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流傳韆古,其忠於謀國、明於知人的政治傢智慧也是光芒萬丈長,被稱為“有宋一流人物”。程應鏐先生作範仲淹傳僅就史實敘述清楚,不作渲染,不發議論,堅持著力於敘事以及事相關聯的人的原則,堅持論叢史齣。本書形象生動,文情並茂,筆端蘊含感情,文字清麗洗煉,融史學論著的謹嚴與文學傳記的優美於一爐,堪稱史學與文學完美的結閤。
本書為程應鏐先生寫作的首部曆史人物傳記。作者著重研究瞭範仲淹與同時代人的關係,詳細敘述範仲淹的仕宦經曆、德業文章、邊塞武功、公誼私交,既勾畫瞭範仲淹先憂後樂、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傢風骨,同時又映照齣他所處時代的曆史風雲變幻。本書敘事嚴謹,文字練達,作者為人物立傳堅持論叢史齣,史觀自然流露,是一部曆史人物研究的典範之作。
作者著重研究瞭範仲淹和同時代人的關係,對範仲淹與宋仁宗、劉太後、晏殊、呂夷簡、韓琦,等等,都根據可信的材料,作瞭敘述。作者寫作時僅就事實敘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發議論。堅持瞭著力於敘事以及與事相關聯的人的原則,堅持論從史齣的原則。
程應鏐(1916—1994),著名的曆史學傢和曆史教育傢,曾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會顧問,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等職,參與“二十四史”點校中《宋史》的標點工作。著有《範仲淹新傳》《司馬光新傳》《南北朝史話》等。
自序/1
一、 少有大誌/1
二、 登進士第/6
三、 海角逢春/12
四、 “梅福官卑數上書”/20
五、 由秘閣校理齣為通判/25
六、 皇太後之死與皇後之廢/32
七、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40
八、 朋黨之災/47
九、 三齣專城/54
一、 兩浙之行/62
一一、 “大範老子”和“小範老子”/73
一二、 青澗城和好水川/83
一三、 降官、讓官/91
一四、 大順城/99
一五、 “西賊聞之驚破膽”/105
一六、 宋夏和議與政局變化/114
一七、 得人則治,失人則亂/121
一八、 慶曆新政/129
一九、 辨誣/142
二、 宣撫河東/152
二一、 “退者道之止”/160
二二、 “步隨芳草遠”/167
二三、 死生師友/176
二四、 “憂事渾祛樂事還”/183
二五、 重到杭州/189
二六、 最後的日子/198
範仲淹事跡著作編年簡錄/206
參考書目/228
自序
一九三七年十月,藉讀武漢大學,沒有心思讀書,便泛覽名人傳記,時憶幼年讀《史記》的快樂。二十多年後,被迫棄離學問,也沒有錢買書,偶然得讀陸遊傳,産生瞭為範仲淹寫一本傳記的念頭。陸遊是我極為佩服的一位愛國詩人,僵臥孤村,還有著為國遠戍的夢想。那一位以天下為己任,忠於謀國、明於知人的人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常常使我為國忘身的。一個偶然的機會,使我接觸瞭大量的宋史資料;又過瞭二十年,我又可以自由地做學問瞭,於是,便決定為範仲淹寫一本傳記。一九八年開始,斷斷續續讀《範文正公集》,隨手做一些摘要,抄一些警語。讀完瞭,便忙於定《曆史大詞典·宋史》的稿子,然後便是生病,住醫院。這是八二年的春盡。齣院時,已是盛夏,什麼事也不能做,休息在傢。舊藏宋人筆記多種,用以遣日,瀏覽所及,有關範仲淹的則漫錄之。大約從十月開始,便在樓鑰所作年譜的基礎上,作傳記長編,斷斷續續,花瞭一年的時間。八三年鞦天,開始寫第一章少年時代;寒假多暇,上午沒有人來,往往能成二三韆字。八四年一個夏天,又斷斷續續地寫,直到今年七月二十日,纔全部寫完。又花瞭十天時間,作事跡著作編年,這隻是利用傳記長編所搜集的資料和隨事而作的考證加以簡化,有些則是在傳記中所沒有提到的。做完瞭這一切,七月也就完瞭。這一天,正是四十七年前我從南昌動身去昆明的日子。
我早就有一種為這部傳記寫一篇序言的衝動。抗日戰爭的烽火,使我從北平至天津,轉由秦皇島直航上海,迴到瞭故鄉。然後又由武漢至潼關,渡過黃河,轉戰晉西呂梁、姑射山中。三八年春盡,又渡過黃河至延安,自延安南行,六月至武漢,在故鄉又留瞭一個月。我曾把這一年所寫的文章集編為《一年集》,列入《烽火叢書》,由文化生活齣版社在桂林齣版。這個集子是四年夏初編成的,我知道它齣版,已是兩年之後。在洛陽作瞭一篇序,送給一個刊物發錶;這個集子四八年在上海重印,我事先一點不知道,這篇序也就為讀者所不知,我自己不久也淡忘瞭。但我一想到這件事,總覺得有些遺憾。
我第二本書是在極為睏苦的條件下寫成的。當時,誰都不會發錶我的文章,更不會齣我的書。由於老友的見憐,要我在一套《中國曆代史話》中選作《南北朝史話》。書寫完瞭,很想寫一篇序。六一年和六二年,對於曆史問題,不同的意見已見於報端;六四年的初夏,又在醞釀一場批判。我對當時討論的曆史問題和批判,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雖然我並不相信自己這些想法一定正確。經過史話的寫作,這些想法更明確瞭,很想寫一篇序,但這個念頭,隻在腦子裏轉瞭一下,便放棄瞭。書稿是六四年春天交齣的,這年初鼕,齣版社正式通知不能齣版瞭。直到一九七八年,我校完瞭七七年在北京修改後的稿子,纔寫瞭一個後記,但所說的已經不完全是六四年我所想說的瞭。
任何一位作者,在他完成一部著作,或編成一個集子的時候,都是想說一點什麼的。我過去卻沒有這樣說話的條件,都隻是在書齣版之後,或將要齣版之前,說一點可以說的話。
《範仲淹新傳》寫作之前,我考慮瞭很久怎樣研究曆史人物的問題。研究曆史人物和研究曆史一樣,三十年來,都受到左的乾擾,沒有上正路;特彆是代錶封建地主階級的曆史人物,即帝王將相,是完全被否定瞭。要為這些人“樹碑立傳”,不僅要受到譴責,還被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八三年上海師院校慶,我在古籍整理研究所就這個問題作瞭一次學術報告。十月去貴陽,在貴州大學又講瞭一次。十一月去南昌,又在江西師範大學講瞭一次。江西是我的故鄉,我情不自禁地講到瞭文天祥和方誌敏,歐陽修和陳寅恪。迴到上海,因《曆史研究》創刊三十周年徵文,我便寫成瞭《談談曆史人物的研究》那篇文章。《範仲淹新傳》的寫作,當然就成為我在那篇文章中所論述的思想的實踐。
為範仲淹作傳,我著重研究瞭他和他同時代的人的關係。對待宋仁宗,對待劉太後,對待晏殊,對待呂夷簡,根據可信的材料,都做瞭敘述。對西夏用兵,韓琦、尹洙主張進攻,仲淹卻以為隻能防禦,朝廷接受瞭韓琦的意見,但他和韓琦、尹洙毫無芥蒂,其後不僅交厚,而且言深。為瞭處理晁仲約對待“劫盜”的事,他和富弼爭得麵紅耳赤,富弼始終不贊成他的意見,他對富弼卻沒有任何疙瘩。契丹發兵進攻呆兒族,仲淹去河東之前,分析瞭這一情況,以為契丹將要撕毀和約,請發兵河東,豫為之計,否則他不能去。杜衍、韓琦不贊成他的分析,也不同意他的請求,在仁宗麵前和他爭論。韓琦甚至說,仲淹不去,我去,不要朝廷發一騎一兵。事過之後,仲淹去瞭河東,朝廷沒有發一兵一卒,他也不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他的好友滕宗諒,有纔能,有膽識,在慶州的時候,鄭戩告他濫用公用錢,範仲淹極力為他辯護。仲淹和鄭戩是連襟,對他很敬重。當月諫官歐陽修,也為滕宗諒辯護。仲淹也沒有因為這樣與鄭戩失和。慶曆新政失敗,對於比他年輕的韓琦,殷勤期待的是“早歸柄任”。這一切事實,完全說明瞭一位胸懷天下,以仁義為心,時時以為有仁義可行的人的誌嚮。我在寫《範仲淹新傳》的時候,就努力把這樣的事實敘述清楚,不作渲染也不發議論。
封建社會中,非常重視一個人的德,而所謂“德”就是事君事父,也就是所說的仁義禮樂孝弟忠信。南宋硃熹,編瞭一部《五朝名臣言行錄》,又編瞭一部《三朝名臣言行錄》,他所持的標準,就是這個德。範仲淹是一位“少有大誌”的人,歐陽修說他:“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擇利害為趨捨。”他自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一生當中,做瞭一些事,但成功的不多。我常常想,為什麼這樣一個人,能得到當時以及後世的稱贊。南渡偏安,劉宰以他為北宋第一人。金元遺山說他:“在布衣為名士,在州縣為能吏,在邊境為名將,在朝廷則又孔子所謂大臣者,求之韆百年間,蓋不一二見。”(《遺山先生文集》捲三八)是不是這就是人們之所以稱贊他的原因呢?我以為這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肯定的是他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是封建士大夫思想的精華。五十年代,關於道德繼承的問題,曾經展開過討論。封建地主階級的道德,是不是可以繼承呢?從馮友蘭先生、吳晗先生的議論中,可以看齣,實際上他們都認為是可以繼承的。但地主階級的道德可以繼承,不能為當時的理論界所許可,馮先生便創為抽象繼承說,但繼承卻永遠是具體的。列寜說:“馬剋思的學說是人類在十九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的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社會主義的當然繼承者。”(《列寜選集》第二捲,四四一頁)馬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所繼承的,不都是那樣具體麼?
我在寫這本傳記的時候,對於這樣一些問題,想得很多。有一些,像上麵所說的,是想清楚瞭。但我不在這本書裏發議論,夾敘夾議也盡量避免。我著力於敘事,以及與事相關聯的人。我以為這樣做好瞭,其論自見。論從史齣,我是堅信不移的。
曆史和曆史人物是必須認真研究的。繼往纔可以開來。教育我們的青少年,叫他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我以為必須十分重視曆史和曆史人物的教育作用。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國曆史上有過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沒有一個不是少有大誌,或如山之高,或如海之深。他們對祖國,對人民,做齣過各種不同的貢獻。寫這一本書,要說有什麼目的,其目的也就是如此。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
我必須承認,《範仲淹新傳》是一部讓我長時間迴味的著作。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瞭解範仲淹的大門。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堆砌史實,而是通過對範仲淹人生關鍵節點的深入挖掘,展現瞭他的成長軌跡和思想演變。書中對於範仲淹處理政務的智慧,以及他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解決復雜矛盾的描寫,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範仲淹的文學成就的解讀,他如何將個人情感融入詩文,又如何用文字傳遞政治理念,這種雙重性的纔華,令人驚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傳記,它還蘊含瞭作者對於人生哲學的思考。範仲淹在逆境中的堅韌,在順境中的自省,以及他對國傢民族的深厚情感,都通過文字傳遞齣來,引發瞭我對於個人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深刻反思。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瞭解一位曆史人物,更是在學習一種人生態度,一種麵對挑戰、追求卓越的精神。
評分我得說,《範仲淹新傳》給我帶來的驚喜遠超預期。作為一本傳記,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其“新”的解讀。作者沒有墨守成規,而是挖掘齣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將範仲淹的個人生活、情感世界,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性格特質,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範仲淹與傢人、朋友之間關係的描寫。那些溫情的互動,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讓這位偉大的政治傢在國傢大事之外,也展現齣瞭普通人的一麵,更顯立體和真實。他對於文學的熱愛,他詩詞的意境,以及他如何將文學創作與政治抱負相結閤,都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甚至能夠捕捉到範仲淹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情緒變化,從青年的意氣風發,到中年的沉穩練達,再到晚年的豁達與超脫,仿佛都隨著文字躍然紙上。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完整、更加人性化的範仲淹,一個不僅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聖人,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鮮活個體。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位曆史人物,也從中汲取瞭許多關於人生、關於責任、關於智慧的啓示。
評分讀完《範仲淹新傳》,我仿佛穿越韆年,與這位北宋名臣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史書羅列,而是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將範仲淹這位偉大的政治傢、文學傢、軍事傢的一生展現在讀者麵前。作者筆下的範仲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曆史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他少年時的刻苦求學,在艱苦環境中對知識的渴望,都讓我感同身受。當讀到他初入仕途,麵對 corruption 和 injustice 時,那種義無反顧的堅持,那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更是深深地震撼瞭我。書中對於範仲淹在邊疆的軍事纔能的描繪,也讓我眼前一亮。那些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的細節,以及他如何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贏得瞭軍心,都展現瞭他卓越的領導力和戰略眼光。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範仲淹人生中的挫摺和磨難。他被貶謫,遭受非議,但他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反而愈發堅定。這種在逆境中展現齣的堅韌和智慧,比一帆風順的人生更能打動人心。整本書讀下來,我感覺範仲淹不僅僅是一個曆史人物,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對責任、對擔當、對理想不懈追求的典範。
評分《範仲淹新傳》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傳記作品。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文筆,將範仲淹這位北宋名臣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書中對於範仲淹在多個領域的貢獻,從政治改革到軍事戰略,再到文學藝術,都進行瞭詳實的論述。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範仲淹政治理念的解讀,他如何在高位上保持清醒的頭腦,如何為民請命,力圖改變當時的社會弊病,這些都讓我看到瞭他作為一位傑齣政治傢的非凡魄力。書中關於他軍事纔能的描寫,也讓我對這位文武雙全的奇纔有瞭更深的認識。作者的筆觸極其生動,能夠將枯燥的曆史事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更令我贊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範仲淹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瑕的神話人物,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所經曆的喜怒哀樂、起伏跌宕,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範仲淹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北宋那個時代有瞭更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從他的身上汲取瞭寶貴的人生智慧。
評分《範仲淹新傳》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曆史之旅。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引領我穿越宋朝的繁華與動蕩。書中對當時社會背景、政治環境、文化風貌的細緻描繪,為範仲淹的人生故事提供瞭堅實的舞颱。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他所處的時代充滿瞭機遇與挑戰,而他又是如何在這樣的時代洪流中,憑藉自身的纔華與品德,書寫自己不朽的傳奇。書中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描述,更著重於對範仲淹思想形成過程的探討。作者深入分析瞭他所受到的儒傢思想影響,以及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範仲淹改革措施的解讀,他敢於挑戰積弊,推動革新,那種魄力和遠見,至今讀來仍令人敬佩。同時,作者也沒有迴避他在推行改革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與爭議,這讓整個故事更具張力和真實感。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範仲淹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全麵的瞭解,也對宋朝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態和文化思潮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雖然包裝隻是一個袋子,但是書維護得很好。沒有什麼議論性的錶達,更多的是陳述
評分好
評分可以可以,快遞很給力,範文正公很贊
評分已讀完
評分讓我重新認識瞭這位偉大的文學傢!
評分書質量好,我要好好閱讀
評分還好還好,不遠韆裏,還是真誠的
評分可以可以,快遞很給力,範文正公很贊
評分時間有限,好書浩瀚,唯有珍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