将计就计,旗开得胜/286

隆美尔设计“魔鬼花园” /290

“沙漠之狐”阿拉曼惨败/293

【战役点评】/298

以强击弱,敌军一溃千里——亚历山大元帅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役300

【生平及趣闻轶事】/300

“贵族将军” /300

【经典战役】 西西里岛登陆战役经过/302

“爱斯基摩人”计划艰难出台/302

谋划“肉馅”与“瓶塞钻”计划/304

以假乱真的“肉馅”行动/305

周密部署,盟军抢滩登陆成功/307

【战役点评】/310

千里荡寇,全歼精锐关东军——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远东战役312

【生平及趣闻轶事】/312

幕后英雄/312

【经典战役】 远东战役经过/315

苏日各有打算,苏军抢先部署/315

斯大林对作战计划很满意/318

三路大军快速围歼关东军/322

【战役点评】/324

本书参考资料/325

后记/327

精彩书摘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
  毛泽东对粟裕在淮海战役的作用评价基本上符合事实,并非夸大。因为是粟裕首先提出淮海战役建议和许多重大歼敌措施,而且战役三个阶段中的两个是粟裕独立指挥的,中间中原野战军歼灭黄维兵团时,粟裕派数万人直接配合中野作战。在整个淮海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及江淮军区、豫皖苏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共42万人,占淮海战役解放军参战兵力总数的70%,是淮海战场决定性的主力。淮海战役主力共歼敌55.5万人,粟裕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4个兵团、18个军共44.3万人(不包括战役第二阶段,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直接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歼敌数),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
  为此,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刘陈邓心领神会,绝妙配合,在紧要处实现了数量变,质量变。”
  1949年4月,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并预先作了谋划,将南京、镇江南逃的敌军歼灭于皖南郎溪、广德山区,解放南京、镇江、杭州。5月,指挥部队发起上海战役,将敌军引出城外歼灭,既保全了大都市上海,又歼灭了大量敌人,达到军政双胜。接着担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
  1951年,粟裕就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4年任总参谋长。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粟裕协助中央军委创建完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包括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兵种的建设。
  1955年人民解放军授军衔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其中元帅、大将人数受限制,只能各授10位。粟裕自1946年10月起,中央军委指定他有作战指挥权,而一般指挥作战权只有正职才有。而且1948年春天起,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到中原工作后,粟裕作为代司令、代政委,挑起了独立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重任。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粟裕先后指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多达247万人,居全军第一,占全军总歼敌数807万人的37%,居全军备大野战军之首,对推翻国民党政权,建立新中国功勋巨大。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应邀参加元帅授衔典礼后对人说,粟裕总参谋长过去打过多次大胜仗,是可以当元帅的。表示他对粟裕军事才能和功绩的深深钦佩。《人物》杂志一篇回忆黄炎培先生的文章中也提到,黄炎培听说元帅名单中没有粟裕,特意找到毛泽东,力陈粟裕常打胜仗,在华东地区很有名,应该授元帅衔。粟裕的秘书鞠开也回忆,曾看到党外高层民主人士在一份材料中有“粟裕应该评元帅”的话。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也说,粟裕可以当元帅。但因种种原因,粟裕未能评上元帅,令无数军民为之惋息。
  1948年春天,陈毅离开华东野战军时,毛泽东指定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而在粟裕谦让之下,只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为此,《粟裕大将》一书写道:“粟裕是让掉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也让掉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的共和国元帅军衔。”
  刘少奇在评价新四军备师作战时,说粟裕的第一师作战次数多,歼敌最多。可见,称粟裕为“无冕元帅”,一点也不过分。
  ……

前言/序言


《兵锋所指:近代战略艺术与决胜之道》 引言 战争,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段复杂而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政治的延续,更是力量、智慧与意志的较量。回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飞跃、意识形态的碰撞、国家利益的争夺,都以前所未有的烈度塑造着战争的面貌。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他们以其卓越的战略眼光、高超的战术运用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指挥军队赢得了无数经典战役,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战役名称与战果,而是旨在深入剖析近代战争中的战略思想演变、关键决策生成机制、以及那些塑造战局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试图跨越国界与意识形态的藩篱,聚焦于那些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提炼出能够启迪当下、借鉴未来的智慧。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战史堆砌,而是力图呈现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军事思想与实践的交响乐,让读者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更能体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战略洞察。 第一部分:近代战略思潮的黎明与演进 近代战争,肇始于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工业革命的浪潮。传统战争的范式在新的生产力与组织形式面前,显得愈发捉襟见肘。旧有的军事理论,如以拿破仑为代表的“大陆战争”思想,在面对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强大的动员能力以及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与重塑。 1. 工业时代的战争逻辑:从“小规模冲突”到“总体战”的雏形 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也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形态。火炮射程的提升、机枪的普及、铁路与电报的应用,使得战争的规模、烈度和消耗都呈几何级数增长。原本由职业军人主导的、相对封闭的战场,逐渐演变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牵动国家命脉的“总体战”雏形。 战争的扩张性与消耗性: 铁路的铺设使得大规模兵力的快速调动成为可能,电报则缩短了指挥链的传递时间,这些都为更大规模的战役集结提供了基础。而工业生产能力,则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持续性——拥有强大工业基础的国家,在消耗战中更具优势。本书将探讨,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工业产能如何直接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以及资源掠夺与封锁成为战略目标的重要原因。 “国家总动员”与“人民战争”的萌芽: 普鲁士在统一德国过程中的经验,尤其是在普法战争中的表现,预示着国家力量的全面动员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士兵不再仅仅是受雇佣的战士,他们是国家的公民,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后来的“总体战”理论奠定了基础。我们将分析,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国家机器的运转,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化投入,以支撑前所未有的战争烈度。 2. 战略理论的革新:从“兵力”到“意志”的升华 面对新的战争形态,传统的军事理论家们也开始思考如何应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虽然诞生于拿破仑时代,但其关于战争是政治延续、战争中包含“摩擦”与“偶然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战争的自然属性”和“暴力”、“仇恨”、“战争作为理性行为”三位一体的论述,在近代战争中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体现。 意志的力量: 在工业化带来的强大物质力量面前,领导者和士兵的“意志”变得尤为重要。昂贵的武器装备固然关键,但支撑其发挥作用的,是士兵的士气、指挥官的决心、以及国家整体的抵抗决心。本书将分析,在诸如不列颠空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战役中,如何通过精神动员、宣传以及领导者的坚定立场,支撑起强大的抵抗力量,最终赢得胜利。 “摩擦”与“偶然性”的现实: 近代战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是前所未有的。天气、地形、情报误差、甚至是士兵的疲劳和士气波动,都可能成为影响战局的关键“摩擦”。孙子兵法中“计”的智慧,在近代战场上得到了新的诠释。我们将探讨,那些被视为“偶然”的事件,往往是战略家在制定计划时未能充分预料或控制的因素,而卓越的指挥官,则能在混乱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或者迅速调整部署,将不利因素转化为优势。 第二部分:决胜沙盘:近代经典战役的战略剖析 本书将精选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近代战役,对其进行深入的战略剖析。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战役过程,而是着重分析其背后的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后勤保障、情报工作以及政治影响,试图揭示其成功或失败的关键要素。 1. 战略的先导:决策的制定与执行 每一场成功的战役,都离不开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这些决策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权衡的结果,其制定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智慧与博弈。 战争的动因与目标设定: 战争的爆发,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战役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占领土地、消耗敌人、还是争取政治主动?本书将以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争爆发前的决策过程为例,分析决策者是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国内压力下,做出开战或避免战争的抉择。例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欧洲各国政治领导人的决策路径,以及这些决策如何一步步将欧洲推向战争的深渊。 主动权与先发制人: 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权至关重要。拥有主动权的指挥官能够选择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起进攻,从而在初期占据优势。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战略部署、迷惑敌人的佯攻、以及对敌方意图的精准判断,实现先发制人。例如,分析德国在二战初期闪击战的战略构想,以及其如何通过快速、集中的打击,迅速瓦解敌人抵抗。 后勤保障的战略地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近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规模和持续性。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控制,以及物资的生产、运输和分配,都是战略家必须高度重视的环节。我们将剖析,在一些后勤供给困难的战役中,指挥官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后勤组织,或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来克服供给的瓶颈。例如,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如何通过“后勤就是战斗力”的理念,建立高效的后勤体系,支撑其大规模的战略机动。 2. 战术的精妙:战场上的智慧之光 战略的宏伟蓝图,最终需要通过精妙的战术来一一实现。近代战场上的战术创新层出不穷,它们往往是适应新的技术和战场环境的必然产物。 兵种协同与联合作战: 近代战场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舞台。步兵、炮兵、装甲兵、航空兵、海军等各兵种的有效配合,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整体优势。我们将分析,不同兵种是如何在特定的战役中进行有机结合,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例如,分析二战中德军的“闪电战”,其核心就是装甲部队与空军的紧密协同,快速突破敌方防线。 信息战与电子战的先声: 尽管“信息战”和“电子战”是现代军事术语,但其雏形在近代战争中已经显现。情报的获取与运用、密码的破译、以及对敌方通信的干扰,都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将探讨,在一些关键战役中,情报的获取是如何改变了战场的走向。例如,分析二战中英国在破译德军“恩尼格玛”密码方面的贡献,以及这对盟军反攻起到的关键作用。 战场欺骗与心理战: 战场不仅仅是物质力量的对抗,更是意志和心理的较量。有效的战场欺骗和心理战,能够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瓦解其士气,甚至引导其做出错误的决策。我们将分析,一些指挥官如何巧妙地运用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等战术,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例如,分析诺曼底登陆前,盟军如何通过大规模的佯攻和信息误导,成功欺骗德军,为登陆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 伟大的指挥官:战略智慧的化身 在每一次波澜壮阔的战役背后,往往站着一位或多位杰出的指挥官。他们是战略思想的实践者,是战场艺术的大师。 决策的勇气与担当: 战役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这些决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但唯有具备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才能在压力之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将分析,一些指挥官在面临困境时,是如何凭借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带领军队走出绝境。 知人善任与团队协作: 伟大的指挥官并非孤军奋战,他们深知“用人”之道。善于发现和任用人才,建立高效的指挥体系,是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将探讨,一些指挥官是如何通过建立信任、明确分工、鼓励创新,来凝聚团队力量,共同达成战略目标。 军事素养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真正的军事家,不仅拥有高超的军事素养,更具备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他们懂得战争的残酷,并努力在实现战略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些指挥官在战后对战争的反思,以及他们对和平的追求,来展现军事家的人文情怀。 第三部分:历史的回响:近代战争的启示与警示 近代战争的历史,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血泪的教科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军事借鉴,更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1. 科技与人性的博弈 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战争的破坏力。核武器的出现,更是将人类置于毁灭的边缘。本书将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审慎地使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如何在科技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 2. 战争的教训与和平的希冀 每一次惨烈的战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对战争根源的认识,对和平的珍视,以及对国际合作的呼唤,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本书并非鼓励战争,而是希望通过对战争的深入剖析,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以更加理性和智慧的态度,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结语 《兵锋所指:近代战略艺术与决胜之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近代战争的全新视角。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追溯与分析,能够引发读者对战略、战术、决策以及战争本质的深入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战争的逻辑与智慧,却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愿本书能够成为您探索军事智慧、理解历史变迁、以及思考人类未来的有益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提到《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我的思绪立刻飞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二战战场,以及之后冷战时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对峙。这本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军事的阳刚之气。我设想,它会把我们带入二十世纪以来,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宏大战争。从一战的僵持与突破,到二战的全面爆发与最终的胜利与毁灭,再到冷战期间的局部冲突和军事竞赛,每一页都应该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对哪些“名将”进行重点描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战略家,还是那些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战场指挥官?我希望作者能够不仅仅呈现他们辉煌的战绩,更能深入剖析他们决策背后的逻辑,他们如何看待战争,如何理解人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中,找到最佳的军事解决方案。我对现代战争中的技术革新与战术演变也非常感兴趣。比如,空军、海军、陆军如何协同作战?信息化战争的雏形又是如何显现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关于现代军事思想演变和实践的教科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战争的宏观格局,更能让我们窥探到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微观决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战役。

评分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这个书名,让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幅硝烟弥漫的画面,那是属于二十世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我猜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精心绘制的军事地图,带领读者穿越一系列关键的历史节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绞肉机式的战役,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波及全球的史诗般的较量,书中无疑会详细解读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之战。我期待看到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岛屿争夺战等战役的深度剖析。不仅仅是战争的经过,更重要的是对战役背后战略意图、战术运用以及指挥官决策的深入挖掘。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在现代战争中,科技的进步如何重塑战场,例如空军的崛起、海军陆战队的运用,以及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对冷战时期的那些“热战”充满好奇,例如朝鲜战争,它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深远影响,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战略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关于现代军事史的百科全书,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更歌颂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智慧、勇气和不屈的精神,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如何被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我一直对历史,特别是军事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了解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以及指挥这些战役的名将,能让人窥见历史的脉络,理解国家兴衰的逻辑。现代篇这个定语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因为相比于古代的刀光剑影,我更想知道,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战争的面貌是如何改变的,又有哪些智慧和策略依然能够穿越时空,闪耀光芒。我设想,这本书大概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一直讲到近现代,比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甚至是海湾战争等。每场战役都会细致地分析其背景、起因、过程,以及关键的转折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著名将领的战略思维,比如他们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又如何应对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他们是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调动资源,指挥部队,最终取得胜利(或者遭遇失败)。我希望作者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在对战役的解读中,展现出军事指挥艺术的精髓,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性规律。同时,我也想知道,现代战争中,科技与人力的博弈是怎样的,技术优势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这本书,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场关于智慧与勇气的历史盛宴,让我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军事史的发展。

评分

《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我心目中的“现代篇”,应该是从二十世纪初的那些标志性冲突开始,一路穿越到我们熟悉的近现代。我想象中,书中可能会有一章专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分析那场被认为是“旧时代终结”的战争,是如何催生出新的军事思想和技术。接着,无疑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冲突,其间的战役之多、影响之大,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写一些改变了二战进程的战役,比如珍珠港事件、中途岛海战、突出部战役等等。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战役背后的战略意图,不仅仅是士兵的浴血奋战,更是那些高居庙堂之上的决策者们,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平衡政治与军事的利益。我猜想,书中还会涉及冷战时期的冲突,那些虽然未直接爆发大规模战争,却充满了紧张对峙的时代。比如,朝鲜战争是否会成为重点?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即使在核武器阴影笼罩下,传统的军事指挥艺术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我期待书中也能涵盖一些非西方国家在现代战争中的表现,比如中国解放战争,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战役。这本书,在我眼中,应该是一部关于现代军事史的宏大叙事,它不仅讲述了战争的残酷,更彰显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迸发出的智慧与韧性。

评分

拿到《中外名将经典战役(现代篇)》这本书,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了它可能涵盖的画面。现代篇,这个词太有吸引力了,意味着我们将告别冷兵器时代的尘埃,步入枪炮、坦克、飞机乃至导弹纵横的战场。我好奇的是,作者会如何选取“经典”?是那些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宏大战役,还是那些虽然规模不大却极具战术研究价值的局部冲突?我猜想,书中一定会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关键战役的描写,比如斯大林格勒保, 太平洋战场上的岛屿争夺战,甚至是诺曼底登陆这样意义深远的行动。然后,随着时间推移,会讲到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那些充满了政治博弈与军事对抗的冲突,比如朝鲜战争,它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退。我期待书中能对战役中的关键决策者进行深入的刻画,比如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军事哲学,以及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是如何做出那些攸关生死的决定。我希望不仅仅是了解“发生了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如果换个决策者,结果又会如何”。此外,现代战争中,信息的传递、情报的收集、以及科技装备的应用,都将是无法回避的重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着墨,展现科技如何重塑战场,又如何挑战传统的军事智慧。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部关于人类在现代战争舞台上,用智慧、勇气和科技书写史诗的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