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界限

母爱的界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零露 著
图书标签:
  • 母爱
  • 亲子关系
  • 原生家庭
  • 心理学
  • 成长
  • 家庭教育
  • 情感
  • 界限感
  • 自我
  • 女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807681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242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16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试图传递给孩子们的,是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对价值的判断,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传递下去,这才是核心、本质的教育。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写给妹妹“珮嘉”的书信集,共收入书信九十余封。

  作者的妹妹珮嘉因工作原因辗转生活在澳洲、北美各地,女儿安妮在西方社会长大;而作者本人在国内,女儿琳达则在北京读书上学。姐妹两人,共同的家庭背景,却面临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教育环境,针对珮嘉与安妮在国外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女儿在国内的教育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给珮嘉的信中娓娓道来。话题涉及读书指导、母爱界限,危险的预警、中美教育的异同、刻苦学习与兴趣养成、应试教育与人生规划、冒险与安稳、出国留学的利弊、生活的目标与幸福的过程、孩子的独处与社交能力、直面制度限制与自由的争取,孩子独立性格的培养,等等。作者的每一封信都事出有因,言之有物,对东西方不同的教育环境给予中肯的评价与分析,对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关爱的界限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一封信中,虽然只是针对一个很小的问题,却能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环境带给孩子的潜在影响。作者深入观察,理性对比,讲述了教育的真谛与关爱的尺度。


作者简介

  零露,原名乔剑女,1968年出生,北京人。现任北京某大学出版社编审,专栏作家,编剧。主要为《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新西兰《先驱报》等报刊撰稿。2012年签约《读者》等媒体;在《北京晚报·五色土》开设专栏《父母之道》《家书》;同期,在新西兰《先驱报》开设专栏《母爱的界限》。

目录

Ⅰ 推荐序 最重要的是价值观的传承

Ⅲ 作者的话

[壹]

003 比老虎厉害的是什么?

006 也给孩子煮杯咖啡

009 读书不是人生的全部

011 为莎士比亚买生日蛋糕

015 乐读并非孩子的天性

018 带着孩子徜徉书海

022 诱导孩子读书的妙招

025 告诉孩子人人都会说谎

027 用烧焦的苹果代替呵斥

030 与孩子一起认识社会

032 让家长不安的素质教育

035 快乐教育的背后

[贰]

041 安静的习俗是怎样炼成的

045 说再见很难

048 享受闲暇与“吃苦”同等重要

052 “偏航”的引导

055 妈妈为什么爱吃鱼骨头?

058 发火儿就给你不高的“分儿”

060 地球为什么是圆的?

063 去冒险的理由

067 不一样的妈妈

071 让生活的历程更加迷人

[叁]

077 受到礼遇不等于得到尊重

080 在新西兰学琴

084 舞会带来的烦恼

087 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

090 让孩子面对制度

093 关于“犟嘴”的事

096 没有书店的城市

099 母爱有界

103 开办家庭读书会

106 儿童的冠军梦

109 失而复得的日记

[肆]

115 树洞不可久居

118 一张纸巾的力量

121 把孩子们带去乡下

124 我们正在逆行吗?

127 “战争”后遗症

130 舍不掉的考试人生

133 假设叛逆是合理的

136 孩子的工资怎么计算?

139 橱窗上的话梅核儿

142 考试前的心跳

145 爸爸的 U 盘

[伍]

151 母亲也是一种职业

154 考第一不是硬道理

157 眷属仍是有情人

159 刺猬之间

162 等车如人生

165 解开“舍得”的疑惑

168 从“谁更讲卫生”说起

17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73 忧虑的中年人

175 欧阳清教授的书桌

177 吝啬的姨妈

181 默写不是个好办法

184 交谈没那么简单

186 我们在忙什么?

189 安妮想要信用卡

[陆]

193 美食的前前后后

197 宅男宅女,Say you,say me

200 “批判性思维”来袭

203 听作家聊写作

205 孩子们的“幺蛾子”

208 如何为亲情保温

211 帝国大厦里的中国马

214 什刹海岸边的小葫芦

216 不被失败打垮

219 教育的秘方:复制成功?

223 讨论身边的事情

226 工人出身的读书人

228 不要抢答

231 把被子抱走

234 让人不安的早自习时间

[柒]

239 黛西姐姐的小黑板

243 优秀的风险

246 自己去趟博物馆

248 送乞丐牛角面包

251 马可家的圣诞树

254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257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

260 老妈要看演唱会

263 博物馆里的瞌睡虫

266 遇到坏孩子

[捌]

271 说说“费力不讨好”

273 一件旗袍

276 教孩子说“不”

279 “加塞儿”有理

281 “小布头”的去留

284 讨厌的室友

286 衣衫褴褛之美

289 神话不是谎言

292 吉米的弦外之音

296 不一样的向日葵


前言/序言

  这本书之所以最终选择以写信的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是期望这种古老的形式能不断地提示我们:教育原本就是一件质朴、平凡的工作。而同样古老的还有这本书的内容——母爱。事实上,这本书的手稿并非为著书立说而作,只不过是一封封家书的集合。近十年里,妹妹一家辗转于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12岁大的安妮也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下接受着差异悬殊的教育。我们身为孩子的父母和长辈,在安妮的成长过程中虽然为此付出了额外的努力,却也意外地看到东西方国家在教育理念上不同的风格,同时也被激发出很多以往被忽略的思考,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关于“母爱”。五年前,在伦敦的泰晤士河边,一对天鹅父母护佑一只灰色天鹅宝宝的情景使我们全家一直念念不忘;而更能拨动人心弦的母爱则出现在三十多年前的一部日本纪录片中:小狐狸被深爱它们的父母坚决地赶出巢穴,被迫开始独立生活。由此看来,母爱,不仅是人类文明赋予它丰富的内涵,连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也以各自的方式注释着母爱永恒的光彩。正是因为这个话题的久远和不衰的特性,才会使我们不会轻易丢掉这个世代相传的主题。打开互联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汉字“母爱”,与其相连最多的一个词非“无限”莫属。母爱无限,这植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千古不变,是我们身为孩子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尽显怜爱的写照,更是我们作为儿女感恩双亲的动力。特别是对于现在只有一个孩子的中国年轻父母而言,总是恨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肩上,而将所有的爱都心甘情愿地倾注给自己的孩子,这便是我们现代家庭对于“母爱无限”最满意的诠释。然而,促使我对此反思的却是女儿与我共进午餐时一句好奇的发问:“妈妈,你为什么爱吃鱼骨头呢?”母爱,在我们心目中多被呈现得如诗歌那般抽象,表现在现实中却又是那样琐碎——对孩子们衣食冷暖的关注已占据了我们心思的大半,因此,母爱的表达便自然会显得过于具体而缺少理性的智慧——健康的体魄只是人生的基础而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全部。从上面的两个来自自然界的例子中,想必读者会很快理解那个“界限”的所指。正像我们所见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孩子们承担许多本应是他们的责任——我们的肩上时常会不自觉地背起孩子的书包,我们还会亲自演算本是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我们生怕孩子们幼小的身体承受不了书包的重压,脆弱的心灵抵挡不住老师的批评。我们指望着一切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去面对和承担。

  从上面的两个来自自然界的例子中,想必读者会很快理解那个“界限”的所指。正像我们所见到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为孩子们

  承担许多本应是他们的责任——我们的肩上时常会不自觉地背起孩子的书包,我们还会亲自演算本是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我们生怕孩子们幼小的身体承受不了书包的重压,脆弱的心灵抵挡不住老师的批评。我们指望着一切等他们长大以后再去面对和承担。



《光影织梦》 序章:尘封的画卷 古老的阁楼里,尘埃在斑驳的阳光下跳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书卷气和岁月沉淀的霉味。莉莉丝,一位年过半百、气质温婉的女子,小心翼翼地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箱。箱子里,整齐地码放着一叠叠泛黄的书信,还有几本磨损严重的画册。她知道,这些是母亲留下的,是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她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却又有所迟疑的宝藏。 莉莉丝的母亲,艾莲娜,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她的作品曾在某个短暂的时期内引起轰动,但后来却渐渐隐匿于公众视野,直到生命的尽头。她留下的这些物件,仿佛是她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一角,等待着被揭开。莉莉丝一直认为,她对母亲的理解,仅限于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个为家庭操劳的妻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感到,在那个熟悉的温柔面孔之下,还隐藏着一个她从未真正触碰过的灵魂。 母亲的画册,色彩依旧鲜艳,笔触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忧郁。画中人物的眼神,时而迷茫,时而渴望,时而又带着一丝决绝。那些风景,或是风雨交加的海边,或是荒凉孤寂的山谷,无不透着一种难以摆脱的孤独感。莉莉丝的手指轻轻滑过画册的封面,一种莫名的情感涌上心头。她知道,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画作,而是母亲内心的独白,是她用色彩和线条诉说的故事。 第一章:画笔下的青春 信件的署名,是“艾莲娜·贝尔”。日期回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时,艾莲娜还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轻女子。信件的收件人,是一位名叫“马克西姆”的男子。从字里行间,莉莉丝窥见了母亲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马克西姆,一位才华出众的小提琴家,他的音乐如同他的灵魂一般,炽热而奔放。他与艾莲娜的相遇,如同两团火焰在黑暗中碰撞,瞬间点燃了彼此的世界。他们的爱,如同盛夏的野花,肆意绽放,充满了激情与浪漫。在信中,艾莲娜描绘了他们的约会,在卢浮宫的星光下,在塞纳河畔的微风中,他们的身影交织在一起。马克西姆的音乐,成为了她灵感的源泉,她的画作也因此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充满生命力。 “亲爱的马克西姆,”一封信的开头这样写道,“你的音乐如同最美的晨曦,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我曾以为,我的世界只有画布的白色,直到你的旋律注入,我的色彩才因此变得丰盈而炽热。我渴望将你眼中看到的星辰,指尖弹奏的乐章,都一一烙印在我的画布上。你是我此生唯一的缪斯。” 莉莉丝读着这些文字,仿佛能看到年轻的母亲,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手中紧握着画笔,将她对马克西姆的爱,转化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她甚至在画册中找到了一幅署名为“致我的马克西姆”的画作,画中是一位年轻的男子,眉眼间带着音乐家的忧郁与浪漫,他的手指仿佛正拨动着无形的琴弦。 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他们最美好的时光里,悄然转动。 第二章:命运的岔路 信件的语气,逐渐从甜蜜转向了担忧,再到最终的绝望。莉莉丝的眉头紧锁,她知道,这段感情并非一帆风顺。 原来,马克西姆的家庭背景复杂,他的音乐才华也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剧烈的改变。信中提到了一些模糊的词汇,例如“意外”、“迫害”、“流亡”。莉莉丝隐约感觉到,马克西姆似乎卷入了一场她无法理解的政治漩涡,或者,是某种权势的较量。 “我害怕,”一封信的末尾这样写道,“我害怕你离开我,我害怕这个世界会将你吞噬。昨夜,我梦见你站在海的尽头,背影被狂风吹散,我伸出手,却只抓住一把冰冷的空气。艾莲娜。” 画册中,也有了新的变化。那些曾经充满阳光的风景,开始被阴影笼罩。画中的人物,眼神中充满了痛苦和挣扎。一幅名为《破碎的旋律》的画作,将一把断裂的小提琴置于荒芜的田野中央,黑色的乌鸦在空中盘旋,预示着不祥。 莉莉丝的心,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她一直以为,母亲的艺术风格是她自身的选择,是她内在的情感表达。但现在,她意识到,这些画作,很大程度上,是她对现实遭遇的写照,是她内心痛苦的呐喊。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马克西姆,”又一封信中写道,“我知道你有多么想为你的音乐争取属于你的天空,但这个世界太残酷了。也许,我们必须分开,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我不能让你因为我而失去一切。” 莉莉丝的心,随着母亲的文字,跌宕起伏。她无法想象,年轻的母亲,是如何承受这份沉重的爱与离别的痛苦。 第三章:静默的绽放 信件戛然而止。最后一封,是马克西姆的回信,字迹潦草,充满了不舍和挽留。但他并未能阻止命运的安排。 艾莲娜独自一人,带着她对马克西姆深深的爱,和对这个世界残酷的体悟,继续着她的艺术生涯。然而,她的画风,从此变得更加内敛,更加深刻。那些曾经炽热的色彩,被沉静的色调取代,那些奔放的笔触,变得细腻而充满力量。 莉莉丝翻阅着画册的后续部分。那些画作,不再直接描绘爱情,而是将情感投射到更广阔的世界。一幅幅描绘战争的残酷,描绘人性的挣扎,描绘自然的力量与渺小。她看到,母亲的画,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而是对生命、对现实更深层次的思考。 “孤独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一幅画的背面,母亲用娟秀的字体写下这句话。 莉莉丝也找到了关于她出生的记录。在马克西姆离开后不久,艾莲娜发现自己怀孕了。她选择了独自承担,并将这份爱,倾注在未出世的孩子身上。她给莉莉丝起名,寓意着生命中的光芒,希望她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莉莉丝抚摸着母亲的画作,仿佛能感受到母亲在创作时的每一个瞬间。她想象着母亲,如何在孤独的画室里,用画笔诉说思念,如何在孕育新生命的同时,用艺术的力量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 她看到了母亲的坚韧,看到了母亲的才华,看到了母亲作为一位女性,在那个年代,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与牺牲。母亲的艺术,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她对生命最深沉的礼赞。 第四章:血脉的传承 莉莉丝的人生,并没有如她母亲那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向巅峰。她选择了更为平实的职业,过着安稳的生活。然而,她内心深处,始终流淌着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她常常会对着母亲的画作,沉思良久。 母亲的画,如同她内心深处的镜子,映照出她自己从未意识到的一些情感和渴望。她开始理解,为何母亲会选择在事业巅峰期隐退,为何她总是带着一丝淡淡的忧郁。那份对爱情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都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一生。 她也渐渐明白,母亲并不是一个脆弱的女人,而是一个在绝境中,依然选择用艺术来表达生命、来寻找慰藉的战士。母亲的画,是对爱与失去的祭奠,也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赞歌。 在阁楼的角落里,莉莉丝发现了一个小巧的木盒。打开它,里面是一枚精致的银质胸针,上面雕刻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在胸针的背面,刻着一行小字:“给我的艾莲娜,永不凋零的爱。” 莉莉丝知道,这是马克西姆留下的信物。她将胸针紧紧握在手中,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她抬起头,看向窗外。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金黄,绚烂而温暖。她突然感到,母亲留给她的,不仅仅是那些画作和书信,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对爱的坚持。 莉莉丝决定,将母亲的作品,重新整理,并公之于众。她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艾莲娜·贝尔这位才华横溢的女画家,她用一生去描绘的,那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坚韧的,永不凋零的生命画卷。 《光影织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一位画家一生经历的书,它更是一曲关于爱与失去,关于坚持与传承的生命颂歌。它揭示了,在艺术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情感波澜,又有着怎样的生命力量,在寂静中,悄然绽放。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一本名为《无声的呼唤》的书,我深深地被书中所描绘的母子关系所打动。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母亲,她倾尽所有去爱她的儿子,为他铺平了所有道路,试图将他与世间的风雨隔绝。她的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儿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然而,随着儿子的成长,他开始渴望挣脱这张网,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世界,去犯属于自己的错误,去品尝属于自己的苦涩与甘甜。书中对这种挣扎的刻画尤为细腻,母亲的忧虑、不舍,儿子的迷茫、反叛,都写得入木三分。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许多家庭的缩影。这种“用力过猛”的爱,既是母亲强大的守护,也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桎梏。作者没有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呈现了这种复杂情感的纠缠,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究竟怎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付出,还是适时的放手?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心中最柔软也最纠结的部分,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海浪与礁石》的小说,它以一种极为诗意和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独立与依赖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孤岛上,岛上的居民世代依附于海浪带来的馈赠而生存,却也时刻承受着海浪的无常与破坏。其中有一对母女,母亲是岛上最年长的智者,她深谙大海的规律,也尽力保护着女儿免受风暴的侵袭。然而,女儿的心却向往着海平面之外的广阔世界,她渴望乘风破浪,去探索未知。小说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象征了亲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羁绊。母亲的爱,如同礁石般坚固,抵挡着一切可能的危险;而女儿的渴望,则如海浪般澎湃,想要冲破束缚,奔向远方。书中关于“家的意义”和“自由的代价”的探讨,让我深思。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的起伏,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方式,每一个画面,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哲理的韵味,读完后,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指南《成长轨迹:父母的智慧引航》,虽然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提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但其中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也让我颇有启发。作者以大量的案例分析,阐述了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支持类型,以及父母如何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来适应这些变化。书中提到了“鹰的育儿法”,强调了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同时又在关键时刻提供指导和保护,让孩子在摔倒中学会站立,在挑战中获得成长。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父母的爱就像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盏灯,既要照亮前方的路,又不能完全取代孩子自己的行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教你如何在“放手”和“扶持”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煽情的叙述,也没有道德绑架,而是以一种冷静、理性的视角,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对照自己的养育方式,思考着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智慧,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偶然间翻开了一本名为《星空下的约定》的书,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维系的书籍。它没有聚焦于某一种特定的关系,而是更广泛地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如何建立信任、理解和支持。书中描绘了不同家庭背景下的人物,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境,但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家庭这个港湾始终是他们最温暖的依靠。其中有一段关于“放飞与牵引”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既要给予对方自由飞翔的翅膀,也要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提供最坚实的后盾。这种“放飞”并非绝情,而是一种信任的表达;“牵引”也并非控制,而是一种深沉的关怀。这本书的语言平实而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触及人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家庭的意义,理解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经营和维护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力量,也更加珍视身边的家人。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学著作《破茧成蝶:自我实现的旅程》。这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的内在需求,以及如何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接纳来实现个人价值。书中提到了“独立自主”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孩子最终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而父母的责任在于引导而非包办。书中详细阐述了,当父母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时,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能力发展。这种“过度”的行为,往往源于父母的爱和担忧,但其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这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模式,并学习如何打破束缚,实现真正的自我。它鼓励读者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拥抱不确定性,并在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成长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可能性的过程,而自我实现,则是这条旅程中最闪耀的终点。

评分

看名字就入了,还没有看

评分

质量挺好,特别实用,价格也不贵,赞

评分

以前买书基本在当当,只是偶尔在京东买,现在发现京东真的不错,发货神速,有各种优惠,决定弃当从京!

评分

经典读本,抽时间慢慢看

评分

真的很好,受益匪浅

评分

封面暖暖的色调就像暖暖的母爱,喜欢这本书。

评分

真的很好,受益匪浅

评分

东西很好,送货速度很快,赞!

评分

还没看还没看还没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