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CJ40-16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十六)

16CJ40-16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十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防水
  • 防水系统
  • 建筑构造
  • 防水工程
  • 建筑工程
  • 屋面防水
  • 地下防水
  • 渗漏防护
  • 建筑材料
  • 施工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518205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8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图集是以河南金拇指防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防水系统和防水材料在建筑防水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为依据编制的。
  图集内容主要包括:说明、材料介绍及适用部位、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材料选用表、各使用部位构造做法及相关构造节点详图。图集条理清楚,选用方便,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该图集适用于全国各地区民用建筑及工业建筑的地下、屋面、室内等部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以及地铁、隧道及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和施工。

目录

说明 2
说明和防水层材料选用表 6
防水层材料选用表 7
地下工程防水构造做法选用表 8
地下工程防水节点大样 10
地下工程桩头、后浇带防水构造 11
地下工程底板、顶板、外墙变形缝防水构造 12
管廊、隧道防水构造 13
屋面防水构造做法选用表 14
平屋面防水节点大样 16
坡屋面防水节点大样 19
种植屋面防水节点大样 20
地漏防水节点大样 22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构造(机械固定法) 23
单层防水卷材屋面构造(满粘法) 26
附录金拇指防水材料主要性能指标 28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16CJ40-16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十六)》之外的其他建筑构造主题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全面涵盖广泛的建筑工程领域,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防水构造内容。 --- 建筑工程系列专题图集:结构、围护与设备集成构造详解 本系列图集汇集了当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最为关键和复杂的技术环节,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提供全面、详尽、可操作的构造图示与技术标准。本卷重点聚焦于主体结构体系、高性能外围护系统、复杂连接节点处理以及关键机电设备的集成安装,旨在提升建筑的整体性能、耐久性与使用效率。 第一部分:主体结构精细化构造(共涵盖约 550 页内容)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以及新型复合结构在复杂荷载条件下的构造要求与施工工艺。 1. 基础与地下结构构造优化 本章细化了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支护技术、超厚底板的配筋控制、后注浆工艺的应用标准,以及针对高水压区域的止水系统设计。重点包括: 桩基础与筏板连接节点: 详细展示了不同类型桩顶与筏板的锚固构造,包括斜向受力桩的处理方式和后植筋的粘结锚固技术。 地下室外墙与底板交接缝处理: 涵盖了永久性止水带(如膨胀型/非膨胀型)的安装位置、搭接要求,以及混凝土二次浇筑界面(冷缝)的结构加强措施。 抗浮设计与配重构造: 针对低洼地区或地下室较多的建筑,提供了可靠的抗拔桩锚固构造与压重块的连接详图。 2.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剪力墙结构构造 该部分侧重于构件交接处的应力传递与配筋构造,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和延展性。 梁柱节点构造: 详细解析了暗柱、开口楼板洞口周围的箍筋加密区、纵筋锚入深度控制,以及在抗震框架中核心区与次梁的配筋搭接详图。 楼板与墙体连接: 针对不同厚度楼板与剪力墙的拉结筋布置、伸缩缝处理、以及预埋套管周围的配筋加强环详图。 后植钢筋与结构修复构造: 提供了化学锚栓植入深度、植筋间距规范、以及针对裂缝的结构灌注修复的构造要求。 第二部分:高性能建筑围护系统构造(共涵盖约 600 页内容) 本部分是图集的核心内容之一,聚焦于如何实现建筑外围护的气密性、热工性能、耐久性与维护便利性,而非单纯的防水功能。 1. 幕墙与金属板系统的连接节点 本章针对不同类型幕墙(点支式、单元式、吊挂式)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进行详尽阐述,确保传力清晰、位移适应性强。 主体结构预埋件与幕墙龙骨连接: 详述了不同荷载等级下的万向节连接件、滑移支座的构造布局、预埋件的锚固深度与防腐处理。 单元幕墙的层间伸缩与沉降节点: 提供了应对建筑不均匀沉降和热胀冷缩的节点构造,包括竖向位移补偿器的安装要求和压力平衡腔体的构造细节。 金属板材(铝塑板、钛锌板)的背衬构造: 重点展示了通风背腔的构造层级、防潮层与保温层的衔接处理,以及金属板的搭接与收边构造。 2. 屋面系统与热工构造集成 本部分不再关注传统的防水卷材铺设,而是聚焦于实现高性能热工隔离与结构保护的系统构造。 种植屋面结构构造: 详述了防水层之上的排/蓄水层、隔离层、种植介质层的构造厚度、荷载计算分配,以及出入口处的泛水处理。 倒置式保温屋面系统: 详细解析了将保温层置于防水层之上的构造层级,包括耐压找坡层、保护层与饰面层的系统搭接,重点在于防止热桥效应。 坡屋面与平屋面构造节点的细化: 包括天窗周边、女儿墙顶部的金属压顶构造、落水口与溢水口的系统集成。 第三部分:设备集成与管线穿越构造(共涵盖约 350 页内容) 现代建筑对管线综合的要求极高,本部分提供了在结构和围护体系中预留、穿越与封堵的标准化构造。 1. 暖通、给排水管道穿越主体结构的处理 本章重点解决管道与混凝土结构之间的应力隔离和密封问题。 预留洞口与封堵构造: 针对大口径管道预留洞口,提供了钢筋二次配筋的环形加强构造,以及采用膨胀水泥、密封胶等材料进行界面二次封堵的标准节点。 设备基础与减震构造: 详细展示了大型冷机组、水泵房的减震垫层构造、基础圈梁的加强配筋,以及管道接入点处的柔性接头安装要求。 防雷与接地系统在结构中的集成: 针对穿过屋面和墙体的金属管线,提供了与结构钢筋或引下线的可靠连接点构造。 2. 建筑机电深化与饰面集成节点 本部分关注室内外设备与最终饰面层之间的过渡构造。 空调冷凝水排放系统构造: 强调了坡度控制、管道支架的减振处理,以及穿越楼板时的防水套管的安装精度。 外墙设备(如新风机组、室外机)的承载构造: 提供了墙体内部的承重加强梁(牛腿)构造,以及设备与外墙饰面层之间有效的伸缩和滴水构造。 --- 图集适用标准与目标: 本图集严格依据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编制,提供了从-25米结构深处到100米以上屋面的连续性构造解决方案。它旨在减少施工现场对通用图集的“二次理解”,大幅降低因构造节点模糊导致的质量风险与后期维修成本。本图集强调的是结构安全性、热工性能的系统集成以及节点应力释放的构造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它代表了一种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最高标准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材料兼容性方面的讨论。防水系统往往是多种材料的复合体,任何一种材料的“个性”处理不当,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效。书中对不同防水涂料、卷材与基层粘结性能的相互制约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使得读者在进行材料选型时,能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它不是在推销某种单一产品,而是在构建一个整体的、可信赖的防御体系。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聚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打造“百年工程”的匠心之作。读完后,我对建筑的持久性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体量感是相当扎实的,但它巧妙地通过章节划分和模块化的设计,避免了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我发现它的结构设计很适合需要快速查阅特定节点的工程师。比如,当我在查阅某个特定类型的屋顶排水坡度要求时,可以迅速定位到相关章节,所有的相关构造图和说明都在一起,检索效率极高。这体现了编著者对目标用户使用场景的深刻洞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堆砌理论,而是直接面向工程实操需求,语言精炼,直击痛点。它更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应对各种复杂防水挑战的“扳手”和“螺丝刀”,让人感到踏实可靠,随时可以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参考和验证。

评分

我有个朋友是资深的项目经理,他跟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强调了它在“纠错”和“避免返工”方面的实用价值。听他描述,很多现场的防水失败案例,根源都在于初期设计理解上的偏差和细节处理上的疏忽。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似乎把所有可能“翻车”的地方都预设好了,并给出了标准化的、经过时间检验的解决方案。我随便翻到其中关于屋面女儿墙泛水收口的部分,那图示的细致程度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各种卷材的搭接、涂层的厚度控制、垃圾钉的固定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哪里是普通的参考资料,简直就是一份“防坑宝典”。对于追求质量和长期效益的工程方来说,这书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帮人省下未来无数的维修成本和声誉损失。读完后,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在建筑行业里,对这类标准图集的尊重程度是如此之高。

评分

啊,刚翻开这本《16CJ40-16建筑防水系统构造(十六)》,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专业气息给镇住了。说实话,我对建筑防水这个领域本来了解不多,总觉得是那种干巴巴的、全是图纸和规范的玩意儿。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处理得相当精妙,即便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感受到它在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逻辑框架。它似乎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构造节点,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防水故事”,从基础的材料特性到复杂的节点收口,每一步都有其内在的联系和必然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复杂变形缝处理的那一章,文字描述严谨而又不失条理,结合那些高清的剖面图,让人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在特定情况下必须采取特定的构造措施。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式,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规范,更是在领悟一种精密的工程哲学。它对于提升施工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绝对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编排方式,给我一种强烈的“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B、C三种做法,而是深入探讨了每种做法背后的环境制约因素——比如不同的气候带、不同的主体结构材料,甚至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功能,都会对应到不同的构造选择上。特别是关于地下工程防水卷材的施工顺序和保护层的设置,那段落的叙述,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指导。作者似乎对行业内各种“潜规则”和“经验之谈”都有所涉猎,但最终落脚点还是回归到规范和科学原理上。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即便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比如管道穿墙的密封处理,书中也用了专门的篇幅进行剖析,显示出对“细节决定成败”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