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法治国家建设视野下自下而上的社会演进型路径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路径协同发展的分析视角,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法理分析的视域,在重新解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概念基础上,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深入挖掘其生发理论基础,为其法治运行中面临的困境寻求可能的原因,进而提出法治保障的思路,企图寻求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法治中国建设视野下,基于自下而上的社会演进型路径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路径协同发展机制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法治层面应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作者简介
胡建华,男,汉族,1976年生,籍贯重庆垫江,博士,副教授。现在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政治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宪法学、法政治学、农村基层民主与法治建设。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7项,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7项。近年来,在《理论探讨》、《理论与改革》、《贵州民族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黑龙江民族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3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学术研究理论价值
(二)实践应用研究价值
二 研究综述与评析
(一)国外有关中国农村民主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二)国内关于农村民主管理的理论研究述评
三 分析思路与方法
(一)分析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 基本框架与内容
(一)基本框架
(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概念解构
一 概念解构的意义
(一)有利于更准确地规范基层政府的公共权力
(二)有利于更全面地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
(三)有利于更扎实地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四)有利于更有效地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二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对现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概念分析的相关学说的评析
(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概念的界定
三 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村民自治
(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城市居民自治
(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地方自治
(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社会自治
(五)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乡镇治理机制
(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村依法治理机制
(七)农村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村社会组织机制
四 概念的性质与特征
(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性质
(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一 基层民主自治理念
(一)民主理念
(二)自由理念
(三)平等理念
(四)权利理念
二 基层制度性理念
(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农村的基层政治制度
(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农村的基层民主制度
(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农村的社会管理制度
(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是农村的农民组织制度
三 基层治理模式性理念
四 农民活动方式性理念
第四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生发基础
一 经济基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关系逻辑
(二)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共生的历史演进
(三)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历史发展的启示
(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困境
(五)基于农村市场经济滞后性发展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
(六)实现农村市场经济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和谐共生发展
二 政治基础:协商民主理论的孕育
(一)普适性:协商民主的要义
(二)契合性:协商民主与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融合
(三)本土化:我国农村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与生长
(四)从“协商”到“民主”:完善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路径选择
三 文化基础:“和合文化”的回归
(一)文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契合
(三)和合文化的功能及其对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促进
四 伦理基础:农民道德修养的进步
(一)农民伦理道德建设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及良性运行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民伦理道德建设的历史分析
(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视域下农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视域下完善农民道德建设的路径思考
第五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运行的困境分析
一 外部困境
(一)“两务”关系导致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运行目标环境不明
(二)“两导”关系导致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运行体制环境不畅
(三)“两心”地位不定导致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运行自治环境缺失
(四)“两权”相互冲突导致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化运行法理环境模糊
二 内部困境
(一)民主选举缺乏严格的法治主体
(二)民主决策缺乏适格的法治载体
(三)民主管理缺乏规范的法治内容
(四)民主监督缺乏全面的法治客体
三 困境的原因审视
(一)重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施行中民主外部运行的手段性和方法性,忽视农村内部民主管理过程中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培养和民主权利的保障
(二)重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层面的实践和运行,忽视在法治层面的施行和保障
(三)重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实施中国家基层公共权力传输的单方性,忽视国家基层公共权力与农民民主权利“沟通与协商”的平衡性
(四)重视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实施中制度运行的单一性,忽视与相关制度并行实施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第六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保障的宏观进路
一 动力机制
(一)经济动力机制
(二)政治动力机制
(三)文化动力机制
(四)制度动力机制
(五)环境动力机制
二 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权利保障原则
(三)法治均衡原则
(四)民主参与原则
(五)服务社会原则
三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宏观法治保障机制的建构
(一)建立健全农民权利保障法治意识的培育机制
(二)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外部法治保障机制
(三)建立健全农村民主选举法治保障机制
(四)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内部法治保障机制
(五)建立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运行法治保障机制
第七章 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法治保障的具体路径
一 立法保障
(一)宪法层面的立法保障
(二)基本法律层面的立法保障
(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层面的立法保障
(四)地方性法规、规章 层面的立法保障
(五)农村基层规章 制度层面的立法保障
二 执法保障
(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保障的含义
(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保障的特征
(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保障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的主要依据和主要领域
(五)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体系框架
(六)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保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七)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执法保障的主要措施
三 司法保障
(一)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的含义
(二)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的必要性
(三)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的特征
(四)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六)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司法保障的措施
第八章 结语:共识、歧见与后续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一 对我国农村民主管理实践及其制度发展的评价
二 关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定位
三 关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中需处理的几对矛盾
四 关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五 关于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的其他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向: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法治边界》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深刻变革,着重探讨了从传统的人治模式向现代法治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全书围绕“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法治边界”三大核心主题展开,以严谨的法理分析和翔实的案例研究,勾勒出基层治理现代化图景的法律框架和实践路径。 第一部分:转型时代的基层治理困境与民主化的价值取向 本书开篇即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消融,传统的、高度集权的基层治理模式已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村社区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对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本书首先辨析了基层治理的“困境”,包括但不限于:基层组织公信力下降、村民参与度不高、基层权力寻租与腐败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在基层实践中的“空转”现象。 接着,本书深入探讨了“民主化”作为解决基层治理困境的重要方向。这里所说的“民主化”,并非照搬西方政治模式,而是指在我国国情下,强调基层公共事务的决策应更加公开透明,基层组织的运作应接受群众监督,基层居民应享有更多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的权利。本书从法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阐释了基层民主参与的价值所在,认为它是提升基层治理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石。它有助于激发基层活力,凝聚基层共识,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本书强调,基层民主参与的深化,是构建现代基层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村民自治的法治根基与民主参与的多元形态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聚焦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作者认为,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基层民主实践,其生命力在于能否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本书从宪法、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梳理了村民自治的法律渊源和制度框架,重点分析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核心法律在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方面的作用。 同时,本书也深刻反思了村民自治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如:村民委员会的选举质量问题、村民会议的召集与表决程序问题、村务公开的程度与有效性问题,以及村民自治在处理集体经济、农村土地、社会保障等具体事务时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与制度缝隙。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关于深化村民自治、提升其民主参与水平的多元化路径。这包括但不限于: 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细化相关法律条文,明确基层组织的职责和权力边界,为村民参与提供更清晰的法律指引。 创新村民参与的实现形式: 探索积分制、听证会、民意征集、网络投票等更加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村民的需求,打破参与的壁垒。 强化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参与能力: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培养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机制: 除了村民自己监督,还应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法律援助机构、社会组织、媒体等,形成全方位的监督网络。 本书还强调,村民自治的民主参与不仅体现在选举、表决等形式上,更体现在基层公共事务的日常协商、民主决策和自我管理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基层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法治的“防火墙” 基层权力,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权力,是基层治理的关键要素。然而,权力的扩张与滥用也是基层治理中最易出现的问题。本书的这一部分,着力于探讨如何通过法治手段,对基层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构筑坚实的“防火墙”。 作者认为,权力制约不是为了削弱基层组织的作用,而是为了确保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防止其偏离服务人民的宗旨。本书详细分析了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权力制约的条款,如: 法律的授权与限制: 明确基层组织的法定职责和权限,凡是法律没有明文授权的,基层组织就不得为之。 民主监督与信息公开: 强调基层组织必须接受村民的监督,村务、政务信息应当及时、全面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使其能够有效行使监督权。 行政问责与法律追究: 建立健全基层权力运行的问责机制,对于滥用职权、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等行为,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 司法监督的介入: 在涉及村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司法机关应依法介入,为村民提供法律救济,制约基层行政权力。 本书深入剖析了基层权力运行中存在的“人治”色彩、行政干预、部门利益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法治制约的具体建议。例如,如何通过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外部审计力度,堵塞财务漏洞;如何通过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挥纪检监察作用,遏制腐败现象;如何通过界定基层执法边界、规范行政行为,避免“选择性执法”或“过度执法”。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非营利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在基层权力监督中的潜在作用,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基层权力的规范运行提供重要的监督力量。 第四部分: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边界与实践困境 法治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但法治并非万能。本书的最后一大部分,着眼于探讨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边界”及其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境。 作者认为,法治在基层治理中的边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法治与乡村文化的张力: 农村社会往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习惯,法治的引入需要尊重和融合乡村文化,而非简单对抗。 法治的“他律”与村民的“自律”: 法治的根本在于内在认同,如果基层群众对法律缺乏认同感,仅仅依靠外部强制,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法治的刚性与基层治理的柔性需求: 基层治理往往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过度强调法律的刚性,有时会适得其反,需要法律与道德、习惯等相结合。 法治的适用性与基层资源的限制: 法律的执行需要一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支持,而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影响法治的有效实施。 本书深入分析了导致法治在基层治理中遭遇困境的原因,包括:基层法律人才的短缺、基层司法资源的不足、村民的法律素养不高、基层行政与司法的有效衔接不足、以及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法治”的观念等。 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突破法治困境的策略。这包括: 推动“法律的本土化”: 将国家法律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制定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的基层法规和政策。 加强基层法治的宣传和教育: 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识,使其认识到法律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构建基层矛盾化解的多元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解决基层纠纷中的作用,实现“就地解决、就近解决”。 强化基层执法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建设: 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推动“智慧法治”在基层的应用: 借助科技手段,提高法治的透明度和效率。 总结 《基层治理的现代转向: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法治边界》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它并非简单罗列法律条文,而是从法理的高度,深入剖析了基层治理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本书以“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法治边界”为主线,系统阐释了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下,构建一种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基层治理模式。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推动我国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它将为学者、政策制定者、基层工作者以及关心基层治理的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共同探索基层治理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