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让我最感到失望的。那些被拿来举例的“优秀作品”,要么是年代久远的经典短片,要么是完全脱离大众审美的实验艺术片。这些案例的拍摄手法和审美取向,与当前社交媒体上流行的、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微电影风格相去甚远。我渴望看到的是那些在抖音、B站上获得高播放量的作品是如何拆解拍摄的——比如,他们是如何利用运镜技巧创造视觉冲击力的,是如何通过快速剪辑来制造情绪高潮的。这本书提供的“范例解析”大多聚焦于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而不是它的“可复制性”和“传播性”。简而言之,它教了我如何欣赏艺术,但没教我如何在这个快餐时代里,拍出一部能被人看下去的“微电影”。我需要的是实战手册,而不是艺术评论集。
评分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本书的编辑水平是这样子的。排版混乱,语句生硬,很多地方的逻辑跳跃得让人措手不及。就拿它介绍剪辑软件操作那一部分来说吧,它一会儿推荐A软件,一会儿又扯到B软件的某个高级功能,但对核心的流程说明却模糊不清。例如,它提到“关键帧的应用”,但具体的鼠标点击路径和界面元素在哪里,描述得含糊其辞,我不得不在电脑前反复对照着书上的文字,尝试猜测作者到底指的是哪个按钮。更要命的是,书里竟然有大段文字是关于如何设置Premiere Pro工作区的教程,这对于一个刚接触手机拍摄和剪辑的读者来说,完全是跑偏了方向。我的需求是轻量级的、可以在碎片时间完成的编辑流程,而不是这种需要专业工作站才能支撑的复杂流程。这本书的结构感太差了,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个思路不清的专家在喋喋不休,让人抓不住重点,更别提什么实操指导了。
评分这本书在“故事叙事”这块的探讨,简直是矫枉过正了。它似乎把“微电影”和“艺术长片”混为一谈了。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经典电影的叙事结构,探讨角色的深度挖掘和主题的哲学思辨。这当然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只想用手机记录生活、拍出有趣vlog或者几分钟短片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些内容显得过于沉重和不切实际。我需要的是快速搭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如何在30秒内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如何用视觉而非冗长的对白来推进情节。这本书里,教授的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哲学,但现实是,没人愿意花十分钟看一个新人拍的微电影,我们追求的是效率和即时反馈。它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优化开头节奏、如何利用流行音乐提升氛围的技巧,这些才是微电影的生命线。
评分这本所谓的“拍摄与编辑指南”简直是误导。我满心期待着能学到一些关于如何用手机拍出专业级微电影的实用技巧,结果翻开书,发现内容东拉西扯,完全没有聚焦。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一些我根本不关心的“光影艺术”和“镜头语言”的理论,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过时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针对“微电影”这种现代、快速媒介的实操手册。比如,它在讲解构图时,竟然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古典绘画中的黄金分割,这对于一个想快速上手拍短视频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真正有用的,比如如何利用手机App进行高效剪辑、如何处理音频降噪、或者不同社交平台对视频格式的具体要求,这些关键点几乎只是一笔带过。我感觉作者似乎对“微电影”的理解还停留在十年前,完全没跟上现在短视频的节奏和用户的需求。读完后,我没有感觉自己掌握了任何能立刻用上的技能,更像是在浪费时间理解一堆晦涩的专业术语。我需要的是能马上套用的模板和清晰的操作步骤,而不是这些漂浮的理论云。
评分作为一本声称是关于“拍摄与编辑”的书,它在设备选择和技术层面的介绍简直是敷衍了事。它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手机型号在视频录制能力上的细微差别几乎没有提及,比如不同手机在4K帧率下的表现、运动防抖算法的优劣,这些都是影响最终画质的关键因素。更不用提关于收音的话题了,它仅仅用了一小节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好的收音很重要”,然后就直接跳到了后期调色。事实上,很多微电影的失败就败在糟糕的现场收音上。这本书完全没有指导读者如何使用外置麦克风、如何利用环境声效来烘托气氛,或者如何通过后期软件进行基础的爆音修复。它仿佛假设所有的拍摄条件都是完美的,这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