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版題記
序
一 導言:魯迅之思想性格與環境
二 魯迅之生活及其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
三 魯迅作品之藝術的考察
Ⅰ 魯迅創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魯迅創作中之最完整的藝術
Ⅱ 《阿Q正傳》之藝術價值的新估
Ⅲ 魯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 魯迅在文藝創作上的失敗之作
四 魯迅之雜感文
五 總結:詩人和戰士的魯迅——魯迅之本質及其批評
後 記
他是左翼,就承認是左翼,他說:“我現在是左翼作傢聯盟中之一人”(《南腔北調集》,頁四六)。他以個人主義為齣發點,他就不否認他的齣發點是個人主義,他說他的譯書是:“從彆國裏竊得火來,本意卻在炙自己的肉的,以為倘能味道好,庶幾在咬嚼者那一方麵也得到較多的好處,我也不枉費瞭身軀:齣發點全是個人主義,並且還夾雜著小市民性的奢華,以及慢慢地摸齣解剖刀來,反而刺進解剖者的心髒裏去的報復”(《二心集》,頁三0)。
他對於事情也極其負責,他在廈門,已經不願做下去瞭,將要離去,他便縮小工作,而希望“在短時日中,可以有點小成績”,為的是“不算來騙彆人的錢”(《兩地書》,頁九五)。
與人的相處,他更其不苟,他看見一個人“嘴裏都是油滑話”,又背後語人“誰怎樣不好”,“就看不起他瞭”(《兩地書》,頁九五),他多麼不容易放過,他有一顆多麼單純而質實的心。
他自己則是勤奮的,在廈門吧,他便說:“我其實是毫不懈怠,一麵發牢騷,一麵編好《華蓋集續編》,做完《舊事重提》,編好《爭自由的波浪》(董鞦芳譯的小說),看完《捲麓》,都分頭寄齣去瞭”(《兩地書》,頁一六八)。他在《三閑集》的後麵說:“在我自己的,是我確曾認真譯著,並不如攻擊我的人們所說的取巧,投機”(頁二0八),我認為這話是十分可以信賴的。
他在情感上病態是病態瞭,人格上全然無缺的。
(七)
以抱有一顆荒涼而枯燥的靈魂的魯迅,不善於實生活,又常陷在病態的情緒中,然而他毅然能夠活下去者,不是件奇異的事麼?
這就是在他有一種“人得要生活”的單純的生物學的信念故。魯迅是沒有什麼深邃的哲學思想的,倘若說他有一點根本信念的話,則正是在這裏。
魯迅像一個動物一樣,他有一種維持其生命的本能。他的反抗,以不侵害生命的為限,到瞭這個限度,他就運用其本能的適應環境之方瞭:一是麻痹,二是忘卻(《而已集》,頁六八)。也就是林語堂所說的蟄伏或裝死。這完全像一個動物。
魯迅勸人的:“須是有不平而不悲觀,常抗戰而自衛”(《兩地書》,頁一二)。可說魯迅自己是首先實行著的。
他既然銳感,當然苦痛是多的,這樣就有礙於生存之道瞭,但是他也有法子,便是: “傲慢”和“玩世不恭”(《兩地書》,頁六),用以抵擋瞭眼前的刺戟。
(八)
魯迅小資産階級的根性很厲害。大凡生活上內傾的,很容易走入個人主義。魯迅在許多機會都標明他的個人主義的立場。他說:“還是切己的瑣事,比世界的哀愁關心”(《三閑集》,頁一七),又說:“老實說,這地方在革命,不相識的人們在革命,我是的確有點高興的,然而——沒有法子,索性老實說吧,——如果我的身邊革起命來,或者我所熟識的人去革命,我就沒有這麼高興聽,有人說我應該革命,我自然不敢不以為然,但如叫我靜靜地坐下,調給我一杯罐頭牛奶喝,我往往更感激。”(《三閑集》,頁二六)
自然,魯迅是誠實無僞的,他乃是一個誠實無僞的小資産階級的知識分子。畫室在《革命與知識階級》(一九二八)一文裏,分析知識階級在革命中是兩型,一是毅然投入新的,二是既承受新的,又反顧舊的,同時又在懷疑自己,——感受性比較銳敏,尊重自己的內心生活也比彆人深些,而魯迅乃是後一型。畫室更形容這一型的人說:“他們多是極真實的,敏感的人,批評的工夫多於主張的,所以在這時候,他們是消極的,充滿頹廢的氣氛”。至於對這種人的態度,則畫室以為:“但革命是不會受其障害的,革命與其無益地擊死他們,實不如讓他們盡量地在藝術上錶現他們內心生活的衝突痛苦,在曆史上留一個過渡時的兩種思想的交接的藝術的痕跡。”大體上我覺得畫室的話是對的。不過,在事實上,魯迅後來頗變革瞭自己不少,而且我從來想不到頹廢和魯迅有什麼關連;在評價上,我更不認為魯迅那種小資産階級性沒有價值,倒是正因為他那樣,纔作瞭這一時代裏的戰士,完成瞭這一時代裏的使命,——這二點算是我和畫室的意見不同的所在。
魯迅除瞭在個人主義的立場上,錶現其為小資産階級的根性外,再就是我說過的魯迅的“脆弱”,以及一種空洞的偏頗和不馴伏瞭。倘若文字的錶現方式,是在一種極其內在的關係上代錶一個人的根性時,則魯迅有兩種慣常的句型,似乎正代錶魯迅精神上的姿態。一是: “但也沒有竟”怎麼樣,二是:“由他去吧”。阿Q為報仇起見,很想立刻放下辮子來瞭,“但也沒有竟放”(《呐喊》,頁一七四);魯迅因為不贊成以生而失母為不幸,想寫文章瞭,“但也沒有競寫”(《僞自由書》前記,頁三),這是前者的例。他從顧頡剛的“暫勿離粵,以俟開審”,想到飛天虎寄亞妙信之“提防劍仔”瞭,然而馬上覺得這拉扯牽連的近乎刻薄瞭,然而他下麵又說:“——但是,由它去吧”(《三閑集》,頁四一)瞭;他說自己頗有一種矛盾的心理,就是他常評人文章,勸人冒險,但遇到相識的人,則有所不能,他說終於無法改良,奈何不得,也就依然是“——姑且由他去罷”(《兩地書》,頁一一)瞭,這是後者的例。
因為他“脆弱”,所以他自己常常想到如此,而競沒有如此,便“但也沒有競”如何如何瞭,又因為自己如此,也特彆注意到彆人如此,所以這樣的句子就多起來。“由他去吧”,是不管的意思,在裏麵有一種自縱自是的意味,偏頗和不馴,是顯然的,這都代錶小資産階級的知識分子的一種型。
……
我得說,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對魯迅思想的梳理,更是一種對現代性焦慮的映射。作者在比較魯迅與同時代其他思想傢時,那種旁徵博引的功力令人嘆服。特彆是書中對魯迅雜文的分析,它如何精確地捕捉到那個時代的病竈,並用最鋒利的文字進行解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注意到,作者在論述時,往往能從一個看似微小的細節切入,最終引申齣宏大的哲學命題,這種敘事技巧非常高明。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批判性思維”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批判不應是單純的否定,而是一種更深刻的愛與重塑的渴望。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有趣,層層遞進,讓人在閱讀中不斷被新的觀點刷新認知。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去魅”的視角,但這種“去魅”並非貶低,而是一種更成熟的緻敬。作者通過細緻入微的文本分析,揭示瞭魯迅思想形成過程中所經曆的掙紮與蛻變。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魯迅早期思想受西方哲學影響的論述,那種對思想源流的追溯,顯得既嚴謹又富有洞察力。它讓我們看到,偉大的思想傢也必然是那個時代洪流中的一員,他們的光芒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從不斷的自我否定和重塑中淬煉齣來的。讀罷全書,我對魯迅的敬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瞭一種對思想傢艱辛探索過程的深切理解,這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閱讀收獲。
評分這本《大傢小書·魯迅批判》雖然名字聽起來很硬核,但實際讀起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場思想的探險。作者沒有采取那種高高在上、居高臨下的批判姿態,反而像一個陪伴者,引領著我們一步步深入魯迅的精神世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如何剖析魯迅作品中的“國民性”批判。這不是簡單的貼標簽,而是深入到骨髓裏的剖析,那種無奈和深刻的洞察力,讓人讀完後,總感覺自己對周遭的人和事有瞭更清醒的認識。書中對魯迅筆下人物的解讀,那種細膩到令人心疼的描摹,讓人不禁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無意中成為瞭那些文字裏的“阿Q”或者“祥林嫂”。全書的語言流暢自然,盡管涉及的議題深刻,但敘述方式卻很有親和力,仿佛不是在讀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而是在聽一位智者娓娓道來,這種閱讀體驗非常難得。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晦澀難懂的理論集,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相當剋製和精準。它沒有過度渲染某種情緒,而是專注於文本本身的張力與曆史語境的交織。在探討魯迅的翻譯觀和文學觀時,書中展現齣的那種跨文化視野令人耳目一新。它不僅僅局限於我們熟悉的“橫眉冷對韆夫指”的形象,而是將魯迅放置在一個更廣闊的全球知識體係中進行考察。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魯迅的形象一下子立體瞭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整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有高潮也有平緩的過渡段落,讀起來節奏感十足,讓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幾乎是放不下手的。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走在一條鋪滿碎石子的老路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但每一步又都踏得踏實有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魯迅思想中的矛盾性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審慎和尊重。魯迅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和張力的人物,想“批判”他,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誤區。然而,這本書恰恰避免瞭這種陷阱,它坦然接受瞭魯迅思想中的諸多悖論,並試圖在這些悖論中尋找更具生命力的解讀。這種“帶著鐐銬跳舞”式的論述,反而讓批判顯得更有力量,因為它承認瞭思想的復雜性,而非簡單地給齣一個標準答案。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魯迅,但又害怕被枯燥理論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口。
評分的確是經久不衰的一部力作,耐讀。
評分第一次買這個係列,一口氣買瞭三本,據說內容不錯的。
評分在魯迅生前齣版的評介他的著作,約四五種,大都屬於資料性,真正算是係統研究的,現代詩人、批評傢李長之的《魯迅批判》可能是唯一的一部,自然它也就成瞭最早一部魯迅研究的專著。全書除序外,共有五章,從“魯迅之思想性格與環境”的關係說起,分析瞭魯迅“精神進展上的幾個階段”,然後重點考察魯迅文學創作上的成就,最後歸結到“魯迅之本質”,構成一個嚴密而完整的體係。
評分快遞很給力,東西很好。
評分很薄,內容很好,這樣的大傢小書讀著不纍
評分腸務好送貨快正常不錯價格好!
評分學習一下,印製也不錯。
評分很喜歡的一本書,大愛!
評分挺好的。包裝完美的呢。書也好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