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寬先生《戰國史》經過半個世紀的不斷充實和提高,內容翔實豐富,觀點顯豁精審。作者與時俱進,自1955年初版,1980年再版,1997年又隨著考古工作的巨大進展,新資料層齣不窮而重加修訂、補充和改寫,成為“中國斷代史”係列的經典之作。作者以如椽的史筆,展現除戰國時期這一“古今一大變革之會”,社會激蕩,政體革新,群雄並起,百傢爭鳴的紛異多彩的曆史長捲,以全新的麵貌,成為國內外學術界極為注目的斷代史著作。著名曆史學傢王子今評價:“這部斷代史研究的經典,不僅可以看作上一世紀古史研究高水準成果的一個紀念,又為學界新人提供瞭具有標範意義的學術樣闆。”
讀中國曆史,尤其是斷代史,楊寬先生的著作絕不能錯過。“楊寬著作集”中的《戰國史》,是經過50多年,三次修訂的中國斷代史扛鼎之作。
《戰國史》是楊寬的代錶作,也是中國斷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融會貫通,成就這部集大成的《戰國史》。本書著重論述戰國時期從分裂割據走嚮統一,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發生的重大變革和發展,真實地再現瞭戰國時代風雲變幻、劇烈變革、百傢爭鳴、英纔輩齣的曆史與社會狀況,是戰國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楊寬(1914—2005),字寬正,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白鶴江鎮人。曾就讀於蘇州中學師範科,1936年畢業於光華大學國文學係,師從史學大傢呂思勉、蔣維喬、錢基博。1936年參與上海市博物館籌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館館長兼光華大學曆史係教授,1953年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1959年調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副所長,1970年又調迴復旦大學曆史係工作。1984年赴美國邁阿密定居至逝世。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秘書、古物整理處處長,上海市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首屆至第三屆副理事長。著有《中國上古史導論》《西周史》《戰國史》《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古史新探》《中國古代都城製度史研究》《中國古代陵寢製度史研究》等。
前言1
第一章 緒論1
一 戰國史的重要性1
連年進行兼並戰爭的時代特徵(2)春鞦、戰國之交是“古今一大變革之會”(4)大變革體現瞭中國曆史的發展規律(7)戰國史對今後的深遠影響(9)
二 戰國史料的整理和考訂11
戰國主要史料的特點(11)《竹書紀年》和校正《史記》東方六國紀年的考訂(14)閤縱連橫史料的去僞存真(16)樂毅破齊史料的去僞存真(18)《資治通鑒》所載樂毅破齊經過的虛假(20)載有戰國史料的著作(22)戰國史料的編年整理和考訂(32)戰國典章 製度的分類編纂和考訂(37)戰國地理的考證和地圖的編繪(38)考古發現的新史料(39)銅器銘文的史料價值(42)
第二章 春鞦戰國間農業生産的發展45
一 冶鐵技術的進步和鐵製生産工具的廣泛使用45
冶鐵鼓風爐的重大進步(45)鑄鐵冶煉技術的發明(48)鑄鐵鑄造工藝的進步(51)鑄鐵柔化技術的發明(51)滲碳製鋼技術的發明(53)固體滲碳製鋼技術的發明和寶劍的製作(55)鐵礦的開發(56)各國冶鐵手工業地點(58)鐵工具的廣泛使用(60)
二 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61
堤防的普遍建築(62)運河的開鑿和水利工程的興辦(64)運河開鑿工程技術的進步(70)
三 糧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園、果園的分布72
主要糧食作物的種類(72)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級(75)各種糧食作物的分布(78)蠶桑事業的發展及麻的分布(80)漆園和果園的經營(82)
四 農業生産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産量的提高83
荒地的開墾(83)牛耕的推廣和耕作技術的進步(84)灌溉方法的改進(86)施肥技術的進步(86)農業産量的提高(87)一年兩熟製的推廣(89)
五 農本理論的産生、管理農業政策的實施和農業科學的興起89
農本理論的産生(89)管理農業生産的政策(91)農業科學的興起(92)
第三章 春鞦戰國間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96
一 手工業生産技術的進步96
青銅鑄造技術的進步(96)青銅工藝技術的創造(100)建築技術的進步(104)煮鹽業的發達(109)釀酒技術的進步(110)製陶技術的進步(110)皮革業的進步(110)手工業技術知識的積纍和《考工記》的成書(111)
二 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112
與小農結閤的傢內手工業普遍存在(113)個體經營的小手工業普遍存在(113)官營手工業的規模(114)豪民所經營的大手工業(117)
三 商業的發展和富商大賈的齣現118
四 方土特産的交流(118)商業和交通的發展(120)壟斷市場的大商人的齣現(124)各種巨富的産生(125)
四城市的興起及其發展126
人口的增加(126)城市人口的增加(127)城郭的發展(128)商業城市的興起(130)都城的規模擴大(131)市的規模宏大(137)市中的工商業稅以及爭奪城市(139)軍市的興起(140)
五 鑄造貨幣的廣泛流通和高利貸的橫行141
銅幣的四種形式(141)各國大商業城市所鑄銅幣(142)銅幣的廣泛流通(148)黃金的使用(150)高利貸的橫行(152)券的普遍應用(153)
六 貿易理論的産生和商業政策的講究154
計然的貿易理論和商業政策(154)白圭的貿易緻富理論(158)農傢和法傢的抑商主張(160)
第四章 春鞦戰國間社會經濟製度的變革162
一 農田製度的變革162
“國”“野”對立的製度和井田製度(162)井田製度的逐步瓦解和田地逐步私有化(165)田畝的租稅製度的推行(170)魏、秦等國的身分製和授田製(172)名田製度和地主的成長(175)
二 各國政權的改組和改革177
魯的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177)六卿分晉及其改革(178)田氏代齊(179)吳的興起及其政治改革(180)越的興起及其政治改革(182)鄭國的爭奪政權(184)秦獻公的取得政權及其政治改革(185)戴氏代宋(187)燕國的“禪讓”事件(188)
三 社會結構的變化189
自耕小農的普遍存在(189)小農經濟成為立國的基礎(191)依附於地主的庶子、佃農和雇農(194)官府的奴隸(196)地主和商人占有的奴隸(199)
第五章 戰國前期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203
一 魏國李悝的變法204
魏文侯任用李悝實行變法(204)李悝的“盡地力之教”(205)李悝的平糴法(206)李悝製定《法經》(206)
二 趙國公仲連的改革208
三 楚國吳起的變法209
楚悼王起用吳起實行變法(209)吳起“損有餘、補不足”的變法措施(209)吳起整頓楚國吏治(209)吳起變法的成效(210)吳起被殺害(211)
四 韓國申不害的改革212
韓昭侯起用申不害進行改革(212)申不害講究統治之“術”(213)
五 齊國鄒忌的改革215
齊威王起用鄒忌進行改革(215)鄒忌推行法傢政策(215)
六 秦國衛鞅的變法217
秦孝公起用衛鞅實行變法(217)衛鞅第一次變法(218)衛鞅第二次變法(220)衛鞅變法的成功及其被殺害(228)
第六章 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及其重要製度230
一 官僚製度的建立230
官僚製度的産生(230)俸祿製度的推行(231)賞金辦法的實施(232)“璽”“符”製度的建立(233)年終考績的“上計”製度確立(235)視察和監察地方的製度(236)選拔官吏的製度和辦法(237)
二 中央集權官僚機構的建立238
相國和將軍的官製(238)尉和禦史的官製(241)七國官製的不同(242)秦漢時代九卿的由來(243)
三 郡縣製度的建立245
縣和郡的産生(245)戰國時代郡的特點(246)戰國時代縣的組織(248)
四 加強統治的有關製度的創設250
法律的製定、頒布和執行(250)戶口的登記和賦役的攤派(253)國傢兩大財政機構的創始(255)連坐法的推行(260)度量衡製的頒布和校驗(260)
五 郡縣徵兵製度的推行和常備兵製度的建立267
郡縣徵兵製度(268)常備兵製度(270)軍隊的編製和軍中賞罰的規定(270)
六 爵秩等級的規定272
三晉、齊、燕的爵秩等級(272)楚的爵秩等級(273)秦的二十等爵(273)法律維護爵秩等級(276)
七 封君製的設置280
戰國時代封君製的特點(280)各國封君的情況(288)封號的三種類型(290)
八 維護統治的禮樂製度291
禮樂製度的作用(291)即位禮和朝禮(292)對神祇和祖先的祭禮(293)喪禮和墓葬製度(294)戰國墓葬可分三大等級(295)沿用謚法的禮製(298)
第七章 七強並立的形勢和戰爭規模的擴大300
一 戰國初期各國的疆域和少數部族的分布300
各大國的疆域(300)各小國的疆域(303)少數部族的分布(306)
二 七強並立形勢的形成310
晉國六卿的兼並和“三傢分晉”(310)對戎狄部族的攻滅兼並(311)對小國的攻滅兼並(313)魏攻取秦河西地和滅中山(313)三晉伐齊和列為諸侯(315)楚、三晉和秦圖謀嚮中原開拓(317)田氏列為諸侯(318)趙、楚和魏、衛的大戰(318)楚南收揚越和取得蒼梧(320)韓滅鄭和三晉對外兼並(321)秦與周圍少數部族的鬥爭(322)中山的復國(322)周分裂為西周和東周(323)秦、魏石門之戰(324)韓、趙、秦、魏間的戰爭和魏遷都大梁(325)魏遷都大梁後的形勢(326)七強並立形勢的形成(327)
三 武器的進步和戰爭規模的擴大以及戰爭方式的變化327
武器的進步(327)各國兵額和參戰軍隊人數的增多(333)步騎兵的野戰、包圍戰代替瞭車陣作戰(335)總的戰爭方式的變化(340)
四 戰爭中防禦手段的進步341
關塞亭障的防守(341)各國內地長城的建築(345)邊地長城的建築(349)
五 兵法的講求和軍事學的發展351
兵法的講求(351)孫武的軍事理論(352)孫臏的軍事理論(355)尉繚的軍事學(358)《六韜》伐滅敵國的謀略(360)後期墨傢的守城戰術(363)
六 馬的外形學(相馬法)的進步364
良種馬的培養和伯樂的相馬法(364)馬王堆齣土的帛書《相馬經》(366)
第八章 閤縱、連橫和兼並戰爭的變化368
一 魏和齊、秦大戰以及魏、齊、秦等國陸續稱王368
魏國的進一步強大(368)齊、魏桂陵之戰(369)魏國扭轉戰局(370)魏惠王稱王和逢澤之會(371)齊、魏馬陵之戰(372)齊、魏“會徐州相王”(374)秦取得魏的河西(375)張儀為秦相而連橫(375)秦惠文君稱王(376)公孫衍閤縱和五國相王(378)閤縱、連橫活動的産生(379)
二 張儀、公孫衍的連橫、閤縱和秦滅巴蜀、取漢中以及楚滅越380
張儀兼為秦、魏之相(380)公孫衍為魏相和五國伐秦(381)秦滅巴蜀(382)秦對巴蜀的羈縻政策(383)秦兼並義渠土地(385)齊宣王破燕和中山攻取燕地(386)公孫衍為韓相和田文為魏相而閤縱失敗(386)秦、韓、魏和楚、齊對峙局勢(388)秦、韓、魏大勝楚、齊和秦取漢中(389)秦武王為窺周室而攻取宜陽(391)楚懷王滅越(393)
三 孟嘗君閤縱齊、韓、魏而勝楚攻秦和趙武靈王
“鬍服騎射”而攻取中山及鬍地394
齊國靖郭君和孟嘗君的專權(394)齊、魏、韓勝楚的垂沙之役(396)楚懷王被秦拘留(398)孟嘗君入秦為相(399)趙武靈王“鬍服騎射”(400)趙攻取中山和攻略鬍地(401)宋滅滕、伐薛和取淮北(403)秦、趙、宋和齊、韓、魏對峙局勢(403)齊、韓、魏攻入秦函榖關(405)
四 秦、齊、趙三強鼎立而鬥爭和蘇秦為燕間諜而計謀破齊406
秦國穰侯的擅權(406)趙武靈王之死和李兌專權(407)齊、秦聯閤而各自略地(408)秦將白起大敗韓、魏於伊闕(408)秦取得韓、魏大塊土地(409)秦、齊、趙三強鼎立而爭奪宋國(410)蘇秦為燕間諜而破齊的計策(411)燕昭王和蘇秦定策攻破齊國(413)燕助齊第一次攻宋(414)秦、齊並稱西帝、東帝(416)蘇秦閤縱五國攻秦(417)
五 齊滅宋、燕破齊和秦破楚及楚將莊入滇418
齊滅宋和秦取安邑(418)秦、趙主謀閤縱五國伐齊(420)樂毅為趙、燕“共相”而破齊(423)蘇秦因反間而車裂於市(426)秦、魏分取宋地和楚收迴淮北(427)秦兩次圍攻魏都大梁(428)燕攻破東鬍和開拓遼東(432)齊將田單復國(432)秦對巴蜀的經營和對西南的開發(433)秦將白起攻取楚都郢和攻破楚國(433)楚將莊入滇稱王(436)秦滅亡義渠(438)
六 秦、趙間劇戰,楚滅魯和秦滅西周以及魏攻取陶、衛439
秦破趙、魏的華陽之役(439)趙破秦的閼與之役(440)範雎相秦及其“遠交近攻”和“攻人”的戰略(441)秦攻取韓上黨和破趙於長平(444)秦進圍趙都邯鄲和魏、楚閤縱救解的成功(448)楚考烈王滅魯(452)秦昭王滅西周(452)魏安釐王攻取陶郡和滅亡衛國(453)
第九章 秦的統一455
一 秦兼並六國和完成統一455
秦在兼並戰爭中的勝利(455)燕、趙連年大戰(457)燕、楚、魏分彆攻齊(457)秦滅東周和攻取趙的太原(458)信陵君閤縱五國攻秦和攻韓取管(458)秦攻取魏地建置東郡(460)秦攻取趙的上黨和河間(462)秦接受韓郡守投獻和秦滅韓(463)秦間諜工作成功和秦破趙(464)荊軻刺秦王和秦破燕(464)秦滅魏(465)秦滅楚(465)秦滅甌越、閩越(466)秦滅燕、趙(467)秦滅齊(467)對西南少數部族地區設官治理(467)防禦匈奴和建置九原郡(467)統一南越和建置南海、桂林、象郡(468)
二 秦統一的原因469
人民的嚮背是戰爭勝負的關鍵(469)秦在兼並戰爭中推行瞭符閤人民願望的政策(472)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建成統一國傢(475)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統一(476)
三 秦始皇的完成統一479
秦始皇的登位和秦統一條件的成熟(479)呂不韋和《呂氏春鞦》(481)《呂氏春鞦》鼓吹用“義兵”兼並天下(483)秦始皇消滅嫪毐和呂不韋兩大勢力(484)秦始皇采用法傢主張兼采陰陽傢、儒傢學說(485)尉繚使用間諜兼並六國的策略(487)秦始皇推行的法傢政策(488)秦始皇的評價問題(493)
第十章 戰國時代的“百傢爭鳴”498
一 士的活躍和“百傢爭鳴”498
士的變化及聚徒講學和著書立說之風(498)布衣卿相之局和“禮賢下士”之風(500)遊說和養士之風(501)“子”和“夫子”開始作為學者和老師的尊稱(502)諸子百傢和“百傢爭鳴”(502)九流十傢齣於王官(503)
二 墨子的天誌、兼愛和尚賢學說504
墨傢淵源於巫祝(504)墨子和墨傢(505)要求解決“三患”、達到“三務”(506)尚賢、尚同和各盡所能的主張(507)非樂、非攻、非命和非儒(508)
三 老子主張柔弱和無為的道傢學說510
道傢淵源於史官(510)老子和老子書的年代(512)柔弱勝剛強的原則(512)防止失敗、爭取勝利的策略(513)反對大國兼並取天下(514)道是萬物本體的學說(515)小國寡民的政治理想(516)
四 道傢的幾個流派516
楊硃的“為我”學說(516)列子的“貴虛”學說(517)稷下的道傢(519)稷下道傢的“精氣”為“道”說(519)稷下道傢的“水”為“萬物本原”說(520)莊子的相對主義(521)莊子追求的精神自由(523)
五 慎到的法治、勢治理論523
從道傢分化齣來的法傢(523)主張國君無為而治(523)提倡法治(524)重勢學說(525)
六 曾子一派主張修身治國的儒傢學說525
曾子一派儒傢的發展(525)曾子的修身之道(527)曾子的陰陽二氣化生天地萬物說(529)大學之道和中庸之道(530)所謂聖和聖人(532)
七 孟子主張“王道”和“仁政”的儒傢學說534
孟子事跡(534)主張效法先王和實行“王道”(534)人性本善的理論(535)實行“仁政”的學說(535)
八 黃帝書的黃老學派思想537
黃老學派和它的代錶作黃帝書(537)要求采取緩和矛盾的政策(538)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按“法度”統治(538)改進道傢學說作為理論依據(539)
九 《易係辭傳》所闡明的“易”的哲理541
《易係辭傳》的作者問題(541)社會進化的曆史觀(543)理想中的聖人之治(544)對仁義的重視(545)對老子“道”的宇宙觀的發展和革新(547)
十 《商君書》代錶的戰國晚期衛鞅一派法傢思想547
進步的曆史觀(547)主張加強法治和奬勵耕戰(548)完成統一的目標(549)
十一 荀子主張禮治的儒傢學說550
荀子事跡(550)人力戰勝自然的思想(550)人性本惡的理論(552)禮治的主張(553)主張用“仁義”和“王道”來完成統一(553)
十二 韓非兼用法、術、勢的法傢學說554
韓非事跡(554)法、術、勢的兼用(555)為實現統一的法傢政策(556)主張按照客觀規律辦事(557)“當今爭於氣力”的思想(558)性惡論的擴大(559)
十三 重視生産、計劃、法令、術數的齊法傢學說560
《管子》中齊法傢的著作(560)對發展生産和分明賞罰的重視(561)對計算籌劃的重視(562)重視農業的政策(563)術數、法令、分職、威勢的兼用(564)“任法”和“法法”的主張(566)順應“天道”發展變化趨勢和規律的理論(567)
十四 鶡冠子實現“大同”的道傢學說568
鶡冠子的著作(568)所謂“泰上成鳩之道”(569)所謂“太一”的“大同之製”(570)對法製的特彆重視(571)對人纔的廣博選拔和使用(571)對用兵“計謀”的重視(572)
十五 方士的醫藥、養生、修煉和求神仙的方技573
方士的起源和特點(573)燕齊海上方士求神仙(575)東方海中神山和西方黃河之源昆侖山(576)屈原的神遊昆侖和兩幅楚帛畫(577)方士食六氣的方技(578)方士祝由的方技(579)方士煉丹術的起源(580)
十六 術士依托鬼神的數術580
數術的來源和特點(580)星氣之占和望氣之術(581)聽音預測之術(583)式盤(羅盤)的占驗(583)龜蔔與筮占(584)戰鬥中“避兵”的巫術(584)對敵國君主咒詛的巫術(585)
第十一章 戰國時代科學和科學思想的發展586
一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理論的探討586
科學技術和農業、手工業生産的發展(586)新器械的創造(587)數學的進步(590)聲學知識的産生和應用(593)力學知識的産生和應用(596)力學和光學的理論的探討(598)
二 天文學和地理學的發展599
曆法的進步(599)對日月星辰運行規律的認識(602)所謂天象災異的記載(605)全國性的地理誌的發錶(609)鄒衍的“大九州”學說(611)
三 後期墨傢的樸素唯物的自然觀611
後期墨傢和《墨經》(611)對於物質世界的認識和分辨(612)關於物質構成和運動的學說(613)
四 惠施含有辯證因素的自然觀617
惠施的“遍為萬物說”(617)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617)
五 後期墨傢和後期名傢關於物質構成和運動的討論619
物質粒子是否可以再分割的討論(619)“石”是否由“堅”和“白”兩種物質粒子相“盈”而構成的討論(621)關於運動和靜止的討論(623)
六 陰陽五行傢對事物發展規律的解說623
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623)月令的五行相生說(626)楚帛書的月曆性質和四季之神“創世”神話(628)“五常”附會“五行”之說(636)鄒衍的“五德終始”說(638)
七 醫學的發展638
養生之道和生理衛生的講究(638)經脈學說的逐漸形成(640)對傳染病的預防(642)“氣功”養生之道的開創(643)所謂“得道”的“真人”(646)民間醫學的進步和名醫扁鵲(647)《素問》的醫學理論(649)
第十二章 戰國時代文化的發展653
一 文字的變革和書法的起源653
文字的變革(653)書法的起源(655)
二 文體的變革和文學的發展656
散文的發展(657)詩歌的發展(659)屈原創作的《楚辭》(660)荀況創作的賦麯(662)小說傢的産生(664)
三 藝術的發展668
實用藝術品的發展(668)繪畫的發展(672)雕刻的進步(677)音樂的發展(680)
四 娛樂活動和武藝、體育鍛煉的開展687
民間娛樂活動的開展(687)宮廷的娛樂活動和戲劇的萌芽(692)武藝的講究和體育鍛煉(694)
五 改進生活的技藝的進步698
烹飪調味技術的進步(698)開造水井技術的進步(701)絲織工藝的進步(701)染色工藝的進步(704)刺綉工藝的進步(705)竹木器和漆器工藝的大發展(705)金銀器和玉器工藝的進步(710)琉璃質量的提高(711)遊樂“苑囿”建設的發展(711)
六 史書的編著和史學的發展713
史官的曆史記載(713)春鞦時代曆史書的編著(715)《穆天子傳》的編著(720)權變和遊說故事的編輯(723)
七 古文獻的整理725
《詩經》和《尚書》的編輯和流傳(725)禮書的編輯(727)
附錄一戰國郡錶729
附錄二戰國封君錶738
附錄三戰國大事年錶750
戰國大事年錶中有關年代的考訂777
後記786
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
二韆二百年以前的戰國時代,是中國曆史上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無論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都有著重大的變革和發展;而且這種變革和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可以說直到今天。清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稱之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是不錯的。這時農業生産,由於鐵工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工程的開發,生産技術的進步,荒地的開墾,一年兩熟製的推行,農田産量很有增加,使得五口到八口之傢的小農得以成長。魏、秦等國先後推行按戶籍“良民”身分授田的製度,規定一夫授田百畝,於是國傢規模的自耕小農發展成為君主政權立國的基礎。隨著小農經濟成為立國的基礎,各國政權組織相應地發生變革,廢棄瞭原來由各級貴族統治的製度,開始形成以將相為首腦的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普遍地推行著郡縣兩級的地方行政組織。戰國前期各國先後進行變法,都是為瞭進一步加強這種政治經濟上的改革,維護和發展小農經濟,奬勵農民為國傢努力“耕戰”,由此富國強兵,從而謀求在兼並戰爭中取得勝利。戰國時代這樣以小農經濟為基礎而建立的中央集權體製,為秦漢以後曆代王朝所沿用,影響深遠到近代。
連年進行閤縱連橫的兼並戰爭時期戰國時代是七國連年進行閤縱連橫的兼並戰爭時期,戰國這個時代名稱就是由此而來。這時戰爭的性質和以前春鞦時代不同,春鞦時代戰爭主要是為瞭爭霸,這時的戰爭主要是為瞭兼並土地。同時戰爭方式也有變化,春鞦時代的軍隊以“國人”(貴族的下層)為主力,乘著馬車作戰,人數較少,並由國君或卿大夫鳴鼓指揮,勝負常由雙方用排列的車陣作戰來決定,一次大戰的勝負常在一二天內就分曉。戰國時代實行以郡縣為單位的徵兵製度,徵發成年的農民作為主力,開始以步騎兵進行戰鬥,軍隊的人數大增。由於鋒利的鐵兵器的使用,特彆是遠射有力的“弩”的使用,已不能用車陣作戰,於是廣泛采用步騎兵的野戰和包圍戰。作戰的指揮開始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兵法開始講求,專門指揮作戰的將軍和兵法傢因而産生。這個變化開始於春鞦晚期,春鞦末年已齣現著名的將軍和傑齣的兵法傢。
戰國時代主動齣擊的國傢,為瞭謀求戰爭勝利,多方爭取與國參與閤作,常常使用閤縱連橫的策略,因而有縱橫傢的産生,縱橫傢往往從中起著特定的作用。所謂縱橫傢,不僅參與閤縱連橫的遊說和決策,而且十分講求勝利的策略和權變,甚至直接參與陰謀顛覆的間諜活動,他們和兵傢一樣十分重視使用間諜取勝。著名縱橫傢一次重要的連橫或閤縱行動的成功,往往造成兼並戰爭形勢的重大變化,甚至造成七國之間強弱的變化。著名的縱橫傢張儀和蘇秦就曾起著這樣巨大的作用。
當戰國前期秦連續攻魏,迫使魏獻給河西之地之後,繼續嚮河東進攻之時,張儀來到秦國,參與指揮攻魏的戰役,迫使魏與秦連橫而將上郡之地獻給秦國。張儀因此被秦惠文君任以為相,造成秦、魏、韓和楚、齊對峙鬥爭的局勢。這時秦正謀嚮中原開拓,已占有函榖關以東的麯沃(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和占有武關以東的商於之地(商在今河南淅川西南。於即於中,在今河南西峽東,兩地相連閤稱商於之地),成為秦伸嚮中原的兩個矛頭,對楚的威脅很大,楚因此派齣“三大夫張九軍”包圍麯沃和於中。楚由於齊的幫助,一舉先把麯沃攻下,計謀攻取商於之地。張儀為緩兵之計,準備調發大軍反攻而殲滅來攻的楚的主力,假裝被免去相職,齣使到楚嚮楚懷王遊說,聲稱秦所憎者為齊國,若楚與齊絕交,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裏。楚王聽信他欺騙的話,與齊絕交,派人接受所獻之地,張儀迴說隻有六裏,於是楚王大怒,發大軍進攻。這時秦已發齣大軍分三路反攻,中路由魏章為將從商於之地反擊,西路由甘茂為將嚮楚漢水流域進攻,東路由樗裏疾為將進入韓、魏,和韓、魏一起反攻。結果秦中路大敗楚軍於商於之地東部的丹陽(今河南西峽西丹水以北地區),斬首八萬,俘虜楚大小將官七十多人,接著中路和西路會閤,攻取楚的漢中六百裏地;同時東路幫助韓軍打敗瞭楚將景翠,幫助魏軍大敗齊軍於濮水之上。從此楚就開始削弱瞭。
燕原是七國中較弱的,曾因內亂一度為齊宣王所攻破。趙在趙武靈王攻取中山和鬍地、收編鬍騎之後,開始成為強國,造成齊、秦、趙三強鼎立而爭奪宋國土地的鬥爭形勢。燕昭王想乘此時機報復齊過去破燕之仇,蘇秦來到燕國,獻計齣使齊國為間諜,陰謀顛覆齊國。蘇秦嚮燕昭王保證,他要做到“信如尾生”,按密約行事,守信到死。他奉命齣使齊國,以助齊滅宋為餌,騙得信任而為相國。他發動五國閤縱攻秦,以便齊乘機攻滅宋國,使齊在連年攻宋戰爭中打得筋疲力盡,大損實力。他同時又挑撥離間齊、趙之間的關係,使燕得與秦、趙結盟,發動五國閤縱攻齊,於是樂毅被任為燕趙的“共相”和五國聯軍的統帥。樂毅先以趙相職司,統率趙燕之師會閤秦軍從趙的東邊齣擊,大破齊的主力於濟西;接著樂毅以燕相職司,獨率燕軍,從濟西乘勝嚮東追擊,長驅直入攻破齊都臨淄。蘇秦因此被齊以“反間”之罪車裂於市。司馬遷評論蘇秦說:“其術長於權變,而蘇秦被反間而死,天下共笑之,諱學其術。”(《蘇秦列傳》末尾太史公曰)蘇秦所講的權變之術不是彆的,就是“反間”之計,就是《孫子兵法?用間篇》所說的“死間”。《用間篇》是以殷的伊尹和周的太公望作“死間”的榜樣的,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齣土《孫子兵法》竹簡,在“周之興也,呂牙在殷”之下,增加瞭“燕之興也,蘇秦在齊”,當為戰國末年人所加。樂毅在破齊之後,留在齊五年,先後攻取七十多城。燕昭王死後,燕惠王改用騎劫代樂毅為將,齊將田單乘機收復失地而復國,但是齊就因此變成弱國瞭。
從分裂割據趨嚮統一的時期戰國時代又是從分裂割據趨嚮全國統一的時期。這時各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的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中原地區比較先進,邊緣地區比較落後。同時在政治上存在著各自為政的分裂割據,不僅七大國(魏、韓、趙、齊、楚、秦、燕)各自割據一方而相互兼並,而且還有中山、宋、衛、鄒、魯等小國存在,有所謂“泗上十二諸侯”。但是總的發展趨勢,無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麵,都從分裂割據的狀態逐漸趨嚮統一。經濟方麵由於國際間貿易的發展,水陸交通的頻繁,彼此的聯係已較密切,荀子講“王者之法”,已經指齣“通流財物粟米,無有滯留,使相歸移也(“歸”讀作“饋”),四海之內若一傢”(《荀子?王製篇》)。政治方麵由於各國先後變法改革,創建瞭以將相為首腦的官僚製度,確立瞭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推行瞭郡縣製的地方行政組織,公布和執行瞭製定的法律,頒布瞭度量衡製而定期校驗,使得各國政治結構和設施趨嚮一緻。當時各國有作為的國君,為瞭進行變法改革,奮發圖強,紛紛招徠英纔,禮賢下士,著名的學者和傑齣的英纔常常得到國君的尊重或重用。一個平民齣身的文人學士,經過學習和從師,經過推薦或遊說,往往一席話經國君賞識,便能得到重用,甚至一躍而為執政大臣,因此從師和遊說成為進入仕途的主要門徑,著書立說和聚徒講學以及周遊列國到處遊說成為一時風尚。在文人學士這樣廣泛交流活動的影響下,各地文化的發展也趨嚮一緻。應用文字在廣泛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兩種字體,成為後來篆書和隸書並用的起源。度量衡器在廣泛使用中,所用單位的長度、容量、重量也逐漸趨嚮統一。所有這些,成為後來秦朝實施“書同文、車同軌”以及統一度量衡製的先導。
戰國時代連年不斷的兼並戰爭,造成人民極大的災難,因此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早日完成統一,著名的各派學者紛紛提齣完成統一的辦法。他們把完成統一稱為建成王業,因為“王”是中原地區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夏、商、周三代的君主都稱為“王”。到戰國時代原來的周王已虛有其名,早已不能號令天下瞭,因此當時強國之君很想取而代之。戰國初期魏國變法成功而強盛起來,魏惠王就第一個自稱為“王”而企圖號令天下。魏惠王先曾率小國之君所謂十二諸侯朝見周顯王,由於商鞅前往遊說,認為統率十二諸侯朝見周天子“不足以王天下”,於是召開逢澤之會,穿著王服,乘著“夏車”,自稱“夏王”,要求小國君主把他看作天子來朝見。不久魏國在秦、齊兩國夾擊中失敗,於是魏惠王聽從惠施的計策,“變服摺節”而朝見齊威王於徐州(今山東滕縣東南),推尊齊威王為“王”,同時齊威王也追認魏惠王的自稱為“王”,這就是所謂齊魏“徐州相王”。等到秦惠文君用張儀連橫的策略成功,秦惠文君就自稱為“王”,迫使韓、魏之君前來朝見,並且承認韓、魏之君的稱王。接著公孫衍為瞭閤縱抗秦,發起魏、韓、趙、燕、中山五國同時稱王而互相尊重,即所謂“五國相王”。共同稱“王”就成為閤縱或連橫的一種手段。等到戰國中期在秦、齊、趙三強鼎立而爭奪宋地的鬥爭中,秦相魏冉圖謀采用齊、秦連橫的策略,聯閤五國一舉滅趙而瓜分,因為此時“王”號已不尊貴,魏冉緻送“東帝”的稱號給齊湣王,同時秦昭王在宜陽自立為“西帝”。“帝”原是上帝的稱號,這時上帝的神話已演變齣黃帝的傳說,齊君已把黃帝稱為自己的“高祖”,“帝”在古史傳說中已成為德行比“王”高一級的稱號,因此魏冉要用“帝”號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成為後來秦始皇自稱“皇帝”的先聲。
百傢爭鳴、英纔輩齣的時期 戰國時代又是文化學術百傢爭鳴、英纔輩齣的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上重大變革和發展的需要,相應地文化學術界齣現瞭九流(儒、墨、道、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傢)、十傢(九流加小說傢)。他們分彆站在不同的立場,從各個方麵提齣瞭不同的建國方略和完成統一的辦法。包括維護和發展小農經濟的措施,奬勵農民努力為國傢“耕戰”的政策,謀求富國強兵的設施。他們著書立說,聚徒講學,嚮君主遊說,相互辯論,因而齣現百傢爭鳴的熱潮。由於他們著書傳授,積極栽培,一時各派的英纔輩齣,影響深遠。
農傢之學著重於生産技藝,對農業的發展起一定的作用。法傢之學順應戰國初期各國變法的需要而産生,對各國的富強起很大的作用。縱橫傢順應閤縱連橫的外交活動和兼並戰爭的需要,從中起著特定的作用。兵傢講究使用“義兵”從而除暴救民,還講運用靈活的戰略和兵法取勝,對於完成統一戰爭的勝利,是很有作用的。道傢之學是總結過去列國興衰的曆史經驗和教訓而産生的,有助於國傢保持強盛和防止衰亡。儒傢之學講究修身治國,主張用“王道”、“仁政”來治理國傢和完成統一。墨傢主張用“兼愛”來解決小農的“三患”(飢、寒、勞),從而謀求國傢的富強。陰陽傢重視解釋事物發展的規律,講究製定曆法和時令,有利於農業生産的發展。名傢對宇宙萬物的構成加以分析和解釋。後期墨傢和後期名傢對於物質構成和運動曾展開辯論。小說傢認為講故事和小說,藉此可以生動地錶達自己的學說,如甘茂、範雎等人入秦遊說,都從講故事入手。所有九流十傢都曾在當時起過不同的作用。
秦之所以能完成統一大業,法傢、縱橫傢、兵傢、雜傢和間諜從中起瞭很大的作用。商鞅的變法,集瞭法傢之學的大成,取得瞭“後來居上”的效果,奠定瞭秦富強的基礎。張儀為秦連橫成功,“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進一步奠定瞭秦富強的基礎。到戰國中期,在秦、齊、趙三強鼎立而爭奪宋地的鬥爭中,由於蘇秦作為燕的間諜,陰謀顛覆齊國的行動成功,使得秦相魏冉乘機與趙、燕結盟,發動五國閤縱攻齊,結果由樂毅齣任趙、燕“共相”和五國聯軍統帥而攻破齊國,使得秦的大敵齊國從此削弱瞭。接著範雎為秦相,提齣瞭“遠交近攻”和“毋獨攻其地而攻其人”的戰略,對秦此後完成統一起著很大作用。秦將白起是傑齣的兵法傢,在伊闕、鄢郢、華陽、長平等四大戰役中,先後殘殺瞭韓、魏、楚、趙四國一百萬以上的兵力,取得瞭許多戰略要地和廣大領土,對秦完成統一起著重大作用。雜傢呂不韋招徠各派學者,編著成《呂氏春鞦》,主張綜閤各派學說的長處,鼓吹用“義兵”完成統一,有助於秦完成統一的大業。王翦“少而好兵”,也是優秀的兵法傢,為秦始皇所重用,終於建立瞭滅趙、滅燕和滅楚的戰功,為秦完成統一。秦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一方麵是由於重用外來的英纔,如商鞅和呂不韋是衛國人,張儀和範雎是魏國人,秦曆代執政大臣除秦昭王時的樗裏疾和魏冉以外,大多是外來的客卿。另一方麵是由於從行伍中依軍功選拔將纔,正如《韓非子?顯學篇》所說“猛將必發於卒伍”。同時也還由於使用間諜的成功。秦始皇采取尉繚使用間諜取勝的計謀,由李斯主持其事,派遣間諜收買六國的“豪臣”,“離其君臣之計”,從而各個加以擊破,先後滅亡其國。秦先收買韓的南陽假守騰成功,使騰投獻南陽給秦,再由騰攻破韓國而俘虜韓王。接著秦收買趙王寵臣郭開成功,使郭開誣告趙名將李牧、司馬尚謀反而處死李牧;趙王要重新起用齣走在大梁的名將廉頗,派使者前往看廉頗是否尚可用,郭開又多與使者金,使迴報老態而不能用,因此秦得以攻破趙國。後來秦的攻滅齊國,也是由於齊相後勝多受秦間諜的金玉,既不助五國抗秦,又不作抵抗準備所緻。當時兵傢和縱橫傢都是主張同時使用間諜取勝的。
秦在兼並六國過程中既多使用殘暴手段,繼而又施用暴政以加強統治,因而秦雖快速完成統一,卻不久即亡。由於齊急謀擴張而衰落,秦又因猛用暴力而短命,於是主張休養生息的黃老之學,得在漢初流行一時而被重用。
科學技術上重大的創造和發展時期 特彆應該重視的,這時又是科學技術上重大的創造和發展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生鐵(即鑄鐵)冶鑄技術的國傢,春鞦晚期已能冶煉生鐵,鑄造鐵器,這個發明要比歐洲早一韆九百年。中國又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生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國傢,春鞦、戰國之際已能把硬脆的生鐵加以柔化處理,使變成可鍛鑄鐵(即韌性鑄鐵),用來製造鐵工具,使農業生産大為發展,小農經濟開始成為立國的基礎。這個發明又比西方早二韆三百年。與此同時又創造瞭獨特的煉鋼技術,已有高水平的技師,使用固體滲碳製鋼技術,煉製鋼材而鍛造成著名的寶劍如乾將、莫邪、太阿之類。這種冶金技術的創造和發展,大有助於生産的高度發展。這時經濟和文化的高度發展,很明顯是和生産的高度發展相關的。
這時不僅有關“生産”的科學技術(包括農傢之學)有高度發展,有關“生命”的科學技術也有突齣成就。這時生理衛生學已有發展,認為養生之道,必須使“精氣”在身體中運行流通,疾病是由於“精氣”運行有阻塞。同時在疾病的治療護理中,對於作為“精氣”運行通道的“經脈”的路綫和循行方嚮,逐漸認識確實,“經脈”學說的理論到這時已基本形成。“經脈”學說是中國醫學基本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彆是針灸療法、推拿療法和氣功療法,都是以經脈學說為基礎的,著重治療發生疾病的“經脈”及其穴位,促使“精氣”運行流通而除去病源。
這時科學技術,無論天文曆法、醫學衛生、煉鋼鑄鐵技術,都有重大的創造和發展,而且影響廣泛而深遠,普及到東方各國。同時九流十傢的學說影響也廣泛而深遠,可以說直到今天。
以上所說戰國時代是關鍵性的重大變革和發展時期,是連年進行閤縱連橫的戰爭時期,是從分裂割據趨嚮統一的時期,是百傢爭鳴、英纔輩齣的時期,是科學技術上重大的創造和發展時期,都是當時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特點,其中有著豐富的曆史經驗和深刻的曆史教訓,值得我們今日認真地分析和深入地探討。
楊寬的代錶作,也是中國斷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融會貫通,成就這部集大成的《戰國史》。本書著重論述戰國時期從分裂割據走嚮統一,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發生的重大變革和發展,真實地再現瞭戰國時代風雲變幻、劇烈變革、百傢爭鳴、英纔輩齣的曆史與社會狀況,是戰國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評分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
評分又收瞭一本楊寬大師的書,布質書皮,典雅的墨綠,紙質特彆好,印刷清晰
評分終於入手瞭楊寬先生的著作。先生作為
評分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錶現作傢心靈世界的藝術,包括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寓言、童話等體裁,是文學的重要錶現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體裁,錶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作為學科門類理解的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及新聞傳播學。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法律、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它起源於人類的思維活動。最先齣現的是口頭文學,一般是與音樂聯結為可以演唱的抒情詩歌。最早形成書麵文學的有中國的《詩經》、印度的《羅摩衍那》和古希臘的《伊利昂紀》等。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纔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齣。歐洲傳統文學理論分類法將文學分為詩、散文、戲劇三大類。現代通常將文學分為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類彆。文學是語言文字的藝術,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錶現形式,是對美的體現。文學作品是作傢用獨特的語言藝術錶現其獨特的心靈世界的作品,離開瞭這樣兩個極具個性特點的獨特性就沒有真正的文學作品。一個傑齣的文學傢就是一個民族心靈世界的英雄。文學代錶一個民族的藝術和智慧。
評分有趣的一段曆史,有趣的一本書
評分1-上中下篇大同小異,有失所望。
評分1946至1947年,馮先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任客座教授講中國哲學史期間,以英文寫作瞭一部較1930年代齣版的兩捲本《中國哲學史》更為凝練的中國哲學史。
評分愛好閱讀的人會放下手機享受紙質圖書帶來的快樂,火車上,飛機上,床上,炕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