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13—2016 电子称重式给煤机(代替DL/T 513—1993)

DL/T 513—2016 电子称重式给煤机(代替DL/T 513—19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著
图书标签:
  • DL/T 513-2016
  • 电子称重式给煤机
  • 煤机
  • 给煤系统
  • 计量设备
  • 行业标准
  • 电力行业
  • 技术标准
  • DL/T标准
  • 设备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32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784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
字数: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DL/T 513—2016 电子称重式给煤机(代替DL/T 513—1993)》规定了电子称重式给煤机的术语、产品型式、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DL/T 513—2016 电子称重式给煤机(代替DL/T 513—1993)》主要适用于发电燃煤锅炉的给煤系统中利用重力原理、以连续的称量方式、定量控制输送带上的散状物料的输送流量并确定其累计质量的、结构形式为耐压等级不低于0.35MPa的电子称重式给煤机产品,对于相同原理与类似结构的定量给料机产品可参照执行。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技术的设计原理、系统构成、关键设备选型、软件开发以及工程实践应用。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降低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及实现智能化运维目标展开,旨在为电力行业工程师、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资料。 本书突破了以往单一设备控制或系统理论讲解的局限,着重于系统集成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全书共分为八大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完整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系统基础理论与标准体系 本部分详细回顾了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重点解析了当前国内外电力行业通用的控制标准和规范体系,为后续的系统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1.1 自动控制理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基础 深入探讨了经典的PID控制原理及其在锅炉、汽机、电气等主要单元中的适用性分析。重点介绍了先进控制技术,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在复杂非线性过程控制中的潜力与局限。 1.2 现代DCS/ESD系统架构与通信协议 系统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DCS)和安全仪表系统(SIS/ESD)在发电厂中的标准分层架构(现场层、控制层、管理层)。详细对比分析了主流的工业以太网通信协议(如HSE、EtherNet/IP在电力行业的应用),以及确保高可靠性数据传输的冗余策略。 1.3 电力行业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 阐述了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的等级划分、防护策略,特别是针对控制网络的隔离与加固技术。详细解读了国家能源局及行业协会发布的关于自动化系统可靠性、互操作性及数据安全的相关标准。 --- 第二部分:锅炉过程控制系统设计与优化 锅炉是火力发电厂的核心热力设备,其稳定高效运行对整体机组性能至关重要。本部分集中于锅炉燃烧优化和安全连锁设计。 2.1 燃烧优化控制策略 2.1.1 负荷解耦与协调控制: 重点研究了锅炉负荷分配与蒸汽参数协调控制的解耦算法,确保在快速负荷变化时,超热参数的波动最小化。 2.1.2 炉膛温度场与燃烧安全: 讲解了如何利用红外热像技术与多点测温数据融合,建立炉膛温度的实时分布模型,进而优化风量、煤粉浓度和二次风配比,实现低氮氧化物(Low-NOx)燃烧。 2.2 炉水循环与汽水品质控制 详细介绍了高参数机组的给水流量控制、汽包水位(特别是单容器、对流、贯流式锅炉)的精确测量与控制方法,强调了对水汽品质进行在线化学分析和闭环调整的重要性。 2.3 烟气净化与排放控制集成 阐述了脱硫(FGD)、脱硝(SCR/SNCR)及电除尘/布袋除尘系统的优化控制策略,特别是SNCR/SCR系统的温度窗口控制和氨逃逸率的最小化控制技术。 --- 第三部分:汽轮机及其辅助系统的先进控制 汽轮机是动力转换的关键环节,其高转速、高参数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和保护提出了极高要求。 3.1 汽轮机调速与高阶控制 深入分析了电液调节系统(ETS)的工作原理及电液伺服阀的动态特性。重点介绍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调速器设计,用以改善机组的暂态响应,尤其是在电网故障穿越过程中的稳定性。 3.2 凝汽器真空与冷端效率优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凝汽器旁路、抽气量和冷却水流量,实时计算并维持最佳真空度,从而最大化汽轮机的热力效率。介绍了在线清洗系统的控制集成。 3.3 汽缸温度控制与热态管理 讲解了汽轮机大小缸的温度和温差监测与控制策略,特别关注了快速启停过程中,如何通过优化疏水和预热程序,避免金属疲劳和热应力导致的设备损坏。 --- 第四部分:汽轮发电机及电气系统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电力系统与同步发电机之间的接口控制。 4.1 励磁调节系统(AVR)与功率/无功调节 详细阐述了现代静止补偿器(SVG)和静止励磁系统的架构。重点介绍了基于先进控制器的励磁系统设计,用以增强发电机暂态稳定性和维持电网电压的动态裕度。 4.2 电网故障穿越与保护逻辑 分析了低/高电压穿越(LVRT/HVRT)能力的自动控制实现,以及发电机并网的准同期与解列保护逻辑的优化。 4.3 厂用电自投与系统切换 设计了适应不同故障情景的厂用电自动切换序列控制逻辑,确保机组跳闸后关键辅机的快速可靠带电运行。 --- 第五部分:辅助设备过程控制集成 本部分涵盖了对系统整体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的辅助单元的自动化方案。 5.1 煤粉制备与输送系统自动化 系统讲解了磨煤机(如中速磨、高速磨)的负荷优化、风量控制和煤量给料的协调。重点讨论了对煤粉浓度和磨机出口温度的精确控制,以适应不同等级原煤的特性变化。 5.2 循环水与供水系统集成 分析了大型循环水系统多泵组的优化启停策略,以及除盐水系统(EDI/RO)的运行状态监测与自动化控制,确保稳定、高质量的除盐水供应。 5.3 输煤与灰渣处理自动化 设计了基于皮带跑偏、堆料高度和物料堵塞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输煤系统监控与故障预警系统。灰渣处理系统则侧重于自动化喷射与卸载控制。 --- 第六部分:安全仪表系统(SIS/ESD)的工程实施 SIS系统是保障人身和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设计独立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6.1 SIS的独立性与设计规范 详述了SIS与DCS在硬件、软件和安装上的物理隔离要求,以及基于IEC 61508/61511标准的可靠性等级(SIL)的确定与验证过程。 6.2 关键安全联锁(Trips)设计与验证 详细列举了锅炉、汽轮机、电气设备的关键跳闸逻辑矩阵,以及系统投入前后的逻辑有效性测试(FAT/SAT)流程。 6.3 紧急停车(ESD)系统的优化 介绍了紧急停车按钮和自动紧急停车系统的集成设计,确保在极端工况下能以最安全的方式退出运行。 --- 第七部分:自动化系统的人机界面(HMI)与信息集成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高效的人机交互界面,提高操作人员的决策效率和信息获取能力。 7.1 友好型HMI设计原则 遵循人因工程学原理,设计了适应电力运行特点的图形界面标准,包括报警管理、趋势分析和操作确认流程的可视化设计。 7.2 制造执行系统(MES)与操作员信息系统(OIS) 介绍了如何将DCS数据集成至MES层,实现生产调度、操作记录、能耗分析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并构建操作员绩效评估模型。 7.3 历史数据库管理与数据挖掘 探讨了长期历史数据的有效存储、索引和检索技术,为设备状态监测(CMS)和故障后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 第八部分:先进状态监测与预测性维护集成 面向工业4.0,本书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数据驱动技术实现设备的主动健康管理。 8.1 振动监测系统(CMS)与控制系统的交互 讲解了汽轮机高精度振动监测系统的安装标准、数据采集频率和在线频谱分析技术。重点阐述了CMS报警信号如何反哺至DCS,以实施预防性降负荷。 8.2 预测性维护(PdM)算法应用 引入了基于剩余使用寿命(RUL)的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关键部件(如汽封、轴承)的温度、振动和润滑油特性,预测潜在故障时间,指导维护计划。 8.3 故障诊断与专家系统 介绍了基于规则集和机器学习方法的故障诊断系统架构,旨在实现对突发故障的快速定位和提供推荐的恢复操作步骤。 ---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案例分析均来源于超超临界和先进燃煤机组的实际工程项目。 系统集成视角: 强调锅炉、汽机、电气、辅机控制的整体协调,而非孤立的单元控制。 前沿技术导向: 充分融入了工业物联网(IIoT)、高级分析和人工智能在电厂自动化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适合作为火力发电厂设计院、电厂运行维护部门、自动化设备供应商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用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充满了“应”、“必须”、“不得”等强制性用语,这在规范性文件中是必要的。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初级工程师而言,阅读体验并不算友好。缺乏图示化的流程分解和核心概念的深入浅出解释。比如,对于“动态称重误差的系统性补偿”这一核心技术点,书中多以公式和参数要求呈现,对于为什么选择这个特定的补偿模型,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实际工程中的局限性,解释得不够直观。我曾经设想,如果能在关键章节后附上一些经典的工程图解,或是对一些术语进行更清晰的背景介绍,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仅仅是专家的参考手册,也能成为专业院校教材的有力补充。目前来看,它更像是面向已经熟知领域内所有行话的资深工程师的内部参考文件。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电力设备维护的资深技术人员,我阅读这份标准的目的,主要是想对比新旧版本之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标准上的飞跃。我对标定精度、校验周期、以及与DCS系统的接口规范尤为关注。坦白讲,这本书在程序性和规范性上做得无可挑剔,它清晰地界定了合格产品的“及格线”。但让我感到略有遗憾的是,它对于那些已经超越行业基本要求的“最佳实践”探讨不足。例如,在电磁干扰(EMI)防护方面,标准给出了基本的屏蔽要求,但对于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不同厂家的抗干扰材料的实测对比数据或失效分析案例,这本书并未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比如针对5G或工业物联网(IIoT)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性和实时性,标准应当如何演进。这本书更像是对现有成熟技术的“固化”和“规范化”,而非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引导”和“激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掌握了如何确保一台设备符合现行标准,但对于如何让这台设备在未来十年内保持领先的竞争力,这本书提供的灵感非常有限。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朴实无华,封面上的信息排列得非常工整,一看就是那种严格遵循行业规范的出版物。我本来是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电子称重式给煤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复杂环境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迭代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深度分析,比如针对煤种变化、粉尘爆炸风险控制、或者是在极端温度下的长期可靠性测试数据。然而,这本书更多地像是一部技术规范的汇编,它精确地列举了各个部件的性能指标和安装要求,对于那些希望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得更好”的工程师来说,信息密度虽然高,但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却显得有些单薄。我翻阅了关于传感器选型和数据传输协议的部分,感觉它更多是在“规定”应该用什么,而不是深入剖析不同技术路径之间的优劣权衡。例如,对于动态标定算法的迭代和优化,这本书似乎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缺乏对近几年新兴智能算法在提高称重精度和减少维护频率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的详细描述。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远程诊断和预测性维护集成方面的讨论,毕竟在智能工厂的大趋势下,设备的操作手册式描述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技术前沿需求了。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对于设备的维护周期和寿命评估标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相对保守的。它规定了定期的检查和维护项目,但对于如何利用现代传感器数据(如振动分析、电流谐波监测等)来制定“基于状态的维护计划”(CBM),这本书似乎没有触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时间跨度略显陈旧,它更像是基于传统定期维护模式下制定的标准。在如今强调“停机成本最小化”的时代,依赖固定的时间表进行维护已经不再是最经济高效的方式。我原本期待看到行业领跑者们是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来预测设备潜在故障的,从而将维护活动精确到“需要”发生的那一刻。这本书在“预防性维护”方面做得不错,但在“预测性维护”这一前沿领域,它显得有些沉默,这使得这本书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保守的维护策略所限制了。

评分

从采购和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统一的“验收基准”。它详尽地描述了测试方法和验收参数,这对于招标文件的起草和现场的质保验收工作无疑是极大的便利。然而,我注意到在设备的模块化设计和互换性标准上,描述得相对保守。考虑到当前供应链的复杂性和快速迭代的需求,如果标准能更进一步鼓励或规范设备的关键模块(如称重传感器单元、控制器模块)的开放接口和标准化尺寸,那将极大地降低未来系统升级的复杂度和成本。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单机性能”的考核,对系统集成层面的思考似乎着墨不多。例如,在应对短期内的超负荷运行或非设计工况下的应急处理流程上,标准虽然有所提及,但缺乏对操作人员在突发状况下的决策支持体系(Decision Support System)的规范性要求。我更希望它能像一份高级操作指南,而不仅仅是一份合格证书的颁发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