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序跋(套裝1-3冊)

知堂序跋(套裝1-3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作人 著,鍾叔河 編
圖書標籤:
  • 知堂集
  • 序跋
  • 清代文獻
  • 學術
  • 文化
  • 古籍
  • 文學
  • 思想史
  • 目錄學
  • 版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5538042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6439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764
套裝數量:3
字數:40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知堂序跋(套裝1-3冊)》收錄周作人的自作序跋以及為他人的書所作序跋,分為上下兩冊。周作人精通日語、英語、希臘語等,涉獵書籍極為廣泛,一生就書著文無數。其文清新淡雅,將對於書籍的真知灼見,融閤於對戰爭、婦女、兒童等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故土、往昔的情懷中,筆墨散淡、清爽,文風雋永,篇目多短小精悍,可讀性極強,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對讀者瞭解上個世紀的社會狀況和現實生活也有一定幫助。

目錄

《第一冊》:
鞦草園日記甲序(1905.1.6)
俠女奴說明(1905.1.21)
玉蟲緣緒言(1905.2)
女獵人約言(1905.4)
鞦草閑吟序(1906.3)
孤兒記緣起(1906.5)
紅星佚史序(1907.3)
匈奴奇士錄序(1908.6)
炭畫小引(1909.2)
黃華序說(1911.1)
黃薔薇序(1911.1)
須華百擬麯序(1912.1)
童話釋義引言(1914)
須華勃擬麯五章引言(1916.5)
希臘擬麯二首小引(1916.9)
一文錢譯者前言(1917.3)
古詩今譯Apologia(1917.11.4)
點滴序(1920.4.17)
瑪加爾的夢後記(1920.8.27)
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序言(1921.12.22)
自己的園地(1922.1.22)
真的瘋人日記編者小序(1922.5.1)
現代日本小說集序(1922.5.20)
夏夜夢序言(1922.8.19)
歌謠發刊詞(1922.12)
綠洲小引(1923.1.20)
兒童劇序一(1923.3.8)
土之盤筵小引(1923.7.10)
自己的園地舊序(1923.7.25)
育嬰芻議後記(1923.9.5)
雨天的書序(1923.11.5)
徐文長故事小引(1924.7.7)
語絲發刊詞(1924.11)
陀螺序(1925.6.12)
茶話小引(1925.9.16)
雨天的書序二(1925.11.13)
漢譯古事記神代捲引言(1926.1.30)
關於炭畫(1926.6.6)
酒後主語小引(1926.7.26)
藝術與生活自序(1926.8.10)
狂言十番序(1926.8.31)
自己的園地小引(1927.2.1)
苦雨齋小書序一(1927.2.10)
苦雨齋小書序二(1927.2.28)
澤瀉集序(1927.8.7)
兩條血痕後記(1927.10.10)
談龍集談虎集序(1927.11.8)
談虎集後記(1927.11.25)
夜讀抄小引(1928.1.3)
黃薔薇附言(1928.1.26)
空大鼓序(1928.8.22)
……

《第三冊》:
魯迅譯造人術跋語(1906.6)
蛻龕印存序(1916.5.21)
江陰船歌序(1919.9.1)
人的生活譯本序(1921.7.6)
希臘島小說集序[譯文](1921.8.16)
舊夢序(1923.4.8)
農傢的草紫序(1924.1.12)
兩條腿序(1925.2.9)
竹林的故事序(1925.9.30)
歌謠與婦女序(1925,10.5)
揚鞭集序(1926.5.30)
希臘神話引言[譯文](1926.8.2)
初夜權序言[譯文](1926.10.14)
發須爪序(1926.11.1)
陶庵夢憶序(1926.11.5)
海外民歌譯序(1927.3.30)
潮州佘歌集序(1927.4.3)
濛氏教育法的研究序(1927.10.4)
花束序(1927.12.5)
醫學周刊集序(1927.12.25)
曼殊畫譜序[譯文](1928)
雜拌兒跋(1928.5.16)
桃園跋(1928.10.31)
聊齋鼓詞六種序(1928.11.21)
燕知草跋(1928.11.22)
大黑狼的故事序(1928.12.22)
女子學院畢業同學錄序(1929.7.31)
性教育的示兒編序(1929.8.3)
濛古故事集序(1930.6.1)
近代散文抄序(1930.9.21)
重刊霓裳續譜序(1930.10.14)
文學論譯本序(1931.6.18)
棗和橋的序(1931.7.5)
修辭學序(1931.7.7)
……

《第二冊》

精彩書摘

  《知堂序跋(套裝1-3冊)》:
  今年八月間,半農從江陰到北京,拿一本俗歌給我看,說是在路上從舟夫口裏寫下來的。這二十篇歌謠中,雖然沒有很明嘹的地方色與水上生活的錶現,但我的意思卻以為頗足為中國民歌的一部分的代錶,有搜錄與研究的價值。
  民歌(Volkslied.Folksong)的界說,按英國FrankKidson說,是生於民間,並且通行民間,用以錶現情緒或抒寫事實的歌謠(《英國民歌論》第一章)。中國敘事的民歌,隻有《孔雀東南飛》與《木蘭》等幾篇,現在流行的多半變形,受瞭戲劇的影響,成為唱本(如《孟薑女》之類)。抒情的民歌有《子夜歌》等不少,但經文人收錄的,都已大加修飾,成為文藝的齣品,減少瞭科學上的價值瞭。“民間”這意義,本是指多數不文的民眾;民歌中的情緒與事實,也便是這民眾所感的情緒與所知的事實,無非經少數人拈齣,大傢鑒定頒行罷瞭。所以民歌的特質,並不偏重在有精彩的技巧與思想,隻要能真實錶現民間的心情,便是純粹的民歌。民歌在一方麵原是民族的文學的初基,倘使技巧與思想上有精彩的所在,原是極好的事;但若生成是拙笨的措詞,粗俗的意思,也就無可奈何。我們稱贊《子夜歌》,仍不能衊視這舟夫的情歌:因為這兩者雖是同根,現在卻已分開,所以我們的態度也應該不同瞭。
  抒情的民歌中,有種種區彆,田間的情景與海邊不同,農夫與漁人的歌也自然不同。中國的民歌未經收集,無從比較;但據我在故鄉所見,民眾的職業雖然有彆,倘境遇不甚相遠,歌謠上也不發生什麼差異。農夫唱的都是一種“鸚哥戲”的斷片,各種勞動者也是如此;這鸚哥戲本是墮落的農歌,加以扮演的,名稱也就是“秧歌”的轉訛:這一件小事,很可以說明中國許多地方的歌謠,何以沒有明嘹的特彆色彩,與思想言語免不瞭粗鄙的緣故。
  民歌的中心思想專在戀愛,也是自然的事。但詞意上很有高下,凡不很高明的民歌,對於民俗學的研究,雖然一樣有用,從文藝或道德說,便不免有可以非難的地方。紹興“秧歌”的扮演,至於列入禁令,江浙通行的印本《山歌》,也被排斥。這冊中所選的二十篇,原是未經著錄的山歌,難免也有這些缺點。我想民間的原人的道德思想,本極簡單,不足為怪;中國的特彆文字,尤為造成這現象的大原因。久被衊視的俗語,未經文藝上的運用,便缺乏瞭細膩的錶現力;簡潔高古的五七言句法,在民眾詩人手裏,又極不便當,以緻變成那個幼稚的文體,而且將意思也連纍瞭。我看美國何德蘭(Hendland)的《孺子歌圖》,和日本平澤平七(H.Hirazawa)的《颱灣之歌謠》中的譯文,多比原文尤為明嘹優美,這在譯界是少有的事,然而是實在的事。所以我要說明,中國情歌的壞處,大半由於文詞的關係。倘若有人將他改作如《妹相思》等,也未始不可收入古人的詩話;但我們所要的是“民歌”,是民俗研究的資料,不是純粹的抒情或教訓詩,所以無論如何粗鄙,都要收集保存。
  ……

前言/序言

null




《知堂序跋》(套裝1-3冊)—— 散落時光的溫潤迴響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現代文學寶庫中,總有一些名字,如同一盞溫潤的燈火,照亮瞭無數讀者的心靈。周作人,這位以其獨特的“知堂體”著稱的學者,用他那看似平淡實則飽含深情的文字,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變遷,也袒露瞭一顆敏感而細膩的靈魂。而《知堂序跋》(套裝1-3冊),正是周作人先生思想、情感與生活軌跡的一次係統梳理與集中呈現。這套書籍,並非一部宏大的敘事,也非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它更像是一係列散落於不同書籍、報刊、雜誌間的文字碎片,經過精心打磨,最終匯聚成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捲,一篇篇意味深長的思想隨筆。 何為“序跋”? 首先,理解“序跋”二字至關重要。在齣版物中,序(序言)和跋(跋語)通常是作者或他人為一本書所寫的介紹性文字。序往往在書的正文之前,介紹作者的寫作緣由、全書的旨趣、內容概要,有時也兼及作者生平事跡與學術背景;跋則多在書的結尾,總結全書的得失,抒發作者的感懷,或對後世有所叮囑。然而,周作人先生的“序跋”,早已超越瞭這一傳統定義。他的序跋,常常不僅僅是對某一本書的簡單注解,而是由此延展齣的對人生、社會、文化、曆史的種種感悟與思考。它們獨立的文學價值,絲毫不亞於其被冠名的書籍本身。 套裝1:溫煦的往昔,生活的細語 《知堂序跋》(套裝1)收錄的,大多是周作人先生較為早期,也最為人熟知的序跋文字。這些文字,如同一杯醇厚的老酒,散發著淡淡的甘甜與憂傷。在這裏,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年輕周作人在求索學問、探索人生道路時的迷茫與堅定。他為自己翻譯的書籍所寫的序,為友人贈送的書籍所作的跋,都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見解。 例如,他為魯迅先生的作品所寫的序,字裏行間流露齣的不僅是兄弟情深,更是對文學夥伴創作的高度肯定與深切理解。他談論異域文化,藉由翻譯的書籍,將西方思想的涓涓細流引入中國,展現瞭他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對文化交流的敏感。在這些序跋中,我們能看到他對於兒童文學的熱愛,對於民間文學的珍視,對於自然萬物的細膩觀察。他筆下的花鳥蟲魚,並非簡單的自然描摹,而是承載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敬畏。 這冊序跋,仿佛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動蕩年代裏,一位知識分子內心的波瀾與寜靜。他用溫煦的筆調,講述著生活中的點滴,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在周作人的筆下,卻被賦予瞭彆樣的意味,成為理解他人生哲學的一把鑰匙。他探討文字的魅力,反思教育的意義,字句間透著一種平和的智慧,一種對生活本真的追尋。讀這冊書,如同與一位長者閑坐,聽他娓娓道來,感受那份來自往昔的溫情與力量。 套裝2:時代的褶皺,思想的深度 進入《知堂序跋》(套裝2),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似乎增添瞭幾分沉澱,幾分歲月的痕跡。他經曆的社會變遷更加深刻,對人生的理解也更加透徹。這一冊的序跋,往往圍繞著更宏大的主題展開,無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梳理,還是對現代文明的反思,都顯示齣他日漸成熟的思想體係。 他為一些古典文學作品所寫的序跋,不僅是對原作的解讀,更是對其曆史地位與文化價值的重新評估。他善於從細微之處著眼,發掘被忽視的細節,並將其上升到文化層麵進行探討。他對於“閑適”的追求,對於“生活”的理解,在這一階段的文字中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他筆下的“閑適”,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在喧囂塵世中尋求內心寜靜的智慧,一種對物質之外精神世界的珍視。 此外,這一冊的序跋也開始觸及更具現實意義的社會議題。他對於教育體製的反思,對於國民性的觀察,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與擔當。雖然他的錶達方式一如既往的含蓄內斂,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他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憂慮和對進步的期盼。他對於“人”的關注,對於人性的洞察,貫穿始終,使得這些序跋不僅僅停留在文字層麵,更觸及瞭人性的根本。 這冊書,讓我們看到一個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形象。他的文字,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對現實的關照。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時代的褶皺,也映照齣思想的光芒。 套裝3:晩年的迴味,哲思的餘韻 《知堂序跋》(套裝3)收錄的,多是周作人先生晩年的序跋文字。此時的他,經曆瞭人生的起伏,鉛華洗盡,留下的文字,愈發顯得從容與淡泊。這一冊的序跋,充滿瞭對過往的迴味,對生命意義的深邃思考,以及一種近乎返璞歸真的智慧。 晩年周作人的文字,更加注重內心的安頓,對“平常”的生活給予瞭極大的肯定。他筆下的許多序跋,看似談論的是一些尋常的舊書、舊事,實則蘊含著他對人生無常的體悟,對時間流逝的感慨,以及對生命真諦的追尋。他對“閑適”的闡釋,在晩年達到瞭更高的境界,那是一種超然物外的寜靜,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全然接納。 這一冊的序跋,還常常流露齣他對於自己一生創作的審視與反思。他對於過去的某些觀點,某些行為,會進行溫和的修正,這並非否定,而是生命認知不斷深化與完善的體現。他對於傳統文化的溫情懷念,對於民間生活的熱愛,在晩年得到瞭更為集中的展現。他從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符號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也藉此來錶達自己對時代變遷的某種態度。 晩年周作人的文字,少瞭年輕時的銳氣,多瞭份曆經滄桑的從容。他用極其平和的語言,講述著他對生命、對人生的最終理解。他的思想,如同一杯愈發清澈的泉水,洗滌著讀者的心靈。這冊書,仿佛是暮年智者,在爐火旁,嚮我們娓娓道來他對人生的感悟,那些經過歲月沉澱的哲思,給人以無盡的啓迪與慰藉。 “知堂序跋”的價值何在? 《知堂序跋》(套裝1-3冊)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們所附屬於的書籍。它們本身就是獨立的文學精品,是理解周作人這位偉大思想傢、文學傢不可或缺的鑰匙。 文學價值: 周作人先生的“知堂體”自成一傢,語言洗練,意境悠遠,富於韻味。他的序跋,繼承並發展瞭中國傳統隨筆的精髓,同時又融入瞭現代的思辨,形成瞭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閱讀他的序跋,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思想價值: 每一篇序跋,都摺射齣周作人先生在特定時期對文化、社會、人生的思考。它們是研究他思想演變的寶貴材料,也是理解中國現代思想史的重要文本。 曆史價值: 通過這些序跋,我們可以看到周作人先生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用他的筆觸記錄下當時的社會風貌、文化思潮以及個人命運的跌宕起伏。它們是那個時代的珍貴注腳。 生活智慧: 周作人先生的文字,總是充滿瞭對生活的細膩體察和對人生的深刻洞悟。他的序跋,嚮我們展示瞭一種溫和而堅韌的生活態度,一種在平凡中發現詩意的能力。它們能給予讀者心靈的滋養和生活的啓示。 《知堂序跋》(套裝1-3冊),就像是周作人先生人生旅途中散落的一顆顆珍珠,有的閃耀著青澀的光芒,有的承載著歲月的沉澱,有的則散發齣晩年的溫潤。這套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近距離地、係統地去體味周作人先生的文字世界,感受他思想的光輝,領略他獨特的人格魅力。它是一次對過往的迴溯,一次對智慧的探尋,一次對生命溫潤的感悟。

用戶評價

評分

初次接觸“知堂序跋”,純粹是被書名吸引,感覺名字裏帶著一種古樸的文人氣息,仿佛能窺見一位長者的人生哲思。翻開第一冊,撲麵而來的是一種溫潤如玉的文字風格,沒有驚濤駭浪般的迭宕起伏,卻有涓涓細流般的深刻洞察。知堂先生的文字,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觸摸那些早已遠去的時代氣息。他筆下的序跋,並非簡單的代序,而是對一部作品、一個時代、一種思想的深情凝視與精闢點評。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漢學研究的闡述,那種嚴謹又不失溫度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學術的魅力,也體會到瞭作者對知識的敬畏之心。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句子,仿佛在品味一杯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有時,他會引述古籍,有時,他會旁徵博引,但這一切都顯得那麼自然流暢,仿佛本就該如此。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暫時忘卻瞭現實的喧囂,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感受著文字的溫度和思想的光輝。

評分

“知堂序跋”這套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靜謐而深邃的閱讀享受。知堂先生的文筆,像是一幅幅精緻的工筆畫,細膩、寫實,卻又充滿瞭詩意。他描繪的場景,即使是寥寥數語,也足夠讓人在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生動的畫麵。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傳統文化的梳理與解讀,那種深厚的學養和獨到的見解,總能讓我對那些熟悉的文化元素産生新的認識。在他的筆下,那些古老的典籍、流傳的習俗,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色古香的書房,周圍是堆疊的書捲,空氣中彌漫著墨香,耳邊是低語的呢喃。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曆瞭一段段美好的時光。他的文字,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能夠驅散浮躁,帶來內心的平靜。

評分

“知堂序跋”這套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一種“返璞歸真”的閱讀體驗。知堂先生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矯揉造作的姿態,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他以一種平和、溫潤的語調,娓娓道來,卻能在不經意間引發讀者深沉的思考。我喜歡他對於人性的洞察,對於生活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平常的觀察,卻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他能夠從細微之處發現大道理,從渺小之處洞察宏觀,這種能力令人驚嘆。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品一杯清茶,初嘗微澀,迴味甘甜,越品越有滋味。它提醒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悟生命的真諦。

評分

讀《知堂序跋》,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與作者麵對麵地進行著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他的文字,帶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感,卻又充滿瞭人間的煙火氣。在閱讀中,我常常會被一些不經意的細節所打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瑣事,在他筆下卻能摺射齣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他對某個舊物件的追溯,對某個陌生人的迴憶,都能延展齣一段令人迴味的往事。這套書,與其說是在讀序跋,不如說是在讀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知堂先生對於細節的敏感,對於情感的細膩捕捉,都讓我由衷地贊嘆。他能夠從平凡中發現不凡,從日常中提煉齣智慧,這是一種難得的纔能。每次翻開,都能有所收獲,都能在字裏行間找到共鳴。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和思考,提醒我們去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

評分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瞭解到《知堂序跋》這套書的,初讀之下,便被其中蘊含的深厚學識和獨特視角所吸引。知堂先生的文字,有一種洗練到極緻的力量,寥寥數語便能點石成金,直指核心。他對於知識的嚴謹態度,對文化的深切熱愛,都讓我感佩不已。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梳理,對一些文化現象的剖析,都充滿瞭洞見,讓人受益匪淺。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中西文化的比較與融閤的探討,這種宏大的視野和深刻的思考,讓我對我們所處的時代有瞭更清晰的認知。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博學長者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一本閱讀的讀物,更是一種精神的滋養,能夠拓展我們的視野,提升我們的思維境界。

評分

東西不錯,很喜歡,快遞給力,服務好~!

評分

知堂先生的文集,嶽麓書社版,感覺目前應該是最好的版本瞭吧?

評分

正在讀。。。。。。。。

評分

圓明園是我國的皇傢園林。它過去是一座皇傢園林;是園林的瑰寶、建造藝術的精華,是當時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但由於英法聯軍的燒毀,大火連紹瞭三天三夜陰雲籠罩瞭整個北京城,現在我們去隻能看到殘垣斷壁、一片狼藉瞭。

評分

書質量很好,一直在京東買書,很方便

評分

這套書裝幀不錯,三種顔色,還挺有設計感的

評分

書很好,魯迅的書看多瞭,第一次買周作人的書。快遞員很好,京東很好!

評分

滿六百減四百活動到手,比較劃算,非常支持京東。

評分

有點小失望,排版失之鬆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