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8是始创于2007年的「Brand」年鉴的第8回!从2007年到2017年,十年!Brand已经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声誉,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受众人群超过百万人次。
一直以来,「brand」坚持不断创新,每一期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更广阔的视野,brand8以「设计的未来,未来的设计」为主题,对「设计的未来」进行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思考,而「未来的设计」应该如何?brand8正是以这种全新的视角,在全球甄选了数百件品牌设计作品。brand8期望这些作品能成为引导未来方向的话题,启发大家对品牌设计的深刻思考。
「BESTidea:DESIGN」是brand8新增的栏目,旨在甄选具有前瞻性、引导性的作品,启发广大专业人士对本领域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探索。5位资深专家组成的甄选委员会,从44件作品中选择了3件非凡创新的作品。无论从视觉、声觉还是触觉,入选作品都把人与设计作品的互动体验提升到了亘古未有的高度,这是具有未来设计方向和意义的突破性作品,也是brand8中非常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此外,「年度创意、设计网站」、「年度经典创意、设计书籍」等栏目,亦是目前为止涉及行业较广的创意人资源库。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封面材质的选择非常考究,触感温润而富有质感,那种略带哑光的处理方式,让整个标题“Brand VOL.8”在灯光下散发出低调而沉稳的气场。内页纸张的克重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印刷色彩的饱满度和清晰度,又避免了过度反光对阅读造成干扰。更令人惊喜的是,版式设计上的匠心独运,无论是网格系统的应用,还是字体的排布,都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审美。设计师显然深谙留白之美,大面积的留白不仅让信息得以喘息,更烘托出了核心视觉元素的精致感。翻阅的过程中,我仿佛在欣赏一本精心策划的艺术画册,而不是一本纯粹的设计案例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本身就为全书定下了一个极高的专业基调,让人不禁期待内部的内容能与之匹配。那些色彩搭配的细腻层次感,尤其是对某一特定企业VI基础色进行深度解构和重组的案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演示,我得好好研究一下他们是如何在高识别度和视觉舒适度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的。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市场营销人,我更关注的是案例背后的商业逻辑和策略深度,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好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展示了最终的视觉成品,更像是提供了一个从零到一构建品牌形象的思维导图。我注意到其中好几个案例,它们的核心挑战似乎都集中在如何打破传统行业的刻板印象,用创新性的视觉语言去俘获年轻一代消费者。书中对“品牌故事视觉化叙事”的探讨尤为深刻,它展示了如何将抽象的品牌理念,通过特定的图形符号、插画风格乃至动态图形的初步概念,转化为消费者可以直观感知和记忆的符号系统。特别是对跨界合作项目的设计方案分析,它们没有流于简单的元素堆砌,而是体现出一种巧妙的“融合与区分”的平衡艺术,既保留了合作双方的基因,又创造出了全新的视觉张力。这对于任何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品牌负责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参考。
评分坦白说,我更关注的是这本书在“未来趋势”上的前瞻性捕捉。我们知道,品牌设计领域变化极快,昨天还是主流的风格,明天可能就成了陈旧的符号。而这本《Brand VOL.8》似乎精准地踩在了当下设计浪潮的浪尖上。它所收录的案例,明显展现出对“数字化原生设计”和“低保真美学”的关注,那种略带粗粝感和非对称平衡的构图,与当前互联网用户对真实感和反精致化审美的追求不谋而合。特别是对于动态品牌标识(Motion Branding)的应用展示,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动画效果,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不同用户界面(UI)上保持品牌核心信息的连贯传递。这本书的收藏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这一时期顶尖设计师的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预测未来品牌视觉语言演变的重要窗口。阅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设计雷达都被重新校准了。
评分我刚接触设计不久,还在努力建立自己的设计语汇库,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座宝库。它不像某些设计书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直接将最前沿、最落地的优秀案例呈现在眼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系列化延展设计”的展示方式。比如,一个成功的标志设计如何平滑地过渡到包装、宣传册、数字界面,甚至到空间导视系统,这种贯穿始终的视觉一致性处理,看得人热血沸腾。书中对于不同行业——从奢侈品到高科技、从餐饮到文化机构——的设计策略差异化处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发现,优秀的设计师并非使用一套万能公式,而是针对不同的受众和媒介,灵活地调整视觉的“语言风格”。例如,面对金融服务业时,他们选择了稳重的几何结构和冷静的色彩;而面对潮流快消品时,则大胆采用了手绘感和强烈的对比色。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比单纯的模仿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和内容组织结构,体现了一种罕见的、近乎苛刻的逻辑性。它不是简单地把案例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经过了某种策展思路的精心编排。我发现,不同主题的案例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过渡和呼应,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由浅入深的认知旅程。我尤其欣赏它在展示单个案例时所采用的多维度剖析:不仅有最终稿,还有早期的概念草图、不同应用场景的模拟图,甚至还有一些关于字体微调和色彩潘通号的详细标注。这种“透明化”的展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学习者去理解复杂设计决策的门槛。它没有避讳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妥协,而是将这些“幕后故事”巧妙地融入到最终的呈现中,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立体而真实。这让我想起一位老教授说过的话:最好的设计书,是能让你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设计师在和你交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