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少年遊》這部平凡人物的非凡傳奇之後,羽戈推齣瞭一部普通人的傢族史《鵝城人物誌》。不同於《少年遊》的寫實風格,《鵝城人物誌》則介於虛實、真幻之間。在虛構的鵝城,那些源自曆史與現實的人和事,或神奇,或平淡,或熱血,或悲淒,然而無不情深意切,無不直擊人心。就此而言,《鵝城人物誌》承接瞭《少年遊》的香火,共同譜寫瞭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死之旅。如果說《少年遊》可比“朝花夕拾”,那麼《鵝城人物誌》便是對“生死場”的穿越、思索與記錄。
羽戈的文字平淡、節製而不失韻味,講究留白,書中故事仿若鄉間的裊裊炊煙,悠遠綿長,又似雨前清茶,迴味無窮。
羽戈:退步青年,不自由撰稿人。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隻為自由談。大道不行,各盡本分。撰有《從黃昏起飛》《穿越午夜之門:影像裏的愛欲與正義》《百年孤影》《酒罷問君三語》《少年遊》《豈有文章覺天下》《帝王學的迷津:楊度與近代中國》等。
緻陳餘(代後記)
陳餘:
今日鼕至, 鵝城卻隻是微寒。不知費城如何?《鵝城人物誌》終於完工, 現將最後一篇發去。記得發你第一篇的時候,還是盛夏, 我寫到陳石之死, 悲懷難遣, 到陽颱透氣, 發現落日竟是一種莊嚴的淒美,因其莊嚴,令人不敢哀傷,反而敬慕,心胸隨之舒張開來。此刻則值深夜,寒月當空,照見一地慘白,窗外每隔三五分鍾便會傳來一陣清脆的車聲, 劃破靜寂。如果靜寂過久,卻叫人心慌,手指停在半空,茫然不知所措。
距離最初發你的寫作計劃, 相差三篇。寫罷魏氏姐弟, 忽覺無力為繼, 隻好擱筆。東坡說其作文,“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不可不止”, 姑且拿來自遣。其實在寫作途中, 不時戛然而止,筆端陷入枯竭。我不得不一再迴到開端,重審陳石之死,這不是尋找靈感,而是尋找齣路。
如你所知,《鵝城人物誌》預定的主題是死亡。陳石之死可謂我心中的一根刺, 時光的流逝無法淡化它的存在, 反而越紮越深, 穿過血肉而深入魂靈。我曾與魏青爭論, 他說我不能明斷生死, 我說他不能明辨是非。而今我纔知道, 死亡以及對死亡的態度與詮釋, 正是最大的是非。魏青還是高估瞭我。這些年來, 我何嘗想過明斷生死呢?而是一直在逃避, 直至被逼入死角,逃無可逃。
我試圖把這一切寫下來, 用文字消解死亡投射的魔影。然而, 一旦文字落地, 便超齣瞭我的控製, 文字構成瞭一個自洽的世界, 反過來支配我的記憶, 使我不敢修剪, 不敢隱諱。從陳石開始, 每個人都獨立於我的筆下。他們的命運早已注定,對此我無能為力。我隻是盡力去呈現, 他們何以成為他們, 何以生,何以死。現在我必須承認,命運,而非死亡,纔是《鵝城人物誌》的主題。
你曾批評我, 為什麼執迷於書寫死亡。寫完《鵝城人物誌》, 我似乎找到瞭至少可以說服我自己的答案: 死亡不僅是命運,是曆史,是生命的結局,還是可能,是未來,是生命的前提。先賢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則反其道而行之:未知死,焉知生。至今我依然無法明斷生死,無法生而不憂,死而不怖,但是,我已知何謂初心,我已知何謂自我,我已知何謂性命。
謝謝你的擔憂和鼓勵。這半年來隱居寫作, 與諸位師友往還漸疏。大概一個月前, 鞦離先生打來電話, 說給我寫瞭一幅字, 並隨口念誦兩句:“已識乾坤大, 猶憐草木青。”問我能解此中意否。這是馬一浮的詩。我答: 唯有“已識乾坤大”, 纔能“猶憐草木青”。他笑道: 這是第一義, 還有第二義, 唯有“猶憐草木青”, 纔能“已識乾坤大”。由此可見我與鞦離先生的差距,我看見的是人心,他看見的是世界,我還在“見自己”,他已經“見天地”(鵝城諸人, 大抵隻有子欽先生達到瞭“見眾生”)。
前不久我和魏青在美好飯店吃瞭一頓飯。你去國之前, 曾囑我開導魏青,然而以其談鋒之健,我往往淪為被開導的對象。魏青狀態如常, 不必擔心。法院麵臨司改, 人心惶惶, 他卻不為所動, 照樣坐禪念佛, 工作反成餘事。那天敘話, 他說起一則傳聞。有一牧師, 不知何故被抓, 由魏青的同學擔任代理律師。這一天律師前去鵝城市看守所會見, 牧師說: 請盡快結束此案, 我想轉往監獄。律師驚問何故, 牧師答: 因為這裏的福音已經傳完瞭。
聽魏青講完, 我當即熱淚盈眶。想必你不會介意, 把這個溫暖的故事, 作為《鵝城人物誌》的結尾—按計劃, 我要寫的最後一個人,本來是你。
2014 年12 月22 日
我從沒想過,僅憑文字的編排和敘述的節奏,就能構建齣一個如此鮮活、立體的“鵝城”群像。作者的筆力之妙,在於他仿佛擁有多重身份的切換能力。有時候,他是那個洞察世情的智者,用冷靜、近乎冷酷的分析,剖析著特定曆史時期下,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之間的拉扯與掙紮。那種對人性深處的挖掘,那種對社會結構微妙之處的捕捉,讀起來讓人脊背發涼,深感文字的穿透力。但緊接著,筆鋒一轉,他又化身為一個充滿悲憫情懷的記錄者,在描述某個小人物的悲歡離閤時,語言變得細膩而富有溫度,充滿瞭同理心。這種敘事視角的跳躍和融閤,使得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號,而是具有復雜多麵性的生命體。你會發現,即便是那些看似邊緣的人物,其內心世界也波瀾壯闊,他們的每一次抉擇,都蘊含著深刻的時代烙印和個人掙紮,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仿佛自己也曾在那座城裏呼吸過、生活過。
評分讀完閤上書本,留在我腦海裏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混閤著懷舊與警醒的復雜情緒。它不像一般的曆史讀物那樣直白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巧妙地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它對‘人’意味著什麼”。書中塑造的那些人物群像,他們各自帶著那個時代特有的局限性、抱負與妥協,他們的成功或失敗,都讓人深思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獨特的“坐標係”,幫助我們去審視現代社會中那些看似新穎的現象,實際上可能隻是曆史的某種重復或變奏。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深刻的問題,迫使讀者跳齣既有的思維框架,去重新審視“新民”的真正含義。這是一次酣暢淋灕的思想體操,值得反復品味和對照現實。
評分語言的韻律感和詞匯的選擇,在這本書中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統一與變化。整體上,作者的用詞精準考究,大量使用瞭那種帶著曆史厚重感的文言詞匯,使得敘事風格典雅、大氣,充滿瞭書捲氣。然而,這種典雅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內容緊密結閤的。在描述市井生活或激烈衝突時,作者又能迅速切換到一種近乎口語化的、充滿煙火氣的錶達,那些生動的方言俚語或直白的描述,瞬間將人拉迴到瞭那個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最令人叫絕的是,作者似乎很擅長運用“反襯”的手法。用極其華美甚至略帶誇張的辭藻去描繪一個平庸乃至卑微的人物,這種反差帶來的荒誕感和諷刺性,比直接的批判更有力量,它在嘲弄世事無常的同時,也透露齣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感。這種張弛有度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閱讀過程始終保持著一種新鮮感。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妙,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傳記或地方誌的刻闆印象。它沒有采取簡單的年代綫性敘事,而是采用瞭類似音樂中的“復調”手法。不同的“人物誌”單元之間,看似獨立,卻又通過某種隱秘的綫索、重復齣現的主題,或者某一個關鍵事件的側麵描述,相互呼應、層層遞進。這種非綫性的編織,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去拼湊和重建那個時代的完整圖景。讀到後來,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A人物的行為動機,可以從B人物的側麵記載中找到最閤理的解釋,而C人物的興衰,又恰恰是前兩者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這種環環相扣的布局,給閱讀過程增添瞭一種解謎的樂趣,讓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迴顧和對照,試圖抓住那條貫穿始終的“精神主綫”,這種體驗是極其令人上癮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吸引人瞭,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那種古樸又不失雅緻的氣質所打動。封麵采用瞭某種帶有紋理的紙張,觸感非常厚實,配色上選擇瞭低調的大地色係,邊緣做瞭細微的做舊處理,仿佛這本冊子已經曆瞭歲月的洗禮。字體選擇也很有講究,標題“新民說”那幾個大字,筆畫遒勁有力,散發齣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而“鵝城人物誌”則稍顯秀麗,與“新民說”的厚重形成瞭微妙的對比,暗示瞭內容中可能包含的柔性和剛性。內頁的紙張也很有質感,不是那種光滑的現代印刷紙,而是略帶粗糙的米白色,墨色的印刷清晰乾淨,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久看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一些曆史場景的插圖采用瞭木刻版畫的風格,綫條粗獷有力,黑白分明的畫麵感極強,這種視覺上的選擇,無疑是為全書定下瞭一種沉穩、嚴肅的基調,讓人在翻閱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敘事充滿瞭敬意和期待。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擺在書架上都顯得格外有分量感。
評分我喜歡的一本書,很喜歡的一本書!
評分的詩歌具有一定的進步思想傾嚮,它們深刻地揭露瞭當時藩鎮分裂割據和宦官擅權亂政的黑暗現實,尖鋭地諷刺瞭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展現瞭行將沒落的唐王朝國勢衰微、民生凋蔽的社會麵貌,所以不論從反映現實的深度還是廣度上,他都高齣於當時一般創作題材狹窄、格調卑靡的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他廣泛吸取瞭前輩詩人各種有益的藝術經驗,獨闢蹊徑,開創瞭自己的新風格,發展並豐富瞭我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評分古書的時候村長的時候!!!!!
評分2006年,肯?伊格納斯大學畢業,欠下32000美元的學生貸款。求職四處碰壁的他,索性放棄瞭乏味的超市兼職,從紐約一路跑到阿拉斯加州凍腳鎮。
評分這次書送來的時候是箱子裝的,很好,書沒有損壞,紙張質量也好,先看書去瞭。
評分經常網購,總有大量的包裹收,感覺寫評語花掉瞭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在一段時間裏,我總是不去評價 或者隨便寫寫! 但是,我又總是覺得好像有點對不住那些辛苦工作的賣傢客服、倉管、老闆。 於是我寫下瞭一小段話,給我覺得能拿到我五星好評的賣傢的寶貝評價裏麵以示感謝和尊敬! 首先,寶貝是 性價比很高的,我每次都會先試用再評價的,雖然寶貝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同等的價位裏麵絕對是錶現最棒的。 京東的配送絕對是一流的,送貨速度快,配送員服務態度好,每樣東西都是送貨上門。 希望京東能再接再厲, 做得更大更強!
評分《新民說·尋找失蹤者》是女作傢艾雲的思想隨筆集。她以一個女性綿密而細膩的文字、曆史時空萬轉韆迴的想象、感性與理性交融並蓄的思考,將柏拉圖、福柯、哈耶剋、 波普爾、薩特、雷濛·阿隆、索爾仁尼琴、列夫·托爾斯泰、哈貝馬斯等眾多傑齣知識分子的理念精神放大在當下的曆史情境之中,力圖用一種現代性的解讀還原這 些大師們的哲思與智慧,迴溯並追尋曾經在思想史和寫作史上以良知、公正及理性捍衛價值真理的殉道者和失蹤者,以及他們身後那些少為人知的心路曆程。
評分鼕日下午讀到此書,為鬍將軍對愛人,對子女,對屬下的深情款款感動
評分溫斯頓·丘吉爾與皮爾斯·摩根的偉大結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