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表演本科教程

戏剧表演本科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翼 著
图书标签:
  • 戏剧表演
  • 表演教学
  • 本科教材
  • 戏剧教育
  • 舞台艺术
  • 表演技巧
  • 戏剧理论
  • 高等教育
  • 艺术类
  • 表演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972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54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本串联大学四年课程的教材,一次学习表演的旅程!
  本书是一本可供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多科性大学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学习的专用教材。它在过去三段式表演教学(基础训练——小品阶段、创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基本技巧——片段阶段、完整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多幕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镜头前表演、毕业大戏排演、毕业论文撰写,以及表演实习周教学等相关内容,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链条,目的在于通过这本教材使学生较清晰地了解表演专业学习的全过程,提纲挈领地帮助教师指导教学。

目录

第一编 基础训练篇
第一章 演员本身就是工具/ 2
第一节 认识自我——三位一体/ 2
第二节 寻找自我——天性的发掘与释放/ 4
第三节 放肆和克制——演员的放松与可控/ 8
第四节 集中自我——敏锐与专注/ 12
第五节 “有效的”和“天马行空的”——丰富而有度地想象/ 15
第六节 我的身体知道——演员的感知与感受/ 21
第七节 过滤自我——演员的辨析与思考/ 24
第八节 调节自我——增强演员的适应融合力/ 27
第九节 展现自我——释放表现欲/ 31
第十节 还原人物——信念的真诚与表现的真实/ 37
第十一节 张弛有度——表演中的节奏/ 39
第十二节 化身别人——形象感/ 42
第十三节 放低自我——幽默感/ 43
第十四节 屏蔽自我——第四面墙/ 44
第十五节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概述/ 45
第二章 大脑—心灵—身体/ 48
第一节  外部的限制与内部的补充——规定情境/ 48
第二节  表演的核心元素——行动/ 49
第三节 无实物与克服障碍/ 56
第四节 交流与适应/ 57
第五节 让大脑主动思考——观察生活练习与单人事件小品/ 60
第六节 让心灵积极沟通——双人、多人事件小品/ 63
第七节 学生原创作品选编/ 65
示例一:《远方的妹妹》/ 65
示例二:《香水风波》/ 68
第三章 体验生活与采风实习/ 71
第一节  实习的性质、目的、内容、要求/ 71
第二节 实习报告撰写与成绩评定/ 73
第二编 创造角色基本技巧篇
第四章 创造角色基本技巧——影视、小说、中外名著片段改编/ 76
第一节 影视、小说、中外名著片段改编对学生创造角色的辅助作用/ 76
第二节 影视片段改编剧目/ 77
示例一:电影故事片《双面胶》选段改编/ 77
示例二:电视剧《嘿,老头》片段改编/ 82
第三节 小说片段改编的文学分析/ 87
示例一:《一个女人的悲剧》/ 88
示例二:《红高粱》/ 94
第四节 中外名著片段改编的特点和基本技巧/ 99
示例一:爱情与偏见/ 101
示例二:《日出》片段/ 107
第五章 完整人物形象创造/ 114
第一节 独幕剧和风格题材戏剧/ 114
第二节 独幕剧剧目/ 119
示例一:三块钱国币/ 119
示例二:蠢货/ 127
第六章 表演综合实习/ 141
第三编 影视镜头表演篇
第七章 影视镜头表演/ 144
第一节 戏剧与影视的异同/ 144
第二节 影视人物形象的创造/ 151
第八章 影视艺术中的镜头/ 153
第一节 影视表演中的景别/ 153
第二节 拍摄的基本技巧/ 157
第三节 对摄影机、摄像机、单反机及辅助设备的认识/ 160
第九章 影视镜头表演实习/ 162
第一节 实习的性质、目的、内容与要求/ 162
第二节 实习步骤、进度与展映/ 164
第四编 毕业大戏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篇
第十章 多幕剧创作/ 169
第一节 多幕剧教学的地位及其作用/ 169
第二节 多幕剧教学的选材原则/ 170
第三节 多幕剧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73
第十一章 教学案例——原创剧目《冬至草》创作过程/ 176
第一节 剧本的选材——学院派戏剧的创作特点及其需求/ 176
第二节 剧本的创作/ 177
第三节 导演阐述——教师作为导演的职能与工作/ 220
第四节 多幕剧的教学排练计划/ 223
第十二章 毕业论文写作/ 225
第一节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的目的、工作流程/ 225
第二节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的选题/ 226
第十三章 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 228
第一节 基本要求/ 228
第二节 表演专业毕业作品(三选一)及学士学位论文(总结报告)规范/ 229
第十四章 毕业作品展演与论文的答辩/ 231
第一节 答辩规则/ 231
第二节 成绩评定标准/ 232
第三节 毕业作品(论文)的归档要求及质量管理/ 233
附件1:毕业作品(论文)计划申请书/ 235
附件2:毕业作品策划书模板/ 237
附件3:实习单位鉴定表/ 239
附件4:论文(总结报告)格式/ 240
附录:指定阅读书目和剧本/ 243
后 记/ 246

戏剧表演本科教程 以外的图书内容简介 一、 舞台管理与技术实务 书名:《舞台运营与幕后技术:从概念到执行的完整指南》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戏剧制作中至关重要的舞台管理和技术支撑领域。它不仅仅关注演员在台前的表现,更详尽地剖析了舞台运营的各个层面,旨在培养具备全面剧场技术素养的专业人才。 第一部分:舞台设计与空间构建 剧场空间分析与适应性设计: 详细解析了不同类型剧场(黑匣子、镜框式、伸展式等)的空间特性,探讨如何根据剧本需求,对现有空间进行最大效能的改造与利用。重点讨论了“去中心化”舞台布局的理论与实践。 舞美设计基础与绘图规范: 系统介绍场景、服装、灯光、音响四大舞美要素的设计原理。涵盖了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比例模型制作,以及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SketchUp, 3D Max)在舞美流程中的应用标准。强调了技术图纸的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材料科学在舞台装置中的应用: 探讨轻质、高强度、易于拆装的现代舞台材料选择,如新型复合材料、泡沫塑料的着色与处理技术。涉及安全负载计算和防火处理规范。 第二部分:舞台技术执行与流程控制 灯光设计与编程实践: 区别于表演指导,本书侧重于灯光师的实操技能。从光学原理、光源特性(LED、钨丝灯、气体放电灯)入手,详细讲解灯光系统(调光台、控制台、灯具挂点)的布线、连接与维护。包含专业DMX协议的编程逻辑和复杂场景的序列编辑方法。 音响工程与现场扩声: 介绍专业剧场音响系统的构成(调音台、效果器、返听系统、矩阵切换)。重点阐述如何进行现场拾音技术(麦克风的选择与布局),以及如何针对不同演员的音色特点进行实时混音处理,确保声音的清晰度与空间感。 机械装置与舞台调度: 详述旋转舞台、升降台、翻板等大型机械装置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日常维护。讲解舞台监督(Stage Manager)如何通过调度系统(Cue Sheet)精确控制所有技术环节的切换,实现无缝过渡。 第三部分:剧场安全与合规管理 消防与应急预案: 依据国际与国内剧场安全标准,制定详细的紧急疏散流程、火灾预防措施及设备检测周期。强调在演出过程中发现技术故障时,应急响应的SOP(标准操作程序)。 剧团行政与预算控制: 探讨如何制定详尽的舞美制作预算,控制材料采购成本,并进行设备租赁合同的管理。涉及知识产权和舞台影像版权的初步概念。 --- 二、 戏剧史论与跨文化研究 书名:《全球戏剧流派演变:从古希腊祭祀到数字剧场》 内容概述: 本书采取宏观视角,系统梳理了世界范围内戏剧艺术跨越千年、跨越地域的演变脉络,侧重于戏剧思想、文本结构和美学风格的比较研究,而非表演技法。 第一部分:西方戏剧的哲学根基与古典形态 古希腊悲剧的宗教与政治语境: 深度解析了狄俄尼索斯崇拜对早期戏剧形式的影响,分析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人物塑造、合唱队功能上的异同。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的哲学张力。 古罗马喜剧与媒介传播: 考察普劳图斯和泰伦斯的喜剧对后世西方幽默的奠基作用。分析罗马剧场如何从宗教仪式转向世俗娱乐,以及其对“套式人物”(Stock Characters)的构建。 中世纪宗教剧与道德剧: 探讨神秘剧(Mystery Plays)和道德剧(Morality Plays)在教育和教化中的作用,分析其对白艺术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为文艺复兴戏剧过渡做准备。 第二部分:欧洲现代戏剧的诞生与革命 文艺复兴剧场:伊丽莎白时代与黄金时代: 重点剖析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复调叙事结构和对“宏大主题”(如权力、复仇、爱情)的整合能力。对比西班牙“黄金时代”剧院(如洛佩·德·维加)的特点。 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戏剧: 研究十八世纪“感伤主义”对情感表达的强调,以及果尔多尼对“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的规范化和结构化改革。 现实主义的崛起与科学精神: 深入探讨易卜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契诃夫如何将社会问题引入舞台,打破“第四堵墙”的美学宣言。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潜台词(Subtext)和环境氛围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第三部分:二十世纪的颠覆与多元探索 反传统浪潮:象征主义、未来主义与达达主义: 研究这些流派如何系统性地反抗现实主义的逻辑性,追求非理性、碎片化和对观众的直接冲击。分析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Verfremdungseffekt)在政治剧场中的实践。 荒诞派剧场与存在的焦虑: 详细解读贝克特、尤内斯库的作品中对语言失效、时间停滞和意义缺失的哲学表达,探讨二战后人类精神困境在舞台上的投射。 非西方戏剧传统与全球视野: 对比研究中国戏曲(京剧、昆曲)、日本能剧/歌舞伎与西方戏剧在程式化、虚拟空间建构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探讨后殖民语境下“民族戏剧”身份的构建。 第四部分:当代剧场趋势 身体剧场与跨媒介实践: 考察默剧、舞蹈剧场、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概念。分析数字媒体(投影、互动装置)如何被整合进当代剧场叙事,形成“超媒介剧场”(Transmedia Theatre)。 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的文本解构: 探讨剧作家如何挑战传统叙事线索,强调“事件性”和“情境性”,将舞台空间本身视为意义的载体。 --- 三、 剧本创作与结构分析(非表演导向) 书名:《戏剧文本的内部逻辑:叙事构建与角色动机的深度挖掘》 内容概述: 本书完全聚焦于剧本的文字层面,是为编剧、文学评论家和高级导演提供的文本分析工具书,旨在教授如何从源头上解构和构建戏剧冲突的骨架,完全不涉及演员的肢体训练或发声技巧。 第一部分:冲突的形态与戏剧张力 基础冲突模型建立: 细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这四种基本冲突的表达方式。探讨“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的交织点。 悬念、惊喜与预期管理: 如何通过信息的不对称性制造悬念,如何利用“俄狄浦斯式知识”来引导观众的预期,并在关键时刻通过“反转”来释放张力。 第二部分:剧本结构理论的精细化 三幕式结构的变体与解构: 深入分析传统三幕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不同剧种中的适应性。重点研究“三段式结构”的变体,例如“五点式结构”和非线性叙事结构(如昆汀的倒叙应用)。 场景的推进力与功能划分: 如何评估一个场景是否必要?定义场景的“目标”(Objective)、“障碍”(Obstacle)和“结果”(Outcome)。强调场景之间的有机递进关系。 节奏的控制: 文本层面的节奏分析。如何通过短句、长段落、沉默(Pause)来控制阅读和上演时的速度感。 第三部分:角色动机与弧线设计 深层动机与表面需求: 区分角色的“想做的事”(Want)和“真正需要的事”(Need)。设计角色的“隐藏动机”及其在对白中不经意间的泄露。 角色弧线(Character Arc)的科学规划: 探讨人物如何从剧本起始点变化至终点,这种变化是积极(成长)、消极(堕落)还是循环(回归原点)。用图表方式量化人物的信念转变。 第四部分:对白艺术与潜台词的写作 “言之未尽”的艺术: 探讨如何运用省略、重复和非逻辑的对话来增强戏剧效果。 潜台词的编码与解码: 教授如何通过对白下隐藏的意图来推动情节发展,使得角色所说的内容与其真实想法产生张力。书中提供了大量对白片段分析,展示“说话的意图”与“说出的话语”之间的差异构造。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于一本基础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哲学指南。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看待街上行人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我开始不自觉地分析他们的走路姿势、手势习惯以及眼神的停留时长,试图去“解码”他们角色的潜在动机。教程在“人物分析”的部分,构建了一个极其细致的分析框架,它要求学习者不仅仅关注“角色说了什么”,更要关注“他为什么不能说出真正想说的话”。这种对“沉默”和“未表达”的深入挖掘,将表演艺术从外放的展示推向了内在的探索。书中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知识,比如心理学中的防御机制,或者社会学中的群体行为模式,都巧妙地融入了表演技巧的讲解之中,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读起来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得到新的感悟。对于非专业的读者,它提供了一扇理解戏剧艺术深层运作逻辑的窗口,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构建知识体系的功力。

评分

这部厚重的教材,初捧在手时,那印刷的油墨香气便扑鼻而来,让人联想到一个被精心打磨过的舞台。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专注于罗列那些晦涩难懂的表演术语,然而,翻开第一章,我就被作者那如手术刀般精准而又饱含热情的笔触所吸引。它不像某些学院派的著作,只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更侧重于“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探讨角色内心动机的构建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引用经典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潮对演员表演方式的潜移默化影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潜台词”的章节,作者用极其生活化的语言,将这个看似玄妙的概念,拆解成了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和即兴练习来掌握的具体技巧,甚至还配上了几张略显陈旧但信息量极大的手绘图示,那图示的线条粗犷有力,仿佛能听见演员在排练场上的低语。整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为巧妙,逻辑链条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形体解放,到复杂的群体调度,每一步都为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拿起镜子,对着自己的影子模仿书中所述的微小表情变化,那种从纸面文字到身体实践的转换过程,让人感到兴奋,仿佛自己也正在进行一场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进行一对一的私人指导。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技术”与“人性”之间关系的探讨,这是许多同类书籍常常偏废的两个极端。有些书只会教你如何把声音放得更靠前,或者如何进行幅度夸张的肢体动作,却忘了舞台上的核心是“人”的故事。而这本教程,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从个人经历中提炼情感燃料,如何保持表演的“新鲜感”和“在场感”,即使是重复排练上百遍的台词,也要让观众感觉是第一次说出口。其中关于“情感记忆”的运用,我尤其受益匪浅。作者不仅阐述了其原理,更严肃地警告了过度依赖情感记忆可能带来的心理负担,并提供了一系列替代性的、更健康的情感激发路径。这种平衡、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作者对从事这门艺术者的深切关怀。读完关于舞台调度和空间利用的那几章后,我重新审视了最近观看的一场话剧录像,那些原本觉得是导演的随意处理的走位,现在看来,都蕴含着精确的叙事意图,让我对舞台空间这个“无形的演员”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教程的排版和用词风格,有一种令人心安的“老派”质感,它不追逐当下的网络热词或哗众取宠的表达方式,而是坚持使用沉稳、精确的学术语言,却又不失温度。在涉及导演与演员协作的部分,作者展现出极高的情商和实践智慧。他将排练过程中的冲突与磨合,描述得如同高难度的乐团指挥,需要理解每个声部的特质,才能合奏出和谐的乐章。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接戏”的论述,那不是简单的接受指令,而是一种充满建设性的质疑和反馈循环。书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演员的初步理解比作一块粗糙的原石,而导演的工作,则是用不同的工具去打磨,最终显现出宝石的光泽。这种将合作关系提升到艺术共创层面的论述,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团队合作的理解。此外,附录中收录的一些著名剧作家对演员的“寄语”,虽然是摘录,却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灯塔,为迷茫中的学习者指明了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素,却透露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专业性。纸张的选用恰到好处,既能保证墨色清晰,又不会太反光,适合长时间的案头研读。我必须提及的是,书中对“声音的层次感”的探讨,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作者没有停留在“发声”这一基础层面,而是将声音视为角色情感的最终载体,细致地划分了气息的运用、共鸣腔的调整,以及语速和停顿在烘托戏剧张力中的决定性作用。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未将“技巧”奉为圭臬,而是不断强调技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真实”。在谈到高难度情绪戏的处理时,作者语重心长地提醒读者,技巧是保护自己的盔甲,但真诚才是永不褪色的光芒。这种对艺术本质的坚守,贯穿全书,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毫无浮躁之气,让人感到踏实和可靠。它不仅仅是一门手艺的传授,更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艺术良知的培养,使人对未来的舞台生涯充满敬畏与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