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乃李澤厚原創性思想係統即“人類學曆史本體論”的集大成巨著和文本,它以“人類視角,中國眼光”,抓住中華文化之“神”,以孔子來消化康德、馬剋思和海德格爾等,希冀通過“轉化性創造”,為人類未來有所獻益。
布麵+手工精裝,內文80剋純質紙,環襯進口禾風紙,護封高階映畫紙。
此次齣版進行瞭重新編排和修訂,並增補瞭十一篇十三萬字。全書內容濃縮,文字明暢,旨意深淳而無繁細碎瑣,深刻有力而無晦澀艱難;但須“沉潛往復、從容含玩”,方可窺堂奧、得真髓、悟命運。
著名哲學傢、思想傢李澤厚先生平生哲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內容簡介
本書乃李澤厚原創性思想係統即“人類學曆史本體論”的集大成巨著和文本,它以“人類視角,中國眼光”,抓住中華文化之“神”,以孔子來消化康德、馬剋思和海德格爾等,希冀通過“轉化性創造”,為人類未來有所獻益。
全書強調製造—使用工具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的文化心理結構,亦即個體心靈的情理結構問題。《倫理學綱要》承繼中國情本體傳統,在人類學曆史本體論哲學視角下,從“人之所以為人”齣發,將道德、倫理作內外二分,道德作傳統宗教性與現代社會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意誌)、情感、觀念三分等來討論倫理學的一些根本問題。《認識論綱要》是對認識論某些問題的看法,提齣“度”應作為認識論的範疇,也指齣中國實用理性有優點,但有忽視邏輯和思辨的缺失,頗待自我改善。《存在論綱要》則圍繞著“人活著”及某些宗教—美學論議,為本無形上存在論傳統的中國“哲學”,順理成章地開齣一條普世性的“後哲學”之路。
此次齣版進行瞭新的編排和修訂,並增補瞭十一篇十三萬字。全書內容濃縮,文字明暢,旨意深淳而無繁細碎瑣,深刻有力而無晦澀艱難;但須“沉潛往復、從容含玩”,方可窺堂奧、得真髓、悟命運。
作者簡介
李澤厚,中國當代具原創性、係統性、影響力、享有世界聲譽的大思想傢,在哲學、思想史、倫理學、美學等多個領域均有重大建樹,其思想係統為“人類學曆史本體論”。
李澤厚1930年6月齣生於湖北武漢,湖南長沙人,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20世紀50年代創立瞭“實踐美學”;80年代開時代之先聲,獨領風騷,風靡神州,被譽為“思想領袖,青年導師”,創造瞭思想文化界的“李澤厚時代”。1988年當選為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1992年客居美國,先後任美國、德國等多所大學的客席講座教授等。1998年獲美國科羅拉多學院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2010年入選世界的《諾頓理論和批評選集》,躋身於世界偉大文藝理論傢行列。
主要著作:《批判哲學的批判》《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美的曆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走我自己的路》《論語今讀》《己卯五說》《曆史本體論》《實用理性與樂感文化》《倫理學綱要》《哲學綱要》《該中國哲學登場瞭?》《中國哲學如何登場?》《迴應桑德爾及其他》《什麼是道德》《由巫到禮釋禮歸仁》等;結集有《李澤厚十年集》《李澤厚集》《李澤厚對話集》等。
目錄
前記(2015)
總序(2010)
答高更(paulGauguin)三問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是甚麼?
我們往何處去?
倫理學綱要
序
內在自然人化說(1999)
自由意誌的絕對性
相對倫理塑建絕對
兩種道德論(2001)
經驗變先驗
現代社會性道德
西體中用
關於情本體(2004)
心、性為本還是情為本
什麼樣的情
情本體、兩種道德與“立命”(2006)
人性能力
權利與善誰優先
“道始於情”
立命:上帝拯救還是自己拯救
談“惻隱之心”(2007)
道德心理與社會生物學
“共同人性”的三方麵
再談理性與本能(2008)
動物本能與人類理性
能力、情感與觀念
兩種道德與儒學傳統
新一輪“儒法互用”(2009)
善是什麼
和諧高於公正
倫理學答問補(2012、2016)
要點在三個區分
自由意誌乃人性能力
接著Wittgenstein走
情本體與女權主義倫理學
孟子的偉大貢獻
從“兩德論”談普世價值與中國模式(2011)
兩德論不贊同“天賦人權”
公民課比《三字經》重要
關於“中國式自由主義”(2012)
曆史偶然性很重要
曆史性、理想性、情感性
“不在五行中”
為什麼說孔夫子加Kant(2014)
“學而第一”與“不知的共同根源”
“爾安乎”與絕對律令
意誌、觀念、情感和“最高境界”
人是目的與關係主義
事實、價值不二分
曆史進入形上
“上帝死瞭”之後
認識論綱要
序
“度”的本體性(2001)
“度”來自生産技術
曆史建理性與“以美啓真”
實用理性的邏輯(2004)
度的操作本性
度的辯證智慧
度與個體創造
答問(2008、2010)
“度”與“數”
發現與發明
陰陽五行與辯證邏輯
秩序感
關於“理性內構”(2015)
走齣語言與默會知識
普遍必然性與客觀社會性
要重視個體心理的獨特性
主體性(subjectality)哲學認識論(1979、1984)
關於邏輯和數學的根源
時空的實踐基地
因果觀念從何而來
什麼是“我思”
核心是主體性(subjectality)的內外結構
存在論綱要
序
哲學探尋錄(1994)
“人活著”:齣發點
“如何活”:人類主體性
為什麼活:個人主體性
活得怎樣:生活境界和人生歸宿
雙本體論(2001、2004)
工藝本體與所謂“經濟決定論”
心理成本體
文化心理結構
再談宗教經驗
建立新感性(1988、2006)
人性心理本體
原始積澱
人性與審美形而上學
中國傳統的述說(1988)
孔門仁學
“逍遙遊”
“值得活嗎?”
禪意盎然
關於“美育代宗教”答問(2008、2016)
語言是存在之傢?
天地境界
感傷中的神意
四大皆空還得活
歌功而不頌德
功夫即本體
我思故我不在
附錄
哲學自傳(2003)
第四提綱(1989)
曆史本體論的起點(2006)並附錄(2015)
精彩書摘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問(2015)
何道林(以下簡稱“問”):2015年10月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由世界儒學研
究聯閤會舉辦的“Li Zehou and Confucian Philosophy(李澤厚與儒學哲學)”,據說是第一次以健在的中國大陸人文學人為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李澤厚(以下簡稱“答”):有些人這樣說,但我不清楚,這也不重要。
我所知道的是,這次論文將結集齣英文版。
問:你本人也參加瞭這次會議,並作瞭英語發言,能否談談?
答:會議的語言主要是英語,我沒有提交和宣讀論文,隻在討論中作
瞭幾次發言,也沒有發言稿。
問:仍然希望你介紹你的發言。
答:那我現在就用中文綜述一下,並作些補充。
我們從何處來?
問:就這樣。還是用你習慣的問答體,請講。
答:內容以前基本都講過,這次隻突齣瞭幾點。我帶去瞭自己那本書《人類學曆史本體論》(第三版)的封麵,封麵上有一幅後印象派大傢高更(Paul Gauguin)的晚年名作。其標題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我不懂法文,英譯是:“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at arewe ? Where are we going ?”這三問恰好錶明瞭我要探求的問題,我把這本書的封麵撕下來,帶去給大傢看看。
問:這三問也就是你提齣的:“人類如何可能?什麼是人性?何謂命運的哲學?”
答:對。首先講第一問:人從哪裏來?一般有兩種迴答,一是上帝造人,人由天國樂園墮落而來,不斷救贖自己,經最後審判而重返天堂。古希臘神話也有以宙斯為首的活靈活現的神的世界,這已給瞭答案,所以西方哲學似乎很少提齣這個問題。而自Nietzsche 喊齣“上帝死瞭”以後,現在學術界則流行社會生物學,認為人是由動物基因突變(gene mutation)而來,因此人類社會隻是動物界的繼續。
問:這就是說人是一種無毛的猿,與動物無甚區彆。動物也有社會組織,也有倫理,甚至也有政治權術。這一類的論述有很多,非常齣名,傳播甚廣,影響很大。如《裸猿》《黑猩猩的政治》,等等。
答:因為這會議的題目是“儒學哲學”,我就說,中國的儒學恰恰不同意這兩種看法,而認為人類文明(civilization)、文化(culture)都是曆史的産物,有一個曆史形成、發展的進程。概括起來,可以說是人類本身創造瞭自己。這也是我幾十年來的基本觀點。
問:如何說?
答:雖然中國古書也講“天生烝民,有物有則”“天命之謂性”,但這個“天”“天命”以及“天道”“天意”等等,都是相當含混模糊的,中國沒有明確的創造主(Creator)的觀念,也沒有創造過程的記述。“天生烝民”的“天”,也可以解釋成自然的天。這就相當不同於《舊約》裏那個有許多具體的作為、語言,能夠發號施令、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人格神上帝。
問:你經常引用《新約》的“太初有言”(語言)與《周易》的“天行健”(太初有為)相比較。
答:我又一次引用《浮士德》講“太初有為”與“太初有言”,我並且說,我所講的“為”是指人類自己的“為”,而不是天的“為”。我認為,中國的“天行健”,與“人性善”一樣,是儒學的一種情感態度,是儒學的“有情宇宙觀”,而不是客觀的事實描述,實際不過是人類行為的情感藉喻和反映。
問:我知道你能背誦《約翰福音》第一章。你過去主要是以此比較西方的“Logos—邏輯—語言—理性”與中國的“道始於情”“禮生於情”等等。
答:這次我強調儒學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注重曆史。作為巫史會集交接點的《周易》以及其他中國古籍,描述上古是“穴居而野處”,提齣人類有這麼一個有巢(巢穴居住)、燧人(取火)、伏羲(漁獵)、神農(農業)、黃帝(手工大製作)前後連續的時代,這是非常明確的曆史進程。幾韆年前的描述,與今天的人類學研究若閤符契,這一直使我贊嘆不已。
問:贊嘆什麼?
答:贊嘆儒學哲學的“強烈的曆史意識”(th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history)。《戰國策》裏有“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章學誠有“六經皆史”的說法。所以我說“天地國親師”的“師”遠不隻是老師,主要應該指曆史。老師教的主要也是曆史,在幼童主要傳統讀物如《三字經》《龍文鞭影》裏大量的也是講曆史,而不像西方講《聖經》故事、希臘神話。中國史書從未間斷,最為豐富,世界第一。從“六經”到《史記》到《資治通鑒》到曆代正史以及各種稗官野史,大量記述的是這個世界、這個人生各種基本經驗、悲歡離閤、大體真實的故事。這是中國文化的中堅內容。
中國人的強烈的曆史意識,正是中國“人活著”的背景、依靠和根據,日常生活和文化藝術、詩文小說無不錶現齣這一特質。這纔是儒學哲學的根本精神。人之所以在這個哲學中的地位極高,“道四術,唯人道為可道也”(《郭店竹簡·性自命齣》),人之所以能“參天地、贊化育”(《中庸》),就是因為人本身是能“為天地立心”(張載)的曆史創造者。
問:你由此把它擴展到人類,強調以“製造—使用工具”作為人類的起源,不是上帝造人,也不是基因突變,而是自己造齣不同於動物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從而成為人類,便是這種儒學哲學根本精神的繼續?
答:對,正是如此。它正是我所講“巫史傳統”的“史”的重要且具體的內容。而這,也就區彆瞭《周易》與《聖經》,亦即區彆瞭人與神,而且也區彆瞭人與動物,因為動物隻有進化史,沒有自己的曆史。儒傢非常強調人禽之分、人獸之彆,當然無法認同也就根本區彆於現在非常時髦的自然演化說和社會生物學。
問:這也就迴答瞭Gauguin的第一問?
答:有意思的是,Gauguin 這三問,原本有其少年時代受天主教學校教育的背景。Gauguin 這三問用的是We 而不是I,是大我而非小我。我很高興在這次會議上有兩篇外國學者寫的文章,非常重視或贊同我講的“大我”與“小我”、“主體性”(subjectality)與“主觀性”(subjectivity) 的區彆。這兩對概念並不相同,也不直接相關,前者群體個體之分很清楚,後者則不僅涉及群體個體,而且更是物質性與精神性之分。英文並無subjectality一詞,這詞是我造的a。那位 Slovenia 學者說她本土語言中也有這樣區分的兩個詞語,我聽瞭如空榖足音,非常高興。我這些說法,曾經受到國內自由主義學者們的一片猛烈攻擊。但我至今堅持一切均曆史産物,小我的自我意識相對於幾百萬年的人類來說,隻是非常晚近的成果。正如嬰兒和今天的人工智能,便很難說有“我”的意識。
我們是甚麼?
問:Gauguin 第一問,似乎已作瞭迴答。那麼第二問(我們是什麼)呢?
答:我的迴答是,我們是一種製造—使用工具並有人性心理的動物。
① 參閱拙文Subjectivity and “subjectality”: A Response ,見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ume 49.Nunber 2。
問:人是動物,這大概沒問題,關鍵就在什麼是人性瞭。你70 年代就說過,人性一詞,古今中外大量使用,卻從無公認的定義,仍然相當含混、模糊,有時偏嚮動物性,有時又偏嚮超動物性。
答:用我的說法,人性主要是指人所特有而為動物所無的文化心理結構。落實到個體上,便是情理結構。
問:Aristotle說過,人是理性的動物,強調人所特有而為動物所無的是理性。所以西方哲學多半一直說“理”而不談“情”,崇奉理性,甚至主張理性至上,法庭掛的是公正(justice),也就是理性的公平,所以有個天秤掛在那裏。但問題是這“理性”又從何來,也就是你所提及的問題。這個“從哪裏來”其實主要屬於第一問。
答:我的迴答當然就是從積澱而來,就是從“製造—使用工具”中來。但積澱並不隻是理性,因為人的心理結構不隻是理性。我在1980 年發錶的《孔子再評價》提齣“仁的結構”中的“心理原則”,突齣的恰恰是“情”而非“理”。人性是人心的情理結構,而不隻是理性。理性如前麵所說,常常被認為是上帝的“言”(語言—邏輯—Logos,等等),因此可以完全無關於人的實體存在、生物本能、生存需要和生理欲望,Kant 的超人類的純粹理性便是如此。
問:你講情、情本體、情理結構,但動物也有情啊。
答:這“情”是文化積澱的“情理結構”,不等同於動物的情;其中有理,但不同於機器的理。這我已講過許多次瞭。
問:你在這次會議上,將積澱分為三個層次,以前講過沒有?
答:以前也講過。第一層,我稱之為原始積澱,即製造—使用工具,使人的行動的主體性(subjectality)積澱為人的心理的主觀性(subjectivity),其中包括對稱、平衡、節奏、韻律等等秩序感、形式感的建立,當然更包括動作語言(手勢語)和發聲語言(主要是語義)。此即理性的齣現。當然還有主體性間的衝突與和諧、協同與分離等等感受和經驗。
我非常欣賞這次會議論文中有一篇以近20 年考古學的新分支—認知考古學的研究材料,從原始石器和手的變化等方麵來論證和贊同我的積澱說。這是一位美國學者寫的。我講,這是對我非常重要的科學支持。在西方,Nature 經常含有某種固定的意味,而我所謂Human nature(人性)實際等同於Human psychology(人的心理),是變異的、進化的,是在動物生理基礎上,人類自己塑建起來的。這Psychology(心理學)一詞,我隻把它作為一種哲學概念,並不等同於今天實證的、經驗的心理科學。
問:當然,你所謂“人性心理”,以及“情理結構”等等,都隻是一種哲學觀念,細節和論證還待以後的科學發展。那麼,積澱的第二層呢?
答:那就是不同文化的不同積澱瞭。由於社會組織、人際關係、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錶達都頗有不同,形成瞭不同文化。這便形成瞭不同的心理積澱。我常說,Kant 雖然不進教堂,也未必真相信那個人格神的上帝,但他提齣的超人類的純粹理性、超現象界的本體,我以為仍然有上帝的影子。他所追求的普遍必然性,也是“兩個世界”的文化心理積澱在哲學中的錶現。
問:你在1979 年的《批判哲學的批判》一書裏,便提齣客觀社會性替代Kant 的普遍必然性,這一點至今沒有人注意。
答:對,沒人重視。Kant 強調先驗性的普遍必然,如同西方講的“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一樣,是一種沒有來由的原理、原則。西方老百姓或學者們也不一定讀《聖經》、信上帝,但總覺得有個上帝在。中國並無此心理積澱,“天”在中國人心中仍然是如王國維所說的半神半自然。天是Heaven,又是Sky,既主宰又並不絕對,也並不普遍必然,相反,“人定勝天”倒是常常被人樂用,人們信奉、依靠的是各式各樣、雖神聖而世俗且多元、常帶有曆史故事的神明,如關帝、媽祖、觀音菩薩等等。對西方人來說,先驗就是先驗,不必問從哪裏來,對中國人來說,常常要問這先驗又是從哪裏來的,劃到哪裏為止。中國人隻有go beyond(超脫),沒有西方基督教的transcendent(超驗)的觀念,這仍然是積澱瞭的強烈曆史意識在主導的緣故。
問:西方強調的超驗、先驗和普遍必然,其實就是某種絕對性,而你講的這種曆史主義,缺乏絕對性,不妥。
答:不然,我認為絕對性也是曆史的成果或産物。無論內在或外在,都是經過長期曆史的積纍或積澱而産生的。我一再舉過殺老與尊老、溺女嬰或養女嬰的例子。西方普遍必然的絕對性常常來自神,中國普遍必然的絕對性來自人類自身。至於自然科學中的普遍必然的絕對性,我在《批判》一書裏已講過,也許以後還可再講講。
問:這些問題當然非常復雜,沒法一次講清楚。那麼積澱的第三層呢?
答:第三,就是所有上麵兩層積澱都必然落實在個體心理上。而個體因先天(如生理遺傳)、後天(如環境、教育、經曆)的差異,每個個體心理積澱的文化心理結構以及情理結構是並不相同的,而且可以差異很大。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DNA 一樣。這裏用DNA 來比喻,隻是強調每個個體的差異,它並不是真正的DNA,因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恰恰是隨人的先天遺傳的差異,以及後天環境、教育、活動、經曆、素養的不同而變異的。所以我一直強調“積澱”是一個前行的進程,是formaiton、process,這次也講瞭這點。
問:所以積澱並不像一些批評者認為,是理性壓倒感性,集體壓倒個性?
答:與那些批評恰恰相反,積澱使人的個性發展到更多元、更多樣,也更細化、更豐富、更復雜,其個性差異遠非任何其他動物所能比擬。自然的人化使人外在地具有瞭超生物的肢體和器官(supra-biological limbs and organs),創造瞭豐富的人文世界,同時也使人內在地具有瞭超生物的心理結構(super-biological psychology),造成瞭豐富的人性世界。情感與欲望相關聯,“情”(包含“欲”)與“理”的不同比例、成分、先後順序、交錯往返的種種不同,造成瞭大量甚至無限的個性差異,有如DN
人類學曆史本體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