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年鉴 [2012 Yearbook of Anhui Tobacco Monopoly Bureau(Corporation)]

2012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年鉴 [2012 Yearbook of Anhui Tobacco Monopoly Bureau(Corpor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建江 编
图书标签:
  • 安徽省
  • 烟草专卖
  • 年鉴
  • 2012
  • 行业报告
  • 经济数据
  • 统计资料
  • 政策法规
  • 企业信息
  • 安徽经济
  • 烟草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0284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671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2012 Yearbook of Anhui Tobacco Monopoly Bureau(Corpor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字数:8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2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年鉴》是系统地记述安徽烟草商业系统(以下简称全省系统)专卖管理、卷烟营销、烟叶生产与经营、企业管理与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自2006年以来,已出版六卷,本卷是第七卷。本卷翔实记载了全省系统2012年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对认识和研究安徽烟草商业系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也为读者了解和认识安徽烟草商业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2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年鉴》基本保持往年的编纂框架。全书分为概况、领导与机构、重要报告、重要文件、烟草专卖管理、卷烟营销、物流建设、烟叶生产与经营、管理与服务、全省系统各单位、光荣榜、公益事业、报刊文萃、大事记等十四个栏目。

目录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概况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2012年概况
资料1:全省烟草商业企业2012年主要指标分析表
资料2:全省烟草商业企业2012年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分析表
资料3:全省烟草商业企业2012年分类别卷烟销量分析表
资料4:全省烟草商业企业2012年分牌号卷烟销量分析表
资料5:全省系统2012年主要财务指标总表

领导与机构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领导成员
全省系统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2012年内部机构一览表
全省系统各单位内部机构设置情况

重要报告
姜成康局长、李克明副局长视察安庆烟草时的讲话
姜成康局长,何泽华、李克明副局长视察安徽烟草商业时的讲话
何泽华副局长视察马鞍山烟草商业时的讲话
何泽华副局长视察宣城烟草商业时的讲话
何泽华副局长视察皖南烟叶公司时的讲话
何泽华副局长视察铜陵烟草时的讲话
国家局副局长赵洪顺在安徽省局(公司)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
安徽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报告
在全省系统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在省局(公司)党组中心组第三季度学习会暨半年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全省烟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在省局(公司)党组中心组2012年第四季度第一次集中学习(扩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安徽省烟草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摘要)
深化应用加快集成突出服务推动全省系统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在2012年全省烟草商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
严格规范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全省投资项目管理水平
——在全省烟草商业系统投资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在省局(公司)党组中心组第三季度学习会暨上半年工作汇报会上的总结讲话
在安徽省烟草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改善运行调控 保持良好状态 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水平(摘要)
——在全省党组中心组2012年第四季度第一次集中学习(扩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系统深入开展 “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视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强化执行深度推进“两项工作”
——在全省系统整顿规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省局(公司)“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教育实践活动片区经验交流会总结讲话
在省局(公司)推进“235”教育实践活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明确定位提升能力 筑牢基础 努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现代复烤企业
——在华环公司2012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滁州市局(公司)全面提升创建优秀县级局工作推进会暨安全标准化文件发布会上的讲话
……

重要文件
烟草专卖管理
卷烟营销
物流建设
烟叶生产与经营
管理与服务
全省系统各单位
光荣榜
公益事业
报刊文萃
大事记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证研究(1949-2000)》图书简介 书名: 二十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证研究(1949-2000) 作者: 王建国,李明华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5年 页数: 980页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301-25889-2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至2000年)长达半个世纪中国教育事业进行的一次系统、深入、多维度的实证性研究。它不仅梳理了这一时期教育政策、制度变迁的宏观脉络,更着重于从微观层面揭示各项教育改革实践对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个体命运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第一部分:新中国教育体制的奠基与探索(1949-1976) 本部分聚焦于建国初期,教育如何迅速转向服务于国家建设的中心任务。研究详细分析了仿苏教育模式的引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期尝试、以及工农兵学员进入高等学府的政策效应。重点章节探讨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政策的极度波动性对知识代际传承的中断性影响。作者通过查阅大量中央及地方教育部门的内部档案和当时的报刊资料,构建了这一时期教育资源的配置图谱,尤其关注了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功能定位。研究指出,尽管政治运动对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但“扫盲运动”的巨大成功,为后续的教育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改革开放与教育思想的解放(1977-1989)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教育迎来了拨乱反正的历史机遇。本书将此阶段视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期”。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恢复高考制度及其对社会公平的深远意义、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对高校学术环境的重塑、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制定与实施的初期挑战。作者引入了计量经济学模型,量化分析了1977年后高等教育毕业生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同时,本书并未回避争议,对“学费化”的早期试点、以及“教考分离”的探索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揭示了政策制定者在平衡教育普及与教育质量提升之间的复杂权衡。 第三部分:教育市场化转型与质量标准的重构(1990-2000)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化,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和结构性调整。本研究深入剖析了“211工程”的战略目标与实施效果,评估了其对中国顶尖大学全球竞争力的塑造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本书详细考察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战的胜利经验,并对比分析了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趋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通过对大量基层学校的田野调查数据,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初步建立对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此外,本书首次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变化与社会阶层流动性进行了交叉分析,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提供了坚实的教育学佐证。 方法论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严谨的“实证”取向。研究团队不仅依赖于官方统计年鉴,更广泛地发掘和使用了下列一手资料: 1. 教育行政文件汇编: 首次系统性地整理了从教育部到地方教育厅局的数百份重要政策文件。 2. 教育统计微观数据: 选取了1985年、1990年、1995年三次全国性的教育普查的原始抽样数据进行再分析。 3. 口述历史访谈录: 访谈了数十位曾参与关键教育决策的教育家、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线教师,还原了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境与思想转变。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和历史文献学的视角——本书力求超越以往侧重宏大叙事的教育史著作,提供一个更加精细、可供检验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模型。 研究价值 本书不仅是对过去五十年中国教育历程的权威性回顾,更为当前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参照系。它揭示了教育进步的内在逻辑与外部制约因素,对于政策制定者、教育研究者乃至所有关心中国未来发展的读者,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书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期,教育是如何塑造(或未能塑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带着一种近乎考古的心态在翻阅,想象着那些当年在卷宗里忙碌的干部们,他们如何将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小心翼翼地编纂成册。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是典型的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政府出版物风格,字体选择偏向宋体与黑体交替使用,图表虽然数据详实,但可视化处理略显陈旧,缺乏现代图表设计中那种直观的冲击力。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创新项目孵化或是技术升级的案例研究,比如当时安徽烟草在物流信息化建设上是否有任何突破性的尝试?或者,在面对日益严格的健康倡议时,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CSR)方面有哪些具体的、可量化的行动?但翻过那些关于“安全生产月”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段落后,我发现关于“创新”和“变革”的叙事,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和量化成果展示。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数据仓库前,知道宝藏就在那里,但没有一个明确的检索工具能帮你快速定位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那颗“明珠”。它更像是那个时代的“官方剪影”,精确地描摹了机构的轮廓,但色彩略显单调,少了些许鲜活的、能反映时代脉搏的细节。

评分

从装帧的实用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装订质量是值得肯定的,它显然是为了长期存档而设计的,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比较厚实,不易褪色。我对比了其他省份的同期年鉴,发现安徽的这本在信息披露的“广度”上做得不错,几乎覆盖了所有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范围。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广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例如,关于基层卷烟销售网络布局的章节,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零售终端的覆盖率分析、不同销售渠道的利润贡献比重,甚至是对“烟草店主”这一群体收入状况的侧面反映。然而,呈现给我的,多是关于“网络优化”、“终端形象提升”等抽象的行政目标,具体到每一个县市的数据对比和成效评估,则变得非常模糊或缺失。这就使得读者无法建立起一个关于市场终端运作的立体模型,只能停留在宏观的、行政化的描述层面。对于想了解“烟草零售终端”这一微观经济细胞如何在新政策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年鉴提供的参照价值非常有限,更像是给行业管理者看的“KPI达成情况表”,而非给市场分析师准备的“市场诊断报告”。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年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官方”气息,装帧设计虽然算不上多么新潮,却透着一股稳重可靠的感觉,封面上那几个烫金的字,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让人立刻联想到机构的严肃性与历史的沉淀。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当年安徽烟草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分析报告的,期待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关于政策导向的蛛丝马迹,毕竟,涉及到专卖局层面的资料,往往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自上而下的视角。然而,当快速浏览目录时,我发现更多的是对组织架构变动、人事任命、以及年度工作会议纪要的详尽记录。这些内容无疑是存档价值极高的,对于需要追溯特定时间点机构运作脉络的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库”。但对于一个更关注产业经济学和市场竞争动态的读者而言,这些信息如同骨架,虽然结构完整,但血肉——那些关于消费者行为变迁、营销策略创新,或是具体到某个地市级分公司在市场开拓上的独到经验——似乎被刻意地、或仅仅是出于年鉴的惯性,给稀释了。整体感觉上,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面向内部的“工作总结汇报”,而非一本面向外部、试图进行深度行业解读的“商业评论”。它忠实地记录了“发生了什么”,但对于“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则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需要读者自行在海量的数字和组织报告中穿针引线,自行构建意义。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让人产生了一种“应该很有料”的错觉,但实际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在官方文件海洋中的“耐力赛”。我尝试从其历年大事记中寻找一些关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烟草专卖制度改革的讨论片段,毕竟安徽作为中部省份,其政策执行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关系,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样本。然而,这些内容往往被高度概括,例如“某某会议胜利召开,某某精神得到传达贯彻”,这种表述虽然严谨,但对于追求深度分析的读者来说,信息密度极低,读完一段,感觉信息增量几乎为零。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具有争议性或者探讨性的文字,比如当年在烟叶收购价格谈判中,政府、烟农和收购方之间的博弈细节;或者在特定年份,面对跨区域走私或假冒伪劣产品的挑战时,监管部门采取了哪些非标准化的应对措施。这本年鉴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引起“讨论”和“分歧”的内容,将所有信息都打磨得光滑、中立,从而在维护机构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献的批判性价值。它像一面完美的镜子,清晰地反射出机构希望被外界看到的形象,但镜子背面隐藏的故事,则无从得知。

评分

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丝人文关怀的痕迹,毕竟,即便是一个专卖机构,其工作也与千家万户的生计息息相关。我翻阅了关于“职工培训”和“工会活动”的部分,期待看到一些感人的、关于基层员工成长和奉献的故事,或是对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的优秀员工的表彰细节。我本以为,在这些偏重“人”的部分,能看到更多鲜活的叙事。但事实是,这部分内容也迅速回归到正式的公文语态,例如“组织了XXX次政治理论学习”、“圆满完成了XXX项团建活动”。这进一步强化了全书的基调——一切都是为了机构的整体目标服务,个体的经历和感受被高度集体化和符号化了。我理解,年鉴作为一种特定的文献类型,其首要任务是记录机构的正式成就,但如果能加入哪怕一小部分的、经过筛选的、能展现行业从业者工作状态和情感侧面的“侧记”或“访谈摘录”,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会大大提升。目前的版本,虽然在信息量上是充实的,但在“可读性”和“人情味”上,则显得过于寡淡,读完后,只留下一个庞大、高效但略显冰冷的机构印象,缺乏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情感锚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