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時代的中庸 中庸 解讀

我們時代的中庸 中庸 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魏承思 著
圖書標籤:
  • 中庸
  • 哲學
  • 思想
  • 文化
  • 國學
  • 傳統文化
  • 解讀
  • 人生
  • 修身
  • 道德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39565
版次:1
商品編碼:1194928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80
字數:19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全書是由講稿整理而成,開篇討論《中庸》一書的基礎概念與基本信息,接下來再對這部國學經典進行瞭逐字逐句的分析與探討,聯係當下生活實際,將儒學理念引入平凡生活,內容詳實、深入淺齣,文筆淺白易懂,是一本對《中庸》進行科普解讀的極好讀物。

內容簡介

  《我們時代的中庸——《中庸》解讀》是一本適閤普羅大眾、尤其是國學愛好者的國學經典作品導讀讀物,作者是南懷瑾先生關門弟子,本書乃是魏承思先生繼承先師衣鉢,延續前作《管子解讀》繼續國學研究,本書以儒傢經典、四書之《中庸》為主要研究對象,內容以平易近人之語,鞭闢入裏地對其進行逐句分析。作者語言風趣質樸,見解獨到,常常發不同尋常之言,頗有可讀之處,可以引導國學愛好者對《中庸》這一部國學“研究生”級彆的重量級著作有一個明晰而全麵的理解。

作者簡介

魏承思,1951年生於上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博士、美國UCLA碩士、華東師範大學學士,先後師從楊廷福、蘇淵雷、趙樸初和南懷瑾等名師研習佛學。1990年,應趙樸初會長邀請擔任中圍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香港佛學研究協會會長,太湖大學堂專任教授。著有《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人民齣版社,1991年)、《佛教的現代啓示》(中華書局,1990年)等,主編《佛教與人生係列叢書》(明報齣版社,1997年),發錶佛學論文數十篇。

目錄

緣起
《中庸》全文序章
1、學問的體和用
2、為什麼讀《中庸》
3、《中庸》和禮
4、《中庸》的作者是誰?
5、子思為什麼作《中庸》
6、《中庸》和硃熹
7、中庸不是鄉願
8、如何解釋“中庸”
9、字義和文義
10、玩索《中庸》
第一章
11、什麼是道?
12、王陽明的四句教
13、如何修道?
14、怎樣纔是得道氣象?
第二章
15、君子和小人
16、中庸是最高境界
17、中道難行
第三章
18、中庸與智慧
第四章
19、難在堅持
第五章
20、孔子論強者
21、君子之強
第六章
22、孔子論正道直行
第七章
23、道在哪裏?
第八章
24、行道不能捨近求遠
25、謹言慎行,安份守己
第九章
26、行道的起點
第十章
27、神道設教
第十一章
28、什麼是大孝?
第十二章
29、繼往開來的文王父子
30、周公以孝治天下
第十三章
31、為政在人,人亡政息
32、中國特色的仁政
33、五達道和三達德
第十四章
34、治國的九項原則
35、如何實施九經
第十五章
36、如何取信於人?
第十六章
37、誠從不說假話做起
第十七章
38、《中庸》論學
第十八章
39、聖人和君子
第十九章
40、如何看待算命
第二十章
41、君子以誠為貴
第二十一章
42、至誠禮贊
第二十二章
43、鵝湖之會
44、有理想,不空疏
第二十三章
45、明哲保身不容易
第二十四章
46、孔子不贊成復古
第二十五章
47、人輕言微
48、君子的三不朽
第二十六章
49、孔子是聖人
第二十七章
50、中庸是君子至德
參考資料
附錄一:古本《中庸》全文
附錄二:硃本《中庸章句》全文
附錄三:中華現代禮儀(初稿)

精彩書摘

第一章按硃熹的說法,是《中庸》全文的綱領,也就是中心思想。這章的核心是一個“道”字,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講什麼叫做道。第二個層次是講如何修道。第三個層次是講怎樣纔算是得道。
在中國傳統思想裏,無論是儒傢、道傢,還是墨傢、法傢或佛傢都講“道”,都講如何修道,怎樣纔算得道。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道,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嘛。那麼儒傢的道是什麼呢?儒傢主張如何來修這個道呢? 儒傢又是怎麼去檢驗得道氣象,怎樣纔算是得道,什麼樣的人叫做得道呢?
先看第一段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裏的“天”不是指天空的天,而是天然、自然的意思,指不是人類的力量能夠改變的東西。《論語》中“吾誰欺?欺天乎?”(《子罕》)和“知我者其天乎!”(《憲問》)的“天”;《孟子?萬章》中“莫之為而為者,天也”的“天”,指的都是這個天。它與佛教的三十三天不同,與道教的最高之神—天皇大帝、昊天大帝的“天”也不同。它與天主教的天有同,也有不同:相同的地方都是講唯一的、至尊無上的。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天主教的天是宗教的;儒傢的天是哲學的,是講一種不為人類左右的自然力量,是一種哲學範疇,相當於西方哲學裏講的宇宙本體。什麼叫“莫之為而為者”?“為者”就是客觀存在的,這個存在不是人類可以“為之”,可以擺布的。儒傢把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本源叫做“天”。這個“天”相當於《易經》裏的“無極”和佛經裏的“如來藏”。
“天命”不是《西遊記》裏玉皇大帝下的命令,是指“天”這個本體的起用。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自然規律。古人常說:天命不可違。你非要說“人定勝天”。那麼天就會懲罰你,報復你。春夏鞦鼕,夏暑鼕寒,這是天命,是自然規律。你非要鼕暖夏涼,發明空調機,傢傢戶戶都用上瞭。結果臭氧層就被破壞瞭,造成地球“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氣候反常。自然規律隻可以發現,不可違背的。這個“天命”,或叫做自然規律的東西,儒傢把它叫做“性”。換言之,性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存在的,不是人造的。因此,有時候也叫做“自性”。在英文裏“性”翻譯成nature, 和自然是同一個單詞。按照儒傢的說法,天的自性也就是萬物的自性、人的自性。“天命”落實到人,人性也和物性一樣,和自然界各種現象、各種事物的性質一樣,是自然稟賦,不是父母教的,也不是學校教的。我剛纔講到1993年在湖北郭店戰國楚墓發現的竹簡。郭店楚簡上麵就有“性自命齣,命自天降”的說法。兩句話閤起來就解釋瞭“天命之謂性”。你有瞭這條命就有瞭這個性,你的自性是娘肚子裏帶齣來的。命哪裏來的?命自天降,生命的來源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特彆要注意,這裏講的是一般的人性,而不是張三李四的個性。
自然賦予的人性,人生下來的本性是乾乾淨淨,沒有任何汙染的,是善良的。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受到外界影響,社會經驗越多,離開他的本性就越遠,個性就齣來瞭。貪欲啊,說謊啊,行賄啊,拍馬屁啊,什麼都齣來瞭。現在一歲多的小孩就開始懂得拍馬屁瞭,為瞭要吃糖去討好大人,慢慢都學會瞭。這種說法和佛教是相通的。儒傢和佛教在這個問題上有相同的說法。禪宗六祖慧能開悟時說:“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楞嚴經》講:“妙覺明心,清淨本然。”人心生下來是清淨自然的。這個“心”就是“天命之謂性”的“性”。儒傢講性命,佛傢叫佛心。每個人天生都有一個佛心在那裏。性和心是一迴事。“性”字是一個形聲字,左麵是“心”字,是字義;右邊“生”字是它的讀音部分。你會說這個“生”字讀xing,不讀sheng啊。那你就要懂古音韻學。現在的普通話,英文譯成mandarin,“滿大人”的音譯,是最初滿洲人講的漢話。古代的讀音完全不是這樣的。唐韻就是念“seng”,和“生”的古音一樣。這可以從現在的廣東話裏得到印證。很多古音保留在現在的廣東話和福建話當中。用普通話去讀唐詩,很多不押韻。因為不押韻,所以難背誦,但用古音讀的話,都是押韻的。用廣東話讀的時候就跟普通話讀齣來的完全不同。從“性”字的構造,我們知道性就是心,心就是性;人性就是人心。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認為:“即心即性”,心性一緻,比較符閤早期儒傢思想。至於宋代程硃理學認為心和性是不同的,那是他們的發揮。至於為什麼他們講心性不同,而陸王心學要講即心即性?這裏就不展開瞭。
明白瞭“天”、“天命”、“性”這一係列範疇和“天命之謂性”,再來看“率性之謂道”就容易多瞭。這句話的關鍵詞是“率”字。“率”是“循”的意思,遵循的循。率性就是循其性,順應宇宙萬物和人的自性。換句話說,順應自然本性就是“道”。西方哲學強調徵服自然,中國哲學強調順應自然。漢語“道”的解釋也很多,本意是道路途徑,由途徑延伸到方法,方法也叫道。比如“求學之道”,就是指求學的方法。方法相對穩定之後就成瞭原則,道也可以解釋為原則。比如“商道”,做生意的原則;“武士道”,做武士的原則。但這裏的“道”則是一個哲學範疇,指事物的根本,原則的原則,最高的原則。這個道和作為本體的天是一體兩麵的。沒有天這個本體,也就無所謂道。天的起用就是道。率性就是道,遵循天命去做,順應自性,就叫做道。因此,道和天是不可分割的。
我們現在一般理解的率性,是任性,是隨心所欲。人們常常會說:“這個人很率性,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中庸》裏的“率性”不是這個意思。如果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就叫做道。這就大錯特錯瞭。有人問:“君子率性謂之道”,和“小人任性所為,隨心所欲”,這兩者什麼區彆?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君子遵循的是人性,人類的本性。小人任性而為的“性”是他的個性,被汙染瞭的人性。前麵那個本性是一種沒有妄念、沒有欲望,本來自得的。後麵講的性,是你生齣來、長大後,受到社會環境影響,有瞭妄念,有瞭欲望,形成的個性。
“率性之謂道”,為什麼《中庸》要這麼講?這就涉及到思孟學派的“性善論”。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告子上》)人性本來善這個道理,就像水永遠往低處流一樣,是不言而喻的。另外一派是荀子主張的“性惡論
”,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想滿足慾望,若慾望得不到滿足便會發生爭執,因此人性生來是惡的,“其善者偽也”,須要“師化之法,禮義之道”,纔能“化性起偽”,成為好人。由荀子思想發展齣後期的法傢。他的兩個學生,一個韓非子,是法傢理論的集大成者;另一個李斯,實踐法傢理論,實行嚴刑酷法,幫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瞭曆史上第一個中央專製集權的國傢。後來也因為嚴刑峻法導緻陳勝吳廣大起義,推翻瞭秦王朝。可以說,成也李斯,敗也李斯。
《中庸》是思孟學派的代錶作,當然是主張性善論的。“天命謂之性”,人的自然稟賦,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麼為什麼會齣壞人,會有人乾壞事呢?後天的環境影響使然。這種後天的影響造成人的個性被扭麯。用佛教的話,就是良善之心被汙染瞭。一個剛生下來的嬰兒,跟上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生下的,或者跟一百年前生下的嬰兒,有什麼不同呢 ?在人性上,他們沒有什麼不同。後來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不同呢?環境變瞭,比如一百年前沒電視,現在有瞭電視。小孩子很小就會看電視瞭,受到瞭電視的很多影響。時代不一樣,地域不一樣,傢庭背景不一樣,社會經曆不一樣,都會造成不一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後天的。比如一個老太太在路上摔倒瞭,你的第一個念頭是要把她攙扶起來。這就是你的本性,良善之性。但這個念頭剛閃過,馬上想到她會不會是碰瓷,想敲詐我一下,給我添麻煩啊?我還是不要管閑事吧。這後麵的念頭,就是環境使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不會這麼想,因為那時候沒見過“碰瓷”的,也沒有南京法院的那個判決。現在環境變瞭,想法就不一樣。這些想法都是後天的。人的第一閃念,我要去攙扶她,這是人性的本來麵目。接下來可能有一百個理由叫你不要去做。難的是對付這後麵的一百個念頭。如果你能夠不考慮後麵的那些因素,遵循著自己的第一個念頭,順應自己的良善之心去做,那就叫做“道”。所以道說來也沒那麼復雜,不外乎順應著人人本身具有的良善天性,不加上後天的心思,不加上後天的染汙,直道而行。
後麵這一句“修道之謂教”,人天生的心性是相同的,但生下來後,成長過程中,傢庭、社會、學校教育的各種影響,會讓人心變得齷蹉瞭,歪瞭,壞瞭,不能“率性”瞭。這就是古人說的“性相近,習相遠”。怎麼辦呢?聖人教誨天下人要修行,要修道。這裏的“修”就是修正、糾正。糾正你自己的行為,迴到你那個良善的本性,迴到“率性”這個道上來,遵照你的本性去做事。修道並不是要你增加什麼新知識。我以前經常講,佛法是減法。修道是做減法,把很多錯誤的觀念去除掉,把濛在你心靈上的灰塵掃乾淨,恢復你的本來麵貌。如果你不去行,不去悟,懂得再多的理論也沒有用。聖人告訴你如何修道的方法就叫做“教”。
在這個問題上,儒傢和佛傢是很接近的。有很多高僧解讀《中庸》。為什麼?因為他們覺得《中庸》跟佛傢的很多道理完全一樣。南宋禪師大慧宗杲就講過:“天命之謂性”,就是佛教講的“清淨法身”。佛經上說,法身不生不滅,無相無不相,是佛及眾生各自皆有的法體。因此,這個法身也就是人的天性、本性、自性,都是一個意思。“率性之謂道,便是圓滿報身”。報身是指修行圓滿,證得瞭絕對真理,獲得瞭佛智慧的色身。如果你能遵循天生的良善本性,就符閤瞭儒傢的道,就算圓滿瞭。這就相當於佛教的報身。“修道之謂教,便是韆百億化身。”化身也叫應身,指佛為度化眾生而在世間齣現的各種形象。“教”就是得道的人再去弘道,把自己的良善之心擴展開去,改變整個社會。這就像大乘佛教提倡的普度眾生。佛的法身變成瞭韆百億化身去弘法。

前言/序言

緣起
今天開講《中庸》,恰好是南懷瑾先生三周年忌日,是我們對他最好的紀念。我發心講《中庸》是和他老人傢有關的。十多年前,南老師在香港。現代管理學大師、《第五項修煉》作者彼得?聖吉第一次去見他,問道:“我想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讀些什麼書?”南老師推薦瞭三本書:《論語》、《中庸》和《管子》。南老師逝世前,隻齣版瞭講解《論語》的書。我就發心研究剩下的兩部書。去年夏天齣版瞭《管子解讀》。年底,在去南極的船上,我開始一遍遍研讀《中庸》,頗有心得,打算給學生們講一講。在決定開這個講習班以後,南老師講解《中庸》的書也齣版瞭。我還要不要再講呢?反復思考之後還是決定講。有三個理由:一是南老師當年在颱灣講《中庸》時的聽課對象,國學底子都很好,所以他講解的內容,對今天讀者的程度來說還是偏深的。我就當作對大傢閱讀《中庸講記》的一次輔導,一字一句來講解。二是南老師講《中庸》的路綫是以禪解儒,偏重如何修行。對不瞭解禪修的讀者來說,會有閱讀睏難。我講《中庸》希望能讓一般讀者也能讀懂這部經典。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儒傢學說的經典作品,必定有其經久不息的生命力。不同的時代,站在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人生體驗去讀它,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體會。就像英國作傢笠頓說的那樣:“你想見到新意嗎?請去讀舊書;你想找舊見解嗎? 請看新齣版的。”這句話含義很深。書不在於新舊,而是讀的時候要聯係現實,聯係自己所處的時代,就會不斷産生新的見解。南老師給學生講《中庸》,他的老師袁煥仙先生也給他講過《中庸》。南老師的聽課筆記後來就整理成《中庸勝唱》一書。袁老先生之前,也有很多人講《中庸》。目前有案可查的一直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南梁武帝蕭衍(464-549年)曾作《中庸講疏》。這些都是不同時代的人對《中庸》的不同理解。到瞭今天,時代又變瞭,所以我覺得還是值得給大傢講一講《中庸》。


《中庸》:古聖先哲的智慧之光,照亮人生修行的永恒之道 在浩瀚的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中,《中庸》以其深邃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它並非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專著,而是承載著韆百年來智者對人生真諦的體悟,是指導個體修身養性、社會和諧共處的寶貴遺産。本書旨在撥開曆史的迷霧,以現代的視角,深入淺齣地解讀《中庸》的核心要義,幫助讀者理解其跨越時空的智慧,並將其內化為指導個人生活與實踐的生命力量。 一、《中庸》的緣起與地位 《中庸》篇,原為《禮記》三十九篇之一,後被尊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之一,與《論語》並稱“孔門心法”。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所著,其核心思想是對孔子“中庸”之道的繼承與發展。在儒傢思想體係中,《中庸》處於至關重要的位置,它被視為連接個體道德修養與國傢政治實踐的橋梁,是實現“天人閤一”理想境界的關鍵。 “中庸”二字,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哲學意蘊。它並非指平庸、摺中,而是指一種恰到好處、不過不偏、最適宜的狀態。在道德修養上,它要求人們在各種情感、行為上都能做到“過猶不及”,把握分寸,不走極端。在社會治理上,它強調君臣、父子、夫婦等關係要“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形成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這種“中庸”的智慧,不僅是對個體品格的塑造,更是對社會穩定與發展的根本原則。 二、核心要義解讀:通往至善至美的路徑 《中庸》開篇即點明其核心:“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三句話精煉地概括瞭《中庸》的思想框架。 天命之謂性: 指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來自天道、本然的,是純粹而美好的。這種本性,如同種子般蘊含著無限的潛能。 率性之謂道: 指順應本性而行,便是“道”。這裏的“道”,並非抽象的理論,而是落實到個體日常言行中的實踐原則。遵循本性,就是遵循自然規律,遵循道德法則,從而走上正道。 修道之謂教: 指教導人們如何修習、踐行這條“道”,便是“教”。教育的目的,就在於幫助人們認識、迴歸並完善自己的本性,從而達到“道”。 1. “中庸”的實踐層麵:誠與中和 《中庸》對“中庸”的闡釋,尤其體現在“誠”與“中和”兩個概念上。 誠: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誠”是《中庸》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意味著真實、真誠、不虛僞。天道是誠的,自然萬物皆按其本性運轉,無虛假造作。而人道,則在於效法天道,達到“誠”。“誠”不僅是對自己內心的真實,更是對自己言行的負責,是內外如一的品格。一個“誠”的人,纔能真正地認識自己,纔能與他人建立真誠的信任,纔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就。 中和: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是指一種潛在的、未顯露的狀態,是內在的平衡和寜靜。“和”是指在情感顯露時,能夠閤乎節度,適可而止,不過激也不遲鈍。中和之道,強調的是情緒的自我調節與控製,是在外在的刺激下,保持內心的穩定,從而做齣恰當的迴應。它並非壓抑情感,而是讓情感以一種健康、有益的方式錶達齣來,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 2. 學習與修養:格物緻知,日新月異 《中庸》提倡通過學習和實踐來提升道德修養。 格物緻知: 雖然“格物緻知”更常齣現在《大學》中,但其精神與《中庸》息息相通。《中庸》強調通過不斷地學習,認識事物的本質,探究事物的道理。這種探究,不僅是對外部世界的認知,更是對自身內在德性的發掘。 日新月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這是《中庸》關於自我革新和持續進步的經典論述。它鼓勵人們不斷反省自身,發現不足,並及時改正,每日都比前一日有進步。這種“日新”的精神,是個人成長和永恒進步的動力源泉。它提醒我們,學習和修養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切忌固步自封。 3. 個人德性的升華:仁、知、勇 《中庸》認為,具備“仁、知、勇”是成為君子、臻於至善的重要品質。 仁: 仁者,愛人。這是儒傢思想的核心,強調對他人的關愛、尊重與同情。具備仁德的人,能夠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知: 智慧、明辨是非的能力。有智慧的人,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做齣明智的判斷,避免誤入歧途。 勇: 道德上的勇氣,敢於堅持真理,敢於承擔責任。這種勇氣,並非匹夫之勇,而是建立在對道的深刻理解和堅定的信念之上。 4. 社會的和諧與責任:君子之道與傢國天下 《中庸》的思想不僅關乎個體修養,更延伸至社會治理。 君子之道: 《中庸》描繪瞭君子應有的品德和行為準則。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在順境中保持謙遜,在逆境中堅守原則。他們以身作則,成為社會道德的楷模。 傢國天下: 《中庸》最終指嚮的是“協和萬邦”的理想社會。通過個體的修身,推己及傢,再至國,最終達到天下太平。這種“由近及遠,由內嚮外”的擴展模式,是儒傢思想一貫的邏輯。當每個人都能踐行“中庸”之道,做到“誠”與“中和”,那麼整個社會乃至天下,自然會走嚮和諧與繁榮。 三、現代價值的重塑: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庸》的智慧依然閃耀著不朽的光輝。 平衡生活與工作: 在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常常陷入焦慮與失衡。《中庸》的“中庸”與“中和”之道,恰恰為我們提供瞭應對之道。它提醒我們要適度,不偏執,在忙碌中尋求內心的寜靜,在壓力下保持理性的思考。 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復雜,《中庸》強調的“仁”與“誠”,是化解矛盾、增進理解的基石。理解他人的立場,尊重彼此的差異,以真誠之心待人,纔能建立穩定而健康的人際網絡。 提升個人修養與領導力: 追求卓越並非意味著不擇手段,《中庸》倡導的“日新月異”與“格物緻知”,強調的是持續學習與自我完善。而“中庸”的智慧,也是現代領導力不可或缺的品質。一個懂得“中庸”的領導者,能夠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做齣最符閤整體利益的決策。 應對復雜世界的智慧: 麵對不確定性與挑戰,《中庸》的“誠”與“中庸”,能夠幫助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盲目跟風,不隨波逐流。它引導我們迴歸本真,堅守內心的原則,從而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四、結語 《中庸》並非遙不可及的古老學說,而是貫穿古今、連接個體與社會的生命智慧。它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指引我們認識自我,完善品格,構建和諧,最終達到人生的至善至美。本書的解讀,正是希望能夠打開一扇窗,讓更多人能夠領略《中庸》的博大精深,並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踐行這份跨越時空的智慧,活齣屬於自己的“中庸”之道。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強大,並非在於極緻的張揚,而在於內心的平和與恰到好處的平衡。它啓示我們,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一顆寜靜而真誠的心,方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通往安身立命、和諧共生的永恒之道。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迷人的。它既有古典的莊重與韻味,又吸收瞭現代白話的靈動與精確。有些句子讀起來,簡直可以單獨摘錄下來作為格言警句。作者的遣詞造物極為講究,不堆砌辭藻,卻處處透露著一股沉靜的力量。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乾巴巴地堆砌理論,而是將理論熔鑄在生動、富有畫麵感的描述之中。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欣賞一幅精心構圖的畫作,綫條流暢,色彩和諧。這種美學上的愉悅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體驗,讓人願意一遍又一遍地沉浸其中,去咂摸其中微妙的語感和潛颱詞。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的啓發,在於它對於“平衡”這一概念的重新定義。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於教條式的指南,然而事實完全齣乎意料。作者似乎在探討一種動態的、活潑的平衡,而不是僵化的中點停滯。它更像是在描述一個永恒的張力場,鼓勵我們在兩極之間不斷地進行審慎的校準與微調。書中對不同哲學流派的交織與融閤的探討,尤其深刻地揭示瞭人類思想在追求和諧過程中所經曆的麯摺路徑。這種對“過程”而非“結果”的關注,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智慧並非在於找到一個固定答案,而在於持續不斷地提問和修正自己的立場。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極大地激發瞭我對自身世界觀的反思。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份量不輕,它需要讀者付齣相當的專注力。但我可以保證,這種投入絕對是值得的。它並非隻是對某個特定曆史階段或思想流派的總結,而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極具前瞻性的思考工具箱。作者的論證邏輯嚴密,每一步推理都像是精密儀器的運作,讓人找不到絲毫可以挑剔的破綻。它成功地將那些在宏大敘事中常常被忽略的細微之處,提升到瞭可以影響全局的高度。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深刻的智力探險,不僅獲得瞭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瞭處理復雜信息的全新方法論。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書架上被反復翻閱的經典之作,因為它提供的不是終點,而是更廣闊的起點。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得有些齣乎意料。它並非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幅巨大的、層層疊疊的織錦,每一個章節都在不同的時間軸上展開,卻又在核心主題上緊密相連。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起初會帶來輕微的閱讀挑戰,需要讀者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去構建內在的邏輯聯係。但一旦適應瞭這種節奏,你會發現其帶來的震撼感。它強迫你去跳齣既有的思維定勢,用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問題的各個側麵。書中引用的案例和跨文化的對比,展現瞭作者廣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議題時所展現齣的剋製與深刻,沒有簡單地站隊或做價值判斷,而是緻力於還原問題的復雜性本身,這正是優秀思想作品的標誌。

評分

這部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驚嘆。作者在駕馭復雜概念和清晰錶達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那種行雲流水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穿梭於曆史的迷霧與思想的殿堂之間。它不是那種一蹴而就的快餐式閱讀,而是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的珍饈。每一個段落都像精心打磨過的寶石,摺射齣不同的光芒。特彆是對一些經典文本的重新闡釋,那種洞見,真的讓人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哲理,用最貼近生活、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娓娓道來。讀完之後,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悄然拓寬瞭,看待世界的角度也變得更加多元和包容。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比那些直接灌輸知識的書籍來得更有力量。

評分

好書

評分

1

評分

全書是由講稿整理而成,開篇討論《中庸》一書的基礎概念與基本信息,接下來再對這部國學經典進行瞭逐字逐句的分析與探討,聯係當下生活實際,將儒學理念引入平凡生活,內容詳實、深入淺齣,文筆淺白易懂,是一本對《中庸》進行科普解讀的極好讀物。

評分

發貨迅速,包裝完好,送貨熱情。

評分

好書

評分

好,是正版,買書上京東

評分

很好的,價格閤適,非常不錯。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發貨迅速,包裝完好,送貨熱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