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是德国德籍作者安妮·弗兰克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也使这本《安妮日记》成为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战争结束,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1942年6月12日,13岁的安妮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便开始写日记。13岁的安妮和家人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躲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间仓库里,从此展开两年多的密室生活。"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与浪漫情事,并且将每个艰辛匮乏当成使我日记更丰富的材料。"1944年4月5日安妮在日记里写道:"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1942年6月1942年7月1942年8月1942年9月1942年10月1942年11月1942年12月1943年1月1943年2月1943年3月1943年4月1943年5月1943年6月1943年7月1943年8月1943年9月1943年10月1943年11月1943年12月1944年1月1944年2月1944年3月1944年4月1944年5月1944年6月1944年7月1944年8月后记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写日记了,因为,我觉得我需要思考。在之前的日子里,我是从来不写日记的,因为我总觉得,对于一个才13岁的小女孩,没有人会对其所想的事情感到好奇。在这个世界上谁又会对一个13岁的少女敞开心扉,去聆听她的故事,体会她的苦乐呢?而如今,我却能这样坚持下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不过,现在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么想的,我只想把我心中的所思所想全部吐露出来,而且是一吐为快!况且,我只想这样。有句俗话说得好,“纸比人更有耐心”。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或者我感觉十分无聊的时候,这句令我记忆深刻的话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样的情景,尤其是当我一个人待在家的时候,总会手托腮,将身体蜷缩在墙角,脑子里安静地想一些事情。没错,纸一定是最有耐心的,而且人是无法像纸那么有耐心的。也许真正的原因是我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吧,如果我有一个可以真正交心的朋友,那我就可以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小秘密及想法全部告诉她。如果是那样的话,也许我就会中止写日记这个习惯。然而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和我关系最好的真正的朋友只有日记而无别人。也许你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搞不懂,一个只有13岁的小孩的内心怎么如此孤单呢?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一点都不孤单啊!因为在我的生活中,我拥有非常疼爱我的父母,一个大我三岁的姐姐,而且我还有30多位朋友呢。不仅如此,在学校里还有很多男生都很喜欢我,一些人在上课的时候还用小镜子偷偷地看我!同时我还有那些对我很好的亲戚,像舅舅、阿姨、叔叔、姑姑。这样的一切,看上去我乎没什么缺的,而唯一遗憾的是我没有一位真正知心的朋友。前面我说过的那些人,他们平时和我在一起的时候,不过是嬉嬉闹闹、说说笑笑,在我心中总觉得没有办法和他们更靠近一步。我现在的真实想法,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也就是我不能和朋友肝胆相照的原因吧。可能是因为有些自卑吧,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总是感觉好像有那么一层隔膜存在。说实在的,如今是没有人能理解我这样的感觉了。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现状,因为这一切都已经是这样了。如今的我,唯有向日记诉说着我的心事,把它当作我的至交。但是,我怎么能够用日常琐事来烦恼它呢?我也不想象大多数人那样,在日记里流水账的记下一大堆无聊的事情,我需要的是和它用心地交流。我想让这本日记成为我的朋友,我该怎么称呼这个朋友呢?首先,我要用一个听着舒服的名字给它命名,凯蒂吧。我跟凯蒂的对话是非常隐秘的,隐秘到只有我跟它知道。所以,就让我先跟凯蒂介绍一下我的家庭吧。我的爸爸叫奥托·弗兰克,他和妈妈结婚时36岁,妈妈25岁。1926年,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姐姐玛特出生,而我于1929年6月12日降临到这个世上。1933年,我们全家移民到荷兰。移民的原因是我们是犹太后裔。爸爸被欧佩克公司任命为总经理。科隆公司和这家公司在同一栋楼里,两家往来频繁,爸爸也是他们的合伙人之一。相比之下,我们家的其他人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全都因为希特勒出台的反犹太法而遭了殃,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焦虑。纳粹的迫害让生活在德国的亲戚饱尝风霜,就在1938年的大屠杀之后,我的两个舅舅逃到美国,而我那73岁的老祖母却流离到了我们所在的地方。我们原本想在新家园开始幸福的生活,谁知1940年5月之后,仅存的乐土也化为乌有:先是打仗,然后签订投降协定,接着德国人占领了荷兰。纳粹入侵接踵而来,而对于犹太人来说苦难才刚刚开始。各种反犹法令接二连三地被颁布,各种条例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犹太人必须佩挂一颗黄星;犹太人必须把他们的自行车都上缴,不能搭电车,严禁开车;每天下午3点到5点之间犹太人才能出来,只能去犹太人开的商店买东西,并且晚上8点以后犹太人只能待在家里,甚至不允许出现在自家的阳台上和花园里;电影院、歌剧院等一切娱乐场所,都禁止犹太人出入;绝对不允许犹太人公开参与所有的体育活动;禁止犹太人进入游泳池、网球场、曲棍球场以及其他运动场馆;禁止犹太人进入教会,并且不能看望基督教徒;犹太人的孩子只能去犹太学校读书,等等。诸如此类,比比皆是。种种惶恐不安,终日跟随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无时无刻、不管何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胆战心惊。正如奎恩太太说的那样:“现在我不敢去做任何事情,我害怕一不小心就犯禁。”这一切的一切,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只能说,阿姆斯特丹的天空不再是蔚蓝色的了。然而就在反犹法令搞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外婆在今年1月离世了,我对此十分伤痛。没有人知道,我有多爱她。我无法忘记她,至今我都时常怀念她。得幸运的是,我们家的四口人到目前为止都还平平安安的,没有出过任何事情,这是我几年来最大的幸福。
美国知名剧作家梅耶·莱文(MeyerLevin)曾以"有着媲美长篇小说的张力"来形容安妮的写作风,并受到日记的启发和感动,在日记出版后不久便与奥托·弗兰克合作把日记内容改编为舞台剧。著名美国诗人约翰·贝里曼(JohnBerryman)也曾表示,日记内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描述了青春期的心态,而且"细致而充满自信,简约而不失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孩子转变为成人的心态。"在日记的美国版中,埃莉诺·罗斯福(即美国前第一夫人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在序言中写道:"在我曾阅读过的书籍中,这是对战争影响的描述较为现实和聪慧的记载之一。"
这本书,说实话,初捧卷时我带着一种近乎宿命的沉重感。那种感觉就像你站在一座巨大的、布满裂痕的古老建筑前,知道里面发生过什么,但又对即将揭示的细节感到无所适从。文字的流动性并没有我预想中那种歇斯底里的控诉,反而带着一种令人心惊的克制与细腻。作者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类内心最细微的震颤和矛盾。比如,对于一个简单到近乎荒谬的日常琐事,比如窗外的一只鸟的飞过,笔触就能瞬间拉伸出无数层的心理活动和对自由的渴望。我特别留意了她对光影的描写,那不是简单的物理现象,而是情绪的载体。当光明被遮蔽时,黑暗如何渗透进每一个缝隙,甚至扭曲了原本清晰的界限,这一点刻画得极为深刻。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情节的跌宕,而是因为某个词汇,某个比喻,像一把小小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某种集体性的麻木或遗忘。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宏大的历史叙事,而在于它以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守护了一段个体记忆的完整性,让那些被时代洪流试图冲刷掉的“小事”,重新获得了呼吸的权利。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可以轻松合上的书,它更像是一种沉淀物,需要时间去消化,去理解那种看似平静下的暗流涌动。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是一种深刻的“失重感”。仿佛我刚刚完成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潜水,现在猛地浮出水面,周围的一切都显得过于明亮、过于吵闹、过于不真实。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让你始终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观察一个被隔离的微观世界,但同时又让你因为过度的共情而感到强烈的局促不安。它像一面被打磨得极亮的镜子,照见的不仅是那个特定时期的困境,还有我们自身在面对压力时的那种本能的逃避和自我欺骗。作者对“希望”的处理手法尤为精妙,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光芒万丈的希望,而是一种极其微小、需要不断小心翼翼呵护、随时可能熄灭的“火星”。她似乎在反复试验,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人性可以退守到何种地步,而又能在何处找到支撑点继续前行。这种对人性边界的探索,让我对很多当代社会中的小摩擦和小抱怨产生了全新的审视。它迫使你思考,真正的考验,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而可能是一千天、一万个被拉伸的、无法逃脱的日常瞬间。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书产生如此强烈的“在场感”。那种感觉,就好像你被迫挤进了一个狭窄、拥挤的地下空间,空气污浊,每一个呼吸都带着金属锈蚀的味道。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奇特,它不是平稳前进的,而是充满了跳跃和突然的停滞。你可能前一秒还在为某个计划的周密感到一丝希望的微光,后一秒,突如其来的变故就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下,所有的希望瞬间凝固成了绝望的冰碴。作者对“等待”的描绘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那种漫长、无止境的、被剥夺了时间主导权的等待,才是最残酷的刑罚。我读到某些关于食物、关于温暖的段落时,生理上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射——口舌的干涩和身体对热量的本能渴求。更令人震撼的是,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作者依然保留着对“美”的执拗关注,哪怕只是一朵插在破旧花瓶里的野花,或者一段恰到好处的旋律。这种对比,非但没有冲淡悲剧性,反而像在最黑的夜幕上点燃了一根火柴,那短暂的光亮,使得周围的黑暗显得更加深不可测。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它是在重现一种被压缩、被禁锢的生命体验,细腻到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也曾在那个时空里一同屏住呼吸。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种“时间凝固”的艺术效果。尽管记录的是一段有限的岁月,但通过作者对细节的极端放大,时间仿佛失去了线性的意义。每一天都像一个被单独切割出来的、充满了重量的立方体。阅读体验就像是跟着主人公一起被困在一个不断重复的、但又充满微妙变化的密室里,你越是试图找到出口的线索,就越发意识到出口本身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作者对“日常生活化”的恐惧的描写,堪称一绝。她没有渲染那些戏剧性的抓捕场面,反而是聚焦于如何隐藏、如何保持沉默、如何假装对窗外的世界漠不关心。这种日常化的生存策略,反而比任何激烈的冲突更令人心悸。因为你知道,在那种持续的、低强度的精神紧绷下,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先于肉体,被消磨殆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微妙的成熟和老成,初期的那种少女的灵动,逐渐被一种饱经风霜的洞察力所取代。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弧线非常完整,它记录了从一个懵懂的个体,到如何在极端环境中被“锻造”出一个深刻的观察者。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文学性其实非常高,但这种高,并非体现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而是体现在其结构和声音的穿透力上。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内心独白”的腔调,这种腔调是如此的私人化、如此的真诚,以至于你几乎可以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以及写作者急促的喘息。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处理不同“声音”的并置——外界的喧嚣、日常的琐碎、内心的恐惧、对未来的憧憬,它们像多股水流,在同一个容器里交汇、冲撞,却又奇迹般地没有完全浑浊。这让我联想到一些古典音乐的复调结构,不同声部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但最终汇集成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和声。对于心理侧面的描摹,它没有使用太多心理学的术语来包装,而是直接将情绪的肌理剥开给你看。比如,当恐惧达到极致时,人会如何退化到最原始的生存本能,但同时又如何在理智的最后一丝光线下,试图构建一个虚假的、自我保护的“正常世界”。这种高超的对人类精神韧性的刻画,使得这本书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记录文学”的范畴,它成了一种关于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度研究报告,只是这份报告是用最脆弱的血肉之躯写就的。
评分送货速度快,包装完整,非常好的书,搞活动购买,价廉物美,非常满意。
评分孩子喜欢看,送货及时。不错。
评分书本很好我非常喜欢。
评分凑单买的,有机会再看
评分有的书包装很好、有的一看就是旧的、不过价钱这么低也很好了
评分可以的,2物美价廉
评分《安妮日记》,书还没看,粗看一下,纸张和印刷都很好。
评分已经购买n次,又经济又实惠。你上京东买东西方便,配送又快。服务也满意
评分不错的书,给孩子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